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文字發展歷史

文字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5 03:09:43

❶ 文字的演變歷史什麼

1、甲骨文

古代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現在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

甲骨文大部分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佔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❷ 文字演變歷程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庄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2)文字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❸ 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文字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網路-中國文化

❹ 各國的文字發展歷程

我感覺你這個問題這樣問不好回答的,因為現在語言應該成系列的,都是由古代的四大文明之後延伸出來的,所以應該問具體哪一種語言的發展史比較好!下邊是我幫你找的希望能幫的上你啊!

-- 中國文字發展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即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征戰,統治者為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征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發音符號比表意符號又進了一步,一是符號的數目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還可以表達圖形符號無法表達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及詞格、詞首、詞尾等文法和語法結構。這樣表達的語句的意思就更加確切。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文字體系逐漸完備。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符號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終創立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元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准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元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

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匯、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並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古代歐洲所經歷的各個時期在某種程度上和遠在東方中國的倒是有點相似,或說巧合,只是遲滯了若干個世紀。在東方,周王朝衰落後各諸侯國群起紛爭;在西方,羅馬帝國在公元286年分裂為東西兩羅馬,到公元五世紀,曾經強大無比的羅馬帝國終於煙消雲散。羅馬帝國消亡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原在北歐的眾多「野蠻」部落侵掠而下,在古希臘城邦時代就已孕育成熟並伴隨著帝國的強盛而輝煌絢爛的地中海文明也就註定要遭受劫難了。

英語發展里程:
我們已經知道英語也並非是不列顛群島上土生土長的語言。它是在公元五世紀由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羅(Angles)、薩克遜(Saxons)、裘特人(Jutes)帶過來的。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顛的人們說的是凱爾特語。

屬於日耳曼部落的盎格羅、薩克遜、裘特人原居地是今天的丹麥和德國北部。他們穿過北海,來到不列顛,並很快將說著凱爾特語的當地人趕到邊遠的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其中還有一部分不得不遷徙到歐洲大陸。

這些從北歐侵略過來的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顛分別建起了他們自己的王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七個。它們是:Northumbria、 Mercia、Wessex、Essex、Sussex、East Anglia和Kent。

盎格羅人原來住居的地方叫做「Engle」。他們的語言是「Englisc」,——這就是今天「English」一詞的來歷了。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的日爾曼語支(Germanic Branch)。追本溯源,我還是從印歐語系說起。

印歐語被認為是新石器時期(公元前7000年前)居住在黑海之北森林(即今日的烏克蘭)里的部落所使用的語言。約在公元前3500-2500年之間,他們開始遷徙,來到今天的西歐、地中海、斯堪迭納維亞,東邊甚至到達印度。他們的語言也隨即傳播開來,分化成現在印歐語系裡的各種語言。

印歐語系共有十二個語支,現在尚有語言正在使用的語支有十個。下面就其中主要的幾個語支來逐個作簡單介紹。

凱爾特語支(The Celtic Branch)——這是最小的一個語支,但是由於它主要是在今日的英國境內使用,所以不得不提。凱爾特各語言源於中歐,曾於公元前400年前後在整個西部歐洲佔主導地位。凱爾特人於兩千多年前遷徙到不列顛群島。後來,在說著日耳曼語的盎格羅-撒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後,凱爾特人被趕到威爾士、愛爾蘭、蘇格蘭。凱爾特語也就變成了今天的威爾士語(Welsh)、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elic)、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其中有一部分凱爾特人返回歐洲大陸的法國,居住在布列塔尼半島,他們所操的語言就是布列塔尼蓋爾語(Breton)。其它的凱爾特語都已經消失了。威爾士語的句型結構是「動詞+主語+賓語」;愛爾蘭語文學在歐洲可算得上是最古老的了(僅次於希臘語和拉丁語,位於第三位)。

日耳曼語支(Germanic Branch)——這些語言是從古斯堪地那維亞語和盎格羅-撒克遜語演變過來的。由於受到早期基督教傳教士們的影響,日耳曼語和凱爾特語的大多數都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英語即屬於這一語支。有關英語的一些事實有:英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語言,——第一當屬我們的漢語;英語使用的范圍最廣;英語是科技語言;英語有最豐富的詞彙;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和地區最多 ……。

和英語的「血緣」關系最為密切的語言就是德語和荷蘭語了。同屬日耳曼語支的還有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瑞典語是有語調的,這在印歐語系中實屬不尋常,倒是和我們的漢語有點類似了)、冰島語。已消失了的尚有戈特語(中歐)、法蘭克語(法國,不是法語)、倫巴第語(多瑙河地區)、汪達爾語(北非)等。

印歐語系中大多數語言都是有「格(cases)」和「性(genders)」的變化的。這主要體現在名詞/代詞上,當然,動詞等也會跟著起變化。德語中的名詞就有四種「格」和三種「性」的變化,如,das Herz(第一格,做主語),des Herzens(第二格,做定語,相當於Heart's),dem Herzen(第三格,相當與間接賓語),das Herz(第四格,相當於直接賓語);若再加上復數的die Herrzen,der Herrzen,den Herzen,die Herzen就是八種格了。名詞則有三種「性」:陽、陰、中,如,der Lehrer(the teacher,陽性)、die Universitat(the university,陰性)、das Buch(the book,中性)。英語中已經基本上沒有了這樣的「格」和「性」的變化,但還是在一些單詞中能夠看出來,如,代詞的格I(第一格)、my(第二格)、me(第三、四格)、we(復數第一格)、our(復數第二格)、us(復數第三、四格);英語中的性的遺留則體現在一些詞綴上,而且大多是隨事物的自然性別變化的,如,monitor(陽性)、monitress(陰性)、tiger(陽性)、tigress(陰性)、fortress(陰性),——中性是沒有了。

