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師生
魯迅和許廣平
許廣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讀到二年級時(1923年),因為學校請北大教師兼課才得以目睹魯迅的風采,魯迅先生那時給她們講授《中國小說史略》。若干年後許廣平回憶這第一節課的感受時這樣寫道:「許久許久,同學們醒過來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著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一絲絲暖氣……」魯迅先生給女學生們上第一堂課,就不僅僅給許廣平一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後,許廣平終於主動地給先生寫了信,當然是模模糊糊試探試探。先生是語言大師,又怎能不從字里行間讀出愛意,魯迅先生當晚就回信稱之「廣平兄」,一下便讓26歲的許廣平失眠了。從後來出版的《兩地書》中可以看到,這兩個可愛的師生起初簡直就像是玩文字游戲,互相捉迷藏,最後才捅破那層紙,魯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歲的許廣平為妻。
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與其他師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纏軟磨得到學生張兆和的,如果他像魯迅先生那樣玩文字游戲,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追求張兆和的男生有一個排。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學生的眼裡,他只是一隻「癩」,因為他與那些留洋歸來的教授相比,他一點資本也沒有,只是來自湖南湘西的只讀過小學的窮文人。要不是胡適先生愛才心切,破例讓他到上海教書,他永遠不可能遇到「白天鵝」 張兆和。張兆和出身於江南名門世家,父親腰纏萬貫,這樣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從文放在眼裡呢。然而,沈從文一開始就迷上了張兆和,瘋狂地寫起了情書。最後還是胡適校長出面,張兆和才勉強答應。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了小自己8歲的張兆和為妻,相伴終生。
⑵ 師生關系的歷史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重視培養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傳統。春秋時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關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生對他尊重景仰,親密無間。戰國時期,荀況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比喻學生可以後來居上,超過老師。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上述傳統只是反映少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一個方面。在封建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師生關系,是受封建等級制的制約,並服從封建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的。如《尚書》所記:「朴作教刑」和《學記》所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說明教師可對學生施行體罰。教師被納入「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學生就只能恭敬從命,不能反問質疑。在西歐中世紀,學生對教師則必須絕對服從,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稍有違犯,就會受到教師的責打。這種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維持學校紀律,壓抑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狀況,是封建社會師生關系的主要特徵。 到了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派(見要素主義教育)又強調教師的權威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主張教育過程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教師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中心」。 70年代以來, 既有人主張恢復「兒童中心」,也有人主張恢復體罰學生。
蘇聯十月革命後,曾經受到資產階級兒童學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30年代起,為了糾正「兒童中心論」的錯誤,又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老解放區,隨著政治上的民主化,師生之間建立了革命同志式的尊師愛生關系。在對敵斗爭中,師生團結戰斗,親密無間,教育形式也生動活潑。 1.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裡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總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⑶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對著名師生戀
名人娶學生為妻,我個人認為這種風氣始於晚清和。西方列強憑堅船利炮打開封建中國的大門後,覺醒的士紳子弟紛紛前往日本和歐美留學,這些學成歸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既保留了儒學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先進文化,以至近現代史上涌現了大批學貫中西的學者。
西風東漸,私塾多變為學堂,女孩子走出綉樓和閨門,也開始進學堂接受現代教育。這得以讓她們接觸到許多風流倜儻才學淵博的老師。及至當代,老師娶年輕學生為妻的就司空見慣了,今天論及的是名人為何喜歡娶學生為妻。
這是幾對師生夫妻的例子。
魯迅和許廣平
許廣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讀到二年級時(1923年),因為學校請北大教師兼課才得以目睹魯迅的風采,魯迅先生那時給她們講授《中國小說史略》。
若干年後許廣平回憶這第一節課的感受時這樣寫道:「許久許久,同學們醒過來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著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一絲絲暖氣……」魯迅先生給女學生們上第一堂課,就不僅僅給許廣平一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年後,許廣平終於主動地給先生寫了信,當然是模模糊糊試探試探。先生是語言大師,又怎能不從字里行間讀出愛意?
魯迅先生當晚就回信稱之「廣平兄」,一下便讓26歲的許廣平失眠了。
從後來出版的《兩地書》中可以看到,這兩個可愛的師生起初簡直就像是玩文字游戲,互相捉迷藏,最後才捅破那層紙,魯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歲的許廣平為妻。
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與其他師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纏軟磨得到學生張兆和的,如果他像魯迅先生那樣玩文字游戲,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追求張兆和的男生有一個排。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學生的眼裡,他只是一隻「癩」,因為他與那些留洋歸來的教授相比,他一點資本也沒有,只是來自湖南湘西的只讀過小學的窮文人。要不是胡適先生愛才心切,破例讓他到上海教書,他永遠不可能遇到「白天鵝」張兆和。
張兆和出身於江南名門世家,父親腰纏萬貫,這樣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從文放在眼裡呢?
