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化
1、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人際環境。校園人際環境是校園精神環境的重要支點,它包括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干群之間的關系。旨在激發原動力,增強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包括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好學上進的學習氛圍,嚴謹認真的工作環境,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2、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營造正確健康的輿論氛圍。通過會議、辦專欄、櫥窗、畫溪之音、校園電視台、國旗下講話,設立校務公開欄、校園網站等,以及開展主題班會、主題教育、科技節、藝術節、評先評優、樹榜樣等活動,樹正氣,明是非,辨善惡、抨歪風,打造學校團隊精神,逐步鍛造學校的精神文化。
3、營造氛圍,建設書香校園。讀書啟迪心智,讀書滋養心靈,讀書涵養人生。守住心靈的凈土,走進名家偉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師生自己情操,豐富校園文化,營造書香校園。不斷充實圖書資料,提高圖書設施的使用率和圖書借閱率,為讀書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在校園的櫥窗和教學樓走道布置師生作品、名人名言;在花園草地布置有人文氣息的宣傳標語。利用鄉村少年宮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通過讀書知識競賽、讀後感交流、讀書徵文、經典篇章誦讀、歌詠比賽等活動,建設「書香校園」,進一步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構建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台。
4、以畫溪文學社楹聯詩社為依託,搞好楹聯文化建設。楹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珍品;楹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自成一體,以簡練的語言,工整對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寫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於樂。通過楹聯文化建設,讓學生了解楹聯的歷史、特點、藝術手法和社會功用等,從而使學生更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愛國意識,提高審美水平。
Ⅱ 鄭州中學的文化傳統
鄭州中學每月舉行一次新書推薦活動,吸引教師讀新書,讀好書。每周一篇個案分析和教學心得,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發展。此外,還定期還開設教育論壇,促使教師的觀念不斷更新。教師分層培訓,促使教師向探索型、學者型、專家型轉變,在「同心、同行、同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發展。 4月,春之聲
10月,秋季運動會
學校累計有1000餘名學生走出國門訪問學習,有120名學生在美、英、法、意、澳等10多個國家世界一流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有50餘名教師先後到國外訪學。
2000—2006年,鄭州中學有15名學生被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錄取;其中,2000年,高營壘同學在全國高中生出國留學考試中是唯一被英國牛津大學錄取的河南學生;2001年,王育穎同學以高三學生的身份參加英國劍橋大學在華招生,在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性考試中,王育穎同學是劍橋大學錄取的15名學生中河南唯一的一人; 2005年,鄭州中學有3名同學被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錄取,其中,孫靜陽同學以綜合測試全優的成績,創下了同時被香港三所大學同時錄取的河南省唯一;2006年,崔玥、李玲夢兩位同學分別韓國首爾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錄取。2007年,鄭州中學有5名同學在托福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趙婧冉同學又創同時被美國5所大學錄取的河南省唯一,李喆同學被世界排名第三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等四所大學同時錄取。
學校創辦有PGA高中國際課程班。
PGA高中國際課程是由教育部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ACT,Inc.)根據中國高中教育標准要求和西方教育特點而共同研發的適合中國學生的國際課程。2012-2013年先後被中國教育電視台、現代教育報、騰訊網等評為十大國際教育品牌、最具領導力品牌、最具競爭力教育品牌。2014年PGA高中國際課程在中國教育盛典被新浪網新浪教育評為最具社會影響力教育品牌。國內目前開設PGA課程的項目學校有北師大二附中、鄭州中學、上海大同中學、廣州一中等二十餘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或省級示範性高中。鄭州中學至今已經有8年的高中國際班辦學經驗,是河南省唯一開設PGA高中國際課程的項目學校。PGA課程作為一門集中西方教育優勢,滿足中等以上程度優秀學生對世界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能與國外教育做到有效銜接的教育課程已經連年通過辦學實踐檢驗。鄭州中學,一個善於創造高中國際教育奇跡的地方。2011年,鄭州中學首屆PGA國際班29人100%考入世界一流名校,一時在中原大地掀起了鄭州中學國際教育熱;2012-2014年,學校第二、三、四屆PGA國際班再傳佳績,全體畢業生125人均被美國綜合排名前100或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著名學校錄取;2015年,第五屆PGA高中國際班再塑輝煌。截至5月8日,畢業生62人,全部收到全美排名前100或世界前100世界知名大學的入學邀請,20人獲得全美排名前50或世界前50大學錄取通知書,25人獲得1000-23000美元/年不等的入學獎學金。連續五年的百分百世界知名大學錄取率,鄭州中學向全省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優質國際教育答卷。
2015年,學校又創辦了鄭州中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分校,成為河南省第一家在海外辦學的學校。
2015年3月,鄭州中學、河南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加拿大大學預備聯合會一起通過吸納中加雙方社會資金合作接管了加拿大維多利亞學校並得到河南省教育廳的正式批復,2015年秋季將正式招收中國地區初三應屆畢業生,並接受在讀的高一、高二學生的就讀申請。
