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賢明
① 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為何狄仁傑還說他的壞話呢
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為何狄仁傑還在武則天面前說婁師德的懷化呢,這實際上是狄仁傑的一種策略。因為狄仁傑揣摩對了武則天的心理。武則天最討厭的就是朝中官員拉幫結派,因此的話她對婁師德狄仁傑兩人的關系有所懷疑。而狄仁傑為了打消武則天這種懷疑心理,就故意在武則天面前說婁師德壞話,來顯示兩人的交情一般打消武則天心中的疑慮。這實際上也是變相的在保護了他和婁師德兩人的性命安全。
而他的表現也被上報到了武則天的那邊,再加上狄仁傑時常還在自己的耳旁邊說婁師德的懷話,武則天心中的疑慮終於消除了。最後的實話告訴了狄仁傑說他能回到朝廷之中還是因為婁師德,讓他不要忘了別人的恩情,做個忘恩負義的人。
② 誤人最是婁師德,是什麼典故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擔任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絲毫不知,多次排擠他,將他放了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僚,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的奏章。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網路》
③ 婁師德的軼事典故
婁師德曾與李昭德一同上朝,因身體肥胖,行走緩慢。李昭德多次停下等他,他還是趕不上來。李昭德不禁生氣地罵道:「你這個鄉巴佬!」婁師德笑道:「師德不是鄉巴佬,誰是鄉巴佬。」
婁師德巡視並州,在驛館與下屬一同吃飯。他發現自己吃的是精細的白米,而下屬吃的卻是粗糙的黑米,便把驛長叫來,責備道:「你為什麼用兩種米來待客?」驛長惶恐的道:「一時沒那麼多浙米,只好給您的下屬吃粗食,死罪。」婁師德道:「是我們來的太倉促,導致你來不及准備。」然後把自己的吃食也換成粗食。
婁師德巡察屯田,部下隨從人員已先起程,他因有足疾,便坐在光政門外的橫木上等人牽馬來。這時,有一個縣令不知他的身份,自我介紹一番後,便與他一同坐在橫木上。縣令手下看見,連忙告訴縣令:「這是納言。」縣令大驚,口稱死罪。婁師德道:「你因為不認識我才和我同坐,法律沒規定這也是死罪。」
婁師德到靈州,在驛館吃完飯准備離去,手下判官道:「我們連水也沒喝上呢,根本沒人答理。」婁師德便把驛長叫來,責問道:「判官與納言有何區別,你竟敢不理他?拿板子來。」驛長連忙叩頭請罪,婁師德又道:「我本想打你一頓,但我這個大使打你這個小小的驛長,傳出去對我名聲不好。告訴你的上官吧,你小命又難保。算了,我饒了你。」驛長叩頭流汗,狼狽而去。婁師德望著他的背影,對判官說,「我替你出氣了。」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擔任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絲毫不知,多次排擠他,將他放了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僚,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的奏章。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④ 成語「唾面自乾」出自什麼典故
成語“唾面自乾”出自唐朝名相婁師德,想必大家都清楚。唾面自乾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一味地退讓,也不是一個“忍”字所能概括的。這其實是婁師德多年官場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認知和自身涵養修為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唾面自乾”,就會明白這不僅僅是婁師德對弟弟的說教,更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做出的反應,真正體現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境界。
---------------------------------------
⑤ 為將能謹守邊陲,賢則臣不知翻譯
作為將領能謹慎守衛邊疆,是否有道德才能我不知道。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婁師德與狄仁傑》
原文:
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譯文:
狄梁公和婁師德一同擔任國相。狄仁傑排斥婁師德不是一天了,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依靠別人的。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實是婁師德的功勞。」
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羞愧得自我責備,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包容!然而婁公從來沒有自誇的神色。」
(5)師德賢明擴展閱讀
相關注釋:
1、狄梁公:指狄仁傑,封梁公
2、大用:重用
3、所以:由於什麼原因
4、直道:品行端正
5、碌碌:庸碌
6、因人成事:依賴他人而成事
7、比:並
8、遭遇:指做官
9、引咎:自我責備
10、涵:包容
11、矜(jīn)色:自誇的神色
12、遭遇:君臣遇合。此指狄仁傑受到重用
13、十許通:十來篇
⑥ 什麼叫寬能容人,厚能載物
