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彩師生
⑴ 「攜手並肩」的近義詞是什麼
「攜手並肩」的近義詞是攜手共進或者並肩而行。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應融於傳統文化之中。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拙見。
一、立足於課堂教學
抓住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對文本的分析和對「人」的分析聯系起來,挖掘文學作品 「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等。它應當滲透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滲透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一)寫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古詩詞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
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1、反復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同樣一個意思如果用大白話講就索然無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用大白話講,一會兒抬頭看月亮,一會兒低頭思念故鄉,意思沒變,意境全部破壞了。記得在一次評優課活動中有這樣一節課:做課教師講的是《漁歌子》,教學過程大致是:明詩題、知作者、讀詩文、解詩意。當時真是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可是,就在這時,做課教師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那就是讓學生去讀,反復讀、對比讀等等多種讀法,教師參與其中,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同時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這兩首詞對比來讀,師生對讀。當時,學生讀出了意境,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為何不須歸。只有讀,把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漸漸休會到詩之妙。同時不知不覺地自身也起了變化。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
2、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讀讀背背中積累傳統文化
「讀讀背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文園地」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讓學生了解、吸收中華優秀文化,促進語文素養發展,教師不應忽略。
1、調動興趣,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要我背」為「我要背」,可以聯系生活,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發揮想像續編,創作。
2、豐富形式,化枯燥為生動。機械記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們能豐富背誦的形式會使學生的積累活動煥發生機活力。
3、學用結合,化靜止為運動。有些「讀讀背背」中的詞句,是描寫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質或文章中的某種情境,我們可以讓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帶學生遊玩時,可以引導學生觸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美,還可以讓學生驗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詞句的准確性。
二、在個性化閱讀中汲取營養
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地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從一起步,就直抵經典。
《新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
語文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選編的課文有反映領袖事跡的,有體現關愛他人的,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等這些選文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於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她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泛著人文素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與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位。
三、舉辦多彩的活動是弘揚傳統文化長效的載體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講故事。
2、古詩詞摘抄、誦讀。 3、利用假期精讀一本優秀古典小說,寫讀後感。
4、舉行弘揚傳統文化手抄報比賽
一次「詩詞誦讀」,可能是學生一次快樂的心靈體驗,一副「佳聯妙語」,可能是學生一個激情創作的瞬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必經之路。
總之,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能使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⑶ 烏魯木齊的101中學和20中學,哪所學校好
烏魯木齊101中學比較好。
從辦學規模來看:
經過幾代烏魯木齊市第101中學人的辛勤努力,學校辦學條件日新月異,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現有教學樓3幢,宿舍樓4幢,可容納1600人同時就餐的學生餐廳1 幢;理、化、生實驗室10間。
有1300平方米的室內乒乓球活動場地,配置標准球台30付,室外球台36付。375平方米形體房1 間。信息技術專用教室6 間,計算機400餘台。
心理輔導室、專用語音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配備齊全。寬頻已接入教學樓,並加入了全國教育網路系統,成為示範單位。現在的烏魯木齊市第101中學,校園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綠草茵茵,樹影婆娑,環境優美。
從師資力量來看:
學校現有教學班95個,在校學生5180餘人,其中,住宿生2600餘人;教職工412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190人,35歲以下年輕教師165人,教師學歷合格率98%。
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質好、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結構合理、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先後涌現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國模範班主任1 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
國家級優質課賽一等獎第一名1 人,自治區十佳校長1 人,自治區優秀教師、師德標兵3 人,地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7人。
(3)素彩師生擴展閱讀:
教育成果
長期以來,烏魯木齊市第101中學秉承「,增學識以成才,培能力以自立,養素質以自強」的育人傳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推進科學管理,積極倡導求真務實。
逐步深化教學改革,穩步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教研為重,結合教情、學情,圍繞教風、學風建設,以科研課題、常規教學為兩大抓手。
大力實施科研興教、質量興校戰略,形成了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的良好育人環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2001年被命名為自治區首批示範高中、國家級「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基地學校、昌吉州「基礎教育示範學校」、「國家基礎教育考試示範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