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知識進校園
❶ 湯顯祖是誰呀
湯顯祖,明代戲曲家,生於1550年,卒於1616年,字義仍,號若士,祖籍江西臨川。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歷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與顧憲成等東林黨人過往甚密。十九年因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為浙江遂昌知縣,任職5年。二十六年眼看橫行不法的稅監到來,他在北京述職後徑直返回故里。晚年以繭翁為號。湯顯祖的思想比較復雜矛盾,他視科舉為唯一出路,同時又對科舉、八股文字表示厭棄;30歲時潛心佛學,企圖在宗教中尋求人生的意義,同時又譏笑服食丹葯的迷信者和嘲諷佛學的輪回說教。他思想中不同的側面,都在他的戲曲創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湯顯祖以思想家李贄為友,強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據主導地位。湯顯祖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牡丹亭》則是他的代表作。
《邯鄲記》據唐沈既濟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它的成就,僅次於《牡丹亭》。主角盧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從發跡直到死亡的歷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階層的無恥和淫逸行徑。盧生在未飛黃騰達以前,窮極無聊,闊小姐以送官法辦逼他成婚,以錢買通司禮監和勛貴而狀元及第,以鬼蜮伎倆而建立功勛,湯顯祖的這種諷刺性的改寫,藉以吐露他對當時黑暗政治的憤懣。《南柯記》據唐人李公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與《邯鄲記》一樣,藉以評議現實,但存有較多的虛幻色彩。《紫釵記》據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改編,但情節多有改動,如把小說中原來名義是郡主而實為妓女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新科狀元李益拒不參見盧太尉被派到邊境,也是小說中所沒有的。湯顯祖的這些增飾,反映了他對現實的不滿。曲文時有佳句 ,清新俊逸,近於小詞,而流利曉暢略嫌不足。
湯顯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劇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的戲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劇壇上,沒有一個戲曲家像他那樣受到後人的敬仰。
湯顯祖以自己的浪漫主義藝術珍品,代表了明代戲曲創作的最高峰。其詩集、尺牘、戲曲作品,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湯顯祖集》,最為完善。
❷ 求湯顯祖貴生書院說的全文翻譯,謝謝
貴生書院說
【明】湯顯祖
【原文】
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與禘,孝之達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寶此位?有位者能為天地大生廣生,故觀卦有位者「觀我生」,則天下之生皆屬於我;無位者止於「觀其生」,天下之生雖屬於人,亦不忘觀也。故大人之學,起於知生,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重也。
然則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壞之?《書》曰:「無起穢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為惡則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壞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與天下之生可貴,故仁孝之心盡死,雖有其生,正與亡等。況於其位,有何寶乎!
吾前時昧於生理,狎侮甚多。受命以來,偶讀至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乃嘆曰:「謂之天民,當如是矣。」始知「君子學道則愛人」。故每過郡縣,其長吏及諸生中有可語者,未嘗不進此言。而徐聞長熊公,愛人者也。此邑士氣民風,亦自惇雅可愛,新會以南為第一縣。且徘徊於余,不忍余去也。故書《貴生說》以謝之。
【題解】
湯顯祖來到徐聞的時候,看到徐聞的教育非常落後,於是提議縣令熊敏在他居住的地方創立了一個書院,起名叫貴生書院。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他意在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這就是這個名字的由來。湯顯祖寫下的《貴生書院說》,同《明復說》等一批詩文一樣,以「君子學道以愛人」為宗旨,宣揚「天地之性人為貴」、「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也」,這對當時社會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時,很多海南、雷州半島的文人學士仰慕湯顯祖,紛紛來到這里聽他講學。然而湯顯祖壯志未酬,1592年春離開徐聞,赴任浙江遂昌知縣。臨行時題詩一首《徐聞留別貴生書院》:「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表達了對徐聞的無限眷戀之情。
【譯文】
所以說:「對待死了的人就像對待活著的人一樣,這是孝的最高境界。」治理天下就像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一樣,這是孝的最高目標。孔子曰:「天地對人的最大功德和恩惠就是(它給人以)生命,聖人最視為珍寶的東西就是位置(本分、職分)。」(聖人)為什麼要以此位為寶呢?擁有位置(本分、職分)的人才能為天地擴大生命廣大生命,所以(通過)觀看卦象(我們會發現)擁有位置(本分、職分)的人才能「觀照自我的生命」,那麼天下的生命就都屬於自我;不能擁有位置(本分、職分)的人就只停留在「觀照客體的生命(關照生命客體)」,天下的生命雖然屬於人,也不能忘記觀照它。所以大人之學(成人之學),發端於了解生命的本質本原,了解生命的本質本原就能夠懂得尊重自我的生命,又從而懂得天下的生命都應當尊重貴重也。
既然這樣,那麼,天地的本性太重要了,我怎麼敢吾只局限於把它當物來看呢?天下誕生很久了,我怎麼忍心因為自己而損毀它呢?《尚書》上說:「不要做壞事來弄臭自己。」這是說自己的心本來是香的,做壞事就是使自己變臭。又說:「恐怕人們會引導百姓變得邪僻不正。」這是說破壞世法的人,能引導百姓變得邪辟不正。凡此種種都是由於不懂得自我的生命和天下的生命可貴,所以仁愛孝順的心都死滅了,(這樣的話,)雖然有生命,(卻)正與死亡(沒有生命)是一樣的。何況對那位置(本分、職分)呢,有什麼值得珍視的呢!
