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峰國學與師德
Ⅰ 金海峰的介紹
金海峰,長春大學國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長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東北師范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金蛋格規範字書寫教學法發明人、專利權人。
Ⅱ 學習國學的心得體會
學 習 心 得 體 會
《論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書中所記錄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非常富厚,當真研讀《論語》,溫習具備要領論因素的格言警句,從「先聖」的教育思想中獲取營養,對西席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教學藝術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每個中國人的職責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博識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長傳統文化的顯證,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立身在社會上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成或缺的精力氣力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授繼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部實質意義博大精湛,傳播的經典浩如煙海四位西席的培訓講座中,援用了《論語》的很多內部實質意義。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和促進個體成長的效用
《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職位地方
孔子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孕育發生重大影響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成長要建立在經濟成長的基礎上須先成長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長,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過教育引導使成為事實德政他通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恥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氣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關鍵效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附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勝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這類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極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意提供理論按照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後天效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導培養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論語》反映出孔子致力於通過教育來培養「士」、「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本身,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獲得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主
3.實施以道德教育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內部實質意義
按照《論語》,許多人可以從差別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學內部實質意義: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這是指教學內部實質意義的4個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起首要求做一個品行符合道德標準的社會成員,其次才是文化常識的進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內部實質意義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識的進修必須為德育服務
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是指孔子教學的首要科目;《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藝」偏重於才能和技術的訓練,「六書」偏重於文化常識,屬於文的范圍
總之,孔子的教學內部實質意義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識和技能技法培養等3個部分這3個方面,從教育內部實質意義結構,以及社會需要和個人人格形成看,是開端完備化了的這是孔子在教學內部實質意義成長史上的貢獻孔子對這三方面不是等量齊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於《論語》不正視自然科學和生產勞動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時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無類」,擴展了教育對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管教育的孔子創辦私學,在教育對象上舉行了相應的革命,實行「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辦學目標,這是孔子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對象擴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動擴展到了民間雖門下人品稠濁,卻皆能兼收並蓄,教之成才,這說瞭然孔子教育家襟懷胸襟的寬大能容,教育藝術的高妙善化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修養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備富厚的實踐經驗,正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責的好西席,成為後世西席進修的表率《論語》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干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
1.立志有恆,加強修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效用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西席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標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遷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長於舉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修養的重要要領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身的舉動舉行檢查,以便及時發明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如許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效用孔子認為,道德准則和規范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效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修養的標記
孔子認為,實際中不存在不犯錯的賢人,關鍵是看待錯誤的態度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認可本身犯過錯,並認為,過錯被旁人發明,是本身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斷地完善自我,升華自我
3.學而不厭,毀人不倦
西席要盡本身的社會職責,應正視自身的進修修養,掌握博識的常識,具備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4.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樣他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說瞭然自己做榜樣的重要性簡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孕育發生潛移默化的效用
5.愛護學生,忘我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西席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和學生有深摯的情誼孔子對學生傳授常識一無保留,做到了「忘我無隱」
6.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布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搭包羅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西席、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不雅點
7.不斷進修,努力創新
孔子認為西席要講求教學要領,長於開導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西席必須本身時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貫通、新的體會、新的發明,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西席不僅給學生以常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如許才算是好的西席
Ⅲ 金海峰的人物簡介
長春大學人文學院教 授,吉林省素質教育研究會秘書長,長春大學國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海外學院兼職教授。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課題負責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重點課題負責人,首屆百名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