Ⅲ 中學課程文化特色建設是什麼意思
「課程」是一個具有多層面、多重含義的復雜概念。我們對課程的基本定義是指以給學生獲得體驗為預期的有計劃的顯形或隱形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及學科。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都可視為課程形態。課程是學校常態工作的中心,學校有責任按國家規定保證開足課程與課時;學校有義務保證提供優質的課程服務。課程是學校的特色標志,辦學思想、校訓口號,終歸要落實到課程設置上獲得支撐。課程方面顯現出來的異同,是學校間的本質差別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校本課程,是提升學校核心發展力的必經之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持續六年的課程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歷程。
一、課程文化建設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學高標准通過上海市教委專家組對我校創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的中期檢查。在此基礎上,建平中學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適時制定了未來五年(2002年——2007年)發展規劃。
建平中學的未來發展基點是建立在現代社會整個大的背景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中國入世帶來的教育市場的開放,一方面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我們將遇到更多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對手,迫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優化資源,使我們的辦學達到最大效益,以應對新的形勢對我們的挑戰。
建平中學未來發展基點也是建立在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的,新的課程改革要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內容的改革、課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我們要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構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學習,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我們提出了構建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質的建平學校文化這一「五年規劃」期間的核心任務,這是一個以開放、民主、和諧、進取為精神內核的學校文化,這是一個包括組織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在內的學校文化系統,今後五年以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為主題,繼續加大改革實驗力度,深入發展建平中學的辦學特色,把建平中學建設成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質的、在國內基礎教育界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實現「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領袖氣質」的育人目標,以我們卓越的努力,在微觀領域,實踐並推進中國基礎教育的深入發展。
為此,我們把「課程重構與課程文化建設」作為規劃重點,力圖通過學校課程建設這一抓手,綱舉目張地推進學校的課程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和環境文化的全面發展,從而構建起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徵的建平文化。
二、對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認識
我們認識到,課程與課程文化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學校文化的真正成果應該是培養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學子,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課程必將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將課程問題從基礎層面提升到文化層面來考慮,就是力圖在課程建設、體系確立、評價模型建立等方面能夠體現出建平中學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努力。同時作為課程文化建設的支撐,校本培訓與學校組織文化的建設(軟體支撐)以及學校環境文化的構建(硬體支撐)也應該在課程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展開。最後作為所有課題建設的紐帶,我們將在未來的五年中對建平中學的管理文化做一個更深層面上的再建構。
為了順利開展這項系統工程,我們經過各個層面反復討論,全體教工統一思想,明確了以下幾個認識:
1、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
「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課程」。因此,我們開展課程建設的目的,就是統整德育與教學活動,重構建平學校課程,即將學校的德育活動、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社區活動、體育鍛煉等一系列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統一納入課程管理范疇,構建以課程為中心,以教師、學生為課程主體,以活動為載體,以學分制評價為紐帶,以「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為課程文化內涵,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系統。
2、宗旨: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確立課程的服務意識,學校教育的產品是服務,學校應該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而不是去「創造」適應「課程」的學生。學校課程必須主動服務於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必須主動服務於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才能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