我以前的時候對生命的道理並不明白,(所以)輕慢侮弄生命的行為很多。受教以來,偶然讀至伊尹(曾經)說:「上天使這些百姓擁有生命,使之先有感覺然後知識。」不禁慨嘆:「稱之為天民,就應當是這樣的。」才知道「君子學習了道就(自然會)愛護百姓」。所以每當經過郡縣,對那些郡縣里的重要官員以及諸生中有值得交談的,(我)總是會進獻這樣的話。而徐聞的長官熊先生,是愛護百姓的人。這座縣邑讀書人和百姓的風氣,也是醇厚文雅值得愛護,新會縣以南稱得上是第一縣。而且(官吏百姓)在我跟前圍繞徘徊,不願我離去。所以我寫了《貴生書院說》(這篇文章)來表達感謝之情。
【注釋】
1、貴生書院: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被貶到徐聞任添注典史時,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了這個書院。1985年,廣東省文管會和徐聞縣政府撥款維修,重修後的書院依然保持了明清時期的風貌,佔地面積約。1989年,貴生書院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事死如生,孝之至也:這兩句話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
3、郊與禘(dì):即「郊禘」。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國語·楚語下》:「郊禘不過繭栗,烝嘗不過把握。」韋昭註:「角如繭栗,郊神祭天也。」《東周列國志》第4回:「僭用郊禘,比於王室。」清顧炎武《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一年祭三舉,侍從來班、揚,詩追《安世歌》,典與郊禘光。」參見「郊配」。
4、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這兩句話出自《易經·系辭下》。
大德:大功德;大恩。
(1)大功德;大恩。《易經·系辭上》:「天地之大德曰生。」《詩經·小雅·谷風》:「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晉陸機《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暉。」
(2)品德高尚。《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尹知章註:「德雖大而仁不至,或包藏禍心,故不可授國柄。」
(3)指德行高尚的人。《禮記·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孟子·離婁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清黃鷟來《和陶飲酒》詩之十三:「大德安鈍拙,下士快新穎。」
(4)大節。《論語·子張》:「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朱熹註:「大德小德,猶言大節小節。」
(5)佛家對年長德高僧人或佛、菩薩的敬稱。梵語為「婆檀陀」(bhadanta)。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常有大德名僧講一切經,受業沙門,亦有千數。」《翻譯名義集·釋氏眾名》:「婆檀陀,《大論》:秦言大德。《毘柰耶律》雲:佛言今日後,小下苾芻,於長宿處,應喚大德。」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帝(隋文帝)深崇佛法,天下大德,群集關中。」道士亦有稱大德者。唐趙璘《因話錄》卷四:「元和以來,京城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號。」
大寶:珍貴的財寶、寶貝。
(1)皇帝之位。(2)珍貴的財寶、寶貝。(3)對佛法的稱呼。(4)一種重五十兩的銀元寶。
5、大生:使生命擴大。
6、廣生:使生命廣大。
7、觀我生、觀其生:這兩個詞語皆出自《易經·觀下》。
8、貴重:尊重;持重。
(1)位高任重。《韓非子·內儲說下》:「大臣貴重,敵主爭事,外市樹黨,下亂國法,上以刼主,而國不危者,未嘗有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條侯亞夫自未侯為河內守時,許負相之,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二刻拍案驚奇》卷六:「那將軍是張王得力之人,貴重用事,勢焰赫奕。」
(2)指位高任重的大臣。《管子·明法解》:「人主不參驗其罪過,以無實之言誅之,則奸臣不能無事貴重而求推譽,以避刑罰而受祿賞焉。」
(3)高貴尊嚴。《後漢書·崔駰傳》:「及憲為車騎將軍,辟駰為掾。憲府貴重,掾屬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駰以處士年少,擢在其間。」五代齊己《贈詢公上人》詩:「威儀何貴重,一室貯冰清。」《官場現形記》第7回:「翻譯說:『外國人請貴重客,都是主人自己把菜一份一份的分好,然後叫細崽端到客人面前。』」
(4)器重;看重。《漢書·金日磾傳》:「貴戚多竊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貴重之。』上聞,愈厚焉。」唐白居易《贈王山人》詩:「貴重榮華輕壽命,知君悶見世間人。」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我關於賽會的知識,多半是從他們的敘述上得來的,並非考據家所貴重的『眼學』。」
(5)尊重;持重。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前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明王文祿《求志編》卷一:「今之為官者,太自尊大而貴重,與民隔絕。」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三章:「哎,主任,光咱父子倆說話,那兩個手腳不貴重的人,咱叫他們來年再入社不行嗎?」
(6)價值高;珍貴。《紅樓夢》第24回:「像這貴重的,都送給親友,所以我得了些冰片、麝香。」魯迅《彷徨·孤獨者》:「這種本子,在他是算作貴重的善本。」王西彥《隔膜》:「這樣的絲襪子哪裡會不貴重呢,說是要三百塊錢一雙哩。」
9、無起穢以自臭、恐人倚乃身:這兩句話皆出自《尚書·盤庚中》。
10、狎侮:輕慢侮弄。《尚書·旅獒》:「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孔傳:「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融(孔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獨立蒼茫子《東京學界公憤始末告鄉人父老興學書》:「(陳天華)內愴懷於祖國之孱弱,外不堪日人之狎侮。」
11、受命:猶受教。
(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稱受命於天以鞏固其統治。《尚書·召誥》:「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史記·日者列傳》:「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卜筮決瑜天命哉!」宋蘇軾《策別十八》:「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於其廷,軍旅四齣,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明吳騏《漢昭烈》詩:「名儒盧鄭久周旋,正值黃星受命年。」
(2)泛指接受任務、命令。《儀禮·士冠》:「筮人執筴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孟子·離婁上》:「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朱熹集註:「受命,聽命於人也。」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太行山龐炳勛集團軍是受命專門反共的。」
(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石惡將會宋之盟,受命而出。」《史記·項羽本紀》:「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宋王安石《上相府書》:「伏惟閣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時竊官於朝,受命佐州。」明張綸《林泉隨筆》:「王魏為東宮之臣,受命於高祖也。」
(4)猶受教。《晏子春秋·諫上六》:「公(齊景公)曰:『不幸有社稷之業,不擇言而出之,請受命矣。』」南朝宋顏延之《白鸚鵡賦》:「思受命於黃發,獨含辭而采言。」
