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4-16 10:14:08

1.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⑥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1)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2. 四十而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在古漢語中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因無知困惑,對人生有必須的把握和明白,也指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能夠顧慮、疑惑的了。

出自《論語·為政》,原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鮪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2)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本章中,孔子闡述了道德修養的過程在於不斷地進取和完善。他在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時,體會到了道德修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發自內心的自願去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違背心意地勉強去做。另外,孔子這些做人做事的經驗,也是想讓後人拿來借鑒,給他們指明正確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於學」,是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了。當時,男子十五歲就屬於成人了,也是人們開始懂事的開端。而且,從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黃金時段,此時立志向學,也是做好的選擇。

「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學習和磨礪,到了三十歲才算有點兒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歲的時候還屬於「不知禮,無以立也」的階段。直至三十歲時,才學成知禮,得以立身。這就是說通過十五年的學習,他才算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點,明白了做人處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為准則。

「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是緊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說又過了十年,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確定了自己堅持的觀點和准則,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有著明確的行為准則,以及判斷是非的標准和處世原理,不會再出現猶疑不定的現象了。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時,方知天命,此時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在他看來,天命不僅是一種未知的存在,還有著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天命,就應做好今生該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屬於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許多。

「六十而耳順」,到了六十歲時,才能辨明善惡是非。另外,大家應當注意,此處的耳順並不是生理上的問題。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做人處世,好話壞話都聽了不少,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才不會因為這些話而喜怒無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內心的平靜。

「七十而從心而欲,不逾矩」,又經過了十年的洗禮,孔子才算如願到達了「從心而欲」的境界。然而,「從心而欲」並不代表著自己可以隨便胡來,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這個規矩就是「禮」。

在孔子看來,人的行為應當受到「禮」的約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禮制,進而衍變成無止境的慾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禮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無欲無求,這種境界才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世界上幾乎所有優秀的政治家都為這四個字而努力過。孔子這些話,是為了告誡後學,道德修養的過程是很漫長和艱難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體會,才能真正理解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修成君子。

3. 40不惑什麼意思

40不惑的意思就是指人到中年(這里中年指四十歲),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惑:困惑。不惑:沒有困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 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了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 表明了智和仁的關系。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3)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不惑」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4. 40不惑的意思是什麼

40不惑的意思是:到了40歲以後,人們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在經歷這些事情後,人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會被事情的外表所迷惑。
40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形容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
語出《論語·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為學進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 40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並非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

出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術體系的建立,三十能夠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初步雛形,四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體系拾遺補缺較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天性如此;

六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不過如此;七十宣傳自己的學術體系本應如此,面對質疑、求教,能夠從心所欲解釋自己的學術體系。」

(6)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熱點內容
生物理論 發布:2025-09-16 02:01:48 瀏覽:37
奉化學古箏 發布:2025-09-16 00:20:13 瀏覽:386
人大美術學 發布:2025-09-15 22:07:45 瀏覽:651
校園青春電影2017 發布:2025-09-15 20:50:11 瀏覽:763
教學創新論文 發布:2025-09-15 14:31:43 瀏覽:118
新班主任古麗君電視劇 發布:2025-09-15 14:15:39 瀏覽:771
佛太極拳教學 發布:2025-09-15 11:23:27 瀏覽:712
小學二年級奧數學 發布:2025-09-15 10:26:29 瀏覽:594
文綜地理題 發布:2025-09-15 08:45:41 瀏覽:3
美女日本老師 發布:2025-09-15 06:42:10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