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園司令
A. 黃埔軍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學校,黃埔軍校著名將領有哪些
共產黨軍官: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干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余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國民黨軍官:
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征、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郝柏村、蔣仲苓、王升、黃珍吾、彭孟緝、桂永清、謝晉元、范漢傑、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鄭作民、王竣、黃翔、曾澤生、徐會之、趙子立、闕漢騫、董釗、李鐵軍、羅奇、賀忠漢、胡靖安、王慧生、宣鐵吾、黃梅興、姚子青 、鍾彬、陳頤鼎、李以劻、肖贊育、戴安瀾、蕭作霖、唐生智、林偉儔、呂旃蒙、覃異之、賈伯濤、鄭庭笈、陳修和、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黃傑、陳大慶、劉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運澤、曾擴情、酆悌、張耀明、廖昂、吳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孫明瑾、李文、王懷義、王敬久、滕傑、唐縱、蔣孝先、鄭蘊俠。
B. 中國的軍校有哪些
,國防大學,全軍最高學府,負責培訓軍隊高級幹部和為軍隊培養研究生。位於北京市。
2,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前身為著名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是解放軍未來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新型指揮軍官的搖籃。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3,解放軍理工大學,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指揮和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是國家和軍隊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裝備研製的重要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
4,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要培養高、中級工程技術人才和指揮、管理幹部的全國重點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位於河南省鄭州市。
5,後勤工程學院,主要培養後勤專業技術人才。位於重慶市大坪長江二路。
6,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為全軍汽車部隊培養汽車運輸指揮和管理軍官,隸屬於總後勤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7,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外語人才、軍隊院校漢語師資和外軍留學生漢語培訓等任務。位於河南省洛陽市。
8,軍事交通學院,是全軍唯一培養軍事交通運輸和軍用車輛裝備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學院,隸屬總後勤部。位於天津市河東區。
9,軍事經濟學院,是培養我軍後勤建設人才的高等軍事學府,隸屬總後勤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羅家墩122號。
10,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主要任務是為全軍培養國際戰略研究、軍事外交、國際外事等專業幹部,是我軍軍事外交和外語專業人才的培訓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11,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是總政治部直屬的中級指揮學院,擔負著為全軍政治機關、軍法機關幹部的培訓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朱雀大街146號。
12,軍械工程學院,全軍唯一培養高、中級軍械裝備技術保障和理論研究專門人才的院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西路97號。
13,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素質新型信息作戰和工程技術人才的任務。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
14,裝備指揮技術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全軍武器裝備指揮管理人才,隸屬總裝備部。位於北京市懷柔。
15,解放軍藝術學院,隸屬總政治部。是全軍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擔負培養全軍文藝創作、表演人才和部隊文化管理幹部,開展軍事文學研究等任務。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8號。
16,解放軍體育學院,直屬總參謀部。1999年6月八一軍體大隊並入學院。為全軍培養體育人才和部隊體育管理幹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禺東西路38號。
17,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前身為著名的石家莊高級步校。擔負培養陸軍(含空降)師以下機關的各類參謀、院校軍事教員、教學管理幹部和全軍電教幹部的任務。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
18,陸軍航空兵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陸軍航空兵中級政治指揮人才,陸、空軍直升機飛行員和陸軍航空工程機務幹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
19,解放軍鎮江船艇學院,是全軍唯一培養陸軍船艇軍官的專業院校,前身是上海公安學校的海上巡邏系。位於江蘇省鎮江市。
20,海軍工程大學,是一所技術與指揮、工程與管理相結合,多學科、多層次、綜合型、高水平的軍事工程技術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717號
21,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專門培養海軍水面艦艇艦長、艇長和司令部參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
22,海軍後勤學院,培養海軍後勤初級指揮、技術、管理軍官的高等院校。位於天津市塘沽區。
23,大連艦艇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正規海軍高等學府。承擔海軍軍士長幹部學歷教育和艦艇指揮、基層政治工作、海道測量、海圖制圖、海洋水文、作戰指控與電子對抗等50餘個專業培訓任務。位於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解放路667號。
24,海軍潛艇學院,培養海軍潛艇和防救部隊初、中級軍事指揮、工程技術軍官的重點軍事院校。位於山東省青島市。
25,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培養海軍初級指揮軍官、航空航天工程技術軍官為主的高等軍事院校。位於山東省煙台市二馬路188號。
