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體:主體、本質;
2、用:由主體派生,為主體服務的表現形式.
3、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版是儒家的綱常名教;權
4、西學:指西方的先進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5、「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
6、「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賦稅、武備等辦洋務,挽救清王朝.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學習西方科技來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
㈡ 綜合評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張之洞( 1837-1909年),字孝達,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傳統禮教熏陶,16歲考取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在會試中又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此後官運顯赫,先是作過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四川學政等教育行政官,後又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兩湖)總督等地方長官,晚年調到京師,任軍機大臣,主管學部事務。
張之洞在多處主持地方政務,都致力於興學辦教育事業。其中既有傳統式的書院,如四川經心書院、山西令德堂、廣州廣雅書院、湖北兩湖書院等;更有許多新型學堂,如廣東水陸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商務學堂、自強學堂、江南鐵路專門學堂以及湖北師范學堂、南京三江師范學堂等,並大力倡導留學教育。後又將一些書院改造成為新式學堂,開創了使舊教育向新教育轉軌的歷程。入朝執掌學務後,他主持制定了第一個近代學制系統-「癸卯學制」,又與他人一起,促成了科舉制度的最終廢除。他有大量關於教育的論著和奏摺,以1898年發表的《勸學篇》影響最大。《勸學篇》分內、外兩篇,內篇「務本」,主要談中學為體,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務通」主要談西學為用,宗旨是「開風」。張之洞系統論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文教政策的基礎。
張之洞所言的中學,是「《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即傳統的經史之學、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等。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國情的主要體現,是絕對不能放棄和削弱的。張之洞尤其強調作為封建倫理道德核心的「三綱」的地位,他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五倫之要,百行之源,相傳數千年更無異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以此堅決反對西方資產階級推崇民權和男女平等之說。由此可見,張之洞強調中學為體,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張之洞所言的西學,包括「西政」和「西藝」兩部分(有時他還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國歷史)。「西政」有「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歷、勸工、通商」等,即西方各類具體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藝」有「算、繪、礦、醫、聲、光、化、電」等,即西方各類科學技術。他認為這些新學確有實用之效,「此教養富強之實政也」,反對守舊派一概將其貶斥為奇技淫巧、異端邪行。但是,引進西學有一個明確的原則界限,就是「果其有益於中國,無損於聖教者」,即不能觸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愛「泰西哲學」,則必須堅決抵制,維新派希望仿照資產階級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見,中體西用區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並將西學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認可,從而為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制度措施的系統引進開辟了道路。但中學與西學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學是本體,是基礎,西學之用,決不能觸犯中學為體。張之洞所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質,就是在堅持封建專制及倫理綱常的前提下,適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某些社會管理制度措施,以為我所用。中體西用的觀點既維護了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適當變革、以解外憂內患的原則措施,因而得到清統治當局及社會政界和思想界多數人士的認同,成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礎。
中體西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具體體現在領域上的分工和層次上的遞進上。張之洞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也就是說,應該以封建倫理綱常作為個人品德修養的准則,以傳統的經史之學作為個人文化修養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技能,以用於處理實際事務。從學習程序上說,就是「講西學必先通中學」。張之洞主持修訂的構成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的《奏定學堂章程》,在辦學宗旨上明確指出:「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然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人成材,各適實用。」可見張之洞在中體西用原則的落實上確是作了認真構思的。在教育領域,西學為用一開始尚不影響中學為體,可以較為充分地引進西方近代學科、課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㈢ 如何評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體:主體、本質;
2、用:由主體派生,為主體服務的表現形式.
