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學到大學
1. 從高中到大學,如何轉變角色
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大學生是高中時代的佼佼者,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大學後,面對的是來自祖國各地的精英,相比之下,就不可能再像高中時那樣突出。
大學生不能再沉醉在高考成功的喜悅中,而應做好「一切從頭開始」的心理准備,迅速給自己定位,既不自卑也不自負,有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經得起挫折和失敗,有較強的受挫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實現好學習的三個轉變。一是由純粹的接收型向接收型和創造型學習的轉變;二是要由教師指導灌輸型向獨立自主的學習轉變;三是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學習轉變。
正確處理學習與工作的關系。作為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雖然大學中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但學習仍然是學生的主要任務。
做學生工作,目的在於培養領導才能與協調能力,同時也為你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只是完善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手段,最終走向社會謀職覓業,靠的還是真才實學,不要讓社團工作成為你們生活的重心。所以你們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將學習與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正確處理專業知識與課外知識的關系。進人大學,你們面對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學習專業知識,擁有一技之長,是將來謀職立業、服務社會的本錢,自然不可忽視;但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許多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出現迫使學生必須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視野、豐富頭腦,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地、有選擇的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是明智的選擇。 第五,學會與同學、朋友友好相處。
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風俗習慣、性格不盡相同,這些差異可能會造成人際關系中的隔閡,只有大膽與人溝通,學會寬容和接受,付出愛心、真誠和寬容,用自己的真心、誠心、熱心去對待每一位同學,營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使大家能愉快地工作、學習,為今後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學會思考,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
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既會做事、又會做學問、更會做人的一代新人,最終目的是將自己推向社會,
所以在學校時,你們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運用自己所學去分析和思考身邊的現象和社會問題,這不僅是為了提高自身能力,更是為了豐富社會閱歷,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未來社會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是人的素質的競爭,作為跨世紀的一代,大學生應當具備以下素質:在思想上,具備國家、民族觀念,具備熱愛祖國又面向世界的眼光;在道德上,具備承擔義務的自覺性和享受公民權利的正確態度,也就是責任感;
在心理上,具備承受各種困難和挫折的耐力,並有毅力和勇氣克服困難;在文化上,具備較廣博的知識;在能力上,具備組織協調和管理的本領,有善於與入團結的特長。
總之,大學生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審視自己,在實踐中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為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刻苦學習,努力拚搏。
做到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要的棟梁之材。
2. 當你從中學升到大學你調整好心態了嗎
當你從中學升到大學你調整好心態了嗎
首先要與本地同學搞好關系,他們對本地情況比較熟悉,多和他們交流自然會多些了解。
其次,情緒低落、苦悶的時候最好一個人科學「消化」,而不要把不好的情緒向他人發泄或傳染給別人,要學會克服內向性格,熱情主動與人溝通,與人處理好關系,別人自然願意互相幫忙。
此外,最初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可以給原來的中學同學寫寫信,打打電話,互相鼓勵或安慰。
再次,應及早樹立在大學里的目標,可以通過考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泡圖書館等方式來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
最後,無論到了哪裡,總會有一些老鄉或者中學的校友,到大學後要盡快和他們建立聯系,拓展交際圈。如果該城市有親戚或父母的朋友,也應當拜訪一下,可以從中找到些「家」的感覺。
二:學業困惑
1、面對「自由」不知所措
大學的學習方式與中學很不一樣。老師不會「跟堂」,沒有太多的硬性作業,許多學習都要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完成。沒有了老師的「指揮棒」,學生面對突然多出來的「自由時間」,常常不知該如何支配。
2、沒有目標,失去動力
上大學以前只想著考大學,考上大學之後就覺得生活沒目標。 不知道學習還為什麼。人生是由很多階段組成,不同階段應樹立不同的奮斗目標。新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應該思考新的目標是什麼。
3、對專業不滿意
對專業不滿意也是大學新生最普遍的表現,一是不喜歡所學的專業,二是擔心該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景氣,對未來感到迷茫。這類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情緒低落、精神苦悶。
破解秘方
盡快適應大學的授課教學方式,可以先到師哥師姐那裡討教一下,學習一下他們當年的「轉型」過程,另外還可以套得一些教授老師的授課特點、授課進度等等,便於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考試之後」。
大學教育是培養你綜合素質的,如果剛上來對專業有點「抵觸」情緒,可以通過開展對外語的學習或者一些選修課程的接觸來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你過得開心了,也許就可以慢慢接受並愛上你的專業了。實在不能逆轉的話,你可要加倍努力,以便可以獲得轉變專業的機會哦!
