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生成
處理矛盾的最好辦法是避免矛盾的發生。要避免矛盾的發生,我認為應從從以下方面進行做起。 1、加強自身修養,贏得學生的尊敬。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所以,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嚴於律己,品德高尚,博學多才,積極進取,通過自己良好的思想、個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教師只有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 2、平時加強扎實細致的思想工作,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開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對學生的了解。在新接班時通過家訪、談心、觀察等方式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及社會背景;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等。這樣就避免在教育學生時,因方法不得當引起矛盾。 班主任還應勤與學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及時疏導,防患於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相了解,增進感情。 3、樹立良好的班風。有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來比喻客觀環境對人的成長變化有很大的影響。師生間矛盾的發生與班級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班主任應充分利用自身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風、風趣幽默的言談舉止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使積極的個體行為,像刻苦學習、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熱愛勞動等,成為榜樣行為。從而構成健康、良好、和諧的班集體氛圍。 4、批評學生要講藝術,處罰學生要把握好尺度。師生間矛盾往往發生在遭到批評或受到處罰時。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自尊心強。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要講藝術。首先,批評對事不對人,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評的語言先「包裝」一下在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去批評學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⑵ 什麼是課堂生成性資源
1.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這一表述包含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潛在意義:
1)一方面:資源形成的過程是動態生成的,即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是在教學動態進行的過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預先計劃和設定的產物: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既不是教學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夠預先安排。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區別於教學中的傳統資源如各種教學物質資源,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資源是可以在教學前安排選定並明確用途的。這體現了人們在面對課程資源的開放性時所持有的創造性思維。
2)另一方面:資源作用的結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能夠轉化為課程的因素來源,而最終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如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自身的理解而產生的新知識,師生的體驗,師生的行為,師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等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對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有利於創造良好教學氣氛,從而有利於教學生動活潑地展開,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注重通過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發展過程,體現了課程的實踐性質和創生取向,不僅僅關注知識和技能的習得,更重要的是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知識,獲得發展。
2.課堂生成性資源
課堂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現場伴隨著教學過程而產生的能推動教學進程得各種教學條件和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成的,能夠推動教學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指學生的各種狀態和表現。
3.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教學史上有關「動態生成資源」問題的探究由來已久,在記錄孔子教育思想的《論語·述而》一篇中就有這樣的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學生處於求懂而未懂透、想說而說不出的積極思維狀態中時,教師才給予啟發開導,教師舉其一,學生應該「反」其三。這里已經蘊涵了教師在「動態生成資源」中的作用,體現了「教學過程要注重動態生成資源」的觀念。而真正提出課堂生成理論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她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它所期望的實踐效應就是: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一理論的提出,目的是為突破傳統教學「特殊認識活動論」的框架。雖然在此文中並沒有對「課堂生成性資源」做出一個具體的定義,但是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把生成性資源理解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共同思考與共同發展中產生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即表現在言語、行為、情緒方式表達中出現的「節外生枝」的情況。它具有動態性,是稍縱即逝的。准確、及時地捕捉到這些生成性資源並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將使課堂不斷涌現精彩、鮮活的畫卷。
⑶ 如何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生成綜合課程,試以師生構想,學習領域,師生互動為線索
如何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生成綜合課程,
試以師生構想,學習領域,師生互動為線索
⑷ 課堂師生互動知識生成在哪個節點
師生互動的含義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與影響,由此引發的雙方在心理上與行為上的改變。按互動的對象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兩種
⑸ 如何生成讓師生心靈舒展的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充滿情趣和靈性的課堂,是主動、互動、生 動的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如何讓數學課堂成為 充滿智慧的旅程,我想這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開放的學習空 間,撥動最動人的情弦,放飛充滿情感的創造,讓數學課堂充滿 和諧的樂章。 一、智慧課堂的支撐——心靈舒展 學生的心理安全是創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條件, 也是成為智慧 課堂氛圍的基本保障。現代課堂教學觀的核心就是關注人的成 長。 因此, 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 1、以情動情。所謂「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 ,課堂 教學中,教師的真情實感直接影響師生關系,直接關繫到教學的 有效性。正如第斯多惠所說: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身, 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在課堂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於以 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適時 點撥,熱情鼓勵,在課堂中師生一同激動、平靜、愉快、緊張、
悠閑......在課堂中讓每個孩子樂於嘗試, 積累成功經驗和積極 的情感體驗, 讓他們獲得心靈的快感、 心靈的寧靜和心靈的滿足。 2、以「景」促情。數學評課,說課,板書,教學反思情境 是聯系數學與現實世界的紐帶,是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橋梁, 一個好的情境往往蘊藏了與新知學習密切聯系的數學問題, 具有 較大的信息量,它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課堂的生命堂 營造出一種精神振奮、生機勃勃的「情調」 ,同時指引學生深入 探究,提升數學思考能力。因此,在課堂中,我們要從兒童的心 靈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 使學生產生愛學、樂學的情感,使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興趣,從 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3、以「動」鼓情。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親歷、體驗「發 現、 探究」 的驚喜, 將會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長時間的學習熱情, 更有利於學生思維靈活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 中能夠聯系生活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促進智慧生成的數學活 動,讓他們在操作活動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主動參與、不斷 進取,讓整個課堂充滿著和諧、動態合作的氛圍。
⑹ 師生角色是怎樣發生轉變的