26,空軍工程大學,擔負著為空軍培養航空工程、地空導彈、電子信息等領域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指揮軍官及培訓留學生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樂東路甲字1號。
27,空軍航空大學,是專門培養軍事飛行軍官的高等學院。位於吉林省長春市 28,空軍第一航空學院,擔負培養航空工程技術和管理幹部的任務。位於河南省信陽市。
29,空軍第二飛行學院,擔負培養具有轟炸機飛行加強技術,初步具備航空兵部隊指揮、管理能力的初級指揮幹部的任務。位於四川省夾江市。
30,空軍雷達學院,為空、海軍雷達部隊培養中、初級軍事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人才的綜合性高等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31,空軍後勤學院,培養空軍後勤高、中級專門人才。位於江蘇省徐州市。
32,桂林空軍學院,培養空軍初級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全空軍培訓政治指導員的綜合性軍事院校。位於廣西桂林市凱風路90號。
33,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為二炮部隊培養指揮軍官和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中級指揮院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
34,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是我國唯一的培養戰略導彈部隊技術指揮軍官及各類專門人才的高等工程技術學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洪慶。
35,炮兵指揮學院,肩負培養全軍炮兵中級軍政指揮軍官、軍事學研究生、外國留學生以及陸軍導彈專業軍官等任務。位於河北省廊坊市愛民西道136號。
36,炮兵學院,是一所培養基層指揮幹部的初級指揮院校。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黃山路451號。
37,沈陽炮兵學院,是一所炮兵初級指揮學院。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凌區東大營街。
38,裝甲兵工程學院,前身是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培養裝甲機械化部隊工程技術軍官和指揮軍官的最高學府。位於北京市豐台區西郊盧溝橋畔。
39,蚌埠坦克學院,為全軍裝甲兵部隊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的軍事院校。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40,重慶通信學院,為全軍培養初級通信指揮、通信技術軍官的任務。位於重慶市沙坪壩林園甲一號。
41,西安通信學院,為全軍培養初級通信指揮、通信技術軍官的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王曲鎮。
42,通信指揮學院,是培養通信指揮幹部的軍事指揮院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解放公園路43號。
43,防化工程指揮學院,是為全軍培養中級防化指揮軍官,中、高級防化專業技術軍官和全國人防防化幹部的綜合性軍事院校。位於北京市昌平陽坊。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44,鄭州防空兵學院,是全軍陸軍唯一的防空兵指揮學院,隸屬總參謀部。 擔負著為陸、海軍防空部隊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為地方培養高素質的機電、英語、計算機專業人才以及為外軍培養軍事留學生的任務。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建設東路24號。
45,第二軍醫大學,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翔殷路800號。
46,第三軍醫大學,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重慶市高灘岩。
47,第四軍醫大學,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樂西路17號。
48,北京軍醫學院,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北京市豐台東大街8號。
49,白求恩軍醫學院,是培養初、中級衛生專業技術幹部的醫務院校。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
50,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是我國公安現役部隊的最高學府。邊防、消防、警衛專業為國內獨有,還承擔師以上幹部的培訓任務,是我國國際維和民事警察和警務聯絡官培訓基地及學術交流中心。位於河北省廊坊市。
C. 校園司令的使用幫助
發送「sd文字」可生成大字報,發送「bz文字」可生成暴走大字報(大字報上可配表情)。發送「love文字」可生成感情大字報(情感專家點評),發送「sw文字」可生成失物大字報(用於傳播失物信息)。
社團可申請社團專屬大字報。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十大歌手大賽
2014年復旦大學校園十大歌手大賽
2014年綠洲音樂節
2014年華東師范大學陽光體育聯賽
2014年果醬音樂節
2014年東華大學 Fire-Step大型街舞公演
第七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
2014年9月與近20所高校30多個學院合作迎新晚會
2014年10月上海大學東區嘉年華 上海(共22所)
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中醫葯大學
上海大學 立信會計學院 上海政法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上海電力學院
上海金融學院
江蘇(共23所)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審計學院 蘇州大學 南京醫科大學
揚州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大學 江南大學
金陵科技學院 南京曉庄學院 南京中醫葯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理工學院
浙江(共5所)
浙江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財經大學 中國計量學院
福建(共3所)
廈門大學 集美大學 福州大學
廣東(共4所)
暨南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中山大學
山東(共6所)
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湖北(共5所)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北京(共9所)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
四川(共1所)
四川大學
雲南(共1所)
雲南大學
天津(共2所)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甘肅(13所)
蘭州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中醫葯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蘭州文理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
蘭州工業學院 河西學院 隴東學院
天水師范學院
