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在哪裡
『壹』 建德是哪裡的
杭州地區的一個市
『貳』 浙江建德在哪
新中國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就座落在建德縣,後來經濟發展的快升為縣級市,再後來並入杭州市了。
『叄』 浙江建德在哪
建德,是杭州市屬縣級市。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杭州--黃山黃 金旅遊線的中段,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市總面積2321平方公里,人口51萬。
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旅遊和休閑的好去處。
建德市地處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杭州--黃山黃金旅遊線的中段,位於北緯29°13′~29°46′,東經118°54′~119°45′。東與浦江縣接壤,南與蘭溪市和龍游縣毗鄰,西南與衢州市衢江區相交,西北與淳安縣為鄰,東北與桐廬縣交界。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肆』 古代的池州建德縣是現在的哪裡
東至縣。
建制沿革:
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晉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陽郡鄱陽縣、宣城郡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後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
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元月,建德縣因與浙江省建德縣重名改為秋浦縣,民國三年(1914)6月至民國十七年(1928)8月底屬安徽省蕪湖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並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
(4)建德在哪裡擴展閱讀:
唐設縣以來,先後沿用至德、建德、秋浦、東流、東至5個縣名,上述縣名的來歷、含義考述如下。
至德:始建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 太平寰宇記》雲:「以年號為名」。
譯文:用年號來明明
建德:《方輿紀要》: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其含義,據《建德縣志》載:「益其地勢物象與浙東相類也」(即同浙江省建德縣山水面貌相似),故名。
秋浦:民國三年(1914)因建德與浙江省建德縣同名,隨以境內秋浦河定名,改建德縣為秋浦縣。
東流: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取大江東流之意。北宋黃庭堅《丙申泊東流》詩雲:「滄江百折來,及此時東流」。《明一統治》:東流縣,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透迤東注,故名」。
譯文:滄江回環百轉,到了此地才開始向東流。
譯文:東流縣,以大江在盆地向下二流,流向東邊,因此叫東流。
東至:建於1959年,縣名由東流、至德兩縣合並各取首字合成。
『伍』 建德市的中心區在哪裡,是不是街道都算中心區
新安江街道。老廣場是最中心的地方。以前是,現在是,以後就不知道了。
『陸』 建德市在哪一個省份
浙江省的
『柒』 誰知道安徽省建德在什麼地方
安徽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
簡介
東至縣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慶,南鄰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門戶。轄15個鄉鎮,人口54萬,面積3256平方公里(1958年由東流、至德兩縣合並而成),境內舜耕山(又名大歷山),相傳為舜躬耕之地,堯訪舜時由此渡河,留下眾多遺址和傳說,縣城遂稱「堯渡」,自古就有「堯舜之鄉」美譽。
[編輯本段]生態
東至縣襟江帶湖,生態優美。是首列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中國二十一世紀》試點地區,人與自然協調,生態環境優良。東至南部多山,林茂水豐,植被豐富多樣,森林覆蓋率達58.7%。北部為長江沖積平原,河湖縱橫,這里有國際重要濕地–––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升金湖,擁有水面 20萬畝,是我國最大的白頭鶴越冬種群的棲息地,其中越冬東方白鶴佔世界總數的1/8,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是冬季生態旅遊觀鳥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資源
