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明代物理學

明代物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8-15 02:32:29

❶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國和歐洲的數學,天文和物理學已經沒有

明朝天啟年間,熹宗皇帝朱由校荒於朝政,太監魏忠賢獨攪大權,大肆剿殺異己,朝廷危機重重,熹宗皇帝無力回天,在悲憤中病逝。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立志改新朝政,重振大明,無奈朝廷積弊太深,加之朱由檢生性多疑,推新不力,雖有一代懷揣絕世武功的英豪陳王廷傾心輔佐也無濟於事,最終眾叛親離,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空懷一腔治國之心魂歸煤山,大明王朝滅亡。給世人留下了一面歷史的鏡子!

❷ 古代中國的物理學貢獻

古代中國的物理學貢獻

本文依據生產技術和社會形態以及科學
著作誕生年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跟物理學有
關的記載,介紹中國古代物理學發展概況.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類從會用火到石器時代.又從石器時代
過渡到青銅時代,西周時代手工業特別發達,
出現了「百工匠」;如造車輪的「輪匠」,造車
軸的「軸匠」,造箭的「矢匠」等.在這些手
工技術中有豐富的物理學知識,但人們沒有認
識.
2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期(公元前770
年—前221年)
此時期對物理學知識有了系統研究和論
述,主要著作有:《墨經》和《考工記》等.對
力、熱、光等都有論述.
2. 1力學方面
《墨經》最早對力下了定義:「力荊之所以
奮也」.意思是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
因.《墨經》第114. 116條對時間和空間最早
作出了正確定義:「宇或徒,說在長宇久」;
「行修以久,說在先後」.意思是說物體位置改
變是空間隨著時間自近而遠的持續增長.「墨
經」還最早論述了「杠桿原理」和「浮體平衡
原理」
2. 2熱學方面
《考工記》中:「凡鑄金之狀,金(銅)與
錫;黑蝕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氣竭,青白
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是我國最早對溫度的認識,這段大意是在熔煉
金屬過程中,根據物體顏色判斷物體冷熱程度.
2. 3磁學方面
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世紀)《管子
·地數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銅金".
約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精通》中有:
「慈石召鐵,或引之也」.這是世界上最早對磁
現象的認識.
2. 4光學方面
《墨經》著作中有八條對幾何光學的專門
論述,這八條主要論述了:光的直進性和小孔
成像,平面鏡反射及成像,球面鏡成像.
3從秦、漢到隋唐五代(公元前 221年—
公元960年)
這個時期製造了許多大型復雜機械:西漢
初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張衡(78年—139
年)的渾天儀和地動儀:畢嵐的「翻車」(即
龍骨水車)和名為「渴烏」的虹吸管;(公元
2世紀)唐僧一行梁令瓏的水運渾儀.(公元
725年)此時期主要科學代表著有:東漢王充
(27年—約79年)所著的《論衡》,東漢
C25年—220)年的《淮南萬畢術》
3. 1力學方面
《論衡.狀留篇》中的:「是故車行於陸,
船行於溝,其滿而重者行遲,空而輕者行疾".
「任重,其進取疾速,難矣」.意即在一定外力
條件下,較重的物體運動較慢,其開始運動和
加快運動也難.《論衡》中:「古之多力者、身
能負荷千鈞.手能決角伸鈞,使之自舉,不能
離地」.最早提出系統的內力不能使物體運動
的結論.
3. 2感學方面.《淮南萬畢術》道:「磁石櫃
茶」.說明了人們已經認識了磁石(磁極)之
間存在著相互推斥力作用.《論衡·是應篇》
道:「司南之構,投之於地,其抵指南」.人們
製造了指南針(句狀司南).
3. 3熱學方面
《論衡》中:「雲霧、雨之徽也,夏則為露,
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
