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情畫展
㈠ 畫展開幕式學生代表發言稿
啊!
在xxx的天氣下
我們xxx又迎來了xxx畫展
在此,我代表學生發言
㈡ 小學美術畫展前言
畫展前言
有人說,美術的世界是多彩而夢幻的。干濕點染中,包容了整個大自然的色彩;一勾一畫里,蘊涵著老師和學生無盡的情思。我校為展示美術教育的成果,舉辦了本次畫展。它不僅僅是一次有意義的文化藝術活動,也是我校特色教育建設的探索,更是向全校師生獻上的藝術盛宴。
世界因為你們的描繪而變得更加美麗,世界因為你們的想像而變得更加神奇。如果說一個人成長的腳印連在一起就是人生道路,那麼這一張張繪畫作品正是你們所思、所想、所夢。
建設富有特色的教育是我校的發展方向。有特色的教育,學校才有靈魂,才有獨特的風采和魅力。這次畫展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力圖從繼承和創新、課程改革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師生個人發展和學校整體發展等諸多關系中尋找聯結點。我校的師資力量雄厚,美術老師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展覽的大獎。這次展覽我校老師拿出部分獲獎作品和我校優秀學生的作品,這些作品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我校美術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一幅幅主題突出、形式新穎、風格鮮明、稚趣盎然的繪畫作品,凝聚著老師和學生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了廣大師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初升的朝陽正冉冉升起,我校的錦綉藍圖正徐徐展開,讓我們全體師生一道,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留下最新最美的印記!
衷心感謝領導、老師和同學為這次展覽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我們學校的美術教育就一定能波起浪涌,蔚成大觀,為我校特色教育的建設、為和諧校園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㈢ 師生書畫展觀後感
[師生書畫展觀後感]曹宇先生從藝五十年暨師生書畫展觀後感作者;李曉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師生書畫展觀後感。2月14日,岐山關中大廈門前彩門奪目,鞭炮齊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曹宇先生從藝五十年暨師生書畫展隆重開幕。來自社會各界的書畫名家、曹宇先生弟子及省市領導約千餘人匯聚西岐,於關中大廈八樓展廳內觀賞作品,暢談藝術,座談交流。此次展覽嘉賓之盛,規模之大,氛圍之濃,讓我深受感染,不由生出感慨和敬佩之情。因為自己是書畫圈外的人,也不懂書法藝術,卻無意中認識了一些圈子內的老師和朋友,和書畫結了緣。這次,承蒙趙老師邀請,我這個即不會寫毛筆和硬筆書法,又不會畫畫的人,也充當了嘉賓中的一員。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和深深的敬意,參加了曹宇老師從藝五十年暨師生書畫展座談會,參觀了次不平凡的展覽,觀後感《師生書畫展觀後感》。雖然對曹宇老師的篆刻、書法、繪畫、剪紙已早有耳聞,卻遲遲未能謀面。通過這次展覽和座談交流,讓我對曹宇老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藝術的力量和執著的追求,讓我這個不是藝術圈的人也深受感染,頓生欽佩和敬仰之情。當日展廳內,熱烈的氛圍,激情的場面,涌動的人群,這無疑是對曹宇老師從藝五十年藝術生涯的總結和定位。尤其是,藝術界老前輩們專業的評論和點評,讓我感受出了有一種自然的原始光芒在曹宇老師身上閃閃發光。正如大家所說,曹宇老師他即是一位思想家、藝術家,同時,又是一位學者、一位奇人。他獻身藝術生涯五十載,追求真實、自然、平淡、永恆,這是他的一種境界、一種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心態。此次展覽取材豐富,風格迥異,作品大多都是出自曹宇老師和他的學生之手,而且參展的作品都是經過統一裝裱,皆為新作。因為自己不懂書法,對專業的評論術語更是陌生。因此,只能欣賞各位老師的佳作,卻不敢妄加評論。以上所述,也就個人的觀後感,用外行話做以總結,不到之處,還請曹老師多見諒!
