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萬行法師生理

萬行法師生理

發布時間: 2021-03-07 02:35:35

『壹』 學佛修行如何解決生理上的困境

萬行法師 口述 就像蓮花開放的時候都是在清晨。早晨我們起床以後,發現蓮花都開了!為什麼中午以後,到了傍晚,蓮花苞就都關閉了呢?因為午時一過,能量往下走了,蓮花苞就關閉了。等到子時一過,能量又往上走了,蓮花苞又全都打開了。 我們人體生理的機能運轉與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樣的。道教裡面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這里所講的「精」,是指人體的精力。我們通常講的「某某人精力特別充沛」,就是指這個「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講身體虛弱的人),他的慾望越重。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精力(或者說元氣)不充足,體內就有足夠的空間讓它來流動,它就會亂串。而當一個人精力充沛的時候,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力量,越是充滿越不容易走動,所以他的慾望很少產生。它既然是一個完整的能量體,就不僅不會往下走,還會往上升。因為我們身體里邊有一種力量,它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裡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應、溝通、相吸。可是我們往往由於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多,沒辦法往上升,只能夠往下沉。 當你修煉到一定程度,體內的能量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緊緊地吸在一起。因為體內的這股力量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裡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頭。可是我們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還能夠保證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這股能量就會轉過頭來,從下往上升。問題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後也會漏掉。 如果你能夠把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讓它漏掉,它就會呈圓形(督脈上升,任脈下降呈圓形,又從中脈往上升)往上升。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在地面上打坐了,可以跑到山頂上,或者跑到屋頂上,總之離地面越高越好!因為地面有一種吸引力。 既然地面有吸引力,那麼樹枝為什麼又會往上長而不向著地面長呢?這就說明宇宙虛空同樣有吸引力。所以當一個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話,它就往上升變成氣。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是元氣。在道教裡面,中國的古文字寫作「炁」,當一個人沒有慾望的時候,精就變成了氣。狹義的慾望,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性慾;廣義的慾望,指的是人的「貪、嗔、痴、慢、疑」,例如人的種種抱負,都可以列到慾望之列。 因為你有了種種慾望(包括廣義的、狹義的慾望),就沒有辦法保持先天的元氣,它就會變成後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慾望就會更強烈,就要漏掉。所以佛教裡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盡通」。佛在《楞嚴經》里講過,「情慾不斷,生死難了」,要想成佛,無有是處,猶如煮沙欲其成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你通過某種手段達到了不漏,但是你還得能夠讓這股力量回過頭來往上升,升到中間變成「氣」。你如果降伏了這股氣,讓它繼續往上,升到頭頂就變成「光」。在下邊是精、在中間是氣、在頭頂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氣就變成冰,中等的溫度就是水,遇到高溫就變成水蒸氣,或者變成一股煙、一束光。這就是為什麼修行層次高的人,頭頂上會有光。他把下邊的能量,由精變成氣,把氣變成神光散發出去了,既然我們人體可以通過五穀雜糧吸收能量,再把體內的能量釋放出去,也就能夠把宇宙的能量吸收進來。但是你必須達到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了以後,才能吸收外邊的能量,既然能夠吸收外邊的能量,也就意味著你體內的能量可以(通過八萬四千毛孔)釋放出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跟修行高的人坐在一起,會感到他身體的火力特別旺,感到他身體發熱;也會感覺到自己很清醒、頭腦更活躍了。因為他的能量場比較大,可以影響對方。就像一團大的火焰,我們一靠近它,就會感覺到身體發熱;或者是走到一個冰山旁邊,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冷。這都是能量影響到對方的一種現象。 所謂的「加持力」,譬如這個人修行很高,他身體的能量場比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變你體內的能量場。甚至他用過的東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東西,就能改變你自身的能量場。這就是佛教裡面千百年來講的所謂的「加持力」!實際上秘密說穿了,也就是能量場的作用。「能量」是現代科學的用語,過去沒有「能量」之說。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宗教裡面講的是真,中醫的針灸、按摩過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來治療的。因為在子時,我們人體的能量全部要歸源。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勞動了,最好要休息。如果這個時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體內的能量就很難回到它的源頭。「源頭」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體的各個臟器。身體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時是要休息的時候了。當我們這個時辰休息,氣血全部回到五臟里,補充了以後(五臟吃飽了),過了子時,能量又要從五臟裡面分布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又開始工作了。 過去的修行人,尤其是年青人,通常在子時都還在用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辰容易降伏身體的能量。身體虛弱的人、精力不充沛的人,在子時通常就要休息。為什麼男同志在清晨的時候,會明顯地表現出很強的慾望呢?因為這個時候生理的能量都走到了下邊。在這個時候你必須起來修煉,你通過一種方法修煉,能量就上來了;你不修煉,能量就一直停在下面。我們體內的能量,在頭上是「神」,在中間叫做「氣」,在下面就變成「精」。修煉了以後,就由精變成氣,由氣變成神;你如果不修煉,有慾望,就由神變成氣,由氣變成精,有精就有慾望。也就是說精、氣、神它是一個東西。譬如「水」,你可以把它變成「冰」,也可以變成水蒸氣,變成一種霧狀散發掉了。水蒸氣就是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就是水蒸氣,三者是一,不是三。 為什麼古人要把它分成精、氣、神呢?它在我們體內確實是一種東西,但是它走到不同的層次,就變成不同的形象。如果你沒有慾望的話,身體裡面就有用不完的元氣;如果你體力不消耗,慾望又沒有的話,身體里就有用不完的神光。 如果你這個人很能幹活的話,你體內的「神光」也少,「精力」也少,但是你的體力比較大。如果你不動腦筋,也不幹體力活,你體內的「精力」就特別旺盛,通常容易產生生理的慾望。為什麼過去祖師爺們都是半天幹活,半天修煉,而且在修煉之前,都要在禪堂運動——也就是「跑香」,也讓可以叫「行香」。通過跑香把身體跑熱,把下半身的能量輸送到上半身來。下半身沒有能量存在,就不容易有慾望出現。我們人體有周期性的生理變化,就是由於我們有慾望,才會有這些現象。一個修煉成就的人,功力很深的人,他就沒有生理上的周期性變化。這也就是佛經上面講的「馬陰藏相」。道教裡面講的「斬赤龍、降白虎」就是這個意思。修行成就的人,沒有後天的生理反應。 我們之所以有後天的生理反應,是因為有慾望了以後,神光就變成了氣,由氣變成了精,有精就要漏。如果你沒有後天的慾望,就會保持先天的精、先天的氣、先天的元神。它在身體裡面是轉的,你有慾望了,它就從上面轉到下面;你如果沒有慾望,它就從下面轉到上面,由上面出去了。 我們現在不管他哪一派怎麼說,但是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說他們都非常重視「中脈」。無論你是想「開悟成佛」,還是想「得道成仙」,都必須要中脈暢通! 