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廖公地理

廖公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8-15 03:11:49

㈠ 尤里是哪個國家,它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虛擬國家

游戲《紅色警戒2-尤里的復仇》裡面尤里為一個單一國家作為反派使用。
野心勃勃的尤里利用自身擁有的心靈控制能力和基因突變計劃,成為統治世界的強者 ,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不過現在《紅色警戒2》很多的改版里尤里是成功的。 尤里的原型是尤里·馬林,但是影射的恐怕是列寧了,因為列寧的思想根深蒂固,就像無形中的心靈控制。 (關於尤里國具體內容的介紹見尤里的復仇)

原型是尤里·馬林
尤里·馬林由於在「人類意識控制」領域的精深造詣被吸收進克格勃,在葉利欽時期又成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顧問,一度被圈內人士譽為葉利欽的「精神衛士」。

據尤里·馬林透露:「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國內大約有20個進行超感官現象研究的協會,它們曾經研製出許多超感官裝置,試圖對人的腦電波進行控制。與此同時,情報部門得到消息稱,美國可能已製造出一種可以調節信號的輻射發射器,通過這種發射器操縱者就能夠在數千公里之外影響甚至遙控一個人的意識乃至行為舉止。除此之外,美國一些具備特異功能的人士還能製造出一些『超感官特殊裝備』,藉以影響人們的神經系統,達到擾亂正常心神的目的……在獲悉這些驚人消息之後,我立刻命令手下對葉利欽總統辦公室進行徹底檢查,以防有人利用這一高科技做出對總統不利的事來。」令人驚訝的是,馬林果真在總統辦公室里發現了一枚這樣的「意念遙控器」。

㈡ 地理問題

江陵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373027人。
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郵編:434101。行政區劃代碼:421024。區號:0716。拼音:Jiangling Xian。
地形西高東低,較為平坦,海拔高程在40米以上(馬家寨鄉文新村五家河)——25.3米(沙崗鎮九甲湖電排)之間。境內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河流溝渠縱橫交錯,主要湖泊有三湖、白鷺湖。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江陵縣轄7個鎮(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2個鄉(馬家寨、秦市)。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
資市鎮 鎮政府駐資市,人口28344人,面積88.1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寺橋、金龍橋、黃場、華湘、凡湖、古堤、潘市、范淵、花港、林星、李塘、先進、平淵、資嶺、玉古、花章、青山。
灘橋鎮 鎮政府駐灘橋,人口25641人,面積63.7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灘橋、觀音寺、高興、太山、曹市、單嶺、五三、灘橋、代港、黃橋、陳灣、竺橋、吳場、寶蓮、月堤、北閘、觀中、觀寺。
熊河鎮 鎮政府駐熊河,人口46128人,面積139.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熊河、花橋、司馬、花彭、熊堤、熊河、捷口、明星、新莊、建國、彭市、國強、荊干、躍進、民主、沙嶺、新河、南橋、永固、洋湖、兩橋、邊江、三閘、南湖、嚴中、候壋、黃林、楊林、花南、嚴北、吳橋、新壋。
白馬寺鎮 鎮政府駐白馬寺,人口51000人,面積149.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白馬、白馬、雙河、青港、壽港、新長、中江、荊州、鄧港、豐河、新孟、新口、同蘭、江嶺、盧巷、宋興、業新、陳崗、李店、赤岸、黃淡、天井、長河、金剅、王市、金渡、小河、陶咀、曲垸、五勝、譚港、香垸、石淵、凡橋。
沙崗鎮 鎮政府駐沙崗,人口51541人,面積146.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沙崗、洗馬、公議、丁垸、中橋、丁堤、吳新淵、黃剅、荊南、東庄湖、三合、白湖、九甲湖、李公垸、彭家台、西河、玉台、中堤、沙崗、黃義河、劉湖、方樂寺、中嶺、東津、林市、潘垸、東岳、荊台。
普濟鎮 鎮政府駐普濟,人口40516人,面積76.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普濟、羊子廟、楊岔路、嚴仲堤、西李、周家坊、趙家嶺、古樹、熊溝、譚灣、林口、田家坊、星星、復興場、立新、普濟、陳巷、朱港、佛仙橋、東李、西庄湖、柳口、洪淵、金果寺、金馬、鄧趙港、大軍湖。
郝穴鎮 鎮政府駐郝穴,人口41482人,面積36.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西湖、沿江、江陵、新躍、龍淵、雙橋、顏閘、大興、雙港、齊心、新園、永興、荊江。
馬家寨鄉 鄉政府駐馬家寨,人口45557人,面積130.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馬市、文村、文興、耀興、同心、萬興、青安、長江、張黃、龍橋、楊淵、馬林、白洋、鄧泓、趙橋、金旗、金硯、金場、曾橋、萬場、資聖、蝦湖、高淵、沖河、長坑、祁淵。
秦市鄉 鄉政府駐秦市,人口28146人,面積55.8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秦市、秦家場、陸陽台、永豐、張公壋、廖堤、東陳嶺、陽湖、、曾家灣、劉家剅、聶堤、河淵、藤樟樹、譚彩剅、磚井、台湖、吳堤、千合、拖船埠、劉港、連心。
其他 人口26492人,面積94平方千米。
三湖農場 駐三湖,人口14800人,面積61平方千米。
六合垸農場 駐六合垸,人口11495人,面積33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因「此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埠」而得名。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置江陵。1994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沙市市、荊州地區、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和荊州、沙市、江陵三區,1998年7月,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江陵區恢復江陵縣。
公元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無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地理位置即後來的郢都一帶。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晉平吳,復於此置南郡、江陵縣,轄屬荊州刺史。東晉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內設雲中、九原、定襄、宕渠、廣牧、新豐6個僑縣,並設新興郡統轄,這些僑郡、僑縣的位置大致在當時江陵縣東部即現在江陵縣、沙市區岑河鎮及潛江市西部龍灣、張金一帶地區。東晉時荊州刺史治所,初猶遷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徙,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552年11月梁元帝蕭繹即帝位於江陵,554年11月西魏發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殺,梁都江陵3年而國除。後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蕭?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史稱後梁,西魏設江陵總管府監督。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後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雲澤縣屬之。後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8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2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復稱安興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將後梁所置鄀州及雲澤縣並入紫陵,又省定襄並入安興。大業十四年(618年),蕭?後裔銑稱梁帝,徙都江陵,是為隋後梁。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降唐。
唐、五代、宋屬江陵府。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至此,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增置州縣均歸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並入長寧。大歷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潛江縣。
元屬中興路。明、清屬荊州府,明朝時,江陵在龍灣市、沙頭市、郝穴、虎渡口設巡檢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湘王府,建文元年(1399年)除;永樂元年(1403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縣)遷於此,隆慶三年(1569年)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惠王府,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據江陵,惠王常潤出逃,王府遂廢。
清朝江陵分為五汛,即捕汛(現荊州區長江以北范圍)、龍汛(潛江市龍灣、徐李、張金一帶)、虎汛(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鶴汛(現江陵縣馬家寨、熊河以東的地區)、沙汛(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西部)。並於丫果驛設置縣丞署,郝穴設主簿署,沙市、龍灣、虎渡口設巡檢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於江陵置湖北駐防將軍府,是為全國十三大將軍府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江陵屬省直轄。1913年,湖北分道,江陵屬荊宜施鶴道。1914年,改為荊南道,江陵屬之。1915年,屬荊宜道。1927年,又屬省轄。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日本侵略軍曾扶持建立偽江陵縣政府,駐沙市。至民國34年(1945年)隨日軍投降而瓦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縣內均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區、鄉政權。當時,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江陵縣政府同駐荊州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荊州地區(荊州行政專員公署)。1949年7月15日,沙市劃出建市。1953年將縣屬埠河區劃隸新成立的荊江縣(1955年並入公安縣)。1954年將張金、徐李兩區劃給潛江縣。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壋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余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㈢ 中國民間地理祖師第一代是誰

地理風水行業里都把楊筠松尊崇為祖師。
楊公,名益,字筠松,號叔茂,世人稱救貧先生。生於公元834年,卒於公元904年。楊公是個遺腹子,生父名汕都,江西廬陵(今江西吉水縣)人,母親何氏。生父病逝後,母親為生計所迫,改嫁給了一個從事金銀珠寶販賣的廣東竇州(今信宜縣)人楊粲都。少年的楊筠松勤奮好學,天資聰穎,悟性異常。從小楊筠松就對風水地理產生了濃厚興趣,對風水書籍愛不釋手,潛心攻讀,每遇村人建宅葬墳都要跑去看,用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進行研習。
公元854年,年方二十的楊筠松上京長安赴考,金榜題名,登科入仕,被封為大唐國師,掌管靈台地理之事。唐僖宗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楊公在學術傳承上遵循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將風水學說發揚光大。獲得楊公親傳的徒弟最少有三個,他們是曾文辿、劉江東、廖金精都是風水世家,在拜楊公之前就有很扎實的功底下和楊公二徒劉江東系下,單就興國三僚,曾文辿、廖瑀師從楊公之後,堪輿之術代代相傳,名家輩出,有歷朝國師24位,明師72位,其中由皇帝直接封為欽天監博士者有36人。
楊公的風水著作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楊以前的除郭璞留下《葬書》外,余很少見,就是有,也在上層,民間無法窺視。而楊公有《疑龍經》、《憾龍經》、《三龍經》、《黑囊經》、正龍子經》、都天寶照經》、《青囊奧語》、《青囊序》、《立錐賦》、《天玉經》等風水經典傳世。這些都是千金難買的傳世之寶(其中可能有託名的,無從考證)。
楊公及弟子不辭勞苦,足跡遍布贛州和周邊地區,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有大量的玄奧《鉗記》,以待有緣、有福之人。

