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苦瓜師生文

苦瓜師生文

發布時間: 2021-03-07 06:35:04

㈠ 誰有苦瓜一枚的小說 我很想看招惹! 謝謝謝謝 十分感謝 拜託了

語文地理,一些抄多了就熟的作業就可以去抄, 像數學啊!你還是看看課本然後自己內嘗試的做容做, 實在不會在去跟同學要了來看看就好了, 還有就是你沒去補課的話就只能跟你們班學習好的同學借筆記了, 因為補課的內容多數是你們考試的內容。

㈡ 苦瓜閱讀題答案

1 .第①段寫母復親種花草蔬菜,似乎制與寫「苦瓜」無關,可否刪掉?
答:寫母親種花草蔬菜為下文描寫母親精心為我種苦瓜、燒苦瓜作了鋪墊,突出了母親熱愛生活富有 生活情趣,極有愛心的品性。

2 .下列各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根據上下文,橫線空白處依次是( A )
A.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①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
②以後,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
③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
④像喜歡院子里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了苦瓜這一道菜
3 .聯系全文,揣摩作者以「苦瓜」為題的用意:(4分)
①答:全文圍繞苦瓜展開故事情節,苦瓜是行文的線索。
②答:作者通過描寫苦瓜含蓄地表達了對母親的贊美和思念。
如果你要「越老....一天的落日」的賞析,只有我自己答的了,看你要不要吧。比喻,生動寫出了苦瓜瓜肉的顏色,形狀。表達了作者對苦瓜的喜愛,對母親的贊美,富有想像力,這是一句暗贊木心的話。