3、課程觀念:課程不能僅僅視為學科,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課程本質上是一種教育進程,是一種實踐狀態的教育。課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他們是課程的開發者、知識的建構者,在師生平等對話、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有效地指導,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地探究,自主地建構。
4、課程文化特性:基礎性、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
所謂基礎性,指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均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准為依據,體現社會化要求,落實合格層面的基本要求,並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打好基礎。
所謂開放性是指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開放。凡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財富都可以選擇作為課程內容,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凡有利於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都可以選擇為我所用,無論接受式的,還是探究式的,無論是文本的,還是網路的;承認個體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評價學生的標准也是多元的,否棄劃一、僵化的評價標准,強調評價標準的多元性,倡導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統一,否棄「選拔為本」的評價體系,力主「發展為本」,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所謂選擇性是基於開放性形成的,除了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有課程進程中的選擇,教材的選擇,教師的選擇,基礎型必修課不同層次的選擇,拓展型選修課科目、模塊的選擇,研究型課程課題的選擇,活動課程社團的選擇,是否參與某次考試的選擇,考試層次的選擇,考試科目的選擇。給學生自己以充分選擇的自由,就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給學生發展特長的自由。
所謂綜合性是基於未來需要全面發展的復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所以課程的每個模塊都是德育與教學的綜合,課程的每一次活動都是德智體美諸因素的綜合。綜合的另一個含義是改變學科門戶獨立毫不相乾的現狀,學科之間加強溝通,建立學科聯系,組織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5、課程結構:建立以「領域、科目、模塊」為系列的三級課程結構系統。
學習領域:指根據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全面發展需要而劃分的學習范圍,它包括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每一個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
科目:指學習領域下相應課程的學科門類,主要有語文、外語,數學,政治、歷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美術、音樂、藝術,社團活動、社區活動、社會活動等。這些科目分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
模塊:指根據學科素養要求,按照學科知識能力的系列和序列而劃分的若干相互聯系的課程體系板塊,這些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每一個模塊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個模塊都是德育與教學的綜合體,也都有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與建議,既給教師提示了教學目的定位,也方便學生拓展自學。因此,每個模塊都是靈活的、動態的、個性化的學習實踐活動。
我們給教研組以模塊設計的自主權,但必須遵循 「基礎性、拓展性、綜合性、體驗性、選擇性」等五個基本原則,並要求逐步實現「大綱、教材、教法、評價」的完整配套。
顯然,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而選修課程則全部是校本課程,通過這樣的校本化課程建設,有助於推進現代學校文化建設,有利於落實學校個性化辦學思想,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利於促進學生高中階段的全面發展。
6、課程建構的幾項重要原則:
(1)、德育滲透原則:統整德育與教學活動,強調全員德育,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應該讓每一個教師都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教學步驟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資源,必須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體現教學的德育性。
(2)、自主探究原則:與建平學校文化主體相契合,我們提倡課程建設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學生在課程建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課程建設應該為學生的研究探索留下足夠的空間。
(3)、合作協同原則:學校課程應該體現出學校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在課程開發上要堅持合作協同的學習原則,提倡課程對於學生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的指導與影響。
(4)、師生互動原則:課程設置應該體現出師生互動的特點,課程不應該是一個單向的灌輸的過程,而應該體現出師生之間,知識與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組織者之間的民主關系。
(5)、前瞻開放原則:知識永遠應該是向未來開放的,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圓融自足的自閉系統,而應該是一個向未來開放的知識生成結構,因此課程的設置也應該體現這樣的特點。
7、課程管理與評價:
在課程實施中關注過程,在過程中關注評價,在評價中關注價值。
成立學校課程規劃小組,負責學校課程設置整體規劃的設計。指導學校課程設置與開發,指導教師編制學科教學綱要。對課程影響績效做出評價、提出改進意見。並將這一管理流程納入ISO9001品質保證體系的管理范疇。
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管理,通過師生共同研討,設立學分標准。完善學分認定機制,繼續研發學校學分制管理的網路數據平台。
