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廣州師生傳染

廣州師生傳染

發布時間: 2021-01-21 18:41:41

㈠ 我想知道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編導最少要考多少分能被錄取

400把
中國傳媒大學。

國際傳播系是在原英語專業、國際新聞教研室基礎上成立的。該系主要招收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專門培養擁有扎實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了解中國新聞法規,熟悉掌握國際新聞與對外傳播業務,並具備寬廣知識面和良好精神素質的新聞人才。其畢業生在全國各大新聞媒體、政府或企業外事部門、駐外機構、涉外企業以及跨國公司從事國際新聞傳播工作。

國際傳播系現有四個專業方向:1、國際新聞;2、英語播音與主持藝術;3、外國戲劇影視文學(譯製片方向);4、網路英語信息采編。所設各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分為五大系列:1、英語視聽說系列;2、英語閱讀系列;3、英語寫作系列;4、英語翻譯系列;5、英語播音與影視譯制藝術。各專業開設與該專業相關的必修專業課程、指定選修課程和自選課程方向相應的指定選修課程,如外國新聞事業、英語新聞寫作、英語新聞編譯、高級英語新聞視讀、對外宣傳報道、傳播學概論、對外報道專題、廣播電視新聞英語、跨文化傳播和電視節目製作等。所設各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分為四大系列:(1)英語視聽說系列;(2)英語閱讀系列;(3)英語寫作系列;(4)英語翻譯系列。另外還設有與各專業方向相應的指定選修課程和自選課程,如《電視節目製作》等。

國際傳播系教師科研水平穩步提高,每年都有高水平的論文、論著發表。近兩年出版的專著有:《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國際傳播與媒體研究》、《國際新聞與跨國文化傳播》等。另外,還編有《廣播電視新聞英語》和《高級英語視讀教程》等多本教材。經過多年努力,該系逐步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敬業守德的師資隊伍。多年來,國際傳播系教學目的明確,學生學有所長,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校內外活動,廣泛與社會接觸。曾多次組織參加了《中國日報21世紀報》愛立信杯國際英語演講比賽;CCTV英語風采大賽;外研杯英語辯論賽等全國范圍的比賽,並多次獲得各級獎項,為學校和北京市爭得了榮譽。

國際傳播系的畢業生在廣播和電視的對內外節目中佔有明顯優勢,如: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的節目主持人陳魯豫、陳曉楠;CCTV時政記者申家寧;英語新聞節目主持人曹日;體育記者段暄;廣州形象大使尹捷等;另外還有CCTV《希望 英語雜志》主持人朱華;《走進電視》及《與你相約》主持人翼星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上海衛視、中國日報、新華社等眾多的節目主持人、幕後記者及編輯。他們已成為我國對外宣傳與對外傳播的業務骨幹。2002年「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的獲獎者中都有我們的畢業生。

為了更多更好地為我國培養外宣人才,提高我國廣播電視英語節目主持人的整體水平,與國際接軌,國際傳播系於2001年起正式招收英語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本科生。目前,國際傳播系的全體師生正在為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走向世界而不斷努力!
專家提供:

㈡ 2003年春天的傳染病,有哪些白衣戰士感人的故事

1、護士長葉欣

抗擊非典 以生命書寫大醫精誠。 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廣大醫務工作者高揚白求恩精神的旗幟,無私無畏,沖鋒在前,用生命譜寫了救死扶傷的壯麗篇章。在玉蘭花開的時節,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永遠離開了人世,她犧牲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

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這里危險,讓我來。 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病人,這是無數醫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戰士的頑強奮戰,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勢頭才得以遏制。人民群眾才得以安享寧靜的生活。

2、鄧練賢

廣東首位殉職醫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時40分,沖鋒在抗擊「非典」最前線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不幸逝世,終年53歲。這是廣東省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

3、衛保周

洛陽花開非典戰 奮戰在非典防治一線的洛陽市直機關第二門診部51歲的副主任醫師衛保周,因勞累過度,導致心臟病復發,於5月29日犧牲在她所熱愛的崗位上。 5月23日,衛保周主動請纓參加洛陽市駐鄉鎮衛生院防治非典醫療隊,勞累過度並帶病工作,一直戰斗到倒下的一刻。 衛保周曾說過的話:抗擊非典,我不能當逃兵。

