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古代師生車

古代師生車

發布時間: 2021-01-01 13:46:00

Ⅰ 古代車有哪些稱呼車輪又叫什麼古代又有哪些和車有關的名詞

古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桿和木板,叫軫〔yǐ以〕, 車的運轉內部分主要容包括輪和軸。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網〕。連接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這叫輻輳〔còu湊〕。車軸是一根橫梁,上承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出轂外,末端套有青銅或鐵制的軸頭,叫軎〔wèi衛〕。軸頭上有孔,用來納"轄",以防車輪脫落。轄一般用青銅或鐵製成,呈扁平長方形,長約三四寸,俗稱銷子。車軸橫在輿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輿的底部安上兩塊木頭,用繩索把軸綁在上面。它的形狀像個爬伏著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ù復〕。

車輛的構造和組成,除了上面介紹的有關載車和運轉部分的構件外,還要包括駕車的構件。駕車部分的構件主要有轅、軛。轅又叫輈〔zhōu舟〕,為一根直木或稍彎曲的木杠。轅轅的後端連著車軸,前端拴著一根彎曲的橫木叫軛,又叫衡或橫。轅和軛相連靠的是銷子,叫

Ⅱ 古代送考生進就師考試的車為「公車」,請問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唐,漢,宋,隋。請選擇一個。

漢朝,西漢,漢武帝時期

前196年,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回能的「賢士大夫」,答開漢代察舉制度的先河;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正式確立察舉制度;這一年,漢武帝用車馬接送被各地舉薦的讀書人到京城接受皇帝的考試,以示禮遇,稱為公車,這一次察舉是漢武帝得到了董仲舒\桑弘羊等對後來歷史常識中大影響的大臣.
察舉制度後來發展成為科舉制,到隋朝成形.各朝政府同樣用車馬接送被徵舉的讀書人,以示禮遇,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康有為,梁啟超等舉人在清末的上書稱為:公車上書

Ⅲ 我想收集一些古代車圖片 謝謝

不能作答

Ⅳ 中國古代車的各部分名稱都是什麼

1、軾和轍

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叫做「軾」。而「轍」表示車輪壓的痕跡。

2、軒

軒表示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如;軒駕(帝王的車駕);軒冕(卿大夫的車和禮服是分等級的,藉以指官爵祿位)。

3、轅

指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先秦時代是一根曲木,在車的中間;漢代以後多是兩根直木,在車前兩側。

4、輿

古代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

5、軫

「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桿和木板,叫軫[yǐ]。

6、輪和軸

車的運轉部分主要包括輪和軸。

7、轂

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

8、輞和輻

車輪的邊框,叫輞。連接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

(4)古代師生車擴展閱讀

古代車輛的製作規定

 關於製作車輪的技術要求,早在春秋末年齊國人的著作《考工記》中就有了明確規定,具體要求有下列10條:

一是對車輪要用工具規尺進行認真的校準,使其外形為正圓形;否則輪子與地的接觸面就不可能盡量小,因而也就轉不快。

二是輪子平面必須平正,可將輪子平放在同輪子同樣大的平整的圓盤上進行檢驗,看兩者彼此之間是否密合。

三是要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

四是要將輪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確定輪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

五是要求同一輛車的兩個輪子的尺寸和重量都要一樣。

六是要求輪子的整體結構必須非常堅固。

七是要求車轂的粗細、長短要適宜。要依據有利於轉動和穩定的原則,對不同用途的車輛可選用不同尺寸的轂。

八是要求輪子的直徑要適中。太大,則人上下不方便;太小,則馬拉起來很吃力。

九是對軸的要求有三條:選材精良,堅固耐磨,轉動靈便。

十是對整個車輪都必須選用堅實的木料等等。

由此可見,當時的技術要求是很嚴格的,其考慮是十分周全細密而又符合科學原理的。《考工記》還對車輿材料的選擇及其連接方法,對車輛其他部分的製作,對不同用途車輛的要求等問題分別進行了敘述。 

Ⅳ 古代的青犢車是什麼東西

青犢車

讀音:qīng dúchē

青犢:青牛。 清 吳偉業 《通元老人龍腹竹歌》:「吁嗟乎 昆侖 以外流沙西,當年 老子 驅青犢。」參見「 青牛 」。

青犢車:青牛的座駕。

Ⅵ 古代車叫什麼

還叫「車」。
唐代詩人杜甫的《兵車行》
「車轔轔(轔轔:車行聲),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可見一斑。

Ⅶ 古人常用「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古代的五車書到底有多少

在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形容人知識淵博,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沒有紙張的,只能將知識記載在竹簡上,竹簡都是大小不一的,有大也有小,但是正常的尺寸大小則為二十五厘米,如果我們論一車能夠裝多少的話,我們可以計算一下,比方說竹簡的寬度大約是五厘米,厚度是一厘米,假如說放在一輛單人床大小的車上,一車可以承載六百個左右,五車就是三千個左右。

學富五車這個成語中的五車只是一個形容詞,並非只有五車,當時是形容戰國時期的惠施學問高,慢慢的形成了學富五車這個詞語,說起惠施,他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而且當時合縱抗秦的組織者,當時組織著魏國、齊國、楚國一同前往討伐秦國,是非常精明的一個人,學富五車就是慢慢的演變出來的。

Ⅷ 古代怎麼如何稱呼車

1、乘

用交通工具或抄牲畜代替步行; 乘坐。

2、輿

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泛指車:~馬。肩~。

古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桿和木板,叫軫〔yǐ以〕, 車的運轉部分主要包括輪和軸。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網〕。

連接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

3、驂

本意是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引申義是駕三匹馬。

4、駟

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

5、木牛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的一種運輸糧草的交通工具。

(8)古代師生車擴展閱讀

古代皇帝座駕的尊稱

龍輦,指皇帝乘坐的馬車。龍輦前面由六匹駿馬駕馭,車身鑲嵌有金銀玉器,寶石珍珠;車身還雕刻有龍鳳圖案,盡顯皇家的尊貴豪華氣派。

龍輦僅有皇帝和皇後可以乘坐,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標志。龍輦相關記載始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其中有「乘六馬」的記載。

《後漢書·輿服志》中也有「天子所御駕六,余皆駕四」的記載,這些所描述都為龍輦原型。

Ⅸ 古代有什麼交通工具

黃帝時已有車服,抄故謂之軒轅」。軒,就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帳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夏朝交通工具的種類很多,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到了漢代,四川民間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時在陝西縣黃河鎮發明了「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它比「雞公車」進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

Ⅹ 中國古代筒車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

結構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熱點內容
環境化學就業前景 發布:2025-09-12 05:46:00 瀏覽:336
化學恐怖襲擊 發布:2025-09-12 05:42:59 瀏覽:401
小學教師資格證模擬題 發布:2025-09-12 03:43:50 瀏覽:549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
生物的技術閱讀 發布:2025-09-11 21:59:25 瀏覽:472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