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美育
① 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美育指通過學校的途徑對青少年實施的美育。社會主義學校的戰略目標,就是要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學校美育與家庭教育、社會美育相比,有其自身獨具有特點。
(1)計劃性。學校根據培養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美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接受訓練,從而保證培養人才的規格。
(2)循序漸進性。所謂循序漸進,就是要求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美育活動。不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美育的要求和內容是分層次有計劃來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門課、每一個專題、每一項審美實踐活動,也都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做到連貫、完整、系統。
(3)科學性。科學性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講授必須嚴格地符合科學的結論,不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什麼美,什麼不美,為什麼美,為什麼不美,都應作出科學的解釋。學校還要教育學生樹立進步的、健康的審美理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准,使學生准確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4)集中性。由於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具有集中的審美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機會,而且能推動學生情感活動的自由擴展,使之在審美感受中引起強烈的情感體驗。
[měi yù]
美育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佔有重要地位。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狹義的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② 在學校環境中怎麼滲透美育
美化教育環境。學生的審美趣味的習慣,是在優美的環境中形成的。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對陶冶學生美的情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視校園建設,引導學生參加美化綠化校園的工作,增強學生創造校園美的意識,培養他們創造美、珍惜美的觀念與能力。從而以美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個性,又以學生美的行為習慣為校園增添光彩。
幾年來,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了校園的改造和建設,綠化美化了校園環境。建造了具有傳統造型特色的校訓屏風牆;別具一格的名人名言德育教育長廊;樹立起具有本校特色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勤奮學習、努力拚搏、乘風破浪、奮勇前進的不銹鋼「揚帆」標志;建起了一座清凈優雅造型別致的讀書亭和金魚池、假山;擴建了寬敞明亮、環境舒適的學生公寓樓;裝修了一棟造型獨特,具有一流水平的色彩協調的多攻能的教師辦公大樓;安裝了富有藝術造型特色的路燈和磨菇型的草地音箱;輔設了規范整齊的升旗場地;同時,擴大了校園的綠地面積,種樹、育花、種草等等,校園面貌煥然一新,使校園環境充分發揮了美育中的「以美引善」、「以形悅目」、「以情感人」的作用。
在教室布置方面,教室里貼的各種條幅、功課表值日生輪流表、評比表還有牆報以及各種掃除用具的布置與陳設都做了統一安排,使教室布置得典雅大方,文明舒適,衛生整潔,使學生置身於教室便有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之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陶冶。
③ 學校美育的內容包括
內容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實施途徑有音樂、美術、美學、文學(包括中小學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等學科的教學及相應的課外活動,其他各科教學和各項教育工作中指導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教師為人師表的榜樣,好的校風,美的校園等。滲透於教育、教學、管理等各項工作中。
學校美育:根據學校教育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活動。其任務是傳授美學知識,培養審美觀念和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3)校園美育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美育的任務:
我國社會主義學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
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它可以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它可以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並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我國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是:
1、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養學生對社會美的正確觀點和感受社會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感受藝術美的能力等。
2、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於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於美和藝術的愛好。
3、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要使學生學會按照美的法則建設生活,把美體現在生活、勞動和其他行動中,養成他們美化環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習慣。
④ 如何理解課堂教學在學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的性質是這樣定義的:「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教育具體目標的三個維度之一,教學中必須具體地、有層次地體現在各階段的目標之中。
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追求著「真、善、美」。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育就是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學校實施美育的意義
1.美育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舉措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也指出:「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充分發揮美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由此可見,美育既是培養學生素質、又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烏美在羽毛,人美在學問。」「花美在外,人美在內。」人的美,不僅表現在美的形體上,還表現在美的性格等方面。全面表現人的整體美,主要是看人的性格美。教育伴隨人的成長,人的成長也離不開美育。王國維說過:「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這充分說明了美育的重要性。人的性格美主要通過人的活動即語言、行動來揭示,「言為心聲」、「行為關鍵」就意味著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行動是靈魂的外現。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說過:「一個美人的雕塑,如果缺乏內在的性格,它就會令人想起屍體來。」可以說,性格美是人的美的核心,是人的美的關鍵。
