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校園經歷
1. 個人簡歷的在校經歷怎麼寫
具體寫你在校做了些什麼,獲得什麼效果。時間、組織單位、職位以及實踐內專容、實踐成果屬或收獲。這些是在校經歷板塊應該包含的內容。
第一、 首先要明確的是,在校經歷的撰寫核心是緊緊與求職職位的任職要求和崗位工作內容相結合,體現自己與之相關的經歷、能力、性格、品質等等。求職職位的相關要求,一般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中都會包含,求職者撰寫簡歷之前要主動關注相關招聘要求,並聯系自己的在校經歷,進行思考和梳理。
第二、這部分內容應精簡干練。這個版塊很重要,但是並不是說求職者要在這里長篇大論,相反,這里的內容文字一定要精簡干練,重點突出。千萬不要用寫散文或者敘述文的方式來撰寫這部分內容。
第三、 要有結果導向思維和數據化思維。也就是說撰寫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實踐成果或收獲一定不要省略,而且要用量化的數據或者校領導、同學的評價和認可來展現自己的實踐成果。
拓展資料:
個人簡歷是求職者給招聘單位發的一份簡要介紹。包含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政治面貌、學歷、聯系方式,以及自我評價、工作經歷、學習經歷、榮譽與成就、求職願望、對這份工作的簡要理解等等。以簡潔重點為最佳標准。
2. 山大第二校園經歷
武漢大學
廈門大學
中山大學
蘭州大學
吉林大學
天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重慶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四川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南開大學
東北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山東經濟學院
新疆醫科大學
寧夏醫學院
寧夏大學
現在有這些吧。我是山大在廈大的交流生,呵呵。
3. 什麼是第二校園經歷
第二校園經歷指的是學校之間互派學生到對方訪學的一種方式。比如廈門大學和其他一些高校有這種合作,廈大學生就可以申請去合作的高校就讀,時間長度不定,也有大陸和台灣等地的交流活動。學生的這種兩個甚至多個校園的學習經歷就叫第二校園經歷。
4. 第二學校經歷是什麼意思
第一次數學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代意義下的數學(也就是作為演繹系統的純粹數學)來源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這個學派興旺的時期為公元前500年左右,它是一個唯心主義流派。他們重視自然及社會中不變因素的研究,把幾何、算術、天文學、音樂稱為「四藝」,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諧及規律性。他們認為「萬物皆數」,認為數學的知識是可靠的、准確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現實的世界。數學的知識是由於純粹的思維而獲得,並不需要觀察、直覺及日常經驗。
畢達哥拉斯的數是指整數,他們在數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是證明了勾股定理。他們知道滿足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一般公式,但由此也發現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比不能用整數來表達,也就是勾長或股長與弦長是不可通約的。這樣一來,就否定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條: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
不可通約性的發現引起第一次數學危機。有人說,這種性質是希帕索斯約在公元前400年發現的,為此,他的同伴把他拋進大海。不過更有可能是畢達哥拉斯已經知道這種事實,而希帕索斯因泄密而被處死。不管怎樣,這個發現對古希臘的數學觀點有極大的沖擊。這表明,幾何學的某些真理與算術無關,幾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數及其比來表示,反之數卻可以由幾何量表示出來。整數的尊崇地位受到挑戰,於是幾何學開始在希臘數學中佔有特殊地位。
同時這也反映出,直覺和經驗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證明才是可靠的。從此希臘人開始由「自明的」公理出發,經過演繹推理,並由此建立幾何學體系,這不能不說是數學思想上一次巨大革命,這也是第一次數學危機的自然產物。
回顧以前的各種數學,無非都是「算」,也就是提供演算法。即使在古希臘,數學也是從實際出發,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比如泰勒斯預測日食,利用影子距離計算金字塔高度,測量船隻離岸距離等等,都是屬於計算技術范圍的。至於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國的數學,並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危機和革命,所以也就一直停留在「算學」階段。而希臘數學則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公理體系與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體系。
1-3 第一次數學危機的產物—古典邏輯與歐氏幾何學
亞里士多德的方法論對於數學方法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指出了正確的定義原理。亞里士多德繼承自己老師柏拉圖的觀念,把定義與存在區分,由某些屬性來定義的東西可能未必存在(如正九面體)。另外,定義必須用已存在的定義過的東西來定義,所以必定有些最原始的定義,如點、直線等。而證明存在的方法需要規定和限制。