引進「課程合同」管理機制。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形成課程合同,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學習計劃,使學生明確自己參與的各種活動、學習目標、要領、評價方式。
進一步完善導師制,使學生能夠得到符合其個性發展需求的個別化指導,同時,也在指導的過程中,使教師自身的人格與個性得以完善與發展。
增強診斷性評價、加強激勵性評價。以金蘋果獎、獎勵學分以及課程學習診斷及建議書等為載體構建學校尊重差異、張揚個性、發揮強勢、體驗成功的課程評價體系。
三、課程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
我們統整了原有課程,把原有課程形態分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國際課程,分別探索不同類型課程的課堂教學形態。
附:建平中學課程規劃表
課程歸類
國家課程 (地方課程)
學校課程
(校本課程)
國際課程
課程形態
必修課程
基礎型課程
選修課程 拓展類課程
活動課程
研究性課程
多樣開放
課程目標
滿足合格要求
落實辦學特色
追求特長發展
與國際教育對話、接軌
1、分步開展模塊課程建設
2003年,我們申報的《以模塊課程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研究》獲得市級科研課題立項,開始著手實施模塊課程建設。整個工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4—2005):探路。首先在高一上學期語文學科試行;在高一下學期數學、英語學科同時開展。2005年召開全市語文學科模塊教學研討會,總結論證語文模塊教學成果經驗。
第二階段(2005—2006):鋪開。繼語數英學科之後,綜合文科、信息學科、藝體學科、綜合理科等全面開展模塊課程實驗,並在2006年召開全市數學模塊教學研討會,總結論證數學模塊教學的成果經驗。
第三階段(2007—2008):深化。模塊課程形成校本化,有完整規范的教學大綱、合乎教學實際的校本教材、行之有效的特有課堂形態與教學方法、建立與模塊課程教學相適應的評價方式。2007年12月召開全市英語模塊教學研討會,2008年5月召開全市綜合文科模塊教學研討會,2008年12月召開全市綜合理科模塊教學研討會, 分別總結論證這些學科模塊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
至此,經過四輪探索,模塊課程建設已經在所有學科全面展開, 2008年11月,《以模塊課程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研究》順利通過市級科研課題結題驗收。
2、建構校本課程體系——領域、學科、模塊
n 按八個基本學習領域開發校本課程,讓校本課程全面服務
於學校培養目標:
心理健康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側重於自立精神的培養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側重於自立精神的培養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側重於共生意識的培養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側重於科學態度的培養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側重於人文情懷的培養(民族
精神)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側重於人文情懷的培養(世界
眼光)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側重於領袖氣質的培養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側重於興趣特長的培養
n 學習領域與科目、模塊
學生心理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心理、校班會——主題活動、
學習心理、人格心理……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音體美——雙周音樂會、國慶
通宵、健美操、電腦繪畫……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理化生、政史地——環境保護、社區活動、南京行、長江行……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數理化生、信息科技、勞技(網
絡技術、電腦組裝、機器人)……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語文、政史地——諸子百家選
讀、史記選讀、西部行……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外語、政史地——莎士比亞選
讀、歐洲行、美國行、澳洲行……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各學科——學農、學軍、航模
社團、跆拳道社團……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各學科——作文比賽、英特兒
創新大賽、數學競賽、化學競賽……
3、學校課程舉例:德育課程
建平德育課程規劃
學期
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1
選修課程2
社會實踐
綜合性實踐課程
校班會
健康與活動
自主管理
心理健康
學生社團
青年黨校
人文素養
課題研討
高一(上)
社區服務
學軍
升旗儀式專題報告校會班會
廣播操 眼保健操
規范與管理
適應心理
04論壇
黨的基礎知識學習
各科開設人文講座
以
國慶系列活動
護旗隊
課
高一(下)
社區服務
南京行
規范與管理
個性心理
"建平之星"網站
題
五四系列活動
"我們"網站
為
高二(上)
社會義工
國慶系列活動
服務與管理
學業心理(1)
"陽光新聞"采編社
主
先鋒論壇
的
高二(下)
社會義工
學農
服務與管理
交往心理
"紅帆"編輯部
黨的理論學習
研
五四系列活動
"新生代"編輯部
究
高三(上)
幹部實習
國慶系列活動
責任與管理
學業心理(2)
"金蘋果"電視台
專題研究
性
"金蘋果"電台
學
高三(下)
18歲成人儀式
責任與管理
職業心理
心理成長社 其他社團
習
德育課程堅持活動德育模式,在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在活動中健全人格修養的自我塑造。
顯然,我們的課程建設,實質上是一種「課程校本化」建設工程: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而選修課程則全部是校本課程;引進國際課程也是最終達到校本化。
四、課程文化建設的推進情況
學校繼續不斷推進學校課程文化建設,主要從四方面著手開展:(一)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國家課程的校本化
我們的模塊課程建設,是在總結反思中不斷推進、深化、提升。
1、總結推進
第一階段展開前,學校在暑假期間,連續召開了三次不同層面的課程研討會(骨幹教師與相關責任部門幹部會、所有教研組長以及全體中層以上幹部會、學校課程改革動員與全員培訓)。經過一系列會議,統一思想,確定方向,為下一階段的學校課程建設做好思想、計劃與方案的准備。