(2)廣州師生傳染擴展閱讀:

非典殉職醫護人員

中國大陸

葉欣(2003年3月25日,廣州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

李曉紅(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

鄧練賢(2003年4月21日,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

梁世奎(1946年-2003年4月24日,山西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楊濤(1960年-2003年5月6日,北京市通州區潞河醫院放射科醫生)

丁秀蘭(1954年3月24日-2003年5月13日,北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

㈢ 廣州哪個大學最好

當然是中山大學了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廣州南校區佔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佔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佔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偉人手創 山高水長
中山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名牌大學。1924年,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了這所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原校名為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為紀念中山先生,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並,強強聯合,組成新的中山大學,學科設置更加齊全,辦學力量更為壯大。

中山醫科大學前身為博濟醫學堂,成立於1866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西醫學府,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並成立華南醫學院,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並入。學校先後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多學院醫科大學,在醫學遺傳學、眼科學、腫瘤學、寄生蟲學、內科腎臟病學、器官移植、傳染性肝病、生物醫學工程及分子醫學等方面成績顯著。

中山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傳統,中山大學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的教授、學者聯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來,學校不斷延攬名師,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黃現璠、姜立夫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執教於中山大學。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執教於中山醫科大學。大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山大學這座科學殿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學科齊全 根深葉茂
目前,中山大學是一所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葯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的文化和學術在南方的一個重鎮。全校設有33個學院(實體系), 89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6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其中有25個本科專業是省級名牌專業,學校還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擁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36個,還有專業碩士、博士學位點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0個和廣東省重點學科43個。

中山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職工近12000人,具有高級職稱者近250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63人。教師隊伍中各類學科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

中山大學擁有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學校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研機構,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6個教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9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有著強大的醫療資源,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的附屬醫院系統。全校共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等4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專科醫院。

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達11萬余平方米,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位居全國高校首位,是教育部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個中心之一。館內藏書488萬冊,除了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閱服務,還有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碟資料庫檢索、網路資料庫檢索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山大學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位居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路鋪設面最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中山大學依託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迄今為止,學校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並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其中包括7所學校的校際本科生交換協議,根據協議,我校全日制本科學生在讀期間,均可申請前往這些大學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學習。

學子風華 桃李芬芳
中山大學現有各類在校學生6萬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00多人,碩士研究生近12000人,本科生24000多人,外國留學生1000多人。

中山大學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素以「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在全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寬松自主的氛圍使得各級學生會和150多個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創意、盡情施展才華,營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動感的校園生活。暑假「三下鄉」活動、中外優秀文化講座、醫學人文講座、藝術與人生講壇、科技藝術節、維納斯歌手大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生創意基金等幾十個品牌活動已經成為中大學子彰顯個性、拓展素質、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中山大學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中大學子頻頻參加國內外各類比賽,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2年,獲亞洲創業計劃大賽會場冠軍,並囊括所有單項冠軍;2003年,獲第27屆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銀獎,獲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冠軍;繼2002年我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後,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獲得冠軍;2004年,我校代表隊在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總決賽銀獎,在第28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中獲銅獎,成為大陸當年唯一獲得獎牌的高校。

建校80餘年來,中山大學為社會輸送各類英才十餘萬人,校友遍及海內外,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在當前人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以「綜合素質高、發展後勁大」著稱的中大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據統計,近年來,我校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全國知名企業、各大醫院、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國、升學深造的畢業生人數始終保持在畢業生總人數的80%左右。隨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南中國經濟圈的崛起必將為中大學子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在教育部、廣東省以及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中山大學這所偉人手創的中國名校,已經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中山大學的事業必將會有更大更快的發展,再鑄鼎盛與輝煌。

中山大學院系設置
人文科學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人類學系

嶺南學院
國際商務系 經濟管理系 經濟學系 金融系 財政稅務系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國際商學院
應用經濟學系 企業管理系

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 日語系 德語系 法語系 英培中心 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外語教學中心
大學英語教學部 研究生外語教學部 應用英語教學部 大學外語教育研究所

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政治科學系 行政管理學系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 國際關系學系 公共傳播學系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系 會計學系 旅遊酒店管理系 市場學系 財務與投資系 管理科學系