古代的賢明君主,之所以對前來進諫的人都要禮拜,是因為他們對建言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因為他們對生死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的謙謙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之所以遵循道義而天下聞名,是因為他們對名利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道義一刻也不能背離,正氣一刻也不能喪失,這是人與禽獸最大的區別。一個人有了無可無不可的胸懷,他的容人之量就顯露無遺。有容人之量的人心中都有個主宰,有個辨別。這個主宰、辨別,就是雅量。
唐史記載,婁師德生活在唐初「出將入相」的高宗、武則天時期,歷任監察御史、左金吾將軍、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等要職,參預政府機要,行使宰相職權。婁師德為人寬恕厚道,頗有容人之量。婁師德身居夏官待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由於身體肥胖,行事遲緩,有一次上朝參觀時,同行的李德昭在路上等得不耐煩了,便咒罵他是莊稼漢,婁師德則一笑置之,且不無風趣地以「我不做莊稼漢,誰做莊稼漢」之語輕輕帶過。
婁師德曾和時任豫州刺史狄仁傑一起同朝治事,他十分賞識狄仁傑的才華,多次向武則天上表,屢稱狄仁傑有宰相之才,武則天便轉升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風閣鸞台平章事,以參掌政事,受宰相之職。狄仁傑也是一位雍容大度、頗具雅量之人。只是有時自負甚高,對婁師德的暗中相助又絲毫不知,始終以為自己是憑能力加官進爵的,並非因人推舉而成。當婁師德入朝為相,與之共參國政時,狄仁傑對他頗有輕視之心,常常將婁師德排擠出朝,令他充使於外。對這種不公正待遇,婁師德並不在意,更不聲張。武則天知道這件事後,便要狄仁傑談一談對婁師德的看法。狄仁傑與婁師德曾共事一時,以為自己對婁師德十分了解,便直言相告。在他看來,婁師德只不過是一介武夫,自身稱不上賢才,又不能知人善任,充其量只能算個邊鎮大將。武則天於是如實道出婁師德力薦他為相的原委,並令人搬出存放臣民奏表的筐篋,將婁師德的10份密薦表交給狄仁傑。深感慚愧的狄仁傑退朝後,在同僚中盛贊婁師德長期包容自己而絲毫不曾炫耀的高貴品德,感嘆自己望之項背而不及。這以後的狄仁傑便以盡心為朝廷物色、推薦人才來彌補自己的這一過失,並倍加崇敬婁師德。
婁師德不僅為人寬厚謹慎,一生中也從不計較他人對自己的蔑視和冒犯,「唾面白乾」。婁師德任宰相時,朝廷恰授其弟為代州刺史。對此婁師德深感不安,自己年少無才而備位公卿、參預政要,胞弟又出任州郡刺史,獨擋一方,這在當時實可謂榮寵過盛。婁師德說:「樹大招風,乃人所共嫉。你今後打算怎樣對待世人的嫉妒呢?」深受乃兄濡染的弟弟頗能領悟家兄的憂慮,便跪下來向兄長謙遜地表示:「從今往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輕輕擦去了事,絕不叫兄長為我擔心。」沒料到婁師德卻更為不安,他說:「這正是我為你所擔憂的地方,人家向你臉上吐唾沫,是因為恨你。如果你將臉上的唾沫擦掉,豈不違背了那個吐唾沫的人的本意?你這種行為只會更加激起他人對你的痛恨。臉上的唾沫不擦也會白乾,不如笑著接受為妙。「弟弟當場就表態一定按兄長說的去做。
薛瑄說:「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當別人將唾沫吐到臉上不擦掉而讓它自動風干,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寬容;笑著接受別人朝臉上吐的唾沫,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雅量。正是由於婁師德擁有這種寬容和雅量,使得他能當上一朝宰相。這也正如英國學者斯特恩所說:「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絕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
唐史中還記載,武則天有一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實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做人深悟方圓之道,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這種不想知道是誰在背後誣陷自己的心態,就是一種雅量。做人就要盡量寬恕別人,而決不要原諒自己。
我們再來看看宋太祖的故事: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復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摺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拾起,回家後再仔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的奏摺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面前不動。太祖為其所感動,長嘆一聲,只好准奏。又有一位官吏按政績已該晉職,身為宰相的趙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歡這個人,所以對趙普的奏摺又不予理睬。但趙普出於公心,不計皇上的好惡,前番那種韌性的表現又重被提起。太祖拗他不過,勉強同意了。太祖又問:「若我不同意,這次你會怎樣?」趙普面不改色:「有過必罰,有功必賞,這是一條古訓,不能改變的原則,皇帝不該以自己的好惡而無視這個原則。」也就是說,你雖然貴為天子,也不能用個人感情處理刑罰褒賞的問題。這話顯然沖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趙普死跟在後面,到後宮皇帝入寢的門外站著,垂首低頭,良久不動,下決心皇帝不出來他就不走了。據說太祖很為此感動。
從這里我們能看出宋太祖無可無不可的容人之量與雅量,也能看出趙普的剛毅、果斷精神。君臣之間這種風趣雅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⑦ 婁師德,字宗仁
是這篇嗎?