3. 從中學到大學作文範文
有人說,沒有夢就沒有人生;又有人說,夢很多的人是空想主義者。而我說,夢雖不真,卻勵鬥志。我一直奔跑在大學的追夢路上,荊棘遍路,笑聲不乏,淚水和汗水是永久的插曲。
我至今仍記得初一時某一風和日麗的下午,語文老師幽默地說,我們班上應該會有五六個人到清華讀書。當時,我不知清華為何物,卻暗暗竊喜,因為我是班上名副其實的第一。我又記得上初三時,有一次乘公共汽車,我看到身著「清華」字樣的人,我差點就和他搭訕了。但勇氣不佳,無奈作罷。
其實,自從我上了高一,清華就成了我追逐的目標。是的,它很美麗,因為清華園,它博大,因為名師,它更神秘,因為它讓幾百萬高三生輾轉反側。說真的,當時我對省狀元很痴迷,因為這不僅僅意味著光耀門楣,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進入那萬人矚目的殿堂。高二時我買了一本《等你在清華》,它給我很多啟發。還有一次,我和好友王彥開跑到禮堂,我們相視一笑,做起領導為優秀學生發獎的動作。由此,大學這個概念在我的視界中更明晰了。
我們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高三很緊張,三更挑燈背誦,黎明摸黑讀寫。整整一年,復習班、應屆班龍爭虎鬥,前三名你唱罷來我來唱,面黃肌瘦者,兩眼無光者,比比皆是。真的,為了心中的象牙塔,即使刀山火海,我們也不惜一戰了。
終於6月7、8日過去了。再接著,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查詢了成績:567分﹗
當時我的心已沉了,發誓要復讀。那段填報志願的日子該是我的黑色星期五吧,父親與周圍的鄉親強烈要求我上大學;我很固執,是的,為了那北京的清華園。
我雖然不吐露心思,父親卻看出來了。他說:「咱縣十幾年才出一個清華生,你差一百分哩。你能在這一年裡長一百分嗎?心別太高,我可供不起﹗
結果,我就「放棄」我有生以來第一個夢。那是苦澀的,辛酸的。我原來與一個好友曹亮約定好要一起上清華做校友的﹙然而我們都落榜了﹚,而且人生又是那麼匆匆,能夠去全國最好的大學讀書,此生無撼矣。
就這樣,我填了延邊大學。同時,村裡兩個比我強的人落榜了,他們去復習了,我衷心祝願他們能實現心中的夢。
領到通知書後,我就要獨自坐火車去東北了。離家的前一天晚上,鄉親來為我餞行,我真的很感動:小時侯是鄉親們眼中的清華種子,但我辜負眾望,鄉親卻對我如故。呵,告別故地,續我征程。
兩天一夜後,我到了延吉市,2008年8月9號—那是我入大學的第一天。太陽落山時分,我到了公寓區,高聳的大樓、熙攘的人群、閃爍的霓虹燈讓我不知所措。尤糟糕的是,因為我提早到校,沒有接待的人,並且撥打了黑板上教育技術學師長的號碼而沒有回應後,我更加孤獨、彷徨。半個小時後,我很幸運地碰到了06級的學長,很自然地,我在他寢室住了一宿,還聽了他很多學習經驗。我到大學的第一課是:你不是一個人,同學、老師、學長,他們都是你的朋友。
緊接著,緊張刺激的軍訓開始了。教官比較和順,但高強度的軍事訓練依然讓我們苦不堪言。軍訓期間,一切似乎是「後高三時代」,6:00起床,9:00入睡,飢渴、疲憊、煩悶、思鄉,幾乎充斥在太陽暴曬的操場上。起步、正步、跑步以及其他基本姿勢是主要課程,為了應付檢測,再怎麼累大家還是咬緊牙,拿出了高三時的絕對精神,苦浸入了汗水中,樂體現在成熟的步伐上。對,我記得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追求越高,他的才能發展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就這樣做的 。
《士兵突擊》多麼令人興奮,我們—一樣。再往後,我們拿了軍歌比賽第四名,班上的一個女生那了個人才藝第四名。最後的拉練著實累人,我們來回近100公里。穿過馬路,越過大山,挺進森林,我們在路上並沒有太多閑聊,每個人都很認真,大家都很團結。在回來的路上,驟降大雨,我們收起雨傘,大聲歡唱,1小時的洗禮讓我們唱出煩悶,唱出快樂,也為軍訓的結束歌詠。真的,我也學到了不放棄,不拋棄,戰斗到底﹙這也恰恰是我在高三時的班級格言﹚。
而後,我們便正式上課了。由於大學的時間安排與高中時截然不同,我在開學的一個月里幾乎節節課無精打采。我很害怕我重蹈覆轍﹙我在剛上高一時就睡覺,我吃了很大的虧﹚。隨後,我馬上端正了學習態度,設計了自己的大學規劃,每日督促自己。方向明確了,其他自然就水到渠成。真的,我現在挺好的。而今,我仍然繼續著我的夢。追夢的路上幾多艱辛,幾多坎坷,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氣餒、放棄、逃避,而是閑著自己的夢無畏的前進。路多崎嶇,自當勉勵。直到現在,我也沒有真正放棄自己的夢。這個夢也將支撐著我讀完美好的大學,支撐著我靠近清華,支撐著我更上一層樓。其耐的朋友啊,讓我們一起奔跑在大學的追夢的路上,好嗎?