教育學院
教育科學研究所 社會科學教育系(兩課) 心理學系 體育教育系

傳播與設計學院
新媒體與影視製作學系 新聞傳播學系 藝術設計學系

國際交流學院

旅遊學院

翻譯學院
翻譯系 商務外語系 對外漢語系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
數學系 統計科學系 科學計算與計算機應用系

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物理學系 微電子學系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工學院
應用力學與工程系 廣東省智能交通重點實驗室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化學系 應用化學系 高分子與材料科學系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城市與區域規劃系 遙感與地理信息工程系 國土資源與環境系(河口海岸研究所) 水資源與環境系
規劃設計研究院 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系 大氣科學系 環境工程系

地球科學系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生物化學系 生態學系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電子通信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系 軟體研究所 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軟體學院
資訊管理系

中山醫學院
臨床醫學一系(長學制) 臨床醫學二系 麻醉學系 醫學影像學系 康復治療學系 醫學檢驗系 眼科視光學系
法醫學系 生物醫學工程系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系 婦幼衛生系 營養學系 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

光華口腔醫學院

護理學院

葯學院
實驗動物中心

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

㈣ 西醫是怎麼傳播到中國的

在明末就已經由傳教士傳入中國,但很長一段時間西方醫術不能算是中國主版流醫術。

清朝湯若望曾經得到權皇室信任,給順治展示並使用過西醫,具記載湯若望用西醫手段治療過順治的表妹。

但這樣的例子非常少見,總而言之就算實在精英階層,西醫都得不到信任,更別說是民間了。西醫的理念和中醫有天壤紙幣,在當時的中國學術界是很被排斥的,而民間直接把西醫當巫術。

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醫生郭雷樞、李文斯敦等在廣州、澳門一帶向華人行醫,將西醫傳入中國。1835年,伯駕在廣州創辦近代中國第一所教會醫院。 西醫開始正式出現在中國。中國最初出現的西醫院帶有慈善色彩,所以大量沒錢的窮苦百姓無奈之下去嘗試,就這樣西醫在技術上逐漸被認可。 逐漸走上了中國的舞台。

之後中國有識之士的眼界越來越開闊,對西方文化技術的崇拜也在民國時期達到了一個巔峰。好像梁啟超為了證明西醫的優越性還特地拿自個做實驗,開國者孫文更是西醫出生。 就這樣西醫逐漸在中國得以跟中醫平起平坐甚至超越。

㈤ 2003的春天的那場傳染病王晶的故事

鄧練賢,漢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黨員,生
前任中山三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傳染病教研室副主任,傳染
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2003年4月21日光榮
殉職。

鄧練賢是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身後被廣東省政府
追認為革命烈士,被中組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除夕夜又食言
「我清楚地記得,大年除夕我們吃完年夜飯,他笑著對我說:『我10
多年來都沒陪你好好過過春節,今年我決定陪你出去走走!』」不過,這個
讓鄧練賢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的羊年春節,並沒有如願。鄧練賢話剛說完不
到20分鍾,醫院的電話就來了,等他回來時已是凌晨3時。鄧練賢又對妻
子食言了。
兩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轉來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時,非典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的呼吸衰竭並心力衰竭的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
家一起進行了緊急會診。在搶救過程中,他和其他4位專家輪流上陣進行徒
手胸外心臟按壓長達4小時,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臟3次恢復跳動。
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度過了
一個幾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鄧練賢學習
大年初一是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難以忘懷的一天。這天,先後傳染了一
個又一個醫護人員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當時病人處於高熱狀態,
呼吸困難,命懸一線。鄧練賢馬上和同事們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在
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時,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
著血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
鄧練賢常說:「既然選擇了做一名醫生,就意味著付出,病人的需要就
是我們的需要。」
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
一個時間表:1月31日晚9時接到電話便立即趕到醫院搶救病人,直到2
月1日凌晨3時才回到家;早上7時又接到電話趕到醫院,直到下午3時才
回家吃中午飯;晚上8時電話又來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時才回到家。2
月2日早上8時,他又趕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時,他感覺到全身酸痛,
發燒至38℃,但他仍堅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熱不退,肺部出現炎
症陰影,這才住進了醫院。

