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書法體驗
⑴ 說一說學書法是怎樣的體驗
學書法是一種開頭非常好玩兒的體驗,也會抱著一個特別認真的態度去學習,去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時間長了,你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無聊乏味的學習。
⑵ 大學書法課後感想
我自幼喜歡書法和繪畫。入伍後,雖然忙於軍政訓練和其他工作,但是,這種愛好一直沒有間斷。一有機會就讀帖、習帖練上一番。進入中年以後,利用工作之餘和節假日的閑暇時間,比較系統地讀了一些有關書法方面的書,也認真地臨了一些碑帖,如楷書、魏碑、篆書、隸書、行書和草書等帖,有古人的,也有現代人的,只要認為好帖就臨寫一番。尤其是退休以後,潛心學習和研究書法,使自己對書法方面的知識、認識和欣賞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自己創作的一些書法作品也多次在全國、全軍和本省區獲獎。
我學習書法的粗淺感想和體會是:
一、以臨為先
會寫字不等於掌握了書法藝術,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書法的技法和知識,才能從一般實用寫字提高到以觀賞為主的書法藝術創作高度。
我學習書法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書法首先是從臨帖開始。既要臨古人帖,拜古人為師,也要臨現代人的帖。但是,為主的應臨古帖、名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縱向取古,橫向取今」。在這方面先賢和當代大師們都論述得很清楚,我們只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照著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蘇門在《書法論》中說:「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務使筆筆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啟功大師在給書法愛好者的信中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也不知道是誰的話,因為他有理,就得聽他的。這並不是我自己謙遜,因為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學現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輩子脫不掉,以後悔之晚矣。我常教一些最初入門的青少年,索興把我的字讓他臨,只一有些『得勁』了,立刻停止。」又說:「寫帖主要抓結構,結構對了,點劃的姿態即使全都刪除,人家也會說象某家、似某帖。」啟功先生對臨古、臨今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臨帖還有個「入帖」和「出帖」的問題。《小倉山房詩文集》中說:「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競似古人,何處著我。」應該說,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前提和方法,是過河的「橋」和「船」,一旦過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橋」和「船」上。帖臨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樣才能「出帖」呢?個人體會到,在「入帖」的基礎上,多選幾家名帖進行臨習研究,取其長去其短,為我所用,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為徑
學習書法有「苦」、有「樂」,是苦中求樂。清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詩句,比較形象深刻地說出了勤學苦練的道理。書法家馮國語先生的名言「無情何必來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書法家的博大胸懷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說:我練書法,經過的是「五步煉獄」。龍躍天門,虎卧鳳闕,神劍森列,無羈走馬,皆以臨為先。帖拜名師,不慕虛名,凝神錘造。此為一。心慕手追,別開蹊徑,獨創一格。此為二。廣納、博取、能容,天地為師,人人為師。此為三。知識、人品、涵養與之並輝。此為四。悟性為第五。何為悟性?「都道悟性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機。疾風驟雨張長史,落花飛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訓,古風古貌不隨俗。頓悟本來勤中生,胸納百川筆自逸。」可見,要想在書法藝術方面有所成就,不經過勤學苦練,不經過深鑽細研和認真地體驗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光靠「悶著頭」苦練也是不行的,還有一個學練的方法、竅門問題。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字不是「練」好的,是「學」好的。學就是拿,拿就是學。要想著自己是「寫字」的,而「字」寫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實實地向先賢們學習,不堅持到傳統寶庫中去拿寶,「字」是寫不好的。又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就學習書法來說,「外財」就是向外人學習,向外人的優點學習,把外人的好東西都吸收甚至「搶」過來。不向外人學習,就不能豐富和造就自己。在「發外財」中,傳統寶庫里的外財最豐富,這個寶庫對誰都是敞開大門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還是許多件,是拿一次還是經常拿。人,不從別人那裡拿來寶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來,只有把人的天賦和好學、善學的刻苦鑽研精神結合起來,做到有才華而不淺嘗輒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廢寢忘食的苦練,「退筆成山」的毅力,博學深思的悟性,才能在書法藝術方面才思敏捷,得心應手,剛柔相濟,創作出氣勢恢弘,瀟灑神飛,具有自己特點和風格的好作品來。
三、以情為基