1、 在新一輪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在轉變師生關系的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首先體現在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要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
2、「轉換教師角色」是教師繼續學習的必然,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增加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據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即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新時期,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是我們老師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努力的,適當轉變教師這個角色,由過去一廂情願式的好為人師,到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給學生自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 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長的能力,是教師責任感的終極體現。一日為師,終生為友——我們一直在這樣做。師愛——心靈溝通的橋梁愛,作為人的普通情感,是與人的需要相聯系的,人與人的關系不同,愛的內涵也各不相同。例如:母愛的偉大在於深厚、細膩與無私;而師愛的偉大在於博大、理智與奉獻。師愛不僅蘊含著對社會的責任、更寄託著對未來的希望。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在多彩的百花園中耕耘,尤其要關注「弱苗」的成長,因為他們更需要來自老師愛的呵護與培養,一、用愛的目光賞識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教師的賞識是激勵孩子成才的動力;而教師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在一個集體中,孩子無論是聰明還是「愚笨」;無論是淘氣還是「溫順」,他們總有各自的閃光之處,他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贊美與賞識,以體驗自身的價值。教師的賞識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人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做學生的賞識者。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期望會通過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自我觀念,從而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和一種愛,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產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覺地實現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當然,教師的期望要適時適度,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宜的期望目標,猶如在學生心頭點燃了知識大廈階梯上的一盞盞閃亮的明燈,促使他們不斷前進,不斷攀登。二、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最想得到,輕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如果一個孩子總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這該是多麼不幸呀!孩子們的渴望並非金銀財寶、山珍海味。有的想戴上一枚「雛鷹獎章」;有的想得到一張獎狀;有的想在光榮冊里記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只想佩戴胸卡當一天值日班長。面對孩子的渴望,老師切不可熟視無睹,更不可哧之以鼻,而要用心、用真摯的愛盡力滿足他們的渴望,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奮進。愛的渴望帶給孩子們的是快樂、是信心、是激勵,是進步。
⑺ 什麼是生成性課堂教學
生成性課堂教學指的是:
1、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師生生命的活動的多樣性喝教學懷舊的復雜性,吧每節課都視作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的綜合生產過程的課堂狀態。它強調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學生在原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實現意義的獲得和提升。
2、因此,「生成性」是一種動態教學,是一種多樣化的教學,是一種提升的教學。生成性教學也是相對於預設式教學而言的,與預設式教學的被動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學更強調學習的自主構建,與預設式教學靜態預設式相比,生成性教學更強調教學的動態生成。
可以說,「生成性」是對「接受性」的一種批判和超越,是對「預設式」的補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學教學的提出,是對教學教學認識深化的結果,同時也為現代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
(7)師生生成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預設和生成關系:
教學是目標,有計劃地活動,追求教學的動態生成,並不是不要預設。課堂教學生成性與預設性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是課堂的基本屬性。預設式生成的基礎,它會隨著課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調整,生成是預設的更高境界,它也會隨著預設的關注而更加精彩。
在教學實際活動中,需要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的基礎上,依循學生的認知曲線、思維張弛及情感波瀾,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發現問題,通過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目的,讓課堂教學充盈生命成長的人文韻味。
⑻ 如何創建新型師生關系
1、把「以人為本」作為師生關系的起點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有個性的人,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質、辨別事非的能力、興趣、愛好等。那麼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樣成熟,在他們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一定要學會容忍,多作細致的思想工作。學生是社會中的人。學生從來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們身上總是打著時代和社會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張揚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特長,而不是鑄成千人一面;社會需要具有千差萬別的特長的人,而且這種特長越突出越好。教師作學生的工作要多溝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異,多尋找學生的閃光點。不能偏愛學習好的,歧視學習成績差的,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學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現代的人與傳統的人在思想觀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現代社會大環境的突出特徵。教師同學生的年齡懸殊越大,思想觀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來說,教師成長時的學校、社會環境與現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不是在同一種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有的老師不懂得自己和學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標准去評價學生,弄得師生關系很難融洽甚至緊張,還經常發生沖突,是文化的沖突。要解決這種沖突,教師必須融入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中,與時俱進,並給學生以積極、健康的人生引導。
2、著眼於民主與平等的運作空間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關鍵是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寬松、愉快,沒有任何心理壓抑和外界強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創新。
3、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教師應該是「發掘資源的向導」,是「尋求思想和技術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必須把握知識的前沿,懂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導學生對知識和信息重組整合,並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探索,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使教學活動充滿情趣和活力,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了力,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策略。
4、不斷完善自我,盡顯人格魅力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得有內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優秀品質。在當前的教育中,不僅僅是知識方面要不斷提高和充實,在個人修養,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也必須不斷的提高,以廣博的興趣愛好、豁達的態度和凜然的正氣贏得學生的喜愛和支持。就學生而言,在教學中需要學生自己主動積極思考和參與實踐活動,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於探索,敢於質疑,與教師共同探討問題,在共同的研究中,與教師形成和諧、平等的關系。
另外,從學校方面來看,學校應該盡可能提供各種條件,如大力支持教師的各種教學模式革新探索的活動,提供教師進修學習的機會等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協調師生關系,從而適應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都需要適當調整心態,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努力構建新型的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最終促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