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班主任心理學

班主任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18:01

A. 淺談班主任必須注意的幾種心理學效應

一、聯想效應
即人們在看待他人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看到或聽到的信息對其作出判斷。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兩組人出示同一個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對一組人說,這是一個重案罪犯,而對另一組人則說這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讓人們看照片,並用文字描述照片上人地相貌。結果發現,第一組地評價更多地是消極地,如「深陷地雙眼證明內心的仇恨」;而第二組的評價更多的是積極的,如「深陷的雙眼表明思想的深度」。
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在認識或判斷學生的言行時,不能僅僅根據學生外部的一些特點或信息,通過自己的經驗或邏輯推理加以豐富的聯想,而應該通過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來更全面、更豐富地觀察和分析學生,然後再做出准確判斷。
二、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效應」,是指如果某人在初次交往時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就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的評價與判斷,然而,這種第一印象往往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第一印象」表面性或片面性認識,那麼不僅會使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難以准確客觀,而且這種評價會長時間地影響班主任與學生在實際交往過程中的評價與決策。
在班級管理活動中,學生的儀表、衣著服飾、上課時地坐姿、專注神態等都可能給教師帶來「第一印象」,它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影響著班主任對學生的認識和感受,甚至有可能形成不應有的認知偏見。
三、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也稱為暈輪效應,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或相互交往時,往往會受個別或局部特徵的影響,而對人或事物的整體做出判斷。如果班主任在認識學生時,不由自主地選擇學生的某個突出的優勢或缺點,從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地做出對該學生整體面貌或特點的判斷,那麼這就是「光環效應」對班主任認識學生產生了誤導。
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干擾下,中小學教育僅憑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一切的做法並不少見。學生考試成績好往往就被視為各方面都優秀,學生考試成績好往往成為評判「三好」的主要依據,而學生可能存在的缺點或不良品行往往被淡化。這就是一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不僅干擾著班主任對學生形成客觀、積極的態度和認識,也會造成教師對待學生的忽視或不公正,比如,學習好的學生可能就更多受到教師的積極關注,而學習不好的學生就不可能更多受到教師的消極關注。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於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使人們對不同人群或事物產生傾向某種共同的、較為固定的認知,這些認知未必都有事實根據,往往帶有偏見色彩。當人們對某一類人群持有長期的固定的看法,並以此來判斷和評價這一類人群的心理與行為表現,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刻板印象在發揮作用。事實上,當我們看待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從年齡、性格、職業、地區、民族等方面對其進行特定的歸類,並把關於這類人的形象加以固定,作為評價他人的依據。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認識或評價他人,但他往往使人對當前的人或事產生消極的、錯誤的認識、
在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也可能會表現出這種刻板印象的特徵,在頭腦中形成對某類學生的固定印象。比如,有許多老師認為女生比較乖,而男生比較壞等。特別地,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仍然停留在傳統認識上,比如,認為學生就應該對教師言聽計從,不能反駁等。很顯然,這種刻板印象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或者帶著這種印象去審視、管理班級學生,可想而知,這樣的班級管理是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五、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由於人們自身心理上具有某種特性,因而判斷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心理特徵。通俗地說就是「以己度人」,即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或判斷,在評價他人或事物的過程中投射過來。事實上,班主任在教育學生之前,往往已經形成了學生是什麼樣的人的觀念或假設,並以這種假設來教育或管理班級學生。比如,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有的教師會認為「犯錯誤」是正常現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因此採用尊重、理解、溝通式的民主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及時改正錯誤,而有的教師則會認為「犯錯誤」是學生的不正常現象,或是學生故意而為之,如果不加以管教會更加嚴重,因此教師對學生採用批評、指責的專制管理方式。其實教師所採取的與學生溝通的方式就是教師的人性觀和學生觀的投射,是教師對人性與學生觀的理念投射於教育學生的行為之中。可見,教師如何看待人的發展,如何認識學生,對其教育教學以及班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角度效應
當人們從不同角度認識人或事物時,往往獲得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有時候不同視角所看到的結果甚至會截然相反。事實上,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往往僅僅站在某一個角度或視角,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信息獲取不完整,造成以偏概全,片面地理解事物的全貌。因此許多時候,人們需要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把各種視角所形成的認知和看法匯集起來,更有助於呈現出事物的全貌。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看待學生時也需要盡可能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了解。從多個角度去了解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獲得關於學生更為全面的信息。比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除了要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去了解學生外,還應該更多的從家庭教育的視角、學生成長的視角、社會視角等對角度去了解學生。

