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
1,愛要有方,嚴要有度。
家教往往存在「兩極分化」。要麼愛得死去活來,要麼嚴得不近人情。過份愛孩子的家長常常替孩子包辦一切,使孩子從小不能學著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為別人的幫助理所當然。有的父母則以「愛」為理由,對孩子過份嚴厲,經常罵孩子,甚至打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聽話,但漸漸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於向上、百折不撓的勁頭,失去敢於說真話的願望。理想的家教應該「愛有方,嚴有度」,父母要對孩子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多與孩子分享快樂時光,多給孩子發展的空間,相信孩子一定是最好的。
2,不要替代孩子選擇。
中國家長對待孩子,常有一種「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幫著孩子做。從小幫著孩子穿衣服,從小讓孩子跟大人睡,孩子上學,幫著檢查文具書本,不讓孩子幹家務活。甚至長大了找工作、結婚,家長都要大包大攬。在這種包辦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試試看的心理被抹殺,變得懶惰、依賴、怕苦怕累、沒有主見、不負責任。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關鍵的選擇,要讓孩子自己去選,以便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3,對多元智力的認識。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Howard Gadner提出的人的多元智力理論等到人們普遍認可,這種理論認為,人至少獨立存在著7種以上的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這些智力在不同人身上,錯綜復雜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組合在一起,使每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和特點。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我們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成功與否的標准也應該多種多樣。不要過早地對孩子下結論,教育孩子一定要善於發現他的長處,予以挖掘發揚,最終就能做到每一個孩子都成功。
4,錯誤與成功同樣重要。
大多數家長總認為「孩子犯錯不好」,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錯誤和成功一樣不可避免,一樣有意義。孩子犯錯誤的過程,就是孩子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不斷成長的過程。孩子因為害怕犯錯,什麼也不敢嘗試,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地成長,那才是最大的失敗。錯誤也是一種美麗,也是一種成功。孩子有了錯,家長一定要平靜對待,當它是一件好事,當它是孩子進步、成長的機會,切勿大驚小怪、橫加指責,更不能因害怕孩子犯錯,而不給孩子嘗試與實踐的機會。
5,學會誇獎孩子。
大家現在都知道賞識教育,但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只有運用得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誇獎要公正合理,實事求是,不要誇大,也不要縮小。如果誇得不準,孩子就會產生疑問,起不到激勵作用。如果誇錯了,孩子就會把錯的當成對的,產生壞作用。其次,誇獎要真實,只有真心、真情地誇,孩子才能積極回應。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孩子往往會感到是在騙他。家長對孩子每一點進步給予發自內心的誇獎,會使孩子受到真心和親情的感染,樹立「今後我要做得更好」的決心和信心。三要誇獎及時,否則事過境遷,沒有了當時的氛圍,誇獎作用也會降低。誇獎的形式很多:除真誠的語言外,還有贊賞的目光和微笑,親切的擁抱,輕輕的撫摸,等等。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舉止,經常誇他的優點和進步,讓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信任和鼓勵。
6,教孩子欣賞別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獨生子女常常是別人圍著他轉,他們很少考慮他人,更不懂欣賞別人,自然也就談不上合作,給人際關系帶來麻煩,對未來的事業不利。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這樣才會正確看待自己,才能與別人合作好。可經常請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孩子欣賞別人。如果我們能教育孩子從小每遇到一個人,都能向他們學習一個優點,那麼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
7,幫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我們的家長朋友常常忽視培養孩子的自信、維護孩子的自尊。比如,為孩子大包大攬,孩子沒有機會去做事,自尊和自信就無從建立,做人的根本就不能確立。我們應經常對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行為予以鼓勵。我們在批評孩子的錯誤之前,首先要表揚他好的方面,這樣維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錯了,仍要表揚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行為,然後再解釋他為什麼錯了,這樣才有助於孩子自尊心的維護和自信心的培養。很多批評可以變成對孩子提出問題,其效果也會比批評更有效。
B.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
很多父母都很關心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確實,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引導學習方法,也才能引導孩子正確學習。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呢?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孩子始終只是孩子,他們也有玩的天性,不能抹殺孩子的本性,該玩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去玩,不要逼著孩子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很不對,還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父母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否則容易害了自己的孩子。
C.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作為獨生子女的孩子,家長個個是疼愛有加,放在手心怕飛,含在嘴裡怕化。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說一不二的習慣。可以說:孩子的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同時,我們在對待孩子任性的問題上,也應充分理解幼兒獨立性的發展規律。關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 3-4歲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對著干,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大人「唱反調」,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和老師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慢慢的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任性常常是由家庭的嬌寵造成的,也是與孩子某一時期想獨立的心理特點有關。為了改變孩子的任性,不妨可以試試以下的幾種方法:
一、創設環境,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交往是建立個人與社會聯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對於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所以培養幼兒與同伴間的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我們應該多為孩子提供磨練的機會,盡量減少對孩子的百般呵護。以便讓孩子在交往中能夠自己去克服困難,鍛煉意志,增強獨立的意識。從而學會並懂得如何去關心、愛護、幫助別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轉移興趣法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當孩子任性起來,非要這要那時,應該利用當時的情景特點,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興趣點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去,尤其要教育幼兒在出現不良情緒時,不能將自己長時間地束縛在引起自己不滿的地方或活動上,要讓他們學習運用轉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緒,真正懂得在遇到挫折或沖突時,不能將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沖突或挫折的情緒之中,而應該盡快地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活動中去。以便使他忘卻那些不合理的要求。這種「興趣轉移法」不僅使幼兒的情緒得到良好的發泄,還能使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因材施教、正面引導如果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便會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發展也較健康。面對孩子的任性,我們可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的特點,通過童話、故事、寓言裡面的道理來教育孩子。並利用故事中的榜樣和現實生活中的任性相對比,讓孩子從內心裡拒絕任性。說他不會像某某一樣任性,從而達到我們企盼的結果。
四、做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在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長教育觀點要一致。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亂許諾,也不要用欺騙的語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誤以為大人心虛、沒理,從而更放縱自己任性的行為。同時,家長不要寵慣、溺愛孩子,以免助長孩子任性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們要捨得拒絕,切莫輕易滿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對已為父母的人說過:「你知道不知道用什麼辦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那任性也就讓你無法收場了。「沒有規矩,何以成方圓」。凡事都有一定的規矩和界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又是不能做的。從小我們就要給孩子指出來? 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五、先置之不理,後循循善誘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以至哭鬧、撒潑時,大人千萬不要急著去哄他,去抱他,可暫時不予理睬,先讓他把所有「本事」都使出來,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這樣,也會讓孩子深刻明白到:他的「哭」、「鬧」「小脾氣」是不會起到絲毫作用的,他自然就會罷休。事後,家長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孩子的任性行為中,有時會蘊藏著積極的因素。
六、適當懲罰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孩子吃飯時很多家長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或者是做了面條他要吃包子,做了包子他又要吃米飯……這時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嘗到餓的滋味以後,慢慢地就會按時吃飯了。 人的性格形成與教育、生活環境、家庭氣氛和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學齡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穩定,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成熟,並有很大「可塑」性。所以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應該從小抓起。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讓孩子有信心可以達到、易於被孩子接受。這種明確的是非觀念,會使孩子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堅決。孩子那種「以我為主」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D. 如何引導孩子
你家孩子的抄勝負欲太強,建議:
①多和她溝通交流,告訴她要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輕易的崩潰自卑,人一定要輸得起。
②讓她多出去走走,多交一些朋友,經歷的事情多了自然就會看淡一些東西。
③除了讓她努力學習之外,也鼓勵她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E. 怎樣引導孩子
在和孩子的接觸中,可能你無意就說出了下面這些話。但是,你知道嗎?這些看似善意的話,也可能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OK,現在來檢查一下,你是不是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呢?
10個正確引導孩子的做法,從停止說「你真棒」開始!
不要動不動就說:「你真棒」!
研究表明,如果對於孩子的任何舉動父母都給予「太棒了」或者「對,就這樣」的稱贊,那麼孩子在以後每掌握一門新的技術或本領時,他都會依賴你的斷定或者表揚。長此以往,孩子會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實,當孩子完成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事情時,你完全沒必要在他做完以後給予他「做得真棒」這樣的表揚。
正確做法:
只有當孩子完成一件特別有挑戰的事情時,你給予他這樣的稱贊、鼓勵和支持,才會更加有效。
在孩子想買玩具的時候,不要說:「我買不起」
一起出門購物,當孩子央求爸爸媽媽買個玩具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用「我買不起」這樣的話來搪塞孩子。但是,這樣的話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其實是你對自己的財政經濟沒有把控,這會給孩子一種不安全感。
正確做法:
這時,你完全可以換一種方法和孩子解釋:「媽媽不能給你買這個玩具,是因為媽媽想把錢省下來,做更重要的事情。」如果這時孩子有興趣和你繼續討論下去,正好是財商教育的一個好機會,你可以和他聊聊簡單的理財問題。
10個正確引導孩子的做法,從停止說「你真棒」開始!
沒關系
通常,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蹭破了膝蓋,並開始流淚時,爸爸媽媽都會本能地邊安撫邊說:「沒關系,一點點小傷而已。」但是你知道嗎?你這樣說的結果可能會讓孩子更傷心。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可不像你說的那樣「沒關系」,相反,他覺得自己確實摔疼了。
所以,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感受。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再對他說:「寶貝你是不是感覺有點疼?但過一會兒就不疼了。」這種認可孩子情緒的話語,他會更能接受。
我要減肥
注重體重管理的你,是不是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我太肥胖了,我要減肥」,或者經常站在自家的體重秤上感嘆「我又胖了」。其實,你的這種行為也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不健康的想像,他也會想:我不能吃多了,否則會變成一個大胖子。
其實,媽媽可以寫一些正面積極的話,比如「我要飲食健康」「我需要鍛煉身體」「出去散散步多好」,並把這些話貼在牆上。這樣,反倒會吸引孩子加入和你一起鍛煉身體的隊伍。
10個正確引導孩子的做法,從停止說「你真棒」開始!