對書法藝術的喜歡和愛好,是學好書法的前提和基礎。對於一種好的書法碑帖、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厭,百練不厭,愛不釋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獲,練一次有一次的提高。這就是感情所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沒有這種愛好和感情,是無法學好書法藝術的。
書法是表現情感的藝術。不僅在學習和欣賞書法藝術中要傾注人們的情感,而且在書法創作中同樣地表現出人們的強烈情感。元人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可見,情感因素在書法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
書乃心畫,境由心造。書法家言恭達說:「功力和情性兩者是相融通的,書法就是講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寫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厲的心態來進行書法創作。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規矩法度;又須見情性,奔軼絕塵,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謂心手雙暢,功情兩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託、筆之所動躍然紙上,完成揮灑才情、表露氣質、張揚個性和擴散美感的生動過程。
四、以美為風
在學習書法的實踐活動中,常遇到有些書法作品寫得美觀大方、活潑生動,讓人覺得很美,看起來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認得,大家也覺得好看。有的作品寫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欣賞和評估有時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是欣賞者個人的愛好、水平和審美角度的差異。
學書法要不斷提高個人欣賞和評估書法作品的水平和能力。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經濟——哲學手稿》中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清人葉橫山說:「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生畏縮,無識則不能取捨,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可見提高欣賞和鑒賞水平,對於書法愛好者是必要的,對於從事書法藝術者更為重要。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個人對書法藝術的知識,不斷提高文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才能提高我們的欣賞、鑒賞水平和創作能力。
要逐步確立個人書法的獨特風格。書法藝術是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進步的,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風格,而風格是多樣性的。這種多樣性,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情態和氣勢美的多樣性,也反映了書法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審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創作才能。只有豐富多樣的藝術風格,才能符合和滿足欣賞者對藝術美的愛好和欣賞要求。因此,我們要在不斷學習和提高藝術功力和藝術修養的基礎上,開創出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路子來。
要在追求美的風格中不斷超越自我。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追求美的風格,也就是自己認為「怎麼美就怎麼寫」。看一幅書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劃不雷同,肥瘦適當,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風姿瀟灑,達情盡性,神采飛揚。由於每個人愛好和審美觀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就是超越別人,獨樹一幟。這是可貴的。但如果就此結殼,認為風格一定,練到頭了,這種現象是可怕的。書法藝術是無止境的,學習書法藝術是長期學習追求、不懈奮斗的事,只有將整個身心傾注於書法藝術,不斷地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才能從容地走進這一人類書法藝術的殿堂。
⑶ 學習書法的感悟800字
思路:從自己書法練習的進度,講到自己心性的改變,字如其人。多描述練字給予人帶來的益處,以及給人帶來的影響,也描述練習的好處。
正文:
學過書法的人,是要暗自慶幸的。
我向來不懂得那些寫不好字的人的感受,只是聽到他們時常抱怨:「寫字好難!」只記得我十一歲那年,學了軟筆近一年,鋼筆字卻退步很快,那緣起我的心態。那時候羨慕寫字環繞跌宕的人,以為那種「鬼畫符似的繞繞字」就是美,就是書法了。不得不說,凌亂美是有的,但如沒了章法,別人辨識不清,總以為你是馬虎的人。後來得及時扶正,字跡又工整起來,可愛如初了。
我臨《九成宮》,大抵練了五年。第一年寫字時手抖得厲害,墨色不能把控,常常是「深深淺淺」,好似水墨圖,這不符合歐體的風格。次年便有好轉,字態逐漸成熟,方為雛形。小學三四年的底子是很牢固的,即使長久不練,一提筆一蘸墨,心神便會合一,入了境,不再出來,直到收筆,才長吁一口氣。
如今的我的歐體進步很多,值得贊揚,但有很大不足,如老師所述:筆畫太飄浮,不沉穩。或許是我的性子作怪,太急了,這應當改變。
正如楊絳先生提出的「修身」一說,「受鍛煉的靈魂」。書法的初生兒,誰都是塊野玉,但當你的野性在形色的字體中展露時,那突兀的一筆一畫便是你受鍛煉的靈魂的所在。我是能真切地感受到的。書法使人靜,但亦能動若脫兔,這是靈氣,它們全隱含在或狂或嬌、或喜或悲的作品中。
《曹全碑》我也是臨摹過的,但那太嬌柔,不投緣,便擱淺。
記得去年炎夏,我瘋抄寫古詩,手持毫如星點的小白雲,在仿古的藍皮書黃草紙上寫下了幾十篇長詩。臨摹《長恨歌》時,一坐便是一下午,兩腳麻透了卻不敢動彈。或是酷暑難耐,心不靜,而總尋不得手感。書法同寫作一般,要的就是坐得起冷板凳的人,要的就是「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的人。
近來兩腿酸軟而無病痛,我便懷疑到寫字和寫作上來了。誰教我熱愛這頗淘神費力的兩樁事呢!
