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德育論文
『壹』 我為幼兒教育獻一計論文
[德育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社會化發展為立足點] 德育教育的培養應從培養幼兒社會化入手,社會化是一種過程,一個人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逐漸充實,從而形成個性,融入社會,成為社會成員,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兒童的社會化學習主要是學習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學習待人接物...及處事規范。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結構的普遍形成,幼兒的生存環境日益優越,物質條件極大豐厚,幼兒在家中「如眾星捧月」。他們不需要照顧弟弟妹妹,更不需要與他人分享食品與玩具。生活在愛的氛圍之中,處處感受到被愛,而家長很少需要他們給與和付出。然而,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並不利於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從而使他們變得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回報的不建康行為意識,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做好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家庭幸福的保證與前提,同時也是一項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 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教育幼兒正確的與他人相處,使幼兒與同伴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逐步使幼兒學會在得到成人、同伴關心愛護的同時,知道承擔社會角色,心中有他人,強化幼兒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之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是我們目前幼兒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社會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詐虛偽、有真善美、有假丑惡、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事物,教師與家長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隨時隨地,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明辨是非,學有榜樣,行有規范,在幼兒幼小的心中播下愛與道德的種子。因為模仿是幼兒期學習的主要手段,所以,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在孩子社會社會化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社會化培養關鍵在於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搖籃,父母必須以良好的道德修養,個性品質,為孩子做出榜樣。例如:我班有一位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叼蠻、任性、為我獨尊,只要少有一點不合心意,便會 動手打老師及小朋友,玩具扔滿地經常發脾氣。入園後,經過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教育和家長的密切配合,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正當我們為教育的成功感到欣慰時,孩子病了,接回奶奶家調養,二十多天過去了,孩子回到了幼兒園變化如初,情況出現了反復。調查其原因,我們得知,爺爺奶奶誤認為「不能把孩子教育的太老實,當今社會老實人吃虧」。老師們聽後非常震驚,同時也很傷心。這個例子代表了一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由此不難看出,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有待於全民素質的提高,幼兒家長心理素質道德水準的提高。因為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及家庭成員和孩子共同社會化的過程,如果家長的社會化程度不高,那麼他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近墨者黑」家庭成員的行為對孩子的個性心裡品質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社會化程度能提高嗎?我們認為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質教育,也是最早、最長期的德育教育。家長和老師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幼兒社會化培養這一重任,不辱使命,把祖國的花朵培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棟梁之材。
『貳』 幼兒教師德育論文:如何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幼兒關愛他人
幼兒教師德育論文:如何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幼兒關愛他人,一、 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關於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不僅要搞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這對幼兒園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關愛教育」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提出:「培養幼兒樂於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與分享,有同情心,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良好情感。
兒童時期自我意識中的重要成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式結構模式越來越普遍,家庭教育環境以幼兒為中心,幼兒從小感到「至高無上」、「惟我獨尊」,家長完全把幼兒視為「掌上明珠」。幼兒在家庭中的中心位置,使他們得到了父輩和祖輩更多的關愛和呵護,許多家長只知道一味的對幼兒「施愛」,而不懂得引導幼兒去感受理解成人給予他們的種種關心和愛護。
我園教師對幼兒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把父母對自己的愛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對父母、對身邊的夥伴、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情感冷漠。如有的幼兒看到別的幼兒摔倒,不但不去扶,還去嘲笑。還有的幼兒有爭搶玩具、不謙讓等不良行為。若一個幼兒從小不知道關愛父母和長輩、同伴,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習慣,那麼長大以後就很難做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因此,從小加強對獨生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幼兒關愛他人、善於同情體貼別人、處處為別人著想、熱情的幫助別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奠定良好人格的重要方面。要從小在幼兒心中播下愛的種子。因此從小培養幼兒有愛心;關愛父母、同伴的品質,會對幼兒一生的幸福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作為幼教工作者,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我們重要的職責。綜上所述,我們確定了我園的課題——「如何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幼兒關愛他人」。
『叄』 幼兒活動設計論文初稿怎麼寫
培養習慣,收獲人生 第一部分:課題基本情況 在全面開展德育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從南沙地區民風民情特點為支點,進行了幼兒德育內容的再認識,在多輪研究和斟酌下,在大量實踐與思考中,本課題的德育內容主要定位於「九字德育經」,即忠孝禮、儉勇誠、善謙正,以在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品行,也以此作為幼兒園的德育文化創新支點,規劃德育教學內容和活動,建設成了和諧陽光的幼兒園氛圍。 一、 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 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在《關於幼兒園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認為:目前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人為、表淺化、孤立、封閉化,道德課程知識化;單項灌輸多,個體選擇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實效性不夠,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為有助於人生命發展、生活質量和精神心靈成長的工作。讓我們來看一下孩子的行為: 孩子知道乘車要讓座的道理,但在實際乘車過程中,孩子能真正讓座的很少;同伴間有了矛盾要文明解決,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長則教育孩子,以牙還牙,別吃虧;當孩子在路口碰到紅燈時,是聽老師說的「停」?還是隨人流「行」?……以上事例中,我們發現現在幼兒的德育很大程度上脫離社會、家庭和生活的整合教育。生態理念告訴我們,德育不能由外到內的簡單灌輸,也不是靠一般地講課來解決。