婁師德,字宗仁,是鄭州原武人。考中進士科,調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認為他(與眾不同)才能出眾,說:「你,宰相之器,我應該把子孫託付給你,怎能以下屬官吏來對待你呢?」
上元初年,任監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邊境,劉審禮戰敗而死,婁師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敗亡之人,於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領論贊婆等人在赤嶺准備了牛酒迎接慰勞,婁師德宣論唐朝國威和信義,說明利害關系,敵虜害怕並心悅誠服。後來朝廷招募猛士討伐吐蕃,他就自告奮勇,戴紅抹額前來應招,高宗暫且受任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物。與敵虜在白水澗交戰,八戰八勝。
天授初年,擔任左金吾將軍,撿校豐州都督。他穿著皮褲,帶領士兵屯田,積蓄糧谷數百萬,軍隊因此供給充足,沒有轉運購買的損費。武後頒降詔書慰勞他。長壽元年,詔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書事,進職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後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依賴經營屯田,公不可因辛勞而畏縮。」於是又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撿校營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書、豐原武縣男,改任左肅正御史大夫,並主持政事。證聖年間,和王孝傑在洮州抵抗吐蕃,戰於素羅汗山,大敗,貶官任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來和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升納言,改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又統領營田。
聖歷三年,突厥入侵,朝廷下詔任命婁師德為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在會州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授他幽州都督,謚號是貞,安葬時朝廷給予往還的儀仗禮遇。
婁師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為人深沉寬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遜讓來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婁師德素來體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氣地說:「我被鄉巴佬耽誤了。」婁師德笑著說:「我不是鄉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辭行將要赴任,婁師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說:「有人將唾沫吐到臉上,我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不對。擦掉唾沫,是沒有順從他的怒氣,應讓唾沫自然幹掉。」任夏官侍郎注擬選官時,候補官員擠到桌案前查看名單。婁師德說:「讓我來選擇好嗎?」候補官員仍不離開,他於是掄起筆說:「墨水要弄污你們了!」
狄仁傑沒有輔政時,婁師德薦舉他,等二人同列(平級)後,狄仁傑幾次排擠他任外使。武後發覺了,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回答說:「做將帥謹於職守,是否賢明我卻不知道。」武後又問:「他知人嗎?」狄仁傑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沒聽說他知人。」武後說:「朕任用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確實知人。」拿出婁師德的奏章,狄仁傑感到慚愧,事後感嘆道:「婁公大德,我被他寬容卻不知道,我不及他遠了!」負責邊地要塞、擔任將相三十年,恭謹勤懇質朴忠誠,不偏不倚,當時酷吏殘忍,很多人不能倖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終,與郝處俊不相上下,世人談論忠厚長者,並稱婁、郝。
⑧ 古文翻譯
皇佑二年,吳中發生大飢荒,餓死者的屍體遍布於道路。這時范仲淹主管浙西,調發國家倉庫糧食,募集民間所存的錢物來賑濟災民,救荒之術很是完備。吳中百姓喜歡比賽舟船,愛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勵民間多舉辦賽事,太守每日出遊宴飲於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規模出遊,盡情玩賞。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諭他們說:「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可以趁此時機大力興建土木工程。」於是各個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興盛。官府也翻修倉庫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監察機關彈劾杭州長官不體恤荒政,嬉戲游樂而無節制,以及官府、私家興建房舍,傷耗民間財力。范仲淹於是自己草擬奏章,申述因為飲宴和興造房舍的緣由,是要調發有餘的錢財,來救濟貧民。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養活的,每天大概可達幾萬人。救濟災荒的措施,沒有比這一做法更好的了。這一年兩浙路災區唯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的,這都是範文正公的恩惠。飢荒年份打開司農寺糧倉的糧食賑濟災民,募集民間財力為地方興利,近年來已定為法令。這種措施,既賑救了飢荒,又趁荒年替民間興利,這些是先生的功績。[1]