陝西(共2所)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湖南(共7所)
中南大學 湖南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長沙醫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理工學院
安徽(共2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D. 中國所有的部隊院校有哪些
全國軍事院校官方排名
1.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湖南省長沙市
2.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河南省鄭州市文化路
3.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
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海福巷1號
4.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山西路777號
5.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陸軍學院
陝西省西安市
6.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陸軍學院
雲南省昆明市東郊
7.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昌陸軍學院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
8.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陸軍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
9.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湖北省武漢市
10.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解放路667號
1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兵種指揮學院
廣東省廣州市
12.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山東省煙台市
13.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陝西省西安市長樂東路
14.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航空學院
河南省信陽市航空路23號
15.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二航空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人民大街148號
16.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7.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雷達學院
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趙家條69號
18.中國人民解放軍徐州空軍學院
江蘇省徐州市
19.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兵指揮學院
河南省鄭州市
20.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北京市豐台區杜家坎21號
21.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
安徽省合肥市黃山路451號(本部)
南京市作廠三號(分院)
2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陝西省西安市
23.中國人民解放軍蚌埠坦克學院
安徽省蚌埠市
24.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
安徽省合肥市黃山路460號
25.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
陝西省西安市王曲鎮
26.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通信學院
重慶市沙坪壩區林園甲一號
27.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工程學院
陝西省西安市
28.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重慶市長江二路174號
29.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學院
天津市河東區東局子1號
30.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
安徽省蚌埠市
3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
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西路97號(分院在裕華區宋營鎮)
32.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
湖北省武漢市羅家墩122號
33.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指揮技術學院
北京市懷柔3380信箱招生辦
34.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
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
35.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板橋
36.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中山北路252號
37.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陝西省西安市朱雀大街146號
38.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上海市楊浦區翔殷路800號
39.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岩
40.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陝西省西安市長樂西路17號
41.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醫學院
天津市河東區成林道
42.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河南省洛陽市036信箱80號
43.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8號
44.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體育進修學院
廣東省廣州市
45.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福建省福州市
46.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甘肅省蘭州市
E. 請問誰都當過復旦的校長啊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解放前)
校 長 任職時間
校長 馬相伯 1905~1906
校長 嚴 復 1906~1907
監督 夏敬觀 1907~1909
監督 高鳳謙 1909~1910
校長 馬相伯 1910~1912
校長 李登輝 1913~1936.7
代理校長 唐路園 1918
代理校長 郭任遠 1924. 7~1925. 3
代理校長 錢新之 1936. 8~1940. 5