拉丁語支(Latin Branch)或叫義大利語支(Italic Languages)或羅曼語支(Romance Languages)——這些語言都是從拉丁語演變過來的。拉丁語可是歐洲最重要的古典語種,盡管它已經從人們的口頭上消失了。在很長的時間里,它曾經是科學上和教堂里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字母至今還被大多數語言使用著。

在拉丁語支里,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可算是拉丁語的最核心的嫡系語種了。西班牙語曾受到阿拉伯語和巴斯克語的影響;羅馬里亞語則深深地烙上了它周邊的斯拉夫各語種的印跡。另一重要語種法語自拉丁語演變出來後就走得更遠,發音已大不相同,卻有著更多的日耳曼語和凱爾特語的印記,——只是在拼寫上尚留有一定的拉丁語的痕跡。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在一千多年前尚是同一語言。西班牙語則是目前拉丁語支里使用人數和范圍最多最廣的語種,除了在西班牙,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都是說西班牙語的,——它也是聯合國里五種官方語言之一。

拉丁語的語法系統對世界很多語言都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它的名詞有三種「性(genders)」和六種「格(cases)」。特別是它的句式結構(主語、謂語、賓語等)也成了很多其它語言的規范。——漢語的第一本語法書籍《馬氏文通》就是一本「拉丁文法」,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以至於今天的漢語語法無論如何推陳出新最終還是脫不了「拉丁文法」的窠臼。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支是斯拉夫語支(Slavic Branch)——斯拉夫語言的使用范圍在東歐。隨著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364 DC)的分裂和五世紀的分崩離析,基督教會也分離成西方的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和東方的東正教(Orthodox Church)。在天主教的范圍內人們仍然使用著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而在東正教地區人們使用的是從希臘語演變過來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 alphabet),——斯拉夫語言使用的字母。很多斯拉夫語言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書寫上略有分別,象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語實際上就是一種語言。斯拉夫語言的重要特點是它們的輔音字母組合和名詞眾多的格(可多達七個)。斯拉夫語言里最古老的當屬保加利亞語;最重要的就是俄語了。其它主要語種還有:波蘭語、烏克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等。

印歐語系裡,人們經常所說的三大語支就是上面述及的日耳曼語支、拉丁語支和斯拉夫語支。沒有提到的還有:The Baltic Branch(代表語言有立陶宛語Lithuanian和拉托維亞語Latvian),The Hellenic Branch(僅存的語言就是希臘語了),The Illyric Branch(代表語言是阿爾巴尼亞語),The Armenian Branch(目前尚有亞美利亞語),The Iranian Branch(都是從古波斯語——Ancient Persian——演變而來的,其中最大的語種就是伊朗語——阿富汗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說的是伊朗語,次者為庫爾德語Kurdish,只是今天生活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的庫爾德人尚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The Indic Branch(都是從古梵語Sanskrit演變出來的,是語種最為繁多的一個語支,如,印地語Hindi、巴利語Pali——佛教用語、烏爾都語Ur、尼泊爾語Nipali、孟加拉語Bengali等)。除這些外,還有兩個語支The Anatolian Branch和The Tokharian Branch已經沒有現存的語言了。

以上是英語所屬的印歐語系的大致情況。這里提到的種種語言既然都是屬於一個語系的,基本上可以說應該是從同一種語言——古印歐語演變過來的,那麼在它們身上總該能找出些聯系。事實也的確如此。——英國人瓊斯(Sir William Jones,1748-1794)當年就是發現Sanskrit與歐洲諸語種有著驚人的相似才使得這一古老的語種回到印歐語系這個大家庭中去的。就英語而言,它是日耳曼語支的一員,與德語有著天然的淵源關系。在英語的發展成長過程中,它又和拉丁語、法語等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系。英語中有著十分明顯的這些語言的痕跡,是我們學習英語時應該要了解的內

越南文字發展歷程http://hi..com/lovebearchen/blog/item/365b5f0fe480362a6059f3f5.html

❺ 中國的漢字發展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❻ 簡述文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今天所用字體。
漢字源於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為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於現代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為筆劃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漢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廣的文字。一種文字通行面的廣狹,是要由它通行地區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共同決定的,我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億多,而其中使用漢語的又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而我們的漢字呢,從當今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漢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獨立創造,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對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它們大都是依傍著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漢字則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跟埃及文走著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終變成了拼音字母,而發展成為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卻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用一種獨創的方法把音形義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豐富多彩的文字體系。
由於漢字的通行面特別廣,歷史特別長,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靠它保存下來的也特別多。包括哲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狀況,聽到兩千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莫大的貢獻。同時,漢字是唯一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成為一種線條文字,而線條結構是可以表現一種構圖美的。所以,漢字除了可以記錄漢語以外,還可以成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品。歷代都出過以書法名家的人,如漢代蔡邕的八分書,晉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張旭的狂草。在我國歷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不分軒輊。其他民族的文字雖也講究書法的工拙,卻沒有哪個民族把書法列為藝術品。

❼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❽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1、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

2、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具體為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拓展資料: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熱點內容
金蝶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4 08:18:25 瀏覽:958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評報告 發布:2025-05-24 07:26:30 瀏覽:558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
徵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發布:2025-05-24 01:36:07 瀏覽:783
精雕軟體教學 發布:2025-05-24 01:04:43 瀏覽:707
兒童劈叉教學 發布:2025-05-24 00:25:52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