(5)獲得生命。《莊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平脈》:「故極下之地,右手之尺,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氣渾沌也,既受命矣,萬物從土而出,惟脾為先。」
(6)授命;犧牲生命。明李贄《讀史·張千載》:「(張千載)又密造一櫝,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
12、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
伊尹曰:出自《孟子·萬章下》。伊尹,商湯臣,佐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宰相)。
13、長吏:指州縣長官的輔佐。
(1)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戰國楚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賢士失志。」《漢書·景帝紀》:「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顏師古注引張晏曰:「長,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唐陳鴻《長恨歌傳》:「而恩澤勢力,則又過之,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
(2)指州縣長官的輔佐。《漢書·百官公卿表》:「(縣)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唐王維《送縉雲苗太守》詩:「手疏謝明王,腰章為長吏。」《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會稽長吏聞新太守將到,大發人夫,修治道路。」
14、熊公:即熊敏,江西新昌人。時任徐聞知縣。
15、惇雅:醇厚文雅。惇,世風淳厚。
❸ 以生命為題,湯顯祖的事跡為內容的六百字作文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了舉人。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後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曆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於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誘惑,沈某等出賣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湯顯祖卻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並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後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贊。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他們也曾許他以翰林的地位拉顯祖入幕,顯祖都拒絕了。
三十四歲,湯顯祖以極低的名次中了進士,布滿荊棘的仕途從此開始。他先在北京禮部觀政(見習),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樂以來,南京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尤為其中的閑職。有人詠之於詩曰:「印床高閣網塵紗,日聽喧蜂兩度衙。」其閑寂可想而知。然而,當時南京卻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不論,即戲曲家,前後就有徐霖、陳大聲、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諸名家。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作書中蠹魚。雖至夜半,書聲琅琅不絕於口。別人問他:「老博士何為嗜書?」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這種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張居正而終於在這時被嚴加處分的文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留都也不太平。這里正進行著文學思想的激烈斗爭。早在嘉靖時代,文壇上就盛行著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萬曆期間,以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步其後塵,有加無已。風氣所及,一時有所謂前五子、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之類。其中王世貞不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勢力。萬曆十一年(1583),他以應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後在這里為刑部侍郎、尚書。地位顯赫。士大夫趨之若鶩。許多人奔走在他門下。他的片言只語,便可「翕張賢豪,吹噓才俊」,儼然為文壇盟主。可是,湯顯祖是一個尊重文學而不屈服於勢力的人,他重創新而反對復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優秀的文學遺產而不為復古派所規定的范圍所局限。他的文學思想和旨趣與王世貞輩大相徑庭。因此,他雖與王世貞同在南都,且又為王世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屬,卻不願與王氏兄弟相往還。他寫信給朋友說:「無與北地諸君接逐之意,北地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湯顯祖為揭露文學復古派的真面貌,還約了友人把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的詩文拿來解剖,劃出他們詩文中模擬、剽竊漢史唐詩的字句,塗塗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論。王世貞知道後,也無可如何,啞然失笑而已。這表明,湯顯祖不僅不以權勢是從,而且當復古文學思潮籠罩海內時,他有主見,有特識,決不隨波逐流。
這不是說湯顯祖有一種先天性的反抗性格,這實際上是他接受古代優秀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接受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反理學、反傳統、反專制的思想影響的結果。明代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哲學上,出現了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李贄等離經叛道的思想家。他們的觀點雖不盡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縛龍蛇的氣概,痛斥口談道德而心存富貴的偽君子,並以「非聖無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湯顯祖早年就做了羅汝芳的學生,自小跟他學道,讀「非聖之書」。後來又與激進的禪宗大師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進的思想家李贄,讀其《焚書》,十分傾慕。他說:「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紫柏)之雄,聽以李百泉(贄)之傑,尋其吐屬,如獲美劍。」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斗爭性,也被人稱之為 「狂奴」。這樣,他不僅在品格上不願與專制的統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鋒芒畢露。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嚴詞彈劾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揭露他們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飢民的罪行,疏文對萬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擊。