3、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
4、西學:指西方的先進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5、「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
6、「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賦稅、武備等辦洋務,挽救清王朝.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學習西方科技來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
㈣ 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含義和作用如何評價
中國近代有關中學與西學關系的命題。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中提出,版「中學為體」,是權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 、 武備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 ,舉辦洋務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
19 世紀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口號,主要目的是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反對頑固守舊 。到了 19 世紀末 ,發生了尖銳激烈的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守舊的封建頑固派堅決反對西學,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事物都採取仇視和排斥態度。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則積極提倡西學,認為中國不但應當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更要效仿它們的議院制,改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張之洞強調「 中學為內學 ,西學為外學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一邊,反對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倫理學說。
㈤ 洋務派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如何評價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所謂「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個自有體用的文化系統。其核心是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其靈魂是儒家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個自有體用的文化系統。其核心是資本主義的各種制度,其靈魂是以自由、平等為標志的天賦人權思想。這兩種文化經過19世紀上半期血與火的碰撞,在中國放開眼界看世界的先進知識界產生了「中體西用」的思想。100多年來人們對這個指導思想的評價不一。那麼,怎樣理解這個指導思想呢? 第一,「中體西用」是那個時代那樣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任何一種文化實體都是植根於自己的社會經濟結構之中的。洋務運動前夕的中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尚不存在而自然經濟普遍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要建立起「西體」是不行的,因為還不具備西方式的制度所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傳統的「中學體用」還按照其自身的邏輯運作著,但是,面對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的嚴峻挑戰,不引進西學,則國將不國,在這種情勢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於是產生了。 第二,它是洋務經濟深層的需要。洋務經濟乃是一種以政府為依託,以集權為特徵的官僚經濟。無論從資金、技術、市場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離開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納稅人手中的錢財,解決興辦的經費。它是靠政府之力引進技術,其原料和產品的相當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調撥的。於是,政府的支撐就成了洋務經濟存在的前提。這樣,維護政府所代表的傳統制度,就成了洋務運動的天職。正是這種既要舉辦洋務,又要依賴政府的經濟現實,決定了「中體西用」的必然性。 第三,這是洋務派自存的一種需要。興辦洋務,這是前所未有的開創性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資金之難措,又有技術的難備,還有習慣勢力障礙,更有頑固派之攻擊與責難……真是舉步維艱。唐山——胥各庄鐵路通車,頑固派提出機車轟鳴會震動皇陵,洋務派不得不一度用馬匹來牽引車廂。辦天文算學館,頑固派又說這是以夷變夏,是廢棄中國的封建統治秩序。這些在今天看來無須駁斥的奇談怪論,在當年卻是極具份量,可置人死地。甚至連洋務派也不得不稱這些謬說「陳義甚高,持論甚正」。這樣,洋務運動為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在引進傳播西學的時候,維護中體就非常必要了。不如此,洋務派就無以自存。我們從「中體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務派的良苦用心。該理論的最早提出者馮桂芬說:「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很明顯,作者強調的,不是中學如何善,而是學西「善之善」。在這樣的口號下,學西就名正言順了。當然,這個口號的實際含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變化。當革命興起之際,再大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重心就不在學西,而在不準革命、不準破壞中體這一層意思了。這個口號提出之初的進步用意,我們是不能抹煞的。 第四,「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大開了方便之門。雖然中學是體、但西學既然已經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傳統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從而有利於打破國民拒斥外來新生事物的傳統文化心理障礙。於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學大量湧入。江南製造總局僅1896一年就譯介西書120多種,平均每三天即譯介一種,真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伴著西學傳播,中國的生產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了」(吳柏均:《中國工業化的發韌》)。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引入中國,並與中國文化交融,從而產生出中國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國新的社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孕育生成的。總之,一句話概括, 中體西用思想早期對於沖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發揮過積極作用。後期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㈥ 如何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
1、體:主體、本質;
2、用:由主體派生,為主體服務的表現形式.
3、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
4、西學:指西方的先進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5、「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
6、「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賦稅、武備等辦洋務,挽救清王朝.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學習西方科技來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
㈦ 如何看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提出有個逐步成熟的過程。追本溯源,中體西用的初始狀態來自林則徐和魏源的言行。林則徐在流放途中將他編纂的《四州志》交給魏源,後來魏源以《海國圖志》之名在揚州出版此書,這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開山之作。因為開眼看世界了,特別是列強闖進來了,中國的統治階層才知道泰西各國之強悍和中國處境的危險。怎麼辦?魏源提出了一個經典性的口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是「西用」的開始。進步思想家馮桂芬於1861年在《采西學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兩句話已明顯地含有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孫家鼐在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奏摺中提出:「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是指什麼?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洋務派所說的「中學」不是指一般的學問,而是指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延續運行的那個核心的「學說」。這個學說的基幹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簡稱「三綱五常」。
中學為體中的「體」是什麼意思?它不是指身體或形狀,而是指國家的本體、主體、政體、基幹、准則、法紀,簡言之,「體」就是封建社會的政權。這個「體」,君臨一切,高於一切,凌駕於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學」和「西學為用」,都是為了保護和尊崇這個「體」。
所謂西學,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藝復興以來創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和多種形式的民主制度。
先說「中學」那個「三綱五常」。「三綱」己成無稽之談。所謂五常,與「三綱」則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全社會需要大力提倡的——仁,即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義,就是個人對國家、對人民、對他人要有擔當的勇氣;禮,即遵紀守法,講道德,為社會和諧做點貢獻;智:不斷學習,尊重知識和人才;信:當今全社會太需要誠信、誠實和誠懇了。總之,「三綱」已完全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五常」則是迫切的需要,我們要賦予它時代的內容,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德治國並行不悖。簡言之:「三綱」死了,「五常」活著。死了的不可復辟,活著的繼續流傳。
「西學」,首先說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清代一些人把這些物質文明說成是「奇技淫巧」,但又不得不承認人家「船堅炮利」。洋務運動的出現是不得已而為之。指望洋務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落後是不可能的,但以後來的革命觀全盤否定洋務運動也是不公正的。比如,在洋務運動中發電技術的引入,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西醫在中國的引入和普及,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電訊的引入,千百倍地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煉鋼、鐵路、機械、紡織、造船、海運、招商等等近代工商業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基礎,這基礎盡管十分薄弱,但畢竟實現了從無到有。客觀地說,洋務運動功不可沒。遺憾的是洋務派諸多活動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維護封建社會那個「體」,從這個意義上講洋務運動又是不成功的。
晚清搞洋務運動,和當代中國搞改革開放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封建社會為了自身「救亡圖存」;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求富圖強。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一種思想文化遺產,是一種可以被賦予時代精神,為改革開放服務的文化資源。任何一個國家,要全盤否定或無視自家的傳統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現代化的。同樣,不分良莠地死抱著傳統文化當命根子,也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西學為用,這是必需的。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引進「西學」勢在必行。比如電腦和互聯網都是「西學」,它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切角落,這是不爭的事實。至於自由、平等、民主,並非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馬克思說共產主義社會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和理想嗎?
