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榔橋中學

榔橋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7-14 16:22:51

⑴ 朱踐耳的基本資料

朱踐耳(1922~),中國作曲家。原名朱榮實。安徽涇縣人。1922年10月18日生於天津,自幼隨家遷居上海。 關於朱踐耳先生的世系,據朱氏譜諜資料及當地人的記憶,為安徽涇縣榔橋鎮黃田村「上五房」中第四房朱慶 (字昆彩)之後裔,祖父朱鴻度,父親朱蓉初(名鏡)。按朱氏派字踐耳為「譜」字輩,原名榮實。其祖居宅今存涇縣榔橋鎮黃田村,即「敬修堂」。
中學時對音樂發生興趣,
朱踐耳,這位從60歲開始創作交響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間雕琢出了10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樂作品,這些數字,可稱得上是一個奇跡。 1949年起擔任過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劇院、
上海交響樂團等處專職作曲1955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60年畢業回國,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作曲。1975年調入上海交響樂團從事作曲。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自學鋼琴等樂器。30年代後期,曾隨錢仁康學習和聲,又入石人望辦的訓練班學習鍵鈕式手風琴。1945年赴蘇北解放區,先後在蘇中軍區前線劇團和華東軍區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1947年萊蕪戰役後譜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區軍民中廣泛傳唱。1949~1953年,先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作曲,曾為《大地重光》、《海上風暴》等影片配樂。1955年赴蘇聯,師從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巴拉薩年教授學作曲。留學期間所作鋼琴序曲第 1號《告訴你》、第2號《流水》,用音精練,筆觸細致;鋼琴獨奏曲《敘事詩》(為獨幕芭蕾《思凡》而寫)和《主題與變奏曲》,樂思發展邏輯嚴密,和聲手法亦較豐富,前者運用了交響性手法和奏鳴曲式,沖突尖銳,情思奔放,刻畫了小尼姑從宗教重壓下掙脫出來走向生活的歷程。1960年寫成的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歌詞選用毛澤東的詩詞),具有磅礴的氣勢和絢麗的色彩,在構思和手法方面也顯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樂界好評。
1960年學成歸國,翌年起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專職作曲。此後數年,創作多為小型聲樂體裁,其中,《接過雷鋒的槍》、《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成為當時流傳較廣的歌曲。1975年起,任職於上海交響樂團。作於1978年的弦樂合奏曲《懷念》,是他在交響音樂創作方面觸及悲劇性題材的第一次嘗試。完成於1980年的《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勇士》,則是他在張志新烈士悲劇性事件的激發下,經過兩年的醞釀而寫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國第1屆交響音樂作品評獎中獲優秀獎。1982年5月,在第10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的交響組曲《黔嶺素描》,是用音樂的刻刀所刻畫成的一組「單色木刻」;全曲對民間音樂素材的加工和對多調性、侗族特殊調式與非三度疊置和弦的運用等,既標新立異,又力求返璞歸真。 朱踐耳的作品尚有管弦樂《節日序曲》、民樂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樂四重奏兩部(其中 1部與施詠康合作)、雙簧管與鋼琴《春天的歌》、鋼琴曲《雲南民歌五首》、無伴奏合唱套曲《綠油油的水鄉》、獨唱曲《遠航》和《清晰的記憶》,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樂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清晰的記憶》等,民樂合奏《翻身的日子》,鋼琴曲《序曲第一號「告訴你」》、《序曲第二號「流水」》等,管弦樂曲《節日序曲》,交響合唱《英雄的詩篇》,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勇士》,交響組曲《黔嶺素描》,管弦樂音詩《納西一奇》、《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等。