㈣ 下午,全校師生和少先隊員都去參觀畫展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大家一起去學習一下,
看自己有什麼進步,
生活就是要不斷的學習。
㈤ 求一篇《迎元旦校園書畫展》教師寄語。
時值嚴冬梅花開,
莘莘學子展高才。
筆走龍蛇驚風雨,
畫龍點睛稱豪邁。
元旦新年鍾聲響,
校園新風處處栽。
㈥ 喻繼高的師生情
繼高年輕時師從工筆畫大師陳之佛,後潛心鑽研工筆畫50年,在美術界享有回盛譽。已是75歲高齡的喻老還答在為藝術事業奔忙著,他准備明年去台灣舉辦工筆畫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說到台灣,喻老還跟在場講起了一段他和瓊瑤之間的小故事,瓊瑤曾想「棄文從畫」,拜喻繼高為師。瓊瑤想拜師學畫
喻繼高和瓊瑤的相識也是偶然,有次喻繼高生病躺在床上,看台灣著名畫家喻仲林先生的畫集。「我看這個畫集里有很多注錯的地方,比如明明畫的是鴿子,被注成斑鳩,這樣的錯一統計竟然有幾十處之多。我就把這個情況反映給了該書出版社,希望他們再版時注意一點。」喻繼高沒想到,這本畫集是瓊瑤和其丈夫為了紀念喻仲林而合出的,因為瓊瑤曾是喻仲林的學生。
後來瓊瑤通過電話聯繫上了喻繼高,當瓊瑤寫到第41本小說的時候,突然感覺很累,就想干點別的。於是每個星期三晚上去和喻仲林先生學畫,可惜只學了一年,喻仲林就去世了。學畫的這一年是瓊瑤最愉快的一段時光。瓊瑤想要拜喻繼高為師。
來南京拍《青青河邊草》的時候,瓊瑤住南京金陵飯店,曾想去拜訪喻繼高。喻繼高為瓊瑤作了一幅畫,叫「瓊花搖曳笑春風」,由於一直沒有見到瓊瑤,至今沒有送出。
㈦ 現校園新貌,展學子風採的作文
為了豐來富校園文化,陶冶師自生情操,展現師生的藝術才能,提升學校的藝術氛圍,白寨中心小學在2010年11月5日舉辦了主題為「豐富校園文化,展現師生風采」書畫展.
這次書畫展學生作品描繪的大都是學習生活、校園趣事、未來世界等.學生的書法作品清秀美觀,繪畫作品突出了兒童的特點,童趣昂然,表達出了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書畫色彩鮮明,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有的清新淡雅,有的艷麗明快.學生的作品表現的形式也比較新穎多樣,有兒童畫、粘貼畫、書法、國畫、剪紙、手工等.老師們的書畫作品,在這次書畫展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教師的書畫作品展現了教師的神采和風貌,透露出老師們對教育的執著和對學生的熱愛.
