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陳設
1. 大會在學校禮堂舉行,會場陳設得十分庄嚴。(修改病句)
分析:屬於搭配不當的病句類型。陳設在這里不恰當。
應改為:
大會在學校禮堂舉行,會場布置得十分庄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內有以下地標性建築物:
1. 北航老主樓。位於北航學院路校區東北區,為北航校園內的第一座主體建築,是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沉穩莊重。
老主樓建築群由主樓、主M樓和一、二、三、四號教學樓組成。2007年12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近現代建築群」入選。
2. 北航新主樓。新主樓坐落於北航學院路校區的東南區,位於體育館和喧囂的學院路之間。從學院路上看新主樓,巨大的體量在晨昏光影流轉中傳達著沉穩的自信,顯示著一所現代化一流大學的格局和氣度。
它是亞洲最大的單體教學樓,建成於2006年9月,總投資近9億元人民幣,規劃用地約6.4公頃,長約280米,寬約230米,佔地面積超過三艘遼寧艦全甲板面積,總建築面積22.65萬平方米。
(2)校園陳設擴展閱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成立於1952年,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並組建,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現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學校所在地北京,分為學院路校區、沙河校區,佔地3000多畝,總建築面積170餘萬平方米。
老主樓的建設體現了面向航空航天的「北航速度」,以當時的人力,半年的時間就建起了6萬平米的校舍,一磚一瓦,都包含著對新中國明天的憧憬;一土一木,不僅是在搭建北航人夢的搖籃,也在構築新中國的空天未來。據統計,主樓、主南/北、主M等樓群建築面積共約3.88萬平米。
新主樓延續了北航傳統的建築風格,以亞光處理的暖灰色石材為主基調,搭配著灰色玻璃窗,樸素,嚴整而冷靜。以學術交流中心為中心點,圍合式的建築布局,確保了交通的簡潔,劃分了動靜,亦提示了一種原始的學校建築語言模式。
新主樓工程榮膺中國建築工程質量最高榮譽獎,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還先後獲得北京市優秀民用建築設計獎,「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獎,「北京市建築長城杯」金獎等多項建築大獎。
3. 想出國留學 學室內陳設軟裝一類的專業,不知道現在什麼國家有這個專業比較好的學校
看你怎麼想的了,個人不是太推薦英國的master,因為它的master基本都一年,換句話說你在這一年中能學到什麼?教育產業化後生產的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只是一件件未完成的作品。你的專業我不是很了解,但如果你偏向工業設計這一塊,推薦你去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車,飛機就知道有多麼強悍了,如果是偏向建築這一塊,推薦你去美國,澳大利亞,美國你可以考慮下南加州理工,越獄的麥克記得賽,他的建築牛吧,就那兒出來的,澳大利亞沒多說的,墨爾本大學,兄弟這些排名都在北大,清華之前太多,加油吧
4. 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有何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四川省南部縣盤龍鎮小學
1.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
是凝聚人心、
展示學校形象、
提高學校
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
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
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
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
遠意義。
2.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說過:「對學生真
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
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
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
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
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師生在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築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要樹立校
