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怎麼死的
❶ 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相秦期間,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後,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俘。惠王車裂商鞅,並滅其族。 補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三見孝公,衛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❷ 商鞅是怎麼死的
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即位,這就是那位曾經受到過商鞅懲罰的太子。太子當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變法,而且對他也很尊重,並且時常在公開場合稱贊他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個很陰險的人,說不定哪天要對商鞅下毒手,就私下裡勸商鞅趕快離開秦國。而商鞅一方面是為秦惠文王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貪戀在秦國的榮華富貴,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使國家繁榮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貴族早就對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們就在背後說商鞅的壞話。
而秦惠文王也是明推暗縱,這些人在背後千方百計捏造他的罪名。
太子的兩位老師受了商鞅的奇恥大辱,怎能甘心,他們給國王出了個點子,說是商鞅現在想謀反。秦惠文王一聽這辦法不錯,就以謀反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聽到這個消息,就化裝外逃,逃到邊境,天色已晚,要找一個旅店投宿,他到了一個客店,老闆向他要證件,商鞅說沒有,老闆說:「商君頒布的命令,留宿必須有證件,如果留宿沒有證件的人,一旦查下來,我們就要連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論罪。」
商鞅感嘆道:「我頒布的命令現在懲治起我了。」就離開了旅店。
他趁著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國。他到了魏國,而魏國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來,因為正是他領兵使魏國吃了那麼多的敗仗。
魏國為了和秦國修好,就把商鞅押送到秦國。
在把他押往秦都的途中,他逃跑了。他來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了不少人馬向北出擊。惠文王得知這一消息,就立即發兵攻打商鞅。
商鞅兵馬非常少,哪裡是秦國大軍的對手,最後兵敗被殺。商鞅雖然被殺,但是他對秦國的強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秦國的人民感謝他,要是沒有他,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也不會有可能。
❸ 秦朝的衛鞅是怎麼死的
1、衛鞅是因為商鞅因被秦惠王的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2、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3、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4、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3)商鞅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1、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2、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❹ 商鞅怎麼死的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❺ 古代商鞅是怎麼死的
古代商鞅是戰死的。
在秦孝公死後,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失敗戰死。
商鞅的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❻ 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又稱公孫鞅,死於秦嬴駟繼位後,突被「誣以謀反」,遂倉猝趕回封地,集結黨徒民兵,真的北上反擊,然所組織直隊伍,皆為烏合之眾,加上他乃一介書生,怎能指揮千軍萬馬,於是一敗塗地,黨徒呈鳥獸散,他也被生擒,以五馬分屍處決。 每讀到這一段,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商鞅為什麼會死,秦人為什麼要他死?而且是車裂,死刑中最殘酷的一種。商鞅是秦強大起來最大的功臣,是秦的恩人,他有什麼罪惡?司馬遷沒有說;司馬光沒有評論,連柏楊先生也不想談論,也許他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在那個時代,被誣謀反而被殺頭的忠臣多如牛毛,況且商鞅後來的確還去真的謀反了一下,因此沒有什麼好評論的。直到後來柏楊先生在評論賈誼的上書時,才指出:「公孫鞅的罪惡在於他輕侮人權和建立絕對專制。除此以外他的其他建樹可與日月同輝。」我不知道先生說的輕侮人權和建立絕對專制是指什麼,但至少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建立這樣的高度集權和對人權的蔑視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在那時不可能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那隻是當時一些名士貴族所建立的食客驛站。