B. "戴高帽子"的心理學意義所在,對班主任工作有什麼啟示

心理學研究表明,正強化(獎勵)的行為出現的頻率如果提高,負強化(懲罰)的行為出現的次數會明顯減少。每個人天生都有一種被外界認同的強烈願望,學生更是如此。所以,班主任工作應該少抓小辮子,多戴高帽子,以達到讓學生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目的。

C. 用教育學心理學解答如何當好一個班主任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學校行政領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助手和骨幹力量,同時也是聯系班級任課教師、溝通學校與學生家庭以及社會教育力量的橋梁。班主任對班集體的發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著每個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盡心盡力地教育和培養學生,並以自己的崇高道德品質,言行一致地做好學生的表率,使學生深受教育,使每個學生感受到在班主任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真誠坦率
每接一個新班後,我總是盡可能做好三件事。一是開好和同學的見面會。會上,我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姓名、經歷、興趣和愛好介紹給學生。使學生了解自己,溝通感情;二是和學生談心,一個個地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周圍環境、個人交往和興趣、愛好等情況,熟悉學生,交上朋友;三是仔細留心觀察,逐個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情況和心理、性格特點,對每個學生的情況盡可能做到全面了解,心中有數。這樣,在較短的時間里,我對學生有了一個基本的、也是全面的了解,學生也消除了對我的陌生感和害怕的心理。
以身作則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生的成長中,接觸得最多的就是班主任老師,同時,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一般都比較崇拜、信任老師,班主任老師自然是學生最直接最易模仿的榜樣。因此,班主任除了做好教學工作,認真向學生授課、傳授知識外,還要注意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
對於孩子們來說,班主任老師就是榜樣,就是權威,我們必須樹立自己的威信,我們必須有「身正為師」的責任感。班主任要把自己容入到班集體中去,用各種規章制度來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楷模。
常規管理
小學生自製力較差,新學期一開始,我就狠抓常規訓練,加強對他們進行學習、文明、紀律、安全、衛生教育,直觀形象地將《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貫穿於具體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班上秩序井然。 班內成員都要明確自己在建設班集體中的工作職責,對班裡的事,分工明確,事事有人做;對班級的人,全員參與,人人有事做。如對班委會,我制定出了班委工作職責,明確了學生幹部輪換制度、值日班長制度、科代表工作要求等,通過落實工作職責和制度在學生中實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因材施教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學生的內在潛力都不相同,班主任應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果至始至終都用同一種模式進行管理,把同一種方法全部加在每個人的身上,那將是一種適得其反的教育,班級的管理也就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若能針對學生內在潛力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既能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在班級管理上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重信任
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一般來講,兒童和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尊重、信任與鼓勵,教師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發揚他們身上積極的美好東西,就能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更加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並且自覺地去克服自身的缺點。尊重學生,加強並發展學生的自尊心,使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事實表明,對「學困生」也要尊重,並啟發他們樹立自尊心,讓每一個不成熟的小孩走出誤區。所以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認真考慮自己對學生的每一意見,每一做法,無論如何都不要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一生中不犯錯誤的人是很難找的,特別是人生觀和道德面貌正在形成中的學生時代,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兒童或年齡小的學生的錯誤是不能與成年人的類似行為相提並論的,因此,要充分的理解他們,信任他們,引導他們改正錯誤。信任他們也是一種教育力量,它可以鼓勵人們上進,甚至可以促進後進的或者犯錯誤學生的轉變。

D. 班主任閱讀書籍有哪些

班主任閱讀書籍有:
一類:更新教育觀念的,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的:

我推薦看林崇德教授寫的《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此書雖然寫於1999年,但裡面的教育觀念和內容,對於我們仍然十分有用。另外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一類:班主任工作用書:

入格班主任:

孫蒲遠《美麗的教育—寫給年輕班主任》;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

升格班主任:

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閆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美)阿黛爾等著安燕玲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聖經》

風格班主任:

王寶祥《班主任必讀》;莫雷《教育心理學》;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等

傅宏.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操作等。

此外,我建議無論哪個發展階段的班主任老師都應該進行職業規劃,此方面的書很多,我這里推薦了孟萬金寫的《職業規劃---自我實現的教育生涯》

當然,我今天發現一本很不錯的書。聽著名字就很有意思。(班主任 www.banzhuren.cn)郝志強《不懂心理學就別當老師》。此外,趙國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學》,寫的也很不錯,建議有時間的班主任不妨讀一讀,一定會有不少的收益哦。