只有激發孩子參與意識,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生活,親身去感受、體驗、思考和實踐,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與孩子內部的思想,情感發生作用,轉化成內在的需要和行為動機,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 我園重視幼兒德育教育,希望通過研究,在幼兒的一日活動環節中,以德育規范為引領,熏陶幼兒行為意識,影響幼兒行為表現。 2.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國外對學生的道德與禮儀教育研究非常重視,已有相應成果。如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和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著重研究了兒童道德認知問題。再如精神分析學派關於兒童焦慮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蘇聯心理學家關於兒童羞愧感的研究,則著重研究了兒童道德情感的發展問題。又如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則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問題。 綜觀新加坡的禮儀道德教育,側重於有文化修養、勤勞、努力、合作;日本設立了「道德時間表」、「友愛課」;韓國十分重視國格教育,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尊師愛生,禮儀、禮貌較好;美國的教育側重在培養愛國精神與公民意識上面,開設公民教育;西歐等同亞洲國家一樣,其道德教育也是通過宗教、歷史、社會、文學等方面潛移默化進行的。要求受教育的對象正直、尊重他人、尊重法律等良好品質與習慣的形成。 在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關於兒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如早期的陳鶴琴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針對獨生子女的現狀,許多地區都進行了禮儀教育,如北京的花家地實驗小學實行「三禮教育」;任丘一中開展「文明禮儀課」等。但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的系統研究比較少。 二、概念界定: 1.幼兒一日活動: 主要指游戲活動、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三個方面,具體含蓋幼兒入園到離園的各環節,同時延伸至親子與家庭部分活動。 2.德育: 是教育者按一定社會和幼兒的道德要求和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採取言傳、身教、踐行等方式,發展幼兒品德、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素質的教育活動。幼兒德育是教師根據幼兒品德發展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把傳統的文化思想、當代社會的道德規范、行為准則轉化為幼兒的道德品質的過程。 本課題的幼兒德育以幼兒禮儀為切入點,以幼兒生活禮儀、交往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為主要內容,憑借故事、體驗、教學等途徑,呵護幼兒的童真、童趣,實現讓枯燥的禮儀內容情境化、游戲化。 三、研究目標: 1.探索幼兒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2.構建較為科學的幼兒德育內容體系,開發適合本園特點的園本化德育課程。 3.隨著禮儀等德育內容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以德育人的辦園特色。 四、研究內容: 3.環境氛圍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研究要點: ①幼兒園校園文化中德育內容的構思; ②班級環境中特色環境的創設; ③幼兒心理環境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④幼兒園物質環境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主要策略。 4.游戲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研究要點: ①幼兒游戲交往中德育現象的觀察與反思; ②幼兒游戲交往中德育內容的滲透式體驗研究。 5.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研究要點: ①有利於幼兒德育教育的節日活動體系研究; ②節日活動中幼兒德育滲透的指導策略; ③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體驗的反思。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用於課題研究前測與後期階段,通過對教師與家長的調查,了解孩子通過德育教育在一日活動中言行、舉止的變化,了解孩子道德成長特點,為課題確立提供依據,為研究提供對比數據。 2.行動研究法:將此方法貫穿於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通過對研究內容和步驟的分析論證,結合實踐,尋找階段研究中的得失問題,圍繞問題以及對研究過程的評價,來對本課題方案進行新一輪的調整與完善,保證課題研究進度與研究內容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通過行動研究,積累(匯編論文、案例、環境照片、自創兒歌等等)與及時推廣階段成果(全園推開),在研究實施中,不斷再評價,再發現,再調整。有效保證本課題的研究質量以及對實踐工作的有效改進。 3.個案研究法: 對幼兒的個案跟蹤:及時記錄幼兒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的行為,如童話、童畫、童歌、童謠等,從中分析對孩子的德育教育影響有哪些因素,並尋找適宜的指導策略與方法。 六、研究過程: 確立課題方向,開展早期論證;我園德育教育經驗反思;設計問卷,開展我園幼兒德育教育的現狀調查分析;完成《幼兒德育教育現狀調查報告》;查閱文獻,結合實踐,形成幼兒生活中德育教育的內容體系;探索幼兒生活中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完成論文《生活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調整課題方案,完善研究網路。 3.開展子課題「環境氛圍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幼兒園校園文化中德育內容的構思;班級環境中特色環境的創設;幼兒心理環境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幼兒園物質環境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主要策略;完成論文《環境氛圍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 4.開展子課題「教學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查閱文獻,結合實踐,形成日常教學活動中德育教育內容體系(現有課程資源與生成性課程資源);日常教學活動中幼兒德育教育的指導策略;完成論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 5.開展子課題「游戲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幼兒游戲交往中德育現象的觀察與反思;幼兒游戲交往中德育內容的滲透式體驗研究。完成論文《游戲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 6.開展子課題「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教育研究」。 有利於幼兒德育教育的節日活動體系研究;節日活動中幼兒德育滲透的指導策略;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體驗的反思;匯編《德之韻》論文專集。 7.2010年7月—2010年12月:總結經驗、匯編相關研究成果。幼兒德育教育個案、教師指導個案;
『肆』 幼兒園德育論文哪些題目新穎
(一)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佔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當,篇幅的長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比如有一篇論文論述企業深化改革與穩定是辯證統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業為例,說只要幹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則,與職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數職工的理解。從全局觀念分折,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里只講了企業如何改革才能穩定,沒有論述通過深化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職工收入增加,最終達到社會穩定。 (二)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捨,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塊毛料寸寸寶貴,捨不得剪裁去,也就縫制不成合身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材料只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須捨得拋棄。 (三)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只限於反復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這樣的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 (四)論文的基本結構由序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序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部應比較簡略。本論則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層標准,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