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教育學
師生兩者都同樣重要,但如果硬要說是取決於誰的話,可能會選學生,因為作為一個老師大都有著一定的教師素養在,而在
師生關系
中的學生則是一個極大的
不穩定因素
。
② 教育學師生關系專題
學是作為「教師」的人和作為「學生」的人之間進行的精神交流與對話。關於人的知識是教學知識中最重要的知識,師生之間那種「人的關系」是教學關系中最根本的關系。但現實狀況是,這種最重要的知識也是最貧乏的知識,這種最根本的關系也是最薄弱的關系。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修復這種狀況的經典智慧來源又何在?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受制於現代教育對象和教師的自我意識,現代的師生關系基本上是一種「功能性的關系」,即為了滿足某種外在的個體或社會的功能性目的而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和學生不是以完整的人的存在方式出現的,而是以各自扮演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面貌出現的,教師和學生真實的自我深深地掩藏在這種角色互動的表面之下,彼此之間缺乏一種本源性的真誠和信任,也根本不把對方作為存在意義上的「人」來看待。功能性的師生關系缺乏內在地自我維系機制,而是受外界因素制約並呈現出某種程度的「消費性」。師生關系的功能性,意味著教學行為外在於師生的共同生活,教學只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各自目的而尚可接受的一種手段性活動,而無法成為師生真實生活過程的構成性要素。目前的教學因為師生關系的這種功能性與「有效的教學」相去甚遠。導致這種功能性的師生關系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教師的自我定位。從教育的起源來看,教育首先是內在於生產過程的,長輩是教育知識的唯一來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後,少數知識淵博者將自己的時間從生產勞動中分離一部分出來或將自己的全部時間用來「傳道授業解惑」,他們成為了知識的最主要來源。由於知識主要來源於教師,教師成了知識的權威,這種權威賦予了教師無可質疑的地位,學生不僅從情感上不能質疑教師,從能力上也不敢質疑教師。於是,長久以來在學生面前,教師「唯我獨尊」的意識逐漸形成並固化下來。教師將自己作為知識的提供者,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教師首先不是把自己當人,而是首先把自己當做具有高度權威的教師;不把學生當人,而是把學生當做遠不如自己的學生。這種教師自我定位阻卻了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拉開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另一個方面是基於教師自我定位所致的學生主體性的迷失。教師「唯我獨尊」的角色定位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再生產並維系了一種「順從教師」的教育文化,這種文化成為了「被視為當然的現象」,不僅教師沒有動力去反思這種在今天看來極為不當的文化現象,學生也逐漸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和動力。學生在這種文化的浸淫下,不再把教師當人,而是當做神;也不再把自己當人,而是把自己當做永遠不如教師的學生,自覺將自己塑造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過程的被組織者以及學習效果的被評價者,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面前被嚴重遮蔽和消解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能力受到了嚴重製約,教學實踐基本上按著教學計劃順利進行,學生失去了教師值得向其學習的資本,教師也失去了向教學實踐學習的機會。
教師不當的自我定位使得教師放棄了向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基於教師自我定位所致的學生主體性的迷失使得學生失去了促進教師向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這即是說「教學相長」在功能性的師生關系中是無法完全實現的。
「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來源於《禮記》中的《學記》篇。《學記》成書於戰國後期,是我國最早、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學專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寫的《論演說家的教育》一書早300多年,比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1800多年。在《學記》中,「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是這樣表述的:「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促進)也。《兌命》曰:學學半。」通俗地講,即是說,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
引用古典智慧,與其說是為了強調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毋寧是為了更加強調學對教的促進作用。因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對學的決定和促進作用是自然的,惟有學對教的促進作用是受到忽視和低估的。教師的權威地位和學生不如師的觀念使得教師認識不到學對教的促進作用;教師將學生視為教學過程的客體和對象,使得學生的主體性無法得到彰顯,學生的能力發展受到了制約,學生永遠只是沒法超越教師的學生,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成為教師的發問者、刁難者和辯論者以及教師知識的來源者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這進一步導致了教師忽視學對教的促進作用,教師不當的自我定位得到進一步強化,如此等等。
事實上,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學生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逐漸提高,學生的知識來源愈發多元化了,能力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學校教育所能給予的范圍。教師的教學能力,更別說他的權威地位在客觀上已經並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教師一味強化自身的權威不僅會讓自己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也會引起學生的不滿,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更為嚴重的是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因此,為了打破如上所述的惡性循環,教師有責任將師生關系從「功能性關系」深入到「存在性關系」。所謂的存在性關系是指:師生之間的關系首要的不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而是「作為教師的人」與「作為學生的人」之間的關系。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運用想像力來從事意義創造和分享的過程。教師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與學生共同進行有關學習主題、意見、思想和情感的交換與分享,這就要求師生之間形成真正的交流。師生關系絕對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出於共生關系中,體現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系」。海德格爾眼中的「共在」或哈貝馬斯所謂的「協商倫理」都指向了教育的「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客觀上顛覆和超越了傳統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存在的「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的兩級模式,並代之以「你—我」的平等對話關系。
在存在性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同時亦是受教者,學生同時亦是施教者。雖然學生正在不斷地受教育,但他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了。他不僅越來越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師的教育也越來越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正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含義。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相長才能成為可能!