代表作品:
電影創作音樂:《和平萬歲》、《龍須溝》、《偉大的土地改革》。 管弦樂《節日序曲》、交響大合唱《英雄的詩篇》、交響幻想曲《血染的紅花》. 1959第一首管弦樂作品《節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並被前蘇聯國家廣播電台作為永久性曲目錄音收藏。以後又
以德國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響樂團陸續演出。
1960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被前蘇聯國家廣播電台作為永久性曲目錄音收藏。
1983交響組曲《黔嶺素描》由瑞士廣播交響樂團在斯德哥爾摩演出。
1984應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屆國際音樂節,《交響幻想曲》由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錄制唱片。
1987應邀訪日本,「新交響樂團」演出《納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揮。
1993出席第六屆中國作曲家研討會,在台灣首演了委約創作的民樂五重奏《和》。
1994在美國完成第六、七、八交響曲和《小交響曲》。
1996出席巴黎「96法國電台國際音樂節」,演奏了五重奏《和》。
2000赴日本橫濱出席「亞洲現代音樂周」,演出《第八交響曲》。
2002出席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出了琵琶與弦樂四重奏《玉》。
2003上海交響樂團在美國11個城市巡迴演出《第十交響曲(江雪)》。獲得「中國音樂金鍾獎」終生榮譽勛章。 《朱踐耳管弦樂曲集》
作者:朱踐耳
裝幀項:精裝 8開 / 864
出版項:上海音樂出版社 / 2006-6-1
個人作品
主題詞:藝術與攝影-音樂-器樂-器樂合奏技法與作品
圖書簡介:這套《曲集》中有兩首作品須略加說明。一首是《歡欣的日子》。它原名為《翻身的日子》,1953年為電影配樂而作,是作者早期中唯一被收入的樂隊作品。2005年作者將之改編為西洋管弦樂版本,盡可能保持最初的風貌,只是在和聲與配器方面略為加工,並把標題改為《歡欣的日子》,使之符合音樂的特性。1953年的原譜則作為「附錄」發表,從中可以了解作者創作起步時期的狀態。另一首是《南海漁歌》組曲。它原先是1965年為民族舞劇《南海長城》而寫的音樂。在2003年開始改編,旋律保持原貌,其他方面大膽突破。些作品的編號仍編屬於1960年,而在樂隊技法上則屬於創作晚期,可說是中期和晚期的「混合體」,此為一特例。
《江雪》中國的作曲家當中,朱踐耳先生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交響樂創作是從花甲之年開始的,更讓人欽佩的是,他的創作隨著年齡的「老化」而越來越精彩:80歲的人還在寫交響樂已經是曠世奇談了,更何況他用的還是通常只有年輕人敢用的所謂的「先鋒派」手法。朱踐耳的交響樂作品,上關乎天地,下注重人性、人格和人的命運,所以他的交響音樂會稱作《天地人和》。我覺得很符合他的意境和追求。我曾經聽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他的《第十交響曲》(「江雪」),這是朱踐耳先生迄今最新的一部作品,當然也是年齡最大時寫的一部作品。聽了以後,真是感慨良久。
「江雪」的題材取自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部交響曲在現場演出時,要求指揮家帶領樂隊與由尚長榮的吟唱和龔一的古琴演奏的預制錄音同步進行。其中的自由樂段及搖板極難合二為一,而陳燮陽深諳此道,全曲自始至終融為一體,不露絲毫破綻,堪稱一絕。筆者有幸欣賞了上海交響樂團先後在上海和北京的兩次演出。似乎在北京的演出更為純熟完美,特別是音響合成渾然一體。樂曲描述的那種超凡脫俗、清高孤傲的人格形象非常動人。作曲家將古琴和京劇吟唱的民族神韻與現代作曲技法、無調性和泛調性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感染力。作品既具有古樸、深邃的凝重感,又富於新穎獨創的現代交響樂風格。日本作曲家高橋健治曾對用尺八、三弦這樣的日本民間樂器與嚴肅音樂結合的做法持保留態度,認為這是西歐民族樂派的延續,他主張趨向更國際化,採用抽象的手法來打破地方性的限制。而團伊玖磨則提倡現代作曲家應該站在「縱」的(本民族音樂傳統)和「橫」的(西方音樂傳統)的「交匯點」上考慮自己的創作。我不反對「用抽象的手法來打破地方性限制」,但對用民族樂器(包括民族吟唱)來豐富交響樂深表贊賞。這不僅會促進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而且也必將推動民族器樂演奏和吟唱藝術水平的提高。《江雪》在古琴部分採用「卡拉OK」式的演出形式,我覺得有點尷尬。這部作品無疑向中國現代歌劇、交響樂和室內樂的表演藝術家們提出了挑戰。試想有朝一日,當《江雪》全部採用現場演出的形式登上樂壇時,那是何等令人神往的局面啊!