實施美育教育,是真正體現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舉措。
2.美育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美育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人才的原動力,同時也是強化德育工作的有力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美育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它們各司其職,一部分管理運動,另一部分管理思維活動。美育既需要學生運用思維活動感受美,同時還需要學生運用肢體語言感受美並創造美。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創造力等,而以思維力和創造力為核心。美育過程,同樣滲透於發展和提高各種認知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結構的過程之中。美育對開發學生智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美育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美的欣賞和創造,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在學校美育中,無論是引導學生觀賞美景、欣賞歌舞,還是指導學生朗誦詩詞、閱讀散文、賞析小說,都需要通過形象思維體味其中的意境,領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獲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發展學生智力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而美育則通過人們新穎活潑的獨創精神的契機,給予學生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創造美、感受美的興趣。
縱觀世界科技史,那些普及全球的科學成果,正是創作者藝術素質與科學素質相統一、審美追求與科學追求相結合的產物。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對現代物理學、哲學、數學均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他受母親的熏陶,自幼喜愛音樂,六歲開始拉小提琴。在他獻身科學事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愛好,音樂啟發了他對科學的思考。這些例子不勝枚舉,令人信服地印證了美育對人的創造力的誘導、啟發作用。
(2)美育有益於開發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思維力、促進創造力。郭沫若說過,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入手。因此,有遠見的教師,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美育觀念,並以此開發學生智力為教育的主導意識。許多傑出的科學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都與他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注重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的成就來源於音樂。」愛因斯坦也是一支樂隊的第一提琴手。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美育對開發人的智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加強美育,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美育來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教育行為。
(3)美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人的審美觀念往往與人的道德觀念、道德習慣相結合,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操,從而轉化為行為。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相成,以圖德育之完成也。」合理、適時地實施美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育為通過說服、監督、褒揚等方式幫助學生確立信念的德育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通過形象的魅力,潛移默化地誘發、感染、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為學生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後繼學習、生活作好先驅奠基。
(4)美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實施美育,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這正如周揚所指出,「審美活動,可以使人們情緒飽滿,積極向上,對促進人們身心的健康和智力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益處。
在教授當代作家王潤滋的《賣蟹》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通過鮮活、生動的語言、吸引眼球的動作描寫、惟妙惟肖的肖像、細膩的細節,感受小說中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姑娘健美淳樸、聰明機靈、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旱煙袋 」忠厚老實、尊重勞動、寬厚耿直。「過濾嘴」橫蠻霸道、自私自利、冷酷無情。小說贊美了人性中的美好與善良,鞭撻了人性的丑惡,突出了抑惡揚善這一主題。利用課堂教學實施美育,可以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分清是非,明辨善惡。
要培養自覺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人,就不能不發展美育,不能不發展審美教育。現在,「地攤文學」、「網路文學」充斥大街小巷,錄像廳內的節目、廣告觸目驚心,各種不健康的電子軟體隨處可見。網路傳輸更使各種信息大量、快速地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學校教育也不例外。加強學校美育,可增強青年學生抗「病毒」的免疫力,純潔凈化心靈,抵禦社會垃圾的侵害。它是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又與德育、智育和體育相輔相成,對學生施以教育影響。
3.實施美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
實施美育,是迎接改革開放的措施之一,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知識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許多的西方文明源源湧入,國人與外國友人的接觸日漸增多。眾所周知,外國友人的審美水平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如果我們不提高思想意識、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與他們的交往就必然會格格不入。近年來,我國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物質文明的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了精神文明。