校長 吳南軒 1940. 5~1943. 2
校長 章 益 1943. 2~1949. 7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解放後)
張志讓(1893-1978) 號季隆,又號季龍,江蘇常州人。1920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回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參事、大理院推事、武漢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審判員。 "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他拒絕去南京政府供職,回上海執律師業,積極營救中共黨員和革命志士。1936年救國會" 七君子"被捕後,擔任"七君子"的首席辯護律師。上海解放後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陳望道(1891-1977) 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任《新青年》編輯,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1921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並當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7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歷任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委,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屆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畢生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謝希德(1921-2000 ) 福建泉州人。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 學數理學系。後留學美s國,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2 年10月回國到復旦大學任教,歷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副 校長、校長等職,1988年起任復旦大學顧問。1979、1980年 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十三 屆中央委員,上海市第七屆政協主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 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1年被選為主席團成員,1988 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專長表面物理和半導體物理 的理論研究。撰有《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 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等專著4部。
華中一(1931- ) 江蘇無錫人。1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物理系。 1952年底隨交通大學X光管研究室來復旦大學。歷任物理系主任、現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技術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 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專長電真空物理研究, 1952至1956年參加我國第一隻國產醫用X光管和高壓鎮流管的研製, 獲得成功。撰有《高真空技術與設備》、《真空技術基礎》、《真空技術三十年集》等專著10多部。
楊福家(1936~ ) 1936年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歷任原子核科學系主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4年獲國家級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領導、組織並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完成了一批國際上重視的研究成果。撰有《原子物理學》、《應用核物理》等專著。
復旦大學歷屆黨委書記
李正文(1908- ) 山東濰縣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肄業。193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受黨組織的委派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以教授身份先後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大夏大學等學校任教。 1949年6月,上海市軍管會派李正文為軍代表接管復旦大學,兼任上海暨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1年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 1952年1月任中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10月兼任副校長。1954 年奉調北京,歷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長、北京教授講學團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名譽會長等職。長期從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撰有《黨史課是大學馬列主義理論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等論文,譯有(蘇)拉比杜斯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和羅森塔爾的《唯物辯證法》等著作。
楊西光(1915~1989) 安徽蕪湖人。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組織派遣到東北軍從事地下工作,參加了"西安事變"。1939年調離東北軍,先後在華中野戰軍和華東軍區敵軍工作部任俘虜管理處主任、教導總團教育長、副政委等職。1949年8月到福建省工作, 歷任中共福建省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等職。1954年擔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後兼副校長。在這期間他是中共上海市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1959 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部長。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補書記。1978年任《光明日報》總編輯,主持修改並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特約評論員文章, 從而引發全國范圍內的真理標準的討論。當選為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