以後每一年,我們都會圍繞前一階段學校模塊課程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研討: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通過教育沙龍以及學科專家咨詢會等形式,對學校已經開設模塊課程的教研組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研究。特別是2008年,所有學科都開展了幾輪模塊課程實踐後,我們組織各學科課改骨幹,分批分學科集中專題研討梳理本學科模塊課程體系,重新審視模塊課程,統一了認識,明確了深化模塊課程的具體任務。
2、實踐完善
經過一系列的研討,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思路更清晰,意見更統一,操作更踏實。無論是模塊課程推進的廣度還是推進的深度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長足的提升。2007年,100%的教研組開始實施模塊課程。到2009年6月,語文、英語以及數學已經連續進行四輪模塊課程的實驗,綜合文科組已經進行了兩輪。綜合理科組也在2006年啟動了模塊課程改革。可以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的課程改革終於呈現出我們所期望的整體態勢,在模塊課程建設方面,我們所期望的建平共同價值觀已經形成。
課程建設不僅在廣度上得到發展,在改革深度上也不斷推進。
在這一方面,語文組連續兩年,從不同角度進行實驗,第一年確定了豐富課程資源,新增課程內容的模塊課程構建思路,另一方面,又從第二年開始在模塊課的學習組織形式上進行嘗試,逐步形成以專題語文活動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模塊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第三年,語文組則開始將語文課程中的必修、選修、模塊課程全部打通,並出版教本,徹底實現校本化、模塊化,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建平自己的語文課程。如今,第四輪語文模塊教材更進一步深化,把教學大綱要求、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評價等要素都編入教材,使教材既是語文讀本,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記錄。
數學組,第一年在模塊設置上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的不同發展方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的模塊大受歡迎,有些模塊授課情況不盡如人意,所以在第二年的課程設置上,更多考慮到挖掘數學與人文、與社會實踐、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用「源頭活水」使數學的「半畝方塘」呈現出獨特的「天光雲影」。第四輪出版了模塊教材《圖形計算器的運用與探索》。
綜合文科組發揮「綜合」的特點,在模塊設計上,追求「哲學的深度」、「歷史的『長度』」、「地理的廣度」,圍繞社會、資源與發展的主題,分別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指導學生研究。
綜合理科組第一輪課改從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技術以及科學的前沿發展四個主題來建設課程模塊,第二輪梳理出四大系列:科學概念系列(構建各學科核心概念,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加深對科學的理解,感悟「科學是美麗的」)、科學實驗系列(掌握綜合理科基本實驗的技能與方法,理解「科學是嚴謹的」)、科學人文系列(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與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理解科學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作用,認識到「科學是有用的」)、自主發展系列(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發現和培養對科學有濃厚興趣與發展潛能的學生,感受「科學是有趣的」)。
在課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將學科知識、生活體驗與學校的育人目標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從教師的角度上說,一方面教育理念通過實踐有了極大的轉變,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獲得了一個最佳的提昇平台。
3、階段成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模塊課程建設實現預定目標,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形成了各學科的課程模塊綱要。語文、數學、英語、綜合文科、綜合理科分別成功舉辦了面向全市開放的學科模塊課程研討會;語文實現了高一高二教材校本化;數學組出版了《情景數學》、模塊教材《圖形計算器的運用與探索》;英語組編寫了《英語經典文化讀本》。高二學生自編了以「人格修養」、「自然情懷」等為主題的個性化文本教材,同時也編出了以「科技與文化」為主題的電子教材。《中國青年報》、《文匯報》、《解放日報》和《新聞晚報》等報刊,《上海教育科研》、《語文學習》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現代教學》、《新教育探索》等專業雜志,都對我校的模塊課程建設進行了介紹與評價。從教學實效看,學生們在模塊課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而建平的育人目標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切實的載體。
(二)校本選修課程建設
校本選修課程由特色文化課程與特色德育課程兩大部分構成。
1、綜合性特色文化課程建設。幾年來,我們統整各類特色活動,按照「課程大綱、教材、教法、評價」四項課程要求來規范管理,沉澱了科技節、英語周、學科類校本選修課程和競賽課程,並開發了「4S課程」(即科技人文講座、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項目設計等四項合稱)。每學期常態下的校本選修課程都在一百門左右,其中「智能機器人」特色課程在歷屆國際、國內大賽中屢獲金獎。每周三下午有兩節課時用於「4S」課程(即「項目設計、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科技人文講座」的合稱)。
2、綜合性特色德育課程。活動德育是建平的教育特色,積累了豐
富的課程資源。如,一年一度的「與奉節建平希望小學師生手拉手夏令營」活動、社團文化節、國慶「嘉年華」通宵晚會、國際文化節、南京社會考察、學農、軍訓、青年黨校、高三畢業典禮暨成人儀式等傳統活動,都是我們的特色活動課程。我們在新課程建設中,更注重活動德育課程的內涵發展,不斷探尋新形式,挖掘新內涵。2006年起,我們開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動建平」十大校園人物評選活動,把它作為學校精神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新形式。我們注重它的過程教育功能,從11月份啟動,從班級推薦申報、事跡材料網上公布、全校投票評選,到新年1月隆重頒獎典禮,前後持續3個月。周期長、范圍廣,影響大,使這些好人好事成為極好的教育資源,深入到每個師生的靈魂深處。我們還在學生自主管理的傳統德育形式基礎上,創造出「主題值周活動」形式,成為一門開發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德育新課程。我們把學生值周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值周班學生每周自主確定一個管理主題,通過調查研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Ⅳ 中學生文化藝術目