美育可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審美教育在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中也愈來愈凸現其重要作用。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也就是社會未來公民審美情趣的提高,這必然帶動整個社會審美情趣的提升。從這一點來說,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對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就必須從學校抓起,從學生抓起。
既然當前學校實施美育如此重要,那麼,怎樣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呢?二、學校實施美育的途徑和方法
1.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重要途徑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藝術教育的美育同樣是不完全的美育。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各學科教學內容都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素材。課堂既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美育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只要教師認真挖掘,把美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去感知和欣賞美,美育教育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教師可採用多種手段,創造美的氛圍,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操。
新課程標准強調語文學科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作為關注學生情感的語文教學,更應該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感受美、理解美 、欣賞美。在語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體會到中華漢字的音、形、義的文字美。漢字是方塊形記音符號,從形體上看,平正端莊,富於圖畫美;漢字有80%左右的形聲字,其餘的為象形、假借、轉注、音譯而來;在形體之外,又具有形、音、義集於一身的顯著特點,有意蘊之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塑造人物形象那鮮明、生動、傳神的語言美。
《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兩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討好賣乖、裝腔作勢、嘴甜心狠、刁蠻狠毒的性格特徵,都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言察色」感受和把握。《巴黎聖母院》中的神父、衛隊長菲必斯、艾斯梅拉達,無一不是用語言顯現其性格。
從語言塑造的形象和抒發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領會意境美。我國優秀的古典詩歌,意境含蓄,激發讀者審美、想像的積極性,令人百讀不厭,情在詩外。如陸游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台,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全詩蘊藉空靈,含蓄有致,余韻悠然,廣闊遼遠。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感情又是意境的重要構件和基礎。毛萇《詩序》說:「詩志,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意境,不僅是詩的原動力,也是詩的生存價值的主要依據之一。《詩經》中的《上邪》:「上邪,吾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以直抒胸臆、遞升比喻,把女主人公的一腔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在文學中塑造了不可復制的貞女形象,意境何等深邃。
語言塑造的形象和抒發的思想感情而產生的審美意境,給人無限的回味空間。《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多,形象奇醜無比,但心地善良,靈魂高尚,給讀者留下一個過目不忘的審美形象。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美並不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們沒有內心的美,我們常常會厭惡他漂亮的外表。」
從文章的布局謀篇等方面,可引導學生領會結構美。我國古代的《詩經》、《樂府》,西方古代的十四行詩、八行詩、四行詩,多採用不斷重復同一形態的語言形式,給人整體一致的美感;散文、小說、戲劇語言的參差錯落,又滿足了人們在參差追求方面審美心理需求,我們可以從高爾基的《海燕》、蘇軾的《前赤壁賦》等許多中外名著窺見一斑;對聯、駢文的對稱平衡,顯現出來的相互關聯、整齊一致的和諧之美,是文學藝術中絕無僅有的。
多媒體手段,能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轉變為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器官來感知認知對象。適當選用多媒體,既可給予學生感受內容,又能給課堂教學增添美的內涵。
在講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時,筆者用多媒體播放《春之聲圓舞曲》,大屏幕投影一組春意盎然的圖片,在學生聽完課文錄音范讀、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後,投影幾幅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的身心如同步入鳥語花香的大自然,完全融入到情境中去。
當學生學到「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的語段時,自然會浮想聯翩,身臨其境,感受到春的氣息。這些語言修辭精當,節奏感強,學生品味語句可以感受到美。
作者還用「坐、躺、踢、賽、捉」等動詞,寫出人們在初春來臨時的喜悅之情。最後寫人們的感受。精煉、優美的句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細細鑒賞、品味,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獲得了美的感受,而且得到了美的升華。
其它學科,同樣能讓學生感受到外形美、色彩美、比例美,進而了解抽象美、對稱美、統一美。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每門課程都有美的寶藏。
2.積極挖掘校園環境的美育功能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建設健康的、生動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它通過一種氛圍的營造,對學生進行潛在的隱形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內化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為。這種特殊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所以,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的確立和良好校風的形成,以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審美教育的完善,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其實質是美育在校園文化中的再現。校園文化是通過各種文化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喚醒美感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到達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
