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優秀人物專訪範文

校園優秀人物專訪範文

發布時間: 2021-03-24 12:29:26

A. 求一篇校園新聞人物專訪範文

你這個要求很高的,而且沒有具體的內容,難道別人幫你編?

B. 身邊優秀人物的專訪作文

讓我感動的人物在生活中,令我敬佩的人物有很多很多,但令我有深刻印象的是——張海迪姐姐。張海迪,1955年的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就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這她使無法上學,但她沒有放棄學習,便在家自學完成了中小學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萬字的英語小說,並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戶》`《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優秀書籍。這些優秀的作品,對於一個身體不是的人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姐姐在輪椅上創作和翻譯的作品竟然超過了100萬字。因為,雖然她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她至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至少她有對生命的追求與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精神。在這殘酷的命運的挑戰面前,張海迪姐姐依然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信念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生命的考驗。她始終對人生充滿信心與勇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張海迪姐姐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應該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滴時間,好好的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C. 怎樣寫一篇面對面采訪的人物專訪,采訪的對象是學校裡面的優秀學生,謝謝!

你采訪優秀學生是為什麼?樹立典型?那就是問問曾經是這么學習工作的,相當於經驗介紹,對大家學習工作有什麼好的建議。以及一些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問題。

D. 急需一篇校園人物堅持不懈專訪範文

人物專訪的提問技巧- -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采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專訪中少不了采訪對象、記者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為受眾所喜聞樂見。

人物專訪難寫在於人們對其要求和關注程度高。人物專訪難寫在於如何不流於平淡、所寫人物有鮮明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這就可以說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采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被采訪者的交談溝通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採得好採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更加准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可學。采訪失敗,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采訪的好壞,記者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問題提得好、提得准有助於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

筆者認為目前記者在提問中容易出現以下幾點不足:一是提問過大過空,讓被采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記者采訪還是喜歡"你有什麼感想"等"老三問"套話。二是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讓采訪對象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為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如問一個農民企業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於資助農村教育。說來說去,不僅把被采訪者說糊塗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麼。三是記者的采訪態度不端正,也有學識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信口開河,對對方回答不理解,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采訪對象的談話情趣。

被采訪對象容易出現下面幾種情況:一、主觀上是配合採訪的,但卻由於緊張或激動總是開不了口。來自基層的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二、消極應付采訪。雖然開了口,卻總是偏離主題,或有意識地迴避記者某些敏感問題。三是采訪對象牽引著記者跑,被采訪者信馬由韁,一瀉千里地講下去,記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訪費了不少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要用的卻不多,既費時又費力。

針對以上一些不足和問題,筆者依據自己膚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行探討。
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准備。記者在采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采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准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采訪的大綱和思路。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采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采訪一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一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采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采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采訪對象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采訪對象的行業話題。這對於采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采訪對象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只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性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如記者采訪下崗再就業典型,采訪對象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采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為了解,采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采訪對象很驚喜。她認為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這次的采訪用了8個小時,采訪對象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E. 急需一篇校園人物采訪稿範文