注釋
(殍殣枕路)餓死的人躺在路上。
(領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帶。
(募民存餉)聚集百姓慰問,饋贈物品。存,慰問。餉,饋贈物品
(術)指救災的方法。
(主首)住持,方丈。
(鼎興)大盛。
(敖倉)糧倉。
(役)使用。
(監司)主管檢查的官員。
(恤)憂慮,顧惜。
(荒政)救災的政事。
(條敘)指奏章。
(仰食)依賴……吃飯。
(無慮)大約。
(晏然)平靜、安定的樣子。晏,安定。
(流徙)流離所失。
(歲飢)年景飢荒。
(司農)主管糧食等事項的官府。
(著)制定。
(因)順著,就著。
⑨ 為什麼寬能容人,厚能載物
古代的賢明君主,之所以對前來進諫的人都要禮拜,是因為他們對建言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因為他們對生死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的謙謙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之所以遵循道義而天下聞名,是因為他們對名利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道義一刻也不能背離,正氣一刻也不能喪失,這是人與禽獸最大的區別。一個人有了無可無不可的胸懷,他的容人之量就顯露無遺。有容人之量的人心中都有個主宰,有個辨別。這個主宰、辨別,就是雅量。
唐史記載,婁師德生活在唐初「出將入相」的高宗、武則天時期,歷任監察御史、左金吾將軍、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等要職,參預政府機要,行使宰相職權。婁師德為人寬恕厚道,頗有容人之量。婁師德身居夏官待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由於身體肥胖,行事遲緩,有一次上朝參觀時,同行的李德昭在路上等得不耐煩了,便咒罵他是莊稼漢,婁師德則一笑置之,且不無風趣地以「我不做莊稼漢,誰做莊稼漢」之語輕輕帶過。
婁師德曾和時任豫州刺史狄仁傑一起同朝治事,他十分賞識狄仁傑的才華,多次向武則天上表,屢稱狄仁傑有宰相之才,武則天便轉升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風閣鸞台平章事,以參掌政事,受宰相之職。狄仁傑也是一位雍容大度、頗具雅量之人。只是有時自負甚高,對婁師德的暗中相助又絲毫不知,始終以為自己是憑能力加官進爵的,並非因人推舉而成。當婁師德入朝為相,與之共參國政時,狄仁傑對他頗有輕視之心,常常將婁師德排擠出朝,令他充使於外。對這種不公正待遇,婁師德並不在意,更不聲張。武則天知道這件事後,便要狄仁傑談一談對婁師德的看法。狄仁傑與婁師德曾共事一時,以為自己對婁師德十分了解,便直言相告。在他看來,婁師德只不過是一介武夫,自身稱不上賢才,又不能知人善任,充其量只能算個邊鎮大將。武則天於是如實道出婁師德力薦他為相的原委,並令人搬出存放臣民奏表的筐篋,將婁師德的10份密薦表交給狄仁傑。深感慚愧的狄仁傑退朝後,在同僚中盛贊婁師德長期包容自己而絲毫不曾炫耀的高貴品德,感嘆自己望之項背而不及。這以後的狄仁傑便以盡心為朝廷物色、推薦人才來彌補自己的這一過失,並倍加崇敬婁師德。
婁師德不僅為人寬厚謹慎,一生中也從不計較他人對自己的蔑視和冒犯,「唾面白乾」。婁師德任宰相時,朝廷恰授其弟為代州刺史。對此婁師德深感不安,自己年少無才而備位公卿、參預政要,胞弟又出任州郡刺史,獨擋一方,這在當時實可謂榮寵過盛。婁師德說:「樹大招風,乃人所共嫉。你今後打算怎樣對待世人的嫉妒呢?」深受乃兄濡染的弟弟頗能領悟家兄的憂慮,便跪下來向兄長謙遜地表示:「從今往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輕輕擦去了事,絕不叫兄長為我擔心。」沒料到婁師德卻更為不安,他說:「這正是我為你所擔憂的地方,人家向你臉上吐唾沫,是因為恨你。如果你將臉上的唾沫擦掉,豈不違背了那個吐唾沫的人的本意?你這種行為只會更加激起他人對你的痛恨。臉上的唾沫不擦也會白乾,不如笑著接受為妙。「弟弟當場就表態一定按兄長說的去做。
薛瑄說:「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當別人將唾沫吐到臉上不擦掉而讓它自動風干,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寬容;笑著接受別人朝臉上吐的唾沫,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雅量。正是由於婁師德擁有這種寬容和雅量,使得他能當上一朝宰相。這也正如英國學者斯特恩所說:「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絕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
唐史中還記載,武則天有一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實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做人深悟方圓之道,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這種不想知道是誰在背後誣陷自己的心態,就是一種雅量。做人就要盡量寬恕別人,而決不要原諒自己。