㈧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及作用
從實質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沖擊下逐步形成的一內個變革性共識,容即中國傳統的政教模式已不適應當時的局勢,必須有所改變,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識資源又不足以因應當下的變局,故變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學習西方。
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質是什麼
張之洞( 1837-1909年),字孝達,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傳統禮教熏陶,16歲考取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在會試中又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此後官運顯赫,先是作過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四川學政等教育行政官,後又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兩湖)總督等地方長官,晚年調到京師,任軍機大臣,主管學部事務。
張之洞在多處主持地方政務,都致力於興學辦教育事業。其中既有傳統式的書院,如四川經心書院、山西令德堂、廣州廣雅書院、湖北兩湖書院等;更有許多新型學堂,如廣東水陸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商務學堂、自強學堂、江南鐵路專門學堂以及湖北師范學堂、南京三江師范學堂等,並大力倡導留學教育。後又將一些書院改造成為新式學堂,開創了使舊教育向新教育轉軌的歷程。入朝執掌學務後,他主持制定了第一個近代學制系統—「癸卯學制」,又與他人一起,促成了科舉制度的最終廢除。他有大量關於教育的論著和奏摺,以1898年發表的《勸學篇》影響最大。《勸學篇》分內、外兩篇,內篇「務本」,主要談中學為體,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務通」主要談西學為用,宗旨是「開風」。張之洞系統論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文教政策的基礎。
張之洞所言的中學,是「《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即傳統的經史之學、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等。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國情的主要體現,是絕對不能放棄和削弱的。張之洞尤其強調作為封建倫理道德核心的「三綱」的地位,他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五倫之要,百行之源,相傳數千年更無異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以此堅決反對西方資產階級推崇民權和男女平等之說。由此可見,張之洞強調中學為體,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張之洞所言的西學,包括「西政」和「西藝」兩部分(有時他還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國歷史)。「西政」有「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歷、勸工、通商」等,即西方各類具體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藝」有「算、繪、礦、醫、聲、光、化、電」等,即西方各類科學技術。他認為這些新學確有實用之效,「此教養富強之實政也」,反對守舊派一概將其貶斥為奇技淫巧、異端邪行。但是,引進西學有一個明確的原則界限,就是「果其有益於中國,無損於聖教者」,即不能觸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愛「泰西哲學」,則必須堅決抵制,維新派希望仿照資產階級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見,中體西用區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並將西學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認可,從而為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制度措施的系統引進開辟了道路。但中學與西學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學是本體,是基礎,西學之用,決不能觸犯中學為體。張之洞所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質,就是在堅持封建專制及倫理綱常的前提下,適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某些社會管理制度措施,以為我所用。中體西用的觀點既維護了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適當變革、以解外憂內患的原則措施,因而得到清統治當局及社會政界和思想界多數人士的認同,成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礎。
中體西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具體體現在領域上的分工和層次上的遞進上。張之洞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也就是說,應該以封建倫理綱常作為個人品德修養的准則,以傳統的經史之學作為個人文化修養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技能,以用於處理實際事務。從學習程序上說,就是「講西學必先通中學」。張之洞主持修訂的構成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的《奏定學堂章程》,在辦學宗旨上明確指出:「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然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人成材,各適實用。」可見張之洞在中體西用原則的落實上確是作了認真構思的。在教育領域,西學為用一開始尚不影響中學為體,可以較為充分地引進西方近代學科、課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㈩ 針對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請做簡要評價
第一,中體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中體西用思想起了強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第三,中體西用給人們思想以新的啟示,即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
第四,"中體西用"是那個時代那樣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
第五,它是洋務經濟深層的需要。
第六,這是洋務派自存的一種需要。
第七,"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大開了方便之門。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