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孔子的師德觀

孔子的師德觀

發布時間: 2020-11-20 16:22:40

『壹』 孔子主敬觀是

。敬之一字,孔子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功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必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為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徵應。雖有衰年病驅,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之為憂,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貳』 自己或身邊的教師是怎樣踐行孔子師德觀的呢

自己:在學校里和同學,老師相處融洽,積極幫助同學
老師:教育思想中充斥著「仁愛」回思想,在教學答過程中飽含著「仁愛」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育對象上,有「有教無類」的「仁愛」思想。盡心盡力的幫助每個學生,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差的,都一視同仁。

『叄』 論述孔子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學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他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因家族衰敗而逃到魯國.孔子自述其成長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孔門弟子輯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這部書中,它也是我們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實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使民以時","博施濟眾"(《論語·公冶長》)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雍也》)的社會理想.
孔子的哲學思想中,既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另一方面又少談鬼神,《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又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論語·先進》)這種雙重的哲學思想,與他所處的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形態有關.孔子的哲學思想中還灌注著折中調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關於教育的作用和對象
孔子認為教育對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還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論語》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論語·子路》)《論語》又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而"信"必由教育而來.
孔子還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繫上論證了教育的作用.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但他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勵人們奮發學習,不要做困而不學的下民,但畢竟又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斷地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從而又使他的思想陷於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還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並付諸實踐.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簞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等.但我們還不能認為他的"有教無類"就是在主張"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關於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孔子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當作教育的培養目標.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二要有"使親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孔子所主張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項:歷史文獻,行為規范,待人忠誠與信實.即《論語·述而》中說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孔子的具體教育內容就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內容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也有嚴重的不足,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授,二是鄙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如《論語·子路》中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3,關於教學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還允許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和"的個性.《論語·先進》載:"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啟發誘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按朱熹的註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他還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也就是說,教師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學應"當其可".
3)學思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他還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但同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論語·陽貨》)的人.
4)學以致用.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也就是說,盡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培養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4,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樂道.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一個人應當確立什麼樣的志向呢 孔子認為應該"志於道",應該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極力稱贊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是"樂道"的表率.孔子特別強調立志樂道要有恆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經受困難的考驗,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
2)自省自克.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貴在培養道德自覺,應從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一個人能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於"禮"的規范,就是"仁"了,也就是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標准.
3)身體力行.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反對"言過其行",認為"君子恥其言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他反對言行脫節,主張"慎言".甚至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意思是先腳踏實地去做事,做了以後再說也不遲.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4)改過遷善.孔子把道德修養的過程,看做是改過遷善的過程.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但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正如子夏所說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有"過"不要緊,關鍵要能改"過","過則無憚改"(《論語·學而》).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關於教師的論述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走到哪裡,學到哪裡,而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奮學習,"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公孫丑上》載:"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稱"誨人不倦"的典範.
2)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這說明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當然,這不是說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而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論語·陽貨》所載:"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無聲勝有聲.
3)要相信學生會超過教師,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孔子在道德倫理思想的貢獻,即他提出並仔細論證了一個新觀念——"仁",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長期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觀.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表達,就是:君子應當為他人,為崇高理想的實現而自強不息.在孔子看來,"仁"是眾多道德規范的綜合,恭,寬,敏,惠等等.那麼"仁"的核心是什麼 據《論語·顏淵》記載,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愛人",愛人與尊重人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要站住腳,必須讓別人也站住腳,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時也要讓別人把事做成.由此看來,"仁"的精神與損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這種愛心並不是愛自己的親人,而是由此作為起點去愛大眾."泛愛眾而親仁"怎麼才算博愛大眾呢 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對老者關懷尊敬,對朋友忠實誠信,對少年注重教育.這些是博愛大眾的標准.尊老,誠信是調解人與人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內容.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培養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較優秀的的就有七十餘人,這些人沿著孔子確立的思想方向,對儒家作了全面論述.在戰國時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孔子的思想體系,從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徵,其中以"仁"為核心作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經分析人的各種品性,孟子將它加以理論概括成為仁,義,禮,智四端作為作人的標准.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精神與倫理逐漸成為引領民眾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和諧的指導意義.

1."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為先"的教育思想

『肆』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與現代精英教育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伍』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師德規范什麼是教師最神聖的權利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師德規范熱愛學生

教育教學權是教師最神聖的權利

『陸』 孔子主要教育觀

而孔子的教育方法實際就是素質教育的前身:
a)、 「聽其行而觀其行」(強調實踐的作專用)
b)、 「見賢思齊焉,見屬不賢內省也」(強調榜樣的作用)
c)、 「以友輔仁」(強調社會關系的重要性)
d)、 「不遷怒不貳過」(強調受教育者端正態度的重要性,不要遷怒他人,知錯能改)
e)、 「訥於言而敏於行」(強調嚴於律己)
f)、 「各因其材」(強調因材施教)

『柒』 誰知道有關孔子的知行觀

韋編三絕: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工作挺忙的,但仍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這是一部最難懂的古書。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來二遍,三遍,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換了多次新帶子。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編為一句成語,叫做「韋編三絕」,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孔孟之道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聖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

2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台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回答者: fengtly - 探花 十一級 12-26 21:39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聖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

2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台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誨人不倦、不恥下問、寓教於樂、有教無類、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殺身成仁、察言觀色、欲速則不達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還有《兩小兒辯日》
回答者:獃獃D豬 - 助理 二級 4-17 20:55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文譯名:Kongzi 或 Confucius.

學術貢獻
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 「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 「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 「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生平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游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生了孔鯉,字伯魚,活了5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慎,活了57歲,曾當過魏相

孔鮒,活了57歲,曾當過陳涉博士

侄兒孔襄,活了57歲,曾當過漢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國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

『捌』 荀子教師觀

荀子的教師觀:
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最提倡尊師,對教師問題的論述也最系統、詳明。

『玖』 孔子提出什麼觀

孔子的道德觀
孔子的思想是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
認為:人之初
性本善

熱點內容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