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傳統文化進校園作文

傳統文化進校園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5-11 14:34:12

Ⅰ 中華文化進校園的有關作文400字

漫步於生機勃勃的中學校園,每時每刻我們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校刊上分明顯的稚嫩的思想偏要故作高深,課桌上淡淡的筆記中依稀可辨無名詩人「佳人依舊在」五言短詩,聖誕節時雪片般飛來的賀卡及那千篇一律的祝福…校園文化似乎包羅萬象,卻又很難准確的描繪它。或許它更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精神世界。歌聲陣陣,依舊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行歌曲曾經是教育人者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倘若沒有了這些直抒胸懷的字字句句,忙的無暇讀報,無暇看中超聯賽,無暇靜下心來想想過去和未來,中學生們又有什麼更哈德方式來稍稍發泄一下自己積郁已久的感情?漸漸的,我們都習慣將歌聲為伴。外語學習同樣是校園文化的焦點,幾所以出現的外語教學而聞名滬上的夜校里,總能找到許多佩著重點中學的校徽,爭分奪秒的做「托福」模擬試卷的少年人,校園文化氛圍中外語學習的熱情也是絲毫不減。然而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校園文化更接近於一種無形的意識形態,它早已超越了傳統上的吟詩作文開Party,整個社會的文化大環境中,它不再是孤立的,它時刻受著大環境的影響,也時刻體現著這種影響。

Ⅱ 傳承文化進校園主題作文800字

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興盛不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徵,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時候,覺得這些方塊漢字、押韻詩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覺得傳統就是在夕陽西下時面對微風楊柳感慨萬千,就是在中秋節散坐於石凳對月當歌。就和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樣,安閑而又恬靜。
等進入學堂,我才發現傳統文化並不是這么簡單的,傳統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記憶最深處。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也就談不上什麼傳統,什麼文化了。
傳統文化並非單純的四個漢字,那是種精神上的東西,需要不斷剖析。而時人尤其是學生對她的忽視卻令人痛心,學校開設的有關選修課,無人問津;國外大興辦「XX(文豪、科學家等)年」,我們卻津津樂道於超女好男…甚至當端午節成了韓國的專利,也只是幾個人站出來捶胸頓足!傳統文化的破碎聲清晰可辨…中華文明從古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中國與「古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多麼令人驚羨!而當下,學生們都忙於在「數學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間奔波,遠古的燦爛被還給荒原,泯滅凝成陰風一片,彷彿能聽到羌笛聲嗚咽,聞到記載她的殘頁發出濃郁的霉味…我將她摟入懷中,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確切地說,是每位中華兒女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是不是該放棄所謂的「超女好男」了?我們是不是該提高警惕以防傳統文化沉入歷史了?我們是不是該…
是時候了啊,難道你沒發現,原本評論傳統文化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國》《論語心得》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掀起軒然大波!這不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表現,而影射出了時人對傳統的陌生、迷茫!
隨著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震撼我們的心靈,中華民族百餘年來的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也進入了快車道。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如何復興傳統文化也成了熱門話題,在網上我也結識了許多有志於此的同好。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是需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閱歷了無數驚濤駭浪,穿越了無數深峽險灘,其間有過許多燦爛輝煌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特點在於她歷盡危機而未消殘壯志,在於她屢經考驗而能活潑潑的生存下來。現在我至少已經有些頭緒了: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正所謂「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剔除不合時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應當根據時代特點將傳統文化賦予全新的意義和形式,共同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

Ⅲ 關於百萬學子學國學傳統文化進校園作文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淀嗎?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Ⅳ 傳統文化進課堂作文800