《江雪》更像一首交響詩。全曲的力度布局呈對稱的橄欖形,3遍五言絕句的吟唱構成了樂曲的基本框架,首尾泰然自若、含蓄深沉,中間的一遍蒼涼悲憤、氣宇軒昂。遠景——近景(特寫)——遠景對照鮮明。「千山」、「萬徑」、「絕」、「滅」的那種空曠寂寞、冷清幽僻的境界,樂曲的首尾皆有出色的描繪。倘若首段的力度增長再從容一點,而尾聲的氣息再悠長一些,其意境則更佳。

⑵ 涇縣的交通

一、城市公交:
1路:短途汽車站——汽車站——農業大樓——蘇紅廣場——皖南第一街東——農機管理局——畜牧水產局——二小——涇秀苑——幕橋——江南春天小區——紀村路口——山水新村——開發區各廠——國際花苑——宣城工業學校——開發區管委會——駕校——農民新村——華林汽貿——交警隊——山水新村——紀村路口——江南春天小區——幕橋——涇秀苑——二小——畜牧水產局——農機管理局——皖南第一街東——蘇紅廣場——農業大樓——車站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30、末班17:15,每10至15分鍾一班車。
3路:長途汽車站——急救中心——稼祥中學校——綠陽花園——行政服務中心——南華工業園——紅星雅園北區——宣紙城——縣政府——青少年活動中心——二中——中醫院——荷花塘——郵政局——老醫院———自來水公司—涇中——百元社區——百元新村——長途汽車站
起始時間:起點站長途汽車站首發班6:30、末班21:00,每10分鍾一班車。
8路:縣醫院——陽光水岸——涇中——自來水公司——老醫院——郵政局——荷花塘————中醫院——二中——青少年活動中心——縣政府——宣紙城——紅星雅園北區——南華工業園——行政服務中心——威能電機廠——稼祥中學校——急救中心——長途汽車站——行政執法局——陽光水岸——縣醫院
起始時間:起點站縣醫院首發班6:30、末班21:00,每10分鍾一班車。
二、城鄉公交
(一)2路:縣醫院——丁家橋
途經站點:縣醫院——陽光水岸——百元社區——百元新村——長途汽車站——農業大樓——蘇紅廣場——皖南第一街東——農機管理局——中醫院——皖南電機廠——烈士陵園——水西景區——英特中學——三航局——城西工業園——園林牧場——楓坑——包村——周村——李園村——必勝橋——丁家橋
起始時間:起點站縣醫院首發班6:30、末班17:00。註:6:10接學生班車在短途站發車至園林牧場站,晚送學生17:30分為末班發車至園林牧場站。
(二)7路:惠康醫院——昌橋
途經站點:惠康醫院——興業加油站(液化石油氣灌注站)——紅綠藍紡織有限公司——賀村路農貿市場——急救中心——農業大樓——蘇紅廣場——皖南第一街東——農機管理局——中醫院——皖南電機廠——二橋加油站——下坊——高村路口——職高——汪家灣——南華職業學校——沁夢園山莊——昌橋——湖沖
起始時間:起點站惠康醫院首發班6:40、末班17:00,6:20由短途站發車。
(三)5路:短途站——晏公
途經站點:短途站——長途汽車站——急救中心——賀村路農貿市場——紅綠藍紡織有限公司——興業加油站(液化石油氣灌注站)——三口社區——七里店——下窯——榔樹口——茶沖路口——晏公小學——棠葉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區——巧峰村部——巧峰
起始時間:起點站短途站首發班6:50、末班16:30。註:5:50、6:20接學生班車在短途站發車,送學生班車17:30隻到棠業村路口。
(四)6路:205停車場——蔡村
途經站點:205停車場——涇川名苑——宣紙城——江南春天小區——紀村路口——山水新村——軋鋼廠——交警隊——殯儀館——老油榨——琴溪——洗馬橋——渡槽——蘭沖——蘭村——蔡村
起始時間:起點站205停車場發班6:40、末班17:00。註:6:20班車在短途站發車至上湖。
(五)北貢線:短途站——北貢
途經站點:短途站(沿交通路)——皖南電機廠——二橋加油站——烈士陵園——水西景區——英特中學皖——園林牧場——周村——丁渡——靠山——保興庄——雲嶺——崗山坦——管嶺——外馬村——北貢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站首班6:10、末班16:30。
(六)赤灘線:短途汽車站——赤灘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汽車站——農業大樓——蘇紅廣場——皖南第一街東——農機管理局——畜牧水產局——二小——涇秀苑——幕橋——江南春天小區——紀村路口——山水新村——武警中隊——軋鋼廠——交警隊——回龍灣——老油榨——赤灘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00、末班15:50。