然而,沈從文一開始就迷上了張兆和,瘋狂地寫起了情書,並以自殺相脅。最後還是胡適校長出面,張兆和才勉強答應。
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了小自己8歲的張兆和為妻,相伴終生。
余秋雨和馬蘭
馬蘭雖然沒有在課堂上聆聽過余秋雨先生的課,但也應視作是他的學生。
馬蘭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了省黃梅戲劇院。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應該是說一條線上的人。
當馬蘭憑《嚴鳳英》的演出而一舉成名後,一位藝術界的前輩送給她一本書,囑咐她從事戲劇工作必須得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藝術創造工程》,就是這本書,使馬蘭得以結識大他十六歲的余秋雨先生,他們就是從探討這本書開始了他們的戀情。
楊振寧和翁帆
楊振寧和翁帆的的結合給了現代中國國人一個大好的談資。
兩人相識在十多年前。雖然相差了整整54歲,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楊振寧教授精神矍鑠,說話、行動、思維都很快,除了年紀大一點之外,他具備了男人所有的魅力。丘比特的箭射得她無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翁帆寫情書表達愛慕之情,最終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師生戀是因為有著深厚的土壤,在老師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某種異樣的情感。
教師在學生面前,保持著」良師益友」的形象,遵守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德要求,所以,一般的老師在學生眼裡就很有內涵,很善良,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師對女孩子,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熟的男老師身上所具有的那股氣質,絕對不是和女孩子同齡的男生身上所能具有的。而名人當老師,女學生開始就懷著崇拜的心理,眼裡都是閃閃發光的。
⑷ 歷史上西南聯大師生跑警報有什麼歷史趣聞呢
民國狂士劉文典最瞧不起的同事應該就是沈從文了,認為沈從文根本就不配當聯大的教授。日軍有一次空襲昆明的時候,聯大師生開始跑警報。
在汪曾祺先生的描述中,跑警報這一逃命的舉動,彷彿也變成了趣事。西南聯大的師生面對民族危亡依然堅挺著,師生之間的舉動看似有趣,實則是面對危機的一種淡然。
在歷史上其實有非常多的師生戀,而這些師生戀中的人物也有我們所知道的名人。在當時那個年代,其實發生師生戀是令大部分老百姓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所以當時這些發生師生戀的情侶們並沒有一個非常好的結果。第三對情侶就是魯迅和徐廣平。當時魯迅。徐廣平當時在國文系就讀是魯迅的學生,自從她主動給魯迅寫了一封信之後,兩個人的感情似乎越來越好。徐廣平在大學期間是學生骨幹,曾經帶領著學生發動了反對校長的學潮運動,在當時也是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學生領袖。但是由於當時魯迅已經有了妻子,所以這段師生戀也最終沒有能修成正果。從這三對情侶來看,在古代大多數師生戀的結局都是非常悲慘的。雖然兩個人相互有意卻最終逃不過現實。
⑹ 求歷史上講師生情的典故
左光斗和史可法
明神宗後期,有個官員名叫顧憲成,因為正直敢諫,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職。他回到無錫(今江蘇無錫)老家後,約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附近一些讀書人聽到顧憲成學問好,都趕到無錫來聽他講學,把一所本來就不大的東林書院擠得滿滿的。顧憲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講學的時候,免不了議論起朝政,還批評一些當政的大臣。聽過講學的人都說顧憲成議論得對,京城裡也有大臣支持他。東林書院名聲越來越大。一些被批評的官僚權貴卻對顧憲成恨得要命,把支持東林書院的人稱做「東林黨人」。
明熹宗剛即位的時候,一些支持東林黨的大臣掌了權,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楊漣和左光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視察,還負責那裡的科舉考試。
一天,北風颳得很緊,天上飄起了大雪。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幾盅酒,忽然起了游興。他帶著幾個隨從,騎著馬到郊外去踏雪。他們走著走著,見到一座古寺,環境十分幽靜,左光斗決定到裡面去休息一下。
他們下了馬,推開虛掩的寺門,進了古寺,只見左邊走廊邊的小房間里,有個書生伏在桌上打瞌睡,桌上還放著幾卷文稿。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細細看了起來。那文稿不但字跡清秀,而且文辭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贊賞。他放下文稿,正想轉身回去,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氣嚴寒,那書生穿得那樣單薄,睡著了豈不要受涼,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風解下來,輕輕地蓋在書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門外,把門掩上,他打發隨從到寺里和尚那裡去一打聽,才知道那書生名叫史可法,是新到京城來應考的。左光斗把這個名字暗暗記住。
到了考試那天,左光斗進了廳堂。堂上的小吏高唱著考生的名字。當小吏唱到史可法的名字時,左光斗注意看那個送試卷上來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見到的書生。左光斗接過試卷,當場把史可法評為第一名。
考試以後,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見史可法,勉勵了一番,又把他帶到後堂,見過左夫人。他當著左夫人的面誇獎說:「我家幾個孩子都沒有才能。將來繼承我的事業。全靠這個小夥子了。」
打那以後,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系。史可法家裡貧窮,左光斗要他住進官府,親自指點他讀書。有時候,左光斗處理公事到深更半夜,還跑到史可法的房間里,兩人興高采烈地討論起學問來,簡直不想睡覺。
左光斗和楊漣一心一意想整頓朝政,但是明熹宗是個昏庸透頂的人。他寵信一個很壞的宦官魏忠賢,讓魏忠賢掌握特務機構東廠。魏忠賢憑藉手中的特權,結黨營私,賣官受賄,干盡了壞事。一些反對東林黨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賢,結成一夥,歷史上把他們稱做「閹黨」(閹音yān,指太監)。楊漣對閹黨的胡作非為氣憤不過,大膽上了一份奏章,揭發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這一來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勾結起來攻擊楊漣、左光斗是東林黨,羅織罪狀,把他們打進大牢,嚴刑逼供。
