『壹』 歷史中有多少次大的洪水災害
1642年黃河決口,水淹開封城,全城37萬人中有34萬人淹死。 1933年黃河決口54處,受災面積1.1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360多萬,死1.8萬人。
1932年漢江大水受災面積150.9萬公頃,1003萬人受災,死14.2萬人。
1954年長江大水,漢口最高水位達29.73m,超出1931折決堤水位2.8m,經全力搶護,保住重點堤防和武漢市的安全,但受災農田仍達317萬公頃,受災人口1800萬,死亡3.3萬人。
1981年長江大水53個縣以上城市、580個城鎮、2600多座工廠企業、83.3萬公頃耕地受淹,倒房160萬間 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513.3公頃,死7.5萬人。

(1)洪水歷史擴展閱讀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從那時起,四千多年中有過很多次水災記載,歐洲最早的洪水記載也遠在公元前1450年。在西亞的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羅河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紀。
和有關歷史資料對比,洪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與人口增長趨勢相當一致。不得不承認,迅猛的人口增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等人為破壞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狀態,改變了匯流條件,加劇了洪災程度。
『貳』 中國治理黃河洪水歷史
治理黃河的故事,從神話就開始了,註明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黃河的人物如: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叄』 洪水是如何由來
河、湖、海所含的水體上漲,超過常規水位的水流現象。洪水常威脅沿河、濱湖、近海地區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沒災害。自古以來洪水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如黃河和恆河下游常泛濫成災,造成重大損失。但有的河流洪水也給人類帶來一些利益,如尼羅河洪水定期泛濫給下游三角洲平原農田淤積肥沃的泥沙,有利於農業生產。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該書記載了4000多年前黃河的洪水。據中國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間,有1092年有較大水災的記錄。在西亞的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羅河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紀
【洪水分類 】
雨洪水:在中低緯度地帶,洪水的發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積大,且有河網、湖泊和水庫的調蓄,不同場次的 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匯集到幹流時,各支流的洪水過程往往相互疊加,組成歷時較長漲落較平緩的洪峰。小河的流域面積和河網的調蓄能力較小,一次雨就形成一次漲落迅猛的洪峰。
山洪:山區溪溝,由於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較陡,降雨後產流、匯流都較快,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
泥石流: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連同水流下泄而形成。
融雪洪水:在高緯度嚴寒地區,冬季積雪較厚,春季氣溫大幅度升高時,積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冰凌洪水:中高緯度地區內,由較低緯度地區流向較高緯度地區的河流(河段),在冬春季節因上下游封凍期的差異或解凍期差異,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壩而引起。
潰壩洪水:水庫失事時,存蓄的大量水體突然泄放,形成下遊河段的水流急劇增漲甚至漫槽成為立波向下游推進的現象。冰川堵塞河道、壅高水位,然後突然潰決時,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巨大土體坍滑堵塞河流,使上游的水位急劇上漲,當堵塞壩體被水流沖開時,在下游地區也形成這類洪水。
湖泊洪水:由於河湖水量交換或湖面大風作用或兩者同時作用,可發生湖泊洪水。吞吐流湖泊,當入湖洪水遭遇和受江河洪水嚴重頂托時常產生湖泊水位劇漲,因盛行風的作用,引起湖水運動而產生風生流,有時可達5~6m,如北美的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和休倫湖等。
天文潮: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產生的海洋水體的長周期波動現象。海面一次漲落過程中的最高位置稱高潮,最低位置稱低潮,相鄰高低潮間的水位差稱潮差。加拿大芬迪灣最大潮差達19.6m,中國杭州灣的澉浦最大潮差達8.9m。
風潮:台風、溫帶氣旋、冷峰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引起的水面異常升降現象。它和相伴的狂風巨浪可引起水位漲,又稱風潮增水。
海嘯:是水下地震或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巨浪。
洪水是指特大的徑流而言。這種徑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納而泛濫成災。根據洪水形成的水源和發生時間,一般可將洪水分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兩類。
一般洪水:重現期小於10年。
較大洪水:重現期10~20年。
大洪水:重現期20~50年。
特大洪水:重現期超過50年./,/
『肆』 歷史洪水的內容
中國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史料、文獻,因此對大多數大中型流域,都可以通過調查確定一定數量的歷史洪水。自20世紀50年代,中國即開始重視在洪水的頻率分析中應用歷史洪水,迄今已有全國調查洪水資料匯編。中國70年代的研究,證實了歷史洪水在具有通常的估算精度的條件下,參與頻率分析的確可以降低設計洪水的抽樣誤差(見水文估計量的抽樣誤差)。設在N 年的歷史調查期中,有k 個歷史洪水。從頻率分析應用的角度看,歷史洪水資料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k 個洪水在N 年中為最大的k 次洪水, 且其數值皆可定量確定。另一種是不屬於上述情形的其他情形, 例如k 個洪水中有若干個數值無法定量,或k個洪水的序號(N 年中由大到小的排位號)不連續等。前一類歷史洪水資料,可用幾種不同的參數估計方法進行頻率分析;後一種歷史洪水資料,則只便於在適線中應用。