因此我倒認為,在這個方面,商鞅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樣的行為是得到封建地主的絕對擁護的,也絕對不會招致他的身死。 帶著這個疑問,直到我看到秦國另一位宰相李斯被殺後,我才從資治通鑒的描寫中似乎看到了商鞅死亡的真正原因。 在《資治通鑒》中描寫商鞅「殺人無數,十年宰相,怨恨人日益增多」,而李斯「焚書坑儒」為天下讀書人所不齒,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培養了過多的怨恨」,當然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稱呼——法家。 自古法家巨子無好下場!原因蓋在於此。 法家之所以培養怨恨,蓋因其以法管事,以律治國,恃嚴刑峻法,而又執法嚴明,怨自然而生。另外,法家多為改革家,不循舊制,不畏權貴,常常為了國王的利益去犧牲另一部分地主貴族的利益,而國王畢竟不會長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駕崩,那些原來犧牲了利益的部分人佔了上風,法家培養的怨恨便會變成吞噬法家的「老虎」,法家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法家的歷史往往是血跡斑斑、白骨累累! 不過,與其他法家不同的是商鞅竟真的「謀反」了,是什麼原因? 歷史記載是否有誤?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雞蛋碰石頭的游戲,玩家顯然是愚蠢的,商鞅顯然不愚蠢。盡管原因不得而知,但結果是清楚的,畢竟商鞅是法家巨子,不是兵家才俊,在治理國家的法典海洋里,他是傲視群雄的巨人,而在刀光劍影的疆場上馳騁時,他的命運便註定是個悲劇。
❼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即位,這就是那位曾經受到過商鞅懲罰的太子。太子當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變法,而且對他也很尊重,並且時常在公開場合稱贊他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個很陰險的人,說不定哪天要對商鞅下毒手,就私下裡勸商鞅趕快離開秦國。而商鞅一方面是為秦惠文王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貪戀在秦國的榮華富貴,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使國家繁榮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貴族早就對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們就在背後說商鞅的壞話。
而秦惠文王也是明推暗縱,這些人在背後千方百計捏造他的罪名。
太子的兩位老師受了商鞅的奇恥大辱,怎能甘心,他們給國王出了個點子,說是商鞅現在想謀反。秦惠文王一聽這辦法不錯,就以謀反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聽到這個消息,就化裝外逃,逃到邊境,天色已晚,要找一個旅店投宿,他到了一個客店,老闆向他要證件,商鞅說沒有,老闆說:「商君頒布的命令,留宿必須有證件,如果留宿沒有證件的人,一旦查下來,我們就要連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論罪。」
商鞅感嘆道:「我頒布的命令現在懲治起我了。」就離開了旅店。
他趁著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國。他到了魏國,而魏國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來,因為正是他領兵使魏國吃了那麼多的敗仗。
魏國為了和秦國修好,就把商鞅押送到秦國。
在把他押往秦都的途中,他逃跑了。他來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了不少人馬向北出擊。惠文王得知這一消息,就立即發兵攻打商鞅。
商鞅兵馬非常少,哪裡是秦國大軍的對手,最後兵敗被殺。商鞅雖然被殺,但是他對秦國的強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秦國的人民感謝他,要是沒有他,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也不會有可能。
❽ 變法的商鞅是如何死的呢
在封建社會時代,變法者或後代,皆沒有好下場。商鞅,本名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因為封地在商邑,所以也叫商鞅。
起初,積貧積弱的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之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國家,為後來的一統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變法時,廢除了舊貴族們祖宗留下的原有封地——井田制,被改成郡縣制,收歸國家所有。這一招相當於固定家產充公。而貴族世家們之所以能生活無憂,人前顯貴,就是靠繼承先人傳下的爵位和封地等家產。而商鞅正是要把他們這種優越的特權和家產都剝去,怪不得舊貴族們恨不能吃了商鞅。
商鞅的兩次變法,從權力到財產,主要都是在割舊貴族的肉。於是,割出了公子虔、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派政敵。
作為秦國最大的貴族——秦王,對商鞅是怎麼看的呢?毫無疑問,秦孝公對商鞅是感激與無限信任的,恨不得分他半壁江山,事實也的確差不多。秦孝公把軍權、政權都放給了商鞅,還把他封為商君,給了商邑作為封地。
❾ 歷史上商鞅怎麼死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9)商鞅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商鞅變法
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
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