(七)黃村線:短途汽車站——黃村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公路局——百園村叉路口——董村——秦坑叉路——西坑口——茗坑叉路口——黃村。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20、末班16:30。
(八)茂林線:短途汽車站——茂林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公路局——百園村叉路口——董村——秦坑叉路——西坑口——茗坑叉路口——黃村——安吳——花林溪口——茂林。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30、末班17:00。
(九)蘇紅線:短途汽車站——蘇紅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五里崗——興業加油站(液化石油氣灌注站)——三口社區——七里店——下窯——榔樹口——茶沖路口——晏公小學——棠葉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區——巧峰村部——巧峰——烏溪——白華林場——周坑——白華——溪頭——西陽——汀溪鄉政府所在地。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00、末班16:30。
(十)古壩線:短途汽車站——古壩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五里崗——興業加油站(液化石油氣灌注站)——三口社區——七里店——下窯——榔樹口——搖頭嶺——程家沖——古壩。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20、末班16:30。
(十一)汀溪線:短途汽車站——大坑風景區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五里崗——興業加油站(液化石油氣灌注站)——三口社區——七里店——下窯——榔樹口——搖頭嶺——程家沖——古壩——沈村——羅坑——蘇紅——九里嶺——汀溪村——大坑風景區。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7:00、末班16:30。
(十二)馬頭線:205停車場——馬頭
途經站點:205停車場——涇川名苑——宣紙城——江南春天小區——紀村路口——山水新村——軋鋼廠——交警隊——殯儀館——老油榨——琴溪——洗馬橋——梅子飯店——古樓——施村澇——五里亭——馬頭。
起始時間:起點205停車場首班6:20、末班16:00。
(十三)桃花潭線:短途汽車站——桃花潭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皖南電機廠——二橋加油站——烈士陵園——水西景區——英特中學——三航局——城西工業園——園林牧場——楓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灣——南山嶺——沙園——溪口——水口——桃渡——桃花潭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30、末班16:30。
(十四)中村線:短途汽車站——中村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汽車站——農業大樓——蘇紅廣場——皖南第一街東——農機管理局——中醫院——皖南電機廠——二橋加油站——烈士陵園——水西景區——英特中學——三航局——城西工業園——園林牧場——楓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灣——章渡——清水灣——中村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40、末班16:30。
(十五)厚岸線:短途汽車站——查濟
途經站點:短途汽車站——汽車站——農業大樓——蘇紅廣場——皖南第一街東——農機管理局——中醫院——皖南電機廠——二橋加油站——烈士陵園——水西景區——英特中學——三航局——城西工業園——園林牧場——楓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灣——南山——沙園——文村——蘇嶺——包合——連溪——老潭——厚岸——查濟。