『伍』 歷史洪水的簡介
歷史洪水
historical flood
n年實測系列中特大洪水,在通過考證確定其重現期大於n年者,性質上也屬於歷史洪水的范疇。歷史洪水,一般不是實測流量記錄,多系通過歷史文獻的考證與歷史洪痕實地查勘(或二者結合)而得,即先確定其水位,再利用調查的水位,或由延長的水位流量曲線推算流量,或用水力學公式由水位、比降、糙率及斷面幾何尺寸推算流量。在估算歷史洪水的數值時,對於因時代變遷而導致河道可能出現的差異,應有充分估計。雖然如此,歷史洪水資料的精度仍遠較實測流量的精度為低。

『陸』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洪水
自公元前185年(西漢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水1、堯舜時
『柒』 歷史洪水的介紹
歷史洪水主要是指洪峰流量,有時也包括各種時段的洪水總量;在較實測記錄為長的年限中,其數值為最大或較大且在頻率分析中需做特殊處理的洪水。

『捌』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水洪災
就比如98年,那一年中國就有特大的洪水,那一年所有人的焦點都是抗洪救災,所有人的中國人的心都聚集在了這場災難之上,我們眾志成城,最終抵禦了這一次災難,所以我們才能夠有更好的今天
『玖』 人類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大洪災嗎
有一位著名的英國民族學家,弗雷責.本傑明在考察了大量的民族歷史傳說後發現,幾乎所有北半球民族的上古傳說都有關於「大洪水」的傳說.而且內容驚人的相似.使人在掩卷之餘不禁自問:真的有「大洪水」嗎?就象我們成語里說的:「滄海桑田」,所謂的上古的大洪水事件是一次巨大的、全球性的海浸事件!而連綿數月的雨水,只不過是伴隨洪水的天氣現象.只是在這場幾乎毀滅了人類的大洪水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首先,讓我們看看《聖經》上是怎樣說的:「在2月17日,天窗打開了,巨大的淵藪全部被沖潰.大雨伴著風暴持續了40個白天和40個黑夜」.而諾亞的方舟,也足足在水中漂流了40天,最後才擱淺在高山之巔.公元前3500年前出版的蘇美爾資料中這樣寫到:「那種情形恐怖得讓人難以接受,風在空中可怕的呼叫者,大家都在拚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麼都不顧了.每個人都以為戰爭開始了.」
在古文化研究中有一本很著名的古文書--《波波卡 - 吳夫》,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大洪水來了,天地變得一片漆黑,還有黑色的雨,不停的下.人們拚命的跑.但還是被滅絕了」
據說,古巴比倫的《季爾加米士史詩》是世界上現存史料中對大洪水記載最完整的,因為它是由從大洪水中倖免於難的人口述而成的.在他的記載里,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拾』 中國歷史上.暴雨的重大洪災有哪些
洪災是由於江、河、湖、庫水位猛漲,堤壩漫溢或潰決,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災版害.
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權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155年間,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
1.最早的記載:
大禹時期,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中原大地上發生過一次特別大的洪水.洪水淹沒了土地,沖毀了莊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處是白茫茫的水波,活著的人紛紛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難.這時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傳說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他象徵了中國人民戰勝水害的頑強斗爭精神.
3各個河系洪災記錄
長江:自公元前185年(西漢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水災害214次.
黃河: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的年份有543年,達159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