附班主任讀書書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郝志強《不懂心理學就別當老師》(廣東出版集團圖書發行有限公司,2010)

4、郭元祥《教師的20項修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孫蒲遠《美麗的教育—寫給年輕班主任》(朝花出版社.2010)

6、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灕江出版社.2005)

7、(美)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著安燕玲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聖經》(中央翻譯出版社.2007)

8、趙國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王曉春《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0、莫雷《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2、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學》(學苑出版社,2001)

13、孟萬金《職業規劃---自我實現的教育生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4、李超平《心理資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15、王寶祥《班主任必讀》(駕御科學出版社.2010)

16、閆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17、趙國忠《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8、(美)巴菲特《做你自己》(新世界出版社,2011)

19、泰戈爾《飛鳥集》(藍天出版社2007)

20、金暘,龔凌竹編寫《小學生趣味游戲:每個小學生都感興趣的益智游戲》(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

21、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2、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23、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4、李鎮西《做最好的家長》(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5、陳海濱,徐麗華主編《優秀班主任教育藝術66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6、黃泰山,趙英莉著《幸福家庭的三項修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7、傅宏《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操作》(南京師范大學2007)

E. 班主任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管理班級

【編者按】:心理學論文是科技論文的一種是用來進行心理學科學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論說性文章。在學校教育中,一切教育和教學都是通過最基本的活動單位— — 班級進行的。班級是學生管理的基層單位,學生要在這個集體里學習、生活、成長。因此,優良的班風對於促進學生管理規范化,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風不會自發地形成,需要學校尤其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營造和建設,以及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和課間的「旁敲側擊。」作為班主任,在營造和建設良好班風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從心理學角度去認識和了解學生,才能找到適切方法對學生進行管理。一 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是構成學習積極性的基本因素,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動機的激發主要在於引導學生對學習的自覺性與興趣,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對學習進發出極大的熱情,產生積極的行動。按照成功理論的觀點看,學生在學習中若能獲得成功,就會感到滿意,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渴求新的突破,這就促進動機的發展。所以學習的成功是最足以使學習感到滿意、振奮,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學生樹立合理的學習目標,給他們創造一種既有一定難度,而通過努力又能達到的學習情境,以增強他們的信心,激發其學習動機。特別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經受挫折的學生,更應熱情關心和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給他們指出努力的方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這才有助於激發其學習動機。然而,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受到社會環境、家庭關系、學校教育以及學生自身的年齡特徵、性格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機與目的是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當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的動力就大。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把社會要求自覺地轉化為個人的學習需要;其次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求知的向導。學習上的直接興趣會伴隨積極的情緒狀態,有了這種情緒,就會鼓舞學生愉快地去學習,新鮮感越強,就越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萌動求知慾望。作為班主任應配合任課老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結合具體內容,運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慾。二、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徵摸清學生基本情況,了解班情,是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立足點。俄羅斯教育學家烏申基曾說:「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教育人,那麼它就應先全面地了解人。」班主任的任務是要從思想、交往、道德、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面來培養和引導學生,使他們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具有誠實正直、自尊自強、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的個性品質和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心理學家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人有心理活動,且人的心理活動會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班主任面對的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各方面都會因為社會環境、教育背景、家庭影響和個人心理特徵等諸多因素的變化而產生差異的學生。因此,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就必須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脈搏。我們教育的目標和功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前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能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需要,有獨立的創造精神,具有團結、協作精神,能應付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的復合型人才。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班主任需要採用各種有效方法,多渠道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以及個人性格、特長、愛好等等,做到對全班每位同學的思想、學習、紀律有較全面了解,通過進行有針對性的談心,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領悟道理,在情感交流中獲得心理平衡。