校園文化的美育功能之一是通過優美的校園環境展現出來的。這種美育功能,突出表現在校園的綠化、美化和凈化上。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學校的牆壁也說話」,強調的就是重視學校的自然環境對學生的陶冶作用。
2009年,本校創建「市級園林單位」,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的有限空間進行植樹、種草,大大美化了校園環境。通過創建活動,師生形成了共識,優美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師生的身心健康,有利於提高師生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有利於規范師生的行為,有利於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學校也因此加強了衛生工作,把美化校園環境工作納入到美育中去。有計劃、成制度地組織學生參加美化校園勞動,增強學生對學校、對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培養他們按照美的原則來布置打扮周圍環境的意識,提高他們創造美、愛護美的能力。
在創建活動中,本校進一步加強校園規劃,建設布局、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等方面都大幅度改善。教室明亮干凈、桌椅安放整齊,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電教室整潔、安靜,美觀實用。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優美的校園環境,不僅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對養成人的良好品格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校園環境是一所學校精神面貌的縮影,是一部無字的教科書,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潛藏在優秀的物質文化環境和整潔、良好的精神氛圍中,只要我們把它挖掘出來,它將具有導向、約束、凝聚等功能。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要服從教學需要和審美需要,也就是要符合教學規律和審美規律。
首先,校園建設要符合自然需要原則。主要注意凈化生存環境,有利於師生的生存、活動與休息,使師生在校園中能在喧鬧中求清靜,在污染中求潔凈,在煩惱中求安寧,在悶熱中求涼爽,在枯燥中求清新。這是人的生命本能,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校園建設要符合審美規律,即符合審美需要原則。審美需要以生活需要為基礎又高於生活需要,它是審美主體產生自然審美意識,從而控制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當人在享受美、「創造」美時,審美心理得到激活和滿足。這時,我們說,審美對象達到了審美要求。校園建設要著力達到這個層次。
整潔、優美的校園是學生接受美的陶冶的重要環境之一,對陶冶學生美的情操、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情緒、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的熏陶作用有表面可見的,更主要是不可見的。整潔、優美的環境對校園有美化作用。它使校園變得優美宜人,符合師生審美需要。從深層看,它是自然與社會、自然與人、自然與人的本能需要的和諧問題,它影響著人的身心的健康發展。校園的整潔、優美,校園內一草一木的綠色,一池一溝的綠波,師生需要它們伴隨。它們是無聲的益友,甚至是導師。重視校園建設,引導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建校勞動,增強創建校園美的意識,從而培養他們創造美、珍惜美的觀念。
3.充分發揮教師角色的示範作用
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形象、教育教學過程和人格修養等方面應有審美性,完善教師角色中的這些方面對於有效實施學校美育至關重要。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作為美的體現者之一,教師應有高尚的職業人格,熟練的職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形象。教師本身是學生的審美客體,教師要在學生審美客體和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搭起一座橋梁,把學生帶入審美的情境中去。
教師要塑造集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和人格美於一體的師德美,成為美的體現者和創作者。教師的人格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久遠的影響,有的甚至影響到學生的人生道路。教師應提高對教師人格美的認識,為人師表,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導師和楷模。因此,教師必須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達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儀表風度、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方面都體現出為人師表的風范,成為學生美育教育的楷模。此所謂「身正不令則行,身不正雖令不從。」
下面,筆者從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兩方面談一談教師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教師的語言要美。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一個人談話或是大言不慚,或是坦誠直言,或是語焉不詳,或是半吐半掩,或是盤山繞水,或是言如泉涌,凡此種種,皆可體察出其人思想性格的三五分。所以,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語言形式要做到:規范、健康,准確、適當,聲情並茂,音韻鏗鏘。
1.語言的規范、健康。規范化、健康化是構成語言美的基本條件。只有規范的語言,才是純潔的語言;只有健康的語言,才是文明的語言。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規范健康的語言所展現出來的性格特點,才能給學生帶來美的熏陶與感染。
2.語言的准確、適當。教師在字、詞、句的應用方面必須非常准確、恰當而有分寸。既不能亂用詞語,也不能因詞害義。每一個詞都有某種唯一的特定含義,只有找到了這「唯一的詞」,才能准確表現出「唯一」獨特的涵義和性格。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應成為學生乃至社會語言交際中的楷模。
3.語言的聲情並茂。美的語言,一定是有聲有色、聲情並茂的,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感情色彩、繪畫美和個性特點。毛澤東的「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把祖國江山的絢麗多姿、全國人民堅定的意志,用頗具美感的語言傳達給了讀者。既形象生動,又深刻傳神,給人們以強烈的精神愉悅,使讀者從中獲得良好的美感。
4.語言的音韻鏗鏘。美的語言應具有優美的節奏感、旋律美、音樂性。教師尤其應在語言美方面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語言達到聽時悅耳、讀時順暢、誦時瀏亮、說時易懂的要求,達到較高的語言境界。
(二)教師的行為要美。歌德說:「行為是面鏡子,在它面前,每個人都顯露出各自的真實面貌。」列夫托爾斯泰也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可愛是憑言論、行動和美好的表情來塑造的。
