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中學
㈠ 名人的初中生活
你好
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志寫稿開始的。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大都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真善美與偽惡丑對照的原則。這篇序言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830年,雨果浪漫戲劇代表作《歐那尼》的公開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定性勝利。
1830年七月革命後,雨果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他的長篇名著《巴黎聖母院》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為著名小說家的聲譽。
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
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52年,他出版了對拿破崙三世進行辛辣嘲罵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同年春,他又寫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對反革命篡權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和無情的揭露。
滿意請採納
㈡ 名人中學時代的故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在沈陽讀書的時候,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和宣傳救亡的問題。
周恩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有禮貌,守紀律。他特別注意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他所讀的書報,范圍也比較廣泛,除了社會科學的書籍外,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的書籍也是他喜愛的讀物。他還能把幾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閱讀,加以比較,探求最科學的內容和答案。
有一天,東關模範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麼?」
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
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
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
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麼讀書?」
周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一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
老師和同學們都敬佩地望著他。
周恩來在小學三年,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經被選送到省里,作為小學生的模範作文印行,這篇題目為《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後來還收入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國文成績精集》這兩本書里。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寫得非常精采,其中對於老師、同學充滿著熱情的希望,希望師生一道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這對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周恩來中學畢業以後,赴日本留學前,曾經回到沈陽母校,看望諸位師友。他給一個要好的同學寫了臨別贈言:「志在四方」,「願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相約當中華民族獨立、繁榮的時刻再相見言歡。這位同學一直把這個題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給周恩來總理,兩位老同學終於在解放了的新中國重逢,暢談了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畢生的目標,唯是如此,周恩來才受到萬民的景仰,幾成為一個完美的化身。
㈢ 一個名人的中學時代,著重介紹下中學時代。謝謝!
1880年,愛因斯坦全家來到德國慕尼黑,他在這里渡過了他的中學時代。愛因斯坦在10歲時,進入了慕尼黑的路提波德中學。他喜歡上了數學,並開始自學高等數學。沒過多久,數學老師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常常被小愛問得張口結舌。有一次,數學老師公開對他說:「如果班上沒有你這個學生,我會非常愉快。」小愛困惑地說:「我並沒有做對不起老師的事呀!」「但是,你提的問題經常使我心神不定。」除了對數學的愛好,愛因斯坦對路提波德中學並沒有留下好印象。那些死記硬背的功課,全都引不起他的興趣,成績也都很不好。老師們嫌他「生性孤辟,智力遲鈍」,責備他「不守紀律,想入非非」。有一次父親赫爾曼問學校的訓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應從事什麼職業,這位主任直截了當地回答:「做什麼都沒關系。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愛因斯坦後來對這種死板、專橫的教育方式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作是一種工具,靠它來把大量知識傳授給成長中的一代。但這種看法是不對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
幾年後,愛因斯坦再也無法忍受在路提波德的生活,他決定離開這里。但半途退學會使他拿不到中學文憑。小愛耍了一次「陰謀」: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證明他的數學已經達到大學水平,數學老師巴不得他早些離開學校,就欣然答應了他的要求。他又從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單,證明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休息。但還沒等到小愛提出提前畢業申請,訓導主任就通知他「離開學校」。愛因斯坦問:「先生,我犯了什麼過失?」「班上的風氣都被你弄壞了。你走吧!」
就這樣,1895年,愛因斯坦被那位斷定他「一事無成」的訓導主任勒令退學了。16歲的愛因斯坦隨父親來到義大利的米蘭,由於超齡和沒有拿到中學文憑,小愛無法在米蘭找到合適的德語學校。在父親的建議下,愛因斯坦獨自來到瑞士的蘇黎世,報考聯邦工業大學。但是考試科目中有政治史、文學史等,對不善記憶的小愛來說,顯然達不到要求。但校長很欣賞他的超凡的數學能力,建議他到阿勞小鎮上的州立中學復讀一年。這個建議對愛因斯坦的人生有重大意義,因為阿勞州立中學推行的是瑞士教育家佩斯特洛齊的民主和人道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學生自我負責,老師的責任是向學生展示知識和科學的魅力,點燃他們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的智力自由發展。在這座學校里,愛因斯坦逐漸變得樂觀、自信,他對知識的渴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這里,愛因斯坦對自己的人生作了第一次果斷的規劃,在他的標題為《我的未來計劃》的短文中,他表現出了獨特的自信:
「幸福的人對現狀太滿足了,所以不大會去想到未來。另一方面,青年人則愛致力於構想一些大膽的計劃。我若有幸考取,我就會到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去讀書了。我會在那裡呆上4年,學習數學和物理。我想像自己成了自然科學中這些部門的教師,我選擇了自然科學的理論部分。人們總是喜歡做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何況科學職業還有某種獨立性,那正是我極喜愛的。」
次年,愛因斯坦考取了瑞士聯邦工業大學,開始了對物理奧秘的探索。
後來愛因斯坦在給一位同事的信中寫道:「當我自問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發現了相對論,我想可能是由於我在童年時是一個智力遲鈍的小孩,。一般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在童年時代已經完成。到了成年時,也就不再考慮時間和空間問題了。而我在成年時才認真考慮時間和空間問題,成年人思考孩童時的問題當然要更深一些,更成熟一些。」
有些人認為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幾百年才能出現一個,我不這樣認為。事實上,幼年的愛因斯坦比起一般的小孩來發育比較遲緩,到了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小愛的父母親非常擔心,為他請來醫生,但體檢的結果一切正常。從上面介紹的愛因斯坦的中學時代來看,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方法,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人的一生中,中學時代是最率真的歲月,沒有先入為見的陣舊知識觀念的約束。那是一個勇於對知識追問的時代,富有想像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瑞士阿勞鎮的州立中學造就了愛因斯坦。這使他即使在家境貧困不得不在伯尼爾專利局任小職員時,也能孜孜不倦地思考和研究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問題,終於在1905年,發表了後來震驚世界的五篇論文。
㈣ 中外名人中學時代刻苦學習的事跡
E. 楊樂在中學時代,把解數學題當作是一種享受。從初二到高三的五年裡,他做了一萬多道題。這種勤奮的學習精神給他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他深有體會地說:「雜技演員走鋼絲的本領,是長年勤學苦練的結果。要想靠小聰明僥幸獲得成功,那隻能從鋼絲上摔下來。
A. 被人們譽為「數學之王」的德國數學家高斯的少年時代,家裡窮得連燈都買不起。他挖空一隻蘿卜,倒點油進去,再放進一根燈芯,就成為一盞別致的「蘿卜燈」。在這盞燈旁,高斯常常學習到深夜。
B.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兩歲時,媽媽又改嫁到鄰村。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為命。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裡想著數學公式,竟誤把手錶當作雞蛋丟進了鍋里。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麼走到庭院中來了!於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C. 抗戰前,青年華羅庚在英國進修,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房東老夫婦對人說:在所有留學生的房間中,華先生的燈是關得最晚的,抗戰期間,華羅庚在西南聯合大學教書,住在昆明郊區一個牛棚上面的「閣樓」里,牛在木樁上挨癢,「閣樓」也跟著搖晃起來.沒有電燈,像高斯那樣,用一隻空香煙筒做成一個簡陋的油燈。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寫成了經典數學著作《堆壘素數論》。
D. 陳景潤十分珍惜時間,他利用候車、排隊買飯等零碎時間學會了英俄法德四國文字。解放初,他還在廈門大學讀書,那時台灣常派飛機到福建沿海騷擾,他就帶書在防空洞里,一看就是半天。
㈤ 著名人物中學時代。
1913年春,周來隨伯父搬到天津。到天津後,他首要的事情就是准備報考南開學校。
南開學校是由兩位較為開明的有志之士於1904年創建的。一位是做過清朝的翰林和學部侍郎的嚴修,他認為要把中國和西方教育中最好的東西結合起來,主張教育救國;另一位是曾在美國受過教育的、很有名氣的中國教育學家張伯苓。這是一所聞名國內、仿照歐美近代教育制度開辦的私立學校,它的學術空氣比較濃厚,教學作風比較*,並以管理嚴格著稱。
他在作文中寫道:「浩浩乎大地之上,集無量數生物分子以成人。人者,萬物之靈也。各具本能,感擁仁智,發揮其固有之天性,以角逐於天演界中。」「一人之智慧有限,萬民之督察綦嚴,其以一手欲掩天下目者,實不啻作法自斃,以詐為利,以偽為真,卒至自覆自敗,與人以可譏可恥之據。」對當時混亂的現實,周恩來抒發了強烈的感情,他在文中寫道:「且吾竊怪以今人之明,而終不免於歐洲血戰,華人自爭,使世界無寧日。喪無量數人之生命腦力,以供彼一二私人指揮,其智可憫,其愚不可及也。」
這篇精彩的作文得到了全體國文教師的一致好評。他們評價道:「以孔、耶、釋之教詁題,大含細入,高挹群言。少陵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作者實得其妙訣。而通體用筆之遒勁,布局之綿密,尤征功候之純。冠冕群英,斷推此種。」「識見高超,理境澄徹。而通篇章法,復極完整合作也。」經南開學校創辦人嚴修親自選定
㈥ 名人的中學時代的回憶
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中學時代:
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在中學時代就對文學發生了濃厚興趣。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志寫稿開始的。
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大都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
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真善美與偽惡丑對照的原則。
這篇序言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830年,雨果浪漫戲劇代表作《歐那尼》的公開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定性勝利。
1830年七月革命後,雨果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他的長篇名著《巴黎聖母院》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為著名小說家的聲譽。
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
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52年,他出版了對拿破崙三世進行辛辣嘲罵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同年春,他又寫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對反革命篡權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和無情的揭露。