㈢ 我們需要怎樣的母愛:肖復興《苦瓜》的教學設計

苦 瓜肖復興原來[d1] 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奼紫嫣紅,像是給自已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d2] ,母親的心裡很舒坦。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其實,這么說並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d3] 。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裡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並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是紅的!」[d4] 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裡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裡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注視著它兩彎船一樣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時,母親總要眯縫起昏花[d5] 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彷彿那是她老人家的傑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d6] 。 以後,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上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d7] 像喜歡院里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了苦瓜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親都會經常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d8] 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經久不衰的家常菜[d9] 。 自從這之後,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等不到那時候了[d10] 。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了小院,搬進了樓房。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手炒的苦瓜了[d11] 。 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其實,母親並不愛吃苦瓜。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子異樣的苦味。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d12] 。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 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美其名曰『君子菜』。[d13] 」 不知怎麼搞的[d14] ,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 文本解讀: 借物喻人的回憶散文。結構簡單,即借一個物件串聯起某人的某些生活片段,從而表現某人的一些重要品質,表達作者的某種情感。從這個角度說,苦瓜,在文章中可以理解為回憶線索,人物外在特徵的喻體,人物內在性格的象徵,進入人物內心世界的入口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文章的教學價值可以定格為「例文」,把它當成寫作技法的「例文」來教。這樣的文章,對照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寫作目標和現狀,是有很大幫助的:學會將人物文學化的塑造。在對「苦瓜」意義的對角度挖掘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明白「借物喻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能明白如何「借物喻人」的建構方法。於是從作者(文章內容)、文章結構形式、讀者閱識三個層面,分別概括「苦瓜」的十種意義,這些角度在文章中顯然可以找到有關文字的應正: 從人物關系說:是「我」與母親關聯的紐帶 從故事的內容說:是人物生活原型的見證 從人物形象意義說:是母親品行的象徵 從人物的情感說:是「我」與母親各自情感的寄託 從作者的寫作動機說:是文章的引子 從文章整體框架說:是文章的線索 從文章採用的表現手法說:是行文的方法和工具 從文章的寫作角度說:是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巧妙視角 從讀者的印象說:某個時代母親形象的縮影或代言 從讀者的感悟說:是人生哲學的寓意 從「關系」的角度,會挖出「用件」的教學價值,即一個母親母愛話題的討論,但鑒於文章中母親作為一個非典型、非適時的母親形象,本文的教學極易將母愛神化,從而進一步佐證「母愛是無私」的等看似真理的結論。那麼,如果要談論母愛的話,首先要理清「關系」,必要時還要進行「還原」,然後還必須要用到一個謹慎的詞彙:批判性思維。所以,當一種緣分沒修煉到家的時候,這個「用件」還是不談為妙。具體說來,本文體現的關系是:我對苦瓜情有獨鍾,愛看、愛吃;母親與苦瓜關系卻很微妙,全由著我的態度而定,愛種,愛看,但還是不愛吃;我對母親索取無限,似有把她視作保姆的嫌疑;母親對我百依百順,言從計聽。 由此看來,這個母親的形象固然以某種崇高的意義存在,並且不可顛覆。問題是,我們要做兩種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思考。一是母親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母親,在某種苦難不可抗拒的情況下,抑或她本身就是苦難,但她沒有把苦難轉嫁於自己的兒子,這是母親作為「苦瓜」形象的意義所在,是那個時代「三從四德」的婦女形象的樣本。但是,從當下講,我們何嘗希望我們的母親作為「苦瓜」形象的存在?所以,本文人文價值的終極,並不是頌揚母愛的偉大,而且這是是毋庸證明的定律,而是在親子關系中觀照各自角色的扮演,亦即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忽視了母親作為一個人的情感和物質需求的存在。即使是從作者自身來說,在母親去世六年後的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再表達一種「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愧疚呢?肖復興說:「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所以,如果我們在本文的教學再次翻炒「母愛偉大」「母愛無私」的主題的話,不僅是一種膚淺,更是一種訛誤。 教學創意: 本文的教學解決兩個問題:玩轉「借物喻人」,分析本文的「借物喻人」的細狀特徵,把「借物喻人」從概念到形象,並期待對學生寫作有所幫助;通過文本中親子關系的原型,思考母親「苦瓜」形象的意義,並對生命的啟發和幫助。1. 師生互動:每個人都是作為「天使」的存在。2. 提問:上課為什麼要師生互相行禮?3. 過渡:文章為何用苦瓜為題?這種寫法的語文術語?4. 玩轉「借物喻人」:提醒學生找尋文章有關文字,多角度思考「借物喻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師生對話,呈現本文「借物喻人」的細狀特徵。5. 天使之思:母親,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提問:你願意母親作為一個「苦瓜」的存在嗎?出示肖復興話:「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d1]時間,開頭,時間的跨越. [d2]態度的體現,因果關系的體現. [d3]無語義的邏輯.只有生活的邏輯,可以變成自己的語言. [d4]母親的回話?無,從屬地位。是老來耳順?是三從四德? [d5]點明母親的歲數. [d6]母親的意義,我是母親的作品,生活的等待,生活的結局. [d7]何嘗不是生活的味道. [d8]點明採摘的時間,亦是贊美母愛如露珠的晶瑩,鮮嫩。 [d9]母愛的永恆。 [d10]此理解母愛,愈看到母愛是對自我的犧牲。 [d11]懷想,遺憾。 [d12]差異——順從,母愛是對自己的犧牲 [d13]與上文雷同? [d14]故意?還有一種愧疚,乃至一種負罪感,無法說出口。

㈣ 苦瓜這一篇短文列出短文的提綱

苦瓜,一聽這名字,就覺得嘴巴里有點苦澀味。

「苦瓜」這個名版字還真般配它自己權。深綠色的衣裳,起了許多皺紋和疙瘩,單看外表,就覺得惡心。

可我媽媽卻總是買苦瓜給我吃,還說:「苦瓜有維生素,吃了對身體有益。」我聽了,只得強忍著苦味,硬咽下去。爸爸一見這情形,便對我說:「苦瓜其實不苦,只要你試著咬幾口,細細嚼,就會發現,苦瓜其實很甘。而且,苦瓜雖然外表難看,但卻對我們的身體有益,這不象徵著那些外表朴實,但對社會卻有很大貢獻的人們嗎?」說著,爸爸夾起一塊苦瓜放進我碗里,我夾起苦瓜放進嘴裡,慢慢地嚼。咦!奇了,這苦瓜怎麼跟往常的不一樣,一點都不苦。真好吃。

從此,我再也不害怕吃苦瓜了。

㈤ 誰有肖復興《苦瓜》全文

我有
(1)苦瓜

原來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奼紫嫣紅,像是給自已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親的心裡很舒坦。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其實,這么說並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裡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並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是紅的!」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裡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裡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注視著它兩彎船一樣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時,母親總要眯縫起昏花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彷彿那是她老人家的傑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