東至縣資源豐富,特產眾多。已探明的礦產尤以高品位的石灰石、白雲石、方解石儲量大,分別達20億噸、4億噸、2億噸以上。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具有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優越條件。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棉基地縣」、「全國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全國綠化先進縣」、「沿江漁業高效示範區」和「全國紅茶出口基地縣」。「東至雲尖」等7個品種綠茶,多次在全國農業博覽會上獲金獎,並被國務院辦公廳和省政府指定為接待專用茶。
[編輯本段]產業
東至縣產業凸現,特色鮮明。擁有紡織服裝、化工、機械、玩具、新型非金屬材料和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等六大支柱產業,以東至香隅化工園區為龍頭的化學工業,以東至華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紡織企業集團,以東齒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機械業,以凱林木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木材加工綜合加工業,以東至玩具總廠為龍頭的玩具加工業,以辰鑫植物油廠為龍頭的綠色食品加工業等構架了東至工業的軸心。農業已形成優質米、優質油、優質棉、食用菌、茶葉、禽畜、水產、經果林等八大農產品開發基地,並漸成規模。
[編輯本段]交通
東至縣交通便捷,優勢明顯。長江黃金水道流經縣內85公里,沿江有香口、東流、大渡口3個港口,縱貫全縣南北的206國道和橫穿東西的318國道與安慶長江大橋相連,4條省道在縣內結網,已建好的銅(陵)九(江)鐵路、沿江高速、安(慶)景(德鎮)高速橫穿全境。
縣城距安慶機場、港口、火車站50公里。每天有直達上海、義烏、溫州、蘇州、常熟、太倉、南京、合肥、九江、景德鎮、九華山、安慶的客車。 距安慶50公里、池州112公里、銅陵213公里、合肥247公里、南京386公里、武漢389公里、九江121公里、南昌319公里、杭州515公里、景德鎮150公里、九華山156公里、黃山266公里、廬山160公里、小孤山68公里、龍宮洞105公里、石鍾山106公里、天柱山164公里、蓬萊仙洞80公里、武夷山480公里。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東至縣轄12個鎮、3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泥溪鎮、花園里鄉、木塔鄉、青山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59年由東流、至德二縣合並,取二縣首字為名。
1988年,全縣轄9區,3鎮,41鄉:堯渡區、東流區、大渡口區、香隅區、昭潭區、官港區、勝利區、張溪區、葛公區,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張溪鄉、官港鄉、昭潭鄉、洋湖鄉、泥溪鄉、高山鄉、建新鄉、坦埠鄉、白笏鄉、勝利鄉、瓦壟鄉、木塔鄉、利安鄉、鐵爐鄉、花園里鄉、西灣鄉、馬坑鄉、青山鄉、東勝鄉、徐村鄉、良田鄉、長安鄉、長嶺鄉、七里湖鄉、楊橋鄉、新庭鄉、八都湖鄉、新豐鄉、慶豐鄉、永豐鄉、石城鄉、汪坡鄉、五豐鄉、合鎮鄉、臨江鄉、香口鄉、姜壩鄉、查橋鄉、馬田鄉、平原鄉、洪方鄉。
1992年,撤銷徐村鄉、良田鄉,並入堯渡鎮;撤銷長安鄉、長嶺鄉、七里湖鄉,並入東流鎮;撤銷楊橋鄉、新庭鄉、八都湖鄉、新豐鄉、慶豐鄉,並入大渡口鎮;撤銷合鎮鄉、臨江鄉、香口鄉,合並設立香隅鎮;撤銷昭潭鄉、永豐鄉,合並設立昭潭鎮;撤銷官港鄉、石城鄉,合並設立官港鎮;撤銷勝利鄉、姜壩鄉,合並設立勝利鎮;撤銷張溪鄉、汪坡鄉、五豐鄉,合並設立張溪鎮;撤銷洋湖鄉,設立洋湖鎮;撤銷洪方鄉,並入平原鄉;撤銷馬田鄉,並入查橋鄉。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轄9鎮16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昭潭鎮、官港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平原鄉、查橋鄉、泥溪鄉、高山鄉、建新鄉、坦埠鄉、白笏鄉、瓦壟鄉、木塔鄉、利安鄉、鐵爐鄉、花園里鄉、西灣鄉、馬坑鄉、青山鄉、東勝鄉。
1993年,撤銷平原鄉,設立葛公鎮。1994年,撤銷東勝鄉,設立龍泉鎮,鎮政府由黃荊港遷至龍泉。
1995年,從堯渡鎮析出良田鄉;從大渡口鎮析出楊橋鄉、慶豐鄉;從葛公鎮析出洪方鄉;從張溪鎮析出汪坡鄉;從東流鎮析出七里湖鄉;從官港鎮析出石城鄉。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轄11鎮21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昭潭鎮、龍泉鎮、官港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查橋鄉、泥溪鄉、高山鄉、建新鄉、坦埠鄉、白笏鄉、瓦壟鄉、木塔鄉、利安鄉、鐵爐鄉、花園里鄉、西灣鄉、馬坑鄉、青山鄉、良田鄉、楊橋鄉、慶豐鄉、洪方鄉、汪坡鄉、七里湖鄉、石城鄉。
