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俊的學畫經歷
16歲拜青年畫家蘇肇平(原區文化館館長)為師,系統地學習了繪畫基礎素描色彩及中國畫的基本技法。隨後考進了縣級的藝術高中繼續學習繪畫的基礎課程三年。在三年中又拜過許多畫家為師。如畫家:董宜峰先生、鄭正先生、薛志耘先生、馮雨村先生、閻梓昭先生及肖龍士先生等等。習作之時案邊擺滿了吳昌碩、王雪濤、張大千、八大山人及齊白石任伯年的畫集,潛心研摹數載,孜孜不倦追求、理解和貫通傳統筆墨語言的表達。而後又進央美進修國畫系一年,使之筆墨融入情感得以升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筆墨當隨時代而生的道理.....後又遇拜世界第一牡丹畫家張志文為師,並專攻國畫寫意牡丹為樂!借物抒情,寫其風骨,不與傳統筆墨為武,游離於現實和夢境之間。甚是欣賞古人名句:「無吾像!無物像!不求畫好,但求情趣.....」。還陶醉於張志文老師的一句詩「不寫花容,只寫香,惹得人醉墨千行.......」,為之喜好一生!.....

㈡ 老師幫忙看看落款印章是什麼字
似為:癸卯吳俊刊石。

吳俊,字子重,字子重,號南橋、冠英,清江蘇江陰人。以三絕擅長,寫真尤得古法,亦工篆刻。嘗客京華,為戴熙(嘉慶六年生,咸豐十年卒)何紹基、張穆諸先生所器重。倦遊返里,不名一錢,贐行詩畫滿篋笥,其高致可想。
——————————————————
篆體字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產生歷史
殷周時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准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徵。加之字體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 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 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盪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字體分類
大篆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雞市鳳翔縣,鳳翔縣古稱雍城,是先秦時期四百多年的都城,有大量的先秦文物)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㈢ 天府路小學
天府路小學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中山大道西180號東方新世界花園麗陽街
簡介:
天府路小學創辦於2004年9月,按 24個教學班的規模建設。現有一至六年級15個教學班,學生共有1205人,在職教師68人,其中高級教師20人,本科學歷以上的有64人,教師平均年齡30歲,平均教齡13年,具有研究生學歷、學位的3人,具有小學高級職稱的教師43人。
天府路小學自創辦以來,在區黨委、區政府、區教育局、在年輕的、充滿活力的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建有文化的校園、塑有思想的教師、育有特長的學生、辦有特色的學校」為學校發展總目標;以「新教育觀念、立精品意識、走特色之路、育優秀人才」為辦學理念,以「和諧發展、凸現藝術、打造品牌」為辦學特色。兩年多來,我校無論是在德育、教學、管理等各個層面,都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家長們的肯定。我們天府路小學全體師生正以新的姿態,繼續揚帆奮進,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輝煌!
校長王曉芳。現共有20多個班級。
學校現在共有一千多人,其中學生有將近一千四百人。
天府路小學現在學校級別是:市一級小學
班級簡介:
如今天府路小學已有20多個班級,每個班級的人數約是45人。
一年級有4個班,二年級有5個班,三年級有5個班,四年級有五個班,五年級有5班,六年級有4個班。
每個年級都有一個級長,大多是有一定的教齡與在本學校教學較久的語文老師。
教師資歷:
每個班有班主任一名、副班主任一名。班主任大多是語文老師。
副班主任都是除了語文老師的教師。
天府路小學有很好的教師資歷。
教師職位明細:
語文:劉海燕老師、王秋平老師、白楊老師等。
數學:陳清華老師、蘇小翠老師、陳曉凡老師等。
英語:張曉丹老師、李可老師、陳平老師等。
音樂:吳俊老師、向明老師等。
美術:陳蕾老師、李向輝老師等。
信息技術:王潔娜老師、黃燕燕老師。
科學:張衛老師等。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