4. 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
其實,你上了大學,在另外一個環境中,自然而然就會跟著變。不過到是可以給你一點上大學後的建議:暑假期間你可以多讀些課外讀物,增加你的知識量和信息量,最好可以學習一些特長,比如唱歌,跳舞什麼的,加強一些體育鍛煉。因為大學中各種活動會很多,都要你自己表現,自己爭取,有的人可能漸漸的認為這些沒用,只是大一時的新鮮,但相信我,這些絕對是在為你走入社會打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剛入學的時候就要把自己展現出來,要有膽量,你的口才也要好。好好充實自己吧,加油!希望我的一些簡短的語言可以幫到你的大學生涯。
如果你問的是形象方面的話,這個是表面的東西,等你去了學校也會自然而然發生改變,這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我不希望通過我的描述讓你剛上大學就變成一幅大四的模樣,還是自己好好享受吧,把你一年年的改變都拍照記錄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成長,顯而易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讓你滿意!
5. 這句話進行兩種意義上的斷句一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都沒有的知識從中學到大學
從中學到大學里學不到的知識:社會知識
從中學到大學里學不到的知識:更深奧的知識
6. 求,從中學到大學發生了哪些變化600字
如果再回到從前所有一切從煙。
7. 如何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這一轉變的
如何實現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轉變
金秋之初,伴隨著高考的喜悅,新入學的大學生懷著激動、期盼的心情走進神聖的大學殿堂,准備開始美好的大學生活。跨入大學後,大學新生扮演的社會角色、所處的生活環境及其學習特點、面對的人際關系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相對獨立、學習自主自立、管理模式新穎、人際交往等都需要我們去學習。
高中生到大學生
在高中,同學們是老師的寵兒,家長的驕傲,為了能讓同學們能安心學習,家長和老師承擔了一切的一切。生活上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有老師嘔心瀝血的指導。然而進入大學之後,情況完全改變,遠離了老師和父母的嘮嘮叨叨,同學們或許慶幸自己獲得了自由,因為高中所受的壓迫以讓我們產生了免疫,然而,面對大學寬松的管理,同學們反而顯得手足無措了
在高中,三點一線的生活使同學們接觸的范圍僅僅限於家長、老師,同學和親戚朋友,進入大學後,同學們猶如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彼此性格、風格,愛好和生活習慣不同,如何同學相處,與老師交流,將自己融入集體生活,成為了同學們又一難題。
進入大學,同學們獲得了自由和自主,但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上也遇到了不少難題,應該怎麼樣處理這些矛盾,成為了我們大學生值得考慮的問題。
從高中到大學,無論是生活方式,學習習慣,人際交往都會有全新的感受。進入大學後會出現許多新的體驗,新的追求,新的希望。我們只有在新的環境中積極了解,適應,才能在新的環境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新的發展機會。
適者生存
生活的適應:告別了原先熟悉的一切,遠離父母,朋友,要自己獨立處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大學的新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性格之間的相互包容,看似平凡小事,卻時時刻刻都在對每個大學生進行著處人帶事,品德修養的考驗
學習的適應:大學里再也沒有了高中那樣的固定教室,每次上課都是流動教室,再也沒有了高中時的班級觀念,幾十人在一起聽課,而自己常常就像夢游一樣。學生也有了大量相對寬松,可支配的時間。
大學老師上課不像高中老師那樣深入淺出,有許多問題都是一筆帶過,指導著著我們學習,就像我們輔導員說的一樣「大學就是大家自學」。
積極調整
大學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社會的要求高,家長的期望高、個人的成長慾望強烈。又因為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尚處於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群體,所以加強心理的調節非常重要。
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在先天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心理品格的整合。
面對大學生新的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需要大學生從新的視角去認識,體會和學習。
為自己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當今有許多名牌大學的學生們游盪在社會各地,沒有工作,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提早計劃。
學會發展
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事情要做,求學、立業、戀愛、結婚。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學做人和學做事。在大學所確立的目標會對今後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大學階段確立新的目標,實際上就是人生目標的確立。也就是認識到:我適合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能幹什麼。
當代大學生的角色定位
大學期間,有很多同學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同學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當他們被第一次補考通知喚醒時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多嗎渺茫。
從大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必須從被動轉為主動,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將來的事業,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比我更在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讓大學生活對自己有價值」是我們的責任。許多同學到了大三才開始做人生和職業生涯計劃書,而一個主動的同學應該從入學就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
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8. 從中學到從小學到大學沒有學到的知識
小學:基本運算,初中:初等代數、幾何;高中:三角、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大學則依專業不同有所差異,一般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