園文化全員共建意識,上至學校領導、下至每個師生員工都要重視、參
與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在高校實現培養目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決定
著它不是單靠學校內部某一部門努力就能收到應有效果,它與學校各方
面工作都有關系。
3.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
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
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
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
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四川省南部縣盤龍鎮小學
一、關於校園文化的需求與疑慮
為什麼要研究和建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此,陶
行知有一個精闢的說明:「鄙人謂教育能造文化,則能造人;能造人,則
能造國家。」
在陶行知那裡,人是文化影響的結果,而這個文化需要教育
去創生。可見,教育自身必須是一種類型的文化,教育還應該發展和創新
文化;教育對於文化的創造,正是教育力的根據。
古人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蘊涵的
意思可能有:第一,說明人文進步的動力。這人文世界是發展來的,「化」
就是天下的改造。第二,說明「人文—化」即社會進步的規律。天下積累
著人文因素,也就是以文化天下。胡塞爾等人研究「格調」一類的文明現
象,認為格調是文化的一種表現;而文化又因為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
而產生和形成。這聚集著的生活,重復體現為某種特有的固定模式、習俗
和價值傾向等,漸漸地培植起了階層,從而生長出階層的格調。比如,中
產階級的格調,軍人的作風,官僚主義的形式和因循,學校應有的書香
氣„„都是「化成」的。
由於對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特別是由於行業包裝的需要,近年來流
行著一個口號,叫「打造」企業、機關和學校的文化。無論其字面意義和
實際行為怎樣,打造者都希望這文化迅速地生長出來,成為手段。又有人
擔心,高速產生的文化屬於「沒有文化的文化」,這「更加可怕」。於是,
我們面前出現了關於文化建設的需求和疑慮,恐怕與解讀文化的取向和社
會功利行為有關。有人反駁地問:「教育就是文化及其傳承,學校能夠沒
有文化嗎?」,這太過自視甚高,屬於無知。這個認識與資質的文野高下
有關,不過,只要不自我封閉、不是不思進取就好。
二、校園文化的意義
按陶行知的見解,學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處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
化。教育的功能表現在許多方面,文化最屬基本,主要指潛移默化,陶冶
磨礪,往往在無意識中養成。教學也有文化的功用,這靠教師的功夫和用
心;在一些情況下,教學活動可能是非文化和反文化的。
文化對於人和學生的意義主要在形成性格、風格、格調、品行、操守、
舉止、態度、境界、品位、胸襟、抱負、坦盪、儀態,能夠改善氣質,等。
文化在其發生作用的過程中有些重要表現,這可以作為參照,提供給判斷
者以說明文化發育的程度:第一,文化的影響應該在人的意識上產生積累
意義的變化,如心領神會,體悟滲透,這種狀態靠機械誦讀形成不起來。
背書也可以「化」人,使他們成為書獃子。但是,這就不是我們追求的文
化了。第二,文化要影響人的心緒和情感,使之更高尚,更細微,更豁達,
更敞亮,更有韻味„„。除非遭遇重大變故,這高貴的情緒必不是一天兩
天能夠養成的。用例子容易說明問題:學校講究寢室文化,淡雅寧靜,陳
設宜人,張掛意深,書有層次,一瞥可以見修養。
有一種人,有知識而沒有文化:在他們的寢室里,電腦、書籍應有盡
有,但是,整齊清潔全無,衣服鞋襪亂扔,污言穢語漫天,起居進出無序;
向別人介紹自己,口吐狂言,論及室友,損人為樂而已。作報告的人中,
也存在文化的分野:能夠娓娓道來,行雲流水,不離主題,旁徵博引,發
人深省,開合有度,把握分寸,這是學者風范。不能闡述,不知道應該闡
述和如何闡述,反映文化的不濟;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吹噓自己,則屬
張狂淺薄。最近,常常談及大學生和碩博等,有生活而不能討,這可能是
文化傾向不適應或者能力不足。新的課程改革偏重外來教育現象和手段,
忽視本土構成,左右不適,失在定力不夠,一味求新求奇。
有人以教化區別文化,前者偏重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傳授,就是傳道,
讓人懂得道理。文化更在對於性格和氣質的熏陶養成,與掌握知識時自己
的心得體悟相關,與日常所受的習染和積淀有關。
有沒有文化,可以從四個方面看;建設文化也應該從這四方面著手:
第一是取向。文化一定是高追求的結果,是能夠青史流芳的事物。怎樣才
能具備這種境界和品位,建設文化的人必須自省。第二是程序。文化反映
在思想行為中,得體得宜就是基本的文化素養,怎樣才能為社會採取,必
定需要研究和實踐的考驗。
第三是變異,
推陳出新才能夠進步,
也就是
「化」
。
是否有文化肯定與能否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有關,創造無大小粗細先後,
但這趨向是必須保有的。第四是積累,文化在於豐富和堅實,必能給人以
厚重感和貫穿力。學習是文化的重要標識,善於學習的人,善於選擇學習
方向的人最能積累,也具文化。
「陣有陣容,校有校容」,「以校舍論,宜如何構造,才能使它合乎
衛生、美術、經濟、教育的原理„„」
,這些都包含著價值、程式、出新
和漸蓄。在陶行知的時代,他的學校必然不可能追求校園和設施的富麗堂
皇,豪華高檔,但是,也要追求文化意義,可見,其關於文化的見解與貧
富沒有多大關系。「在陋巷„„不改其樂」的人文化深沉。
校園文化是一種富含意義的文化,既形於外,更積於內,關鍵在積於
內。形於外的東西好做,有錢,請人設計施工就行,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可
能並不理解,好看而已。至於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積於
內上努力。校園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
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設。
5. 形容校園的好詞語
綠樹成蔭、歡聲笑語、窗明幾凈、生機勃勃、朝氣蓬勃
一、綠樹成蔭:讀作 lǜ shù chéng yīn,也作綠樹成陰yīn。
【釋義】:形容樹木枝葉茂密,遮擋了陽光。
【例句】:(1)夏日,雖然驕陽似火暑氣逼人,卻綠樹成蔭,蓮葉遮天,別有一番意趣。
(2)海面風平浪靜,水質清澈,岸邊綠樹成蔭。
(3)會場周圍綠樹成蔭,到處人山人海,大家從容不迫走進會場,認真聽取專家講解,大家感到受益匪淺,收獲頗多。
二、歡聲笑語:讀作:huānshēng-xiàoyǔ,是中國漢語詞彙。
【釋義】:歡笑的聲音和話語。
【例句】:聯歡會上到處是歡聲笑語。
【相關詞語】:開頭相同:歡鬧、歡喜若狂、歡會、歡暢、歡度、歡頭國、歡躍、歡抃、歡愉、歡聲雷動、歡迸亂跳、歡洽、歡忻鼓舞、歡鄰、歡心、歡悅、歡欣若狂、歡欣
結尾相同:閑言碎語、用語、鶯啼燕語、非語、豪語、諢語、粵語、同日而語、古語、混合語、笑語、風言俏語、片言只語、快言快語、外來語、譫語、齊東野語、浪語
【例句】:(1)也許在幾十天後,我們每個人都將踽踽獨行。別著急,風,會告訴你,我們曾經歡聲笑語。——致即將畢業的902班
(2)熱鬧的地方,不該存在孤獨。孤獨的地方,不該存在歡聲笑語。歡聲笑語的地方,只有我獨自的悲嘆。
三、窗明幾凈:讀作 chuāng míng jī jìng
【釋義】:明亮的窗戶,潔凈的小桌子。形容房間干凈明亮,陳設整潔。
【出處】:宋·洪邁《夷堅志》。
【近義詞】:安室利處
【反義詞】:滿屋塵灰
【例句】:魯迅《野草·一覺》:「收拾了散亂滿床的日報,拂去昨夜聚在書桌上的蒼白的微塵,我的四方的小書齋,今日也依然是所謂'~'。
四、生機勃勃:讀音是shēng jī bó bó,生機勃勃是一個成語。
【釋義】:意思是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樣子。
【出處】:張天民《創業》:「油田一片生機勃勃,繁忙興旺的景象。」
【近義詞】:勃勃生機、生意盎然、朝氣蓬勃、生機盎然
【反義詞】:老氣橫秋、死氣沉沉、迴光返照、奄奄一息、萎靡不振。
【例句】(1)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2)嫩綠的柳葉伴著桃花的香味,在微風中搖曳;小草也在綴滿小花的綠茵上翩翩起舞,春天就在這生機勃勃的時候,悄然前進。
(3)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春天是一年中最生機勃勃的了。
五、朝氣蓬勃:讀音是zhāo qì péng bó,漢語成語。
【釋義】:意思是形容充滿了生氣和活力的樣子。
【出處】:李曉明《平原槍聲》。
【近義詞】:生氣勃勃、意氣風發。
【反義詞】:老氣橫秋、暮氣沉沉、死氣沉沉、奄奄一息、氣息奄奄、萎靡不振、灰心喪氣、心灰意懶、槁木死灰。
【例句】:青少年應該朝氣蓬勃,不能死氣沉沉。
6. 中山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中山大學地標性建築
作為南校區的學生,學習、生活在人文氣息最濃厚的南校,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是有一肚子話要說了。
1、北門牌坊
除去那兩個必須要說的標志性建築外,這個就是我想說的,中大最養眼的景色,中區草坪,大草坪是中大校區的軸心,從南端的核心歷史建築懷士堂起,歷經大旗桿、孫中山先生紀念銅像、惺亭、大花壇到嶺南堂,全長約700米,寬約50米,再往北就是珠江邊的中大北校門了。無論是煙雨朦朧還是艷陽高照,這里的景色總是那樣令人心曠神怡,兩旁是濃蔭密布的逸仙路(孫中山先生字逸仙),沿路散布著中大的一些近代歷史建築和會堂類建築。漫步其間,你會感到天地廣闊心胸開朗,濃濃的學術味令人覺得這里真是一個做學問的好地方,捨不得離開!