以後,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上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歡院里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了苦瓜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親都會經常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經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從這之後,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等不到那時候了。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了小院,搬進了樓房。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親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其實,母親並不愛吃苦瓜。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子異樣的苦味。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

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麼搞的,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

㈥ 誰有肖復興的《苦瓜》全文

肖復興

(1)苦瓜

原來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奼紫嫣紅,像是給自已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親的心裡很舒坦。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其實,這么說並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裡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並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是紅的!」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裡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裡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注視著它兩彎船一樣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時,母親總要眯縫起昏花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彷彿那是她老人家的傑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

以後,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上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歡院里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了苦瓜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親都會經常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經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從這之後,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等不到那時候了。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了小院,搬進了樓房。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親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其實,母親並不愛吃苦瓜。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子異樣的苦味。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

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麼搞的,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

㈦ 閱讀肖復興的《苦瓜》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寫了一篇作文叫《一張畫像》,是寫教我平面幾何的一位老師。他教課很有趣,為人也很有趣,致使這篇作文寫得也自以為很有趣。經我的語文老師推薦,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兒童徵文比賽中獲獎。當然,我挺高興。一天,語文老師拿來厚厚一個大本子對我說:「你的作文要印成書了,你知道是誰替你修改的嗎?」我睜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葉聖陶先生!」老師將那大本子遞給我,又說:「你看看葉先生修改得多麼仔細,你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我打開本子一看,裡面有這次徵文比賽獲獎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那篇作文簡直像是動過大手術鮮血淋漓又綁上綳帶的人一樣。回到家,我仔細看了幾遍葉老先生對我作文的修改。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確性。類似這樣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長句子斷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處,我記得十分清楚:「怎麼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麼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掉原句中「包」 這個動詞,使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而「書皮」改成了「包書紙」更確切,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我真的從中受益非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葉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後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兒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那時我才15歲,一個毛頭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漲湧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隻鳥兒抖著翅膀。那是只有那種年齡的孩子才會擁有的心思。
這一年暑假,語文老師找到我,說:「葉聖陶先生要請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葉聖陶先生這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見一個初中學生,我自然當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氣很好。下午,我來到東四北大街一條並不寬敞卻很安靜的胡同。葉老先生的孫女葉小沫在門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剛進里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使得夏日的燥熱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葉小沫引我到客廳,葉老先生已在門口等候。見了我,他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讓我覺得距離縮短不少。落座之後,他用濃重的蘇州口音問了問我的年齡,笑著講了句:「你和小沫同齡呀!」那樣隨便、和藹,作家頭頂上神秘的光環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來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爺爺一樣讓人感到親切。
想來有趣,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麼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活指南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麼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批評,也是對我的期望。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彷彿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黃昏什麼時候到來,悄悄將落日的余染紅窗欞。我一眼又望見院里那一牆的爬山虎,黃昏中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那時候,我剛剛讀過葉老先生寫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問:「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寫的它們呀?」他笑著點點頭:「是的,那是前幾年寫的呢!」說著,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麼。
我應該慶幸,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發作家。他對於一個孩子平等真誠又寬厚期待的談話,讓我15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彷彿那個夏天便長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同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

繼母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歲,弟弟才3歲多一點兒,我倆朝爸爸哭著鬧著要媽媽。爸爸辦完喪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來的時候,給我們帶回來了她,後面還跟著一個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著她,對我和弟弟說:「快,叫媽媽!」弟弟嚇得躲在我身後,我噘著小嘴,任爸爸怎麼說,就是不吭聲。「不叫就不叫吧!」她說著,伸出手要摸摸我的頭,我擰著脖子閃開,說就是不讓她摸。

望著這個陌生的娘倆兒,我首先想起了那無數人唱過的凄涼小調:「小白菜呀,地里黃呀,兩三歲呀,沒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時是一種什麼心緒,總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兒。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從來不喊她媽媽,學校開家長會,我硬愣是把她堵在門口,對同學說:「這不是我媽」。有一天,我把媽媽生前的照片翻出來掛在家裡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後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氣,而且常常踩著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塵。有一次,她正擦著,我突然地向她大聲喊著,「你別碰我的媽媽」。好幾次夜裡,我聽見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來吧?」,而她總是說「不礙事兒,掛著吧!」。頭一次我對她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好感,但我還是不願叫她媽媽。