快點、快點、快點
當孩子在早餐時間磨磨蹭蹭,表現出一副對食物毫無興趣的樣子,你是不是會經常不耐煩地念叨「快點、快點,上幼兒園又想遲到,是嗎?」殊不知,你這樣的催促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壓力。
正確做法:
與其說「快點、快點」不如說「讓我們快點吧」。「讓我們快點吧」這樣的話,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爸爸媽媽和孩子是一起的,我們是一個團隊的人,要一起把「吃飯」這件事早點完成。當然,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孩子來個小游戲,比如,看你們誰能先把包子吃完。
讓我來幫你吧
當孩子正在努力搭一座城堡,或是在玩迷宮圖的時候,如果你看到他出錯,是不是很想幫他?這種焦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一有困難你就幫他,這樣非常不利於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後果是,以後每每遇到困難,孩子總是會第一時間想到你,並依賴你來幫他解決。
所以,不要馬上說「我來幫你」,爸爸媽媽可以做的事,是適當地給予孩子引導,比如你可以提示孩子說:「是小的積木在下面,城堡更穩固,還是大的積木在下面,城堡更穩固呢?」
10個正確引導孩子的做法,從停止說「你真棒」開始!
熟能生巧
當然,在一件事情上,孩子花得時間和精力越多,他可能做得越好,所謂「付出必有收獲」。與此同時,孩子也可能會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下了很多功夫,而為此很有壓力,生怕自己做不好。其實「熟能生巧」這個諺語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如果你某件事情做得不好,那是因為你練習不夠」。有時,我們會經常看到孩子露出沮喪的表情,或者失落地跑來告訴你:我不停地練習,不停地練習,可是還是做不好。
所以,不要一味地告訴孩子「熟能生巧,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這樣的話。相反,你可以告訴孩子,只要他努力了,就會有所進步。這樣,他就會為自己的進步而驕傲,而不會一味地陷入因為自己做得不完美而沮喪的情緒。
小心點
當孩子正在操場上練習走兒童平衡木或者玩兒吊環,你不要一個勁兒地在旁邊說「小心,別掉下來」。很可能你的話音剛落,他就從平衡木上掉了下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話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在練習某項運動的時候,如果你對他的行為很緊張,害怕有危險,你完全可以靠近孩子,時刻做好准備保護他,而不是打擾他的注意力。
10個正確引導孩子的做法,從停止說「你真棒」開始!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你可能不停地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不能和陌生人說話。但是在孩子眼裡,如果一個人對他很好,溫柔地和他說話,甚至說要給他買糖果,那這個人就不是陌生人。相反,他反倒會把一個嚴肅的警察當作陌生人置之不理。
所以,一味地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有失偏頗,你應該更具體地告訴孩子:「如果一個不認識的人要給他買糖果或者說要帶他回家,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回到媽媽身邊告訴媽媽。」
10個正確引導孩子的做法,從停止說「你真棒」開始!
這樣的表達,讓孩子很受益
「什麼事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你可以經常和他說這句話。關鍵是當孩子告訴了你一些可能讓你生氣的「事實」時,你也不要馬上就暴跳如雷哦。那樣,孩子可能以後就不會什麼都告訴你了。
「對不起」——勇於和孩子道歉,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普通人,也會經常犯錯誤。
「我愛你」——在孩子面前,這三個簡單的字怎麼說、說多少都不算濫用哦。
F. 如何教育引導孩子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初入學的孩子往往穩定性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當孩子看書寫字時,父內母應盡量避容免在旁邊大聲講話或看電視,最好坐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看書,這樣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創造了學習氣氛。另外,父母要樂於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1.在孩子的話語中,你一定會聽到你不喜歡的觀點或做法,但是不要馬上進行否定,而是要繞著彎子把你的意見表達出來。平時也要更細心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表情和心情。孩子心情好時,你就借機和她多聊會兒;她心情不好時,就要低姿態地問問她的煩惱。2.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只要家長和老師在旁邊,幫助孩子把好那個「度」,就不會有大問題的,對異性的喜歡,對社會或身邊事情的不平,對個人外表的關注,心情的時好時壞等等,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而家長最好也要把這些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是關心和注意,而不是密不透風的監控,不然會適得其反。3.要記住,如果把孩子比喻成水流,那麼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是河道、壩渠,讓水不泛濫,引導它歸向大海,卻不可能阻止它的流動和成長。
G. 怎麼引導孩子學習
1、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2、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准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3、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
首先要全面了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時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懲罰主要是剝奪某種權利,而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殘身心。只有這樣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學習。
4、作為家長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能夠隨時抓住「機會」。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很強的,經常在不經意間提出各種問題。這時,就要抓住機會,向孩子介紹相關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的興趣。
5、因學習困難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家長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找到困難的原因,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
有的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後做作業就不會做,家長講了幾遍,孩子還不懂,家長往往就沒有耐心和信心了,說孩子不用心,沒有希望了,嚴重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孩子越發對學習不感興趣了。
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家長在無奈之餘可以找心理醫生檢查評定孩子的學能力,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用科學的方法去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