起始時間:起點短途汽車站首班6:00、末班16:30。
(十六)孤峰線:205停車場——孤峰
途經站點:205停車場——涇川名苑——宣紙城——安天康城小區——象山公園——污水處理廠——職高——汪家灣——南華職業學校——沁夢園山莊——昌橋——孤峰
起始時間:起點站205停車場首發班6:30、末班16:30。
(十七)榔橋線:短途站—榔橋(黃田)
途經站點:短途站——興業加油站(液化石油氣灌注站)——三口社區——七里店——下窯——榔樹口——茶沖路口——晏公小學——棠葉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區——巧峰村部——巧峰——烏溪——白華——榔橋。
起始時間:短途站6:30、末班16:30。
三、涇中公交專線
A線:老涇中—氣象路—桃花潭西路—桃花潭東路—財富大道—樂業路—新涇中;
B線:女人街口—皖南第一街—環城東路—謝園西路—謝園東路—財富大道—樂業路—新涇中;
C線:老西門口—雲嶺路—紅星路—環城東路—幕橋路—涇川大道—桃花潭東路—財富大道—樂業路—新涇中;
D線:老涇中—氣象路—涇茂路—五里崗—山口社區—財富大道—樂業路—新涇中。
以上線路供參考,實際運行中,如有調整,以調整的線路為准。

⑶ 朱踐耳的代表作有哪些

代表作有《朱踐耳交響曲集》《曲集》《江雪》等
朱踐耳(1922~),中國作曲家。原名朱榮實。安徽涇縣人。1922年10月18日生於天津,自幼隨家遷居上海。 關於朱踐耳先生的世系,據朱氏譜諜資料及當地人的記憶,為安徽涇縣榔橋鎮黃田村「上五房」中第四房朱慶 (字昆彩)之後裔,祖父朱鴻度,父親朱蓉初(名鏡)。按朱氏派字踐耳為「譜」字輩,原名榮實。其祖居宅今存涇縣榔橋鎮黃田村,即「敬修堂」。讀中學時對音樂發生興趣,朱踐耳,這位從60歲開始創作交響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間雕琢出了10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樂作品,這些數字,可稱得上是一個奇跡。 1949年起擔任過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等處專職作曲1955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60年畢業回國,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作曲。1975年調入上海交響樂團從事作曲。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⑷ 涇縣的教育

涇縣幼兒教育約始於民國10年。最早為縣城涇縣高等小學內附設幼稚園,有專職幼兒教師和幼兒教學活動設施,初為1個班,後開2個班。抗戰發生後停辦。
民國18年,茂林鎮吳氏私立養正小學內附設幼稚班,不久停辦。民國29年,茂林福群小學(教會辦)附設幼稚園1所,入園幼兒18名。民國34年,豐樂鄉(今黃村鄉)大康、王府兩保聯立國民學校(初小),附設幼稚班1個,招收幼兒21名。民國37年,溪頭鄉中心國民學校(完小)附辦1所幼稚園,入園幼兒20名。上述各幼稚班(園)均時辦時停。至解放前夕,涇縣幼兒教育事業幾成空白。
1952年春,涇縣城廂小學開始附設1個幼兒班,招生40名,配教師1名。同年秋又增設1個班。同時馬頭、茂林2所完小各附設1個幼兒班。是年全縣共有4個幼兒班,入學幼兒136名。
1958年,在「大躍進」形勢下,多數小學均附設幼兒班,部分機關單位亦相繼開辦。有的農村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亦開設民辦幼兒園。是年,全縣幼兒班(園)增加到214個,入園幼兒增至5031人,專職教師增至210人。園舍設備大多簡陋。後來多數農村幼兒班停辦。
1959年,城廂小學附設的幼兒班劃出,單獨建立「涇縣城關幼兒園」,分大班、中班、小班,共設8個班,入園幼兒200餘人,幼兒教師7人。「三年困難」期間,除城關幼兒園外,農村公、民辦幼兒班(園)全部停辦。1966年,城關幼兒園改為「涇縣城關第三小學」,全縣幼兒教育復成空白。1975年撤並城關三小,恢復城關幼兒園,開設8個班,當年入園幼兒361人。
