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師生觀
1. 基於西方文化史的師生關系研究
基於西方文化史的師生關系研究高手解答!著急幫你做.
2. 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師生關系的典範
中國:孔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體現他們關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進。《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公冶篇第五》: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在和他的學生談到顏回時,自己也說不如,他從顏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孔子作為一位名師,但並不以聖人自居,和學生平等教學,在教過程中又能學,可謂教學相長。孔子一方面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學生學習,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贊揚弟子子夏和子貢在學問上對自己的促進――「起予者商也」。「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他也批評過顏回「無所不說(悅)」 ①的態度,認為如此順從老師,是「非助予者也」②,這體現了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一種新關系。 尊師:1.、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2、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3、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外國:悉心教導巴爾扎克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後來一次他遇見了一位老人,老人請他看看手中的作文。他結果後,看著那個小學生的作文本,語氣肯定地說:「請讓我直言相告,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之後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師,這作文正是他小時候的作文。從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 教導與堅守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宮廷醫生。亞里士多德17歲起,就被父親送到當時著名的柏拉圖學園,在那裡他學習了20年。由於他勤奮刻苦,涉獵廣泛,很受老師柏拉圖看重。可是,柏拉圖又說:「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意思說,亞里士多德非常聰明,思想敏捷,不同於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師,但是,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 繼承與發展德謨克利特和他的老師在繼承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說和阿納薩格拉種子說的基礎上,根據當時已經積累的經驗科學知識提出了院子論哲學,原子論和柏拉圖的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合成為希臘三大體系,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愛奧尼亞學派的留基伯提出的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第一個建立了原子的顆粒狀模型。
3. 教師在西方國家是什麼屬性
我國教師(公立學校)的法律地位是專業人員非公務員,而西方一些國家專教師法律地位有屬公務員或者雇員或者這兩者均有的身份,而且教師的地位相當高。至少工資方面不用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我了解的酒這么多啦,希望對你有用!
4. 西方的教師節有什麼特色
很多西方國家並沒有設立專屬教師的節日,例如英、加、澳、法等國均沒有教師節。美國在1971年由參眾兩院立法規定,以中國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誕辰日,即每年9月28日為其教師節。雖然有教師節,美國普通師生卻很少感到它的存在。
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州華師預科中心多位美國教師,他們表示從未在自己國家專門慶祝教師節。就讀於三藩市市立社區大學的小艾在美學習已有兩年,他表示在美國從沒感覺到教師節的存在,美國人認為教師是提供教育服務的工作者,教育學生是其應盡義務。
新通國際資深美國留學專家莫潔瑩表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教師的觀念與東方人不同,東方國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至今影響廣泛,而美國人認為人人平等,教師是一種職業,教好學生是一種義務,它是以「權利和義務」的思維來看待師生關系。尤其是私立學校的學生更是以「消費者」的心態來享受教師提供的服務。
基於師生平等的認識,西方國家的學生常常傾向於挑戰老師的權威,而老師也將其視為正常現象。反之,學生仰視老師的做法令他們不易接受。華師預科中心的英國教師戴米安認為中英兩國學生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有質疑老師的精神。「中國學生對我講的一切觀點都毫無條件地接受,並抄寫在筆記本上;然而在英國,學生在課堂上質疑老師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說:「我希望中國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逐漸變得叛逆一些,這對他們今後適應海外大學的學習方式有益處。」他表示,學習更重要在於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合理提出獨特見解。
除了文化觀念的差異外,教育體制的不同也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中國學生的升學很大程度是依賴老師的教導,而美國學生升讀名校除了必須具備好成績外,還要參加各類比賽、加入各種俱樂部來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對老師的依附性沒這么強。當然,學生也會喜愛甚至崇拜優秀的老師,但不會迷信權威,老師一般也沒有架子,師生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
可見,東方國家更重視從禮節上敬重老師,全社會對老師有特殊的情結,學生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演變成某種依附關系;而西方國家在形式上比較淡化,他們從人人平等和權利義務等觀念出發,衍生出學生敢於質疑老師的精神。然而,無論形式上如何不同,東西方重視教育的精神是相通的。廣東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主任徐志成認為,世界各國公認尊師重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越進步、越進步的社會越尊師
5.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異