王 零(1918~ ) 安徽潛山人。1937年參加革命,19 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江北游擊十八中隊指導員、中共鹽阜地委、射陽縣委委員、常委、五區書記,無錫縣委副書記、宣傳部長,中共渤海區地委委員,沾化縣委書記等職。1952年起至復旦大學工作,歷任黨委第一副書記、副書記等職,同時兼任政治輔導處主任、原子能科學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副校長。1965年10月被任命為復旦大學代理書記,"文革"結束後,主持復旦大學運動辦公室,負責開展撥亂反正工作。1978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黨委第二書記兼副校長。1981年調任同濟大學黨委書記。
夏征農(1904~ ) 原名正和,字子美,筆名征農, 江西新建人。金陵大學、復旦大學肄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新建縣黨部負責人,1928年任復旦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1929年被捕入獄。出獄後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秘書,1933年加入"左聯",是"左聯"後期領導人之一,任《讀書生活》、《太白》雜志編輯,《新認識》雜志主編。曾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部長,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78年任復旦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任上海市委常委、書記,還歷任上海社聯主席,上海文聯主席,《辭海》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學代表。著有《征農文藝散論》、《征農文藝創作論》、《征農政論選》等。
盛 華(1913~1997) 江蘇儀徵人。曾在開封大學、北平大學農學院求學,1935年留學日本仙台帝國大學。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軍部服務團社會調查組副組長,蘇中三分區敵工科長,三地委敵工部長、城工部長,一地委黨校黨委書記,華中野戰軍俘虜軍官管理處處長,蘇中區黨委聯絡部副部長,華中工委黨校教育處長等職。建國後歷任蘇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華東人事部教育處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黨委書記兼校長,浙江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浙江省科委黨組書記、主任,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等職等。於1957年、1979年兩度來復旦工作,歷任黨委常委、副校長、黨委第二書記、書記兼副校長等職。
林 克(1923~ ) 原名袁溥,江蘇如皋人。1940年從南通中學去新四軍抗日軍政學校入伍,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軍部軍法處執法隊政治指導員,南通地下黨特派員,通如工委副書記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長、南通市委副書記、南通市長,南京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書記,1984年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離任後擔任上海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著有《高校改革與思想工作》,主編《通向理想之路》(中國社會百思集)等。
錢冬生(1932~ ) 江蘇無錫人。 1950年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學習,1952年被學校調出任中國革命史助教,1955至195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中國革命史分班。此後長期在大連工學院擔任中共黨史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學工作,1982年起又從事西方組織行為學的介紹和教學工作,同時兼任黨務工作,歷任大連工學院系總支書記、宣傳部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1990 年8月調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著有《成功之路》等譯著。
程天權(1946- ) 上海人。1970年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1980至1983年求學於復旦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畢業後在法律系任教。歷任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黨委副書記等職,1995年起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著有《中國民法史》、《六部成語注釋》、《大清律》等專著和譯著,主編《大學生德育叢書》第一輯《大學生生活導論》、《鄧小平理論研究》等。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享譽海內外的全國重點大學。復旦大學由馬相伯創建於1905年,原名為復旦公學。「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
1911年,辛亥革命如疾風暴雨,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學校本土又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
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漢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1905~1911年,復旦公學培養出四屆高等正科 ,畢業生共57人。
1912年五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學校、專門學校開學。一時各校紛紛籌備復課,復旦則因校址無著,經費困難,束手無策。孫中山先生在聽了於右任(時任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匯報後,當即決定撥補助金一萬元,然後教育部立案。但是有了錢還沒有用,關鍵是教學場所,於是遷址李鴻章祠堂。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學界公祭宋教仁。復旦公學派人布置靈堂,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這次革命迅速失敗。復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師生共同努力,終於使學校收支趨於平衡。在這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年~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6年6月,袁世凱帝制失敗,羞恨而死。當年國慶,復旦師生興高采烈,演劇三天。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復旦大學。李登輝先生1917~1937年擔任校長。復旦升格為大學後學生也逐步增加。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
1918年,李登輝先生去南洋集資了15萬,在江灣買了塊地,即是今天復旦之基礎。