中學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生年齡一般為11-19歲左右。初中生讀完初三後會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績上線者可以進入高中或中等專科學校,甚至部分大專院校還可以直接招收一些初中畢業生進行五年制的大專課程藝術培訓以「培養興趣、發展個性、啟迪智慧、開發智力」為學理念,以「培養孩子文化藝術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開設了美術、書法、舞蹈、健身操、跆拳道、武術、小品、表演、播音主持、聲樂、樂器、幼兒英語、珠心算、語言口才、國學堂、漢字宮、語數英補習、作文輔導、家教等多種培訓項目。藝術培訓以「培養孩子文化藝術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但是,中學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是單一發展,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中學生不需要心急著去「培養文化藝術素質和創新能力」,應該扎先實理論基礎,爭取考上好的大學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文化藝術素質和創新能力完完全全可以在大學里得到更好提升與發展
Ⅳ 中學生文化常識有哪些
首先了解課本知識, 1 中國傳統習俗和節日,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 解古代歷史和人物。 3 文明禮儀 和 4 文學常識
-
中學生文化文學常識必備: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二)朝代傳說:「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還有其他說法。
(三)地理:「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穀: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 形事、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
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傳》、
《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
「鳳、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
「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
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
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
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拂教名詞,指拂、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徵。
32.溢號:是大臣死後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
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穀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
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
(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的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見);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用輩友人中長於自已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後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對尊長者和同於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齡稱謂:(代稱)①垂髫(tiao)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風歲~十五六歲的少年。
不只是了解 還要學會運用 不要死記硬背 看書要明白這本書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和知識。 學會靈活運用。
Ⅵ 高中文化與中學文化有聯系嗎
歷史像是從頭又來的。
連接還是有的,且現在初中要求往往達不到高中入學的要求
最好暑假再補補。
初中不好不代表高中就不好了
把心放在學習上,可以學好的。
初中差不多是給高中做基礎的。
高中(理科)要求比初中要高出很多,
但你一開始就好好學,一點問題都不落,到後來自然也就好了。
且要自覺。
英語很重要,不要只局限在書本上。英語是非常需要你課外積累的。
理科的題海戰術其實也很重要,
不多做題你要想好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要學會總結。
Ⅶ 我只是一個中學文化的人我能幹些什麼呀
你真是的,其實現在的那些大學生都是高分低能的,什麼理論知識都是說起來頭頭是道,可真的做起來卻什麼都不知道,你可以畢業後好好學習啊,當個高級的技師,不會比那些高學歷的人差的
Ⅷ 中學生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中學生應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民族意識,以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己任。
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京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部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是文化得到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我們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顯示、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個明珠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