70年代末,較大集鎮小學陸續恢復開辦幼兒班,繼後各鄉及較大工廠都先後開辦幼兒園(班)。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6所,幼兒班140個(包括幼兒園設班),入園幼兒4028人,入園率為47.15%;有幼兒教師161人,其中民辦教師106人。
1984年8月,縣教育局和縣婦聯聯合舉辦培訓班,培訓幼師100人。教學方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開設衛生、體育、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數、音樂、美術等8項課程,通過游戲、體育活動、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方法來完成教育任務。 普通小學清末廢科舉後,各地興辦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一月,涇縣改建涇川書院「考棚」為校舍,設公辦「涇縣高等小學堂」1所。同年,在南鄉鳳村又設公辦初等小學堂1所。翌年在城內楊樹灣設公辦初等小學堂1所。光緒三十三年(1907)增設公辦小學堂2所:一在西鄉大成都馬村(今章渡鄉),一在西鄉十一都包村(今包合鄉)。光緒三十四年(1908)增設公辦小學堂3所:一在茂林潘村,一在上坊,一在北鄉王村(今孤峰鄉)。
民國建立後,學堂改稱學校。初期,全縣小學教育發展緩慢,新辦小學以私立居多,時辦時停。民國3年城關南門鄭姓宗祠開辦「私立鄭氏小學校」,1年後停辦。民國4年,全縣公私立高初等小學校約10所,城關有涇川高等小學、「私立三隅初等小學」,茂林地區有潘村小學,鳳村初等小學,厚岸有「柳溪初等小學」等。而城鄉私塾數量仍較多,大部分學齡兒童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民國9年,縣城沈姓一族創辦「涇縣北隅沈氏私立初級小學」,設1~4年級,開復式班2個,民國16年停辦。
民國10年春,東鄉黃田村朱俠骨鑒於家鄉子弟失學者甚眾,多方奔走募集基金,創辦「涇縣私立培風小學」。民國17年改辦為培風初級中學,小學附設其內。民國7年,茂林吳氏宗族吳民鄉改為「育英學校」10年改為「私立養正小學」。民國12年,水東翟氏開辦「涇縣西三區第一高初級小學校」。民國13年,泉北都(今昌橋鄉)汪店村汪姓氏族開辦「涇縣北二區第一小學」(後改名「汪氏小學」)。民國17年,溪頭都胡氏宗族開辦「私立龍坦小學」。其中「涇縣北二區第一小學」創辦人汪彩成於民國14年曾獲北洋政府教育部頒發金質獎章。龍坦小學於民國28年曾獲皖南行政公署嘉獎令。
此外,民國13年,涇縣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借用城關金斗廬和會館為校址,創辦初級小學1所,名為「私立培德初級小學」,設1個教學班,校長由傳教士兼任。民國16年底停辦。民國18年全縣共有小學33所。其中縣立完小1所,私立完小14所,公立初小1所,私立初小17所,在校學生1332人,教職員工128人。是年新辦「涇縣三隅女子初級小學」,為涇縣第一所女子小學。
民國21年,全縣小學發展至62所。翌年減至55所,在校學生4335人。民國23年特大旱災,私立小學基金無著,停辦32所,全縣僅存23所,共6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29人。民國2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要求各縣在農村開辦初級一、二年級的義務小學,稱「短期小學」,普及農村學齡兒童兩年制義務教育。涇縣當年即開辦「短期小學」15所,至民國26年發展至35所。抗日戰爭初期按照《安徽省各縣鄉(鎮)保小學暫行規程》規定:涇縣小學實行「四·二」制,初小四年修業期滿,即作為義務教育終了。並按規定初級小學免收學生學雜費。民國29年1月,安徽省教育廳通令全省,實行「政、教、衛合一」制度,將小學一律改稱國民學校,完小稱鄉中心國民學校,初小為保國民學校。並規定由鄉、保長兼任校長。國民學校內設小學部和民教部。全縣隨即將各鄉(鎮)公、私立小學統一改名。短期小學並入保國民學校,有少數小學開辦民教部。教會所辦兩所私立小學未改校名。一是茂林福群小學,系基督教聖公會所辦,校長由其會長兼任,全校1~6年級,共設6個教學班,教徒和非教徒子女均可入學。
另一所是民國29年前後由天主教所辦,校址設城關天主堂,校長由「神甫」兼任,實行男、女分班上課,全校有男、女生各1班。學生大都為教徒子女,學生上課前先作祈禱,並開設「讀經」課,不久停辦。