1919年,五四爆發,復旦教師邵力子當時任《民國時報》總編,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傳真,立即告知李登輝及復旦同學,成立了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堅持罷課、罷市,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並得到了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使師生們大受鼓舞。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兩翼,改作圖書館,今經濟學院);第一學生宿舍(抗日戰爭中毀於炮火,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學校初具規模,奠定了以後發展的基礎。
1921年,復旦學生為482人,教職員34人。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議在理科設立土木工程系,內部分為道路、橋梁、建築等。該年秋,郭任遠教授建議設立了心理學院,立志建成中國最好的心理學院。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8年,日寇在濟南弄出五三慘案,打死我軍民眾五千餘人,殘殺我外交人員蔡公時等17人.復旦同學在默哀完後,無不義憤填膺,自動組織義勇軍,積極訓練,准備投筆從戎。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復旦在李登輝校長主持下,召集全校師生開聲討大會,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復旦同學在李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出兵抗日。
11月20日,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被分配擔任後勤、宣傳、教育等工作.戰爭期間,復旦遷至徐家匯附中(今復旦中學),繼續上課。
1935年,日寇又製造華北事變,妄圖侵吞華北。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同學立即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後又雲集火車站准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打電報給李登輝,李校長被迫去火車站勸阻學生,被同學們謝絕。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擾,復旦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但是鐵軌又被破壞。「我們修。」同學們修復鐵路後在無錫被阻攔。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但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引起了國際的重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軍警當局包圍復旦大學,並從校外宿舍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下午,軍警又沖入校內,毆打師生,學生大怒,有力反抗,將軍警逐出校外。軍警在校外開槍,誤殺警察一人,反誣學生所為。26日上午,軍警進校搜捕,結果一無所獲。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29日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前往責問上海市長吳鐵城。吳承認發布復旦學生槍殺警察的新聞是錯誤的,保證以後決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國會也發表宣言,抗議軍警圍捕復旦學生。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國民黨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下半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的陰謀下被迫離職,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1937年1月8日,為了貫徹國民黨最高當局把復旦大學遷出上海的意圖,學校董事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期間,民族資本家 榮德生出資購買太湖邊土地一千餘畝,以促成復旦遷校。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這一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的大學。還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復旦大學已成為我國東南的重要學府。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滬戰爭爆發,戰火紛飛,復旦學生開學到校極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來滬,指示復旦、大同、大夏、光華四所大學組織臨時聯合大學內遷。大同、光華因經費無著落而退出。復旦、大夏組織臨時聯大,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
11月12日,上海淪陷。江西一部聯大決定內遷貴陽與二部合並,師生長途跋涉,於12月底抵重慶。重慶各界歡迎復旦留在四川。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師生精神振奮,教學認真,生活儉朴,頗有一番新興氣象。同時,復旦於大夏之「臨時聯合」正式宣告解體。該年復旦大學重慶部有六十多名畢業生。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暑假,復旦上海部有55名畢業生。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機轟炸重慶復旦大學,罹難師生共七人。全校師生,同聲哀悼。由於校舍被炸毀,學校宣告本學期暫告一段落。
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渝校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進駐上海租界。李登輝校長宣布學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辦。在敵偽環伺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不教日文。
1946年8月,復旦大學渝校的師生回到上海。
12月24日夜,北大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國兵強行姦汙。30日晚,復旦舉行「全校學生大會」,控訴揭露駐華美軍暴行,決定從12月31日起罷課三天。31日,復旦與其他各校代表開會,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並決定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抗暴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下午,遊行隊伍在外灘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一起共一萬餘人,排列成浩浩盪盪的隊伍,沿南京路進行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的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這場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的標志。
3月,復旦學生自治會進行改選,進步同學組成「五院聯合競選團」,反動學生組成「不談政治競選團」,展開了激烈的競選活動。「五院聯合競選團」獲得了壓倒的勝利。學生自治會競選一結束,復旦同學立即投入到三反運動中去。