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的論述,是世界上最
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態變化形成的原因.《論稀
.寒溫篇》中的論述:「夫近水則寒,近火則溫,
遠則漸微.何則?氣之所加,遠近有差也」.是
世界上最早對熱傳導的論述.
3. 4聲學方面
《論衡·變虛篇》中:「令人操行變氣遠近,
宜與魚等;氣應而變,宜與水均」,意思是人
的行動(包括說話)使其周圍的「氣」發生振
動,並能向外傳播,如同魚使水振動的水波一
樣向外傳播.
3. 4光學方面
《論衡·率性篇》中:「取火於天,五月丙
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
《淮南萬畢術》載道:削冰為圓,舉以向日,以
艾承其影,則火生」.以上說明用透鏡聚光取
火,即叫「陽隧」.《淮南萬畢術》中的「取大
鏡高懸,盛水盆於其下,則見四鄰矣」記述了
我國最早創制的開管式潛望鏡.
3. 5電學方面
《論衡》中的「頓牟掇芥慈石級緘」.(頓
牟:墟泊;芥:=種很輕草木;械:針;綴:
吸引);說明人們已經對電、磁有了相當深刻
的認識.
4宋,元時期(960年—1369年)
這個時期創制了大型機械和大型生產工
具.撰寫出五本科學著作:北宋沈括(1031年
—1095年)著的《夢溪筆談》;北宋曾公亮
(999年—1078年)著的《武經總要》;北宋
李誡(1035— 1110年)著的《營造法式);北
宋蘇頌(1020年·- 1101年)、韓公廉(生卒
年代不詳)著的《新儀象法要》;元代趙友欽
(1279年—1368年)著的《革象新書》,我
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和活字
印刷術也是這個時期產生的.
4. 1力學方面
《營造法式》一書,全書36卷,其中圖樣
6卷,系統地總結了歷代建築經驗,有豐富的
材料力學和建築力學知識.《新儀象法要》一
書中,記載了蘇頌和韓公廉在1092年創制一
架大型水運儀象台,即天文鍾,這台機器應用
了很多力學知識.
4. 2磁學方面
《夢溪筆談》第58條:「以磁石磨針鋒,則
銳處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這段
話說明當時已發現了磁鐵有兩極;《夢溪筆
談》第437記載的:「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
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記述的磁
偏角,比西方發現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
《夢溪筆談》中還介紹了指南針四種安裝法:水
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懸絲法.
4. 3光學方面
《夢溪筆談》記述的:「陽艘向日照之.則
光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
寂,著物則火發」.「陽健面窪,以一指迫而照
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這是說
手指在鏡面與焦點之間處成正立像.在焦點處
無像,在焦點以外成倒立像.說明當時對凸透
鏡聚光及球面鏡成像已進行相當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趙友欽用上千隻熾光作為光源進行
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學實驗,證明了光源大小、
強度與小孔的大小、距離以及像的大小、亮度
三者之間的關系.說明了當時物理學研究已經
進人實驗科學時代.
4. 4聲學方面
《夢溪筆談》中:「欲知其應者,先調其弦,
先調其弦令聲和,乃剪紙人加弦上,鼓其應弦,
則紙人躍,它弦即不動」.這是沈括以紙游碼
實驗證明了聲的共振現象,比英國的諾布爾所
做的「紙游碼」實驗早500年.
5明、清時期(1368年—1911年)
由於時代中葉以後,維護封建倫理的官方
教育後來發展為「八股」的科舉取士制,嚴重
阻礙科學技術發展,是我國科學發展的落後時
期.但是個別的有關物理學方面也有獨創發
現:明代朱載育(1536年—約1614年)發
明的十二平均律,用以公比攀 Z的等比級數
平均分配音律,成為近代平均音階的鼻祖;明
末宋應星(1587 - ?)的《天工開物》在
《論氣·氣聲》是集發聲、傳播、接收為一體
的一部系統的聲學大著.
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物理學發展概況,是
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最好題材.