總歸,心是靜的,寫字的益處不必多言,從前字拙的我與字秀的我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寫作也是寫字,不分家的。於是每每當我寫作時,便不由自主地把流瀉下的思想與情愫化成悅目的字來了。好字叫人悅意看。
陋文自要補苴罅漏,而字也如此。
人一輩子是離不開一支筆、一手字的。每當我「鍛煉靈魂」,所有的門就是開的,我的心便回來了。
⑷ 師生書畫展觀後感
[師生書畫展觀後感]曹宇先生從藝五十年暨師生書畫展觀後感作者;李曉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師生書畫展觀後感。2月14日,岐山關中大廈門前彩門奪目,鞭炮齊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曹宇先生從藝五十年暨師生書畫展隆重開幕。來自社會各界的書畫名家、曹宇先生弟子及省市領導約千餘人匯聚西岐,於關中大廈八樓展廳內觀賞作品,暢談藝術,座談交流。此次展覽嘉賓之盛,規模之大,氛圍之濃,讓我深受感染,不由生出感慨和敬佩之情。因為自己是書畫圈外的人,也不懂書法藝術,卻無意中認識了一些圈子內的老師和朋友,和書畫結了緣。這次,承蒙趙老師邀請,我這個即不會寫毛筆和硬筆書法,又不會畫畫的人,也充當了嘉賓中的一員。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和深深的敬意,參加了曹宇老師從藝五十年暨師生書畫展座談會,參觀了次不平凡的展覽,觀後感《師生書畫展觀後感》。雖然對曹宇老師的篆刻、書法、繪畫、剪紙已早有耳聞,卻遲遲未能謀面。通過這次展覽和座談交流,讓我對曹宇老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藝術的力量和執著的追求,讓我這個不是藝術圈的人也深受感染,頓生欽佩和敬仰之情。當日展廳內,熱烈的氛圍,激情的場面,涌動的人群,這無疑是對曹宇老師從藝五十年藝術生涯的總結和定位。尤其是,藝術界老前輩們專業的評論和點評,讓我感受出了有一種自然的原始光芒在曹宇老師身上閃閃發光。正如大家所說,曹宇老師他即是一位思想家、藝術家,同時,又是一位學者、一位奇人。他獻身藝術生涯五十載,追求真實、自然、平淡、永恆,這是他的一種境界、一種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心態。此次展覽取材豐富,風格迥異,作品大多都是出自曹宇老師和他的學生之手,而且參展的作品都是經過統一裝裱,皆為新作。因為自己不懂書法,對專業的評論術語更是陌生。因此,只能欣賞各位老師的佳作,卻不敢妄加評論。以上所述,也就個人的觀後感,用外行話做以總結,不到之處,還請曹老師多見諒!