㈣ 古代廖氏有何功績,,,,,,,,,,

廖氏人所到之處,披荊斬棘,勇於獻身,富於進取,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更不乏叱吒風雲和才華橫溢的歷史人物。據江西省寧都廖氏族譜所載:歷史上有尚書七人(昌岐、昌復、昌盛、昌信、琳宣、昌興、昌隆);進士二十三人(蘭芝、光祿、光堯、光廷、光照、廖鑾、廖強、安節、季高、季淵、廖光、廖經、壽翁、祖謙、應剛、友文、應和、志同、廖澄、正古、有衡、天覺、德明);還有舉人三十九名,任太守的二十二人,其它官宦一百八十一人。據史料記載:
叔安6世孫廖淵,封西北侯。廖姓人在商王朝前期已置身於貴族的行列了。
叔安7世孫廖光曾參與討伐蘭夷的戰爭,並在戰爭中立了功,被仲丁任命為司牧,由此可知,廖氏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在當時的「中央政府」中任要職了。
叔安30世孫廖宣,曾多次參與討伐東夷和淮夷的戰爭,並被任命為司馬(管軍政的官職)。從文獻記載可知,廖氏祖先之一的廖宣,在二千八百年前就已經當上周王朝的高級軍政長官了。
叔安49世孫廖范(漢代)官江夏太守(相當地區專員)。
叔安56世孫廖節、57世孫廖嘉父子倆均任漢王朝的太僕(中央政府的官員,皇帝的親信)。
叔安60世孫廖扶,是一個精通經史、地理、天文、算學的高級知識分子,是當時聞名全國的教育家。
廖化,三國時為蜀國車騎將軍,封中鄉侯。
叔安68世孫廖子璋,司馬炎咸寧二年(276)因功封左衛鎮國大將軍。
從憲之子廖五桂任征吳大總管。五桂之子廖欽襲封大總管。
叔安72世孫(廖欽之子):廖守信任青州刺史、廖守義任太平州判、廖守崇任汀州刺史、廖守誠任清溪縣令、廖誠達任處州通判、廖誠壁任宣州司馬、廖誠忠任杭州知府、廖誠希任揚州太守。這是廖氏家族的一個顯赫時代。
叔安73世孫(誠希之子):廖世昌登進士。廖世清任揚州太守。
叔安74世孫(世昌之子):廖彥光任汀州節度使,鎮守福建。
叔安75世孫(彥光之子):廖玉玲,二十二歲任興州府尹,後升任湖廣郡太守。
叔安78世孫(奇可之子):廖廷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齡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
叔安79世孫(延齡之子):廖崇德,唐貞觀中以明經登第,任江西虔化縣令。
叔安80世孫(崇德長子)廖蘭芝,唐朝總章戊辰進士。
叔安81世孫(蘭芝三子)廖光景,官宣州刺史。
廖爽,唐朝進士,知虔化,後梁仕楚,衡州太守,拜承相,封南陽郡開國侯。
廖匡晏,五代時期登進士,官福建順昌令。
廖融,五代時期官郴州馬平令。未幾,掛冠隱居衡山,愛好詩詞,人稱詩中勁敵,晚年歸順昌。
廖濟,官決勝指揮使。
廖理安,宋代官江西吉安太守,廉明仁恕,吏民感戴,立廟以祀。
廖剛,宋代崇寧進士,歷官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御史中承、徽猷閣直學士。
廖榮,宋代官柳城令,公明果斷,伸弱抑強,粵西頌之。
廖舜欽,宋代武舉,任陝西參將。
廖中修,八歲能文,習舉子業,治春秋,聲蜚藝苑。
廖光源,宋代國學生,博覽群書,氣宇超卓。
廖鑒科,性敏好學,通觀史冊,倜儻豁達,有古人風。
廖庸,字淇惠,南宋末年,隨大將孟拱轉戰湘鄂川,為抗金及元重要力量,庸以戰功駐節潭州(今長沙)封護國功臣。
廖林龍,襲指揮職。
廖然點,中神童科,襲指揮職。
廖城景,襲指揮職。
廖元鎮,元代中武舉孝廉,任邵陵副將致仕郎。
金堂縣龍威鄉廖氏祖先從湖南邵陽遷入四川,經歷二百七十餘年。這二百七十餘年是一個艱苦的創業時期,是一個求生存、謀發展,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的時期。這段時期除了繼承和發揚廖氏祖先的優秀傳統文化、艱苦創業精神外,客居他鄉,困難重重,我們祖先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出現了不少歷史名人。
廖維一,字貫之,大英世系兆相公之子。後人評價:「生而多艱,鮮食寡食。然而勤儉,成性樸厚,居心勤勤勉勉,以赤手而起家,使家境逐步饒裕。常戒其子曰:『凡屋可避雨,衣可避寒矣!無以麗為,致傷福也,一粟一粒,尤當惜之』」 。
廖維稔,字稻城,大縉世系兆瓚的次子。他三個兒子,學純、學詩、學修。其中:學修,官八品;學詩,官九品。後人評價:「生性樸厚慈儉尤勤,接鄰以和,教子裕如長幼。數千人皆曰:「公之勤以積之,而不知實,公之厚以招之也。」
廖學詩,字言齋,維稔次子,官正九品。後人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稱:「生而多慧,長更不群,剛正不阿,直斷鄉曲,勤勞自守,儉啟家風,教子六經,接物常懷四慎,惠及於朝,邀得龍章。為人謙恭,尤兼忠厚,其行善有實心而不沽名釣譽,其交遊多讓德,不好訟而紛爭拒。『積善之家,自求多福,明德之後,必有達人』」
廖學修,字慎齋,維稔三子,官八品。後人評價:「豪傑能忍,英雄肯吃虧,斯言也。誠能忍者福始大也,吃虧者德也,豈易易哉。公之饒裕,謂其勤儉得之。」
廖光泰,字午山,號炳南。學詩次子。後人評價他:「國之良也,民之秀也。生無他嗜,酷愛詩書經史。毫落雲蘭之紙,逸情飈發,藻思泉流,風嘯月樂趣-生。以詩社騷壇,咸稱伯將蒼亭樂府也。」炳南的盟弟佛生一一張世傑,贈詩雲:「百家諸子胸中橫,詩社騷壇稱勁兵,麗句新詞艷且清,靈心慧舌類春鷥。嘯月歌風自適情,天然機趣妙難賡,怪想奇思總不群,筆尖到處驚鬼神。」
廖光朝,字漢卿,學修長子。後人評價:「其人體雖小,而才則大,身雖卑,而智則高,目雖不識丁,而胸藏有甲兵,營謀乃翁創八百餘畝之業,此則漢卿之才也,智也。其難得者,肯施荒土以埋枯骨,不吝余貲,以賑孤貧,是所謂真善也,實恩也。願族中凡子若弟效之。」
廖顯昆,字子輝,光泰五子。入國學黌案,管纂文炳。
廖耀淵,字汶川,顯洲長子,入國學(情況不詳)。
廖扶,漢經學家。字文起,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習《韓詩》、《歐陽尚書》,弟子常數百人。無意仕進,專攻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曾預知荒年,儲谷數千斛,用以賑恤宗族。年八十卒於家。
廖立,三國蜀漢臣。字公淵,武陵臨沆(今湖南常德西)人。劉備為荊州牧,辟為從事,擢長沙(今屬湖南)太守,漢建安二十年(215),吳呂蒙襲長沙,立脫身入蜀,為巴蜀(今四川重慶)太守。劉備為漢中王,征為侍中。後主劉禪即位,徙長水校尉。諸葛亮曾贊立為「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立本意也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副,而官位在李嚴等下,心懷不滿。對丞相掾李邵、蔣琬等議論劉備、關羽之失,品評朝臣。亮以「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之罪,於蜀建興初廢廖立為民,徙汶山郡(今四川汶川西南(今四川汶川西南)。廖立與妻子以種地為生,後聞諸葛亮卒,垂淚漢道:「我終為左衽矣!」卒於徙所。
廖化(?-264),三國蜀漢將領。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為關羽主簿。關羽敗亡,他在吳國詐死,乘間奉母奔蜀。劉備命他為宜都(今屬湖北)太守,後升右車騎將軍,封中鄉侯。在蜀以果敢勇烈著稱。蜀亡後,被徙洛陽,途中病死。
廖剛(1071-1143),北宋臣。南劍州順昌(今屬福建)人,字用中,號高峰。崇寧進士。少從陳瓘、楊時學。宣和間累官監察御史,論奏不避權幸。紹興初為吏部員外郎,請高宗移蹕建康(今南京),以抗金兵,並請守祖宗兵制,強干弱枝。七年(1137)遷御史中丞,論財匱、兵驕、官冗等時弊。旋因忤秦檜致仕。著有《高峰文集》。
廖德明,宋學者。字子晦,南劍州(今南平)人。少學釋氏。及讀楊時書,大悟,就受業於朱熹。乾道中舉進士第。以宣教郎知莆田縣,務重風教,抑制強豪。歷知潯州,有政聲,人多愛敬之。遷廣東提舉刑獄,彈劾不避權要。累遷吏部左選郎官,奉祠卒。著有《槎溪集》、《文公語錄》、《春秋會要》等,時稱「槎溪先生」。
廖永安(1320-1366),明將領。字彥敬,黃岡人,元末時,舉家遷居安徽巢湖。因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他聚集人馬踞衛巢湖。朱元璋初起時,他率水軍歸順;被授以管軍總管之職,後升為建康翼統軍元帥。善水戰,曾率軍奪鎮江、常州、池州,以戰功升為同知樞密院事。不久,與張士誠戰於太湖,兵敗被俘,拒降,被囚八年,死於姑蘇(今江蘇蘇州)。追封為楚國公,後改封鄖國公。張士誠被擊敗後,朱元璋親迎其靈柩於城郊,葬於鍾山。
廖永忠(1323-1375),明將領。字乃明,巢縣(今屬安徽)人。元末,隨兄廖永安率水軍歸朱元璋,克集慶。兄死,襲職為樞密僉院,總領水軍。洪武元年(1368),拜征南將軍,以功封德慶侯。四年,平蜀主明升。八年,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
廖升,明臣。襄陽人。博學有史才。與當時名士方孝孺、王紳等交往甚密。洪武中為左府斷事。洪武二十九年(1396)六月,升任太常少卿。建文元年(1399)正月,敕修《太祖實錄》,他與高遜志充副總裁官。後燕王朱棣南下奪位,他聞知慟哭,自縊死。永樂初,都御史陳瑛劾他不順天命,效死建文帝,請行追戳。明成祖未允。
廖紀,明臣。字時陳,東光(今屬河北)人。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考功主事,屢遷文選郎中。正德中,官工部左侍郎。提督易州山廠。剩餘之金無所私。世宗立,任南京吏、兵部尚書,參贊機務,被彈劾解職。嘉靖三年(1524)任吏部尚書。在南京,持議與張璁合。璁輩欲引為己援,遂用為六卿之首。後與璁輩相牴牾,乃告老歸。卒,贈少傅,謚僖靖。
廖燕(1644-1705),清文學家。字人也,號柴舟,廣東曲江人。諸生。家貧苦學。屢應科舉不第,遂棄仕,教授為生,讀書著述。詩文恣肆犀利,不事雕琢。論詩反對模擬堆砌。詩作抒發懷抱,譏諷現實。工草書,善戲曲。詩文有《二十七松堂集》、《柴舟別集》。
廖壽豐(1836-1901),清臣。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字榖似,又字闇齋,晚年自號止齋。同治進士。光緒七年(1881)任浙江糧道。十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奏請浙漕海運,折漕收銀。十三年任貴州按察使,次年調浙江。十六年任福建布政使,旋改河南。到任後興築孟縣小金堤石壩,疏浚濟河,導黃入海。十九年授浙江巡撫。次年推行「新政」,開辦蠶絲廠,設蠶學館,頒發制茶新法,試行內河小輪船,奏設求是書院等。
廖壽恆(1839-1903),清臣。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字仲山,晚號抑齋。壽豐弟。穆宗同治間進士。歷任湖南學政,國史館纂修,侍讀學士。1884年(光緒十年)署刑部左侍郎,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中、法戰爭中,曾力主籌餉制械,抗擊法國侵略軍,鞏固西南邊防。1897年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次年(光緒二十四年)1月24日與總理衙門王大臣約康有為問話,曾詢及變法的方法步驟。「戊戌變法」期間,視諸臣為後進,故能有所指陳,助康有為向光緒帝送書遞折,傳達光緒帝的「上諭」。且助孫家鼐延請康有為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促進變法。1900年,因病開缺回籍。
其他廖姓名人有漢大臣廖顗,綠林起義軍將領廖湛;五代楚大臣廖爽、廖匡齊,詩人廖匡圖,南唐大臣廖澄,將領廖偃,詩人廖凝;宋學者廖行之,詩人廖融;元名醫廖文彬;明大臣廖庄、廖希元,農民起義首領廖惠;清大臣廖仲、廖騰、廖金城、廖谷似,學者廖機、廖元度,詩人廖雲錦,畫家廖基傑等。近當代廖姓名人有民主革命家廖仲愷,政治家廖承志、廖暉,紅軍將領廖榮坤、廖景坤、廖業琪,解放軍將領廖漢生、廖容標、廖明、廖仲符、廖成美、廖運周、廖步雲、廖述雲、廖昌金、廖政國、廖冠賢、廖海光、廖鼎祥、廖鼎琳、廖錫龍,國民黨將領廖磊、廖耀湘、廖以義,農學家廖思樟,數學家廖山濤,天文學家廖新浩,金屬材料專家廖波,化學家廖代偉、廖兵、廖森,生物學家廖侃,醫學家廖仲頤、廖永廉、廖鎮江、廖萬清、廖遇平、廖康煌,學者廖平,翻譯家廖瑛,經濟學家廖至柔、廖群、廖建祥、廖康玉、廖士義,財經作家廖岷,法學家廖長城,作家廖琪、廖振、廖毓文、廖華釗、廖和敏、廖小勉,藝術家廖軍,書法家廖平,畫家廖鉞、廖野,漫畫家廖冰兄,盆景專家廖堅,音樂教育家廖昌永、廖輔叔、廖一明、廖寶生,電影編導廖燁、廖峰,影視演員廖學秋,戲曲史家廖奔,編劇廖一梅,話劇演員廖凡,粵劇演員廖俠懷,川劇演員廖靜秋等。