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聖旨就把湯顯祖放逐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一年後遇赦,內遷浙江遂昌知縣。在遂昌,他「去鉗剭(wú,殺戮),罷桁(héng)楊(加在腳上或頸上以拘繫囚犯的刑具),減科條,省期會」,建射堂,修書院。有時下鄉勸農,常年則與青衿子秀切磋文字。這種古循吏的作風,終於使浙中這塊僻瘠之地大為改觀,桑麻牛畜都興旺起來。也許湯顯祖是把這里當作他的理想王國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監獄中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讓他們上街觀燈,為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無顧忌。這使他的政敵終於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員的時機一到,他們就出來暗語中傷。湯顯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趕走他。萬曆二十六年(1598),聽說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別人攻擊,給吏部遞了辭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揚長而去,回到家鄉。後來,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為由正式給他一個罷職閑住的處分時,他棄此敝履早過三年。
❹ 魅力撫州知識進校問答
撫州魅力
魅 力 撫 州
撫州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才子之鄉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期,臨川內史、山水詩人謝靈運筆下就有「銅陵映碧澗,石磴瀉紅泉」,對臨川古郡秀山麗水抒情寫意;在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就用「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的文辭高度贊揚臨川才子;兩宋時期,鄉賢晏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李覯等人都曾被家鄉的靈山秀水所傾倒而賦詩贊美;元朝時,盍西村曾用八首[越調·小桃紅]散曲小令《東城早春》、《西園秋暮》、《江岸水燈》、《金堤風柳》、《客船晚煙》、《戍樓殘霞》、《市橋月色》、《蓮塘雨聲》從不同角度描繪過臨川美景;明代,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偉大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也曾留下「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 的不朽詩句。
如今,漫步在撫州市區,映入眼簾的撫州文化園(博物館、圖書館、湯顯祖大劇院)、夢湖、撫河橡膠壩、汝水森林公園、市體育中心等精美傑作,你一定會欣賞和贊嘆撫州是座「城在水中、城在綠中、城在景中」的江南城市。徜徉在文化園,玉茗堂的夢魂,臨川之筆的光輝會帶你到歷史與現代文化交融的氛圍中;駐足在佔地460多畝的市體育中心,集 「時代性、標志性、地方性」建築形象的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令你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放眼撫河橡膠壩圍堰形成的10萬畝湖面,一碧萬頃,煙波浩渺,平楚蒼茫;在2100畝湖面的夢湖上泛舟,「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的美景重現於世;在汝水森林公園觀景閣上鳥瞰,城市風光盡收眼底,心曠神怡之際,把酒臨風,發思古之幽情;流連於「一河兩岸」的上下沿河路,「岸芷汀蘭,鬱郁青青」的花園式亮麗道路陶醉了行人。
如今的撫州,在400萬撫州兒女的共同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一定更美好!
疑似銀河落九天—夢湖公園
夢湖不是夢!撫州市以「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為契機,政府出資對多年來一直是城市內澇主要根源的鳳崗河進行改造,其中下游投資3.6億元,利用低窪地建造人工湖,取名夢湖,水面面積達2100畝,其規劃佔地總面積為2300畝,其中:湖水常年面積885.7畝,中心島嶼面積205畝,半島面積663.03畝,道路面積181.64畝,綠化帶面積322.67畝,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生態功能。
夢湖是個經撫州人民精心設計打造的人工湖。夢湖工程是集蓄洪排澇、文化旅遊、休閑娛樂、居家商貿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景區工程,是撫州市為做大做美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而實施的一項重點工程。
夢湖公園集休閑、文化景觀為一體,園內燈柱上寫滿了撫州歷朝歷代名人歌頌撫州的詩詞歌賦。
為了迎接國慶節,9月28日《同一首歌》在撫州新建體育館隆重上演,將撫州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撫州、建設撫州。
「江西撫州夢湖國慶彩燈」燈會
人們不會忘記中秋的夜晚,萬人雲集夢湖,觀賞中秋美麗的燈展夜景。撫州夢湖國慶彩燈大型藝術燈會,氣勢恢宏,整個燈會以精緻璀彩的彩燈精品展現了盛世中華大背景下,江西撫州人民團結奮斗,為建設和諧的撫州市而努力拚搏的時代風采。
汝水森林公園
該公園是2007年撫州投資6000萬元興建的一個佔地300多畝的集娛樂、休閑、觀光與一體的森林公園。公園建成後,將免費為市民開放,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娛樂、學習的場地。
撫州日新月異的變化悄然地在你我身邊發展,馬家山廣場
聖約瑟天主教堂(全國第三大教堂)
光照臨川之筆
撫州鳥巢體育館
文化廣場
在撫州文化園,一塊渾圓的淡黃色巨石上刻著四個紅色的大字「文化廣場」,讓人感覺到一種文化的韻律在流動,在巨大的歷史文化層面中滲透。
湯顯祖大劇院
投入1.2億資金建設的「湯顯祖大劇院」,建築面積17064平方米,外圍長廊設置為湯顯祖藝術展廊,整個劇場宏大,內部設置了1244個座位,燈光音響設施高檔豪華,劇院設施達省內一流、國內先進水平,可以接納大型藝術演出,是撫州市標志性文化設施之一。
我們流連在湯翁藝術展廊,3米多高的硃砂紅浮雕壁畫,再現了湯翁「四夢」的戲情,充分展示了湯翁戲劇人物的魅力。在撫州眾多的文化名人中,我最佩服湯顯祖的優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歷史上很多文人對廟堂都充滿了敬畏,要瀟灑離開廟堂歸於閭巷,獨善其身,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到。站在藝術展廊透過玻璃牆壁,遙遙相望的是圖書館、博物館,那是一座白色的建築,猶如一塊寶石溫玉嵌入撫州新開發區這塊文化的寶地上。
王安石紀念館
湯顯祖紀念館
輕歌曼舞之羊城廣場
國家圖書館屹立在廣場的兩邊,為撫州的美麗又添一筆。
文昌橋夜色
美麗的人民公園夜景
人民公園一角
河濱小景
撫州夜色
夢橋
❺ 湯顯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
湯顯祖一生寫過四個半劇本。最早寫的《紫簫記》只完成上半部。有刊本傳世的傳奇作品是《紫釵記》、《還魂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傳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劇中都有做夢的情節。
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所以世稱「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堂號是玉茗堂,所以也稱「玉茗堂四夢」。「四夢」中影響最大的是《牡丹亭》。《牡丹亭》是根據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的,湯顯祖有自己的許多發揮和創造。
女主人公杜麗娘因情而夢,因夢而病。死後3年,卻因與柳夢梅的「至情」而迎來了還魂新生。一對愛侶當真結成了夫妻。湯顯祖大膽地肯定了女性的情愛,並以超常的方式使美好的愛情得到了理想的結局。
湯顯祖歌頌「至情」,他說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也可以復生,「至情」有著超越生死界限的不朽意義。湯顯祖在塑造杜麗娘形象的過程中,靈感飛動,觸及了與「情」有關的多個方面。比如在劇中對封建禮教和冬烘先生作了極具幽默感的揶揄和嘲諷。