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由於人口增加,全縣城鄉小學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學校由75所增至143所,入學兒童由4706人增至10439人。抗戰勝利後,小學漸有減少。民國37年底,全縣小學共129所,學生8260人。翌年春除增加1所私立小學外,公立小學銳減,全縣僅存66所,(鄉中心國民學校22所,保國民學校44所),學生僅4084人(包括3所私立小學學生數);私塾仍有287所,學生3732人,塾師約300人。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小學。1949年暑期舉辦全縣小學教師講習會,經審定,繼續任用為教師270人。後經調整,保留原完小28所(含私立2所),新辦初小47所,總計在校學生5210人,教職員208人。至1965年,全縣小學442所,在校學生25348人,入學率為76.6%;公、民辦教師共1193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師生紛紛參加「造反」組織,停課「鬧革命」,教學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教學受到嚴重影響。1967年下半年,復課鬧革命,教材不穩定,不統一。同時實行「開門辦學」,縣城由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農村由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恢復正常教學秩序,辦學走向正軌。1983年,根據中央《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全縣普及規劃。規定在1985年以前全縣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涇縣人民政府先後分5批對全縣36個鄉、鎮全面檢查。1984~1985學年度,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65%;在校學生「年鞏固率」為98.1%;「畢業率」為91.1%;12~15周歲少年兒童中的普及率為96.1%。1985~1986學年度,「四率」百分點均有增長。其中入學率為97.89%,普及率為96.44%,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規劃。
1987年,全縣小學普及「四率」又有所增長,兒童入學率為98.9%,年鞏固率為99.7%,普及率為95.2%,畢業率為94.9%,升學率為75.8%。全縣平均每萬人中有在校小學生1098人。 普通中學民國17年(1928年),黃田培風小學朱俠骨校長募集基金,經省教育廳批准創建「安徽省私立培風初級中學」,為涇縣創辦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學。民國19年增設女子職業染織專科班。民國29年增辦高中部。
民國27年,鳳村鳳熙甫等為解決抗日戰爭發生後本地區小學畢業生外出升學困難,在本村懷候公祠創辦「涇縣邰陽培風學社」,招生34人,免收學費,補習初中課程。是年,原設宣城的「安徽省寧屬聯立中學」部分班級遷涇縣茂林潘村辦學,稱「安徽省寧屬聯立中學涇縣分校」。民國31年3月,由縣財政支付經費,委託寧中涇分校代招初中、簡師新生各1班附設該校,作為開辦涇縣公立中學之第一步。翌年2月單獨建校,稱「涇縣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設紀村,旋遷黃村。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入縣城南門外鄭氏宗祠。民國31年秋,厚岸鄉老潭舒家創辦「涇縣私立震山初級中學」,為時2年停辦,同年「涇縣私立龍坦初級中學」亦在溪頭都創立。該校系涇縣籍人廣東中山大學教授胡耐安與上海《文匯報》主編胡惠生抗日戰爭發生後回故鄉(溪頭都)期間倡辦,以胡氏宗祠2000餘畝田租收入為基金,以「溪上書屋」為校址。民國33年一度改為初級農業職業學校,35年夏停辦。翌年春恢復,仍為普通中學。1950年春龍坦初中並入培風中學,8月,培風中學停辦。