㈤ 三元地理四訣經論

楊公三元風水學,大體共分為四大部分,以形、理、法、課四字真訣,為造福指南要旨;
一,最注重的是形氣,以山形水法為用,主要以《撼龍經》、《疑龍經》、《四大穴法》、《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經》、《青囊奧語》、《玉尺經》、《天玉經三部》等經典著作為綱領,講究龍、穴、砂、水、向的合理應用,利用自然環境,取得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的最佳境界,說到底就是收山川之靈氣為我所用。其理論大多數收入四庫全書,在海內外廣泛流傳。楊公幾位弟子取其形氣精華要領編著為《黑囊經》,歸納簡單精要且為白話更為適用,成為風水家之要典。由於楊公形氣理論外界公開研讀,而被世人誤認為楊公風水是贛派,形勢派,巒頭派等。
二,最講究的是理氣,以易經「河圖洛書」易理術數,陰陽五行,先後天八卦,二十四山向,天乾地支,六十花甲等生克變化應用,結合山形水法同時並用,易理術數才是楊公真諦和精髓,堪稱國寶。三僚曾、廖二氏得其真訣,自成體系,秘不外傳,口授心傳已有四十餘代。劉江東是楊公風水學的筆錄者,只傳訣不著書。致使楊公真訣外界很少流傳,不為人知。經過文化革命的動亂和改革開放,也有許多真訣流傳於外界,三僚也授徒傳道於至誠弟子。楊公風水的真諦,是三元地理理氣真訣,形氣與理氣配合並用,缺一不可,歷經上元甲子,過中元甲子,轉下元甲子,其訣一百八十年輪轉三元不敗,永不重修!
其真理的內涵是陰陽夫婦交媾大法,人類生存之基本原理,理氣真訣共分為三元頭、中、尾格十條,共三十條大功夫,和加上其他部分三元雜理巧妙應用:
三元頭十大理氣
1, 三元河圖洛書陰陽總綱
2, 三元正夫婦交媾法
3, 三元反夫婦交媾法
4, 三元先後天夫婦交媾法
5, 三元混合夫婦交媾法
6, 三元三八納夫婦交媾法
7, 三元顛倒夫婦交媾法
8, 三元大卦夫婦交媾法
9, 三元大卦總綱用法
10, 論三元大卦丁財貴秘訣
以上三元頭十條大理,是三元地理的入門功夫,又稱為家用功夫,用法按實地需求出發,靈活運用配合。
論三元六大忌
1,論一卦同宮
2,論兩不相兼
3,論三人不同行
4,論四字同排(貧單絕)
5,論五雷打丁
6,論六字不排隊
其真訣是以三元總綱為基礎合理運用,能正確判斷吉凶成敗之事,百驗百准。
三元地理九大斷章(走遍天下神斷)
1,楊公不登山
2,一盞燈
3,羊刃祿堂斷
4,流神空位斷
5,斜流穿房斷
6,子午斜流斷
7,走盤珠吉凶斷
8,劫曜斷
9,房份吉凶斷
其九大斷章是三元地理走遍天下打局面入門的最機要功夫,十分靈驗,是楊公留傳最標準的斷章。掌握了三元頭十大功夫的真實應用法,便可以辨別各派書中的真偽。
所謂三元地理,陰陽為主用,五行定吉凶,亦可用以下秘訣來消納制化各種黃泉八煞,化煞為官吉用。
三元救貧黃泉訣
三元催官黃泉訣
三元黃泉八煞化解法
以上三條化解黃泉八煞真訣,每一條功夫是由八句詩歌組合,有分論法解法,並非市面書籍流行的那些口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三元地理之理氣,是由淺到深,從入門到專用,步步推進,再深入便到了正宗三元地理最精華之處——三元中十大功夫——十大雜理真訣
1,抽爻換象些子大法 1,日月合朔理
2,生入克入交媾法 2,水火不相射理
3,偏夫婦交媾法3,水火既濟理
4,陰陽比和夫婦法 4,六十四卦九星運
5,中五合五合十妙用訣 5,論中火二星
6,化解羊刃祿堂秘訣 6,將星消峰訣
7,丁財貴些子法 7,河圖交媾理
8,抽爻換象些子九星運 8,隔八相生理
9,些子數論丁多少訣 9,論七星打劫
10,三元流年分金秘訣 10,斗丙玄機訣
三元中十條大理是三元地理最機密的的功夫,為民造福最佳理氣,歷代明師成名之專用准則。
論三元尾十大秘訣
1,三元總脈串珠理
2,坎離交媾秘訣
3,水火交媾秘訣
4,坎離水火中天過秘訣
5,三元文武開科秘訣
6,三元老挨星秘訣
7,三元新挨星秘訣
8,三元父母挨星秘訣
9,三元君四位尋父母秘訣
10,三八丁城門秘訣
三元尾十大秘訣,是楊公風水學三元地理高層功夫,其理訣高深莫測,用法奧妙無窮,要有非常術數易理之基礎,和天資悟性,更要有高人指點,還要從三元頭十大理氣,三元中十大功夫,三元尾十大秘訣,步步深入方能掌握其真正內涵真諦。所以三元正宗地理與眾家地理不同,以三元理氣之秘旨,收山出煞,即是消山納水,配口消峰。方能達到趨吉避凶,丁財貴旺之目的。楊公為首徒曾文辿在興國三僚卜址定向建祠一棟,立辛山乙向兼戍辰,婁宿十一度甲子金線,後面申龍過脈,右邊來巳巽水,左邊走寅口,前有卯峰對朝,天井開池放癸水,並留下了地論鉗記,何年生,何年貴,何年敗,先批後准。歷經宋元明清至今千餘年之久,曾氏後裔千枝萬葉,分布全國各地為數萬丁之旺族,丁財貴應驗准確,其祠能合三元地理的十盤大理,也是楊公風水考核的唯一標准。
其理合1,三元大卦一盤成清
2,正夫婦交媾
3,反夫婦交媾
4,生入兙入些子法
5,陰陽配夫婦法
6,串珠理
7,坎離交媾理
8,水火交媾理
9,中五立極理
10,三元三吉理
三,最關鍵的是做法,即是地理行業操作規范,已經掌握楊公經典精華的,能察形氣之真情,穴之變化,高低前後左右而能定局,用羅經定位立向,結合三元各項大理,相山量水,宜山補向,格准來龍,定好水口,形理相配得宜,陰陽交媾成夫婦之妙用,即是風水最佳操作方法。操作細節可見曾、廖、劉氏家族的《陰陽全次剪裁》、《玄竅家寶》、《五星葬法》、《七十二形氣作法》、《二十八葬法》等。
四,最實用的是日課,書雲;不得真龍得良辰,也應富貴旺人丁,可見日課非常重要,古人雲;初年禍福日時定,久後方知地有情。用課必須謹慎,按師秘傳口訣與經驗,要有真才實學才能選擇佳課,為民造福萬無一失,最注意選課,只宜直中取,切莫曲中求,從根本意義來講避凶趨吉主樞,避開凶神惡煞,選擇吉星福神。當今選擇有斗首課,造命課,六壬奇門課,先後天吉凶明課等,都可綜合參考使用。
楊公三元吉課,是量祠堂、家宅、墳地之衰旺,家道之昌弱而用之,據人所需而作出的最佳選擇,官家百姓各有分格採用,對正位用課是三元地理之法寶,大課小用,小課大用亦誤人多矣!需知,陰陽原有定理,禍福亦不差移,萬般變化,師之掌中,不得真傳,枉下苦功,學識浩如煙海,歷代名家都感吃力,而精要之處加以變化,參書萬卷,不得真傳,乃是木履不穿針也,前賢真傳,自得經歷而得法,此乃真才實學。
楊公正宗風水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風水經典,獨樹一幟,尋龍探穴,操盤堪址,與實踐理論,有久遠魅力和當今價值。盡管流派紛呈、支脈繁雜,但其理論還是不出楊公左右,斗轉星移,其局不變,中國風水派別繁多,據稱細分其數數以百計之巨,主要還是包括在形勢,理氣,卦理三大類中的十幾個大的派別,楊公是中國風水文化集大成者,是理論之源。

㈥ 解釋下列地理名詞~!