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牡丹亭》出版後,很快地在坊間和舞台上傳播開去,成了非常轟動的暢銷書,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5)湯顯祖知識進校園擴展閱讀:
1、顯祖戲劇對後世的影響
湯顯祖的戲曲作品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長遠的。
湯顯祖戲劇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其「言情」理論對戲曲創作的推動。在言情理論的鼓舞下,晚明的戲曲作家們大膽地張揚人的生命意識,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的傳奇。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最為傑出的一部。
湯顯祖的追隨者和模仿者代不乏人。直到清朝,洪升的傳奇傑作《長生殿》被說成是「一部熱鬧的《牡丹亭》」。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單寫一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蔣士詮專門寫了一部《臨川夢》。
2、在戲曲舞台上湯顯祖的影響
在戲曲舞台上,湯顯祖的影響更為巨大。
湯顯祖的《牡丹亭》剛問世,就成了戲曲舞台上爭相演出的劇目。無論是在士大夫家班演出,還是江湖戲場演出,《牡丹亭》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劇目之一。至今,崑曲舞台上可以演出的《牡丹亭》的摺子,仍有二十來出,成為崑曲的經典。
近數十年,《牡丹亭》的演出,出現一個又一個的熱潮。7個崑曲劇團有好幾個版本在演出。《牡丹亭》不但在國內演出,而且走向了世界。崑曲《牡丹亭》成了外國人了解中國戲曲藝術的最好的標本。
不僅崑曲在演出《牡丹亭》,各地的劇種如京劇、贛劇、閩劇、粵劇、越劇等也有《牡丹亭》的改編演出。不僅戲曲舞台上有《牡丹亭》的演出,甚至芭蕾舞的舞台上也有《牡丹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湯顯祖: 藝術魅力穿越四百年時光
❻ 湯顯祖是誰,湯顯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了舉人。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後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曆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於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誘惑,沈某等出賣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湯顯祖卻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並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後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湯顯祖名落孫山。
湯顯祖的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除《紫釵記》寫作時代可確考外,其餘「三夢」都不易確定寫作時間,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取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見《燕居筆記》)。和話本相比,《牡丹亭》不僅在情節和描寫上作了較大改動,而且主題思想有極大的提高。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就是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高出一籌。劇中關於杜麗娘、柳夢梅在夢中第二次見面就相好幽會,杜麗娘鬼魂和情人同居,還魂後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寫;關於杜麗娘不是死於愛情的被破壞,而是由於夢中獲得的愛情在現實中難以尋覓,一時感傷而死,也即所謂「慕色而亡」的描寫,都使它別具一格,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和浪漫誇張的藝術手法。
《邯鄲記》共30出,本事據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曲詞比較樸素。寫盧生一貧如洗,在邯鄲道旅舍中遇道士呂洞賓授他一枕,即入夢中。卧枕時旅舍主人方蒸黃粱。盧生在夢中得娶名門女子,中進士,當了20年宰相,封國公,食邑五千戶,官加上柱國太師。他的子孫也一齊高升。一夢醒來,黃粱方熟,盧生遂悟破人生,隨呂洞賓出家。劇中描寫盧生的煊赫聲勢,較之《枕中記》展開了更多的描繪。對盧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錢去賄通官僚勛貴,以及中狀元等刻畫,更是屬於湯顯祖的創造。盧生享盡富貴榮華,在臨死之際,還一心思念身後的贈謚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發跡到死亡的丑惡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場的黑暗。這里融和著湯顯祖在多年仕宦經歷中和對社會的觀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場傾軋、科舉腐敗和官僚奢侈等情況。
《南柯記》共44出,本事據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敘寫淳於棼酒醉後夢入槐安國(即螞蟻國)被招為駙馬,和瑤芳公主成婚。後任南柯太守,政績卓著。公主死後,召還宮中,加封左相。他權傾一時,淫亂無度,終於被逐。醒來卻是一夢,被契玄禪師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傳》相比,此劇在描寫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驕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獻媚等。《紫簫記》現存34出,是湯顯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顯來自唐代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但情節不同。它寫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後在游華清宮時失散,後小玉拾到紫玉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狀元,被派往朔方邊境軍中任職,兩人相互思念。數年後的一個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團圓。全劇文筆綺麗,人物道白都為四六對句。也有惡趣筆墨。據作者的《紫釵記題詞》中說,《紫簫記》未成而「是非蜂起」、「訛言四方」,原因據說是作者企圖「暗刺時相」。但詳細真相不明。