精銳教育黃老師
③ 教育學:師生關系
教學內容上是授受關系,職業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人格上是平等關系
④ 從教育學角度談談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如何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
有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這句話顯然誇大了
老師在教育學生上的作用。
其實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除了老師,
還有家庭因素、
社會因素和
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等等。
但不可否認的是,
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
師生關系更是深深地決定著老師對學生的影響程度,
因此,
如何構建一個理想的師生關系就
顯得尤為重要。
師生關系的基本內容包括教學關系,倫理關系和情感關系這三個部分。
教與學是師生交往的基礎。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
先從教這個方面入手。首先,老師在
教的過程中要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哲學原理,
一方面用自己穩定的教學方式,
結合
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
遵照課程改革要求,
向學生傳授知識點,
並且指出重難點;
另一方面,
老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這樣有利於了解不同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學習特點,
以便
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
不同階段的老師要加強彼此在教學方法和特點等方面的交流,
保證教
學的連續性,例如小學老師對甲同學在某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其學習特點有了一定的了
解,他可以將其做成簡短的介紹,以便初中老師甚至是大學老師開展教學活動。然後,
在應
試教育陰影的籠罩下,
老師往往過分強調知識本身及死記硬背,
他們應該更多地激發學生對
該科的學習興趣,
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甚至教學生自己以前記知識點時形象生動
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其次,即使自己的某位學生在某些科
目甚至是學習上沒有絲毫的天資,
老師都不能打擊學生,
老師能做的只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
教導學生,
激發學習興趣,老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是不會讀書的人就一
無是處」
。最後,老師若要提高教學能力,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老師不僅可以向其他
同事學習,
還必須定期到其他學校考察學習。
還要強調的一點是,
或許老師需要顧及自己的
面子,
但是敢於承認錯誤的老師會得到學生的稱贊,
不要把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當傻子。
師生間的倫理關系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構成的道德責任和道德權利關系。
德育教育是人生
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個人的人生觀、
價值觀和世界觀很多是在學校教育時期形成的,
所以老
師任重而道遠啊!
首先,
隨著網路化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對學生的沖擊,
老師自身要正確看
待社會上的一些道德現象,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
對社會的陰暗面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理,
充分顯示其積極方面,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讓他們相信社會的陰暗面少之又少。
其次,老師除了發揮顯性德育教育的作用,還必須以身作則,待人謙虛禮貌,尊老愛幼,心
地善良,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情感關系是師生互動與交往的自然結果,
是師生作為生命個體而存在的重要表徵。
教師
與學生之間因情感交流與互動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就是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在公開場合,
老師要保持一定的威嚴,
但課後,
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甚至是親人。
首先,
老師要善於觀察,
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
還要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
身體健康,
幫助他們處理好與其它同學、
與父母的關系,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周圍有很多關心、愛護他們的人;其次,老
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
不能因為學生出生的顯貴而區別對待,相反,
那些家庭貧困、
備受
冷落的孩子更加需要並且珍惜老師給予他們的愛,
老師所付出的點點的愛或許會改變孩子的
一生;
然後,教育孩子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
不可能只是老師的職責,
所以老師必須加強與
家長、其它老師、學校領導的聯系,必要時還可以尋求教育學家甚至是社會的幫助。最後,
老師不能將自己的私人情緒或是對社會的不滿帶到課堂上來,
甚至把脾氣發到學生身上,
這
是為人師表最基本,也是很考情緒控制能力的事。
構建理想的師生關系是一種雙向的活動。
不僅需要老師無私的付出,
還需要學生的理解
和努力。
首先,
學生要學會自我舒緩情緒,
將老師的某些無意的不良言論轉化為自己奮斗的
力量,
不要主觀地去討厭一個老師,
這種討厭對老師的影響不大,
相反,會削減學生在該學
科的學習興趣,
對學生百害無一益;
其次,
學生要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遇到困難先獨立思考,
調整學習計劃,
改變學習方法,
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
不要把自己的成績差全部歸咎於老師
的責任(雖然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也許不妥當)
,在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學生應該主
動尋求老師的幫助;
最後,學生要善於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換位思考,老師不是聖人,要理解
老師情緒的變動和對某些同學的誤解,
學生要主動與老師溝通,
消除芥蒂,
構建理想的師生
關系。
從三種師生關系類型的角度分析,根據班級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是權威型師生
關系,
這種師生關系過分強調老師的命令,阻礙學生在自由性、創造性、責任心等方面的發
展。但適用於班級渙散、課堂秩序混亂、人際關系疏離的情況下,而對於那些凝聚力強、創
造性強的班級,
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由飛翔的天空,
只是要在原則性的問題和發展趨勢不健
康時,
老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
二是民主型師生關系,
這種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發揮創造性和
責任感,
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
但成績卻不一定比權威型的師生關系高。
在高考一考定終生,
應試教育盛行的中國,
這種師生關系往往遭受學生、
家長甚至是同行的質疑。
所以老師在課
堂上讓學生自由討論、
探究前,
要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在討論結束後要引導學生總結知識
點,並且老師需強調一些重難點,並指出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是自由型師生關系,這
種師生關系的老師對待學生過於自由,
讓學生處於放任狀態,
對於自覺性和責任心強、
學習
⑤ 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什麼關系(教育學)
應該說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學生的處於不利方
