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禮儀故事
Ⅰ 師生禮儀小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宋史·道學傳二·楊時》:「扞時呴一日見頤,頤偶瞑坐,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事亦見《二程語錄》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後因以「程門立雪」為尊師重道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典故程門立雪出處有二,一個是《宋史*楊時傳》:(楊時與游酢)一日見(程)頤,頤偶瞑坐,(楊)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第二個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即程頤),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二程指的河南人程顥和程頤,兩人是親兄弟,都是宋代著名哲學家,曾在嵩陽書院聚徒講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繼續,王守仁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弟弟程頤開創的另一個學派,由朱熹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在朱熹和陸九淵的時代,兩個學派開始了一場大論戰,爭論的主題,用西方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不是人心創制的。楊時,自幼穎異,熙寧九年進士,程門四先生之一,曾做過浙江地方上的行政長官,創辦東林書院,將二程學說傳播到長江以南。游酢,程門四先生之一,程頤在京師初次見到他時,對他的評價是資質可以進道,後來進士及弟,做過博士、福建地方上的司法和湖北地方上的紀檢長官。《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侯仲良,他是程頤的內弟。程門立雪的兩處文字記載都有門外之雪深一尺的表述,它除了文學意境之外,主要是個時間概念,跟常用的日上三竿、兩柱香的功夫等表達類似,但是民間版本卻把這個時間用語演變成了一個關鍵細節,說楊、游二人一直站在門外紛紛揚揚的大雪裡。如此苦行兼自虐,尊師重道的感染力是有了,卻犧牲了真實性,經常會引起一些質問和責難,或者說楊游二人作秀,或者說程頤耍大牌。
另外,還有關於孔子與學生的,查一下《論語》譯文,有的是。
Ⅱ 禮儀小故事
wojuisho
Ⅲ 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
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盪盪殺奔齊國。
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Ⅳ 校園文明禮儀故事
故事一、我們學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師都在一起吃。但為了學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兩位教師送學生過昌萬公路,這就使得這兩位教師要晚一些吃飯。一天中午,許多教師都和往常一樣開始吃午餐了,只有陳來保書記一人坐在桌邊沒有動筷。我們還以為他哪兒不舒服,沒想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義門陳」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講「義門陳」的人都十分注重「義」和「禮」,使得當時皇帝都為之震驚。其中有一個細節說:這兒的狗都知道「義」、「禮」,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當我們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們才記起還有兩個老師為了送學生過馬路沒來吃飯。。。。從此以後,我們每次吃飯都會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筷。
另一件事,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並肩有說有笑的走著,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說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說了聲「老師好」老師當然也很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等老師過去了之後。有的人說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說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說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我在後邊聽了這句話都很感動,感動那個同學的真誠,一個人懂禮貌,真的是很難得的品質。
還有一件事,可以說只是一個動作,就是一位老師看見了一張冰棍紙,彎下腰去,揀了起來,扔到了垃圾桶是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但是他以身作則,教導我們,他是老師,如果有同學看見了這位老師的做法,又怎會不佩服這位老師呢?說不定下次他也會這么做。他也會明白亂扔廢棄物是不文明的行為。
通過這幾件小事,我更加認識到了「禮儀」的含義,是從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現出來的,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是一個人做人的標准。我們應該讓校園變成一個到處都是文明的,一個「沒有污染的世外桃源」。還是那句真理:從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從我做起」才會到處充滿禮儀的「味道」才會使你我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Ⅳ 發生在中學生身邊的文明禮儀小故事