當今社會,國與國的競爭,就是科技和教育的競爭。正因為這些,我們國家實施科教興中國戰略。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在日益的提高,科技的一次次的變革,人們逐漸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為了科技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我們該如何做呢?
體驗感悟學習,要求我們在學習中重感情體驗與感悟。七年級上冊《童趣》中講述了我們童年時代不一定有的體驗。「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讓我們循著本文的記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南國那萬頃碧波的陰晴明暗,去聆聽作者那先憂後樂的拳拳心語。七年級下冊通過《爸爸的花兒落了》讓我們懂得我們』為什麼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
只有我們在語文學習中體驗感悟學習,我們才能有獨特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在學習中,無論我們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語言文學」,還是「語言文化」,離開了學習過程中富有個性的體驗和感悟,都毫無意義,只會使語文學習之路越走越窄。
有探究性的學習是我們當今發展的趨勢,而杜郎口教學法只是他的一個載體。要求我們發揮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和發展的主題的作用,在探究學習中,最大限度的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在《行道樹》教學中,老師抓住「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哲理性的化。提出三個問題?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麼?從而讓我們深入探究,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培養我們的創造力。所以我們應該把老師當做我們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把老師當做你是為我們傳送答案的機器。
為了在學習中更好的感知與探究,應該怎麼辦?
1.課堂學習更加積極主動。隨著研究性學習課堂活動的開展,我們不再只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主體性和能動性,我們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應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文本、與客觀世界對話。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運用所獲得的信息進行獨立的思考或進行小組活動,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學生角色從被動轉變到主動。
2.逐漸掌握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使教師和教科書不再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我們通過實踐逐漸懂得如何通過音像製品、電視、報紙、雜志、網路等各種渠道獲取信息,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
3.發展合作精神和團體協作能力。許多課堂活動和課外項目都是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學生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不斷地和同伴進行交流、磨合,形成團體協作精神。
4.我們為了讓視野更加開闊,更加關注社會。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於課堂教學,而是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做到更全面的看待問題,使自己樹立主人翁意識,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5.應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同學交流探究。
學會感知與探究,領略學習的樂趣,做課堂主人。

Ⅳ 求一篇關於傳統文化校園氣息積極向上的作文,1000字的

<<校園生活>>
當你邁著輕盈的腳步跨進大連實驗學校時,你是否感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很強大的力量正推動著你,前進再前進呢?這就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學校的感覺。這種感覺使我不由地愛上了這個學校,慢慢地融進了這個校園,融進了校園的生活。
我愛校園的朝霞,我愛校園的夕陽。
當東方映著魚肚白,那一片紅遮掩著出來了。當教工宿舍這條面紗再也遮不住她紅彤彤的臉的時候,她索性不再遮掩,不再害羞,整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朝霞下的教學樓,一幢接一幢,鱗次櫛比,給美麗的校園的早晨增添了一抹紅色。
夕陽西下時的校園,有著不可抗拒的美麗。那是一種詳和安靜,那是一種蓬勃生機。緋紅的夕陽照在湖面上,靜得沒有聲息,綠色的水草點綴著、擺動著,偶有微風,就激起了陣陣漣漪。魚兒們在水中盡情暢游,是否也為這校園喝彩?
從兩幢挺立的教學樓里傳來陣陣朗朗書聲,那是貝多芬鋼琴上和諧的樂曲,那是一天的開始。偶爾隨微風傳來陣陣甜美的笑聲,那是在整天埋頭苦讀時的一段插曲,那是歡樂愉悅的見證。當同學們迎著朝霞,大步走在校園美麗的小徑上的時候,那是何種的生機!當同學們踏著夕陽互相挽著談笑風生的時候,那又是何種的愜意!
還有我們可愛可敬的老師,當你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老師就成了你的引路人;當你心裡有話卻無處訴說時,老師就成了你的傾聽者;當你擁有喜悅與快樂時,老師就成了你的分享者。這樣的老師,難道不能讓你由衷地喜愛嗎?
誰說校園生活百般枯燥,誰說校園的一切充滿無奈。看我的校園:校園生活時時處處充滿色彩,時時處處充滿歡笑。因此,我要說:「我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

Ⅵ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 詩詞走進校園的作文

自己寫,鍛煉自己寫作能力,講故事編故事能力對於以後的人際溝通都有好處。

分析幾首詩詞也不錯。最近看李清照和李白,就推薦你賞析一下《醉花陰》和《金陵酒肆送別》。詩詞和分析網上都能找到,多讀幾遍,是種享受。寫寫自己的感受就能成一篇好文章。(抄襲是很容易被發現滴。)

比如,我就喜歡」欲行不行各盡觴「中流露出的那種流連不舍,那種似有千言萬語又不知該說些什麼的情緒,作者並沒有實寫,卻用」各盡殤「,各自舉酒乾杯的動作展示,讓讀者自己想像體會。這種場景呈現讓人有不盡的回想品味的餘地,簡直就是把」飲酒送別「這一動作詩化成了永恆。

熱點內容
環境化學就業前景 發布:2025-09-12 05:46:00 瀏覽:336
化學恐怖襲擊 發布:2025-09-12 05:42:59 瀏覽:401
小學教師資格證模擬題 發布:2025-09-12 03:43:50 瀏覽:549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
生物的技術閱讀 發布:2025-09-11 21:59:25 瀏覽:472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