⑸ 上學的時候學習書法是什麼體驗
在學書法的過程中能夠時時、事事觀察自己的內心,來看看自己和內心的精神狀態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只是為了學一點技法。
如何讓小學書法教學「動」起來
中國書法古老悠久,是一種靜態的表現藝術,它的美在於整體和諧,書法練習是一種以動止靜的修練方式,非寧靜無以達至境。但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時間長了就會缺乏毅力和恆心,虎頭蛇尾失去對書法學習的興趣,那麼如何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靜」中取「動」,保持學生書法學習的長久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書法教學效率呢?
一.讓每一面牆「靈動」
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發展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古有「孟母三遷」的典故,縱觀歷代書法大家無不從小在一個良好的書香氛圍中成長起來,晉代王獻之受父親王羲之從小的熏陶,元代趙孟頫其父藏書頗豐,收藏金石書畫,所以他從小讀書萬卷,耳濡目染,為他以後成為一代書畫大家奠定基礎。所以充分利用每一面牆,讓每一面牆都「靈動」起來,散發墨香墨韻,營造一個書香校園,使學生在書法的浸潤和感染中學習,可以更好的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體會,提高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首先,在校園里精選歷代名家碑貼中的優秀作品布置於走廊過道,這些或發黃或斑駁但仍熠熠生輝的書法作品在時刻告訴孩子們,書法的源遠歷史,書體的演變以及精湛的書寫藝術。如先秦書法的稚朴古雅,魏晉書法的奇逸開張,唐楷書法的法度森嚴,明清書法的個性張揚,直到現代書法的異彩紛呈。從甲骨文的瘦削到金文的凝重,從大篆的隨意到小篆的規正,從隸書的柔美到楷書的嚴謹,從行書的靈動到草書的狂放等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材料,因而,通過對歷代碑帖的學習、觀賞和評點,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還可以在書法實踐中產生審美體驗,受到審美的熏陶。其次,就是布置於校園文化牆的當代名家書法的真跡,這些優秀的書法作品中提按、轉折等用筆的美;剛柔、粗細等線條的美;濃淡、枯潤等墨色的美;俯仰、向背等結構的美;疏密、穿插等章法的美,都真切的呈現,更拉近了書法和孩子們之間距離,使書法和孩子成了親密的朋友,當孩子那雙童真的求知的眼睛有意或無意間在這些墨痕上停留,她總和孩子們在心靈深處交匯。最後是孩子們自己的作品,將他們自己的作品張貼於牆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書法室內牆上的學生作品每天都會更新,這樣可以讓學生展示自我,學生間形成相互比較促進、評價幫助的氛圍。也可以激發學生縱向比較,每天都有進步。
二、讓每一句話「生動」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喜怒哀樂、互相交流的一種工具。教學中的語言,則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工具。教學語言藝術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說過,「寫字是多次正確的重復」,但如果單純地靠一本帖、一支筆的機械重復,學生很快就會感到厭倦乏味,喪失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我注意將抽象的書法理論,轉化成生動淺顯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一)、用貼近學生心裡的語言來教學。例如在教學生練習線條時,我不說「寫」,而說我們一起來「畫」線條,因為孩子們總覺得畫畫輕松有趣,而寫字比較累,也原於書法同源,書畫筆法相同,一字之差,學生反復地書寫線條而總是饒有趣味。再如讓學生書寫練習長時間會很枯燥,我就抓住學生好勝的心裡,說我們來「比」誰的字最好。還如教學生「轉折」的寫法,學生會覺得專業,有難度,我就把它比喻成「轉彎」;(二)、將「訓話」改成「講故事」來教學。小學生對老師有著很強的信任感和依賴性,聽老師講故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適當穿插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的歷代書家的趣聞軼事,例如,「張芝臨池,池水皆墨」、「鍾繇入山練字十年,木石皆黑」、王羲之「磨穿鐵硯」、懷素「退筆承冢」等等。學生從故事中懂得了學習書法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三)、用朗朗上口、形象易記的兒歌來教學。對學生書法練習的各種要領,我多用兒歌來體現。
三、讓多種教學手段「互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教媒體已被廣泛的運用於教育教學中,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它那色彩鮮艷的動態畫面,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靈活的交互手段,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也便於教師示範,提高教學效果,如果在傳統的教師說教示範與現代媒體互動結合,書法教學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學生也能樂此不疲。例如運用投影儀,可將帖中的範字隨意放大,既便於教師指導分析,也有利於學生觀察臨習。還可將透明薄膜紙蒙在投影儀上直接示範,變靜為動,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老師運筆起、行、收的全部過程,直觀、動態,有利於學生掌握筆法。電視節目中的書法講座和書法教學錄象,這種直觀性的教學,學生不僅能仔細觀察,還能掌握要領,真切地體會到運筆時活而不浮、收筆時干凈利落的效果,從而讓學生真正達到「眼到、心到、手到」的目標,更是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的極好材料,可以組織學生收看。