左光斗被捕以後,史可法急得不知怎麼辦才好。他每天從早到晚,在牢門外轉來轉去,想找機會探望老師。可閹黨把左光斗看管得很嚴密,不讓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憑閹黨怎樣拷打,始終不肯屈服。史可法聽說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顧自己的危險,拿了五十兩銀子去向獄卒苦苦哀求,只求見老師最後一面。
獄卒終於被史可法的誠意感動了,想辦法給史可法一個探監的機會。當天晚上,史可法換上一件破爛的短衣,扮著撿糞人的樣子,穿著草鞋,背著竹筐,手拿長鏟,由獄卒帶領著進了牢監。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見左光斗坐在角落裡,遍體鱗傷,臉已經被燒得認不清,左腿腐爛得露出骨頭來。史可法見了,一陣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來,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斷地抽泣。
左光斗滿臉是傷,睜不開眼,但是他從哭泣聲里聽出史可法來了。他舉起手,用盡力氣撥開眼皮,憤怒的眼光像要噴出火來。他罵著說:「蠢才!這是什麼地方,你還來干什麼!國家的事糟到這步田地。我已經完了,你還不顧死活地跑進來,萬一被他們發現,將來的事靠誰干?」
史可法還是抽泣著沒完。左光鬥狠狠地說:「再不走,我現在就乾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動手。」說著,他真的摸起身邊的鐐銬,做出要砸過來的樣子。
史可法不敢再說話,只好忍住悲痛,從牢里退了出來。
過了幾天,左光斗和楊漣等終於被魏忠賢殺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筆錢買通獄卒,把左光斗的屍體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總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淚,說:「我老師的心腸,真是鐵石鑄成的啊!」
⑺ 說說歷史上有名的師生戀。
1、徐悲鴻與孫多慈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傳播也促使著中國女性的進一步覺醒。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女性要達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須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國大學校園首開「男女同校」,隨之而來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師生間戀愛之事時有發生。
1930年秋天,徐悲鴻為得意弟子孫多慈畫了一幅素描。畫稿上的孫多慈齊耳短發,面如圓月,表情淡然,畫作中的她有屬於那個時代女學生特有的青澀稚嫩。徐悲鴻在畫作的右下角題字:「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願畢生勇猛精進,發揚真藝….」
2、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與其他師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纏軟磨得到學生張兆和的,如果他像魯迅先生那樣玩文字游戲,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追求張兆和的男生有一個排。
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學生的眼裡,他只是一隻「癩」,因為他與那些留洋歸來的教授相比,他一點資本也沒有,只是來自湖南湘西的只讀過小學的窮文人。要不是胡適先生愛才心切,破例讓他到上海教書,他永遠不可能遇到「白天鵝」張兆和。
張兆和出身於江南名門世家,父親腰纏萬貫,這樣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從文放在眼裡呢?然而,沈從文一開始就迷上了張兆和,瘋狂地寫起了情書,並以自殺相脅。最後還是胡適校長出面,張兆和才勉強答應。
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了小自己8歲的張兆和為妻,相伴終生。
3、余秋雨和馬蘭
馬蘭雖然沒有在課堂上聆聽過余秋雨先生的課,但也應視作是他的學生。馬蘭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了省黃梅戲劇院。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應該是說一條線上的人。
當馬蘭憑《嚴鳳英》的演出而一舉成名後,一位藝術界的前輩送給她一本書,囑咐她從事戲劇工作必須得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藝術創造工程》,就是這本書,使馬蘭得以結識大他十六歲的余秋雨先生,他們就是從探討這本書開始了他們的戀情。
(7)歷史師生擴展閱讀:
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張兆和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著心中的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己任。他說,多數人願意仆伏在君王的腳下做奴隸,但他只願做張兆和的奴隸。最終打動了張兆和,於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打擊著沈從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葯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
個人生活
徐悲鴻17歲時父母為他娶親,但他不滿這門婚事離家出走,後被父親抓回來結婚。18歲生子取名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為他改名為吉生,後早夭。徐悲鴻不願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學畫。
認識老師兼同鄉蔣梅笙教授,同時認識他二女兒蔣碧薇(棠珍),蔣碧薇原已安排好許配給蘇州查家,在徐悲鴻到法國前與他私奔。後來生了兒子徐伯陽,女兒徐靜斐。
28年後分手做了張道藩的情人。廖靜文是徐悲鴻的學生,徐悲鴻身體不好的時候照顧他,1946年嫁給比自己大28歲的老師,生子徐慶平、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鴻直到他去世,結婚共7年。
個人生活
妻子馬蘭,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是迄今國內囊括舞台劇、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的唯一人;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市文化局、美華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最佳藝術家終身成就獎」。馬蘭主要的舞台劇演出,大多由余秋雨親自編劇。夫妻倆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從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悲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余秋雨
⑻ 歷史上出名的師生情誼案例
1:張良和老師的故事;
2:豐子愷和弘一大師;
3;魯迅和藤野先生
...