為什麼必須要中脈暢通呢?這個中脈就是我們人體的中樞、中軸,相當於一支蓮花的蓮桿。我們頭頂這朵蓮花要想開放,必須要蓮桿吸足了養份,不斷地往上輸送。日夜地輸送,這個蓮花苞脹得滿滿的、脹足了,蓮花一下子就打開了,才出去了! 這就是我們的頭,這串小念珠就是我們的中脈,下邊的穗子就是我們的男、女生殖器。你有了慾望,這個能量就沖不上去,就要從下面漏掉;你有了精力,又沒有慾望,精力充足以後,這個能量就從這個中脈往上輸送,輸送給你的頭腦了。能量順著中脈不斷往上輸送,自然就達到「還精補腦」,腦袋也會鼓鼓的、圓圓的。能量沖到腦袋這個蓮苞上,這個蓮苞脹得鼓鼓的、滿滿的,脹得沒辦法了,「啪」就打開了!能量足了,就沖出去了。大家看這個蘋果,後邊有個蒂把,前面有個凹,中間有個中樞(即蘋果核),我們人體跟這個蘋果一模一樣。我們頭頂有個「旋兒」,相當於蘋果把兒;下邊的會陰穴——生殖器與肛門之正中間位置,相當於蘋果前面的凹;我們的中脈,就相當於蘋果的中軸部位。 上面的蘋果蒂把是和大樹連接的部位。沒有這個蒂把兒,蘋果就回不到大樹上。我們人體就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你要修到如何讓落到地上的蘋果再回到蘋果樹上去。因為這個蘋果原本就是從樹上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讓它再回到樹上去。 宇宙就是一棵蘋果樹,我們每個人就是一隻從樹上掉落下來的蘋果。為什麼會掉落下來呢?因為地球的吸引力太大了,蘋果熟了、能量足了,就降落下來了。但是我們沒有做到能量足了,再反彈上去。那麼這個「修煉」,就是要把體內足了的能量從背後面升上來,再從前面沉下去,再從中脈回上來。一回上來,這只蘋果自然還會回到樹上,又和宇宙同一體了。這個能量足了以後,先從後邊(督脈)上來,升到頭頂以後,再從前邊下來。經過眉間、鼻樑、下巴、下到胸口(順著任脈),到了這個三江口(即會陰穴)。密宗、道家叫做「三江口」、「生我之門,死我之戶」,意思是說我們生是從這里生,死也是因這里而死。 降伏了三江口,你就超越了生死!你降伏不了,生也是從這里生、死也是從這里死!你降伏住了,這個能量從前邊降下來,就再也不走後脊背了。因為它已經走了一個圓、陰陽交合已經走完了,它就直接開始進入中脈了。當能量進入中脈的時候,整個人都沒有力氣了,因為能量不在肌肉裡面了,而是進入中脈了。這個時候的修行人,會感覺到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了! 當進入中脈以後,你繼續修煉,這個時候就需要「保養」了,不要講話,整天閉著眼睛,總之「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你動個念頭,這個能量就出去了;你一開口說話、一做事、一考慮問題能量就全部消耗了。就不進入中脈了,還會往下走。 這個時候你如果做到六根關閉,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作用了,能量分分秒秒都在增長、增長,往上走、往上走(示意)。走到頭頂上了,可是頭頂又打不開,你眼睛閉上了,裡面又放光、又炸雷、又頭痛、眩暈、嘔吐!因為能量出不去,在裡面搞得天旋地轉! 這個時候,就要靠一種方法。當你掌握了方法以後,下邊的能量就繼續往上補充,補充到了一定程度,蓮花苞(頭)承受不了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譬如說你摔了個跟頭,或者受到了驚嚇的時候,這個蓮花苞「啪」打開了!豁然頓悟了。虛雲老和尚就是在禪堂里打禪七期間,護七的人倒茶時濺到了手上,燙著手,杯子掉到地上「嘩」地碎了。虛雲和尚天天都是處在那種定中,突然受到這個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當下就連著說出兩首悟道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燙著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身體是個房子(家),「家破了,人出去了,語言難以形容!」虛雲和尚從此以後就不打坐了,就出去弘法了。這就是虛雲老和尚開悟的經過。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被聲音驚得「激靈」了一下子,只有虛雲和尚他開悟了呢?因為他的能量已經達到了頭頂,已經快破了,所以「激靈」一下,他開悟了,他破了。別人下邊可能還沒有能量,而他已經差不多了,就是這個道理。在過去有很多這種情況,被石頭砸了一下,摔了個跟頭,一個聲音的刺激,開悟了。古時候的祖師,把身體的中脈(脊柱)比做「竹根」,指的就是我們生理的構造。這都是一些術語、行話,你不是這個「行」里的人,說了你也不懂、你還會毀謗,你是這個行里的人,也不需要表達,自然會明白。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禪宗里的人都不講。因為你不懂,講了你會毀謗。人就是這樣,他越是不懂的人,越是敢發言、敢毀謗;越是懂了的人,行內的人呢,就不說話。所以「語言」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使用的,如果彼此能心領神會,就不需要語言了。 你看那些得道的人,很少說話,彼此眼神一看就了解了。如果還不了解,就不講話。因為心靈就溝通不了,語言更沒辦法溝通!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心靈溝通不了,不斷地用語言溝通;語言溝通不了,還不斷地做手勢來輔助溝通!而人家那些得道的人哪,手勢也不做,語言也不說,眼睛一看就明白了。語言是下策,手勢是下下策,心靈溝通才是上策!為什麼無色界的人他們不通過語言、不通過形象就可以溝通呢?因為他們長期住在深沉的禪定裡面,是用一種真意在溝通。 我們的頭是圓形的,上面有眼、耳、鼻、舌四個地方可以漏掉,我們頭上還有一個先天的通道,就是嬰兒時期頂骨未長合縫的「囟門」,又叫「頂門」。小孩子在哭叫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會動,一歲左右就閉合了。這個地方就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個通道。 大家看那個蓮花苞,它沒有開的時候花瓣一層包著一層,花苞的頂端有一個開口。能量不足的時候,它不開,等到能量不斷地輸送,充足了,它就會慢慢、慢慢打開。如果花苞沒有這個先天的裂縫,它能量足了的時候,它就有可能從花苞的其它地方打開,不一定都在頂端打開。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以後,頭頂發熱——神識從頭頂出去,往生極樂世界。既然是這樣,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還讓人家把意識守在下丹田、守在什麼中丹田?本來把意識放在頭頂是正確的,你把意識調到下丹田,臨終時神識從肚臍眼兒出去——進入餓鬼道!你生前如果習慣性地把意識放在頭頂,你臨終的時候,意識就很容易從頭頂出去,不就和三界以外相應了嗎?! 有許多人駝背,就是因為他體內的能量不足,當他體內的能量足了,進入了中脈以後,腰桿自然就挺直了。所以說你有沒有「道」,看你的腰桿、看你的頭蓋骨就可以知道,聽你說話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你如果中氣不足——中脈裡面沒有能量,說話的聲音像太監一樣;如果你中氣足——能量在中脈里邊,發出的聲音像從海底發出一樣,在空中嗡嗡響! 大慧杲禪師說:你得道沒得道,往我面前一站,不用講話;你修行處在哪個層次,你一開口,我一聽就知道。他講得絲毫不錯!因為你有一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會有一分的表現;有兩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有兩分的表現。 我們的脊樑骨是一個一個椎體連接起來的,中間是一個空管,充滿了骨髓,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精力。如果骨髓足的話,它就不斷地往上輸送、輸送……,再加上你不斷地修煉,它凝聚、凝聚、凝聚得多了,就從頭上出去了! 這是一支蓮花(示意),下邊是藕,你如果把這個蓮花桿割一刀,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呢?漿液馬上就流出來了。第二天這朵荷花就枯萎了,或者不生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人要節欲,即使一般在家修行人也不要貪心縱欲,過度夫妻生活的道理。 佛門里講「欲轉心,先降身;欲降心,先轉身」,就是說我們想要降伏生理上的慾望,首先要轉變心態;要想轉變心態,先要降伏生理的慾望。身心相互牽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可能轉變身,不降心;轉變心,不降身,要同時下手。要轉變生理,就要轉變心理;要降伏心理,就要轉變生理。所謂的「心能轉物」,那是得道的人才能夠「心能轉物」,心理才能夠改變生理。而我們凡夫往往是心態被身體所轉!今天摔了一跤,乃至扎了根刺,身體有病的時候,心理本不應該有病,可是心理情緒也跟著低落。我們凡夫都是生理轉變心理,也就是說凡夫都是被物所轉,而不能轉物;聖人都是以心轉物,而絕不會被物所轉。譬如說一位聖人他的手破了,說不痛就不痛!為什麼呢?他可以以心轉物,如何「心轉物」?他入定走掉了,他就能夠轉變身體了 我們現在肚子餓得不得了的時候,晚上連覺都會睡不著!還入什麼定,都是被物所轉。現在的修行人,別說你的能量凝聚不了,就算是能凝聚一點點,慾望就產生了。為什麼慾望產生了?身沒有轉、心沒有轉,再加上後邊尾閭穴、後脊樑骨不暢通,能量一足,它走不上來,憋在下面,慾望就產生了。生理的慾望一產生,心理就會動念頭;心理的念頭一動,生理的慾望就更重,相互影響。你如何讓心理上沒慾望呢?