2000年,東至縣轄11個鎮、2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75194人,其中:堯渡鎮 45539人、東流鎮 26443人、大渡口鎮 29195人、勝利鎮 34580人、張溪鎮 20077人、洋湖鎮 19249人、葛公鎮 15383人、香隅鎮 33479人、官港鎮 17530人、昭潭鎮 19231人、龍泉鎮 15726人、慶豐鄉 13768人、楊橋鄉 17618人、瓦壟鄉 13866人、白笏鄉 10191人、坦埠鄉 9103人、汪坡鄉 8838人、高山鄉 7685人、洪方鄉 6564人、查橋鄉 12076人、七里湖鄉 6970人、建新鄉 8432人、良田鄉 6103人、花園里鄉 6901人、馬坑鄉 4338人、利安鄉 8135人、木塔鄉 6783人、石城鄉 8315人、泥溪鄉 15186人、西灣鄉 6082人、青山鄉 13954人、鐵爐鄉 7854人。
2001年,撤銷良田鄉,並入堯渡鎮;撤銷楊橋鄉、慶豐鄉,並入大渡口鎮。全縣村委會數由2000年底的360個減少到358個:張溪鎮六聯村、沿河村、復興村合並為六聯村。調整後,東至縣轄11個鎮、18個鄉,共有13個居委會、358個村委會: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瓦壟鄉、白笏鄉、坦埠鄉、汪坡鄉、高山鄉、洪方鄉、查橋鄉、七里湖鄉、建新鄉、花園里鄉、馬坑鄉、利安鄉、木塔鄉、石城鄉、泥溪鄉、西灣鄉、青山鄉、鐵爐鄉。
2004年底,東至縣轄11個鎮、18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瓦壟鄉、白笏鄉、坦埠鄉、汪坡鄉、高山鄉、洪方鄉、查橋鄉、七里湖鄉、建新鄉、花園里鄉、馬坑鄉、利安鄉、木塔鄉、石城鄉、泥溪鄉、西灣鄉、青山鄉、鐵爐鄉。
2007年2月1日,省、市政府正式批准東至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將原有11個鎮、18個鄉調整為12個鎮、3個鄉。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前,29個鄉鎮平均人口在1.84萬人左右,其中有21個鄉鎮在2萬人以下,最小的鄉鎮只有4600人。調整後,最大的鄉鎮達388平方千米,最小的鄉鎮也有100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鄉鎮達7.5萬,最少的鄉鎮也達到1.22萬。2月5日東至縣召開全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動員大會。此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從2007年1月上旬開始至2007年2月底完成。具體方案為:
將查橋鄉、建新鄉整建制並入堯渡鎮。調整後的堯渡鎮轄39個村(居)委會,面積388平方千米,人口75619人。鎮政府駐堯渡街。
將七里湖鄉整建制並入東流鎮。調整後的東流鎮轄15個村(居)委會,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33355人。鎮政府駐東流。
將瓦壟鄉整建制並入勝利鎮。調整後的勝利鎮轄21個村委會,面積145平方千米,人口58191人。鎮政府駐勝利集鎮。
將汪坡鄉、坦埠鄉、白笏鄉整建制並入張溪鎮。調整後的張溪鎮轄26個村(居)委會,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58461人。鎮政府駐張溪。
將高山鄉整建制並入洋湖鎮。調整後的洋湖鎮轄14個村委會,面積180平方千米,人口31433人。鎮政府駐洋湖。
將洪方鄉整建制並入葛公鎮。調整後的葛公鎮轄16個村委會,面積251平方千米,人口25616人。鎮政府駐葛公。
將石城鄉整建制並入官港鎮。調整後的官港鎮轄16個村委會,面積243平方千米,人口29044人。鎮政府駐官港。
將鐵爐鄉整建制並入龍泉鎮。調整後的龍泉鎮轄15個村(居)委會,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27097人。鎮政府駐龍泉灣。
將西灣鄉、泥溪鄉整建制合並,設立泥溪鎮,轄13個村委會,面積183平方千米,人口24251人。鎮政府駐泥溪沖。
將利安鄉、木塔鄉整建制合並,設立新的木塔鄉,轄13個村委會,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16668人。鄉政府駐木塔。
將馬坑鄉、花園里鄉整建制合並,設立新的花園里鄉,轄14個村委會,面積249平方千米,人口12285人。鄉政府駐花園。
保留大渡口鎮、香隅鎮、昭潭鎮、青山鄉。
『捌』 建德在哪裡啊具體地點
建德市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北緯29°13』~29°46』,東經118°54』~119°45』(北緯29°28',東經119°16')。東與浦江縣接壤,南與蘭溪市和龍游縣毗鄰,西南與衢州市衢江區相交,西北與淳安縣為鄰,東北與桐廬縣交界。東起姚村鄉金郎坪村,西至李家鎮翁家村,長約90千米;南起三河鄉畢家村,北至下包鄉胥嶺村木塢尖,寬約47千米。建德是杭州通往浙西的門戶。也是杭州連接金華、衢州的重要節點城市。2009年根據杭州市新一輪市域總體規劃將建德定位於「杭州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極旅遊集散中心」。 建德市[1]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洋溪街道、更樓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鎮、下涯鎮、楊村橋鎮、乾潭鎮、三都鎮、壽昌鎮、大同鎮、航頭鎮、李家鎮、大洋鎮、蓮花鎮、大慈岩鎮;欽堂鄉。市人民政府駐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