一個人,只有行為美才是最高尚,最為人所信任、敬仰和欽佩的。魯迅、錢學森、陸游、文天祥等多少仁人志士,他們不僅語言美,而且行為也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心靈之美、性格之美,比形體之美更為重要。赫拉克利特曾說過:「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鍾無鹽、孫悟空、卡西莫多是形體丑或者不夠美的,但其行為、性格幾人能及,他們同樣仍然受人們仰慕,產生審美的正價值。可見,形體生來不美,後天也難以完全矯正,這不要緊,關鍵是德行、性格、修養。「德有所長形有所忘」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性格、行為與形體的和諧統一的美是最佳的美,我們可以追求,但不可苛求。如王昭君、林黛玉、苔絲德蒙娜、艾斯梅娜達等。但我們應該明白,美好的德行、修養、氣質、性格、行為,可以讓人淡化不美的形體。只有美的軀體而無德行之美,是不值得人們崇敬的;品貌稍欠而品行端正、修養好、性格美,仍會得到人們的贊美、崇敬與學習。
總之,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接受美育教育,能形成崇尚美、熱愛美、創造美的優秀品質。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切不可輕視它、忽視它。正如羅丹所說:「美到處都是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充分利用一切能進行美育的條件、活動進行美育,美育一定會在教育中發揮強勁的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
⑤ 學生美育是什麼意思
學校美育內容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實施途徑有音樂、美術、美學、文學(包括中小學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等學科的教學及相應的課外活動,其他各科教學和各項教育工作中指導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教師為人師表的榜樣,好的校風,美的校園等。滲透於教育、教學、管理等各項工作中。
學校美育:根據學校教育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活動。其任務是傳授美學知識,培養審美觀念和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5)校園美育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美育的任務:
我國社會主義學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
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它可以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它可以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並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我國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是:
1、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養學生對社會美的正確觀點和感受社會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感受藝術美的能力等。
2、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於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於美和藝術的愛好。
3、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要使學生學會按照美的法則建設生活,把美體現在生活、勞動和其他行動中,養成他們美化環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習慣。
⑥ 簡述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
美育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美育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包括自然美育、社會美育、藝術美育、教育美育。
美育的特點
1、計劃性。學校根據培養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美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接受訓練,從而保證培養人才的規格。
2、循序漸進性。所謂循序漸進,就是要求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美育活動。不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美育的要求和內容是分層次有計劃來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門課、每一個專題、每一項審美實踐活動,也都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做到連貫、完整、系統。
3、科學性。科學性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講授必須嚴格地符合科學的結論,不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什麼美,什麼不美,為什麼美,為什麼不美,都應作出科學的解釋。學校還要教育學生樹立進步的、健康的4、集中性。由於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具有集中的審美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機會,而且能推動學生情感活動的自由擴展,使之在審美感受中引起強烈的情感體驗。
⑦ 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學校美育指通過學校的途徑對青少年實施的美育。社會主義學校的戰略目標,就是要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學校美育與家庭教育、社會美育相比,有其自身獨具有特點。(1)計劃性。學校根據培養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美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接受訓練,從而保證培養人才的規格。(2)循序漸進性。所謂循序漸進,就是要求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美育活動。不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美育的要求和內容是分層次有計劃來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門課、每一個專題、每一項審美實踐活動,也都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做到連貫、完整、系統。(3)科學性。科學性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講授必須嚴格地符合科學的結論,不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什麼美,什麼不美,為什麼美,為什麼不美,都應作出科學的解釋。學校還要教育學生樹立進步的、健康的審美理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准,使學生准確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4)集中性。由於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具有集中的審美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機會,而且能推動學生情感活動的自由擴展,使之在審美感受中引起強烈的情感體驗。
⑧ 學校美育的任務是什麼
【學校美育】 指通過學校的途徑對青少年實施的美育。社會主義學校的戰略目標,就是要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