首先要讓生理的能量充足了以後,轉到上面來。如何能轉到上面來?我教你們的那套動功就是轉變生理能量的!你生理沒能量,它可以激活你生理的能量,使你生理上變得年青、精力充沛;你精力充沛了以後,它可以使你生理的能量往上送,不留在下部往下走。 尤其是第三節(河住江翻),為什麼叫「河住江翻」呢?這是禪宗里的術語,河裡的水停止了、不流了!我們一般的人都有生理周期,不僅僅是女同志每個月有周期,男同志也有。男同志每個月會有幾天生理的慾望特別強。人為什麼會有生理的慾望呢?正是因為有了後天的慾望,「神」就轉變成氣、氣轉變成精,有「精」就要漏,就變成了後天的精子和卵子,它就必須發泄,就要漏掉。如果你沒有慾望的話,它就保持先天的精、氣、神。「河住江翻」,就是說生理上再也不會漏了。河裡的水一年四季都在流。不會住(都在漏),現在河裡的水都住了、停止了、不流了!「江翻」,江里的水是在下面,現在江里的水都翻上來了,不在下邊,在空中了!「河住江翻」就是指生理的能量不漏了,由下而翻上來了, 造化為什麼要給我們造六根呢?因為你不修道的話,能量足了,你就沒辦法,它就讓你從六根漏掉。就是說造化造人的時候,讓你有積蓄能量的地方,還得讓你有漏掉的渠道。如果你光能凝聚,不能夠漏掉,你又不修道,必死無疑,如果你的能量足了,你不讓它從六根漏掉,它就從頭頂漏掉(頭頂也是一種漏),從上面出去變成一種光散發出去漏掉了!所以明師加持眾生多了,也消耗自己的能量。為什麼眾生有病,佛就有病呢?佛加持眾生多了,能量消耗得多了。就像是一個父母親對子女操心多了,整天焦慮也能病倒! 過去的修行人,上來修煉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斬斷生理的慾望,不讓能量漏掉。能量一充足了以後,人很容易入定。能量不足,就像一隻杯子裡面只有少量的水,就會有足夠的空間讓水在裡面晃盪來、晃盪去,就很難入定。 當元氣充足了,它在體內不流動了,就容易入定。就像風不停止,樹葉就會不停地擺動;要想樹葉不動,首先要讓風停止,樹葉才會不動。要想入定,首先要使生理的元氣充足,元氣充足了,在體內沒有空間了,它就不流動了。也就是說身體裡面的「風大」停止了,「地大」就穩固了,就不會動盪了。地大動盪,說明體內有足夠的空間讓風大在裡面流動。風一動,「火大」就開始了,火大一開始,四大就不協調了,你就沒辦法入定了。 我們現在的人根本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只知道每天拜佛、燒香、念經,我可以講,你這樣做十大劫也成就不了!只能夠種種因。你種下這個因,什麼時候能夠成佛?什麼時候能夠開悟?那就是下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你想要這一輩子「花開見佛」,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不斷地往上輸送,花才會開。 花一開,先天原有、本自具足的那個東西出去了,你就見到它了,它就見到你了。這叫做老朋友再會,又見面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又見到自己了,(觀是又見面的意思)。否則的話,能量都從下面漏掉了,你雖然有這個荷花桿,有這個先天的荷花苞,它也不開,也沒有用。 為什麼叫「花開見佛悟無生」?因為本身就有這個東西,我們不需要修煉,只需要把能量蓄積足了以後,把它送上去,就看見了。我們身體的生理構造,就相當於一套完整的火箭發射裝置。我們的四大——身體,就是個發射架子,中脈就是發射通道,體內的精、氣、神就是火箭發射之前堆放的、發射時點燃的火葯。當傳給你們一種微妙的方法,把體內的精、氣、神點燃,也就是把「火葯」點燃。火葯一燃燒,火箭頭「呼——」一下子就被送到太空中去了!我們體內的這個「火箭頭」,叫做「自性」也好、「智慧」也好、「靈魂」也好,或者叫做我們的「本性」也好,在這里我們不討論它的名字。總之,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道教還是佛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是人還是動物,都有這個「火箭頭」,都有這個靈氣,都有不生不滅的這個東西! 問題是你是否凝聚足了體內的能量,還要能夠把它點燃。能量燃燒,才能把這個「火箭頭」通過發射架子送到空中去。火箭頭飛到了空中,它就不再需要能量(火葯)了,它就循著軌道自己運行了。當我們的靈體出去了以後,飛到太空就和太空相應了,就掉不下來了,在空中轉了。想到哪裡就可以到哪裡!我們現在是需要燃燒體內的精、氣、神把「火箭頭」送上去,送上去以後,就不再需要體內的精、氣、神了。我們沖出去的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從虛空中下來的,《八識規矩頌》里講:「去後來先做主公」,意思是說來的時候,是它最先來的;走的時候,是它最後走的。我們投胎時是它最先來,我們死的時候是它最後走。 它走到哪裡去了呢?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就曾經是從上面下來的,所以只要是開過頂、出去過的人,它一脫離身體出去,上面就有力量和它相應成一體了。密宗講的,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禁慾了。在沒有開頂之前,就需要禁慾。 禁慾的目的,就是為了能量的積蓄。蓄足了,通過「寶瓶氣」、「拙火定」把它燃燒,把那個先天的無形無相的東西(或者叫有形有相,因為它看不見,但可以感受到)給送出去。送出去以後,你就不需要禁慾了,因為它已經上去過了,就和上面的力量相應了。 為什麼要靜心?為什麼要六根關閉?就是要凝聚能量。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使能量充足,可是我們往往都是充足了以後又都漏掉了!你如果不想讓它漏掉,就必須要通過一種方法,使它進入先天的軌道。任、督二脈就是先天的軌道。密宗講左脈、中脈、右脈,道家講前(任)、中、後(督),但是他們都承認、重視這個中脈。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中脈,它是中樞。就像一隻蘋果,前面有個凹,後邊有個蒂把,中間的中樞把二者連接,猶如人的中脈。為什麼很多高層次的宗教,在修煉時都要盤腿打坐呢?因為盤腿打坐,手腳不動,小腿、大腿壓住了,不消耗能量,等到腿發麻、發熱,能量就往上走,體內的能量就不會下沉,就把體內的能量送上去了,人的生理就容易打開了。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執著打坐了,就可以每天出去晃晃悠悠、游山逛景了,但是還需要靜心。既然是靜心,就不一定只有盤腿才叫做靜心。你干任何事情,只要是心靜下來,六根關閉,能量就會不斷地往上輸送! 「觀照」,就是把你的意念放在一個地方,為什麼要有「觀照」,就是為了集中思想;思想一集中,體內的能量就集中,不容易外露。譬如說你的意念放在頭頂,身體的能量自然由下而上到頭頂;你如果把意念放在丹田,能量就跑到丹田。道家修這個丹田,下丹田修100天就不能夠再修了,就挪到中丹田;中丹田修100天,就挪到上丹田;上丹田修100天,就破殼(頭頂)出去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呢,根本不懂,所以他一輩子都守這個下丹田。也有個別人他知道上丹田重要,他一輩子守這個上丹田。實際上每個丹田只修100天,修圓滿了,馬上就從下丹田到中丹田,又從中丹田到上丹田了。道教裡面守這個下丹田,是為了凝聚能量。底氣足了以後,就叫它上升,挪到第二個台階;第二個台階足了,挪到第三個台階。三個100天,差不多是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出去了。「出神入畫」,「神」可以出去了,「入畫」了,入了這個虛空,虛空是一幅畫,宇宙是一幅畫。 第二年他完全就是訓練出去——進來、出去——進來,第三年就起用了。所以一個真正得真傳的人,三年足夠成功了!如果再笨一點的人,還可以再來第二個三年。如果不懂方法,三十年也沒有用!所以說「得法歸來好修道」,你不得法,歸來也沒有用啊!「得法歸來好修道」,如果沒有「法」這一說,就不存在過去有「求法、傳法、得法、證法」這一說!所謂的「無法為法,無門為門」,是指成就的人,已經沒有法、沒有門了!說入定就入定,說走掉就走掉,不需要藉助某一個方法。他已經達到無法為法,無門為門了!而我們一個初學的人,就算是有法我們還修不好,何況我們還沒有法!每天只能夠誦誦經、拜拜佛、打打坐。甚至我們連誦經、拜佛都懶得搞了, 我們男、女的生理構造(指主要經、脈)一模一樣,絲毫沒有差別!不管是現在的人,還是古時候的人,絲毫沒有差別!就是說每個人的任脈、督脈、中脈(或者說左脈、中脈、右脈),都長得一模一樣。為什麼前幾天我講對治昏沉的方法時,說要把下巴壓到胸前呢?就是為了鍛煉中間這個中樞、中脈。你一刺激,一暢通,就把能量輸送給頭腦了。能量一輸送上去,它就不缺氧了,不昏沉了。還有一種控制妄念的方法,你把這個中脈控制住,像水管一樣,一折彎,頭腦馬上就入定了,就不會散亂了,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這些都是需要有些方法的, 我們佛門里睡覺為什麼要「吉祥卧」?尤其是男同志在這方面是受用無窮的,而且感受也是最多的。人在吉祥卧的時候,就把三條脈的會聚點——三江口——給折起來了,一折起來,人就不會有慾望了,就不容易漏了。而且吉祥卧,你一折起來能量就往頭上走了。吉祥卧是右側卧。正確的姿勢是把手枕起來,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邊,其餘四指放在太陽穴的地方。把手當枕頭,但並沒把耳朵蓋起來。當你修到一定程度就不是這樣做了,就換一種方式了,就把大拇指塞住耳朵睡覺了。但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左手就自然放在身上。但是左手有左手的用處,左、右手都有用。現在我們是「身轉心」,你有心沒有力量,心有餘力不足,你有心也沒有用,能量上不來。