滄海桑田: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極大,或者變化極快。
海枯石爛:海水乾涸、石頭粉爛。形容歷史久遠,萬物已變。
風調雨順: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日久天長:時間長,日子久。
海市蜃樓: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虛幻的樓台城郭。現多比喻虛無縹渺的事物。
一瀉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
百川歸海: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
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源遠流長: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㈦ 南京玄武區的人文 地理

基本概況
[編輯本段]
玄武區因玄武湖而得名,是南京市15個區、縣之一,位於市區東北部。她是南京市最大的中心城區,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及南京軍區機關所在地,面積80.97平方公里,人口近43萬,下轄8個街道,8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東至仙鶴門、大朱庄、馬群,與棲霞區、江寧縣交界;南至中山東路、出中山門、至滄波門(苜蓿園、後庄除外),與白下區為鄰;西至中山路、中央路全線,與鼓樓、下關區隔街相望;北至東井亭、仙鶴門一線,與下關、棲霞區連接。
從公元229年孫權遷都建鄴開始,玄武區曾是東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等六朝宮闕的所在地,明初紫禁城、太平天國天王府、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國民黨總統府也在玄武區內。境內人文薈萃,古跡眾多,風光秀麗,有聞名世界的中山陵、松濤萬頃的紫金山、芳菲四季的玄武湖、歷經風霜的古城牆,具有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獨特風貌。
區域交通便捷,南京火車站、南京長途汽車站、漢府街長途汽車站均在境內,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寧杭公路等穿境而過。公路干線16條,支線呈輻射狀貫穿全區,公交線路達23條,東臨新生圩港,南抵祿口國際機場。區域通訊發達,南京郵政大廈、電信大樓、聯通大廈等通訊樞紐座落其間。區內科研院所眾多,有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知名學府和科研機構25所。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科技信息、文化旅遊、房地產開發管理等新興產業為主體的城區型經濟,培植了珠江路科技街、龍蟠路汽配街、丹鳳街通訊器材街等一批特色專業市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均以較快的速度遞增。區域環境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建成鼓樓市民廣場、太平花園小區等一批標志性工程。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各項優惠政策配套到位,綜合管理和服務功能不斷強化。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居民素質和地區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我區先後被確定為「全國社區服務示範城區」、「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全國「三五」普法先進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玄武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東北部地勢雄偉,山環水繞,地處中緯度地區。
海拔400米以下的低矮石質山地,分南、北兩線分布在區內。南線為鍾山余脈由東向西排列;北線為與棲霞區交界處分布的諸山。區內丘陵雖成線狀分布,但都是獨立的山體,海拔高度都在100米上下。
富貴山 位於太平門內,隔城牆與紫金山西麓余脈龍膊子相接,古稱龍尾坡。海拔86.1米,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300米,面積不足0.3平方公里。山體由淺灰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岩所構成,山上樹木茂盛。
九華山 原名覆舟山,又名龍舟山,以山體猶如一隻倒置的木船而得名。南朝初年,因此山下臨玄武湖改稱玄武山。後來因在山南建有小九華寺,俗稱小九華山,現通稱九華山。位於太平門內側,東接富貴山。山體狹長,山勢略呈弧形,弧口朝南,由石英砂礫岩和頁岩構成。面積不足0.3平方公里,海拔61米。
北極閣 原名雞籠山,因山勢渾圓,形似雞籠而得名。明初,山上建有欽天監觀象台,故又稱欽天山。清初,山上重建北極閣後,俗稱北極閣。山體由石英砂礫岩、砂岩構成,北麓有小片火山噴出岩。面積約0.3平方公里,海拔60米,是市區中部的重要制高點。山頂建有氣象台。古為皇家華林園,有雞鳴寺等名勝古跡。1990年辟為開放型文化公園,稱北極閣公園。
紅山 位於中央門外曹後路北側。紅山,本六朝勝地大壯觀山,因陳武帝在此閱武,建「大壯觀」於山上而得名,又因山體由紅色砂岩構成,稱紅土山,現俗稱紅山。由大紅山、小紅山、放牛山、和尚山等山頭組成,面積約0.5平方公里,主峰大紅山海拔78.9米。民國時為荒野丘崗。解放後,植樹造林,山林蔥籠,現為紅山森林動物園。
朝陽山 位於岔路口西北側與棲霞區交界處。因半山腰有朝陽洞,洞內有石佛,山以洞得名。山體略呈向南開口的弧形,由砂岩和粉砂岩構成,海拔123米。
聚寶山 位於岔路口村北側與棲霞區交界處。山上可開取石料、硫礦,土質較肥,樹木茂盛,故名聚寶山。西南—東北走向,山體呈橢圓形,長0.7公里,寬0.5公里,由石灰岩構成,海拔124.3米。
楊坊山位於東楊坊東北與棲霞區交界處,山以村得名。東西走向,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7公里,海拔109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山上遍植松樹。
李山腳山 位於環陵路下五旗側。相傳此山是古時小秦王挑來的,後被李姓佔有,故名。海拔82米。
獅子山 位於仙鶴門西北。傳說明朝時山上有一座石獅子,故名。山體低矮渾圓,海拔53米。
玄武區地域面積80.97平方公里,人口46萬,其中涉農面積9600畝,屬倉波門地區地勢較低。全區排水系統主要有四大水系:
1、北面的蔣王廟溝和唐家山溝。該系統由北向南經情侶園流入玄武湖,從神策門出玄武湖,經西北護城河向西流入鼓樓區護城河,是我區玄武湖以北地區的主要排水通道。
2、南面的友誼河和衛橋溝。該系統由北向南經白下區流入運糧河,是中山門至孝陵衛沿線地區及中山陵的排水通道。
3、東面的百水河和運糧河。該系統由北向南經白下區流入秦淮河,是我區市郊馬群、余糧、五百戶等地區的的主要排水通道。
4、西面的內秦淮河。主要由珍珠河、玉帶河、香林寺溝、清溪河等河道匯聚於竺橋,向南經白下區流入秦淮河。我區城市排水系統的水主要經這個系統排出。
全區有河道27條54公里(其中市政公用局下撥經費的有25公里,無主河道29公里);排水窨井、雨水井12037座,排水管道157公里;泵站5座;水庫2座。
玄武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的特點。南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屬於濕潤地區。每年初夏,受鋒面雨帶影響,南京進入梅雨季節。梅雨過後,天氣晴燥,常會形成伏旱。

旅遊資源
區域內有著名的鍾山風景區和玄武湖風光帶,具有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獨特風貌,綠化覆蓋率達58%以上。自公元229年孫權遷都建鄴開始,玄武區曾是東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六朝宮闕御苑所在地,明朝初期的紫禁城、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明孝陵、清朝太平天國的天王府、近代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府以及中山陵等名勝均在區域范圍內。全區有重點古跡、文物保護點72處,是南京旅遊景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民國22年(1933),南京市劃分為8個行政區劃單位,始有區級行政建置。當時,玄武區為第一區。1955年8月,命名為玄武區。

玄武區管轄范圍上溯,戰國時區境為金陵邑轄地。
秦、漢時,今區境南部屬秣陵縣,北部屬江乘縣,先後隸屬會稽郡、鄣郡、丹陽郡。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改秣陵為建業縣,區境南部屬之,同時廢江乘縣改設典農都尉(相當於縣一級的民屯政區),區境北部屬之,均隸屬丹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復改建業為秣陵縣。太康二年(281)(一說為太康三年)分秣陵秦淮河以北置建業(次年又改稱建鄴)南為秣陵縣(見《建康實錄》、《晉書·地理志》)。建興元年(313),改建鄴為建康,區境為建康和江乘轄地,直至陳朝末年。
隋朝統一南北後,將建康、秣陵、江乘等縣及僑置郡縣並為江寧一縣。此時,區境屬江寧縣,隸屬蔣州。
唐上元二年(761),改江寧為上元縣,至清末區境均屬上元縣。
民國元年(1912),臨時政府廢上元、江寧2縣,置南京府,區境屬南京府。民國2年,撤南京府,以舊上元、江寧二縣復置江寧縣,區境屬江寧縣。民國16年,改江寧縣城區為南京市,區境屬南京市。
民國20年(1931)3月,實行京市自治,全市劃分為21個自治區,分區籌辦,但進展遲緩。民國22年3月,重新劃分為8個行政區時,今玄武區為第一區,設區公所。區界以中山路以東,中山門以西,九華山以南,中山東路以北為區域范圍。面積8.85平方公里。
民國23年(1934)9月,省市劃界,南京市區域擴大,將原屬江寧縣轄地的孝陵衛地區劃歸南京市,建立孝陵區,為第十區(鄉區),燕子磯區為第九區(鄉區)。今區境內孝陵衛街道地區和玄武湖街道的仙鶴門行政村(仙鶴鄉),屬孝陵區。中山陵園區域屬國民政府直接管轄。今鎖金村街道、玄武湖街道(仙鶴門除外)和紅山街道地區屬燕子磯區。
民國27年(1938)1月,偽南京市自治委員會以新街口為中心,城東南、西南、東北、西北4片,分別劃為第一、二、三、四區。原一區分屬第三區。區境以中山東路之北分界,西沿中山路、中山北路至挹江門止,北從挹江門沿城根經和平門、玄武門、太平門至中山門北側。民國28年1月,重新劃分區界,將玄武湖全部劃入第三區;孝陵區改稱孝陵衛區。民國31年4月,增設城區自治實驗區,郊區以燕子磯為鄉區自治實驗區。今區境北極閣(北極坊)、玄武門(玄武坊)地區為城區自治實驗區轄地;鎖金村、玄武湖(仙鶴門除外)、今紅山街道地區,為燕子磯鄉區自治實驗區轄地。
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恢復抗日戰爭前第一區建置,轄區則向中山東路以南、逸仙橋以東一帶擴展。同時,太平門至中央門城牆以外玄武湖地區劃出,改屬第六區。今區境的鎖金村、紅山、玄武湖街道和孝陵衛街道,仍分屬燕子磯和孝陵衛區。
解放初期,沿用第一區建置稱第一區人民政府。1950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重新劃分城郊區。區境以舊一區為基礎,劃出中山東路以南,逸仙橋以東地區,增加原屬舊六區的中央路以東、玄武門以南地帶及玄武湖之全部,又增加原屬舊十區的崗子村至太平門以西地帶,建為新一區。原九區改為八區,今紅山、鎖金村街道地區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區改屬新八區。原十區撤銷,以原轄區內的中山陵園及周圍地區新建中山陵園區,今孝陵衛街道地區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區,改屬中山陵園區。
1955年6月,第一區人民政府改稱第一區人民委員會。1955年8月,第一區改稱玄武區,第八區改稱燕子磯區,中山陵園區名稱不變。今區境分屬玄武區、燕子磯區和中山陵園區管轄。1958年11月,4個郊區建制撤銷,合並為「大郊區」,今區境原屬中山陵園區和燕子磯區的地區,劃歸郊區管轄。1960年5月,成立玄武人民公社。1960年9月,撤銷「大郊區」,原郊區的龍潭、十月、紫金山3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玄武區管轄。1961年6月,玄武區兼轄郊外棲霞鎮(包括攝山)、孝陵衛鎮和龍潭鎮。1962年7月,市郊區辦事處成立,原郊區3個人民公社及3個鎮復劃歸市郊辦。8月玄武人民公社消失,恢復玄武區人民委員會。1963年4月,恢復設立燕子磯、棲霞、雨花、江東、陵園5個郊區建制。市郊農村人民公社復由各郊區管轄。7月,陵園區(轄紫金山人民公社和孝陵衛鎮)改稱中山陵園區。
1965年5月,5個郊區合並為雨花台和棲霞2個區,中山陵園區劃歸棲霞區管轄。1967年3月,玄武區改稱要武區,實行軍管,稱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要武區分會。1968年3月,成立要武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11月,改稱玄武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1月,經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南京市成立鍾山區,將紫金山公社、馬群公社、玄武湖公社、孝陵衛鎮和陵園管理處劃歸鍾山區管轄。1975年4月,撤銷鍾山區,原轄地改歸棲霞區管轄。1980年9月,玄武區革命委員會復稱玄武區人民政府至今。
1984年2月,小市鎮的韶山路、玄武新村兩個居委會和玄武湖大隊、崗子村、新莊村等地段(包括南京林業大學、鎖金村),從棲霞區劃歸玄武區,玄武區面積擴大到17.5平方公里。
1995年4月,全市區劃調整,將原屬鼓樓區的中央路東側的廖家巷、大樹根、後大樹根、中央門4個居委會劃入玄武區;將玄武湖鎮、孝陵衛鎮(苜蓿園、後庄村除外)以及小營、紅山、藤子3個行政村和伊劉苗圃、中山陵園風景區,從棲霞區劃歸玄武區管轄。至此,全區面積達80.97平方公里,成為南京市面積最大的城區。

