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間的禮
① 古代私塾師生怎樣行禮
當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有錢家的孩子就去私塾
1正衣冠,要穿戴整齊去面見先生
2點硃砂,在跪拜先生後,私塾中的先生會以硃砂清點孩子的額頭點出一點
3贈毛筆,行禮後起身之時先生會贈與孩子一支毛筆(當然是父母先買好,再將毛筆轉交給先生的)用來告誡學生勤勉於己,刻苦讀書
4拜孔子,以標對文學的尊敬之態(要行三拜九叩頭)
② 師生之間禮儀規范有哪些
師生之間的禮儀規范呢?很多就是建立在師生見面兒的時候,要互相問候,同學見到老師呢要敬禮,老師見了同學呢也要回禮。同學和老師見面的時候要說您好,同時呢老師也要關愛學相關的話語。
③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1、拜師
先請中人向師傅說合,再擇吉日設宴,寫拜師貼,行拜師禮。
2、拜師禮
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師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雜,第二年始學藝,三年滿師。
3、六禮
弟子需要向老師贈送六禮。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3)師生間的禮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1、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2、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④ 師生之間的禮儀
與學生談話:
(1)提前通知,有所准備。談話最好提前與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有一個思想准備,這既是一種禮貌,又是對學生的尊重。
(2)熱情迎候,設置平等氣氛。舉止端正,行為有度。談話時,語氣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譏,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
(3)分清場合,入情入理。在與人談話時,老師的表情要與談話對象、內容協調一致。不要言過其實,故意誇大事實,也不應傳播不利團結或道聽途說的事情。
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⑤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對先抄師先聖的祭祀。漢魏襲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 同學和師生之間的禮儀200字作文
師生之間一天,我去上學,剛走到半路的時候,突然就下起了很大的雷雨。糟了!我沒有帶雨傘啊,就只好拿出一本書遮在頭上,我拚命的往前跑,這時候剛好碰到了老師,她說:「我們拼傘吧」,她還怕我淋濕了,把傘都遮到了我的頭上,到了學校以後她全身都濕透了,我覺得很感動。老師走進了辦公室,拿出了一疊作業本,我連忙說:「老師我幫你拿」我們就一起笑呵呵的向教室走去,老師愛我們,我們也愛老師。
⑦ 孔子的師生禮儀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禮」看作是既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 也是個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須的修養環節與修養過程。他在教授學生的知識中, 將禮儀作為必修的課程, 其所授「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之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禮儀的內容。他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的思想, 教導人們惟有修養上注重禮節儀表與質朴品格有機結合的人, 才能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說:「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就是說一個人想自立, 必先有禮的修養。戰國後期的荀子也明確指出:「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並把禮與法相提並論,「禮儀者, 治之始也」,「禮儀制而製法度」。管子則把禮儀視為立國的精神之本, 指出:「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一直佔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先人們對於「禮」的精闢論述把傳統禮儀的精神內涵揭示得淋漓盡致。
儒家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份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札》關系最為密切。
⑧ 為什麼不要行師生禮
是我們不太注重
不是不需要
我們是應該做的拉
孝敬師長人人有責
⑨ 請問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師生禮儀,要有師生之間的稱謂,行禮,和當今可利用的師生禮儀。謝謝啦!急!
古代學生拜師要對老師要行跪拜大禮,要像尊重長輩一樣尊總老師。老師直接稱呼學生字。
⑩ 韓國師生禮儀
在韓國,無論是學生、家長,都對老師非常尊敬。在新年到來之際,各個學院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謝師禮。從小學開始,學校就規定,無論任何情況,都必須對教師使用敬語,小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使用敬語的習慣,所以,我的韓國同學也沒覺得這樣有多繁瑣。但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使用敬語是非常難的一道坎,因為不知道什麼時間、場合、對象使用什麼樣的敬語,經常會被這些敬語搞得焦頭爛額。
在韓國大學校園里,如果學生與教授同行的話,必須要稍微靠後一段距離,因為從禮節上講,學生是萬萬不能踩到教授身影的,否則就是對教授「大不敬」的表現。
中國留學生和外國導師之間的師生關系,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有很多同學已經可以很融洽地和老師相處,甚至成為了忘年交和老師的得力助手,延伸來說成了促進自己所在國家、院校和國內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同學無法和老師進行自由流暢地溝通。
在海外學習期間,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但由於文化、語言和價值觀以及成長經歷和受教育經歷不同等,對外國留學生來說,處理好師生關系,還需要一段適應期。
隨著中韓兩國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韓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海外留學生的師生關系問題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留學在外,建議廣大朋友,一定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學好所在國語言,理解和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和自己的教授以及研究室的室友建立一個友好、和諧的學習環境,早日適應海外留學「海水」的滋味,建立起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者,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如果你的事業夥伴年齡比你大, 那麼在他面前盤腿坐或抽煙可能視為失禮. 手在口袋裡或談話時正視
對方也被認為沒有禮貌, 與人見面握手時也要把頭稍微低下為好.
對你勸食, 飲料時最好不要以下子拒絕. 吃飲食時僅有誠意, 不要矢態. 如果客人把飲食剩下, 韓國
人會誤解為飲食口味不好.
吃泡菜或其他飲食時要盡量對飲食做一些得體的評價. 另外, 韓國人不習慣在別人而前論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