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在元代叫什麼
❶ 「驛站」在元代稱做什麼
到了元王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它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這時驛站也叫「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
❷ 驛站在元代稱做為什麼
元代疆域遼闊,驛傳運輸發達。元代時的驛站,蒙古語叫站赤(jamuci),「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漢文的「站」,藏文的jam或vjam均系蒙古語jam的音譯(漢文典籍中初音譯為「蘸」),即漢語的「驛」之義。故而驛傳在元代漢文文獻中,也稱驛站,由此產生了「驛站」的稱呼。元代郵驛可上溯到蒙古國創始人成吉思汗時期。在世祖忽必烈之前,察合台汗已修好由山丹州起,經過河西走廊、畏兀兒境直到他的駐幕地阿力麻里附近之虎牙思的驛道。大規模的郵驛設置則開始於忽必烈時期。公元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公元1271年設燕京為大都,建國號為元。同時,在耶律楚材的主政下,頒布《站赤條劃》,並以此為依據,統一蒙古站赤及漢地郵驛制度;適應統治中心的轉移,規劃以大都為中心的郵驛系統;建立以驛站為主體的馬遞網路和以急遞鋪為主體的步遞網路。從而形成規模龐大、稱雄一時的元代郵驛,溝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間的聯系。驛傳站點星羅棋布,朝令夕至。元代驛站除了迎送使臣、提供食宿與交通工具外,平時也兼於運送貢品、行李等少量貨物,戰時還承擔軍需給養的運輸任務。驛站系統於交通樞紐處還設有車站,專門運輸金銀、寶物、貢品等貴重急需的物資。驛傳運輸參照宋制,除以馬匹遞送為主體的驛站網外,還有一套以步遞為主體的急遞鋪網,專門傳送官方文書。
❸ 驛站在元代稱什麼
元朝疆域最為遼闊,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余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經世大典》記載中國境內有站赤1496處。
❹ 驛站"在元代叫什麼
元朝疆域遼闊,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
❺ 驛站在元代叫什麼
中國古代道路運輸主要用於傳遞信息和運輸物資,通稱驛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驛傳的國家之一,驛傳為中國政治上的統一、促進文化交流和中外往來做出了貢獻。中國有組織的官辦驛傳始於商、周。起初驛傳僅限於傳遞軍事文牘,後來由於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舉凡運送使客、接待官員、轉輸軍需、運送貢品等等,均屬於驛傳運輸范圍。而驛則是驛傳制度下形成的固定的建築,專為驛傳服務。在古文獻中驛站均稱為「驛」,多作為名詞。
元代疆域遼闊,驛傳運輸發達。元代時的驛站,蒙古語叫站赤(jamuci),「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漢文的「站」,藏文的jam或vjam均系蒙古語jam的音譯(漢文典籍中初音譯為「蘸」),即漢語的「驛」之義。故而驛傳在元代漢文文獻中,也稱驛站,由此產生了「驛站」的稱呼。元代郵驛可上溯到蒙古國創始人成吉思汗時期。在世祖忽必烈之前,察合台汗已修好由山丹州起,經過河西走廊、畏兀兒境直到他的駐幕地阿力麻里附近之虎牙思的驛道。大規模的郵驛設置則開始於忽必烈時期。公元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公元1271年設燕京為大都,建國號為元。同時,在耶律楚材的主政下,頒布《站赤條劃》,並以此為依據,統一蒙古站赤及漢地郵驛制度;適應統治中心的轉移,規劃以大都為中心的郵驛系統;建立以驛站為主體的馬遞網路和以急遞鋪為主體的步遞網路。從而形成規模龐大、稱雄一時的元代郵驛,溝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間的聯系。驛傳站點星羅棋布,朝令夕至。元代驛站除了迎送使臣、提供食宿與交通工具外,平時也兼於運送貢品、行李等少量貨物,戰時還承擔軍需給養的運輸任務。驛站系統於交通樞紐處還設有車站,專門運輸金銀、寶物、貢品等貴重急需的物資。驛傳運輸參照宋制,除以馬匹遞送為主體的驛站網外,還有一套以步遞為主體的急遞鋪網,專門傳送官方文書。
❻ 驛站在元朝時稱為
站赤 到了元王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它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當時的驛站稱為「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而「驛站」這一詞彙也從元朝開始在漢語中出現(之前只稱「驛」)。
❼ 元朝的驛站制度是怎樣的
與行省制度相關聯的還有驛站制度。元朝在全國各地設有1400處驛站,僅遼陽省就有100多處。驛站分陸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陸站用馬、牛、驢或車;後來元朝還設置過海站,甚至在冰天雪地的黑龍江流域設狗站——通過狗拉雪橇在冰封的大地奔走。
由此,元朝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驛路上使臣們往來不絕,大大加強了中央與行省、行省與行省之間的聯系。各種公文可以快速傳遞,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指揮。與驛站相輔的,還有急遞鋪,傳遞緊急公文時,一晝夜可傳400里地。
元朝的行省制度對以後的明、清兩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國的行省規模。明朝改革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不管軍事,專管民政事務,但人們習慣上仍然稱作行省,以後「省」就成了地方行政區劃的專有名稱。清沿明制,將全國劃分為直隸、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8個省;清末又增設了新疆、台灣、奉天、吉林、黑龍江等5省,至此,全國除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外,共有23個省,這同今日的省、自治區(不算直轄市)的設置方法已相差無幾。
❽ 驛站在元代稱作什麼
站赤 站台 驛亭 驛台
❾ 驛站在元朝時稱為什麼
站赤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元朝建立了歷史疆域最大的帝國。為了適應對廣大領域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在郵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改革,把驛路范圍大大擴展了。不僅在西域新添了許多驛站,而且把驛路一直橫貫到歐洲,形成聯結歐亞大陸的一條長長的驛路。元朝在遼闊的國土上,建立了嚴密的「站赤」制度,使郵驛通信十分有效地發揮作用。所謂「站赤」,是蒙古語「驛傳」的譯音,從此我國後來通稱驛館為驛站。站赤制度是一種完整而系統的驛傳制度,它包括驛站的管理條例,驛官的職責,驛站設備以及對站戶的賦稅制度等等。那時的驛站,在中國境內就有1496處之多。元朝也仿效宋朝的辦法,在各州縣廣泛設置「急遞鋪」,約有兩萬處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