5月26日,在特務學生的指揮下,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 「國權路血案」發生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被捕去11人,由於爭議力量的努力,從7月8日開始,被捕學生陸續釋放。
7月5日,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斗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復旦大學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重點大學之一。毛澤東同志於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建國52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復旦經歷了三次重大發展機遇。
第一次是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復旦原有的一批應用系科調出,華東地區10餘所高校的文、理相關系科並入,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
第二次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國家在「七五」、「八五」、「九五」計劃中,連年把復旦大學納入重點建設之列,使復旦迅速由文、理兩科發展成為包括人文、社會、自然、技術和管理科學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成為新中國一所有世界影響的著名學府。
第三次是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的合並,組建新的復旦大學。復旦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醫科,學科門類比過去更齊全,綜合實力比過去更增強,更具備向世界第一流大學邁進的必要條件。
材料來自復旦大學網站相關介紹
F. 校園司令的簡介
校園司令,英文名為Schele Line,是由上海微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立的國內高校本地化移動社區,其微信平台於2013年9月正式上線,2014年9月覆蓋華東46所高校。
校園司令微信號:xiaoyuansiling。
校園司令微信主要功能:司令大字報、社團專區、活動功能、天氣預報、圖書查詢、校園資訊。
校園司令app已於2014年8月正式上線 。
G. 我要中國所有軍校的名單只要跟軍事有關的學校都行。
1,國防大學,全軍最高學府,負責培訓軍隊高級幹部和為軍隊培養研究生。位於北京市。
2,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前身為著名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是解放軍未來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新型指揮軍官的搖籃。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3,解放軍理工大學,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指揮和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是國家和軍隊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裝備研製的重要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
4,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要培養高、中級工程技術人才和指揮、管理幹部的全國重點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位於河南省鄭州市。
5,後勤工程學院,主要培養後勤專業技術人才。位於重慶市大坪長江二路。
6,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為全軍汽車部隊培養汽車運輸指揮和管理軍官,隸屬於總後勤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7,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外語人才、軍隊院校漢語師資和外軍留學生漢語培訓等任務。位於河南省洛陽市。
8,軍事交通學院,是全軍唯一培養軍事交通運輸和軍用車輛裝備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學院,隸屬總後勤部。位於天津市河東區。
9,軍事經濟學院,是培養我軍後勤建設人才的高等軍事學府,隸屬總後勤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羅家墩122號。
10,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主要任務是為全軍培養國際戰略研究、軍事外交、國際外事等專業幹部,是我軍軍事外交和外語專業人才的培訓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11,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是總政治部直屬的中級指揮學院,擔負著為全軍政治機關、軍法機關幹部的培訓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朱雀大街146號。
12,軍械工程學院,全軍唯一培養高、中級軍械裝備技術保障和理論研究專門人才的院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西路97號。
13,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素質新型信息作戰和工程技術人才的任務。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
14,裝備指揮技術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全軍武器裝備指揮管理人才,隸屬總裝備部。位於北京市懷柔。
15,解放軍藝術學院,隸屬總政治部。是全軍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擔負培養全軍文藝創作、表演人才和部隊文化管理幹部,開展軍事文學研究等任務。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8號。
16,解放軍體育學院,直屬總參謀部。1999年6月八一軍體大隊並入學院。為全軍培養體育人才和部隊體育管理幹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禺東西路38號。
17,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前身為著名的石家莊高級步校。擔負培養陸軍(含空降)師以下機關的各類參謀、院校軍事教員、教學管理幹部和全軍電教幹部的任務。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
18,陸軍航空兵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陸軍航空兵中級政治指揮人才,陸、空軍直升機飛行員和陸軍航空工程機務幹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
19,解放軍鎮江船艇學院,是全軍唯一培養陸軍船艇軍官的專業院校,前身是上海公安學校的海上巡邏系。位於江蘇省鎮江市。
20,海軍工程大學,是一所技術與指揮、工程與管理相結合,多學科、多層次、綜合型、高水平的軍事工程技術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717號。
21,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專門培養海軍水面艦艇艦長、艇長和司令部參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
22,海軍後勤學院,培養海軍後勤初級指揮、技術、管理軍官的高等院校。位於天津市塘沽區。