我非常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處處講文明,講禮貌。記得有一次吃完晚飯後,我和爸爸高高興興下樓去散步,當時爸爸一邊走一邊吸煙,突然間爸爸將煙頭扔到小區路邊略有些發乾的草坪上,我看到後趕快走過去,彎腰將煙頭拾起放到路邊的垃圾桶里。我責問爸爸:「我們經常看電視里的文明30秒,您怎麼還這么做?您這樣做是不文明的行為。」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我想做個小學生就要做個講文明講禮儀的好學生。 見到老師總能主動問好。以前我見到老師總低著頭就走了,可自從有一次,媽媽讓我把一瓶料酒給樓上的阿姨送過去,從那以後我見到認識的人就問好。那天,媽媽讓我把料酒給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聲沒人答應,我就走了,媽媽說剛才還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膽子敲了一下門,聽到有人說請進,我就進去了,對阿姨說:「阿姨這是您的料酒。」說完就走了,回到家媽媽說:「對了,就要這樣做,從小講禮貌,長大了走進社會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會上,一位女同學在講《小紅帽》時,因一時緊張,講了一半講不下去了,只見得她急得臉發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來。這時課堂上異常的安靜,沒有一個人起鬨,嘲笑,也就在這時只見主持人走近她、輕輕地說道,「別慌,再想想」,並隨手塞給她一張手紙讓她擦汗,台下的同學不約而同的鼓起拿來,鼓勵她。在這文明、友好的氣氛中她漸漸鎮靜下來,終於堅持講完了故事。這僅僅是我班「文明」之風吹拂下綻開的一朵小花。
Ⅵ 校園(班級)的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爭做文明學生 共建文明校園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們鋼屯小學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幽靜而溫馨的學習環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創設了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在晨光下,在微風里,在實小的殿堂中,同學們正在茁壯成長。
可是就在這塊美麗的校園中,也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偶爾也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現象出現。如:清掃剛結束後的校園,就有我們同學扔下未喝完的牛奶袋,飲料罐,冰糕紙;在整潔的校園里,有我們同學丟的紙屑,塑料袋;在書聲琅琅的課堂上,有的同學卻精神萎靡不振;在課間總有那麼少數同學在高聲喧嘩,追逐打鬧。還有少數同學受一些不良習慣的影響,講粗話,臟話,爭吵,打架,搞不團結。
以上這種種現象雖只是發生在極少數的個別同學的身上,但卻破壞了學校為我們提供的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文明主流不相符。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人的素質,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市民的素質,一個學校的文明程度取決於我們每位同學。同學們,你們是否想過我們的文明與否,不僅代表著我們個人的形象,也代表著學校的形象。因此,從現在起,我們應堅決摒棄掉我們身上種種不文明的行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做一個自尊、自愛、整潔、樸素大方的學生;做一個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學生;做一個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生;做一個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紀的「四有」新人。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建一個文明、美麗的校園,讓我們實小的每一名學生都成為一個文明之人,讓文明之花開遍校園的每個角落。同時也讓我們用我們的文明行為影響自己的家庭,影響自己生活的社區,影響自己周圍的街道,為我們淄川創建文明城市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謝謝大家!
讓我們共建文明校園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我首先祝同學們節日快樂!今天我講話的內容是《讓我們共建文明校園》。文明無處不在,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那麼怎樣才能使小學生的文明洋溢在美麗的校園呢?
我們小學生要衣著裝整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篷勃向上的風采,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顯得更加鮮艷。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 校園文明更加重要,課間休息,不追逐打鬧,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主動問好。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學生的批評勸阻。
一直以來,我們鋼屯小學的領導老師們默默工作,無私奉獻,努力為同學們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同樣,創建良好的班集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人人都有責任。同學們想過嗎?學校要發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塑造出淄川實小高大、美麗的形象,每一位少先隊員的舉止言行展現的正是學校的品味,關系著學校的榮辱。不要以為一個人的言行微不足道,一滴水不能改變旱情,但無數滴水卻能形成海洋,願每一位同學都自覺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我們是實小學子,我們要做行為文明的學生,我們要做精神富有的學生。
讓我們全體行動起來,相互監督,共同促進。使我們的校園變得更加文明美麗!