在書法練習時,由於練字時間長,方式單一,學生容易產生倦怠、厭煩情緒,如果老師適度的播放一些古琴、古箏等古老優美的音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做到音樂與書法藝術的交融和共鳴,為學生提供寧靜輕松的寫字氛圍,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法練習中去。教學中,還可和學生一起登錄書法網站,獲取更多的書法知識。可見,教師能藉助多種電教媒體,「不擇手段」地進行書法教學,就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益。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學生寫好字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強。
四、讓每一次教學「多動」
單一重復的教學必然使學生逐步失去積極性,在書法教學中,應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實踐、體驗,獲得新知,投入書法學習。(一)、師生共學:「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書法水平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更成了學生學習的夥伴,師生攜手共進,其樂融融,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名師指點:聘請書法名家作為顧問即老師,定期來校點評示範。所謂「名師出高徒」,書法名家有著極高的書法水準和教學經驗,自然指導到位,使學生書法練習提高飛速,積極性大受鼓舞。(三)、走出校門:古人治學就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唐張璪說:外師造化,終得心源。是的,書法形象是能狀自然物象的。所以,書法教學也應走出校園,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瀏覽以及郊遊等活動,從自然物像中、從碑林石刻中,從名家展覽中……增長學生的書法知識。這些充滿生氣的事物更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三)、比賽展覽:根據兒童好勝心強、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有意引進「競賽」意識,通過組織比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集一些優秀學生作品,參加各種校內外展覽,提供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樹立學生學習書法的信心。此外,還可開展「書法周」、「書法節」等活動。通過多採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願學、樂學。
總之,小學書法教學只有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書香氛圍,教學時,抓住學生心理,語言生動,藉助現代媒體,以「多動」的形式,做到以動為靜,才能讓學生保持書法學習的持久興趣,「入境」、「入靜」,寫出「簡靜」的作品。
⑺ 學書法的感受
我學書法的感悟
楷書最為難學難掌握,但是楷書是書法規律的基礎典範,所以從目前學習者絕大多數是從學楷書開始。當你感覺怎麼寫也寫不好的時候,一方面是楷書難寫,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斷地進步著,你感覺寫的不好,就會努力地去寫好,因為你看到了差距。這是一個痛苦的而且是必須經過的過程,有的人時間經歷的短,有的人時間經歷的長,時間的長短一看悟性,二看造化。有的人沒有熬過這段時光,最終與書法擦肩而過。如果你感覺寫的不錯了,這反而是你進步將會減慢的徵兆,許多貌似寫書法的行家,為什麼成不了大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感覺自己寫的不錯了。
我們在學習楷書時候也可以練習著行書、隸書、篆書等,這樣可以有助於更好的練習楷書,也可以減少練習中的疲勞感。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⑻ 寫一篇看了書法都的感想
我自幼喜歡書法和繪畫。入伍後,雖然忙於軍政訓練和其他工作,但是,這種愛好一直沒有間斷。一有機會就讀帖、習帖練上一番。進入中年以後,利用工作之餘和節假日的閑暇時間,比較系統地讀了一些有關書法方面的書,也認真地臨了一些碑帖,如楷書、魏碑、篆書、隸書、行書和草書等帖,有古人的,也有現代人的,只要認為好帖就臨寫一番。尤其是退休以後,潛心學習和研究書法,使自己對書法方面的知識、認識和欣賞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自己創作的一些書法作品也多次在全國、全軍和本省區獲獎。
我學習書法的粗淺感想和體會是:
一、以臨為先
會寫字不等於掌握了書法藝術,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書法的技法和知識,才能從一般實用寫字提高到以觀賞為主的書法藝術創作高度。
我學習書法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書法首先是從臨帖開始。既要臨古人帖,拜古人為師,也要臨現代人的帖。但是,為主的應臨古帖、名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縱向取古,橫向取今」。在這方面先賢和當代大師們都論述得很清楚,我們只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照著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蘇門在《書法論》中說:「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務使筆筆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啟功大師在給書法愛好者的信中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也不知道是誰的話,因為他有理,就得聽他的。