㈦ 走進名人的中學時代 名人中學刻苦的故事
1880年,愛因斯坦全家來到德國慕尼黑,他在這里渡過了他的中學時代。
1895年,愛因斯坦被那位斷定他「一事無成」的訓導主任勒令退學了。16歲的愛因斯坦隨父親來到義大利的米蘭,由於超齡和沒有拿到中學文憑,小愛無法在米蘭找到合適的德語學校。在父親的建議下,愛因斯坦獨自來到瑞士的蘇黎世,報考聯邦工業大學。但是考試科目中有政治史、文學史等,對不善記憶的小愛來說,顯然達不到要求。但校長很欣賞他的超凡的數學能力,建議他到阿勞小鎮上的州立中學復讀一年。這個建議對愛因斯坦的人生有重大意義,因為阿勞州立中學推行的是瑞士教育家佩斯特洛齊的民主和人道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學生自我負責,老師的責任是向學生展示知識和科學的魅力,點燃他們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的智力自由發展。在這座學校里,愛因斯坦逐漸變得樂觀、自信,他對知識的渴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這里,愛因斯坦對自己的人生作了第一次果斷的規劃,在他的標題為《我的未來計劃》的短文中,他表現出了獨特的自信:
「幸福的人對現狀太滿足了,所以不大會去想到未來。另一方面,青年人則愛致力於構想一些大膽的計劃。我若有幸考取,我就會到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去讀書了。我會在那裡呆上4年,學習數學和物理。我想像自己成了自然科學中這些部門的教師,我選擇了自然科學的理論部分。人們總是喜歡做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何況科學職業還有某種獨立性,那正是我極喜愛的。」
次年,愛因斯坦考取了瑞士聯邦工業大學,開始了對物理奧秘的探索。
後來愛因斯坦在給一位同事的信中寫道:「當我自問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發現了相對論,我想可能是由於我在童年時是一個智力遲鈍的小孩,。一般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在童年時代已經完成。到了成年時,也就不再考慮時間和空間問題了。而我在成年時才認真考慮時間和空間問題,成年人思考孩童時的問題當然要更深一些,更成熟一些。」
不會又是十七的校友吧……這個答案很勉強=。=
㈧ 名人的中學故事
一、周恩來: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迷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
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地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哈哈哈!」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二、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在中學時代就對文學發生了濃厚興趣。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志寫稿開始的。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大都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
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真善美與偽惡丑對照的原則。這篇序言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830年,雨果浪漫戲劇代表作《歐那尼》的公開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定性勝利。
1830年七月革命後,雨果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他的長篇名著《巴黎聖母院》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為著名小說家的聲譽。
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
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52年,他出版了對拿破崙三世進行辛辣嘲罵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同年春,他又寫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對反革命篡權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和無情的揭露。
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1885年5月22日,法國偉大的民族詩人、著名小說家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與世長辭。100多年來,法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直緬懷這位偉大的法國文化先驅者。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小說傑作至今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三、郭沫若: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11月16日,郭沫若誕生在四川省樂山縣(今樂山市)觀峨鄉沙灣鎮。這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從鎮里向西望去,在群山中有一高峰,叫做綏山,是峨眉山的第二高峰;鎮的東面,是滔滔的大渡河水由北向南不停地奔流。對這山水之間的小鎮,鄉里人總愛用「綏山毓秀,沫水鍾靈」來加以贊美。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稱。
郭沫若出生之前,郭氏家業已經凋敝。他的父親早年失學,曾在鹽井上當過學徒,人很精明,經營有方,逐漸又把家業發展起來。購置了田產、房屋和鹽井,到郭沫若出生的時候,郭家已是殷實之戶了。
郭沫若行八,母親呼他為「八兒」。上學時用的名字是郭開貞,「開」字是輩分,對於「貞」字,他歷來不喜歡,嫌它有些女性化。1919年在日本讀書時,終於把這個名字改掉了。不過,這是後話。
郭沫若4歲時,便隨著母親口誦古詩,受到中國詩歌的熏陶。後來他回憶自己的母親時說:「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耳濡目染,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好些唐詩。在我未發蒙以前,她教我暗誦了好多的詩」,「我母親事實上是我真正的蒙師。」他的父母雖然沒有讀過書,對子女的教育卻很重視,設了家塾。因為家塾面對綏山,取名為「綏山山館」,並且聘請了一位有名望的老師。
6歲時,郭沫若進「綏山山館」拜師,在大成至聖先師的神位之前,磕了幾個響頭。開始學些《三字經》、《千家詩》之類,並開始作對子。7歲時開始作試帖詩,老師出了些什麼「賦得山雨欲來風滿樓得樓字」的詩題,這對兒童就像巫師畫的神符一樣。還有什麼虛實平仄,什麼音律對仗,是很沒有趣味的,簡直是一種「詩的刑罰」。但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卻引起他的興趣,尤其喜歡唐詩。自己也學會作詩,在他的詩集中有一首詩,名叫《茶溪》,是他保存下來最早的詩:
閑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釣竿含了去,不識是何魚?