鄧練賢倒下了
「對他我相對比較放心,因為他在傳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護知識
!」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鄧練賢病倒了。
4月21日中午,鄧練賢病情突然惡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說話
,我們就寫紙條,可能他已經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麼也沒寫,我看見
他流淚了……」鄧夫人悲痛不已。
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對愛徒的離去痛哭
不已,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是個老實人。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
人。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
到了。」

初一搶救「毒王」
4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作出重要批示。
4月25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省開展學習戰斗在
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通知指出,鄧練賢等人的
先進事跡是「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生動體現。
4月25日,衛生部追授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斗爭中犧牲的鄧練賢等同志
「人民健康好衛士」榮譽稱號。
4月28日,廣東省政府舉行儀式,追認鄧練賢、葉欣同志為革命烈士

4月29日,鄧練賢追悼會舉行那天,原計劃不超過200人的追悼會
,最後竟來了700多人。他的台山鄉親自發租用了4輛大客車,載著20
0多名村民趕到廣州。村民鄧先生說:「他是個好大夫!」
4月30日,中共廣東省委作出決定,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
4月31日,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鄧練賢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5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隆重舉行儀式,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

日前,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授予鄧練賢等「白求
恩獎章」。
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決定趕制出鄧練賢泥塑,並將在7月1日向中山
三院捐出一尊漢白玉雕像。

王晶,女,漢族,1971年2月2日出生。生前系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優秀共產黨員。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王晶同志始終戰斗在最前線,恪盡職守、忘我工作,最後不幸染病,於2003年5月27日15時30分光榮殉職,終年32歲。
王晶同志於1990年6月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畢業後主動報名到工作繁重的急診科工作。在工作中一貫勤勤懇懇、扎扎實實、任勞任怨,因表現突出曾先後獲得1991年度和1993年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護師獎、1994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最佳護士小姐稱號。
1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極為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科大學夜大學護理專業深造,畢業後承擔了急診科護理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負責,不斷地探索、應用急診護理臨床教學的新模式,受到了師生的高度贊揚。2001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工作中,她臨危授命、恪盡職守、忘我工作,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在急診室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為SARS病人輸液,她為SARS病人調整呼吸機,她為SARS病人清理分泌物,哪裡有危險,她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的身影。當時急診科沒有衛生員,沒有護理工,護士又減員,王晶同志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全組護士出色的完成了護理任務。
由於疲勞和緊張的工作,王晶同志於2003年4月17日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間,仍然堅持盡自己所能協助護士的工作,堅持做身邊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勵她們樹立信心。她用無比堅強的毅力同病魔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她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托醫護人員幫她轉交了她一生中最後一筆黨費。
鑒於王晶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和在抗擊非典斗爭中的英勇事跡,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委員會於5月22日授予她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稱號,並號召全體黨員、共青團員和全體工作人員向王晶同志學習,學習她不為名利,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優秀品格;學習她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勇挑重擔的工作作風。
在王晶同志生病期間,為了救治王晶同志,醫院專門成立了特別醫護小組,為搶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術、物質和器械的全力支持。她的病也牽動了北京市、北京大學和醫學部領導的心,他們多次組織本市及外地專家會診,地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協和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全力投入搶救工作。
王晶同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她經常說:我是一名護士,作為護士就是要把病人護理好。她就是這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嫻熟的專業技術,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塑造了醫務人員的形象,是醫務人員學習的楷模。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她入伍以來,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學雷鋒標兵。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享年28歲。
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抗非事跡

4月16日這天,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最年輕的主治醫師李曉紅,猝然倒在了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她是第一個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線的軍隊醫務工作者。作為一名身著「橄欖綠」的白衣天使,為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軀迎擊肆虐的非典,給世間留下一曲悲壯的生命絕唱!
她今年只有28歲。
近日,中央組織部追授她「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武警北京總隊為她追記一等功,並批准她為革命烈士。

(一)