1.找好人物2.寫下提綱(問題)3.進行采訪(並記下重要語句)4.利用采訪後的內容,寫下采訪文。

F. 如何寫校園人物專訪

行走「慾望城市」, 思索人與社會――訪《慾望城市》作者馬克
近日走在校園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同學手捧這黑色封面的書,津津有味的看著。是什麼書何以在理工學子中間廣受歡迎?沒錯,正是我校經濟管理學院一位筆名為馬克的同學的作品《慾望城市》。
據悉,被稱為「校園作家」的馬克原名楊懷德,為我院大三的學生,這讓我們既感到親切,又覺得詫異。親切,因為「校園作家」竟生活在我們的周圍,和我們共同進出同一所校門,和我們一起學習、生活著;詫異,因為雖說近水樓台,但對他,我們沒有太多的了解,也不清楚他的創作歷程,這樣使這份親切熟悉的感覺平添了幾分陌生、幾分期待。於是,帶著種種問號,我們采訪了楊懷德同學。
記者(以下簡稱記):楊懷德你好,首先祝賀你的書成功出版且為讀者所喜歡。我們知道「馬克」是你的筆名。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馬(以下簡稱馬):「馬克」由一個「馬」一個「克」組成。「馬」代表奔放、激情、進取,而「克」則表示克制、適可而止,這樣就是說即有沖動奮進又能懂得剋制,把握好一個度。當然,這個取筆名也有點「借光」,像「馬克思」、「馬克?吐溫」等名字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所以「馬克」既有易於讀者記憶,又可以激勵自己,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記:原來如此。大多數讀者都很好奇――你是個怎樣的人。就此,你自己是怎麼看的呢?
馬:我覺得我自己是個內向且有點敏感的人。也因為這樣,我會時常也為人際交往而感到郁悶,敏感之上再加「合理的想像」就容易產生不必要的摩擦,造成交流上的障礙。但造物者總有其神奇的力量,你的不足得到暴露時你的長處也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比如豐富的想像力給我寫作帶來了極大的幫助,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更離不開想像。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有點自負,或許是因為自己有了小小的成績,或許是因為手中揮動的筆桿。但這一點,現在我正在努力改善。
記:你是怎麼想到出這樣一本書的,你是如何構思的呢?
馬:聯繫到當今的社會背景,還有自己的一點社會經歷,加上平時的書報,雜志等。這本書的主題是希望平凡的的人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滿意的成就。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作」 ,應該要為大眾服務,所以我比較務實,多採用白描式手法、方言、口語之類的比較貼近生活的方式。對於這本書,我希望讀者不要過多的注意情節,而要多體會其思想內涵,這樣才能產生共鳴,從而吸收為自己的東西。
記:您在書中寫了那麼一個「平凡」的人想做「不平凡」的事,我們在校的大學生應該算是「平凡」中的典型,那麼,你認為在校大學生應該如何打拚自己的人生或是說將來靠什麼在社會上立足呢?
馬:不是每個人都有摸爬滾打的潛質,每個人都有差別,有個性。比如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坐在教室里念書的。先天的特質和後天的發展會帶給一個人不同的生活。每個人要學會找到自我,看清自己有哪方面的優勢,不要盲目聽從他人,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記:那你對自己今後有什麼打算呢?會繼續從事寫作還是其他的工作?
馬:我個人覺得人生的目標不應該訂得太早,否則人生之路就會越走越窄,應該保留適度的靈活性。我能肯定的是,東西我會繼續寫下去:如果發展的好,我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如果不行,我也會把它作為自己重要的業余愛好。
記:最後想請你談談你對於立志想成為與你一樣想成為作家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馬:現在的社會競爭很激烈,首先要會推銷自己。寫作是個苦差使,要有這個心理准備。還要不斷的學習。同時,要注重市場,讀者的口味在變,青春口味已經在走下坡路。多多出去走走會有好處。
結束了對馬克的采訪,我感觸頗多,在我們這樣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里,人文氣息並不是那麼濃厚,彷彿漸漸地在被遺忘。然而,正是在我們浙江理工大學這樣一個工科類大學里,在經濟管理學院這樣一個經濟類學院中,浮現出的「校園作家」無疑是一種人文涵養的縮影。而楊懷德,作為一個大三的學生,雖然未完全踏進社會,卻能一馬當先,主動地去認識社會,漫漫之路,深知適可而止。
我們正享受現實的美好,透過《慾望城市》,我們也可隱約地發現它的醜陋。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所以,行走慾望城市,不必在乎結局如何,在乎的是你走的每一步,並且要懷著美好的心態走下去。

G. 校園人物專訪範文

專訪攀枝花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外聯部部長何華

--------------------------------------------------------------------------------

2011年3月6日下午4點,攀枝花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志協」)外聯部部長何華在志協辦公室接受了我們的專訪。她出於1989年10月23日,來自四川射洪,現就讀於人文社科學院09級法學2班。2009年10月加入志協外聯部,至今志願服務時數已多達170個小時。她獲得過「攀枝花學院四星級志願者」「四川省第13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優秀青年志願者」等榮譽稱號。在我們眼中,這個被我們稱為「華姐」的女生是一個秀外慧中、做事認真、腳踏實地、幽默自信、開朗樂觀的人。

扮演好學生的角色

對大學的認識,華姐把大學當成進入社會的過渡。首先端正對學校的認識,再好的大學也有差生,再差的學校也有人才,關鍵是看你自己在大學的發展,你是否扮演好了一個學生的角色。她主張學習為主,上課為先,該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不要因為太多的社團活動耽誤了專業課的學習,本末倒置會得不償失的。