科研成果獲多項國學獎勵。發表「儒家成功學」相關論著。策劃「長春文廟2005年全球聯合祭孔」、吉林省「國學大講堂」電視講座。開展「儒家文化社會傳播的參與性研究」等系列課題研究。在吉林省社科聯、省圖書館等主辦的「社科大講堂」,吉林省委宣傳部與長春市電視台、市圖書館等單位主辦的「國學大講堂」,舉辦「《論語》讀講」等講座近百場。
受國際儒學聯合會之聘,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大、中山大學、南昌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廣州市委市政府,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行、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行、中國交通銀行廣西省行、中國農業銀行梅州市行,中國電信學院、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公司,上海亨特跨國集團公司,安利公司,美的空調,神州通投資集團,雨潤集團,力諾集團,江蘇天目湖旅遊有限公司,蘇州愛馬仕服飾,施耐德電氣,長春一汽解放公司,中國電力公司等地講學百餘次。其中,在清華大學的講座:《大學》《中庸》,被其遠程教育學院選定為網路課程;《詩經》、「董仲舒」等五個專題,被選入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010年清華大學全年講師評比中榮獲兩個院第一名。
Ⅳ 講師德國學經典有哪些
就我知道的有:師說、禮記學記
Ⅳ 師德經典好書推薦
師德哲學的尊貴邀請——好教師、好校長和教育家的內在覺悟與外在魅力
內容: 師德哲學版,由內在覺悟展現出外權在魅力,由理論思考轉化為實踐體悟,師德在這個過程中,也將人性之美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內外兼修,精心養成。 尊貴邀請,三十位中外知名教育家的師德理念,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一例例深刻的師德典範行為,北京德育科學研究院謝春風博士將其展示在你面前。 目錄: 擇路——叩問師德 一、回望校園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教育培養不出真正的大師 學校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二、初見遠方 師德是為了維護教師的職業形象嗎 面對道德教育挑戰:教師准備好了嗎
Ⅵ 國內最好的國學老師有那些人啊
近日,由國學儒商網、中國培訓講座在線以及新國學頻道等媒體聯合舉辦的「2009著名國學傳播講師」評選結果揭曉。經權威專家評分加權統計,台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最終名列榜首;「百家講壇」學術超男、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位居榜眼。
2009著名國學傳播講師排行榜
排名 講師 綜合 理論水平 感染力 聲譽 趣味性 專著
1 傅佩榮 91.8 39.2 14.8 18.3 9.5 10.0
2 易中天 89.1 30.5 20.0 20.0 9.2 9.4
3 楊慶中 82.3 38.7 15.5 15.3 3 9.8
4 趙玉平 81.4 35.3 15.1 14.2 8.8 8.0
5 張誠篤 79.1 31.5 20.0 10.6 8.9 8.1
6 張利 70.1 30.3 15.8 10.1 9.8 4.1
7 金海峰 61.3 30.0 10.5 9.6 2.4 8.8
8 張其成 56.8 25.9 10.7 10.4 5.3 4.5
9 翟鴻燊 55.8 10.1 20.0 20.0 2.5 3.2
10 桂海傑 54.1 25.8 10.1 10.8 2.9 4.5
Ⅶ 國學最美稱號
博達學校成都博達培訓學校創於2003年,自成立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守法、誠信、踐諾、服務為學原則,以關愛孩子、永遠把教學質量放在第一位為學思想,以重視發展學生綜合素質、重視培訓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理念,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高尚品德和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重教書更重育人為學思路,致力於大力發展國學啟蒙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小學生提供優質的文化類教育服務。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博達培訓學校學特色日趨鮮明,學規模日益擴大,學效益日漸凸顯,學品牌初步樹立。學校現有校區(點)4個,學場地2000餘平方米,各類專兼職教師及管理人員60餘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0人,小學高級教師近20人,市區(縣)學科帶頭人5人,常年保持每周參與培訓的學生達3000餘人次。博達學校成立以來,不僅傳授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交給孩子為人處世的真諦,奠定孩子終生的語言文學基礎與人文素養,還先後為成都市中等職業學校國學論壇、青羊區青少年宮、成都市少年宮、四川省婦聯教培中心、西南財大、成都市實驗小學、文翁書院、金堂實驗小學、宋慶齡國際幼兒園等數十所教育機構、大中小學校做教師的師德、師風、國學教育的培訓,為學生上國學教育示範課、展示課,有效地推動了國學啟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近十年來,博達人躬行努力,孜孜不倦,在國學啟蒙教育、華奧賽、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共有約200餘人次的學生獲得全國華賽奧賽一、二、三等獎,300餘人次學生獲得了成都市各類民學校小升初一、二、三、四等獎學金,600餘人次學生被各類民學校錄取,前後300餘名國學班學生被全國及世界各類名牌大學錄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學校相繼榮獲「成都市誠信民非企業單位」、「青羊區民教育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校長史琳榮獲「成都市民教育先進個人」稱號;教學總監揭曉兮被譽為「成都市國學啟蒙先行者」。《成都商報》、《天府早報》等媒體先後報道博達學校不遺餘力為推廣祖國傳統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Ⅷ 國學大師的評判標准
所謂「大師」者,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者的尊稱。凡稱得上「大師」者,其學問理應在同行、同專業中當屬於出類拔萃者。
另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
假如學富五車,學問做得很大,文章寫得呱呱叫,但人品卻很差,尤其是文品與人品脫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講堂上、著作中說的、寫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殺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敵入侵,就賣國投敵,充當漢奸,「富貴淫其心,貧賤移其志,威武屈其節」;或面對強權則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趨勢,「學風隨著政治風標轉」,充當「不管什麼時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滿口仁義道德」,而行動上則男盜女娼;或口裡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實則爭名於朝、奪利於市,沽名釣譽、治學不嚴、投機取巧、差錯百出,卻又師心自用,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拒絕一切批評」等等。那麼,像這樣缺乏中華學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學人,也是斷斷不配當「大師」的!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大師」之所以堪稱「大師」者,不僅僅在於其學問之淵博和建樹之卓著,更在於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虛一恬靜的心懷,尤其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游》)。真正的「大師」,從來對此稱謂默然視之,更不師心自用。張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誠地說:「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這樣的大師風范。還有著名的書齋型學者蔣孔陽先生,也是當今融高尚人品與文品為一體的「道德文章」之典範。他為人一向淡泊恬靜,寬容大度,但在學問上卻一直「不懈追求」,卻又恪守「為學不爭一家勝,著述但求百家鳴」的治學態度。他說:「知識分子應以專業為社會服務。學者應當以學術為社會服務,不是用講話,也不是用賺錢,而是用思想用知識和學問。」當有人問他:「你拚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麼好處?」時,他淡然回答:「做學問,本來是出於愛好,出於對真理的追求,出於想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而不在於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要講好處,自然用不著走學問這一條道路了。」他一生在美學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卻虛懷若谷,坦言:「人生在發展,事物在變化,學問也應當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到了『頂點』,靈珠在握,天下都得聽我的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要永遠不滿足,一旦滿足了,他的靈魂就得歸魔鬼所有。我想,我們做學問,也應當有永不滿足的精神。一旦我們了不起了,滿足了,我們的靈魂也將為魔鬼所攫去。」(玉聖:《蔣孔陽:沒在創造中》,《中華讀書報》1998年11月4日)