就在李曉紅殉職20天前的那個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診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診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們談非典色變的日子裡,同在醫院從事醫務工作的丈夫考慮近來妻子很疲勞,勸她休息幾天。李曉紅說:「我是一名軍醫,怎能臨陣逃脫呢?!」
6年前,出身於軍人家庭的李曉紅從地方大學畢業後,走進她嚮往的警營,成為一名白衣天使。她熱愛自己的事業,決心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獻自己的全部才學。由於工作突出,她入了黨、三次立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去年的職稱考核中,她以兩輪均為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全科最年輕的主治醫師。
那天,她像往常一樣走向自己的崗位,微笑著走進一間間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著被感染的危險,與科里醫務人員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關治療非典的資料,採取救治措施,並親自為那位非典病人體檢、診治。一整天,她忙得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
然而,人們不願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盡管科里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但由於人們對非典認識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後,過度疲勞的李曉紅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二)

李曉紅染上非典後,科室領導、同事以及家人無不為她的安危焦急、擔憂,可李曉紅卻顯得異常的鎮定和安詳。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和對病人的救治。她說:「我是醫生,懂得怎樣照顧自己!」
4月6日這天,李曉紅病情加重,連說話都十分困難,每說一句話都要喘好一陣兒。院里決定將她轉院至條件較好的解放軍302醫院。李曉紅得知後,艱難地說:「我年輕,免疫力好,還是先轉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後來,醫院領導還是把李曉紅送進302醫院。然而,李曉紅的病情依然不見好轉。院里決定讓她丈夫留院陪護,她卻執意不肯。她對丈夫說:「醫院里眼下人手正緊,我已經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應該回到你的崗位上去!」
作為一名優秀的年輕醫師,李曉紅心裡始終裝著病人。她曾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戰士,在病房守護7天7夜,直到病人脫離危險;她還憑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醫術,使一位心臟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轉危為安。在她短暫的從醫生涯中,那5面錦旗、20多封感謝信就是對她良好醫德、醫術的最好見證。就在她最需要親情慰藉之時,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aware 天 貓

㈥ 閱讀《牛奶感染了布魯氏菌,人會怎麼樣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或波狀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該病進入慢性期可能引發多器官和系統損害,詳見布魯氏菌病詞條。
中國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豬(Br.suis)三種布氏桿菌,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其次是牛種布魯氏菌。

預防方法 首先要在旅行當中避免食用或飲用未經消毒的奶、乳酪或雪糕。如果不確定奶製品是否經過消毒,那麼就不要食用。此外,在處理動物內臟時應戴上橡膠手套。
傳染事件編輯2003年07月廣州市花都區發現奶牛布魯氏菌病。
2010年12月19日東北農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畜禽生產教育0801班30名學生在動物醫學學院實驗室進行「羊活體解剖學實驗」,多名學生被感染,校方很快便組織0801班集體進行檢查,最終發現,全班30人中共有16人感染布魯氏菌病。這還不是最後的數字,因為做過此類實驗的,並非只有0801班。學生們稱,經過一段時間的檢查後,最終查出,共5個班級28人被感染布魯氏菌病,其中包括27名學生、1名老師,感染者被送至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接受治療。
2011年9月5日,該校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該校動物醫學學院27名學生及1名教師因使用4隻未檢疫山羊進行實驗而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情況,並表示深深的歉意。
除2名學生因骨關節少量積液、醫院建議住院觀察或門診隨訪外,已有25名師生臨床治癒、1名學生好轉,可以出院。現已有18名師生出院,並回到學校開始正常的學習、工作。同時,已有17名學生就事故善後問題與學校簽署了相關協議。仍有10名學生尚未與學校達成共識。

㈦ 廣州有那幾間醫學院

2009年廣東第一批本科(文科)
院校代碼 院校名稱 計劃數 投檔數 投檔分
10572 廣州中醫葯大學 1798 726 585
12121 南方醫科大學 1551 1624 585
80001 汕頭大學(汕頭大學醫學院) 246 283 591

2009年廣東第一批本科(理科)
院校代碼 院校名稱 計劃數 投檔數 投檔分
10572 廣州中醫葯大學 1798 726 585
12121 南方醫科大學 1551 1624 585
80001 汕頭大學(汕頭大學醫學院) 246 283 591

2009年廣東第二批本科A類(文科)
院校代碼 院校名稱 計劃數 投檔數 投檔分
10570 廣州醫學院 51 37 540(廣州市內)
34 41 544(廣州市外)
10571 廣東醫學院 500 213 540
10573 廣東葯學院 427 483 546