請參考!
⑼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開展師生互動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轉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是教育工作者們關注的熱點,而課堂教學更是集中體現教與學的價值陣地,在課堂上,有效的師生互動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師尊重教育的風采,學生尊重學習的良好品質.遵循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師生互動也可理解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學模式,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情感的變化,知識和能力的提升,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使學生得以健康的發展.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課堂教學能有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對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是有著重要意義.
在過去的教學中,本人認為師生互動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現為:
1、形式過於單調,師生間的機械互動多,生生間互動少.課堂上大多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十分少見.
2、師生互動多是認知互動,很少有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動,缺少思想和心靈的深層互動.
3、師生互動作用失衡,教師多是以課堂的主宰者出現,學生的思路由教師的教學思路控制,屬於服從的單向型互動,很少有師生及生生的多邊型互動,整個課堂教學缺少生命活力.
因此,我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探求產生課堂互動低效的根本原因,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最佳對策,力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為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做好准備.本人認為構建有效師生互動方式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構建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
1、教師的角色定位
我們大力提倡課題組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課題組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為師生是否能有效互動的重要條件.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自身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師生建立平等關系
師生建立平等關系就是要消除老師高高在上的尊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不僅要成為可敬的人,而且更應是一個可親的人.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師生之間互相理解、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我們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一個有自尊、與教師平等的人,然後把他們看做是一個需要教師去關愛和愛護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師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質,要時時處處成為學生的楷模和朋友.具體在教學中課題組教師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的:①、平易近人,消除恐懼.②、平等相處,縮短距離.③、相互尊重,成為朋友.只有在教學中師生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中的一些難題就迎刃而解,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3、創建寬松、民主、和諧 課堂氛圍
在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溝通平台的基礎上,我們努力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保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建適合學生參與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充分進行互動和交流提供機會.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我校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的教具、語言的激勵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師設計教學的核心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的個性的發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地投入到有效的師生互動中來.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積極進行交流,同時也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自然而然,學生就把交流當成一種習慣,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恩格斯曾說過:就個別人說,他的行為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學生也是這樣,他們是有著豐富情感的,接受教育也是有選擇的,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甚至對不同的教師,都會做出不同的反映,或是產生積極的接受態度,或是產生消極的抵制情緒.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僅不會降低教師的威信,還有助於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就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教師不能把消極的情緒帶進課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盡力剋制和調控,以飽滿的熱情和健康的心態出現在課堂上,那麼學生也會以愉快、輕松的情緒聽講,積極參與到師生有效互動活動中來.
三、關注每一個學生,也是構建有效互動的必要條件.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知識水平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時,教師追求課堂教學效率,會經常與那些在課堂上積極舉手、善於交流的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而對於那些不善言辭的學生或學困生關注較少,這種狀況的出現不利於師生互動,甚至會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障礙.教育心理學認為,學困生同樣有進取心,讓他們獲得某一種成功,設法滿足他們的成功欲,不僅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增強進步的信心和勇氣,還可以激起他們對更大成功的追求,並由此引發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積極肯定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減少膽怯心理,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去.只有教師真正關注這樣的學生,平時多給予他們關愛和鼓勵,交流中多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有開口的機會,提高他們說話的勇氣.對口語表達不流暢的學生,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許他們說錯,並適當降低標准,讓他們由易到難,逐漸參與到師生互動合作中來;同時,教師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一點點建立起自信心,產生上進的動力,進而喜歡師生、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