珍惜時間
兩千年前,一位哲人立於河邊,面對奔流不息的河水,想起逝去的時間與事物,發出了一個千古流傳的感嘆:逝者如斯夫。
時間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貴的。金錢買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時間是構成一個人生命的材料。」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同樣,屬於一個熱鬧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它一分一秒,稍縱即逝。
然而,時間是寶貴的。雖然它限制了人們的生命,但人們在有限的生命里可充分地利用它。魯迅先生說過,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勞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我覺的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成功的人,珍惜每分每秒,成就輝煌,而失敗的人正因為抱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的思想得過且過,消磨時間,在他們眼裡時間是漫長和無謂的, 而當他們回過頭之後,才發現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才發現時間的可貴,可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惋惜:時間易逝,於是長嘆曰:「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的確,時間的流速真另人難以估計,無法形容。樹枯了,有再青的機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回來的時刻;然而,人的生命要是結束了,用完了自己有限的時間,就再也沒有復活,挽救的機會了。正如「花有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就這樣一步一步,永不返回。而這又正告誡我們莫把寶貴的光陰虛擲,要珍惜時間,愛護生命,利用每分每秒,不要虛耗它。猶如朱自清所說的: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裡過去。我覺得時間去的匆匆了,伸出手摭挽時,它又從摭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伶伶俐俐的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當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新來日子的影子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這句話寫出了時間無時無刻不在流逝,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逝去的瞬間。 「未來」「現在」「過去」是時間的步伐:「未來」,憂郁地接近;「現在」,快如飛箭地消失;「過去」,永遠地停止。在偉大的宇宙空間,人生僅是流星般的閃光;在無限的長河裡,人生僅僅是微小的波浪。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珍惜生命中最可貴的東西---時間吧!
語言美,春風化雨潤心田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語言美,春風化雨潤心田》。
說話文明,舉止文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如果能夠出口成章,滔滔不絕,語重心長又能催人奮發,就不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體現了他高尚的品德素養。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體貼的眼神,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意義深遠。三國時期,諸葛亮以他的《出師表》一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報效蜀國的赤誠之心和經天緯地的治國方略。然而,又有誰不被他文中優美的語言所感動呢?以致於它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的眾多美文之一。二十年前,一句「小平您好!」,之所以能夠傳遍大江南北,深入千家萬戶,就在於它語言的質朴和真切,既飽含了全國人民對鄧小平爺爺改革開放的肯定與擁護,也表達了特區人民對鄧小平爺爺的無限崇敬和愛戴。
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文明禮貌並非是個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尚的真實反映,是一個民族道德素質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標志.每個人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別人的愛撫、安慰、體諒、關懷和相互幫助,都渴望真誠友情和相互幫助.當我們快樂時,需要和別人分享,有痛苦煩惱時,需要向別人傾訴;有了困難時需要別人的幫助。同樣在與人交往中,也需要寬容,虛懷若谷、容得下不同的意見,對人友愛、理解,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得理讓人,失理道歉,真誠地與人相處,與人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時一聲『你好』給別人帶去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謝謝』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一聲『對不起』能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個『不要緊』等於給人吹去陣陣溫潤的春風。同學們,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吧,讓「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這些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用友好、誠懇的態度待人,用熱情、大方的舉止處事,給他人帶來愉快和諧,讓校園充滿愛的溫馨,讓文明禮貌之花在我們的校園競相綻放吧!
成功在於堅持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成功在於堅持》。
首先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八成。一年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這個小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含意是顯而易見的。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恆。」的確,我們干什麼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有多少這樣的例子不用枚舉,只說說同學們非常熟悉和崇拜的追風少年、跨欄英雄劉翔吧。劉翔八歲開始優育運動生涯,開始練跳高,後來轉入跨欄項目。在十幾年的刻苦訓練中,每天面對的就是奔跑、起跳、跨越;跨越、奔跑、起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對於熱愛音樂、電腦的十幾歲的少年劉翔來說,是何等的枯燥、乏味!但是,劉翔堅持下來了,十幾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成就了劉翔,雅典奧運會上,一個令西方世界驚詫不已的東方神話橫空出世,劉翔帶給全中國人民的是何等的榮耀和自豪。我想他也給我們每個人注入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明確目標,堅持不懈,終能成功!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做,人人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的,終究只是少數人。
成功在於堅持,這是一個並不神秘的秘訣。
同學們,當困難拌住你成功腳步的時候;當失敗挫傷你進取雄心的時候;當負擔壓得你喘不過氣的時候,不要退縮,不要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通向成功!