⑥ 教育學教師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了解和研究學生、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正確處理師生矛盾等。
1、了解和研究學生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談話,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個性、興趣、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和方法、身體狀況等,以便更好地教育學生。
2、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師應牢固樹立民主思想,熱愛所有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公正地處理問題,用更為寬容的態度去接納學生的獨特個性行為表現,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
3、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一般師生之間的聯系與交往要經歷四步:接觸—親近—共鳴—信賴。
4、正確處理師生矛盾
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難免發生矛盾。教師要善於駕馭自己的情緒,冷靜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視自身的問題,敢於作自我批評,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釋等。
(6)師生關系教育學擴展閱讀:
師生關系的禁忌:
1、忌冷漠無情。教師首先應該意識到,對學生的冷漠無異於否定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常常被稱為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因為他們擔負著把人類創造的文明傳授給新一代的神聖使命。
學生在渴求知識的年齡,對老師的期望和信任,某種意義上不亞於對親生父母,這就決定了師生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情感。
2、忌傲慢與粗暴。教師更不能對學生傲慢和粗暴。只有缺乏修養的教師才會表現出這些行為。傲慢的教師原本想顯示自己如何有能耐,然而真正的能耐是由學生感受到的,而不是自己標榜和炫耀的。教師的粗暴也許能暫時鎮服學生,但是這種方法永遠不可能征服學生的心。
⑦ 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育學(二)
請參考:「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是要體現著尊重、民主、平等、發展、和諧的關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親其師則信其道」。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首要任務就是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那麼,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良好的師生關系要靠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師在其中是起主導作用的。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師自我了解和了解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 教師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據,了解學生則是對學生因材施教的依據。因此,教師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嚴於解剖自己,正確評價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據此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正如19世紀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只有當他自己致力於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其次,教師又要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等。教師既要理解學生,將心比心,關懷備至,又要對他們循循善誘,嚴格要求。教師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學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 師愛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師生關系是社會制度和人際關系在學校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封建社會的師生關系是師道尊嚴,教師有絕對的權威,甚至對學生進行嚴厲體罰,學生也必須絕對服從。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關的關系是金錢關系,師生關系也受到這種金錢關系的污染影響。社會主義社會的師生關系則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尊師愛生是建立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一個班,關起門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同學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關心著、幫助著、照顧著、鼓舞著,那麼他便是溫馨的,溫暖的。尊師和愛生是密不可分、互相聯系又互相促進的。教師受到學生的尊重,就會產生光榮感,從而更加熱愛學生和熱愛教育事業,更加自勵自勉,處處身教言教都給學生以良好的榜樣影響。而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又會更加尊重和熱愛教師並聽從教師的教誨。 三、 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 正確的學生觀是教師愛生的基礎,而正確的教師觀則是學生尊師的基礎。教師的學生觀大致可分為兩類:有的教師卻片面地認為學生中調皮搗亂者多,愚蠢不可教育者多,因而他們處處與學生相悖而行,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或者對學生失去信心,放棄教育。與之相反,有些教師認為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拙的,聽話的還是頑皮的學生,都是可愛的,可以教育好的,因而他們總是以滿腔熱情、堅強的意志、高明的教育教學藝術把學生教育好。可見,教師的學生觀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也影響到教育的效果。教師不僅應有正確的學生觀,而且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教師觀。學生的教師觀往往是教師的學生觀的反映。學生尊敬教師,是向師性的反映,不能代表學生的教師觀。學生的教師觀比較復雜,不能簡單地看成只是兩個極端:尊師心理和輕師心理。師生雙方都要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冷靜、客觀、全面地考察分析對方,才能樹立比較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從而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四、 教師的民主作風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主因素。 教師的民主作風對生關系的影響極大。有些教師不學習和研究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不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上努力,而只是盲目地追求個人權威,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管自己的要求和做法是否全合乎教育規律和原則,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一味要學生言聽計從。他們還任意懲處學生,使學生受到心理壓抑卻不敢發表意見,這種獨斷專行的教師作風是造成最壞的師生關系的主要原因。據有關心理調查表明,學生最喜歡的是和藹可親、具有民主作風的教師;學生最討厭甚至內心怨恨的則是那些專制型的教師。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平等與學生相處,教育教學中發揚民主作風,才能促進師生雙方互相信任,把師生關系推向和藹。要相信,師生之間是心相通、情相連的,學生的心靈永遠向他們的教師敞開著。 總之,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學生最容易親近的人。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拉近了,開展班級工作便會如魚得水,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