7. 大會在學校禮堂里舉行,會場陳設得十分庄嚴。(修改病句)
把"會場陳設的"改為「會場的陳設」
即「大會在學校禮堂舉行,會場的陳設十分庄嚴。」
求採納
8. 描寫"校園優美環境"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綠樹成蔭
拼音:lǜ shù chéng yīn
釋義:意為樹木枝葉茂密,遮蔽了陽光。
鬱郁蔥蔥
拼音:yù yù cōng cōng
釋義:形容草木蒼翠茂盛。也形容氣勢美好蓬勃。
鳥語花香
拼音:niǎo yǔ huā xiāng
釋義:漢語成語;意思是鳥唱著歌兒,花飄著清香;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多指春光明媚。
花團錦簇
拼音:huā tuán jǐn cù
釋義:花朵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
錯落有致
拼音:cuò luò yǒu zhì
釋義:形容事物的布局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一塵不染
拼音:yī chén bú rǎn
釋義: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清潔、干凈。
9. 室內陳設藝術設計哪個院校開設這專業
廣州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的室內設計專業開的有陳設藝術設計課程,老師教的不錯
10. 什麼是校園文化主要通過哪些要素表現出來
《解讀「校園文化」》一文認為:「校園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新的學校管理模式。它涵蓋了學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建設是一種外在的、外顯的文化。也即硬環境的建設,如校園建築,布局,校舍內部的陳設布置,校園的綠化、美化等等。倡導發揮全體師生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人人動手,讓環境來潛移默化的熏陶人,影響人。 制度文化是指在學校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具體體現出來的學校管理的獨特風格,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認可並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制度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建立和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校園制度文化主要表現為學校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否科學合理,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程度高低的標志。它規范著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從學行為。文化約束人,文化造就人,常規管理既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要切合學校的實際,具有校本化的特徵。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從奠定「人和」思想,到上下一心擰成一股繩,從確立「三風」內容,到具體落實外化為行動;從開展校園活動,到深入人心內化為品格。努力培育校園文化精神,用精神文化來凝聚師生的人心,用精神來鼓舞人,用精神來教育人,用精神來提升人。校園特色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學校特色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將學校特色內化為學生的素質。特色活校、特色興校,致力於學校的內涵發展。抓特色、創品牌,積底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更高追求。吳江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長在《校園文化,特色學校的名片》一文中曾說:營建與辦學特色相匹配的校園文化應該成為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總之,良好的校園文化離不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常規活動與凸顯特色的相輔相成。網上「知識人」《什麼是校園文化?》一文認為:「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其主體包括生活在校園內的大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三大群體,它是在物質財富、精神產品和氛圍以及活動方式上具有一定獨特性的文化類型。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精神文化,是在大學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於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 廣義上的校園文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其系統內又可分為若干個層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園文化創設的思想與心理氛圍;制度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組織、機構及其規章制度確定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物質條件構造的各種教學、科研、生活的設備、設施、房屋等。也有論者將校園文化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四個層次,而所謂環境文化是指以環境為載體,是校園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包括硬體和軟體。具體表述有差異,但其內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幾個層次的校園文化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賴於一定物質文化的保證。正如物質文化的建立有賴於一定觀念體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樣。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內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導與開掘則是制度和規則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層次。我們常講的學校的校風、風氣、風貌等等,都正是校園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體現,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現。網上《什麼是校園文化?》一文認為:「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由引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徵、行為特徵和方式;學生課餘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網上《什麼是校園文化?》一文認為:「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孫全玉在《現代校長》2007年第7期上《加快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育人功能》一文中認為:「校園文化是指特定在學校當中,人為創造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客觀存在的總和,是長期形成的,可深層反映學校特點的上層建築與意識形態。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其組織精神,而其組織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價值觀。它是通過一系列組織活動而形成的,由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等多種層面構成,最終落實在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之上。一是學校教學、科研、生產、生活設施及校園環境、典章制度、組織結構等都是學校文化的外在標志及文化載體,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學校文化主體的各種行為方式是學校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是校園文化的動態成分;二是優美的校園、整潔的環境、典雅的建築物、恰到好處的宣傳欄、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樹木、規范整潔的教室、美觀整齊的實驗室和實習場所、富有朝氣和生活氣息的宿舍園區等等都體現著它特有的人文風格;校園內人員整潔的儀容儀表、謙和得體的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習慣等等則反映出人員的精神面貌;這些有形的可感受到的東西都折射著校園群體小社會的文化底蘊,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式;三是學校群體的組織結構、典章制度無不體現著、折射著其思想意識層面的內涵,體現著其觀念。群體的文化理論素養、專業技術水準和專業水平、群體的價值觀、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義務感、責任感等等,都是校園文化無形的存在形式,它影響、同化著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這是校園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