亞里士多德還指出公理的必要性,因為這是演繹推理的出發點。他區別了公理和公設,認為公理是一切科學所公有的真理,而公設則只是某一門學科特有的最基本的原理。他把邏輯規律(矛盾律、排中律等)也列為公理。
亞里士多德對邏輯推理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得出三段論法,並把它表達成一個公理系統,這是最早的公理系統。他關於邏輯的研究不僅使邏輯形成一個獨立學科,而且對數學證明的發展也有良好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對於離散與連續的矛盾有一定闡述。對於潛在的無窮(大)和實在的無窮(大)加以區別。他認為正整數是潛在無窮的,因為任何整數加上1以後總能得到一個新的數。但是他認為所謂「無窮集合」是不存在的。他認為空間是潛在無窮的,時間在延長上是潛在無窮的,在細分上也是潛在無窮的。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對數學發展的作用無須在此多談。不過應該指出,歐幾里得的貢獻在於他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結了以往希臘人的數學知識,構成一個標准化的演繹體系。這對數學乃至哲學、自然科學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等都採用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體例。
歐幾里得的平面幾何學為《幾何原本》的最初四篇與第六篇。其中有七個原始定義,五個公理和五個公設。他規定了存在的證明依賴於構造。
《幾何原本》在西方世界成為僅次於《聖經》而流傳最廣的書籍。它一直是幾何學的標准著作。但是它還存在許多缺點並不斷受到批評,比如對於點、線、面的定義是不嚴格的:「點是沒有部分的對象」,「線是沒有寬度的長度(線指曲線)」,「面是只有長度和寬度的對象」。顯然,這些定義是不能起邏輯推理的作用。特別是直線、平面的定義更是從直觀來解釋的(「直線是同其中各點看齊的線」)。
另外,他的公理五是「整體大於部分」,沒有涉及無窮量的問題。在他的證明中,原來的公理也不夠用,須加上新的公理。特別是平行公設是否可由其他公理、公設推出更是人所矚目的問題。盡管如此,近代數學的體系特點在其中已經基本上形成了。
第二次數學危機
早在古代,人們就對長度、面積、體積的度量問題感興趣。古希臘的歐多克斯引入量的觀念來考慮連續變動的東西,並完全依據幾何來嚴格處理連續量。這造成數與量的長期脫離。古希臘的數學中除了整數之外,並沒有無理數的概念,連有理數的運算也沒有,可是卻有量的比例。他們對於連續與離散的關系很有興趣,尤其是芝諾提出的四個著名的悖論:
第一個悖論是說運動不存在,理由是運動物體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到達半路,而到達半路之前又必須到達半路的半路……如此下去,它必須通過無限多個點,這在有限長時間之內是無法辦到的。
第二個悖論是跑得很快的阿希里趕不上在他前面的烏龜。因為烏龜在他前面時,他必須首先到達烏龜的起點,然後用第一個悖論的邏輯,烏龜者在他的前面。這兩個悖論是反對空間、時間無限可分的觀點的。
而第三、第四悖論是反對空間、時間由不可分的間隔組成。第三個悖論是說「飛矢不動」,因為在某一時問間隔,飛矢總是在某個空間間隔中確定的位置上,因而是靜止的。第四個悖論是遊行隊伍悖論,內容大體相似。這說明希臘人已經看到無窮小與「很小很小」的矛盾。當然他們無法解決這些矛盾。
希臘人雖然沒有明確的極限概念,但他們在處理面積體積的問題時,卻有嚴格的逼近步驟,這就是所謂「窮竭法」。它依靠間接的證明方法,證明了許多重要而難證的定理。
到了十六、十七世紀,除了求曲線長度和曲線所包圍的面積等類問題外,還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如求速度、求切線,以及求極大、極小值等問題。經過許多人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十七世紀晚期,形成了無窮小演算——微積分這門學科,這也就是數學分析的開端。
牛頓和萊布尼茲被公認為微積分的奠基者。他們的功績主要在於:1,把各種問題的解法統一成一種方法,微分法和積分法;2,有明確的計算微分法的步驟;3.微分法和積分法互為逆運算。
由於運算的完整性和應用范圍的廣泛性,使微積分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同時關於微積分基礎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以求速度為例,瞬時速度是Δs/Δt當Δt趨向於零時的值。Δt是零、是很小的量,還是什麼東西,這個無窮小量究竟是不是零。這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從而引發了第二次數學危機。
十八世紀的數學家成功地用微積分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因此有些人就對這些基礎問題的討論不感興趣。如達朗貝爾就說,現在是「把房子蓋得更高些,而不是把基礎打得更加牢固」。更有許多人認為所謂的嚴密化就是煩瑣。
但也因此,微積分的基礎問題一直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和攻擊,其中最有名的是貝克萊主教在1734年的攻擊。
十八世紀的數學思想的確是不嚴密的、直觀的、強調形式的計算,而不管基礎的可靠與否,其中特別是:沒有清楚的無窮小概念,因此導數、微分、積分等概念不清楚;對無窮大的概念也不清楚;發散級數求和的任意性;符號使用的不嚴格性;不考慮連續性就進行微分,不考慮導數及積分的存在性以及可否展成冪級數等等。
一直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些數學家才開始比較關注於微積分的嚴格基礎。它們從波爾查諾、阿貝爾、柯西、狄里克萊等人的工作開始,最終由威爾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爾徹底完成,中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基本上解決了矛盾,為數學分析奠定了一個嚴格的基礎。
波爾查諾不承認無窮小數和無窮大數的存在,而且給出了連續性的正確定義。柯西在1821年的《代數分析教程》中從定義變數開始,認識到函數不一定要有解析表達式。他抓住了極限的概念,指出無窮小量和無窮大量都不是固定的量而是變數,並定義了導數和積分;阿貝爾指出要嚴格限制濫用級數展開及求和;狄里克萊給出了函數的現代定義。