❸ 公元前300年開始到明朝結束 物理的發展史

公元前4~前3世紀 《莊子》中記載瑟弦的共鳴作聲,並歸之於「音律同矣」
公元前287~前212年 阿基米德發現了流體的浮力原理和
斜面、杠桿、滑輪原理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頒發了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
公元前110年 落下閎始創渾天之法,從此在中國開始了長達千年之久的關於宇宙結構的「渾蓋之爭」
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 盧克萊修的《物性論》闡述了古代原子論,記載了磁石間相吸或相斥作用
公元100年左右 《尚書緯·考靈曜》中載有「地恆動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說明當時對運動的相對性已有認識
公元132年 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
公元274年 荀勖首次提出律笛管口校正的一種方法,並以管作正律器
公元1030年左右 伊本·海賽木發表光學著作記述了眼睛構造的知識;視覺與光線的關系;提出曲面鏡成像等數學問題
公元1075年 沈括製成新計時器「玉壺浮漏」,直接量度了太陽視行速度變化引起的每日時差
公元1086~1095年 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了一種人工磁化方法,地磁的磁偏角,指南針的四種安置方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絲懸法),針孔成像與球面鏡成像,用紙人顯示聲音振動的方法等
公元1300年前後 趙友欽著《革象新書》,記載了大量的針孔成像實驗,討論了小孔、光源、像、物距、像距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了照度和離光源距離間的定性關系
公元1584年 朱載堉著《律呂精義》,以等比數列創立了「十二平均律」
公元1586年 S.斯蒂文發現了力的分解原理
公元1589年 利瑪竇來華,後《明史》正式記錄了他的學術活動,並介紹了西方的地球中心說
公元1589~1592年 伽利略用物體的斜面運動進行了自由落體加速運動的研究,確認了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和物體的重量無關;他還用實驗結果闡述了物體慣性的概念
公元1590~1609年 Z.詹森和H.李普希發明顯微鏡
公元1600年 W.吉伯的《論磁性》出版。記載了磁極必然成對出現;地球是個大磁石和地磁現象;許多物質經摩擦後有吸引小物體的性質
公元1608年 H.李普希發明望遠鏡
公元1609和1619年 J.開普勒先後發錶行星運動第一定律(1609)、第二定律(1609)和第三定律(1619)
公元1621年前後 W.斯涅耳發現光的折射定律
公元1632年 伽利略《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出版,支持了地動學說,首先闡明了運動的相對性原理
公元1638年 伽利略的《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出版,討論了材料抗斷裂、媒質對運動的阻力、慣性原理、自由落體運動、斜面上物體的運動、拋射體的運動等問題,給出了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的定義
公元1676年 O.C.羅默發表他根據木星衛星被木星掩食的觀測,推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公元1678年 R.胡克闡述了在彈性極限內、表示力和形變之間的線性關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公元1687年 I.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闡述了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90年 C.惠更斯出版《光論》,提出光的波動說,導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並解釋了雙折射現象
公元17世紀下半期 王夫之以燒柴、煮水和焙燒汞的試驗為例,定性地闡述了物質不滅的思想;還闡述了運動不滅的思想和關於運動的絕對性、靜止的相對性的看法
公元1701年左右 J.索弗爾研究了拍、諧音,並確定絕對頻率
公元1714年 D.G.華倫海特改良水銀溫度計,定
出第一個經驗溫標
公元1717年 J.伯努利提出了虛位移原理
公元1738年 D.伯努利的《流體動力學》出版,提出了描述流體定常流動的伯努利方程;設想氣體的壓力是由於氣體分子與器壁碰撞的結果,導出了玻意耳定律
公元1742年 A.攝爾西烏斯提出攝氏溫標
公元1743年 J.L.R.達朗伯在《動力學論文》中闡述了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達朗伯原理
公元1744年 P.-L.M.de莫培督提出了最小作用量原理
公元1745年 E.G.von 克萊斯特發明了儲存電的方法;次年P.van穆申布魯克在萊頓又獨立發明,後人稱之為萊頓瓶
公元1747年 B.富蘭克林發表電的單流質理論,提出「正電」和「負電」的概念
公元1755年 L.歐拉建立了無粘流體力學的基本
方程(即歐拉方程)