孩子沒有一盞是省油的燈,大人的心操不完。我們大院有塊平坦、寬敞的水泥空場,那是我們孩子的樂園,我們沒事便到那兒踢球、跳皮筋,或者漫無目的地瘋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輛突如其來的自行車撞倒,我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暈了過去。等我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醫院里了,大夫告訴我:「多虧了你媽呀!她一直背著你跑來的,生怕你留下後遺症,長大可得好好孝順呀……」

她站在一邊不說話,看我醒過來伏下身摸摸我的後腦勺,又摸摸我的臉。我不知怎麼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淚了。

「還疼?」她立刻緊張地問我。

我搖搖頭,眼淚卻止不住。

「不疼就好,沒事就好!」

回家的時候,天早已經全黑了。從醫院到家的路很長,還要穿過一條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剛才她就是這樣背著我,跑了這么長的路往醫院趕的。

以後的許多天里,她不管見爸爸還是見鄰居,總是一個勁埋怨自己「都賴我,沒看好孩子!千萬別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過錯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樣調皮,而全在於她。一直到我活蹦亂跳一點兒沒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氣。

沒過幾年,三年自然災害就來了。只是為了省出家裡一口人吃飯,她把自己的親生閨女,那個老實、聽話,像她一樣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內蒙,那年小姐姐才18歲。我記得特別清楚,那一天,天氣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單薄了,就把家裡唯一一件粗線毛大衣給小姐姐穿上。她看見了,一把給扯了下來「別,還是留給她弟弟吧。啊?」車站上,她一句話也沒說,是在火車開動的時候,她向女兒揮了揮手。寒風中,我看見她那像枯枝一樣的手臂在抖動。回來的路上,她一邊走一邊叨叨:「好啊,好啊,閨女大了,早點尋個人家好啊,好。」我實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兒,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這幾句話是在安撫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親,她送走自己的親生閨女,為的是兩個並非親生的孩子,世上竟有這樣的後母?

望著她那日趨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淚一個勁往上涌,「媽媽!」我第一次這樣稱呼了她,她站住了,回過頭,愣愣地看著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聲「媽媽」,她竟「嗚」地一聲哭了,哭得像個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這一聲「媽媽」中融解了。

母親啊,您對孩子的要求就是這么少……

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媽媽她先是幫人家看孩子,以後又在家裡彈棉花,攫線頭,媽媽就是用彈棉花攫線頭掙來的錢養我和弟弟上學。望著媽媽每天滿身、滿臉、滿頭的棉花毛毛,我常想親娘又怎麼樣?!從那以後的許多年裡,我們家的日子雖然過得很清苦,但是,有媽媽在,我們仍然覺得很甜美。無論多晚回家,那小屋裡的燈總是亮的,桔黃色的火里是媽媽跳躍的心臟,只要媽在,那小屋便充滿溫暖,充滿了愛。

我總覺得他*的心臟會永遠地跳躍著,卻從來沒想到,我們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媽媽卻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沒有起來。

媽媽,請您在天之靈能原諒我們,原諒我們兒時的不懂事,而我卻永遠也不能原諒自己。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什麼都可以忘記,卻永遠不能忘記您給予我們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書是永遠寫不完的,那便是母親。
荔枝

作者:肖復興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 28 歲的時候。那是十幾年前,我剛從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攤前,腳挪( nu$ )不動步。那時,北京很少見到這種南國水果,時令一過,不消幾日,再想買就買不到了。想想活到 28 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親快 70 歲的人了,也從來沒有吃過荔枝呢!雖然一斤要好幾元,挺貴的,咬咬牙,還是掏出錢買上一斤。那時,我剛在郊區謀( m$u )上中學老師的職,衣袋裡正有當月 42 元半的工資,硬邦邦的,鼓起幾分膽氣。我想讓母親嘗嘗鮮,她一定會高興的。