這些作品吸引了眾多學生和老師參觀,是學校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白寨鎮中心小學校長陳會雲也和師生們一起,興致勃勃的觀看了師生們的作品,並對師生付出的勞動和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㈧ 聶危谷的參加的畫展
2012 中國畫·畫世界作品展,法國中國文化中心
2012 筆走龍蛇·彩墨暈章——聶危谷彩墨畫展,更斯藝術館
2011 江蘇省國畫院學術邀請展——聶危谷作品展,江蘇省國畫院
2011第六屆中國畫·畫世界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11 文脈心象——當代中國畫百家百扇藝術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11第五屆中國畫·畫世界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11 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哈爾濱盧禹舜美術館
2011 「中國色彩-繪畫藝術展」,無錫博物館
2011隻等閑——中國畫提名展,諸子藝術館
2010入選2010《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
2008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2008 《中國畫畫世界第二次展覽》,南京博物院
2008 《金陵意象——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師生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7 《危谷圖式——中國畫.畫世界》個人畫展,南京美術館
2007 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江蘇省美術館
2007 墨緣·100——中國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屆名家邀請展,北京宋庄
2007 「祝福香港—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蘇港名家作品聯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6 「清溪雅集第一回書畫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6 「首屆中國畫·畫世界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06 「第11次大田·南京書畫交流展」,韓國大田
2006 「江蘇現代水墨畫展」,義大利芬奇市
2006 江蘇省「藝術與科學」美術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05 「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江蘇省國畫院
2005 「中國百家金陵水墨畫展」,南京博物院,作品為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組委會收藏
2005 「聶危谷彩墨畫展」,煙台美術館
2004「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特邀參展畫家,獲評委提名獎,江蘇省美術館
2004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5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獲優秀獎
2004 「聶危谷彩墨畫展」,南京美術館
2004 「中國—澳大利亞科學與藝術聯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崔德州城市藝術空間
2004 「《江蘇畫刊》30周年
2003 「聶危谷彩墨畫展」,揚州市美術館
2003 「抽象水墨展」,浙江杭州「圖雅圖藝術中心」
2002 「中國實驗水墨藝術展」,山東、紐約、多倫多、北京等地
2001 「首屆西安國際抽象水墨畫大展」,西安國際展覽中心
2001 「聶危谷實驗水墨展」,南京博物院現代藝術館
㈨ 畫的內容是:一個孩子在樹下盪鞦韆 關於畫寫一段文字 能夠說滿一分鍾就行
再見了,母校
再過兩個月,離別的大門就將開啟了,我將告別美麗的校園、和藹可親的老師、純真友愛的同學。
每每想起即將離開的一幕,校園的一草一木,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的情景,老師在一旁看著,同學們一起盪鞦韆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一切都恍如昨日,牢牢地銘刻在心上。
母校給了我美好的童年,夯實了人生的起步的基礎,無論我走到哪裡,我都會在心底深處把您珍藏。
再見了,親愛的母校!
㈩ 師生情深劉侃生張大千對劉侃生的喜愛表現在哪些方面
在劉侃生的子女印象中,對父親和張大千先生印象最深的一段情,是張大千離開大陸去台灣前對父親的一個建議:「你跟我一同去台灣吧。」這是張大千在他的學生中唯一詢問過的話。劉侃生因顧及家族人口眾多,故未能成行。
坊間相傳,欲成為張大千的弟子,要有幾大要求:
一、作品要過關,即達到他收徒弟的要求;
二、人品要過關,單單作品好,人品不好也不在考慮之內;
三、收費要過關,要想成為張大千的學生,大多是有一定家底的人。而當時收劉侃生為徒時,卻是免費分文不收。這不能不說是劉侃生的殊榮。
1908年劉侃生出生於崇明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對畫畫的愛好得到了長輩的大力支持。
1943年經朋友介紹,劉侃生第一次見到仰慕已久的在上海生活的張大千,三年後,張大千正式收劉侃生為徒,行過師徒禮之後,劉侃生正式成為了大風堂門人。有一天下雨,來的客人沒往常多,劉侃生臨摹了一幅石濤的山水畫請張大千指教,張大千看了一會對他說:「你這段時間在學石濤,我也用了好長一段時間研究石濤,不論古今,對名作眼觀手臨是最好的。但切忌偏愛……」說罷隨手取出一張宣紙,略作思索,俯身畫案,提筆舔墨,在紙上勾勒出兩棵松樹,造型奇異,從右下方又壘起了幾堆怪石,疏密有致,再用淡墨染出遠山,通過幾根濃墨線條呈現出蜿蜒的小路消失在遠山的盡頭。一幅寫意山水畫躍然紙上,題款:侃生賢弟留念,蜀人大千張爰戲筆。1947年春,上海舉辦「張大千師生畫展」劉侃生為此精心繪制了一幅《溪山行旅圖》參加展出,甚得好評。二年後,張大千遷移台灣定居,從此師生分隔兩岸。
日後張大千從巴西寄給劉侃生那幅《蕉下高士圖》至今還在劉家子女中保存著。這幅畫寄託著師生間的一種友情和師生間的思念和傳承。
他們的相識,緣於必然中的偶然,他們的情感卻緣於偶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