『貳』 萬行法師:談一談附體是怎麼一回事


萬行法師開示:
在修行的時侯,心態非常重要。大家現在看到的許多有附體的人,可以說他有這種現在是屬於「果」。什麼時侯種下的「因」,促使他有了現在這種果呢?有的是在前世種下的因,有的就在這一世。如果你在因地上修行的時侯,渴望自己有功夫出現,久而久之,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能夠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事物,能夠預知,猜測別人猜測不出來的事情。最初你還以為是自己修煉出來的神通,但是旁觀者都知道這個人的心態和思想,在慢慢的起變化,和他原來比,有許多地方是不正常的,但這個人本人並沒有覺察到。到最後嚴重的時侯,他會說周圍的人都「有問題」。他所講的,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正確的。而且周圍人說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一旦到了這種情況,這個人的頭腦已經徹底的被無形眾生佔有了。
通常附體的都不外乎精,靈,鬼,怪四大類。但是被附體的人,往往會說是觀音菩薩來了,佛祖來了,或者是某一尊者來了。大家想想,現在的騙子「人」都會冒充,「我是某某公司的老總」,「我是某某市委書記的秘書「。何況無形眾生,怎麼不會冒充佛。菩薩再來呢?
無形眾生又是怎麼來的呢?它本身在某一世也做過人,因此他還有人的習性存在,雖然它現在沒有人的身體,是以無形的身體附在人的身體上,但是他還帶有過去世做人的記憶。他往往會背誦一些詩詞,會講一些歷史上的故事,會做一些超乎常人不能做的事情。有的附體是來討債的,有的附體是來還債的。一般來說,附體大約10-15年,就會離開。不論它是討債還是還債,大部分都是這個時間就會告一段落。我們常常會聽到,周圍的被附體的人,他的功夫沒了,失去了,實際上這是精,靈,鬼,怪已經離開他了。來還債的不用說,它是讓你出一個名氣,發個小財;來討債的,最後的結果是,他來做人,你死後又取代了他。因為他附在人的身上,他就帶有人的信息,或者說是帶有人的加持力。他既然帶有人的加持力(你也帶有它的加持力),也就意味著彼此的相互的交換。他有了你的人氣,你有了他的精,靈,鬼,怪之氣,往往這種人命終以後,必然會到達精,靈,鬼,怪這個時空層裡面去。你活者的時侯和什麼相應,死後必然會到那個相應的地方去,在臨終的時侯,精靈鬼怪必然會來接引你。
即使是善緣來附體的,如果你長期和它溝通的話,你人體的陽氣的力量,也會逐漸,逐漸減少。假如一個人的陽氣很旺的話,無形眾生根本沒辦法附體。它附在你的身體上,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你的陽氣很低,陰氣很旺的時候(即正氣虛弱的時候),它乘虛而入。你們是否聽說過?往往有附體人,都是在一場大病之後有了「神通」。為什麼會發生在大病之後呢?因為在生病的過程中,他的正氣很虛弱,通俗的講就是陽氣很虛弱。凡是無形眾生,它都是屬於陰性的,當我們陽氣的力量降低陰氣很重的時侯,自然和它相應,它也就敢和我們接近。通常民間所說的煞氣重的人,無形眾生根本不敢靠他的邊。
如果說大家修行比較敏感的話,陰氣重的人往你的身邊一靠,你就能感受到。我們在修行的時侯,動機一定要正確。即使你現在沒有辦法入道,也不要渴望有神通,當你帶著一種渴望神通的心在修行時,這些無形眾生,它自然會靠近你。你帶有這種慾望在修道,實質上是給了無形眾生一個可乘之機。如果你在修行的時侯祈禱有神通,就意味著允許無形眾生到你的身上來。往往無形眾生它看得見因果,不像我們人類看不到因果,即使是看到了也不相信。如果沒有我們對無形眾生祈禱的話,它是絕對不會附在我們身上的。可是一旦附在身上,你想趕它走,它是絕對不會走的。這個階段的因緣沒有結束,你使用任何辦法,都趕不走。

『叄』 怎樣觀呼吸能明心見性萬行上師開示

這樣說吧,即使告訴你了正確的方法,你也做不到明心見性。
「明回心見性」是禪宗用語,答意思是大徹大悟,真心現前,自性顯露。
唐朝六祖大師那時候,開悟的人還不少,據《六祖壇經》記載,有五十三位開悟。而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極為陋劣,智慧非常微淺,禪宗雖然是無上妙法,但是只適合於上上根機,上根人都不行,何況中下之輩。從最初六祖的直指人心,三言兩語就能讓有緣之人當下大悟,到後來發展為「參話頭」,再到如今,連參話頭都不行了,只能打坐一下,讓心裡比較清凈一些。想開悟,想明心見性,說句不好聽的話,比登天還難。登天無法就是修行上品的五戒十善而已,比明心見性容易多了。

這樣說,一點點貶低禪宗的意思都沒有,恰恰相反,禪宗是無上妙法,只是我們眾生這個杯子有毒,再好的甘露倒進去都變成毒葯了。

『肆』 釋萬行法師開示:關於修行的幾個重要

釋萬行法師開示:關於修行的幾個重要問題

你們坐在這里 ,有沒有像是花果山、水濂洞里的感覺?你們在靜坐的時候,周圍的滴水聲,是不是聽得很清楚?是你們的頭腦在聽,還是用你們的心靈在聽?如果你們說是頭腦在聽,那你們在打坐的時候,頭腦沒有工作,不應該聽才對。如果說是用心靈在聽,心靈在用功修道,那麼又是誰在聽呢?如果你們的思想落在水的聲音上,那麼你們是否又在修道呢?究竟在修道時,周圍的水聲是否能聽得見?一邊聽水聲、一邊修道,這兩者是否相違背?如果說違背,修道應該躲避流水的聲音。如果說不違背,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都不應該迴避。你們在打坐的時候,心是住在道上,還是住在滴水的聲音上?還是哪裡都沒住?住在水的聲音上,不是道。住在道上,道又不需要住。如果你說:「無所住」,那你是處在大散亂中,此時此刻的你在干什麼?除了打妄想,你還能幹什麼?理明,事不會。「風平,浪猶侵」是何意?

當初佛陀在雪山苦修六年後,骨瘦如柴,仍然沒有悟道。後來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糜後,坐在菩提樹下發了願(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發了誓、賭了咒):我如果不開悟,就死在這個蒲團上。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起來。這個時候,他進入真正的冥想當中。第七天,天剛拂曉時,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後,又入大定49天,獲得五眼六通。

實際上真正的冥想,並不是密宗裡面才有,更不是瑜伽術里才有,而是在佛陀修煉的時候,他早已經用過了「冥想」。用現在話就是「觀想」,當時叫做「冥想」。實際上冥想也不是在釋迦佛的時代才出現的。最古老的宗教是印度教,據他們教派本身流傳的說法,有一萬年的歷史,而考古學家說是只有五千年。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總之它比佛教的歷史要長。在印度教就已經有了冥想這個法門。佛陀在出家以前,以太子的身份,召集了全國各個教派的大師、搜集了各個教派的經典著作,並全部學習完了這些經典,修完了他們的法以後,他覺得他們的法都不圓滿(他並沒有說他們是外道,只是說他們不圓滿)。他帶著這種心態,拋棄了過去所學的經典和所修的法門,自己獨自清修、冥想,最後走出了一條自己獨特的修行道路。

就印度教而言,他們當時是不願意接受佛教的。因為在佛教里講的一些道理,在印度教里早就講過。但佛陀講的,的確要比印度教的先師們講的更加圓滿,但畢竟是建立在他們的基礎上的。正如古人講的:「從無到有難,從有到精易」。就像現在的汽車,是根據古人的馬車改進的,如果沒有古人的馬車做例子,很難想像會有現在的轎車。又比如寫出一篇文章,再找一個人去修改,這個修改的人可以找出很多不足的地方。的確,經過修改以後的文章會更加生輝,但是如果要修改文章的人親自起草一篇文章,就遠沒有修改文章那麼容易,修行的法門也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修行要代代相傳的原因。如果沒有傳承,靠自己獨自去領悟,簡直是不可能的。我以前講過:「獨覺佛」是不存在的。所謂的獨覺佛,只能夠針對這一段生命而言。之所以今生成為獨覺佛,是因為他帶有前世修行的記憶,延續到這一段生命來受用。如果沒有前一世留下的種子,這一世它也不會發芽。尤其是上乘大法,必須自己修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夠接受明師的點撥,這正與畫龍點睛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叫老師給你點睛,你首先得把龍畫出來。我不知道你們內在的龍,畫到了哪一個程度?是否畫好了?是否還不知道怎麼畫?有的人本來畫得挺好,看了某一位大師的書,聽了某一位明師的開示,他手中的筆反而又錯亂了步驟,不知道該怎麼畫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不管你手裡拿的是哪一種法,總之能拿的是心,所拿的才是某一種法,法是為了對治這個心的,如果心不散亂的話,手中一法也不需要拿。