我們再來看看宋太祖的故事: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復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摺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拾起,回家後再仔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的奏摺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面前不動。太祖為其所感動,長嘆一聲,只好准奏。又有一位官吏按政績已該晉職,身為宰相的趙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歡這個人,所以對趙普的奏摺又不予理睬。但趙普出於公心,不計皇上的好惡,前番那種韌性的表現又重被提起。太祖拗他不過,勉強同意了。太祖又問:「若我不同意,這次你會怎樣?」趙普面不改色:「有過必罰,有功必賞,這是一條古訓,不能改變的原則,皇帝不該以自己的好惡而無視這個原則。」也就是說,你雖然貴為天子,也不能用個人感情處理刑罰褒賞的問題。這話顯然沖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趙普死跟在後面,到後宮皇帝入寢的門外站著,垂首低頭,良久不動,下決心皇帝不出來他就不走了。據說太祖很為此感動。
從這里我們能看出宋太祖無可無不可的容人之量與雅量,也能看出趙普的剛毅、果斷精神。君臣之間這種風趣雅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⑩ 翻譯下面一篇文言文『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第進士,調江都尉第進士,。。。。。』 謝謝!
譯文:
婁師德,字宗仁,是鄭州原武人。考中進士科,調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認為他(與眾不同)才能出眾,說:「你,宰相之器,我應該把子孫託付給你,怎能以下屬官吏來對待你呢?」
上元初年,任監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邊境,劉審禮戰敗而死,婁師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敗亡之人,於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領論贊婆等人在赤嶺准備了牛酒迎接慰勞,婁師德宣論唐朝國威和信義,說明利害關系,敵虜害怕並心悅誠服。後來朝廷招募猛士討伐吐蕃,他就自告奮勇,戴紅抹額前來應招,高宗暫且受任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物。與敵虜在白水澗交戰,八戰八勝。
天授初年,擔任左金吾將軍,撿校豐州都督。他穿著皮褲,帶領士兵屯田,積蓄糧谷數百萬,軍隊因此供給充足,沒有轉運購買的損費。武後頒降詔書慰勞他。長壽元年,詔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書事,進職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後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依賴經營屯田,公不可因辛勞而畏縮。」於是又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撿校營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書、豐原武縣男,改任左肅正御史大夫,並主持政事。證聖年間,和王孝傑在洮州抵抗吐蕃,戰於素羅汗山,大敗,貶官任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來和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升納言,改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又統領營田。
聖歷三年,突厥入侵,朝廷下詔任命婁師德為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在會州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授他幽州都督,謚號是貞,安葬時朝廷給予往還的儀仗禮遇。
婁師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為人深沉寬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遜讓來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婁師德素來體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氣地說:「我被鄉巴佬耽誤了。」婁師德笑著說:「我不是鄉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辭行將要赴任,婁師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說:「有人將唾沫吐到臉上,我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不對。擦掉唾沫,是沒有順從他的怒氣,應讓唾沫自然幹掉。」任夏官侍郎注擬選官時,候補官員擠到桌案前查看名單。婁師德說:「讓我來選擇好嗎?」候補官員仍不離開,他於是掄起筆說:「墨水要弄污你們了!」
狄仁傑沒有輔政時,婁師德薦舉他,等二人同列(平級)後,狄仁傑幾次排擠他任外使。武後發覺了,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回答說:「做將帥謹於職守,是否賢明我卻不知道。」武後又問:「他知人嗎?」狄仁傑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沒聽說他知人。」武後說:「朕任用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確實知人。」拿出婁師德的奏章,狄仁傑感到慚愧,事後感嘆道:「婁公大德,我被他寬容卻不知道,我不及他遠了!」負責邊地要塞、擔任將相三十年,恭謹勤懇質朴忠誠,不偏不倚,當時酷吏殘忍,很多人不能倖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終,與郝處俊不相上下,世人談論忠厚長者,並稱婁、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