我國的教育使學生在不停地努力學習、努力提高。從小時候起,中國學生就被很濃的學習氣氛包圍。在壓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會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選擇安逸。因為考試題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師說的、書本上寫的答,就一定是錯的,這樣就使學生不去研究為什麼,就成了一種學習習慣。而西方國家的一個理念就是去研究為什麼要學,這是一個習慣,這樣才會創新。 一、我國學校教育理念與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問題 1.知識觀念陳舊,重知識積累輕知識應用 美國學校一星期的課程,我們只用十分鍾就可以完成。正是由於進度快,所以課程內講授的知識點多,但我們的快進度是有代價的,即我們省略了動手製作的全過程,因而我們的學生不會像美國學生那樣嘗到成功,也不會體驗到失敗;不會知道照著書上的程序做仍會遇到很多困難,包括材料的性質是否符合試驗要求,也包括具體的操作細節是否有誤差。在這樣一個自己動手的全過程中,學生必然要思考、選擇、尋找失敗的原因,要克服各種困難。這樣學到的原理,就不只是書本上的抽象定義,而是混雜著自己親身經歷和真實體驗的生活道理。 2.重共性而輕個性 創新能力的核心特徵是獨特性,而獨特性基於個體的差異性。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重共性而輕個性,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灌輸個人服從集體的社會觀念。要求個體時時處處與大家保持一致。班級和學校都是集體的實物載體,個人在班級和學校的管理制度制約下,學會了壓抑自我。而在以集體主義消滅個人主義的同時,也消滅了一些個性色彩濃厚的創造型人格特質。反映在教學上,學校規定了統一的教學進度,學生們被動地適應老師。學得快、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只好「等」,還要強迫自己繼續聽已經明白的課堂內容。與此同時,學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在統一的教學進度要求下不得不「趕」,而「趕」得很吃力的學生往往失去了娛樂乃至休息的時間。總之,我們的學校教育忽視個體差異的存在,用一個尺碼的鞋讓所有的學生去穿。其結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腳穿大鞋,有的人卻要削足適履。反映在考試上,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區、一個市採取一個標准、一個模式、一張試卷。在考試形式上比較單一,即閉卷筆試的考試方法。在學校統一的尺度下,學生被剝奪了合理、有效發揮個人潛能的機會,同時對知識的好奇心、新奇感、自發的學習動力也會盪然無存。所以,我們的教育培養的學生,最薄弱之處是缺乏創新意識。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寬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寬容精神的學校教育和教學管理是扼殺個體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這種制約不僅從外在的角度以社會控制的形式壓抑個體創新思維的發展,而且從內在的角度以思維習慣的形式壓制個體創新思維的生成。我國中小學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權威型管理。東方教育在處理師生關繫上,崇尚教師的絕對權威,忽視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在班級管理上,以嚴格的規章制度作為教育學生的出發點,忽視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在教育學生的方式上,習慣於道德說教和批評訓斥,不習慣坦誠協商;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繫上以教師的單一講授為主,師生雙方均不習慣共同討論與答疑。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嚴師出高徒」。「嚴格」是我國教師管理學生的突出特徵,而教師的強權威性和學生的強服從性,則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師生關系的突出特徵。權威型管理因適用於應試教育而滿足了現行教育的現實需要。應試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學生在學習知識方面的潛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積累或記憶盡可能多的信息,而來自權威的強權式的壓力能夠迫使學生在短時間集中精力,排除一切雜念,靠爆發力取得短時記憶的最佳效果。但也導致了學生不僅難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識,而且也難以形成自主意識、權利意識及責任意識,並有依賴性強、選擇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觀的判斷力的發展趨勢,致使個體既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也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別人。這些缺陷最終限制的是個體的獨立發展及創造潛能的開發。 (2)過度的紀律約束。滿堂灌是中國課堂教學的傳統特點,課堂就是教師的講壇而不是學生的論壇。其根源在於無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權,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知識的創造性主體,而只是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時學生發言要先舉手,即學生能否有發言的機會取決於老師是否恩准,不舉手就發言屬於違反課堂紀律。所以,恰恰是在孩子們最有勇氣發表見解的時候壓制了他們的表達欲,也正是在他們最有可能培養自我表達能力的時候限制了他們的表達機會。 二、適應新形勢,樹立新理念,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1.樹立新的知識觀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發布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其中對知識的形態作出了新界定。知識可簡稱四大類:知道是什麼(know-what),知道為什麼(know-why),知道怎樣做(know-how),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這種知識四分類法所表達的含義是,知識可以分為四個基本范圍:其一是有關「是什麼」的知識,屬於描述事實方面的知識;其二是有關「為什麼」的知識,屬於探究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識;其三是有關「如何做」的知識,屬於操作、試驗、技能方面的知識;其四是有關「源於何處」的知識,屬於尋找信息和知識源頭的知識。前兩類知識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後兩類知識則是我們的教育中缺乏的教育內容。 新知識觀告誡我們,實踐類活動的重要性是值得格外強調的,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應改變重知識積累輕知識應用的觀念。哲人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那麼知識就愈多愈好嗎?知識是力量的基礎,但只做知識的存儲器我們不會有任何的力量,知識要想真正成為無窮力量的來源就必須追求知識的應用與理論的創新,知識的堆砌只是一堆散沙,而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則使其具有了無窮的力量。教育的重點應該由傳授現成的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習的能力,吸收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造力。而要對其有所突破,就有必要對基礎的教育理念加以完善與創新,即鼓勵個性,鼓勵創新。 2.