選擇了就要走下去

「我就是受不了看見別人需要幫助,而我們有能力幫卻不幫。」華姐說:「助人為快樂之本,自小就喜歡幫助別人,來攀大看到有青年志願者協會,就積極向組織靠攏,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了。」選擇了就要走下去,要對得起自己的頭銜。事實上她也這樣做了。初任部長之時,秘書長要求做策劃時間緊,任務重,最困難的是以前重未做過策劃,該怎麼做一概不知。夜深人靜的時候,她與一盞台燈相伴,一手用手機翻查做策劃的資料,一手握筆摘錄,就這樣學會了做策劃,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挑戰。她笑道:「真的,有時候人不逼自己,就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幹,要相信自己。」

選擇了,走下去,收獲的是成長。華姐與志協一同成長,兩年來她參加了協會的許多活動。她說印象最深的有兩次。一次是去看張楊(生於1992年,患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手腳肌肉萎縮,醫生斷言他活不過18歲,卻仍堅持作畫),她感慨:「以前以為自己就算堅強的了,見到張揚才明白堅強的真正含義!」

還有一次就是四川省第13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期間去機場服務。她坦言,自己是比較貪睡的,但那段時間她每天早晨都是5:30准時起床的。她說,「我們做的都是小事,也就給候機的乘客端杯開水,陪他們聊聊天,為初來攀枝花的朋友們介紹路線,事後我們學校的志願者受到很多人的好評。」試想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機場,寒意沁骨,一杯冒著熱氣的開水和耐心的陪伴帶給候機乘客的是怎樣的溫暖與感動。

在志協這條路上,她正越走越遠……

平平淡淡才是真

對於愛情,她不嚮往瓊瑤小說里的轟轟烈烈,反之,她喜歡細水長流的堅守。順其自然,不為愛盲目是她的愛情觀;如果他真的愛你,他會為你們的未來打算,對你們的未來負責。華姐對她現在的男朋友非常滿意,她講了一些他們之間的往事:換屆的時候,她曾問他,她去不去競選部長,去的話陪他的時間就更少了。他說,去!而千里之外的他許多晚上都等到她結束工作再跟他聊聊。提到這些,滿臉洋溢著幸福的華姐眼神里寫滿愧疚,她說:「挺對不住他的!」

華姐還幽默的說:「隔那麼遠,吵個架都吵不好的,打電話還多費錢,聊QQ呢,信號又不好,發一條消息半個小時才收到!不過我們很少吵架,就算吵架也是他給我道歉的。」我們也都忍不住笑啦。華姐說,「但我也決不把感情的問題帶到學習和工作中去。」

對於未來可能面對的最大困難,華姐打趣的說道:「就看過得去2012不。」我們再一次大笑,接著她正色道:「其實對於未來,我只希望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困難再大總是有辦法解決的的。以後嘛,最好可以當家庭主婦,過平淡的生活。」

對於現在,華姐如是說,要對自己好點兒,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要杞人憂天,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啦。

近一個小時的專訪伴隨著大家的談笑聲結束了,這次專訪讓我們對工作、學習、愛情都有了重新的定義,相信大家也對華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H. 急需采訪稿 關於校園人物的

人物專訪的提問技巧- -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采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專訪中少不了采訪對象、記者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為受眾所喜聞樂見。

人物專訪難寫在於人們對其要求和關注程度高。人物專訪難寫在於如何不流於平淡、所寫人物有鮮明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這就可以說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采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被采訪者的交談溝通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採得好採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更加准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可學。采訪失敗,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采訪的好壞,記者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問題提得好、提得准有助於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

筆者認為目前記者在提問中容易出現以下幾點不足:一是提問過大過空,讓被采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記者采訪還是喜歡"你有什麼感想"等"老三問"套話。二是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讓采訪對象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為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如問一個農民企業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於資助農村教育。說來說去,不僅把被采訪者說糊塗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麼。三是記者的采訪態度不端正,也有學識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信口開河,對對方回答不理解,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采訪對象的談話情趣。

被采訪對象容易出現下面幾種情況:一、主觀上是配合採訪的,但卻由於緊張或激動總是開不了口。來自基層的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二、消極應付采訪。雖然開了口,卻總是偏離主題,或有意識地迴避記者某些敏感問題。三是采訪對象牽引著記者跑,被采訪者信馬由韁,一瀉千里地講下去,記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訪費了不少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要用的卻不多,既費時又費力。

