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熬多久
Ⅰ 中葯需要熬制多長時間
一般來說,熬中葯需要專門的熬鍋或者是搪瓷之類的容器;正常中葯熬制2次,每次大約30分鍾!
Ⅱ 熬中葯時,熬多長時間葯效最佳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Ⅲ 中葯熬制多長時間最好。
煎制中葯的過程其實是比較繁瑣的,首先我們需要先泡中葯,把中葯泡在准備好的容器當中,一般放入的水一定要沒過中葯浸泡的時間大概是在20分鍾到30分鍾左右。時間到了之後,我們需要把這些水還有中葯一起放入到鍋中進行煎煮。首先先是大火,大火煮沸之後,然後改小火慢煎30分鍾。通常我們一副中葯是要煎兩次的,第2次煎的時間跟第1次是一樣的,然後把兩次所煎的中葯混合到一起分成兩劑,早晚各一劑。
當然了,也不能夠所有的病都盲目的去使用中葯來治療,有些疾病其實還是需要西醫的。不過正常情況下,大部分的疾病只要大家能夠做到中西結合,基本上都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你比如說常見的就是胃病。有些人的胃病比較的頑固,那這個時候我們不妨試一試中西結合,也就是說一邊喝中葯一邊吃西葯,必要的時候再去西醫做一個胃鏡看一看,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加好一些。
Ⅳ 熬中葯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說來:解表治感冒的葯頭煎熬開後10-15分鍾,二煎熬開後20分鍾即可。附子、烏頭等需要先煎一個鍾頭至不麻口為度再加
余葯同煎。其餘的如滋補葯等熬開後還需再煎30分鍾至一個鍾頭。
Ⅳ 熬中葯一般要熬多久
熬中葯要先用水泡,水量剛好漫過葯物為好,浸泡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如果葯專物質地比較硬,可以多泡些時屬候.泡好的葯物直接熬,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慢熬.一般葯物開鍋後15分鍾即可,如果葯物質地硬,要多熬一會兒.如果是滋補的中葯,如人參,要熬1小時以上.人參等名貴中葯不能和其他中葯混在一起熬,要單獨熬制.
Ⅵ 准備熬中葯,誰知道一副中葯需要熬多久
傳統中醫師會對患者囑咐,一劑葯先用冷水漫泡3O分鍾,後根據葯物屬性先猛火10分鍾,後文火20分鍾,再濾出葯汁,這樣反復煎三次,其葯汁三次混合,分三次服用。一般中葯先要用涼水泡20分鍾後再熬,第一次大火開了小火再慢慢熬半小時,把葯水倒出來。第二次又添涼水剛奄過葯材大火熬至葯水開後,關小火再熬半小時,倒入第一次葯水裡。第三次又重復前面的方法。
中葯湯劑每煎煮1次時,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約為45%,也就是說中葯湯劑煎煮3次後,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葯物只煎煮1-2次,則有效成分總損失量為30%-55%,補益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為佳。
Ⅶ 一般熬中葯要熬多久時間
熬中葯的容器
中葯煎煮首先是容器,歷代醫家強調用砂鍋為佳。因為砂鍋受熱均勻,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服的混合過程中,不會影響葯物的合成和分解,煎出的湯液質量好。其次用搪瓷鍋、琉璃鍋、不銹鋼鍋等容器亦可,但絕對不能用鐵鍋、銅鍋煎葯,以免引起不良反應。葯鍋煎葯前,一定要洗刷干凈,除去沉積物,這樣做一是可防止不同性質的葯物互相干擾,二是煎煮時葯物不易沉底,粘結和焦化。
熬中葯放多少水
中葯放入容器後,加水是一個關鍵,水是煎煮中葯湯劑的主要溶液,如水過多則葯汁過多,葯汁濃度降低,加水過少,不僅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干鍋或葯物焦化。正確的方法應該將葯物放入砂鍋內後將葯物攤平,然後加水高出葯面3~4厘米(二橫指左右)即可。
中葯熬制的時間
中葯放完水後,不要立即煎煮,應先浸泡20~30分鍾,使葯物濕潤變軟,質介破裂,有效成分就會盡可能被煎出。煎葯時的火候和時間亦非常重要。煎葯初時用大火(即武火),
待煮沸後應用小火(即文火)慢煎,以葯汁沸騰而不溢出為度。煎葯的時間應根據葯的性質及作用來定。如滋補葯其性厚實,滋膩性濁,會有大量營養物質不易煎透,故時間宜長。頭汁一般水沸後煎40~60分鍾,二汁水沸後再煎30分鍾。又如發汗解表葯,其性散發,含揮發油多,不宜久煎。頭汁水沸後煎10~15分鍾,二汁水沸後再煎5~10分鍾即可。一般治療用葯頭汁水沸後煎30分鍾,二汁水沸後再煎20分鍾即可。煎煮葯時應該把鍋蓋蓋好。但頭汁和二汁一般不少於400~500毫升(約一小碗)。