《紫釵記》共53出,系據《紫簫記》改作。作者在情節上改動數處: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經人撮合改為李益由拾釵而識小玉;批判負心漢改為歌頌李益和小玉在愛情上的堅貞,而阻撓他們婚姻的是盧太尉;把黃衫客寫成一個與宮廷有密切關系的十分有權勢的人物。詞藻華麗,但也有疏雋處。《墮釵燈影》寫霍小玉和李益相會時又驚又羞又喜的初戀之情,細致傳神;《凍賣珠釵》寫霍小玉的痴情,相當動人。《折柳陽關》《玉工傷感》《怒撒金錢》等出寫人物心理,結合氛圍襯托,也很成功。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1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3部詩集名《問棘郵草》。湯顯祖在戲曲批評和表、導演理論上,也有重要建樹。他通過大量書札和對董解元的《西廂記》、王玉峰的《焚香記》等等劇作的眉批和總評,發表了對戲劇創作的新見解。他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單純強調曲牌格律而削足適履,所謂「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辭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牘《答呂姜山》)。他和以沈?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吳江派作家進行了頑強的論爭。尤其是作為1602年前後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一文,不僅記述了弋陰腔的演唱情況,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珍貴資料,而且對表、導演藝術發表了精闢見解,強調演員要體驗生活,體驗角色,領會曲意,在生活上和藝術上嚴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觀眾。他自己勤於藝術實踐,「為情作使,劬於伎劇」,同臨川一帶上千名演唱海鹽腔的宜黃班藝人保持著廣泛的聯系,實際上成了地方戲曲運動的領袖。他還親自為演員解釋曲意,指導排練,「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❼ 湯顯祖是哪個朝代的人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了舉人。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後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曆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於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誘惑,沈某等出賣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湯顯祖卻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並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後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贊。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他們也曾許他以翰林的地位拉顯祖入幕,顯祖都拒絕了。
三十四歲,湯顯祖以極低的名次中了進士,布滿荊棘的仕途從此開始。他先在北京禮部觀政(見習),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樂以來,南京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尤為其中的閑職。有人詠之於詩曰:「印床高閣網塵紗,日聽喧蜂兩度衙。」其閑寂可想而知。然而,當時南京卻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不論,即戲曲家,前後就有徐霖、陳大聲、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諸名家。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作書中蠹魚。雖至夜半,書聲琅琅不絕於口。別人問他:「老博士何為嗜書?」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這種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張居正而終於在這時被嚴加處分的文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留都也不太平。這里正進行著文學思想的激烈斗爭。早在嘉靖時代,文壇上就盛行著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萬曆期間,以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步其後塵,有加無已。風氣所及,一時有所謂前五子、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之類。其中王世貞不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勢力。萬曆十一年(1583),他以應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後在這里為刑部侍郎、尚書。地位顯赫。士大夫趨之若鶩。許多人奔走在他門下。他的片言只語,便可「翕張賢豪,吹噓才俊」,儼然為文壇盟主。可是,湯顯祖是一個尊重文學而不屈服於勢力的人,他重創新而反對復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優秀的文學遺產而不為復古派所規定的范圍所局限。他的文學思想和旨趣與王世貞輩大相徑庭。因此,他雖與王世貞同在南都,且又為王世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屬,卻不願與王氏兄弟相往還。他寫信給朋友說:「無與北地諸君接逐之意,北地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湯顯祖為揭露文學復古派的真面貌,還約了友人把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的詩文拿來解剖,劃出他們詩文中模擬、剽竊漢史唐詩的字句,塗塗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論。王世貞知道後,也無可如何,啞然失笑而已。這表明,湯顯祖不僅不以權勢是從,而且當復古文學思潮籠罩海內時,他有主見,有特識,決不隨波逐流。
這不是說湯顯祖有一種先天性的反抗性格,這實際上是他接受古代優秀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接受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反理學、反傳統、反專制的思想影響的結果。明代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哲學上,出現了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李贄等離經叛道的思想家。他們的觀點雖不盡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縛龍蛇的氣概,痛斥口談道德而心存富貴的偽君子,並以「非聖無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湯顯祖早年就做了羅汝芳的學生,自小跟他學道,讀「非聖之書」。後來又與激進的禪宗大師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進的思想家李贄,讀其《焚書》,十分傾慕。他說:「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紫柏)之雄,聽以李百泉(贄)之傑,尋其吐屬,如獲美劍。」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斗爭性,也被人稱之為「狂奴」。這樣,他不僅在品格上不願與專制的統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鋒芒畢露。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嚴詞彈劾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揭露他們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飢民的罪行,疏文對萬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擊。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聖旨就把湯顯祖放逐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一年後遇赦,內遷浙江遂昌知縣。在遂昌,他「去鉗剭(wú,殺戮),罷桁(héng)楊(加在腳上或頸上以拘繫囚犯的刑具),減科條,省期會」,建射堂,修書院。有時下鄉勸農,常年則與青衿子秀切磋文字。這種古循吏的作風,終於使浙中這塊僻瘠之地大為改觀,桑麻牛畜都興旺起來。也許湯顯祖是把這里當作他的理想王國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監獄中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讓他們上街觀燈,為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無顧忌。這使他的政敵終於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員的時機一到,他們就出來暗語中傷。湯顯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趕走他。萬曆二十六年(1598),聽說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別人攻擊,給吏部遞了辭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揚長而去,回到家鄉。後來,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為由正式給他一個罷職閑住的處分時,他棄此敝履早過三年。