回到家,還沒容我從書包里掏出荔枝,母親先端出一盤沙果。這是一種比海棠( t2ng )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個都長著疤( b1 ),有的還爛了皮,只是讓母親一一剜( w1n )去了疤,洗得乾乾凈凈。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幾遍才洗成這般模樣。我知道這一定是母親買的處理水果,每斤頂多 5 分或者 1 角。居家過日子,老人就這樣一輩( b8i )子過來了。不知怎麼搞的,我一時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親罵我大手大腳,畢竟這是那一年裡我買的最昂貴的東西了。

我拿了一個沙果塞進嘴裡,連聲說真好吃,又明知故問多少錢一斤,然後不住口說真便宜——其實,母親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這樣的把戲每次依然讓她高興。趁著她高興的勁兒,我掏出荔枝:「媽!今兒我給您也買了好東西。」母親一見荔枝,臉立刻沉了下來:「你財主了怎麼著?這么貴的東西,你……」我打斷母親的話:「這么貴的東西,不興咱們嘗嘗鮮!」母親撲哧( ch9 )一聲笑了,筋脈( m4i )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 b1o )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師帶著幾個學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著桌上這兩盤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盤沙果傷痕累累,一盤荔枝玲瓏( l$ng )剔透,對比過於鮮明。說實話,自尊心與虛榮心齊頭並進,我覺得自己彷彿是那盤丑小鴨般的沙果,真恨不得變戲法一樣把它一下子變走。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後回過頭對客人說:「快嘗嘗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 tu% )帖( ti5 )。

母親很喜歡吃荔枝,但是她捨不得吃,每次都把大個的荔枝給我吃。以後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貴,我總要買上一兩斤,讓母親嘗嘗鮮。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一直延續到三年前母親去世。

母親去世前是夏天,正趕上荔枝剛上市。我買了好多新鮮的荔枝,皮薄核小,鮮紅的皮一剝掉,白中泛青的肉蒙著一層細細的水珠,彷彿跑了多遠的路,累得張著一張張汗津津的小臉。是啊,它們整整跑了一年的長路,才又和我們闊別重逢。我感到慰藉( ji8 )的是,母親臨終前一天還吃到了水靈靈的荔枝,我一直認為是天命,是母親善良忠厚一生的報償( ch2ng )。如果荔枝晚幾天上市,我遲幾天才買,那該是何等的遺憾,會讓我產生多少無法彌補的痛楚。

其實,我錯了。自從家裡添了小孫子,母親便把原來給兒子的愛分給孫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饞( ch2n )貓的存在,他再不用熬( 2o )到 28 歲才能嘗到荔枝,他還不懂得什麼叫珍貴,什麼叫捨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張開嘴巴。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捨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

㈧ 關於《苦瓜》的閱讀題答案

苦 瓜
肖復興
原來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奼紫嫣紅,像是給自己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親的心裡很舒坦。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其實,這么說並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裡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並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是紅的!」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裡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裡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注視著這兩片像船一樣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瓜時,母親總要眯縫起昏花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彷彿那是她老人家的傑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
以後,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上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歡院里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了苦瓜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親都會經常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經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從這之後,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等不到那時候了。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了小院,搬進了樓房。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親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其實,母親並不愛吃苦瓜。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子異樣的苦味。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
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麼搞的,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
1.文章開頭寫母親種花草和蔬菜,似乎與寫「苦瓜」無關,可否刪掉?為什麼?(4分)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①母親總要眯縫起昏花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經久不衰的家常菜。

3.簡要賞析文章結尾的妙處。(4分)

4.文章以 「苦瓜」為題有什麼作用?(4分)

答案:
1.不能刪掉。因為寫母親種花草和蔬菜是為下文描寫母親精心為「我」種苦瓜、燒苦瓜作鋪墊,突出母親熱愛生活、富有愛心的品格。
2.①不僅寫出了母親高興的程度,而且暗含母親是因兒子的高興而高興,含蓄表達出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心。②表面上是強調常常吃到這道菜,實際上是贊美永不減退的親情和母愛。
3.①卒章顯志,點明了母親與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語言為將濃烈的感情寓於平淡的敘述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4.①全文以苦瓜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②用苦瓜象徵母親的品格,表達對母親的贊美與懷念。

望採納!!!!!!!!!!!!!!

熱點內容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