Ⅷ 中葯怎麼煮要好。一般是要煮多長時間
湯劑是中葯臨床上運用最廣泛的一種劑型。中葯的煎煮方法直接影響葯物治病的臨床療效,歷代醫家都很重視。如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於此。」李時珍說「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因此,如何正確煎煮中葯,是發揮中葯臨床療效的一個關鍵。
中葯煎煮是否得當直接影響療效,因此,患者如自己煎煮中葯一定要注意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煎煮中葯的關鍵在於浸泡、火候、先下後下三個環節。中葯煎煮也不是煎煮時間越久越好。因為有些成分會揮發,反而降低葯效。有些成分會在長時間高溫被破壞。
煎煮中葯的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器皿為宜,不宜使用用鐵、銅,鋁等器具。
水的用量
煎葯用水以60度以下的自來水為宜,禁用沸水。
水的用量是將飲片適當壓實後,以水面淹設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
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略多,質地疏鬆或有發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葯物,水面淹沒葯物即可。
煎煮時間和火候
煎葯前浸泡一定不能忽略!一般葯物浸泡15-30分鍾。
煎煮中葯的火候應該先用武火,後用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後用小
火保持微沸狀態。計時是從要煮沸時開始算起,一般的中葯煮沸後再用文火煎15-30分鍾左右。
解表(感冒)、清熱、芳香類葯物沸後不可以超過10-15分鍾,不然有效成分會揮發完;如果是補益類的中葯,煎煮時間則應該在30分鍾左右,但不宜時間再過長,避免葯汁被葯渣回吸收。
煎好的葯物用紗布濾出葯液後,將濾除的葯材另加水煎煮一次。這次煎煮的時間可略短些。兩次煎煮的葯液混合後遵醫囑分2-3次服用。
Ⅸ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1、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到2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到15分鍾左右。
2、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到3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左右。
3、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到30分鍾。
Ⅹ 熬中葯一般要熬多久才好
熬中葯正常情況下中葯一般是水燒開後熬10到15分鍾就可以。目前一副中葯一般熬三次,第一次需要水燒開後熬10到15分鍾左右,第二次和第三次,一般水開後熬十分鍾就可以。
但是臨床上像一些有毒的葯物,如附子等需要先煎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從而達到去除附子的毒性。像一些解表的葯物如防風、荊芥、雙花等葯物,熬時間稍微要短一些,具體情況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對於發汗解表、理氣、質地輕清和芳香揮發的葯,水沸後文火煎煮10~15分鍾即可;質地黏膩滋補類的葯物,水沸後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
不同質地的葯物,煎煮方法也有所差別:①對於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金石、礦物、介殼類葯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鍾,再下其他葯物同煎。②毒性較強的中葯,如附子、烏頭等,宜先煎45~60分鍾,降低毒性。
氣味芳香的葯物,須在其他葯物煎沸5~10分鍾後放入,如薄荷、砂仁等,因為久煎會降低葯效。
某些貴重葯材,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為了更好的出有效成分,應單獨另煎2~3小時,煎液可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