解放後,涇縣人民政府接管涇縣中學。1949年8月,涇縣中學並入涇縣簡易師范學校作為附設的初中部。1950年8月改簡師為「涇縣縣立初級中學」,簡師學生並入宣城師范。是年在校學生302人,設6個教學班,教職員工31人。1956年在校學生達389人,工農子女佔57%,分設8個班。1958年增辦高中,改名「安徽省涇縣中學」。同年在茂林潘村創辦涇縣茂林初級中學,後增設高中部,改名「涇縣茂林中學」。1959年創辦雲嶺初級中學和蘇紅初級中學。1961年,教育戰線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停辦雲嶺、蘇紅初中。1962年將涇縣農校改為潘村初級中學;涇縣工校改為包合初級中學,涇縣師范學校(校址黃田)改為榔橋初級中學,1973年改名「黃田初級中學」。1966年春,全縣共有4所中學,在校學生989人。其中初中897人,高中92人,教職員工139人,其中有公辦教師71人,民辦教師11人,職工57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中學陷於癱瘓。「武鬥」中,涇縣中學一度成為武鬥據點,校舍遭破壞,圖書儀器損失嚴重。
1969年,蕪湖市第十中學下遷來涇縣,分別安排在章渡、雲嶺、中村、太園、昌橋、孤峰、童疃7個公社初級中學任教,實行「開門辦學」。同時,其餘各公社有的自辦「五七初級中學」。至1970年,全縣有初級中學28所,完全中學2所(涇縣中學和茂林中學)。在要求「讀中學不出公社」的口號下,1975年,全縣各中心完小普遍「戴帽子」開辦初中班,不少生產大隊還開辦民辦初級中學,或幾個大隊「聯辦」初中。其時,安吳、琴溪、水東3個公社初級中學又「戴帽子」增辦高中班。至1976年,全縣除「戴帽子」高、初中班外,已有初中30所(每個公社1所),完中7所。師資多數從小學教師中提拔,或增加民辦教師充任。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學設施也都十分簡陋。
1978年,城關公社初中增設高中,改名「安徽省涇縣第二中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中等學校調整、壓縮。1980年撤銷昌橋中學和潘村中學高中部,增辦涇縣第三中學。1983年又改第三中學為「安徽省涇縣高級農業職業中學」。
1982年停辦章渡、黃田2所中學高中部;停辦全部聯辦初中和各校附設的初、高中班。
1987年,全縣有初級中學31所,在校學生13786人,畢業生2983人。教職工1023人。有完全中學3所,在校高中學生1536人,畢業生233人,高中教職工98人。廠、礦有初中2所,在校學生192人。是年,全縣平均每萬人有在校初中生400人,在校高中生44人。城關鎮達到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
民國期間,涇縣青年學生入高等院校者約300餘人。其中有的還出國留學繼續升造。
建國後,全縣升入大專院校就讀人數逐漸增多,1960年前約100餘人。1958年涇縣中學增辦高中。
1961年至1965年共5屆高中畢業生156人,升入高等院校70人。「文革」期間,上大學實行推薦「工農兵學員」制度,其數不詳。
1978年春恢復高考制度後,每年均有高中畢業生和社會青年考入高等院校。
自1982年至1987年,全縣考入大專院校420人。

熱點內容
教師公寓租房 發布:2025-05-25 08:52:15 瀏覽:160
2014年小學師德考核方案 發布:2025-05-25 08:50:44 瀏覽:152
給教師的評語 發布:2025-05-25 08:45:41 瀏覽:745
南昌在哪裡 發布:2025-05-25 07:16:06 瀏覽:200
高中數學函數圖像大全 發布:2025-05-25 06:11:49 瀏覽:194
南京地理位置優勢 發布:2025-05-25 05:53:49 瀏覽:447
初中語文特點 發布:2025-05-25 05:50:43 瀏覽:385
乒乓變奏曲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04:57:59 瀏覽:873
鋁合金焊接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5 04:57:56 瀏覽:460
師德與師愛的重要性 發布:2025-05-25 04:37:59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