今天我來回答幾個問題,前幾天有人給我寫了個條子,要我回答幾個問題。內蒙古的小夥子是否走掉了?(眾答:走了。)

第一個問題:「他問自性的根本是什麼?」要弄清自性的根本,首先要清楚「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佛性,佛性是什麼?就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六塵。六塵就是本來面目。說得通俗一點:天上飛的、土裡鑽的、水裡游的、地上爬的、土上面生長的,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通常大家天天找自己的本來面目,還往哪裡找?你眼前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既然是自己的本來面目,為什麼我們又和它溝通不了呢?因為被我們無始以來形成的非常非常厚的我執,把自己和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給隔開了,如果自己能夠從「我執」這個厚厚的貝殼里沖出來,自然就能和自己的本來面目融為一體,就能夠感受到自己不生不滅的這種力量。

人為什麼那麼遲鈍?也是因為自己鑽進了深深的我執裡面走不出來了,和周圍的環境脫離了,如果你的力量從我執里往外走出來,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了,你自然就變得非常敏感。為什麼修到一定的程度會有他心通呢?因為你的力量不是往裡走,而是已經從裡面走了出來、和外面的力量融為一體。

通常大家修行的力量,既沒有真正的走進去,更沒有真正的走出來。走也走不進去,出也出不來,如果你真的走進去,就是處在三摩地中。如果你真的再從裡面走出來,就是處在無相定中。就好像我們的腳,一隻在門坎里邊、一隻在門坎外邊,如果你真的走進去了以後,你在屋子裡停留一個時期,最終你一定會走出來。走進去的時候意味的是「定」,走出來的時候就是「慧」。我們現在的狀況,就是處在散亂當中,一隻腳在裡面,一隻腳在外面。所以我們現在人也不是人,佛也不是佛。紅塵的福沒有享受到,佛門里的清福更沒有感受到。

通常大家連第一個階段都沒辦法走完,更不用說走第二個階段了。當你把第一階段結束以後,再走出來,你就會把屋子裡邊無始以來所收集的寶藏,帶到外面來與大家分享。這個時候你帶出來的寶藏,才是真正的自己內在的心經,而不是悉達多的經。我們現在許多法師講法,通常講的都是佛經,而不是自己內在的心經。古師大德開悟後,不看佛經也不講佛經,但他們的開示,自然符合佛經。佛陀當初也是走進了這間屋子,又從這間屋子裡面走出去,把屋子裡面的寶藏帶出來,分享給大家。而我們現在許多修行人根本沒有走進去,只是站在門口,是佛把裡面的東西帶出來,講給我們聽,我們聽多了、看多了,憑著我們的記憶力,又講給別人聽,也正是因為我們聽得多、看得多,就把我們自己內在的心經給失去了。當你走進了這個屋子,就是走進了自性,也就是見到了自己的佛性。當你從這間屋子裡面走出來以後,才發覺外邊就是里邊,里邊也就是外邊,原本沒有內、外。但是,這是對過來人講是這樣的,外邊的就是裡面顯現出來的,外邊不是里邊,但也沒有離開里邊。所謂有內、外的區別,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我執」把內外隔開了。

本來不修行的人,「我執」還小一些;越修,「我執」越大;功夫用得越多,我執越厚,越沒有辦法沖破。因為不修行的人、修行差的人,他還知道謙虛。當一個人謙虛的時候,他的身體是張開的,這時內外也就相通了,也就融為一體了。當一個人用我執在做事情的時候,自然也就把內與外切斷了,中間形成了一堵堅固的、我執的厚牆。我執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入道。

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我執的話,那麼現在周圍滴水的聲音,你應該聽得清清楚楚,你們肯定會說,此時的我,聽周圍滴水聲,聽得清清楚楚。那麼說明你的力量是向外邊來的,如果你的力量是在向內尋找,自然六根關閉,不應該聽到外邊的滴水聲。姑且我把大家都抬高一點:現在大家都沒有我執了,身心內外已經全部放鬆了,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整個身體就像蓮花一樣開了,不分內與外。宇宙的陽光、空氣都能夠呈現在蓮花裡面。這個時候,周圍有任何聲音,你都聽得見,任何形象,你都看得見。如果說你現在既聽不見聲音、又看不見形象,或者說只聽到一種聲音或一種形象,那麼說明你的身心就有所住,是住在一個聲音或一個形色上。真正融為一體,成為一體,是哪個聲音,哪一個形象都沒有停留在上面。此時的境界,絕對的整體、絕對的專一。就像一個打開的錄音機,周圍所有的聲音,全部都能錄進去,絕對不存在只錄一種聲音;又如一個攝像機一樣,桌子上擺了10個蘋果,它都能攝錄進去,絕對不存在只錄了一個蘋果。

有許多人,當他在做事情的時候,旁邊的人叫他,他聽不到,有人走過來,他也不知道,你們說這是入定了,還是在散亂當中呢?你們回答。(大眾:是散亂)散亂了,他怎麼能把手裡的事情做得那麼好、那麼專一呢?如果說是開車的時候散亂了,應該把車開到溝裡面、碰到樹上面,可他沒有開到溝里,而是開得非常穩。這些都是修行當中的問題,你們平時參話頭的話,這些都是應該參的話頭;平時是冥想的話,這些都是冥想中的問題。他這種情況叫做「小定」,他定在了一件事情上。正是因為定一,而失去了萬,如果「一」也不定,自然能夠和「萬」融為一體。但是對於凡夫來講,他不是定一,而是處在萬散之中。如果他果真能夠定一的話,他就已經有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集中了。實際上我們修行的第一步,能定在這一項上就算是不錯了,但這是針對中、下根器的人來講的。如果是上上根器者,聽到的當下即是。即是,為什麼又解決不了自己的根本問題?那就說明,無始以來,我們的功夫沒跟上來,一直是在理上做文章。即使是六祖,雖然他24歲就已經悟道了,但拿到衣缽後,還要修行15年。他這15年當中,就是所謂的在練功。他理上的功夫在24歲就早已通達,而真正的功夫圓滿是在15年以後,甚至更後、更後,《壇經》法寶就是在他57歲時形成的。

他的第二個問題是:「凡夫是否也有千百億化身」?大家說凡夫有沒有千百億化身?(眾答:有或沒有。頓漢師:凡夫也有千百億化身。因為我們畢竟生活在宇宙,雖然每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從來沒有離開宇宙。我們和萬事萬物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怎麼可能會脫離得開呢?……)

如果說聖人的千百億化身是靠動念頭的話,他這時的念頭絕對和凡夫不一樣。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就是後來千百億化身的最初、最初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沒有妄念,就不會有後來的千百億化身。正是因為我們有千百億個念頭,才修成了以後的千百億化身。能夠達到千百億化身的千百億念頭,絕對不是像最初凡夫的千百億念頭。這個很難講啊,它本身是功夫上的,已經超越了語言。(眾……)

我剛才講的幾句話,你們只需要明白一句就行了,我們今天的千百億念頭,就是以後修成的千百億化身,也就是以後修成千百億化身的基礎,但是修成了千百億化身的念頭,絕對不是現在的千百億念頭。正是因為有現在的千百億念頭,才決定了將來有千百億化身。此念頭與彼念頭,既是一樣,又截然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現在具備千百億個念頭(也可以說現在我們具有千百億化身),而我們自己感覺不到呢?因為我們的心太粗糙了,出去的力量,比我們的身心要精細幾億萬倍,而我們現在的身心是粗糙幾億萬倍,它們之間怎麼會溝通呢?當我們把幾億萬倍粗糙的力量,修到消失了以後,你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化身。這個時候,你每一個念頭出現,你都能夠感受到,它是一個完整的「我」,在出出進進,甚至未出未進,也感覺不到自己有進有出。前幾天有個朋友來電話,說想要來閉關。他說自己已達到六根關閉了,每天住在三摩地當中。我說你這是天天處在散亂當中,你還不知道。當一個人真的在散亂當中,他絕對感受不到在散亂當中,還誤以為自己在定中。就像一個人在特別緊張的時候,感受不到自己在緊張,在特別放鬆的時候,感覺不到自己在放鬆。只有處在不緊不松的時候,他才會感受到一會兒在緊、一會兒在松。

他的第三個問題:「請問師父,佛、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你們誰知道?佛、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呢?(有人答:看到眾生太苦了)佛、菩薩前世發得願多了,他的願還沒有結束,他的理想還沒有圓滿,他修成了以後就會回來,實現他前世在因地上發的願。如果一個人在因地上沒有立過志願,他修成了就走了,不須要來度眾生。如果你們在因地上立的志多、發的願多,那麼修成了以後,就必須回來,兌現你們的願望、實現你們的理想,恐怕你們是第一次聽人這樣講吧?