這並不是我自己謙遜,因為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學現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輩子脫不掉,以後悔之晚矣。我常教一些最初入門的青少年,索興把我的字讓他臨,只一有些『得勁』了,立刻停止。」又說:「寫帖主要抓結構,結構對了,點劃的姿態即使全都刪除,人家也會說象某家、似某帖。」啟功先生對臨古、臨今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臨帖還有個「入帖」和「出帖」的問題。《小倉山房詩文集》中說:「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競似古人,何處著我。」應該說,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前提和方法,是過河的「橋」和「船」,一旦過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橋」和「船」上。帖臨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樣才能「出帖」呢?個人體會到,在「入帖」的基礎上,多選幾家名帖進行臨習研究,取其長去其短,為我所用,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為徑
學習書法有「苦」、有「樂」,是苦中求樂。清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詩句,比較形象深刻地說出了勤學苦練的道理。書法家馮國語先生的名言「無情何必來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書法家的博大胸懷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說:我練書法,經過的是「五步煉獄」。龍躍天門,虎卧鳳闕,神劍森列,無羈走馬,皆以臨為先。帖拜名師,不慕虛名,凝神錘造。此為一。心慕手追,別開蹊徑,獨創一格。此為二。廣納、博取、能容,天地為師,人人為師。此為三。知識、人品、涵養與之並輝。此為四。悟性為第五。何為悟性?「都道悟性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機。疾風驟雨張長史,落花飛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訓,古風古貌不隨俗。頓悟本來勤中生,胸納百川筆自逸。」可見,要想在書法藝術方面有所成就,不經過勤學苦練,不經過深鑽細研和認真地體驗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光靠「悶著頭」苦練也是不行的,還有一個學練的方法、竅門問題。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字不是「練」好的,是「學」好的。學就是拿,拿就是學。要想著自己是「寫字」的,而「字」寫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實實地向先賢們學習,不堅持到傳統寶庫中去拿寶,「字」是寫不好的。又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就學習書法來說,「外財」就是向外人學習,向外人的優點學習,把外人的好東西都吸收甚至「搶」過來。不向外人學習,就不能豐富和造就自己。在「發外財」中,傳統寶庫里的外財最豐富,這個寶庫對誰都是敞開大門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還是許多件,是拿一次還是經常拿。人,不從別人那裡拿來寶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來,只有把人的天賦和好學、善學的刻苦鑽研精神結合起來,做到有才華而不淺嘗輒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廢寢忘食的苦練,「退筆成山」的毅力,博學深思的悟性,才能在書法藝術方面才思敏捷,得心應手,剛柔相濟,創作出氣勢恢弘,瀟灑神飛,具有自己特點和風格的好作品來。
三、以情為基
對書法藝術的喜歡和愛好,是學好書法的前提和基礎。對於一種好的書法碑帖、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厭,百練不厭,愛不釋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獲,練一次有一次的提高。這就是感情所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沒有這種愛好和感情,是無法學好書法藝術的。
書法是表現情感的藝術。不僅在學習和欣賞書法藝術中要傾注人們的情感,而且在書法創作中同樣地表現出人們的強烈情感。元人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可見,情感因素在書法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
書乃心畫,境由心造。書法家言恭達說:「功力和情性兩者是相融通的,書法就是講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寫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厲的心態來進行書法創作。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規矩法度;又須見情性,奔軼絕塵,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謂心手雙暢,功情兩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託、筆之所動躍然紙上,完成揮灑才情、表露氣質、張揚個性和擴散美感的生動過程。
四、以美為風
在學習書法的實踐活動中,常遇到有些書法作品寫得美觀大方、活潑生動,讓人覺得很美,看起來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認得,大家也覺得好看。有的作品寫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欣賞和評估有時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是欣賞者個人的愛好、水平和審美角度的差異。