2009年廣東第二批本科A類(理科)
院校代碼 院校名稱 計劃數 投檔數 投檔分
10570 廣州醫學院 771 614 530(廣州市內)
514 637 573(廣州市外)
10571 廣東醫學院 3755 3874 530
10573 廣東葯學院 4465 4954 532

另外中山大學醫學院,2008年在廣東省理科錄取專業分數統計表
學院名稱 專業名稱 錄取人數 上線人數 報考熱度 平均分 均重差
中山醫學院 臨床醫學(八年制)40 157 393% 648 84
口腔醫學院 口腔醫學(七年制)12 21 175% 637 73
中山醫學院 臨床醫學(五年制)165 228 138% 630 66
口腔醫學院 口腔醫學(五年制)27 17 63% 623 59
中山醫學院 臨床醫學(眼科視光學)18 7 39% 622 58
中山醫學院 醫學影像學 12 2 17% 620 56
中山醫學院 醫學檢驗 10 8 80% 618 54
中山醫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 15 1 7% 611 47
中山醫學院 康復治療學 9 3 3 3% 611 47
中山醫學院 法醫學 7 3 43% 607 43

註:1、廣東省2008年文科重點線570分,理科重點線564分;
2、均重差是指該專業錄取平均分與重點線的差;
3、此表所列數據不含各類特殊類型招生

廣東省名牌專業:臨床醫學專業

(教育部、財政部首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具有區別於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人本性、實踐性、系統性、長學制、高師生比、高投入。中山大學(含原中山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已有140年多的歷史。1953年中山醫學院成立,並設置臨床醫學專業;1960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1978年再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為當時全國五所重點西醫院校之一。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成為中山大學本科專業中歷史最長、影響面最大的專業之一。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4年獲國家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全國首批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即醫學博士學位)的專業之一。2007年被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批准為首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本專業同時招收五年制和八年制學生。

隨著醫學模式、文化觀念和社會生活方式轉變以及人們對生命權、健康權的重視度日益增加,醫療衛生服務將逐漸由生理、醫療、技術和醫院服務擴大到心理、預防保健、社會和社區服務,並從單純的治療模式轉變為集醫療、康復、保健、預防為一體的多元模式。而傳統的「專業基礎—專業理論—專業實習」三段式課程體系顯然不能涵蓋上述教育要素,為此,本專業在百餘年「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三嚴」(嚴格要求、嚴肅態度、嚴密管理)的優良醫學教學傳統上,根據國際先進辦學理念,圍繞《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啟動深化「三早」醫學教育新模式(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實踐),有效克服傳統課程體系造成的「基礎與臨床割裂、理論與實踐脫離、學生機械、被動接受知識、主動學習和探索未知的積極性欠缺」等弊端,實現了在學生早期學習階段職業精神、創新意識、科學素養、臨床思維、團隊協作、群體保健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全面培養。

一、主要課程

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葯理學、人體寄生蟲學、實驗生理科學、傳染病學、預防醫學、醫學心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醫學影像學、兒科學、婦產科學、醫學統計學、腫瘤學、眼科學等。

其中:
人體解剖學、生理學、人體寄生蟲學、葯理學、醫學影像學、醫學統計學是國家級精品課程。外科學、傳染病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實驗生理科學為省級精品課程。
病原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㈧ 在2003年傳染病的蔓延葉背後的故事

鄧練賢,漢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黨員,生
前任中山三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傳染病教研室副主任,傳染
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2003年4月21日光榮
殉職。

鄧練賢是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身後被廣東省政府
追認為革命烈士,被中組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除夕夜又食言
「我清楚地記得,大年除夕我們吃完年夜飯,他笑著對我說:『我10
多年來都沒陪你好好過過春節,今年我決定陪你出去走走!』」不過,這個
讓鄧練賢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的羊年春節,並沒有如願。鄧練賢話剛說完不
到20分鍾,醫院的電話就來了,等他回來時已是凌晨3時。鄧練賢又對妻
子食言了。
兩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轉來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時,非典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的呼吸衰竭並心力衰竭的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
家一起進行了緊急會診。在搶救過程中,他和其他4位專家輪流上陣進行徒
手胸外心臟按壓長達4小時,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臟3次恢復跳動。
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度過了
一個幾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鄧練賢學習
大年初一是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難以忘懷的一天。這天,先後傳染了一
個又一個醫護人員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當時病人處於高熱狀態,
呼吸困難,命懸一線。鄧練賢馬上和同事們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在
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時,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
著血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
鄧練賢常說:「既然選擇了做一名醫生,就意味著付出,病人的需要就
是我們的需要。」
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
一個時間表:1月31日晚9時接到電話便立即趕到醫院搶救病人,直到2
月1日凌晨3時才回到家;早上7時又接到電話趕到醫院,直到下午3時才
回家吃中午飯;晚上8時電話又來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時才回到家。2
月2日早上8時,他又趕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時,他感覺到全身酸痛,
發燒至38℃,但他仍堅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熱不退,肺部出現炎
症陰影,這才住進了醫院。