❽ 論述湯顯祖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1卷,《問棘郵草》2卷。
湯顯祖的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除《紫釵記》寫作時代可確考外,其餘「三夢」都不易確定寫作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取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見《燕居筆記》)。和話本相比,《牡丹亭》不僅在情節和描寫上作了較大改動,而且主題思想有極大的提高。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就是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 結為夫妻。湯顯祖在《題詞》中寫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所說的「情」,指人們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現為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學為基礎的封建道德觀念,在《牡丹亭》里表現為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對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縛。這種明確的創作指導思想,與當時反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潮一脈相通。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高出一籌。劇中關於杜麗娘、柳夢梅在夢中第二次見面就相好幽會,杜麗娘鬼魂和情人同居,還魂後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寫;關於杜麗娘不是死於愛情的被破壞,而是由於夢中獲得的愛情在現實中難以尋覓,一時感傷而死,也即所謂「慕色而亡」的描寫,都使它別具一格,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和浪漫誇張的藝術手法。
《牡丹亭》還別開生面地刻畫了花神和判官的對立性格。花神專掌「惜玉憐香」,實際是青春和愛情之神,作者大膽地描寫這位神「保護」杜、柳在夢中幽會。判官是陰世的統治者,卻具有陽世封建統治者的特點,不僅枉法,還維護封建禮教。他譴責花神有「罪業」,指摘「花把青春賣,花生錦綉災」。花神一面佯作「認罪」,一面卻又為杜麗娘說情,使判官遣發杜麗娘還魂。這些都符合他「惜玉憐香」的職責,而判官決定放出杜麗娘,卻又是因見到「婚姻簿」註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從「命定」觀念出發,這種觀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圖冊
《牡丹亭》也寫了封建家長杜寶對女兒的自由婚姻的阻撓。杜寶恪守封建禮教,認為女兒和柳夢梅的愛情婚姻都是「胡為」。他在「賜團圓」的聖旨下達前,一直堅持要女兒和柳夢梅離異。但作者也寫他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陳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畫得較有特色的人物。作為一個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學究,他是杜麗娘的對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圓滑世故的一面。柳夢梅中狀元後,他幾乎忘記了曾在杜寶面前誣告柳為「劫墳之賊」,而在兩人之間調解分勸,對當年被他責打的丫環春香,此刻也以「賢弟」相稱,他的性格也不是單一的。
《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當數杜麗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杜麗娘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發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追求愛情的纏綿而執著,是杜麗娘的一種性格特點,但杜麗娘還有她的思想特點。在《牡丹亭》以前,戲曲、小說中描寫女子執著、堅定地追求愛情,不乏其例,但象杜麗娘這樣表現了要求個性自由發展思想的卻很罕見。杜麗娘說她「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驚夢》),又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尋夢》)。聯系起來看,所謂「由人戀」,意為對美好的事物想愛就愛;「隨人願」,意為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隨;「無人怨」,意為即使死了也無怨言。《牡丹亭》寫杜麗娘的思想與行動同步,正是這個作品的成功之處,也是杜麗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處。
《牡丹亭》寫杜麗娘的性格發展和心理活動,層次鮮明,細致熨貼。游園以前,她感到「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游園時,她的心情由「悶」而「尋」,因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愛;驚夢時,由「尋」而「歡」,終於找到情人;夢後,由「歡」而「空」,因為所愛的人無處尋覓而感到空虛寂寞。從《尋夢》出到《回生》出,杜麗娘的心理也寫得相當細致,且有跌宕起伏。不過,在還魂以後,她的性格特點幾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親反對,面對封建禮教觀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 性格顯得蒼白無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夢梅寫得較為遜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評論家認為,柳夢梅的痴情和耿介寫來還是可貴可愛的,堪與杜麗娘的性格交相輝映。
丫環春香也寫得個性鮮明。她直率地揭露陳最良的道學面貌,與杜麗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襯。《閨塾》(即《春香鬧學》)出中,分明杜麗娘對陳最良「依註解書」不滿,但只能委婉地說「這經文偌多」,春香卻直接向傳統的經解挑戰,故意問君子為什麼要求淑女。在《寫真》出中,杜麗娘把夢中幽會事告訴春香,春香先是吃驚,接著表示感嘆:「怎的有這等方便呵!」活脫刻畫出她的純潔天真。
《牡丹亭》文詞以典麗著稱。《驚夢》的幾支曲子一向為人稱道,如〔皂羅袍〕曲:「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寫杜麗娘對春光的欣賞和嘆惜,透露了她愛情上的苦悶。又如《尋夢》中的〔懶畫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睡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好處牽。」寫杜麗娘渴望重尋舊夢、獲得愛情的歡樂,卻用她見到的景物來烘托。這種典麗的曲文用來刻畫杜麗娘這樣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的情態是很適合的。不過《牡丹亭》曲文也表現出它的弱點,使用冷僻的典故過多,甚至有晦澀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並不純是典麗,在描寫下層人物如農夫、牧童和桑婦時,比較通俗。在賓白的運用上,語言比較精練,也較通俗,在描寫陳最良等人物時,尤為出色。還有不少屬插科打諢的賓白則常流於庸俗,這也是元代以來戲曲中的一種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墮入惡趣的筆墨。