針對以上一些不足和問題,筆者依據自己膚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行探討。
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准備。記者在采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采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准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采訪的大綱和思路。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采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采訪一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一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采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采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采訪對象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采訪對象的行業話題。這對於采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采訪對象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只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性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如記者采訪下崗再就業典型,采訪對象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采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為了解,采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采訪對象很驚喜。她認為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這次的采訪用了8個小時,采訪對象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問輕松話題,安定采訪對象情緒。對一些由於激動或緊張不能很快進入狀態的采訪對象,為了讓他們情緒安定下來,記者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松的話題。通過輕松話題讓對方放鬆情緒,盡快縮短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一盆花、一段經歷,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或對方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為提問的話題。筆者在采訪中常採用這種方法。有次采訪一位英勇犧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總平靜不下來,筆者就問有關他們女兒的事情,從年齡問到女兒對父親的死如何說的、如何想的。然後就引到了采訪的主線上來。在采訪殘疾音樂家方放(國際大獎獲得者)時,他因為反感采訪,加之緊張,采訪無法進行。筆者就問古典吉它與民謠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問題,使他放鬆。

四、對迴避采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用老話說,采訪也是功夫在詩外。豐富的知識的確有助於采訪。筆者在采訪一個銳意改革的全國先進法院院長時,院長怕宣傳自己影響不好,筆者事先了解被采訪者古文造詣很深,對法家思想和軍事很有研究,就問他對韓非子、荀子、商鞅和《呂氏春秋》的評價,通過對商鞅"輕罪重判重罪不將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談到了他進行的改革。采訪進行下去了,並改變了采訪對象的態度。原只限半個小時的采訪時間,不知不覺延長到五個小時。

五、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受眾想知道的問題。記者在采訪人物之前總要認真思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想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的什麼,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只有心中想著讀者,讀者才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采訪對象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麼,他有什麼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啟迪。只有兩方面都想到了,記者提的問題才會讓雙方都感興趣。還要注意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不要問粗俗、獵奇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六、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問題,以免誘導或限制對方的回答。提問多用探討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審判的口氣。提問方式根據不同對象採用正問、反問、引導、激將等。記者與采訪對象打交道要時刻記著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提問語氣要平和,話語要真誠,不能有訓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問要開門見山,提問語要簡明扼要,易聽易懂。提問語要用開放式的,多用怎麼樣、什麼、如何等字眼,給對方以廣闊的回答空間。不要像法官審判一樣問:"是,還是不是。"提問語要注意具體,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比如問一個農民:"你知道怎樣維護消費者利益嗎?"就可以分成:"你周圍的人買過假冒偽劣的東西嗎?""買了怎麼辦的?到哪去找?找誰?"

八、提問語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九、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銳提問使一些迴避主題的采訪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訪,所提問題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要提一般性的問題,有意突出其尖銳的一面。有分量問題是記者水平的一個體現。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以提問尖銳近乎挑釁而聞名的。筆者在采訪一致力於改變的某單位領導時,提出:"你用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推行改革,群眾會告你專制強權,也許以後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會成為犧牲品,你對此怎麼看?"這個問題一下就引起了該領導的重視和興趣。采訪完後,他說:"本來想應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問題不得不讓我說話了。"而在采訪一位有爭議的企業家時,筆者直言不諱地問:"人們對你的評價是毀譽參半,你對此怎麼看,你對自己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打開了采訪對象的話匣子,也撕開了他的防護衣。後來采訪對象說:"你是第一個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我一下就覺得你對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對待我。"

寫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專訪是采寫者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做好提問是關鍵。問題問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離目標也就近了。

I. 怎麼寫一篇 本校先進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的提問技巧- -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采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專訪中少不了采訪對象、記者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為受眾所喜聞樂見。

人物專訪難寫在於人們對其要求和關注程度高。人物專訪難寫在於如何不流於平淡、所寫人物有鮮明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這就可以說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采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被采訪者的交談溝通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採得好採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更加准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可學。采訪失敗,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采訪的好壞,記者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問題提得好、提得准有助於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

筆者認為目前記者在提問中容易出現以下幾點不足:一是提問過大過空,讓被采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記者采訪還是喜歡"你有什麼感想"等"老三問"套話。二是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讓采訪對象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為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如問一個農民企業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於資助農村教育。說來說去,不僅把被采訪者說糊塗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麼。三是記者的采訪態度不端正,也有學識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信口開河,對對方回答不理解,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采訪對象的談話情趣。

被采訪對象容易出現下面幾種情況:一、主觀上是配合採訪的,但卻由於緊張或激動總是開不了口。來自基層的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二、消極應付采訪。雖然開了口,卻總是偏離主題,或有意識地迴避記者某些敏感問題。三是采訪對象牽引著記者跑,被采訪者信馬由韁,一瀉千里地講下去,記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訪費了不少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要用的卻不多,既費時又費力。