鄧練賢倒下了
「對他我相對比較放心,因為他在傳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護知識
!」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鄧練賢病倒了。
4月21日中午,鄧練賢病情突然惡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說話
,我們就寫紙條,可能他已經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麼也沒寫,我看見
他流淚了……」鄧夫人悲痛不已。
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對愛徒的離去痛哭
不已,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是個老實人。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
人。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
到了。」

初一搶救「毒王」
4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作出重要批示。
4月25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省開展學習戰斗在
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通知指出,鄧練賢等人的
先進事跡是「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生動體現。
4月25日,衛生部追授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斗爭中犧牲的鄧練賢等同志
「人民健康好衛士」榮譽稱號。
4月28日,廣東省政府舉行儀式,追認鄧練賢、葉欣同志為革命烈士

4月29日,鄧練賢追悼會舉行那天,原計劃不超過200人的追悼會
,最後竟來了700多人。他的台山鄉親自發租用了4輛大客車,載著20
0多名村民趕到廣州。村民鄧先生說:「他是個好大夫!」
4月30日,中共廣東省委作出決定,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
4月31日,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鄧練賢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5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隆重舉行儀式,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

日前,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授予鄧練賢等「白求
恩獎章」。
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決定趕制出鄧練賢泥塑,並將在7月1日向中山
三院捐出一尊漢白玉雕像。

王晶,女,漢族,1971年2月2日出生。生前系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優秀共產黨員。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王晶同志始終戰斗在最前線,恪盡職守、忘我工作,最後不幸染病,於2003年5月27日15時30分光榮殉職,終年32歲。
王晶同志於1990年6月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畢業後主動報名到工作繁重的急診科工作。在工作中一貫勤勤懇懇、扎扎實實、任勞任怨,因表現突出曾先後獲得1991年度和1993年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護師獎、1994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最佳護士小姐稱號。
1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極為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科大學夜大學護理專業深造,畢業後承擔了急診科護理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負責,不斷地探索、應用急診護理臨床教學的新模式,受到了師生的高度贊揚。2001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工作中,她臨危授命、恪盡職守、忘我工作,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在急診室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為SARS病人輸液,她為SARS病人調整呼吸機,她為SARS病人清理分泌物,哪裡有危險,她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的身影。當時急診科沒有衛生員,沒有護理工,護士又減員,王晶同志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全組護士出色的完成了護理任務。
由於疲勞和緊張的工作,王晶同志於2003年4月17日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間,仍然堅持盡自己所能協助護士的工作,堅持做身邊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勵她們樹立信心。她用無比堅強的毅力同病魔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她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托醫護人員幫她轉交了她一生中最後一筆黨費。
鑒於王晶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和在抗擊非典斗爭中的英勇事跡,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委員會於5月22日授予她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稱號,並號召全體黨員、共青團員和全體工作人員向王晶同志學習,學習她不為名利,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優秀品格;學習她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勇挑重擔的工作作風。
在王晶同志生病期間,為了救治王晶同志,醫院專門成立了特別醫護小組,為搶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術、物質和器械的全力支持。她的病也牽動了北京市、北京大學和醫學部領導的心,他們多次組織本市及外地專家會診,地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協和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全力投入搶救工作。
王晶同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她經常說:我是一名護士,作為護士就是要把病人護理好。她就是這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嫻熟的專業技術,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塑造了醫務人員的形象,是醫務人員學習的楷模。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她入伍以來,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學雷鋒標兵。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享年28歲。
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抗非事跡