《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湯顯祖的《滕王閣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詩中寫道:「愁來一座更衣起,江樹沉沉天漢斜。」湯顯祖還從朋友處得知有一位婁江的女讀者俞二娘斷腸而死,他寫了《哭婁江女子》詩,其中寫道:「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相傳《牡丹亭》還使女伶人商小伶傷心而亡,這些都說明《牡丹亭》有著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
《牡丹亭》的出現,又引起了一樁戲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刪改《牡丹亭》的爭論。湯顯祖同年進士呂玉繩為了使《牡丹亭》便於用崑腔演唱,按崑腔音律作了改定(一說呂改本實為沈改本),湯顯祖不止一次對呂改本表示異議。他囑咐宜黃伶人羅章二說:「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後來改本更多,且皆系名人所為,如臧懋循和馮夢龍都曾更定、刪削。馮夢龍還把他的刪改本改名為《風流夢》。湯顯祖和他家鄉一帶的宜黃腔藝人交往頗多,他所寫傳奇當是便於用宜黃腔演唱。由於崑腔盛傳,近代劇壇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於改定本。
圍繞著修改《牡丹亭》的爭論,也反映出湯顯祖在戲曲創作上首先講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計較於按字模聲的創作主張。他對當時沈等編纂的曲譜、曲論雖有肯定,但也有批評。他在致呂玉繩的信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這種觀點同他主張文章要有靈性,是一致的。
《邯鄲記》
《邯鄲記》共30出。曲詞比較樸素。本事據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寫盧生一貧如洗,在邯鄲道旅舍中遇道士呂洞賓授他一枕,即入夢中。卧枕時旅舍主人方蒸黃粱。盧生在夢中得娶名門女子,中進士,當了20年宰相,封國公,食邑五千戶,官加上柱國太師。他的子孫也一齊高升。一夢醒來,黃粱方熟,盧生遂悟破人生,隨呂洞賓出家。劇中描寫盧生的煊赫聲勢,較之《枕中記》展開了更多的描繪。對盧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錢去賄通官僚勛貴,以及中狀元等刻畫,更是屬於湯顯祖的創造。盧生享盡富貴榮華,在臨死之際,還一心思念身後的贈謚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發跡到死亡的丑惡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場的黑暗。這里融和著湯顯祖在多年仕宦經歷中和對社會的觀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場傾軋、科舉腐敗和官僚奢侈等情況。
《南柯記》共44出,本事據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內寫淳於棼酒醉後夢入槐安國(即螞蟻國) 被招為駙馬,和瑤芳公主成婚。後任南柯太守,政績卓著。公主死後,召還宮中,加封左相。他權傾一時,yin亂無度,終於被逐。醒來卻是一夢,被契玄禪師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傳》相比,此劇在描寫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驕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獻媚等。
《邯鄲記》和《南柯記》都通過夢幻寫人生,是諷世劇。由於唐人小說中原有人生如夢、富貴如煙的思想,湯顯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這兩部作品也就表現出虛幻的色彩。
《紫簫記》
《紫簫記》現存34出,是湯顯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顯來自唐代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但情節不同。它寫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後在游華清宮時失散,後小玉拾到紫玉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狀元,被派往朔方邊境軍中任職,兩人相互思念。數年後的一個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團圓。全劇文筆麗,人物道白都為四六對句。也有惡趣筆墨。據作者的《紫釵記題詞》中說,《紫簫記》未成而「是非蜂起」、「訛言四方」,原因據說是作者企圖「暗刺時相」。但詳細真相不明。
《紫釵記》
《紫釵記》共53出,系據《紫簫記》改作。作者在情節上改動數處: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經人撮合改為李益由拾釵而識小玉;批判負心漢改為歌頌李益和小玉在愛情上的堅貞,而阻撓他們婚姻的是盧太尉;把黃衫客寫成一個與宮廷有密切關系的十分有權勢的人物。詞藻麗,但也有疏雋處。《墮釵燈影》寫霍小玉和李益相會時又驚又羞又喜的初戀之情,細致傳神;《凍賣珠釵》寫霍小玉的痴情,相當動人。《折柳陽關》、《玉工傷感》和《怒撒金錢》等出寫人物心理,結合氛圍襯托,也很成功。
其他成就
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1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3部詩集名《問棘郵草》。
湯顯祖在戲曲批評和表、導演理論上,也有重要建樹。他通過大量書札和對董解元的《西廂記》、王玉峰的《焚香記》等等劇作的眉批和總評,發表了對戲劇創作的新見解。他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單純強調曲牌格律而削足適履,所謂「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辭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牘《答呂姜山》)。他和以沈璟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吳江派作家進行了頑強的論爭。尤其是作為1602年前後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一文,不僅記述了弋陰腔的演唱情況,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珍貴資料,而且對表、導演藝術發表了精闢見解,強調演員要體驗生活,體驗角色,領會曲意,在生活上和藝術上嚴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觀眾。他自己勤於藝術實踐,「為情作使,劬於伎劇」,同臨川一帶上千名演唱海鹽腔的宜黃班藝人保持著廣泛的聯系,實際上成了地方戲曲運動的領袖。他還親自為演員解釋曲意,指導排練,「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1946年,趙景深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提到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五個相同點: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戲曲界佔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創作內容都善於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戲劇創作的清規戒律,五是劇作最能哀怨動人。
1959年,田漢到江西臨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作詩:「杜麗如何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提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旗鼓相當,杜麗娘與朱麗葉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