經濟概況
[編輯本段]

改革開放以來,玄武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圍繞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實施了「科教興區、市場興區、共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盤活區域資源,發展區域經濟,以第三產業為重點,初步形成了科技信息、文化旅遊、房地產開發管理和社區服務四大新興產業;珠江路科技街、丹鳳街通訊器材街、長江後街旅遊街、新莊汽配市場群等四條特色商品街已初具規模。初步實現了由區屬經濟向區域經濟轉變,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轉變,由數量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一、二、三產業並舉向以三產為主的城區經濟轉變,全區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1998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9.46億元,比1993年增長94.92%,年均增幅14.28%;財政收入突破三億元,比1993年增長302.25%,年均增幅32.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飲服務營業額、工業總產值五年來年均增幅分別為34.62%、30.08%、52.34%。第三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達56.64%;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形成一批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和品牌產品配套企業;農村經濟全面實現小康,全區12個行政村有10個村已跨入市綜合實力百強行列,其中5個村經濟綜合產值超億元;開放型經濟健康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投資領域不斷拓寬,1998年完成涉外稅收283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0%來自外資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營造加快發展環境,1998年個體、私營企業已達6400戶,其中:年銷售超千萬元以上有13戶。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為實現全市「三年面貌大變」奮斗目標,五年來,全區開發竣工面108萬平方米,其中復建房70萬平方米,建設居民小區26個;建設改造15條總計27.1公里的道路;建成了鼓樓市民廣場和一批游園、綠地,全區綠化覆蓋率達57%。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社區服務,建成社區服務中心等一批5萬平方米的硬體設施。改造了24所薄弱學校,創國家、省示範、重點小學5所。近幾年,玄武區榮獲「全國社區服務示範城區」「國家衛生城市達標區」「全國先進城區示範單位」「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連續九年被市政府授予建設新南京有功(先進)區。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梅園新村街道 辦事處駐漢府新村62號-1。面積0.9平方千米,人口21424人。轄3個社區:大行宮、梅園新村、珠江村。
新街口街道 辦事處駐估衣廊38號。面積1.07平方千米,人口38022人。轄8個社區:中山東路、中山路、糖坊橋、如意里、網巾市、一枝園、香鋪營、北門橋。
丹鳳街街道 辦事處駐大石橋19號。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62339人。轄8個社區:大石橋、唱經樓、居安里、大紗帽巷、虹板橋、成賢街、雙龍巷、丹鳳新寓。
蘭園街道 辦事處駐楊家胡同85號。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32699人。轄7個社區:公教一村、蘭園、文昌街、花紅園、文德里村、大影壁、九華山。
玄武門街道 辦事處駐天山路39-1號。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40898人。轄8個社區:百子亭、北京東路、高樓門、天山路、昆侖路、大樹根、廖家巷、台城花園。
後宰門街道 辦事處駐後宰門西村10號。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46529人。轄7個社區:太平門、後宰門、佛心橋、清溪路、富貴山、半山園、馬標。
鎖金村街道 辦事處駐鎖金村67號。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51459人。轄10個社區:韶山路、鎖一、鎖二、鎖三、鎖四、鎖五、鎖六、南林、紫鑫城、新莊。
孝陵衛街道 辦事處駐羅漢巷119號。面積23.6平方千米,人口57720人。轄8個社區:孝陵衛東段、孝陵衛西段、小衛街、滄波門、鍾靈街、農科院、晏公廟、晏公廟村西;4個行政村:鍾靈街、孝陵衛、滄波、余糧。
玄武湖街道 辦事處駐板倉街98號。面積12.6平方千米,人口32649人。轄8個社區:板倉、蔣王廟、岔路口、仙鶴門、櫻鐵村、花園路、東方城、櫻駝花園;3個行政村:五旗、仙鶴、徐庄。
紅山街道 辦事處駐月苑南路2號。面積8.19平方千米,人口24289人。轄8個社區:曹後、小營、紅山、營苑、北苑、月苑、藤子村、紅山公園;3個行政村:紅山、小營、藤子。
衛崗街道 辦事處駐左所村10號。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23086人。轄6個社區:中山陵、童衛路、南農大、理工大、康定里、鐵匠營;1個行政村:小衛街。

㈧ 四庫全書地理有哪些

地理類
第584冊
輿地紀勝200卷(存卷1至卷12 卷17至卷49 卷55至卷135 卷145至卷167
卷174至卷191)(卷1至卷95) 宋王象之
第585冊
輿地紀勝200卷(存卷1至卷12 卷17至卷49 卷55至卷135 卷145至卷167
卷174至卷191)(卷96至卷191) 宋王象之
歷代地理指掌圖1卷 宋稅安禮
太平寰宇記補闕6卷 宋樂史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24卷(卷1至卷3) 題明劉基等撰
第586冊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24卷(卷4至卷24) 題明劉基等撰
寰宇通衢不分卷 清佚名
廣輿圖 元朱思本 明羅洪先明胡松增補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江南1至江南2) 清顧炎武
第587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江南3至江南8) 清顧炎武
第588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江南9至浙江2) 清顧炎武
第589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山東1至山東6) 清顧炎武
第590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山東7至山西4) 清顧炎武
第591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山西5至河南4) 清顧炎武
第592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湖廣1至陝西3) 清顧炎武
第593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陝西4至陝西8) 清顧炎武
第594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陝西9至廣東1) 清顧炎武
第595冊
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東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廣3卷 陝西10
卷 雲南2卷 貴州1卷 廣東2卷 福建2卷)(廣東2至福建2) 清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 清顧炎武
第596冊
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 清顧炎武
第597冊
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 清顧炎武
第598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1至卷7) 清顧祖禹
第599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8至卷15) 清顧祖禹
第600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16至卷21) 清顧祖禹
第601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22至卷29) 清顧祖禹
第602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30至卷38) 清顧祖禹
第603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39至卷46) 清顧祖禹
第604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47至卷52) 清顧祖禹
第605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53至卷60) 清顧祖禹
第606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61至卷69) 清顧祖禹
第607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70至卷78) 清顧祖禹
第608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79至卷87) 清顧祖禹
第609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88至卷96) 清顧祖禹
第610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97至卷106) 清顧祖禹
第611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107至卷117) 清顧祖禹
第612冊
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卷118至卷130) 清顧祖禹
第613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1至卷58)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14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59至卷108)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15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109至卷150)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16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151至卷190)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17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191至卷238)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18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239至卷288)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19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289至卷333)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20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334至卷378)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21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379至卷423)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22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424至卷456)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23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457至卷501)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24冊
大清一統志560卷(卷502至卷560) 清穆彰阿 清潘錫恩等纂修
第625冊
乾隆府庭州縣圖志50卷(卷1至卷15) 清洪亮吉
第626冊
乾隆府庭州縣圖志50卷(卷16至卷32) 清洪亮吉
第627冊
乾隆府庭州縣圖志50卷(卷33至卷50) 清洪亮吉
第628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1至卷24)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29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25至卷45)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0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46至卷52)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1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53至卷74)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2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75至卷95)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3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96至卷116)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4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117至卷138)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5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139至卷164)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6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165至卷188)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7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189至卷216)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8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217至卷242)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39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243至卷269)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40冊
〔光緒〕畿輔通志300卷首1卷(卷270至卷300) 清李鴻章等修 清黃彭年等纂
第641冊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卷1至卷30) 清曾國荃 清張煦等修 清王軒
清楊篤等纂
第642冊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卷31至卷65) 清曾國荃 清張煦等修 清王軒
清楊篤等纂
第643冊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卷66至卷97) 清曾國荃 清張煦等修 清王軒
清楊篤等纂
第644冊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卷98至卷131) 清曾國荃 清張煦等修 清王軒
清楊篤等纂
第645冊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卷132至卷166) 清曾國荃 清張煦等修 清王軒
清楊篤等纂
第646冊
〔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卷167至卷184) 清曾國荃 清張煦等修 清王軒
清楊篤等纂
東三省輿地圖說不分卷 清曹廷傑
(嘉靖)遼東志9卷 明畢恭等修 明任洛等重修
第647冊
〔光緒〕吉林通志122卷圖1卷(卷1至卷55) 清長順等修 清李桂林 清顧雲纂
第648冊
〔光緒〕吉林通志122卷圖1卷(卷56至卷122) 清長順等修 清李桂林 清顧雲纂

第649冊
青海志4卷 清康敷鎔纂修
〔嘉靖〕寧夏新志8卷 明楊守禮修 明管律纂
〔宣統〕新疆圖志116卷(卷1至卷45) 袁大化修 王樹枏 王學曾纂
第650冊
〔宣統〕新疆圖志116卷(卷46至卷116) 袁大化修 王樹枏 王學曾纂
第651冊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350卷補遺10卷(卷1至卷81) 清沈葆楨 清吳坤修等修
清何紹基 清楊沂孫等修
第652冊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350卷補遺10卷(卷82至卷149) 清沈葆楨 清吳坤等修
清何紹基 清楊沂孫等修
第653冊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350卷補遺10卷(卷150至卷223) 清沈葆楨 清吳坤等修
清何紹基 清楊沂孫等修
第654冊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350卷補遺10卷(卷224至卷294) 清沈葆楨 清吳坤等修
清何紹基 清楊沂孫等修
第655冊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350卷補遺10卷(卷295至卷350) 清沈葆楨 清吳坤等修
清何紹基 清楊沂孫等修
第656冊
〔光緒〕江西通志180卷首5卷(卷1至卷35) 清曾國藩 清劉坤一等修 清劉繹
清趙之謙等纂
第657冊
〔光緒〕江西通志180卷首5卷(卷36至卷76) 清曾國藩 清劉坤一等修 清劉繹
清趙之謙等纂
第658冊
〔光緒〕江西通志180卷首5卷(卷77至卷119) 清曾國藩 清劉坤一等修 清劉繹

清趙之謙等纂
第659冊
〔光緒〕江西通志180卷首5卷(卷120至卷153) 清曾國藩 清劉坤一等修 清劉繹

清趙之謙等纂
第660冊
〔光緒〕江西通志180卷首5卷(卷154至卷180) 清曾國藩 清劉坤一等修 清劉繹

清趙之謙等纂
〔寶祐〕仙溪志4卷 宋趙與泌 宋黃岩孫纂修
〔嘉慶〕湖北通志檢存稿4卷未成稿1卷 清章學誠纂
第661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1至卷20)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2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21至卷61)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3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62至卷103)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4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104至卷151)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5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152至卷184)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6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185至卷215)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7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216至卷255)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8冊
〔光緒〕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卷256至卷288) 清卞寶第 清李瀚章等修