第四個問題是:「佛法與世間法在哪裡區分?」對於一個沒有悟道的人,就有區分;對於一個悟道的人,是沒有區分的,也根本不能夠區分。世間法既是佛法的體,也是佛法的相,更是佛法的用。沒有世間法,就沒有佛法,離開世間法,無佛法立錐之地。

他的第五個問題,是萬行的問題:「師父你是在修『九次第定』嗎?」

實際萬行也不知道自己在修哪一層的定。現在天天忙得身心未停,根本沒時間打妄想。有時候,有點時間打坐的話,還真的有機會打妄想。當事情多了,投入到事情裡面,根本沒有時間打妄想。往往我在做事情的時候這種集中、專一,遠遠勝過我打坐時候的程度。(頓漢師:師父,你打坐,不是在做一件事情嗎?)因為打坐的時候,身心停下來了,得到了充沛的力量,它就還有多餘的力量去打妄想,或者說還有多餘的力量,可以再想其它的事。當我們真正在外面做事情的時候,身心累得不得了,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再打妄想,也就是說沒有精力再做其它的事情。比如說在砍木頭的時候,全部力量集中在手上、斧頭上,集中在砍下去的焦點上,哪裡還會打妄想呢?這個時候就是禪定,就是一心不亂。當鋤草的時候,整個身心都集中在鋤頭尖上,如果一不留神,就把菜苗挖掉了。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在鋤草的時候,如果心很散亂的話,就會把菜苗給鋤掉,如果身心很集中的話,就不會破壞菜苗。

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當剛下過雨的時候,你們走路是否鞋上沾滿泥巴?如果你觀照得好的話,別人走一里路,鞋上沾滿泥巴;你同樣走一里路,你的鞋子卻非常干凈,既沒有被水濕掉,也沒有踏進泥堆裡面。如果你真的有了觀照,一直這樣保持下去的話,臨終時就相當於你生前走路一樣,你不會帶一點灰塵。這個灰塵也就是業障,你在紅塵里走了80年或者100年,你一點業障都沒有帶在身上。為什麼呢?因為你的觀照功夫修得特別好。你們大家可以互相觀察,以後發現誰的鞋子最臟,就知道他觀照的功夫不好。如果走同樣的路,誰的鞋最干凈,說明他觀照功夫修得非常好。為什麼大家同樣走一條路,別人的鞋子很乾凈,而自己的鞋子沾滿泥巴,被水浸透了?為什麼都是活了一生,別人沒有帶來業障、沒有沾上業障、沒有造下業障?而自己沾了很多業障呢?人的整個一生中都不能離開觀照,離開觀照,做人、做事都免談,更不用說是修行了。你可能會說:「我不走路」,這不是真正的觀照。真正的觀照,既要走路,還不要弄臟了鞋子;真正的觀照,罵了人、打了人,還沒有業障;真正的觀照,吃了肉、喝了酒,也沒有業障。然而是不是真正的觀照,也許你清楚,也許你根本就不清楚。當一個人喝醉了酒的時候,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是喝醉了,今天就講到這里。

* 一學佛,都成了好吃懶做了,都不做事了,都成了混混兒了,而且好多學佛的人都怕做事情。怕做事情趁早不要學佛,以後告訴人們:不願做事,就不要學佛。學佛要把內在的貪、嗔、痴的草都要拔除掉,一次不行,十次,十次不行,百次。不但要拔除自己心田裡的貪、嗔、痴草,還要幫別人田裡拔草,那你說這多累呢?本來自己累得要死,還要幫別人田地去拔草,如果是個懶人,最好不要學佛。

* 「真」和「妄」,本來是一個。只不過一個專一,一個不專一;一個覺醒,一個不覺醒。

* 最高的境界是沒有覺知。沒有覺知,就是全部覺知。比如砍樹,人是覺知,斧頭是覺知,木頭也是覺知,一切都是覺知,變成大的覺知。從不能修,到能修,再從能修,到不能修。

* 我們和釋迦佛一模一樣,絕對沒有差別。不管你修還是不修,都是和佛一模一樣,不多不少。修到最後,發現什麼也沒有修,你說你修,也沒有比佛多一點;你說你沒有修,也沒有比佛少一點,但是你沒有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折騰」,你就不知道自己原來和佛一模一樣,不多一點,不少一點。修和不修沒有區別,實際上就是要有這么一個過程,修行就是走過程,感受過程,最終的,就是最初的。

* 要想降伏「其心」,先要降伏「其氣」;氣往上沖,雜念就多。雜念多,氣又會沉不下來,氣住,則神閑;心平,則氣和;氣和,則不動,不動為同體。

『伍』 萬行上師是怎樣的人

相當不錯,禪宗的,我是修密宗的,看萬行大和尚的開示,他是一個修證極高的大德,個人感覺可以和龍泉寺的那位媲美。我師父也認可萬行大和尚的書籍,我是密宗的傳承。

『陸』 萬行法師:學佛究竟學什麼,修行究竟修的是什麼

凈空法師----學佛就是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佛怎麼過日子?

1 我們要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它里頭講什麼東西?我把它分為五大類: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

2 我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對這個宇宙萬事萬物、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了,這才叫學佛。

3 我們學佛,一定要讀誦經典。每一天讀誦,就是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誨,念念不忘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

4 學佛就是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佛怎麼過日子?佛怎樣待人?佛怎樣對物?甚至於說佛怎樣對天地鬼神?在這個地方學習叫學佛,你才像個佛。

5 每天誦經念佛而不做,那個不叫學佛,而是佛學。佛學不是學佛,佛學沒用處——不能斷煩惱、不能消業障、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6 一定要學佛,佛是什麼心,佛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我也要學跟他一模一樣,這才行。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經典上,所以了解經典的意思,依照它的話去做,這非常非常重要!

7 千萬不要以為佛經高高在上,我們天天只好念,跟它頂禮,這沒有用處!要把經典變成自己,把自己變成阿彌陀佛,這才叫學佛。

8 阿彌陀佛對於一切眾生,一律平等看待——平等的禮敬、平等的稱贊、平等的供養,我們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才叫學佛。

凈空法師---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的相應,這是好的,是正確的;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錯了。錯了要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修行。

1. 什麼叫修行?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過去我們沒有接觸佛法,沒有人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我們說法、作法都錯了,這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招來六道三途的果報,錯誤行為變現這個境界;現在我們明白覺悟了,把這些錯誤行為修正過來。正確、 錯誤的標准,我們不能不依靠佛法,所以對佛法要建立堅定的信心。佛是過來人,我們不相信過來人的話,相信誰的話?所以佛說的一切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 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的相應,這是好的,是正確的;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錯了。錯了要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修行。

2. 所以修行,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每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磕多少大頭,不是的,那不是修行。那個作法可以說的什麼?信教。佛有四種經,「教理行果」,你只有一個;你自己修行的方法,「信解行證」,你也只有一個。

3. 我信教,理不懂,行沒修,雖然天天念經、念佛,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干一些損人利己,干這些事情。不但佛經裡面講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你還在造罪業。所以信教不行,要解理;理解了還不行,要修行;修行才管用。修行縱然沒有證果,你決定不墮惡道。你是真修,修的功夫沒到家,到家就證果了;功夫沒到家,雖不 證果也必得人天福報,這是決定靠得住的。

4. 所以修行在我們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是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信教,相信老師的教誨;第二個階段是明理;第三個階段是修行;第四個階段是證果。佛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自己的功夫是信解行證,這是精進。這個精進跟前面五力的精進不一樣,那是講的通途法門,這是講的專門。你選擇一個法門,你選擇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這個精進是講這個意思。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能不能有成就,這四個字是關鍵,「修行精進」四個是關鍵。

5. 諸位一定要明了,佛家常講開悟,常講覺悟,什麼叫開悟?什麼叫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覺悟,就叫做開悟;把自己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就叫功夫。這些名詞術語不能解錯了,不能夠解偏差了,我們發現有不少人說到修行,以為修行就是吃素,吃齋念佛那叫修行,這是很大的誤會。吃齋念佛是修行的樣子,他是不是在修還不知道。

6. 真正修行,真正有功夫,不一定吃齋念佛。佛家的法門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念佛只是其一,不用這個方法用別的方法也是在修行。所以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一門深入,這才叫真精進。