23,大連艦艇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正規海軍高等學府。承擔海軍軍士長幹部學歷教育和艦艇指揮、基層政治工作、海道測量、海圖制圖、海洋水文、作戰指控與電子對抗等50餘個專業培訓任務。位於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解放路667號。
24,海軍潛艇學院,培養海軍潛艇和防救部隊初、中級軍事指揮、工程技術軍官的重點軍事院校。位於山東省青島市。
25,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培養海軍初級指揮軍官、航空航天工程技術軍官為主的高等軍事院校。位於山東省煙台市二馬路188號。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26,空軍工程大學,擔負著為空軍培養航空工程、地空導彈、電子信息等領域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指揮軍官及培訓留學生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樂東路甲字1號。
27,空軍航空大學,是專門培養軍事飛行軍官的高等學院。位於吉林省長春市 28,空軍第一航空學院,擔負培養航空工程技術和管理幹部的任務。位於河南省信陽市。
29,空軍第二飛行學院,擔負培養具有轟炸機飛行加強技術,初步具備航空兵部隊指揮、管理能力的初級指揮幹部的任務。位於四川省夾江市。
30,空軍雷達學院,為空、海軍雷達部隊培養中、初級軍事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人才的綜合性高等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31,空軍後勤學院,培養空軍後勤高、中級專門人才。位於江蘇省徐州市。
32,桂林空軍學院,培養空軍初級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全空軍培訓政治指導員的綜合性軍事院校。位於廣西桂林市凱風路90號。
33,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為二炮部隊培養指揮軍官和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中級指揮院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
34,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是我國唯一的培養戰略導彈部隊技術指揮軍官及各類專門人才的高等工程技術學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洪慶。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35,炮兵指揮學院,肩負培養全軍炮兵中級軍政指揮軍官、軍事學研究生、外國留學生以及陸軍導彈專業軍官等任務。位於河北省廊坊市愛民西道136號。
36,炮兵學院,是一所培養基層指揮幹部的初級指揮院校。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黃山路451號。
37,沈陽炮兵學院,是一所炮兵初級指揮學院。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凌區東大營街。
38,裝甲兵工程學院,前身是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培養裝甲機械化部隊工程技術軍官和指揮軍官的最高學府。位於北京市豐台區西郊盧溝橋畔。
39,蚌埠坦克學院,為全軍裝甲兵部隊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的軍事院校。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40,重慶通信學院,為全軍培養初級通信指揮、通信技術軍官的任務。位於重慶市沙坪壩林園甲一號。
41,西安通信學院,為全軍培養初級通信指揮、通信技術軍官的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王曲鎮。
42,通信指揮學院,是培養通信指揮幹部的軍事指揮院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解放公園路43號。
43,防化工程指揮學院,是為全軍培養中級防化指揮軍官,中、高級防化專業技術軍官和全國人防防化幹部的綜合性軍事院校。位於北京市昌平陽坊。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44,鄭州防空兵學院,是全軍陸軍唯一的防空兵指揮學院,隸屬總參謀部。 擔負著為陸、海軍防空部隊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為地方培養高素質的機電、英語、計算機專業人才以及為外軍培養軍事留學生的任務。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建設東路24號。
45,第二軍醫大學,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翔殷路800號。
46,第三軍醫大學,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重慶市高灘岩。
47,第四軍醫大學,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樂西路17號。
48,北京軍醫學院,為全軍培養軍醫人才,隸屬總後勤部。位於北京市豐台東大街8號。
49,白求恩軍醫學院,是培養初、中級衛生專業技術幹部的醫務院校。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
50,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是我國公安現役部隊的最高學府。邊防、消防、警衛專業為國內獨有,還承擔師以上幹部的培訓任務,是我國國際維和民事警察和警務聯絡官培訓基地及學術交流中心。位於河北省廊坊市。
H. 軍事指揮院校
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炮兵指揮學院,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工程兵指揮學院,通信指揮學院,防化指揮工程學院,防空兵指揮學院,後勤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學院,海軍廣州艦艇學院,空軍指揮學院,二炮指揮學院。
軍事院校是軍隊所屬的以培養軍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學歷教育院校和非學歷教育院校的統稱,包括綜合型院校、指揮院校、工程技術院校、軍事醫學院校、士官學校等,其中指揮院校又分為高級指揮院校、中級指揮院校、初級指揮院校。軍事院校是培養軍事人才的主要場所,對於國防和軍隊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 中國有哪些著名軍校
1、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沒人能夠否認黃埔軍校在近代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的意義,說起它人們尊敬之前油然而生。從1924年到1949年底,黃埔軍校在大陸開辦了23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培養出了23萬多名畢業生。其中,不少畢業生成為國共的骨幹將領。如胡宗南、林彪、劉志丹、羅瑞卿、杜聿明、黃維、鄭洞國、戴安瀾、胡璉、徐向前、陳賡等。
拓展資料:
目前,我國的軍校分為全軍院校和軍兵種院校兩大類。全軍院校是指由四總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直接管理的院校。軍兵種院校,主要指各軍兵種所屬的各類院校,其主要特點是學員一般只在本軍兵種范圍內進行畢業分配,而不是面向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