在這些數學工作的基礎上,維爾斯特拉斯消除了其中不確切的地方,給出現在通用的ε - δ的極限、連續定義,並把導數、積分等概念都嚴格地建立在極限的基礎上,從而克服了危機和矛盾。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威爾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爾等人獨立地建立了實數理論,而且在實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極限論的基本定理,從而使數學分析終於建立在實數理論的嚴格基礎之上了。
同時,威爾斯特拉斯給出一個處處不可微的連續函數的例子。這個發現以及後來許多病態函數的例子,充分說明了直觀及幾何的思考不可靠,而必須訴諸嚴格的概念及推理。由此,第二次數學危機使數學更深入地探討數學分析的基礎——實數論的問題。這不僅導致集合論的誕生,並且由此把數學分析的無矛盾性問題歸結為實數論的無矛盾性問題,而這正是二十世紀數學基礎中的首要問題。
悖 論 的 產 生 --- 第 三 次 數 學 危 機
數學史上的第三次危機,是由1897年的突然沖擊而出現的,到現在,從整體來看,還沒有解決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這次危機是由於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論的邊緣發現悖論造成的。由於集合概念已經滲透到眾多的數學分支,並且實際上集合論成了數學的基礎,因此集合論中悖論的發現自然地引起了對數學的整個基本結構的有效性的懷疑。
1897年,福爾蒂揭示了集合論中的第一個悖論。兩年後,康托發現了很相似的悖論。1902年,羅素又發現了一個悖論,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別的概念。羅素悖論曾被以多種形式通俗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羅素於1919年給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發師的困境。理發師宣布了這樣一條原則:他給所有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並且,只給村裡這樣的人刮臉。當人們試圖回答下列疑問時,就認識到了這種情況的悖論性質:"理發師是否自己給自己刮臉?"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那麼他按原則就該為自己刮臉;如果他給自己刮臉,那麼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則。
羅素悖論使整個數學大廈動搖了。無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羅素的信之後,在他剛要出版的《算術的基本法則》第2卷末尾寫道:"一位科學家不會碰到比這更難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時,它的基礎垮掉了,當本書等待印出的時候,羅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於這種境地"。於是終結了近12年的刻苦鑽研。
承認無窮集合,承認無窮基數,就好像一切災難都出來了,這就是第三次數學危機的實質。盡管悖論可以消除,矛盾可以解決,然而數學的確定性卻在一步一步地喪失。現代公理集合論的大堆公理,簡直難說孰真孰假,可是又不能把它們都消除掉,它們跟整個數學是血肉相連的。所以,第三次危機表面上解決了,實質上更深刻地以其它形式延續著。
5.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第二校園經歷需要什麼條件
你是想要那個第二校園經歷?直接上學校主頁看呀,很多選擇,各個學院也不一樣啊
6. 學長學姐們,第二校園經歷值得去么
值得去嘗試,大學就是一個實踐的機會,放棄了機會,就等於放棄了未來。
7. 急!山東大學第二校園經歷,對於自己發展是好還是壞 麻煩你們幫我分析一下利弊。我現在很糾結。。。。
沒交流過,但據其他同學經驗,第二校園經歷好處還是比較多的。尤其西交和華科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應該都不錯吧,去感受下不同的學習氛圍,聆聽不同風格的授課,有助於提高思辨和自學能力。另外,交流回來後,計算學年獎學金的時候,交流這一年的學習成績一般是按上年度成績計算,所以如果交流前這一年的成績很好,那樓主就賺了。當然,要排除交流這一年本校學生成績普遍偏高的極端情況。另外,不知樓主是否在學生會擔任重要的職務,如果是,那要考慮一下自己主要精力是學習還是學生工作,因為去交流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學生會工作。更建議樓主與本系師兄師姐交流一下!
8. 山東大學第二校園經驗怎麼寫
你是到山大做交流的外校學生還是從山大出去到其他學校交流的學生?
無論是什麼,總的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
1-你對這個學校的硬體設施的好感
2-學術氛圍的感覺
3-這個學校的師生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4-這個學校所在城市給你的印象
5-以上所有印象對你未來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健康的意義
我當年就是從這幾個模塊來寫的,結果還被刊到校刊上哈哈
9. 關於山東大學第二校園經歷
一般學期後期會在教務處網站有通知,學院也會傳達,隨專業不同學校會有不同,有一年也有半年的,每年也會有一定的變更。交流增加閱歷,在對方學校也是學習相同專業課程,但是交流中基本不受對方學校的管理,很自由,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就會影響學習了。
10. 第二校園經歷對以後的學習生活影響大嗎
如果你從這個校園找到了希望,
那麼這會給你帶來動力,
從而對你以後的學習生活產生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