7. 所以諸位就明了,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是什麼?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是真正的福報。一個真修行人,諸佛護念。諸佛如來五眼圓明,前面跟諸位講了,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看不到的,沒有聽不到的。真正發心修行,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連那些妖魔鬼怪都佩服你,都尊敬你,你了不起,他不敢惹你。真正修行人還有妖魔鬼怪來擾亂,你就可想而知,你是什麼功夫?連妖魔鬼怪都瞧不起你,你的功夫就可想而知。真有功夫的人,妖魔鬼怪尊敬你,即使冤家債主也不敢惹你,這些事理我們都不難懂。

『柒』 萬行法師:靜坐中身體出現自動是怎麼回事

這個是正常的 叫自發動 一般是給人調整身心疾病或其他的 可以意念 ~~我不大動!就行了

『捌』 萬行法師口述:學佛修行如何解決生理上的困境

真正的修行無為之法,自然不會再有淫慾之心。很多人自稱修行者,卻不知何為無為之法,所以,五蘊煩惱塵勞不能去除,這些人不是真正的修行者。

『玖』 體內能量喚醒後有什麼表現——萬行上師求解答

打坐的時候,背要向前傾一點,不要傾太多,有這么一點點就行了。感覺到重量不是落在尾巴骨上,而是落在兩條腿上——胯骨上或膝蓋上。脊柱是拉直的、微微地向前傾一點點。脖子微微低一點點,肩膀一定要沉下去。稍微帶一點點意念讓脖子往上拔,肩膀往下塌。可能剛開始有點不習慣,你做上幾次以後就習慣了。 你採用這個姿勢在吸氣的時候,很容易把氣吸進丹田。你會感覺到從鼻孔到丹田像一個通道一樣,微微地一吸,氣就沉到了丹田。當氣沉到丹田不動了,不亂跑了,妄念也就起不來了。同時,前面的氣沉下去,後面督脈的力量就容易往上升。當督脈往上升這個過程完成以後,就直接從中脈往上升了。你前面往下沉得越厲害,中脈的力量往上沖得也越厲害。這么一來,你坐在這個地方,很容易把身體空掉,即使是身體空不掉,也會感到身體整個像一個通道,就像是一根很粗壯的水管一樣,上下都是暢通的。氣沉入丹田,雜念才會少,才容易把身體坐忘。也就是「身體空掉了」。 過去禪堂裡面坐香的時候,每個人的腿上橫著一個禪板,兩只手不是疊放在腿上,而是手掌朝下壓在禪板上,這樣一來,胸脯自然就挺起來了。兩個肩膀塌下去,這樣一挺就是一天!時間久了、中氣自然就足了。中氣一足,整個人的聲音和體形都會改變。在禪堂裡面如夠能夠用上功,坐得好的話,整個人的臉上都放光,說起話來,聲音真的就像洪鍾一樣,在空中嗡嗡響! 你們的坐姿都不正確!後背的脊柱微微地向前傾一點點。當把這個姿勢調正確了以後,再放鬆。虛雲老和尚有一本《開示錄》,第一頁是他老人家身穿海青、脖子上掛著念珠的一張照片。你們用心去看這張照片,老和尚是一種什麼氣質?給人的感覺非常放鬆、非常安詳。你看他的兩個肩膀全部塌下去了,這樣的人他身心已經沉下去了,轉變了色身,所以他不會激動 一個人的肩膀如果是平的,這種人,我們說他能夠當將軍!他的氣沒有沉下去,火特別大,火力特別足。他可以勇冠三軍,可以征服別人,但他征服不了自己。要想征服自己,首先這股氣要沉下去,只有這股氣沉下去以後,才能降伏自己。 你們打坐的姿勢,只有頓漢的有一點點像,其餘的人都還差得遠!身子往前傾一點點,背還是直的,只是脖子往前壓一點點。這個感覺要自己慢慢去捕捉它、慢慢去感受它。當你用鼻孔一吸氣,這股氣直達丹田,你感覺到前面——吸氣的途徑——是一個暢通的通道。呼氣時,丹田的氣又通過這個通道呼出去。通過這種深呼深吸的方法,就可以把體內的二氧化碳給呼出去,把氧氣儲存進來。 把姿勢調正確了,心態才會平穩,上身的重量一定不是整個都落在臀部,而是落在胯關節和膝蓋上,尾巴骨下面是空的。實際上正常人的脊柱有三個彎曲:「頸曲」向前彎、「胸曲」向後彎、「腰曲」又向前彎,形成一個S形,因此到骶尾部就有點向後翹,有點類似「翹尾巴」的味道。而尾骨尖又有點向前彎,正好形成臀部向後撅的姿勢。如果你打坐的姿勢正好符合這個生理構造的姿勢,生理上的這股力量在背後就很容易由下往上升起來,如果你的坐姿不符合這個生理構造的姿勢(隨便自然地盤,或垂直的坐姿),也許你當時感覺到很舒服,時間稍久一點,你就坐不住了。因為它阻礙了身體裡面的這股氣。 你如果採用很正規的姿勢盤腿打坐,剛開始可能會扳得難受,等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姿勢你習慣了以後,你一坐,身體裡面是暢通的。 我們這個小居士(一位九歲的小朋友),他打坐的姿勢非常標准。他往這兒一坐,腰桿筆直,兩個肩都沉下去了,他已經打了好幾年的坐了。就這個九歲的小孩,如果出了家,他絕對是一代高僧啊!像模像樣的。不管他內在有沒有這個東西,他外表該有的都已經有了。也可以說正因為他內在有這個東西,他外表才會顯現出來。內在沒有,外表是顯現不出來的。 「境界」,一方面來自於生理,另一方面來自於心理。嚴格講,生理這方面不叫做「境界」,只能叫做「生理反應」。當身心反應完了以後,在和虛空中靈界的眾生銜接的時候,才可以談得上是「境界」!因為它已經不是身心的反應了。在過去道家和密宗、印度的瑜伽術,他們視生理上這股力量修出來後為非常高的境界,視作是悟道的一個消息。 這股力量出現,人的身心絕對會起變化。乃至於人的整個思想都會變!因為身心是分不開的,所以生理上的構造變了,心理(思想)一定會變。就像虛雲老和尚、台灣廣欽老和尚,那都絕對是過來人,成就了的人。 大家會問:這股力量為什麼不出現,它到哪裡去了呢?都從我們的六根門頭漏掉了!就是說太散亂了、都漏掉了。你耳朵愛聽,從耳朵漏掉、眼睛愛看,從眼睛漏掉;嘴巴愛講,從嘴巴漏掉。包括鼻根、意根,你只要是動了念頭,都漏掉了。 你把六根門頭都關閉了以後,在身體上最多不到一百天,就能夠捕捉到這股力量。身體一旦得到這股力量,可以說要多長的壽命就可以多長!可是有了這股力量,並不證明就已經是得道了。然而要得道,必須要先把這股力量修出來!這股力量我以前講過,它是我們體內的一種「燃燒物」。譬如說火箭在發射的時候,它是通過下面儲存的足夠的火葯,在燃燒時產生足夠的熱量,把火箭輸送到太空中去。生理上的這股力量,在我們人體內就如同火箭下面的火葯的作用。如果沒有火箭下面的火葯、火箭頭是沒辦法飛到太空中去的。 當我們體內的力量被喚醒後,你會感覺到從頭頂到會陰穴,整個中間就像一根燈棒管一樣,是通的,亮晶晶的。頭蓋骨都會鼓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頭痛、頭麻、發脹、眩暈、嘔吐,都是必然反應。要想功夫不失掉,就得讓身心這股力量不外漏。佛門裡面不是有個「漏盡通」嗎?意思是說有漏之因已經盡了,不再漏了。小的方面是指身心不漏,大的方面是指證得了「三界無漏」。 如果不把生理搞清楚、搞通,功夫根本用不上路。為什麼有的人聲音特別洪亮,而有的人的聲音特別微細、微弱呢?這些都是問號,我們平時有誰會注意這些呢?略知一點的說(聲音洪亮)這是中氣足。所謂的「中氣足」,一是指他先天的體質,二是他後天慢慢修來的。 這股力量不由下往上升,你想即身成就是不可能的,只能等到臨命終時靠佛接引,靠我們的信力、願力去往生,在活著的時候能去極樂世界,絕無可能!實際上佛經上講「往生西方凈土」,不僅僅是指死了以後往生,在活著的時候,就要能夠離開我們這個「軀殼」,到西方凈土去遊玩、到另外一個時空去觀光! 活著的時候出不去,臨終的時候出去,就又變成「中陰身」了。如果你的「中陰身」還能夠記得佛號,也就是說記得念佛,也有可能往生,有可能中陰身會即刻成就。如果你中陰身迷失了,它就會在空中游盪,成為所謂的「孤魂野鬼」!如果你生前就能夠出去,在你臨終、咽氣前就可以離開身體。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變成一枝盛開的蓮花,頭就是個蓮花苞,脖子和脊柱就是蓮花桿。蓮花桿是一個暢通的通道。這從理論上講,既不神奇、也不迷信,它是非常符合生理科學的。 實際上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把「生理」這門學科研究得非常通透了。