針對以上一些不足和問題,筆者依據自己膚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行探討。
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准備。記者在采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采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准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采訪的大綱和思路。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采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采訪一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一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采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采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采訪對象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采訪對象的行業話題。這對於采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采訪對象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只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性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如記者采訪下崗再就業典型,采訪對象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采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為了解,采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采訪對象很驚喜。她認為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這次的采訪用了8個小時,采訪對象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問輕松話題,安定采訪對象情緒。對一些由於激動或緊張不能很快進入狀態的采訪對象,為了讓他們情緒安定下來,記者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松的話題。通過輕松話題讓對方放鬆情緒,盡快縮短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一盆花、一段經歷,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或對方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為提問的話題。筆者在采訪中常採用這種方法。有次采訪一位英勇犧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總平靜不下來,筆者就問有關他們女兒的事情,從年齡問到女兒對父親的死如何說的、如何想的。然後就引到了采訪的主線上來。在采訪殘疾音樂家方放(國際大獎獲得者)時,他因為反感采訪,加之緊張,采訪無法進行。筆者就問古典吉它與民謠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問題,使他放鬆。

四、對迴避采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用老話說,采訪也是功夫在詩外。豐富的知識的確有助於采訪。筆者在采訪一個銳意改革的全國先進法院院長時,院長怕宣傳自己影響不好,筆者事先了解被采訪者古文造詣很深,對法家思想和軍事很有研究,就問他對韓非子、荀子、商鞅和《呂氏春秋》的評價,通過對商鞅"輕罪重判重罪不將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談到了他進行的改革。采訪進行下去了,並改變了采訪對象的態度。原只限半個小時的采訪時間,不知不覺延長到五個小時。

五、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受眾想知道的問題。記者在采訪人物之前總要認真思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想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的什麼,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只有心中想著讀者,讀者才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采訪對象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麼,他有什麼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啟迪。只有兩方面都想到了,記者提的問題才會讓雙方都感興趣。還要注意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不要問粗俗、獵奇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六、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問題,以免誘導或限制對方的回答。提問多用探討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審判的口氣。提問方式根據不同對象採用正問、反問、引導、激將等。記者與采訪對象打交道要時刻記著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提問語氣要平和,話語要真誠,不能有訓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問要開門見山,提問語要簡明扼要,易聽易懂。提問語要用開放式的,多用怎麼樣、什麼、如何等字眼,給對方以廣闊的回答空間。不要像法官審判一樣問:"是,還是不是。"提問語要注意具體,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比如問一個農民:"你知道怎樣維護消費者利益嗎?"就可以分成:"你周圍的人買過假冒偽劣的東西嗎?""買了怎麼辦的?到哪去找?找誰?"

八、提問語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九、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銳提問使一些迴避主題的采訪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訪,所提問題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要提一般性的問題,有意突出其尖銳的一面。有分量問題是記者水平的一個體現。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以提問尖銳近乎挑釁而聞名的。筆者在采訪一致力於改變的某單位領導時,提出:"你用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推行改革,群眾會告你專制強權,也許以後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會成為犧牲品,你對此怎麼看?"這個問題一下就引起了該領導的重視和興趣。采訪完後,他說:"本來想應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問題不得不讓我說話了。"而在采訪一位有爭議的企業家時,筆者直言不諱地問:"人們對你的評價是毀譽參半,你對此怎麼看,你對自己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打開了采訪對象的話匣子,也撕開了他的防護衣。後來采訪對象說:"你是第一個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我一下就覺得你對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對待我。"

寫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專訪是采寫者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做好提問是關鍵。問題問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離目標也就近了。
參考資料:華人英才網

熱點內容
低的用英語 發布:2025-09-21 15:04:53 瀏覽:556
二年級家訪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1 14:58:12 瀏覽:252
萬人教師 發布:2025-09-21 13:46:14 瀏覽:460
湯柳老師 發布:2025-09-21 13:20:16 瀏覽:847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發布:2025-09-21 13:03:09 瀏覽:196
個人師德教育總結 發布:2025-09-21 10:17:52 瀏覽:733
江蘇數學題 發布:2025-09-21 08:50:43 瀏覽:764
師德師風整訓活動方案 發布:2025-09-21 08:45:29 瀏覽:713
地理信息框架 發布:2025-09-21 05:52:59 瀏覽:41
2017年全國高考物理卷 發布:2025-09-21 05:11:4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