Ⅶ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Ⅷ 文明禮儀校園小故事~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粗魯的小老鼠
從前有一隻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
一次他去上學,一隻蝸牛迎面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說:「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說著一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裡的一條小魚妨礙了他,於是,撿起一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說:「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昂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到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麼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
想一想,你有過小老鼠這樣的舉動或心理嗎?
「叮鈴鈴」,清脆的鈴聲打破了黎明的寂靜。小華一骨碌起了床,拉開窗簾一看,啊,好一個明亮的世界呀!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見媽媽在做早飯,爸爸在洗臉,小華向爸爸媽媽問了聲「早上好!」洗漱完畢,
吃過早飯,對爸爸媽媽說了聲「再見」,就去上學了。小華在學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學回到家,小華按按門鈴,奇怪,怎麼沒人開門呢?他用鑰匙開了門,發現爸爸、媽媽不在家,桌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小華,奶奶得了重感冒,我們陪她去醫院了,一會兒就回來。
不一會兒,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問:「您找誰?」那人說:「我找你爸爸有事。」小華說:「我爸爸不在家,請您晚上再來吧!」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帶著奶奶回來了,小華趕快過去攙扶奶奶,關切地問道:「奶奶,您好點兒嗎?您先在床上躺一會兒,我去給您倒杯水。」奶奶微笑著誇獎小華:「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飯了,小華主動地幫著盛飯,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這可是小華最愛吃的菜了,他把這盤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說:「這是專門為你做的」。小華說:「您是長輩,該您先吃」,爸爸高興地笑了。媽媽不停地往小華碗中夾排骨,小華說:「媽媽,老師說,素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有利於健康,而且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媽媽聽了,對爸爸說:「咱家的小華懂的真是越來越多了。」
下午放學後,小華在認真地做作業,這時,電話鈴響了,小華拿起話筒說:「您好,請問您找誰?」原來是中午來過的那位叔叔來電話找爸爸,小華對他說:「爸爸今晚7點鍾回來,到時候,您再和爸爸聯系吧!」吃過晚飯,爸爸在看新聞聯播,這時小華想起今天有《神奇寶貝》看,等爸爸看完新聞聯播後,小華徵得爸爸的同意調換了頻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他看見爸爸在打電腦,就把音量調小了點,這時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那位叔叔,小華熱情地給叔叔開了門,給叔叔倒了一杯熱茶,叔叔送給小華一輛小賽車,小華高興極了,雙手接過賽車,說:「謝謝叔叔!」爸爸和叔叔談話時,小華輕輕地把房間門關上了。過了一會兒,叔叔要走了,小華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門口,對他說:「叔叔再見,歡迎您下次再來。」叔叔摸摸小華的頭,對爸爸說:「你的兒子真有禮貌。」
第二天是雙休日,上午,媽媽帶著小華去姑姑家玩,小華和表姐表弟在一起開心地做游戲。小華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同學王文文家玩。」媽媽說:「別回來晚了。」 小華高興地答應了媽媽。晚上,小華和爸爸媽媽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Ⅸ 適合小學生的禮儀故事
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當今的社會,上到國家元首互訪,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從政壇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閃耀著文明禮儀的光輝。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他一些評語:「這個人素質高,有風度」;「這個人有教養,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干凈」……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在事業上才能獲得成功。周恩來一生鞠躬盡瘁,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視察工作,離開當地時總是親自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和醫護人員等一一握手道謝。周總理是尊重他人的典範,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一些人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現代社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現代社會「大雅之堂」越來越多,誰也不會願意成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每次離家或歸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父親、母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在日本這個國家都有嚴格的禮儀習慣,更何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呢。
現在,我們國家對文明禮儀越來越重視,比如推行文明禮儀操;出版《文明禮儀普及讀本》;開展「首都市民文明禮儀風采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次我在街上,看見四個八、九歲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車移開,他們額頭上的汗珠一顆接一顆地往下流,可他們無暇顧及。看到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會被他們所感動。這件事足以證明我國文明禮儀教育取得的成績。
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加上恬靜、幽雅、舒適的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會啟迪莘莘學子去不斷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可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蘊、幽雅的談吐、得體的舉止,才能稱得上真正有內涵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