他們認為:修行,開悟成佛,就是把大、小周天,也就是任、督二脈、中脈、奇經八脈打通,就是成佛了。這種說法雖然不很正確,但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你整個身體的脈絡暢通了以後,人坐在這個地方就是和天地宇宙融為一體。所謂的通靈、上天堂、下地獄,這些都不在話下! 訓練我們正確的打坐姿勢,可以面朝著牆壁,腳尖對著牆壁,人蹲下去再站起來,這樣反復下去上來、下去上來,你把這個姿勢練熟了以後,再盤腿打坐,脊柱的姿勢自然是符合要求的。 如果說你的心態與佛相應,而身體離道還很遠很遠的話,你不把這個色身轉變掉的話,你的心態隨時都會波動。「業力」,一方面是生理引起的,還有一部分是心理裡面帶來的。你只有通過修身體把後天的業力轉化掉,然後才能夠滲透到心理裡面把先天的業力再消除掉。肉身是這一生得到的,法身是原本具有的。道教的經典對「身體」這方面講得非常多,在修身方面要比佛家講得更清楚。 象道師問:觀香時腦子一陣昏暗,一陣明亮;香火頭一會兒好像移開了,一會兒又回到香上了;又好像有些別的景象;好像睡著了,還沒睡著。您說這算不算昏沉?師:不算昏沉。你們都看過《西遊記》的電視劇,孫悟空的眼睛看到妖精時,射出兩道光來,就如同照妖鏡一樣,妖精立刻就現形了!雖然它是一種比喻,但是真正成就了的人就是這么回事。實際上這種光是一種常寂無相之光,電視劇為了讓觀眾看得清楚明白,用有形有相的光表現出來。真正修煉成就了的人,他是一種無相的光。你看什麼物體,你的眼睛裡就有一種無形相的光射在被看的物體上面,類似一個手電筒,一束光射在對方身上。 當你在觀香的時候,內在的這股力量就慢慢、慢慢產生;當你在打妄想或者昏沉的時候,內在這種光會突然關閉,或者是突然減弱。因此,你在看這個香火頭的時候,就有了你剛才所說的這種情況。也就是說你剛才在打妄想,裡面的「燈光 」在減弱或者突然關掉了,等你一提神,內在這股光又馬上打開了,又對住焦點了。 這種情況過一段時間,你很快耳朵裡面就有聲音了。為什麼會有聲音呢?是因為生理的力量在往上升。過去道家裡面把這叫做「得道的消息」。也就是說快接近道了。快得「道」了。耳朵裡面會有「龍吟虎嘯」,左耳朵為龍,右耳朵為虎,耳朵裡面會出現聲音。要從佛家來講,這離道還遠得很,但是從道家、印度瑜伽術來看,已經很了不起了。 你眼睛「看」,那麼內在的力量就會透過眼睛這個窗戶,象手電筒一樣,把光線(能量)給射出去,所以說眼睛看多了,也是一種內在力量的外漏。你可以通過閉關的形式把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切斷掉,但是你沒有辦法把意根切斷掉。也就是說你的念頭、散亂心無法斷掉。等你走出山洞,前五根會變本加厲地活動(散亂),把你在山洞裡得到的一點「功夫」全部給消耗掉。不能降伏意根,你這堂功課算是白做了!所以說你必須一上來就把意根降伏住。 你看「獅子」肚子裡面那個小和尚,這兩天又在浮動了。身體裡面這股氣一點也沒有沉下去、太躁動了。我晚上去看他的時候,他一直在唉聲嘆氣、長吁短嘆。最初來的時候,他的心態非常平穩,跟他說話他都懶得回答,因為他的氣沉下去了,說話會感到很累,而現在他的氣憋在胸腔一帶,往上沖,他不說話、不嘆氣,不舒服。因為嘆氣可以把胸部的氣呼出去,所以會感到舒服些。 如果他會對治的話,第一就是通過活動,第二就是通過呼氣,就把胸部的氣給呼出去了。實際上你往外呼氣,呼得越厲害,當吸氣的時候,就會往下沉得越深。你裡面的力量不排出來,外面的力量也進不去。偉傑來了沒有?你記不記得你說過這個小和尚「能閉(關)一個月就不錯了」?本來人家是要閉三年,甚至更久的,像他這種心態我們要給他打打氣啊,你總覺得他閉一個月就不錯了。像他這個年齡,正是沖勁十足的時候。不論男女,你一過了三十歲,這股沖勁就沒有了。人就是在二十來歲這個年齡段沖勁是最大的。回憶起我在二十歲以前,根本就不知道累、不知道疲勞,那個勁啊,根本就用不完!一過了三十歲以後,就感覺到會累了、會疲勞了。 過去很多修行人都是從小修,一鼓作氣把功夫沖上來以後,就可以告一段落。但也有許多有根器的人,五、六十歲出家,也一樣修行成就。小孩子跟成人的區別是:小孩子的心態波動大,上去得快,也容易下來;中老年人呢,他上得慢,一旦上去就不會下來,因為心態比較穩定 問:上師,如果有人在境界中知道從哪裡來,以後到哪裡去,以後該怎麼走?師:如果你真的是實實在在證到了這個境界,你足以達到「無師智」了,你足以知道前面的路怎麼走下去,你的情況足以說明你這個境界不是你修行來的,其實是你幻想來的,渴望、想像來的。(答:我沒想像、也沒心思。)如果你這種情況再出現,就讓「門」一直打開,你就順著門出去。慢慢捕捉你是怎麼找到門的、門又是怎麼慢慢開的?既然門能夠慢慢開,既然你說門曾經好似開過,那麼你就從門縫里學著進進出出。對於這種情況我借用曹山禪師的一句話:他的徒弟有一次問他:「師傅,碰到了屋頂怎麼辦?」曹山禪師是過來人,經歷過這個境界,他徒弟是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還沒經歷過。師傅一聽馬上回答他:「沖出去!」徒弟一聽立刻就明白了。就象你剛才講的情況,如果你真的達到了這個境界,我一說「從門縫里走出去」,你馬上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從門縫里走出去!(居士答:……) 不,你這不是我剛才所講的境界,你這是屬於《楞嚴經》里所講的五十種陰魔中的「受陰」。你如果讀過《楞嚴經》,你就知道是怎麼一種情況了。這也是一種妄想,也是一個過程。「妄想」它也是一種力量,如果沒有一點點力量,你是妄想不起來的。會不會妨礙修道呢?你執著它就妨礙;你不執著它就不妨礙。(居士:……)都是妄想! 我如果說你是觀音菩薩,你是一種什麼感受?(居士:……),你就直接回答我這個問題!如果我說你是小鳥投胎再來,你又是一種什麼感受?(答:說什麼都可以,我不在乎。)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達到這種心態。如果我說你們在座的都是羅漢再來,你們心裡都是美滋滋的,如果我說你們前世是牛、是馬投胎來做人的,你馬上會說:不是吧?我怎麼會是牛馬轉世呢?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這一世能夠聞到佛法並能夠修學佛法,說明我們過去世中早就聞到過,所以這一世我們還能夠堅持不懈地修學佛法。說明我們過去修煉過,也做過人。…… 如果你們感覺到身體累,在睡覺前靜坐半個小時。打坐昏沉,就是下面這股力量,也就是元氣,沒有上來供應給頭腦,所以頭腦缺氧,就會昏沉。什麼時候你能夠通過靜坐、靜坐……,下面這股力量能夠上來供應給頭腦使用,頭腦就會清醒,但是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雜念特別多。等到這個階段結束了(雜念減少了),你又會感覺到要昏沉。就這樣上去下來,要反復好多次。等到裡面的力量足了,就不存在「上去下來」,你一坐,身體裡面就像是一個通道一樣,亮堂堂的。裡面每一個念頭產生,馬上看得見。 何為「看得見」?就像一談到我們的父母親,頭腦裡面馬上會出現父母親的形象。就是這樣看到了,而且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等你修到一定程度,內心產生一個念頭,猶如看到母親的形象一樣,看得清清楚楚。看到自己母親,不是眼睛看,勉強用佛門里的話說是「眼根」看到了,或者說是「心眼」看到了。當你心光出現以後,就是這樣,內在一個念頭出現馬上看到。到了這個時候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聰明,大智慧還談不上。真正聰明的人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夠看得清、能夠把握住。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看不清,也把握不住,所以連小聰明都達不到,只能是個糊塗蟲!

熱點內容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