清曾國荃 清郭嵩濤等纂
第669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1至卷48)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0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49至卷86)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1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87至卷124)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2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125至卷177)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3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178至卷231)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4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232至卷283)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5冊
〔道光〕廣東通志334卷首1卷(卷284至卷334) 清阮元修 清陳昌齊等纂
第676冊
〔乾隆〕瓊州府志10卷 清蕭應植 清陳景塤纂修
澳門記略2卷 清印光任 清張汝霖纂
第677冊
〔嘉慶〕廣西通志279卷首1卷(卷1至卷65) 清謝啟昆修 清胡虔纂
第678冊
〔嘉慶〕廣西通志279卷首1卷(卷66至卷133) 清謝啟昆修 清胡虔纂
第679冊
〔嘉慶〕廣西通志279卷首1卷(卷134至卷206) 清謝啟昆修 清胡虔纂
第680冊
〔嘉慶〕廣西通志279卷首1卷(卷207至卷279) 清謝啟昆修 清胡虔纂
第681冊
〔景泰〕雲南圖經志書10卷 明陳文等纂修
〔天啟〕滇志33卷(卷1至卷14) 明劉文徵纂修
第682冊
〔天啟〕滇志33卷(卷15至卷33) 明劉文徵纂修
〔乾隆〕西藏志4卷 題清允禮
第683冊
〔嘉慶〕衛藏通志16卷首1卷 清佚名纂修
〔光緒〕順天府志130卷附錄1卷(卷1至卷25) 清萬青黎 清周家楣修
張之洞 繆荃孫纂
第684冊
〔光緒〕順天府志130卷附錄1卷(卷26至卷70) 清萬青黎 清周家楣修
張之洞 繆荃孫纂
第685冊
〔光緒〕順天府志130卷附錄1卷(卷71至卷98) 清萬青黎 清周家楣修
張之洞 繆荃孫纂
第686冊
〔光緒〕順天府志130卷附錄1卷(卷99至卷130) 清萬青黎 清周家楣修
張之洞 繆荃孫纂
第687冊
〔紹熙〕雲間志3卷 宋楊潛纂
〔嘉慶〕松江府志84卷首2卷圖經1卷(卷1至卷26) 清宋如林修清孫星衍 清莫
晉纂
第688冊
〔嘉慶〕松江府志84卷首2卷圖經1卷(卷27至卷55) 清宋如林修清孫星衍 清莫
晉纂
第689冊
〔嘉慶〕松江府志84卷首2卷圖經1卷(卷56至卷84) 清宋如林修清孫星衍 清莫
晉纂
第690冊
〔光緒〕重修天津府志54卷首1卷末1卷(卷1至卷35) 沈家本 榮銓修徐宗亮 蔡
啟盛纂
第691冊
〔光緒〕重修天津府志54卷首1卷末1卷(卷36至卷54) 沈家本 榮銓修徐宗亮
蔡啟盛纂
〔光緒〕撫寧縣志16卷首1卷 清張上龢修 清史夢蘭纂
第692冊
〔乾隆〕永清縣志25篇 清周震榮修 清章學誠纂
〔乾隆〕汾州府志34卷首1卷末1卷 清孫和相修 清戴震纂
第693冊
〔乾隆〕三水縣志12卷 清葛德新清朱廷模修 清孫星衍纂
〔乾隆〕韓城縣志16卷首1卷 清傅應奎修 清錢坫等纂
〔嘉慶〕延安府志80卷 清洪蕙纂修
第694冊
〔乾隆〕歷城縣志50卷首1卷 清胡德琳修 清李文藻等纂
第695冊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56卷 清呂燕昭修 清姚鼐纂
第696冊
〔乾隆〕元和縣志36卷 清許治修 清沈德潛 清顧詒祿纂
〔至正〕崑山郡志6卷 元楊譓纂
〔淳祐〕玉峰志3卷 宋凌萬頃 宋邊實纂修 〔咸淳〕續志1卷 宋邊實纂修
第697冊
〔嘉慶〕直隸太倉州志65卷(卷1至卷45) 清王昶等纂修
第698冊
〔嘉慶〕直隸太倉州志65卷(卷46至卷65) 清王昶等纂修
〔寶祐〕重修琴川志15卷 宋孫應時纂修 宋鮑廉 宋鍾秀實續修 元盧鎮增修
〔嘉定〕鎮江志22卷首1卷 宋盧憲纂修
〔至順〕鎮江志21卷首1卷 元俞希魯纂修
第699冊
〔咸淳〕重修毗陵志30卷(存卷1至卷19、卷21至卷30) 宋史能之纂修
〔嘉慶〕廣陵事略7卷 清姚文田輯
〔乾隆〕淮安府志32卷(卷1至卷11) 清衛哲治等修 清葉長揚 清顧棟高等纂
第700冊
〔乾隆〕淮安府志32卷(卷12至卷32) 清衛哲治等修 清葉長揚 清顧棟高等纂
第701冊
〔乾隆〕杭州府志110卷首6卷(卷1至卷31) 清鄭澐修 清邵晉涵纂
第702冊
〔乾隆〕杭州府志110卷首6卷(卷32至卷70) 清鄭澐修 清邵晉涵纂
第703冊
〔乾隆〕杭州府志110卷首6卷(卷71至卷110) 清鄭澐修清邵晉涵纂
第704冊
〔淳熙〕嚴州圖經8卷(存卷1至卷3) 宋陳公亮 宋劉文富纂修
〔嘉泰〕吳興志20卷 宋談鑰纂修
〔乾隆〕烏程縣志16卷 清羅愫修 清杭世駿纂
〔乾道〕四明圖經12卷 宋張津等纂修
第705冊
〔寶慶〕四明志21卷 宋胡榘 宋羅濬纂修
〔開慶〕四明續志12卷 宋梅應發 宋劉錫纂修
〔至正〕四明續志12卷 元王元恭纂修
第706冊
〔乾隆〕鄞縣志30卷首1卷 清錢維喬修 清錢大昕纂
第707冊
〔光緒〕鎮海縣志40卷 清於萬川修 清俞樾纂
第708冊
〔光緒〕永嘉縣志38卷首1卷(卷1至卷27) 清張寶琳修 清王棻 清孫詒讓等纂
第709冊
〔光緒〕永嘉縣志38卷首1卷(卷28至卷38) 清張寶琳修 清王棻 清孫詒讓等纂

〔嘉慶〕廬州府志54卷圖1卷(卷1至卷31) 清張祥雲修 清孫星衍等纂
第710冊
〔嘉慶〕廬州府志54卷圖1卷(卷32至卷54) 清張祥雲修 清孫星衍等纂
〔嘉慶〕鳳台縣志10卷 清李兆洛纂修
〔嘉慶〕寧國府志36卷首1卷末1卷(卷1至卷7) 清魯銓 清鍾英修 清洪亮吉清
施晉纂
第711冊
〔嘉慶〕寧國府志36卷首1卷末1卷(卷8至卷36) 清魯銓 清鍾英修 清洪亮吉清
施晉纂
第712冊
〔嘉慶〕東流縣志30卷 清吳箎修 清李兆洛等纂
〔康熙〕台灣府志10卷 清蔣毓英纂修
〔光緒〕湘潭縣志12卷 清陳嘉榆等修 王闓運等纂
第713冊
〔大德〕南海志20卷(存卷6至卷10) 元陳大震 元呂桂孫纂修
〔光緒〕香山縣志22卷 清田明曜修 清陳澧纂
〔道光〕肇慶府志22卷首1卷(卷1至卷5) 清屠英等修 清江藩等纂
第714冊
〔道光〕肇慶府志22卷首1卷(卷6至卷22) 清屠英等修 清江藩等纂
第715冊
〔康熙〕武定府志4卷 清王清賢 清陳淳纂修
〔道光〕遵義府志48卷(卷1至卷25) 清平翰等修 清鄭珍 清莫友芝纂
第716冊
〔道光〕遵義府志48卷(卷26至卷48) 清平翰等修 清鄭珍 清莫友芝纂
甘棠小志4卷首1卷末1卷 清董醇
梅里志18卷 清楊謙纂 清李富孫補輯 清余琳續補
第717冊
周庄鎮志6卷首1卷 清陶煦纂
南潯鎮志40卷首1卷 清汪曰楨纂
杏花邨志12卷首1卷末1卷 清郎遂纂
第718冊
山海關志8卷 明詹榮纂修
延慶衛志略1卷 清李士宣修 清周碩勛纂
歷代宮殿名1卷 宋李昉
越中園亭記6卷 明祁彪佳
蘭亭志11卷首1卷 清吳高增輯
古清涼傳2卷 唐釋慧祥 廣清涼傳3卷 宋釋延一 續清涼傳2卷 宋張商英 宋朱並
金陵梵剎志53卷(卷1至卷46) 明葛寅亮
第719冊
金陵梵剎志53卷(卷47至卷53) 明葛寅亮
金陵玄觀志13卷
鄧尉聖恩寺志18卷 明周永年
黃檗山寺志8卷 明釋隱元
南屏凈慈寺志10卷(存卷1至卷2 卷7至卷8) 明釋大壑
增修雲林寺志8卷 清厲鶚
續修雲林寺志8卷 清沈鑅彪
第720冊
關中陵墓誌1卷附錄1卷 明祁光宗
長沙府嶽麓志8卷首1卷 清趙寧纂修
白鹿書院志19卷 清毛德琦
石鼓書院志2卷 明李安仁等修
第721冊
東林書院志22卷 清高嵀等輯
新鐫海內奇觀10卷 明楊爾曾
湖山勝概1卷
昌平山水記2卷 清顧炎武
六岳登臨志6卷 明龔黃
第722冊
欽定清涼山志22卷
華岳全集13卷 明張維新等纂
岱史18卷 明查志隆
第723冊
茅山志15卷 元劉大彬
四明山志9卷 清黃宗義
普陀山志20卷首1卷 清許琰
天台山全志18卷 清張聯元輯
仙都志2卷 元陳性定
黃山志定本7卷首1卷(卷1至卷3) 清閔麟嗣
第724冊
黃山志定本7卷首1卷(卷4至卷7) 清閔麟嗣
洞山九潭志4卷 明劉中藻
武夷山志24卷首1卷 清董天工
第725冊
嵩書22卷 明傅梅
南嶽總勝集3卷 宋陳田夫
羅浮山志會編22卷首1卷 清宋廣業
第726冊
峨眉山志18卷 清蔣超
水經註疏40卷(卷1至卷14) 楊守敬 熊會貞
第727冊
水經註疏40卷(卷15至卷40) 楊守敬 熊會貞
今水經1卷表1卷 清黃宗義
第728冊
水地記3卷 清戴震
西域水道記4卷 清徐松
蜀水經16卷 清李元
河紀2卷 清孫承澤
南河志14卷 明朱國盛纂 明徐標續纂
第729冊
南河全考2卷 明朱國盛纂 明徐標續纂
石湖志6卷 明莫震明莫旦增補
西湖夢尋5卷 清張岱
京師五城坊巷衕衕集1卷 明張爵
帝京景物略8卷 明劉侗等撰
天府廣記44卷(卷1至卷21) 清孫承澤
第730冊
天府廣記44卷(卷22至卷44) 清孫承澤
宸垣識略16卷 清吳長元
天咫偶聞10卷 清震鈞
熱河志略不分卷 清和英
淞故述1卷 明楊樞
第731冊
蒙古游牧記16卷 清張穆 清何秋濤補
遼東行部志1卷 金王寂
鴨江行部志1卷 金王寂
柳邊紀略4卷 塞外草1卷 清楊賓
寧古塔山水記1卷 清張縉彥
寧古塔紀略1卷 清吳振臣
吉林外記10卷 清薩英額
黑龍江外記8卷 清西清
黑龍江述略6卷 清徐宗亮
第732冊
類編長安志10卷 元駱天驤纂
兩京新記5卷(存卷3) 唐韋述
三省邊防備覽14卷 清嚴如熤
唐兩京城坊考5卷 清徐松 清張穆校補
涼州異物志1卷 清張澍輯
沙州圖經 唐佚名
新疆識略12卷首1卷 清松筠纂修
山東考古錄1卷 清顧炎武
第733冊
續山東考古錄32卷首1卷 清葉圭綬
板橋雜記3卷附錄1卷 清余懷
百城煙水9卷 清徐崧 清張大純輯
揚州畫舫錄18卷 清李斗
吳風錄1卷 明黃省曾
西湖繁勝錄1卷 題西湖老人
第734冊
台州札紀12卷 清洪頤煊
閩部疏1卷 明王世懋
閩小紀4卷 清周亮工
莆陽比事7卷 宋李俊甫
台灣隨筆1卷 清徐懷祖
宋東京考20卷 清周城
廣東新語28卷 清屈大均
第735冊
廣西名勝志10卷 明曹學佺
蜀都雜抄1卷 明陸深
蜀典12卷 清張澍
續黔書8卷 清張澍
蠻司合志15卷 清毛奇齡
殊域周咨錄24卷(卷1至卷12) 明嚴從簡
第736冊
殊域周咨錄24卷(卷13至卷24) 明嚴從簡
咸賓錄8卷 明羅曰褧
西遊錄注1卷 元耶律楚材 元盛如梓刪略 清李文田注
長春真人游記2卷 元李志常
古今游名山記17卷總錄3卷 明何鏜輯
第737冊
名山游記1卷 明王世懋
王太初先生五嶽游草12卷 明王士性
北游錄 清談遷
進藏紀程1卷 清王世睿
辛卯侍行記6卷 清陶保廉
環游地球新錄4卷 清李圭
北邊備封1卷 宋程大昌
第738冊
邊政考12卷 明張雨
全邊略記12卷 明方孔炤輯
三關志10卷(存地理總考3卷 武備考1卷 兵食考1卷 馬政考1卷 官師考1卷)
明廖希顏
第739冊
三雲籌俎考4卷 明王士琦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3卷 明楊時寧
兩浙海防類考續編10卷 明範淶
海防纂要13卷圖1卷(卷1至卷4) 明王在晉
第740冊
海防纂要13卷圖1卷(卷5至卷13) 明王在晉
西陲今略不分卷 清梁份
皇朝藩部要略18卷 皇朝藩部世系表4卷 清祁韻士
朔方備乘68卷首12卷圖2幅(卷首1至卷首12) 清何秋濤 清黃宗漢等輯補
第741冊
朔方備乘68卷首12卷圖2幅(卷1至卷41) 清何秋濤 清黃宗漢等輯補
第742冊
朔方備乘68卷首12卷圖2幅(卷42至卷68) 清何秋濤 清黃宗漢等輯補
朔方備乘札記1卷 清李文田
西洋番國志1卷 明鞏珍
亦政堂訂正瀛涯勝覽1卷 明馬歡
星槎勝覽4卷 明費信
諸夷考3卷 明游朴
西洋朝貢典錄3卷 明黃省曾
使琉球錄1卷 明陳侃
使琉球錄2卷 明蕭崇業 明謝傑
使琉球錄2卷 明夏子陽 明王士禎
第743冊
瀛環志略10卷 清徐繼畲
海國圖志100卷(卷1至卷43) 清魏源
第744冊
海國圖志100卷(卷44至卷100) 清魏源
朝鮮紀事1卷 明倪謙
海外紀事6卷 清釋大汕
日本考5卷 明李言恭 明郝傑
第745冊
日本國志40卷首1卷 清黃遵憲
中山傳信錄6卷附中山贈送詩文1卷 清徐葆光
琉球國志略16卷首1卷 清周煌