4月16日這天,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最年輕的主治醫師李曉紅,猝然倒在了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她是第一個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線的軍隊醫務工作者。作為一名身著「橄欖綠」的白衣天使,為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軀迎擊肆虐的非典,給世間留下一曲悲壯的生命絕唱!
她今年只有28歲。
近日,中央組織部追授她「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武警北京總隊為她追記一等功,並批准她為革命烈士。

(一)

就在李曉紅殉職20天前的那個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診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診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們談非典色變的日子裡,同在醫院從事醫務工作的丈夫考慮近來妻子很疲勞,勸她休息幾天。李曉紅說:「我是一名軍醫,怎能臨陣逃脫呢?!」
6年前,出身於軍人家庭的李曉紅從地方大學畢業後,走進她嚮往的警營,成為一名白衣天使。她熱愛自己的事業,決心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獻自己的全部才學。由於工作突出,她入了黨、三次立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去年的職稱考核中,她以兩輪均為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全科最年輕的主治醫師。
那天,她像往常一樣走向自己的崗位,微笑著走進一間間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著被感染的危險,與科里醫務人員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關治療非典的資料,採取救治措施,並親自為那位非典病人體檢、診治。一整天,她忙得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
然而,人們不願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盡管科里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但由於人們對非典認識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後,過度疲勞的李曉紅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二)

李曉紅染上非典後,科室領導、同事以及家人無不為她的安危焦急、擔憂,可李曉紅卻顯得異常的鎮定和安詳。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和對病人的救治。她說:「我是醫生,懂得怎樣照顧自己!」
4月6日這天,李曉紅病情加重,連說話都十分困難,每說一句話都要喘好一陣兒。院里決定將她轉院至條件較好的解放軍302醫院。李曉紅得知後,艱難地說:「我年輕,免疫力好,還是先轉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後來,醫院領導還是把李曉紅送進302醫院。然而,李曉紅的病情依然不見好轉。院里決定讓她丈夫留院陪護,她卻執意不肯。她對丈夫說:「醫院里眼下人手正緊,我已經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應該回到你的崗位上去!」
作為一名優秀的年輕醫師,李曉紅心裡始終裝著病人。她曾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戰士,在病房守護7天7夜,直到病人脫離危險;她還憑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醫術,使一位心臟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轉危為安。在她短暫的從醫生涯中,那5面錦旗、20多封感謝信就是對她良好醫德、醫術的最好見證。就在她最需要親情慰藉之時,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

(三)aware天 貓

在李曉紅最後的日子裡,意識到自己時間不多的她,考慮更多的依然是一名醫學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如何戰勝非典。她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在與非典病魔做著最後的抗爭。
每當醫生查房,她都盡可能把自己的臨床症狀、用葯反應等體驗講給臨床醫生聽,與醫生一起分析病情,並多次提醒醫生:「現在治療上是否找到新的辦法,如需要試驗,就拿我做試驗吧!我是醫生,我不怕。」她一直想著,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
直到被報病危,無法用語言和醫生交流,她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用筆艱難地在紙上寫下對自己病情的體驗和分析,哪怕是只能寫下幾個字。
4月16日黎明時分,非典病魔終於奪走了李曉紅28歲的年輕生命。
李曉紅倒下了,倒在了人類抗擊非典的征途上!強忍失去妻子的悲痛,李曉紅的丈夫流著淚水告訴記者:「我妻在九泉之下是無悔的,她是為追尋人類的進步倒下的;她是為了救治他人而去的……」
提問者評價
太感謝了

評論

熱點內容
電功率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3 14:21:15 瀏覽:38
初二下冊語文輔導 發布:2025-08-23 14:18:50 瀏覽:124
農村留守兒童家訪教案 發布:2025-08-23 14:05:48 瀏覽:645
大阪藤田美術館 發布:2025-08-23 12:42:18 瀏覽:329
英茂生物 發布:2025-08-23 11:51:54 瀏覽:412
語文易錯詞 發布:2025-08-23 11:00:28 瀏覽:565
伊朗人文地理 發布:2025-08-23 10:41:35 瀏覽:577
化學計量數怎麼求 發布:2025-08-23 08:59:33 瀏覽:596
蹬牆步教學 發布:2025-08-23 08:32:07 瀏覽:312
數學中i是什麼 發布:2025-08-23 08:25:30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