約公元1760年 J.布萊克發明冰量熱器,並將溫度和熱量區分為兩個不同的概念
公元1761年 J.布萊克提出潛熱概念,奠定了量熱學基礎
公元1775年 法國科學院宣布不再審理永動機的設計方案
約公元1780年 L.伽伐尼發現生物電現象
公元1784年 R.J.阿維發表晶體是由一些相同的「基石」重復、規則地排列而成的學說
公元1785~1789年 C.A.de庫侖用扭秤證明靜電和靜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8年 J.L.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學》出版
公元1798年 朗福德通過實驗指出熱質說的錯誤,說明熱只能是運動的一種表現
H.卡文迪什用扭秤測定了萬有引力常數
公元1799年 H.戴維用摩擦冰塊,使冰融化的實驗,支持了「熱是運動」的學說
公元1800年 A.伏打發明伏打電堆
公元1801年 T.楊作楊氏干涉實驗,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約公元1802年 W.H.渥拉斯頓發現太陽光譜暗線
公元1808年 Ε.-L.馬呂斯發現光的偏振現象
公元1811年 A.阿伏伽德羅根據氣體化學反應中的倍比容積定律提出了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阿伏伽德羅定律
公元1814年 J.von 夫琅和費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大量暗線(夫琅和費線),並測出了它們的波長
公元1815年 A.-J.菲涅耳以楊氏干涉實驗原理補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圓滿地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衍射問題
公元1818年 P.L.杜隆和A.T.珀替發現固體熱容的經典定律(即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 H.C.奧斯特發表關於電流磁效應的論文
A.-M.安培發現二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則相斥
D.F.J.阿喇戈發現通電的螺線管能吸引鐵屑
J.-B.畢奧、F.薩伐爾由實驗得出長直載流導線對磁極作用力的定律(即畢奧-薩伐爾定律)
公元1821年
J.赫拉帕司提出氣體的「原子」以很大的速度在各方向運動,熱是由這些「原子」的運動引起的,而溫度則正比於其速度等假說
A.-J.菲涅耳發表光的橫波理論
約公元1821年 J.von夫琅和費發明光柵
公元1822年 T.J.塞貝克發現溫差電現象
C.-L.-M.-H. 納維發表了粘性流體的運動方程
J.B.J.傅里葉的《熱的分析理論》出版,詳細研究了熱在媒質中的傳播問題
公元1824年 S.卡諾提出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卡諾循環
公元1826年 G.S.歐姆發表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歐姆定律
公元1827年 R.布朗用顯微鏡觀察到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的無規則漲落運動(即布朗運動)
公元1831年 M.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C.F.高斯、W.E.韋伯將絕對單位制引入磁學
公元1831~1840年 M.法拉第以及其後的J.J.湯姆孫、J.S.E.湯森德等人相繼研究了氣體放電現象,標志著等離子體實驗研究的開端
公元1833年 M.法拉第證明電(伏打電、摩擦起電)的同一性
公元1833~1834年 M.法拉第發表了關於電解的兩條定律
公元1834年 Э.Χ.楞次 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B.-P.-E.克拉珀龍導出相變的克拉珀龍方程
W.R.哈密頓提出了正則方程和用變分法表示的哈密頓原理
公元1836年 J.F.丹聶耳製成第一個實用電源,即丹聶耳電池
公元1840年 J.P.焦耳公布實驗發現的電流的熱效應定律
公元1841年 C.F.高斯闡明了高斯光學的理論
公元1842年 J.C.多普勒發現了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多普勒效應
J.R.邁爾提出熱功當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恆的基本思想,後焦耳用大量實驗測定熱功當量,並確定能量守恆與轉換定律
公元1843年 M.法拉第作冰桶實驗,證明電荷守恆定律
公元1845年 M.法拉第發現磁致旋光現象,並發現大多數物質具有抗磁性
J.J.沃特斯頓根據分子運動論假說,導出了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並提出能量均分定理
G.G.斯托克斯證明並完善了C.-L.-M.-H.納維所提出的粘性流體的運動方程,後稱為納維-斯托克斯方程
公元1845~1848年 G.R.基爾霍夫建立了穩恆電路的兩條定律,為分支電路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公元1846年 J.G.伽勒根據U.-J.-J.勒威耶用牛頓力學算出的結果發現了海王星,J.C.亞當斯於1845年也作過類似的計算和預言
