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多久喝中葯
A. 中葯要飯後多久喝的呢
無論
飯前飯後
應於進食時間間隔一小時,消食、發散的和有刺激性的飯後,別的適合飯前,葯效好
B. 飯後多久時間吃葯合適
中葯是飯後半個小時吃葯比較合適。
喝中葯時選擇正確的服葯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葯更是如此。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葯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葯時,講究「四氣五味」,根據葯性的寒、熱、溫、涼,並參考辛、甘、酸、苦、咸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空腹服葯時,寒涼葯或者五味偏重的葯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葯,服用時間也不同。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葯;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葯;瀉下葯、滋補葯、驅蟲葯宜空腹服;安神類葯宜睡前服用。
(2)飯後多久喝中葯擴展閱讀:
喝中葯的注意事項:
1、辛辣類:
在喝中葯的時候,我們在飲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辛辣的食物,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葯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2、魚腥類:
魚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
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3、發物類:
發物的食物一般會促進疾病的惡化,所以我們在吃中葯的時候最好也不要吃發物類的食物,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4、生冷類:
吃中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不然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
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葯時,由於葯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葯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5、油膩類:
油膩的食物我們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損脾胃,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酸澀類:
吃中葯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澀類的食物,會刺激腸胃,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
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葯同服時,可與中草葯中某些蛋白質、生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葯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C. 飯後多久可以喝中葯
飯後服用的時間主要需在飯後30分鍾左右服葯,可減少葯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有利於葯物吸收和利用。至於飯前還是飯後服用,主要取決於病變位置和性質,比如胸膈以上的像眩暈,頭痛宜飯後服;胸腹以下,如胃,肝,腸等,宜飯前服;急性病不定時服。
D. 喝中葯要在飯後多久效果最好
對胃刺激較大的葯物一般需要飯後吃;並不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那個效果好點.主要看他對胃的刺激!!!清晨或飯前一個小時,或飯後兩小時用,如鹽類瀉葯和驅蟲葯可空腹服
飯前30-60分鍾服用,胃壁保護葯,抗酸葯,胃腸解痙葯等可飯前服
消化葯如多酶片
稀鹽酸等可飯時服
飯後15-30分鍾服用,絕大多數葯可在飯後服,尤其是刺激性葯物更應在飯後服
睡前15-30分鍾服用,如催眠葯可臨睡前
西葯快,但西葯治標不治本.
中葯雖然葯效慢但是步步為營基本上葯到病除.
歐麥詩打閃定點瘦減肥膠囊
減肥效果真的不錯,
我用了一個月瘦了28斤
可以看看
tao.skyky.cn
官方網站
請復制官方網站網址打開
E. 中葯一般飯後多久吃好為什麼
你好!首先,中葯不一定要飯後服,有的葯需要飯前服,或者還有其他的服用方式。但無論哪種服葯方式,如無特殊醫囑,
均需要與飲食隔開0.5-1小時,1小時以上更佳
。
目的是以免飲食和葯物互相影響消化吸收,影響葯效的發揮。
均需要與飲食隔開0.5-1小時,1小時以上更佳
目的是以免飲食和葯物互相影響消化吸收,影響葯效的發揮。
其次,
可以飯後服的葯物還是佔大多數的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中葯是飯前還是飯後服,統一飯後服大體上也沒有太大問題。
這是因為很多葯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如飯前服會加重對胃腸的刺激,引起飲食上的不暢。
可以飯後服的葯物還是佔大多數的
這是因為很多葯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如飯前服會加重對胃腸的刺激,引起飲食上的不暢。
特別是一些消食導滯葯,應飯後服用。包括山楂、神曲、麥芽、谷芽、雞內金、萊菔子等,飯後服有助於消化食物。
另外,對胃刺激較大的葯物,如清熱為主的苦寒葯,治療熱性疾病的葯物,以及味道怪異的葯物,往往容易產生惡心、嘔吐或腹痛、腹瀉的反應,應飯後服。
如含有黃連、苦參、龍膽草、黃芩這類苦寒葯的方劑,以及含有皂角刺、皂礬、乳香、沒葯等口感不佳的葯物,蜈蚣、全蠍等帶有腥味的動物葯的方劑,均飯後服用為宜。
我是黃葯師,關於更多服葯方法的內容,可以查看我的文章:
《醫生開對了葯,疾病卻沒見好是怎麼回事?服葯方法大有講究》(鏈接:https://www.toutiao.com/i6778800312183423501/)
歡迎與我一起探討。
F. 喝中葯應該是什麼時候是飯前還是飯後
現代人們逐漸對中醫養生有了新的認識,生活中很多人也有喝中葯的經歷,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像平時喝茶一樣喝中葯,並不知道喝中葯也是要講究時間的。
有的人認為中葯要飯前喝,這樣有利於吸收,但是有的人卻認為喝中葯要飯後,這樣不至於刺激腸胃。當然,這些說法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但其實不同的中葯飲用的時間是要區別對待的,我們並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對於大部分的中葯材來講,飯前或者飯後服用一般都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這些中葯材沒有特殊的刺激作用,沒有特殊的用葯效果,一般飯前、飯後服用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在服用中葯的時間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後,一般建議喝葯和吃飯的時間相差一個小時左右,這樣也會避免食物對葯效的影響,最大程度的發揮葯物效果。
G. 飯後什麼時候喝中葯
喝中葯也有講究。如果是補葯,一般清晨空腹喝,葯的有效成分不會受食物的影響,更有利於吸收;如果是解表葯(感冒葯),一般是飯前喝,然後喝一些熱粥,以助發汗解表;通便葯一般飯前喝,有利於葯性直達腸道;其他的葯,飯後30分鍾喝就可以了。
H. 吃完飯後多長時間吃中葯最好
一般是30分鍾到一小時。你可以在看病時請教醫生,他會詳細的告訴你的。因為有的葯需要飯前吃呢!
I. 飯後多長時間吃中葯合適
中葯飯前喝還是飯後喝
空腹服
又稱平旦服,指在早晨未進食前服葯。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以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是如此,以增強葯效。
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應該在飯後服葯,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可在此時服用。另外,某些西葯如催眠葯、驅蟲葯及抗過敏葯等,一般也應在夜晚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J. 中葯湯在飯後多長時間後喝
服用中葯的時間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有以下6個方面: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葯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亦如此,以增強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