這首詩大約作於13歲,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他早年生活的狀況。茶溪是從峨眉山麓流下來的一條小河,蜿蜒流過沙灣,注入大渡河。能有興致去釣魚戲水,進而忘情誦詩,足可以說明他少年時生活的閑適和對詩歌的投入。
15歲,他離開沙灣到樂山縣城讀高等小學。年假時自己通讀了《史記》,很喜歡太史公司馬遷的筆調。16歲升入設在樂山的嘉定府官立中學堂,又開始接觸外國文學作品,如林紓翻譯的外國小說等,還閱讀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
在學校里,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優秀的。在高等小學第一學期,考了第一名。以後的期末考試,也都是前幾名。但他的性格疾惡如仇,敢於反抗,倔強不屈,在那樣的社會里不能不給他帶來很多麻煩。他的「修身」成績異常的低,最低的只有35分。
在縣城讀書時,他曾因反對老師野蠻打人而被記大過。還有兩次因罷課反對學校不公正地對待同學,而幾乎被學校斥退(開除)。又有一次因為同學被軍人打傷,他為同學鳴不平,代表學生要求學校向軍人進行交涉,遭到學校的訓斥,憤而與同學一起罷課。學校以「糾眾罷課」的罪名,又把他斥退,並通飭全省。這些精神上的打擊,並沒有使他屈服,反而培養了他的反抗性格,受到同學的敬慕,儼然成了學生中的小領袖。
1910年,他19歲時到成都,入四川省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讀書。第二年初,成都發生了國會請願風潮,要求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建立國會。他被推舉為班級的代表,參加全市學生的罷課斗爭,因而又一次被學校斥退。
辛亥革命暴發之後,他十分振奮,立即剪掉辮子,並寫了一首《詠牡丹》詩:
絕代豪華富貴身,艷色嬌姿自可人。花國於今非帝制,花王名號應圖新。
表達了他對清朝的覆滅和祖國的去舊圖新的欣喜心情。
四、冰心:
原名謝婉瑩,筆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1900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長樂縣。父親是清政府的海軍軍官。1904年她隨父移居煙台,童年是在海邊度過的,自幼熱愛大海。1911年進女子師范學校學習,1914年入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學習,1918年入北京協和女子大學預科。「五四」運動爆發後,她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活動。
她發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兩個家庭》,開始了以社會、家庭、婦女為主題的「問題小說」的創作。隨後發表了《斯人獨憔悴》、《庄鴻的姊姊》等。1921年後,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愛」或「人類之愛」為解決社會人生問題的理想。1923年,她從燕京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專攻英國文學,同時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
1926年回國後,冰心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31年寫了小說《分》,標志著作家對社會現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932年北新書局開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戰爆發後,她於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慶,曾以「男士」的筆名寫了散文《關於女人》。1946年抗戰勝利後,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課程。1951年秋回國,她寫了散文《歸來以後》等作品,創作上揭開了新的一頁。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記》。1958年3月《人民日報》開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讀者》,內容多是介紹國外見聞、歌頌友誼以及勉勵兒童努力上進。
此外,還出版了《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小橘燈》,以及《冰心小說散文選》等。文化大革命期間,香港朝陽出版社還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櫻花和友誼》、《我們這里沒有冬天》。粉碎「四人幫」以後,她開始在《兒童時代》上發表《三寄小讀者》。
建國以後,冰心曾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社會活動。
五、王亞南: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
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