張岱年和蔣孔陽先生,至少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方面的「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還有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對於世人「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請予摘掉。並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則更昭示了其不同凡響的大師之德! 「國學大師」,更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們所稱道的諸多「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隻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而已。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到底該怎麼界定「國學大師」呢?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豐富的內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網路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紡織、建築、制陶、冶煉和交通等等諸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後,經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基本規律的作用,又涌現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麼,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並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者。
從前面引述的張岱年先生「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之簡要回答中,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里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像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長期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
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准,即單從學問方面而言的標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看看網上列出的一大堆「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准呢?
況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准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Ⅸ 國學經典之逸聞趣事
篇一:國學經典讀後感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宏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 不錯,《西遊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遊記》.
為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繫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系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洩或凈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裡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繫到一起了.這種聯系實際上在標志著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
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系在一起,而這一聯系的橋梁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篇二: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蒙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了這個關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么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 。」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討厭他的標准,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篇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師德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於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於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斗: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游盪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 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並成為國家的棟梁。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二、勤於好學,終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學生應該勤於讀書求知,探究學問。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否則,一味埋頭蠻干,難免會有差謬,也就是說,學習前代經典有益於涵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孔子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詩能感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禮能規范約束人的行為,使人能夠單立於世,而音樂能夠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圓滿。總之,孔子認為學文可以涵養完美的人格,所謂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應當歸功於學文時潛移默化的力量。這些觀點和思想,我們今天要認真總結和借鑒。一是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以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品質,即堅持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二是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讀書成為習慣,終身不懈。《論語·述而》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意思是說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而不感到厭倦。縱觀《論語》全篇,孔子這里的誨人不僅指教誨他人以知識,還包括教誨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作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謂教書育人的典範,孔子從而立之年開始教授學生,而且持久不渝,終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佳話,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孔子的教育事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誨人不倦」的態度,還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偉大的口號是「有教無類」,它打破了階級的差別,年齡、貧富、貴賤等界限,學生中長幼老少者有之,富貴貧賤者有之,但孔子卻把他們調教得各有專長,各有成就,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團體,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師生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沒有因為困厄而變心從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場景,令人感動,對於我們很受啟發。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們坦誠自然交談,孔子啟發他們:「如惑知爾,則何以哉?」弟子們於是很自然地說出真心話來。子路魯莽率直,公西華謹慎持重,曾皙灑脫悠然,無不顯示了個人不同的才性、抱負和願望,孔子於是據此對他們做恰切的指導。
這里給我們的啟示有:一是要有終生從教(至少是從教期間)無怨無恨無悔無倦,充滿激情,始終如一,熱愛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分城鄉、干群、貧富,男女等因素,對他們的態度要一樣。三是教法要靈活,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包括表揚、批評、要求等,否則,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產生師生隔閡,仇恨的心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批評學生要講辯證法》,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我認為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思想。
Ⅹ 國學經典與教育筆記
國學經典與教育培訓(一)
師德的本質是樹人和育才,把人培養成人,培養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學習的目的是要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師德修養的四個字
(一)師:1、師法自然。以自然為師,向自然學習,自然是榜樣、對象。2、《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的本意就是學習,老師總是能讓人學習。
老師可以教人學習,能者為師。自己就能讓(供)人學習,成為別人的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韓愈:道有很多含義。大路。可以理解為法則、規律、方法等。傳道:教師要知道、明道。求其正。教師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處。授業:就是交給知識、本事。有業可授。教師的業要精。寬厚的背景精深的業務。解惑:指點或幫助學習解決問題。德、才、師。
(二)德: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體現。
(三)修:貫穿在日常的生活行為中,在實踐中不斷的自我完善,付諸行動。過程就是積善的過程,不僅要有善念,還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實實在在的修。
(四)養:1、滋養,養好自己,滋養他人。過程是緩慢的。理解現實條件下的價值觀,保持成長和向上的趨勢。2、養成,把應該有的道德華為己有。養的過程要相伴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