學書法要不斷提高個人欣賞和評估書法作品的水平和能力。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經濟——哲學手稿》中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清人葉橫山說:「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生畏縮,無識則不能取捨,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可見提高欣賞和鑒賞水平,對於書法愛好者是必要的,對於從事書法藝術者更為重要。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個人對書法藝術的知識,不斷提高文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才能提高我們的欣賞、鑒賞水平和創作能力。
要逐步確立個人書法的獨特風格。書法藝術是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進步的,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風格,而風格是多樣性的。這種多樣性,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情態和氣勢美的多樣性,也反映了書法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審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創作才能。只有豐富多樣的藝術風格,才能符合和滿足欣賞者對藝術美的愛好和欣賞要求。因此,我們要在不斷學習和提高藝術功力和藝術修養的基礎上,開創出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路子來。
要在追求美的風格中不斷超越自我。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追求美的風格,也就是自己認為「怎麼美就怎麼寫」。看一幅書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劃不雷同,肥瘦適當,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風姿瀟灑,達情盡性,神采飛揚。由於每個人愛好和審美觀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就是超越別人,獨樹一幟。這是可貴的。但如果就此結殼,認為風格一定,練到頭了,這種現象是可怕的。書法藝術是無止境的,學習書法藝術是長期學習追求、不懈奮斗的事,只有將整個身心傾注於書法藝術,不斷地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才能從容地走進這一人類書法藝術的殿堂。
⑼ 寫書法心得,1500字左右。
淺談書法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 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迄今考古文物發掘的情況判斷為始於八千年前的中華黃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經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書法有益健康---「作書能養氣,也能助氣。」練書時,須絕慮疑神,全軀啟動,力送毫端,注於紙上,抒胸中氣,散心中郁。這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調節和鍛煉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靈心煥發,無疾而壽。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過練習寫字,養心愈疾,暢達延年。古往今來說書法能使人健康長壽,並非虛傳。如歷史上歐陽詢、顏真卿、大書法家平均壽命79.2歲,其中顏真卿76歲時遭殺害,不然壽命會更長。另據資料介紹,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家(書畫相通)同高僧比較,28人中,書畫家比高僧長壽12.7歲,說明書畫活動可能比高僧修行還有利健康,己為世人共識。現己76歲高齡的「將軍書法家」李真先生,通過練習寫字,心臟病好轉,並不再為失眠而苦惱。他深有體會地說,學習書法,「時間一久,必有所得。這「得」不僅在書法上,對身體健康尤為有益」。可見臨池潑墨,確屬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恆,鍥而不舍,便可變「書法」為美妙的「養生之道」。
書法可陶冶情操---情操是感情和思維的綜合,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書法的特點、技巧、理論、表達意境極其廣泛。「胸中有書,下筆不俗。」學習書法,對文學、哲學、美學、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無所不及。很顯然,我們不能把書法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寫字。書法家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書法的內在規律決定了習書的嚴肅性。這就要求習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以高度的學習熱情,旺盛的進取精神科學的思維活動,儼然誠懇的態度來對待。必須勤奮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來潮,半途而廢;必須深入生活,擴大視野,防止狂妄虛偽,恃才傲物;必須加強修養,拓寬意境,防止墨守成規,捨本逐末。總之,臨池潑墨,快樂無涯!
書法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⑽ 書法體驗課應該怎麼上
若對書法感興趣,可以提前准備些問題,依照自身的書法水平提出疑問,比如初學者可以提問,如何選貼,如何制定學習計劃,每日如何時間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