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生物微課
1. 初一生物 肝臟形成尿素,最後排出體外的過程。
1.NH3,CO2,ATP縮合成氨基抄甲醯磷酸2.氨基甲醯磷酸與鳥襲氨酸生成瓜氨酸。以上兩部是在肝細胞線粒體中進行的3.瓜氨酸進入胞液,與天冬氨酸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4.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成精氨酸與延胡索酸5.精氨酸水解釋放尿素與鳥氨酸
NH3就轉變為尿素排出體外
2. 生物的性狀是指生物體的什麼
生物的性狀包括:形態結構方面的特徵,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徵,形態方面的版特徵和行為權方式的特徵。性狀在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常常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人的毛發有直發和卷發,虹膜的顏色有藍色、黑色,人的單雙眼皮,家兔毛的白色和黑色等;豌豆的皺粒和圓粒。為了描述方便,遺傳學家把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relative character)。遺傳學中把生物體所表現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徵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3. 高中生物微課,說課和試講的區別
說課指的是你來講教學思路,比如你打算如何引入,用什麼例子,然後後面要用到什麼回樣的教法和學答法,為什麼會用到這些教法學法等。這里不需要你對課的內容做具體的講解,只要講清為什麼要這么教學就可以了。
試講是你實際講課的過程。也就是將你上面的所列舉的教法實際應用。是對課本內容的講解。講清每個知識點,重難點就可以了。
4. 生物微課是什麼
生物專業的微課,以下是微課的概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一、「微課」的組成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
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
「微課」既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二、「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
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
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
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
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
頻教學案例的特徵。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於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並實現教學
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
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5)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於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6)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正因為課程內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研發者;正因為課程的使用對象是教師
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是「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而不是去驗證理論、推演理論,所以,決定
了研發內容一定是教師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7)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所以,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因為課程容量微小、用時簡短,所以,傳播形式多樣(網上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8)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由於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
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於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
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三、 微課的分類
1、按照課堂教學方法來分類。根據李秉德教授對我國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的分類總結,同時也為便於一線教師對微課分類的理解和實踐開發的可操作性,筆者初步將 微課劃分為11類,分別為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
5. 如何利用微課翻轉初中生物實驗課堂
微課讓初中數學課堂翻轉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 信息技術發展以及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微課教學逐漸流行且成為了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微課教學極大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它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整合,有利地推動了教育信息化進程。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課程主題、實驗等)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通過微課翻轉了「教」和「學」,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微」在「自助」。傳統教學模式只是單純的教與學,學生被動地接受,一般也兼顧不了全部的學生,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用微課來實現課堂的翻轉,通過微課視頻,學生可以在課前完成知識的「自助式」學習,回到課堂上就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對於有疑問的題可以通過小組協作的方式解決。學生在課外看教師的視頻講解,不用擔心跟不上教學進度,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看視頻的速度,隨時調整進度,這樣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到學生,學生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學習節奏和學習方式,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參與度,實現個性化指導,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微」在「生長」。微課的意義在於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情境、資源、活動的設計。因此,作為翻轉課堂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設計視頻時應該將教學中的重點轉換成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結合教師的智慧和情感進行「升溫」。例如,在《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微課中,讓學生體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從小學到初中「進化」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知識是「成長」的,微課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且感受到這樣動態的「生長」過程。可見,從數學課程這個角度來設計、製作與應用微課,可以真正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更深度的學習,使數學課堂的實效性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微」在「高效」。選取和創設典型的例題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數學科目的教學特點,它不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培養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充分理解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的相互轉化,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學習數學的好方法。
「微」在「易用」。為了學生進步,不少教師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成績,損害了學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提高單元的復習效率呢?在單元復習時可嘗試做微課教學,分別錄制每一章知識點歸納的視頻與難題、中等題、容易題等幾個典型習題解題思路的微視頻,學生可以在家裡通過練習來達到知識的內化,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也易於挖掘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質。
雖然微課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對數學教學有著推動作用。但是也需要注意,在數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也不可一刀切均運用微課教學,也要根據不同的課型特徵進行不同的嘗試,使數學教學更高效簡約,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