㈨ 長江三角洲的具體地理位置

根據國務院2019年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區域面積 35.8萬平方公里。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

(9)廖公地理擴展閱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

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㈩ 廖氏字輩,文,思,安,永,顯是出自哪一脈

四川省宣漢縣土黃鎮廖氏字輩: 剛嗣理榮訊,中光鑒淇林,點城萬天夢,孫泰海詢琮,年二孝日時,五尚仲侗添,思貴永大琇,正文希元顯,可紹先人志,宜謀百代光,家聲期振作,德澤自延長,如樹能培植,蓬勃竟發揚,千秋鍾毓秀,才華出棟梁。

廣東連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豐年間重修宗祠碑記上所刻的班輩詞句即為:

國家興隆,定有賢良,纘承基緒,世代修積,乃生才俊,光耀門庭。

廣西全州縣廖氏民國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譜》時,從《千字文》中選出60個字,作為廖氏新增60代輩派:

宏惟嘉晉運,達士志連承。啟盛長思建,益安寶惠新。

任朝如茂學,濟義敬超明。與慶良生廣,作康景以文。

受貽宗道遠,秉定詠業敦。用振為發永,則章萬世英。

廖氏新的統一字輩:

三、才、四、維、正、學、行、宗、澤、立、偉、尚、承、

章、鍾、書、俊、志、錫、鴻、業、敏、哲、體、道、達、

遠、康、榮、和、超、咸、障、葆、化、華、國、任、重、

樹、弘、良、蘭、玉、秉、德、文、望、新、光。

重慶奉節縣久發公後裔廖氏的字輩譜是:

久為德有 永吉祥應 宏開泰運

江西龍南廖氏的字輩譜是:

紹庭為國瑞,光彩振家聲。

大雅鄉馬岡厝德安公的字輩譜是:

德(十五世)先春榮瑞景明,祥公衍慶自天成,文章顯達仁為貴,遠紹淵源啟俊英。

東勢鎮武威千十公的字輩譜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慶昌期,朝廷承裕隨芳錫,華國文章啟應時。

三岑鄉田尾三口灶盈漢公的字輩譜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錫欽紹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興,家聲布春暉,光前子孫賢,祖澤喜超然。

觀音鄉武威世崇公的字輩譜是:

國(十五世)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

厚福道烈、道順公的字輩譜是:

壽則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祿;椿松千載茂,蘭桂四時春,燕翼詒謀遠,鴻圖德業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輩譜是:

崇(十二世)天有榮華,富貴萬年嘉,克守祖功德,興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興公的字輩譜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時世,大有進德,繼述顯名揚,傳家禮義長,箕裘隆百代,宗緒慶榮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輩譜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土,良名萬世欽,文章千載榮,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屬於張廖)

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慶式五金門。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輩譜是: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為先,乃能世守,受福於天。

台北縣土城鄉子燧公的字輩譜是: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鵬程,繩武光前烈,詒謀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區勤樸公的字輩譜是: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奪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問公的字輩譜是:

傅(十八世)家德誼惇仁禮,華國文章本史書。

桃園縣大溪鎮大魚池及馬坑的字輩譜是:

烈(十四世)世文國以,丁財福祿昌,蒼梧千載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輩譜是:

上(十世)國朝廷時士天,正心大學本宜先,榮光獻瑞成名世,列位聖君亦尚賢。

武威根標公的字輩譜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鎮貴天新振,慶運興文元德昌;

(晚房)相(十四世)朝鎮庚水集瑞,德勝榮華國家興,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鳳彩傳芳發,修學文武錦蘭清,忠良仁義鴻龍王,桂漢雄光萬世英。

西螺鎮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輩譜是:

文(十六世)明登仕錦松國恩,武有正鎮奉天發隆。

西螺鎮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輩譜是:

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興,必世居仁郁乃登,恆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義有芳稱,時逢茂對宜恭仰,秉禮傳家藹善能,溶哲向輝延博慶,揚光大智纘高騰。

鄭坑的字輩譜是:

榮(十四世)後登朝上,光華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貴慶綿長。

湖南衡南縣相市鎮有個廖家鋪里輩譜是:

英育元濟廣,人義道相同————資料提供者,(紫硯齋)

廣西融安長安鎮塘寨村的廖氏字輩譜是:

紅氏惜定玉,日漢兆光(十四代)天 ,世代榮華貴,長明富萬年
廖姓家譜介紹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世系的書,有「家譜」、「族譜」、「宗譜」、「家乘」等名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並無多少區別。譜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為有了甲骨文,於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記錄下來了,這實際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譜。到周朝的時候,已經設置了專寫王室家譜的史官,有了我國最早的譜牒著作《世本》。譜牒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司馬遷寫《史記》就從中得到很大幫助。《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譜修譜的目的在於敬宗收族。如果一個家族沒有族譜,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連先人是誰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談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過得越久,子孫後代不通采往,親情就會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譜看得很重,認為國無史就會有失國政,家無譜就會有失家法,國史、家譜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蘇洵曾經說:「人家三世不修譜,則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認為修譜能夠起到垂範後世的作用,他說:「古之貴乎譜者,非特以著世次,紀官位,而誇於人也。蓋將使後人觀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澤之廣狹,而益思所以自立雲爾。」

廖姓族人歷來重視修譜工作,如張廖家族謹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規定:「遷籍外出,姓張姓廖聽其自便,然必須修譜,庶幾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譜之宗—旨也,子孫分布雖遠,序譜一查,天下猶一家焉。」

族譜的倡修以歐陽修、蘇洵最為得力,他們不僅親自編寫本族的家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他們的譜法、譜例影響很大,成為後來族譜形式的規范。

從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來看,年代是相當的久遠。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後代都有自己的封國,召伯廖雖然不是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應該算是貴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寫《離騷》,開篇就是敘述家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測,最遲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記錄,盡管名稱不一定叫譜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七雄並起,像廖國這類小國陸續被大國所兼並,且不說淪為奴隸,起碼諸侯、貴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讀書人隱姓埋名都惟恐來不及,能夠顧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會很多。漢代廖姓出了個名人廖扶,人稱北郭先生,教過許多學生,算是鳳毛麟角了。此後,歷三國兩晉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會動亂,而廖姓從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傳下來,實屬不易。雖因時代久遠,其中不免有錯亂的地方,但其價值仍然十分珍貴。

唐宋時期,廖姓人文蔚起,譜牒隨之而興。從唐代天寶年間廖琳碹所撰譜序來看,《虔化廖氏族譜》當是現在確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譜。既有譜序,族譜的存在也就無容置疑,只是可惜現已失傳。宋代廖姓人修譜的盛況,從歐陽修、朱熹、陸九淵、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國,可以說是舉國上下,無族無譜。
家譜體例從家譜的體例上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