公元1848年 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公元1849年 A.H.L.斐索用旋轉齒輪法首次在實驗室中測定了光速
公元1850年 A.布喇菲首先推證出晶體只可能有14種點陣
R.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
J.B.L.傅科用旋轉鏡片作了測定水與空氣中光速這一判定性實驗
公元1851年 J.B.L.傅科設計了證實地球自轉的裝置(即傅科擺)
公元1852年 J.P.焦耳和W.湯姆孫(即開爾文)做氣體自由膨脹實驗,發現了後以他們的姓氏命名的焦耳-湯姆孫效應
公元1853年 G.H.維德曼和R.夫蘭茲發現,在一定溫度下,許多金屬的熱導率和電導率的比值都是一個常數(即維德曼-夫蘭茲定律)
公元1855年 J.B.L.傅科發現渦電流(即傅科電流)
公元1856年 W.E.韋伯、R.H.A.科爾勞施測定電荷的靜電單位和電磁單位之比,發現該值接近於真空中的光速
公元1858年 R.克勞修斯引進氣體分子的自由程概念
公元1859年 J.C.麥克斯韋提出氣體分子的速度分布率
G.R.基爾霍夫證明一切物體的輻射本領和吸收本領之比與物體特性無關,只是溫度和波長的函數
G.R.基爾霍夫和R.W.E.本生發現了金屬的發射光譜和吸收光譜
公元1860年 J.C.麥克斯韋發表氣體中輸運過程的初級理論
公元1861年 J.C.麥克斯韋引進位移電流概念
公元1863年 H.von亥姆霍茲的《音的生理基礎》出版,在解剖學的基礎上研究人耳的聽覺;他利用共鳴器分離並加強聲音的諧音,指出了聲音音色的特點
公元1864年 J.C.麥克斯韋提出電磁場的基本方程組(後稱麥克斯韋方程組),並推斷電磁波的存在,預測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公元1865年 R.克勞修斯創用「熵」這個詞
公元1868年 L.玻耳茲曼推廣麥克斯韋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態氣體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玻耳茲曼分布律
公元1869年 T.安德魯斯由實驗發現氣-液相變的臨界現象
公元1872年 L.玻耳茲曼提出輸運方程(後稱為玻耳茲曼輸運方程)、H定理和熵的統計詮釋
公元1873年 J.D.范德瓦耳斯提出實際氣體狀態方程
公元1876~1878年 J.W.吉布斯提出了化學勢的概念、相平衡定律,建立了粒子數可變系統的熱力學基本方程
公元1877年 瑞利的《聲學原理》出版,為近代聲學奠定了基礎
公元1879年 J.斯忒藩建立了黑體的面輻射強度與絕對溫度關系的經驗公式,製成輻射高溫計,測得太陽表面溫度約為6 000℃;1884年L.玻耳茲曼從理論上證明了此公式,後稱為斯忒藩-玻耳茲曼定律
公元1880年 P.居里和J.居里發現晶體的壓電效應
公元1883年 O.雷諾提出粘性流體中的重要無量綱數——雷諾數
公元1884~1885年 J.H.坡印廷證明電磁場的能流可以用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表示
公元1885年 J.J.巴耳末發表已發現的氫原子可見光波段中4根譜線的波長公式,推動了氫原子光譜的研究工作
公元1887年 S.A.阿倫尼烏斯發表電解質離解理論
H.R.赫茲用實驗證明位移電流的存在,發現光電效應
A.A.邁克耳孫和E.W.莫雷用邁克耳孫干涉儀測「以太風」,得到否定的結果
公元1888年 H.R.赫茲從1886年起持續進行了關於電磁波的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於1888年公布了實驗結果,並用實驗證明光波和電磁波的同一性
F.賴尼策爾發現液晶
公元1890年 J.R.里德伯發表鹼金屬和氫原子光譜線通用的波長公式
公元1890~1895年 E.C.費奧多羅夫(1890)、A.M.熊夫夫利(1891)和W.巴洛(1895)各自建立了晶體的對稱性的群理論
公元1893年 W.維恩導出黑體輻射強度分布與溫度關系的位移定律
公元1895年 H.A.洛倫茲發表電磁場對運動電荷作用力的公式,後稱該力為洛倫茲力
W.K.倫琴發現X 射線
P.居里發表關於鐵磁體轉變溫度的研究結果後稱居里定律
約公元1895年 A.C.波波夫、G.馬可尼分別進行了無線電報的實驗
公元1896年 W.維恩發表適用於短波范圍的黑體輻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P.塞曼發現原子光譜線在磁場中分裂的現象(即塞曼效應)
C.T.R.威耳孫發明用雲室探測帶電粒子
H.A.洛倫茲創立經典電子論
A.-H.貝可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標志著原子核物理學的開始
公元1897年 J.J.湯姆孫指出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荷的粒子即電子組成,導致電子的發現
公元1898年 居里夫婦研究放射性物質後發現了釙和鐳
公元1898~1900年 E.李開(1898)和P.K.L.德魯德提出金屬自由電子氣模型
公元1899年 P.阿佩爾出版了《理性力學》,提出了非完整系統動力學方程(即阿佩爾方程)
公元1900年 W.C.賽賓提出混響時間公式,開創了建築聲學的研究
瑞利發表適用於長波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
M.普朗克提出了符合整個波長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並用能量量子化假設從理論上導出了這個公式