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共性的教育固然便於管理,但對個性的抹煞無助於創造性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助於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 針對學生能力差異,學校的教學制度應有靈活性,如同樣的課程安排不同的教學進度,讓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進度;班級的設置不要過於死板,可自由流動;還可以考慮在各年級設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跳級制和降級制,包括允許單科跳、降級。即使在同一個班級里,已經聽懂課的學生應當允許看別的書,甚至出去玩。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學校留作業應當適時適量,針對性強並按學生的能力劃分不同的層次,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形式和作業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作業。在評價學生時應將考試的分數與等級評語相結合,即使只是通過考試來評價,也應當採取書面考、操作考、閉卷考、開卷考等多種考試形式。 3.營造民主、寬容的學校教育環境 陶行知先生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和諧的氣氛。」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感受到了自由、輕松,創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所謂「師嚴道尊」也不用畢恭畢敬。而幾千年來,師生間的不平等關系,嚴重地桎梏了兩者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近師嚴而止」幾乎成了不變的真理。一種合作式的小組學習研究的氣氛就這樣被無端地破壞了。教師在廣大人民心中有其崇高的地位,但在一朝為人師的同時,更應為其朋為之友。 課堂教學制度方面,要真正改變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的局面。這些年來國家雖一再強調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行啟發式教學,但觀察整個社會的課堂教學面貌,基本上是維持著傳統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雖時有新教學方法的實驗,但量少而影響面小。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鼓勵學生質疑解難,教師提問後留下充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耐心等待他們的回答。尤其重要的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勵他們尋找問題答案,如能通過觀察,學生能直接獲取答案的,教師一定提供觀察機會。如自己通過操作能獲取答案的,教師一定要提供操作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找到問題的答案。所以要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改變課堂教學面貌,僅憑造輿論遠遠不夠,國家應從政策上作出規定,保證學生質疑問難和自學的時間。這種時間比的分配在不同的年級應區別對待。同時,不同的學科也要把握好師生活動時間的比例。
6. 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教育的特點:
1、從教學內容上說,更重視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學;
2、從教學方式上說,更重視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3、從教學目標上說,更重視學生個人綜合素養的培養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活動能力的獲得。
拓展資料: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對所有兒童一律實行義務免費公共教育,以確保消滅文化或知識的壟斷,消滅教育的種種特權。在最初的表述中,這只能是一種由各種公共機構所辦的教育。當時所以這樣提,是防止工人階級惡劣的生活條件阻礙兒童的全面發展。後來,明確地提出了其它目標,比如必須削弱家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來培養兒童,必須利用社會化的群體力量。無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實驗,從馬卡連柯學校到古巴的學校,都是按照社會的方案來進行的。
教育與物質生產相結合(或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把智育、體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這里所包括的目標,既不是進行較好的職業訓練,也不是反復灌輸職業道德,而是通過確保人人充分了解生產過程來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觀念與實踐之間的歷史形成的差距。這一原則在理論上的正確性雖然為人們所廣泛承認,但其實際運用卻提出了許多問題(許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獲得成功的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在科學技術迅速變革的條件下,尤其如此。
教育必須確保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科學與生產的重新結合,人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生產者。在這一基礎之上,所有的人無論男女,其潛力都能得到施展。這樣將出現一個能夠滿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個人在消費、娛樂、文化的創造和享受、社會生活的參與、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實現(自身創造)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施展才能。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需要改變社會分工,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迄今僅處於開創階段。
7. 中國式教育與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一、教育類型不同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
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和中國教育最大差異就在於本質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中國教育是一種「無次品生產」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學生創新思維在學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錮。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教育教學作用是指引者,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親和無拘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出現的疑問一起去圖書館或團體解決,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正確與否自己做出判斷,教師沒有約束學生的自主思考。
二、中西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
三、中西學生從知識層面上的區別
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
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