從編排體例上看,盡管在門目設置和內容詳略上不盡一致,但就整體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說來大都有譜名、譜序、凡例、譜論、恩榮錄、圖像、源流考、五服圖、世系表、仕宦記、家傳、祠堂、墳塋、族產、族規、昭穆、後跋等內容。如民國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監修,廖佩鎏等編纂的《惠陽廖氏家譜》,全書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載宗支譜,內分族姓源流、宗圖及各地始祖簡明圖等;次載恩榮譜,內分進士、舉人、貢生、仕宦、封贈、文學、國學、學校畢業、保舉,及捐納、旌節、耆壽等目。下卷首載墳塋譜,內述各代墓域;次載藝文譜,內分經、史、子、集四目;次載家傳譜;末載雜錄譜。清宣統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譜》 18卷,卷一至四譜序、碑記、傳記、壽序、墓誌銘,卷五至十四齒錄,余卷為宗規、墓圖、祠堂記、祭田、契約、四禮、山圖等。民國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譜》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紀表,卷四傳狀、碑銘,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陸九淵、廖鴻章撰文。 」
《廖氏族譜詩》一作者:廖鴻章

源頭深處話流長,本固根繁萬代揚。敦義人倫明上下,家興孝友樂虞唐。

天倫莫大尊親至,人道當歸太古常。幸得名公文敘譜,筆端花彩永生香。
《廖氏族譜詩》二作者:廖文旦

武威世德綿千載,衍秀分支緒萬重。五嶺東南聯一氣,八閩遐邇舊同宗。

淵源悠遠傳忠孝,恩義周全篤友恭。還望光前無遏佚,根深實固比喬松。

編輯本段祭祖大典[2]世界廖氏齊聚唐河縣

首席記者郭啟朝通訊員韓學廣張子陽
本報南陽訊前日上午,「古蓼國國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開工儀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動」在蓼山山頂舉行。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唐河是中華廖姓之根,蓼國故地被公認為世界廖姓華人的祖地,千百年來,廖氏子孫秉承世訓,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國內創業發展,但是,他們始終牢記著祖籍發源地——唐河縣湖陽鎮。

據廖氏宗親總會會長廖澤雲介紹,2006年9月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在廣東省惠州市成立,2007年4月15日,該宗親會在湖陽鎮蓼山成功舉辦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親祭祖大典」及「蓼王廟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奠基儀式。這次廖氏宗親回唐河尋親祭祖,是該宗親總會組織的又一次大型活動,對傳承血脈,匯聚廖姓力量,共築祖地輝煌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編輯本段門楣題辭萬石流芳:源自北宋順昌人(今福建順昌)廖剛,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號高峰,宋神宗(趙玥)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於順昌縣交溪鄉,三十六歲時宋徽宗(趙佶)崇寧五年丙茂科進士,宋崇寧至大觀年間(公元1102~1107年)賜進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從一品),封少師,宣和二年,歲次辛亥,盜賊入順昌,公遣其子諭賊,賊知公素守信義,遵命散去,地方得賴安寧,甚為君主倚重,召封為吏部員外郎,請營建康(南京)親擁六師,以杜金人窺伺,歷拜御史中承,知無不言,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任吏部尚書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雲:「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編輯本段廖姓宗祠通用聯故四言通用聯三州世澤;萬石家聲:上聯典指自晉至唐歷時數百年廖氏家族之顯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彥光的六世孫有三兄弟封為郡公,長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為廖延齡,封武威郡公;三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首次分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來。下聯典故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據說漢時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萬石救濟百姓災荒,故而家聲遠播;另一說是宋時廖剛和四個兒子均年薪二千石,共萬石,父子號稱十貴,其居舍門額宋皇帝御封為「萬石家風」、「世彩堂」。「萬石」指廖剛,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書;他的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同朝為將帥,年俸祿都在兩千石(一石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義,一門官俸累計超過一萬石。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名榮萬石;性慧六齡:上聯典指北宋順昌人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少年時曾跟從楊時學習,崇寧年間進士。宣和初年官監察御史,當時蔡京專權,他奏論無所迴避,後出知興化軍。南宋紹興年間歷官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對於朝政知無不言,曾建議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因此得罪了秦檜,改任工部尚書。著有《高峰文集》。他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都任將帥,做到太守一級的官,當時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代順昌人廖衡,幼年時機敏過人,六歲能寫文章。縣尉下鄉催租時遇見他,把他抱到縣衙,他當場吟誦《雨中山茶》詩,人們大為驚奇。十三歲中鄉舉,後任轉運判官。

山茶詠句;性慧六齡:全聯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絕人,六歲能屬文。吟雨中山茶詩,人皆大奇之。

著歸田集;稱謫仙人:上聯典指北宋將樂人廖正古,字明遠,治平年間進士,任西安知縣,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於民不便。後辭官回鄉,著《歸田集》。下聯典指北宋初順昌人廖執象,字遜父,七歲能寫詩。道士陳摶見到他時,說:「你是謫仙人(才學優異,如謫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塵世。」他不到二十歲就進京城向朝廷進獻詩文,太宗看到後也稱好,後參加省試時,得急病而死。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上聯典指北宋宜賓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寧年間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家中有兩棵荔枝,果實為綠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黃庭堅稱他家為「綠荔廖氏」,後來人們便用這個稱呼來區別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聯典指北宋荊州人廖君玉,字國華,元祜年間以朝請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學,此時在桂山建書堂,名叫「紫桂堂」,政務閑暇時就在堂中讀書、吟詩。

名榮萬石;世彩名堂: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剛,忠正耿直,疏陳無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權貴,幾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書,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瑩中,建書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澤;五經家聲:上聯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廖謹,恬靜力學,淹貫經史,人號「廖五經」。
五言通用聯武功垂漢史;威德沖神朝: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聯以鶴頂格,由首句的第一個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個字「威」構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時,飂伯高 改飂為廖之後,至漢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記載大歷史上。上聯「垂漢史」的「垂」是指流傳,記載的意思,即是指漢朝的歷史已有記載。「飂」,是古廖字。

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力行仁義事;奉獻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溪口村廖氏宗祠聯。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為集中的一個行政村,人口約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後的一小坡上。晉末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為了避亂事,相攜外遷,廖氏祖先就於其時入閩。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錢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從此繁衍生息,是為溪口廖氏開基始祖。宗祠南向,佔地約五畝,原址現湮沒於水庫區內,九五年遷於現址。祠宇系仿清建築風格,寬大敞整潔,門牆中額為清嘉慶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門前平台左側面立有數方清代重修祠碑記,以及現今《遷祠記》碑。祠之正廳設一神龕,龕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額「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長遠。祠廳內的這一副對聯題味雋永,是廖氏先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其後代遵循祖訓,力體身行,歷代努力不輟,終使家族興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灣、東南亞頒較廣。在香港,廖氏為當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於延平,在台灣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親亦不在少數。按照舊例,溪口廖氏於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風便邀請五十歲以上老人相聚於此,增進親誼。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國七年三修《廖氏族譜》,1995年又新修有《南劍龍溪廖氏族譜》。
六言通用聯肇候封於德慶;倡節義於南宮: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個生性剛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過。因一封奏摺惹怒了明景帝,被貶至四川寧羌驛,充任驛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廖庄被起復回到南京。
七言通用聯派衍天橫源流遠;郡封武威世澤長: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慈孝友恭,一堂吉慶;詩書禮樂,滿室榮華: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感念恩深,小姑嘔血;傷心春盡,嫠婦悲吟:上聯典指廖忠臣妻歐陽氏撫養小姑,與親女同乳,歐陽氏歿後,小姑泣至嘔血,病年余。下聯典指清廖雲錦為馬氏婦,早寡,其《詠秋燕》詩雲:「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

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三峰朝祖廟,人傑地靈:福建省寧化縣地區廖氏宗祠通用聯。

世彩堂高,歷代多賢承祖訓,武威望重,傳家有道起人文: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崇連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氏宗祠崇遠堂聯。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崇遠」堂名。上聯「詔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詔安縣,「官陂」,指的就是詔安縣的官陂鎮,而「虎溪」,指的就是位於台灣省雲林縣的虎尾溪。如此一對楹聯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此支廖氏族人所從而來的問題。

甘肅武威,承前啟後源流長;閩杭覺坊,繼往開來子孫昌: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廖氏大宗祠聯。上杭藍溪鎮覺坊村的廖氏大宗祠為廖氏花公始祖祠。該祠堂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內有木柱,外有圍牆,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稱「蟹型」二寶地,寓意為「家庭旺,子孫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與馮夫人仙逝後合葬於上杭廬豐公路旁,形曰「田雞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來進香拜祖裔孫,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據廖氏族譜載:「花公官汀居杭,卒於官地汀州,運回覺坊安葬,路經杭之廬豐綠蔭水口時,突然風雨大作,扛夫們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塊高地上,急於避雨休憩,待雨後回到停棺場,棺柩卻沒於地下,故而草草築墳,放上一塊小墓碑以作紀念……此墳築起後,附近人家每晚都能聽到處處蛙鳴。而逢暴雨,四周田園被淹,唯此墳始終浮於水面不沒,故而傳之為『田雞浮壙』。」

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廖氏楊公祠聯。廖屋村楊公祠安放的是楊救貧祖師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開基祖和楊救貧勘輿術的傳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鬥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這副對聯,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廖氏宗祠「萬源祠」聯。為紀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孫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賢等五大房後裔於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歲(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萬源祠」,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前堂為議事廳,廳前正中上懸「廖氏宗祠」匾額,後堂為祭祀廳,配祀一脈宗支神位。左右橫舍二落四間,還有天井、門坪等。祠宇建築精巧,典雅堂皇,周邊古木參天,壯觀秀麗,龍脈騰起,堪稱風水寶地。民國初年,為推行新學,該祠改設「和聲學校」。祠堂大門橫批石刻「北郭風清」(為紀念先祖扶公,字文起,號北郭先生,東漢時人,博學多才),兩邊鐫刻著這副對聯。此聯實為辦學宗旨,意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本族培養新型弟子,繼承弘揚優良家風。1929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後,該祠又改為「曙光小學」。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會議在廖氏宗祠「萬源祠」召開,該祠成了古田會議會址而永載史冊,譽傳五洲。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威可畏、儀可象,乃為君子規模: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溯源本於西周,祖德文謨昭百代;肇冠堂興南宋,家聲世彩振千秋:清朝時有翰林院學士廖甡返鄉拜祖,嘉慶皇帝封送這一副餞別送行對聯作廖氏堂聯。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上聯點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後」的悠長歷史;下聯通過嘉慶皇帝贊譽廖剛德行,激勵廖氏子孫弘揚「世彩家聲」。

祖德溯三洲,源遠流長,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萬石,根深葉茂,喜今朝景遠維新: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源遠流長,自唐朝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當思發揚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遷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猶縣仔陽鄉源溪村廖氏宗祠聯。

堯時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礪雄師,樹侯封於德慶,疏陳大本,倡忠義於公庭,駿聲振播而駿業開,早負千秋才望;籍隸灕江,宦遊賀水,喜此地瑞雲毓秀,紹世彩之明堂,桂井飄香,薦宗功之廟食,燕翼貽謀則燕毛聚,律成萬古家風:廣西賀州市賀街鎮廖氏宗祠正堂楹聯。

熱點內容
金蝶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4 08:18:25 瀏覽:958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評報告 發布:2025-05-24 07:26:30 瀏覽:558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
徵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發布:2025-05-24 01:36:07 瀏覽:783
精雕軟體教學 發布:2025-05-24 01:04:43 瀏覽:707
兒童劈叉教學 發布:2025-05-24 00:25:52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