❹ 物理學是什麼(有什麼含義或是歷史背景)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稱物理學。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化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明代呂坤(1536—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即已出現[4].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

❺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明朝時期

明朝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現了許多名家巨作。明前期,由於朝廷鼓勵墾荒,所以在水利以及農業的技術上有大為的進步,手工業的繁榮,造就了像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類研究手工業的網路全書式書籍,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實用以及科學價值,明熹宗就經常親自參與木工的研究和實踐活動。
明太宗時由於有鄭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動,使得繪制海圖以及羅盤運用的技術大為進步,其他民間的科學作品,像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記都是流傳至今的科學名作,這也使得中國的建築技術更上一層樓。16世紀西方逐漸脫離黑暗時代,文藝復興開始,西洋科學突飛猛進,大量的西學隨著傳教士進入中國,像是徐光啟以及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的幾何原本。由於科舉大興八股文模式並刪減數學內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數學方面,王文素著《算學寶鑒》,程大位寫成集珠算理論之大成的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李之藻著《同文算指》。
朱載堉,他首創利用珠算進行開平方,研究出了數列等式,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數列的首項、末項和項數,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小數換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天文學方面,出版名著《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一百三十二幅雲圖,趙友欽著《革象新書》,徐光啟吸收西洋歷法成果編成《崇禎歷書》,李之藻著《渾蓋通憲圖說》,王錫闡著《曉庵新法》。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筒(yong) 。
朱載堉,開拓了新的領域:他認為當時的歷法計算每年的長度不是十分精確,經過他的仔細觀測和計算,求出了計算回歸年長度值的公式。在 1986年,專家們用現代高科技的測量手段對朱載堉關於1554年和1581年這兩年的計算結果進行了驗證,驗證發現,朱載堉計算的1554年的長度值與我們今天計算的僅差17秒鍾,1581年差21秒鍾。這不能不令世人震驚,就連歐美的專家學者都嘖嘖稱奇。 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精確計算出北京的地理(北緯39°56′,東經116°20′)位置的人。 物理學方面,朱載堉著音律學著作《律呂精義》,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方以智著《物理小識》,萬戶進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

❻ 物理學是如何產生的呢

綜合,系統這些知識

❼ 「物理」一詞起源何時

1900年日本人藤田豐八從日語轉借過來的。

❽ 明朝有哪些科學家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術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
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
醫學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醫學家:張景岳——《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岳全書》
數學家:王文素——《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
數學家:程大位——《演算法統宗》
地質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數學和科學家、農學家:徐光啟
獸醫學家:喻仁(字本元)、喻傑(字本亨)——《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
植物學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學家:俞宗本——《種樹書》
植物學家:馬一龍——《農說》
植物學家:屠本畯(jun)——《閩中海錯疏》
此外,還有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❾ 物理學是什麼

物理 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10、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物理學簡介: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稱物理學。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系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明代呂坤(1536—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即已出現。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之論述。中國古代的「物理」,應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其他詳細信息請參閱網路:http://ke..com/view/15707.htm

❿ 明朝最著名的三位科學家及代表

宋應星 代表作品 天工開物李時珍 代表作品 本草綱目徐霞客 代表作品 徐霞客游記

熱點內容
金蝶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4 08:18:25 瀏覽:958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評報告 發布:2025-05-24 07:26:30 瀏覽:558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
徵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發布:2025-05-24 01:36:07 瀏覽:783
精雕軟體教學 發布:2025-05-24 01:04:43 瀏覽:707
兒童劈叉教學 發布:2025-05-24 00:25:52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