總之,談心是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是情感的最好交流。推心置腹,可以使師生關系融合。三、關心愛護學生健康成長關心愛護學生,首先是要有愛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遠離父母、家庭的學生,他們無論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都特別渴望得到關懷和愛護,尤其是當他們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種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班主任要對學生實行「情感投資」,用愛心去溫暖學生、感化學生,實現情感交融,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有力保障。正確、耐心引導學生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方法。陶行知指出:教育者不僅應該要用正確的思想去感召學生,而且要求學生為實現理想鍥而不舍地努力,應該「朝發理想,夕生事實」。大學生的思想還很不穩定,易受外界的影響,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地誘導教育是很必要的。關心愛護學生,還要對學生尊重、理解,這也是教育者必須遵循的教育原則。陶行知認為傳統教育是「以理壓人」,這種方式也許可使學生屈服一時,但顯然不能指望學生口服心服。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須學會尊重、理解學生。人無完人,孰能無過?素質再好的學生也會犯錯誤,班主任的教育應該是愛護、尊重、理解、信任、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要盡量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樣就能為班級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關心愛護學生,這是對班主任在工作態度方面的要求,也是班主任培養良好班風的力量源泉,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關鍵。班主任只能熱愛學生,全面關心愛護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和學生接近,實現情感交融。只有情感交融,學生才願意將自己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向班主任傾吐,才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熱愛和尊重,學生才會自覺地將班主任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激發自己努力上進。四、情、理、法相結合的班級管理模式班主任對班級管理一定要講究藝術性、科學性。班主任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主動了解班上學生的思想素質及心態特點,努力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指導他們順利完成學業,保證他們升學成才,就業成才。管理心理學指出:管理之策心勵為上,這就是要用情、理、法去激勵、鼓舞、指導學生,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提高。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對「情」的理解是:以情育人,用愛去關心和激勵學生。班主任工作繁雜瑣碎,但點點滴滴都傾注著老師的真情和愛心。教育心理學認為:師生情感的融洽、和諧和交流是班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即「師愛效應」。愛學生是一種教育力量,是師德的重要內容。教育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差生,他們必然受感化,「親其師,信其道」,認為老師可敬、可學,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會潛移默化地把老師的一些優良品德作為自己行為效仿的對象。林崇德在《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我們教師在關心、指導學生時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心理需求和學生的個體「比較優勢」。我們著眼點在於發現學生的「比較優勢」,培養學生積極的、上進的思想因素增長點。班主任工作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愛心、團結友愛互助的群體氛圍。「動之以情」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作為班主任,應在生活、經濟上給予關心,為他們排解難;在學習上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協調各學科全面、平衡發展;另外還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保證他們能專心致志的學習。「理」的內容包括法則、道理等理性內容。「曉之以理」是告誡老師用道理去啟迪學生,遇事老師應向學生講授道理,讓學生明白事理,用理性統一班級。實踐證明,思想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的基礎,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實際表現,通過黨支部、團委、學生會等多種組織,利用班會、辯論會、座談會、報紙雜志等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法」是強調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用紀律規范學生的行為,樹立良好的班風。班主任要把政治思想教育同建立一套既有鼓勵、競爭機制,又具有一定紀律約束力的制度和管理機制相結合,使學生既懂自己的權利,又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五、組建強有力的班委會要做好學生各方面工作,單憑一個班主任是絕對做不好的,而應形成以班團幹部為中心的學生骨幹力量。有人形象地說,班委會和團支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此話有一定的道理。班幹部在班級中起到核心骨乾的作用,他們是班級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能否組建起強有力的班委會,如何調動學生幹部的積極性,利用他們的優勢做好學生工作,也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標志之一。對於有些工作,學生能乾的,班主任可大膽放手,把一些具體事務派下去建立層次分明的立體型管理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分工授權,引導學生參與管理,逐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這樣做既有利於班級的建設與發展,又能有利於學生個性完善、能力的提高。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魏書生認為「管為了不管」,其思想是從根本上說,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做到「管放結合」。在選用班幹部時,首先強調是品行要端正,其次才考慮組織能力。因為個人能力是在鍛煉中培養的。而且學生的可塑性很強,絕對的能力高低的區分並不很顯著。班級幹部不僅僅只有任用的工作,它還包括幹部選拔、培養、推薦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班主任要從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藝術上進行指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和工作的關系。處理好能力的鍛煉與為同學服務的關系,處理好乾部與學生的關系。同時在學習、生活上嚴格要求他們,使他們真正成為班級建設的排頭兵。高校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繫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也影響到高校本身的聲譽。因此,高校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素質教育的提高。

F. 有一個學心理學出身的班主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那就注意不要耍小聰明不寫作業或者逃課之類的,不然分分鍾可能會被識破噢哈哈~

G. 心理學專業畢業當了兩年專職班主任再轉回去當心理健康老師有影響嗎

  1. 首先自己回去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師好,是與自己的學習掛鉤的,你兩年的專職班主任應該為你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可以運用。

  2. 積累經驗以後,再去當老師,自己知道目前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而且你也知道他們的內心想法,對於你來說,這是一個好事情,影響只是好的一方面的。

  3. 最後就是我們心理學最需要的就是知識和經驗,你的專職給了你實踐的機會,這個一個好的事情的。

H. 當班主任,一定得學心理學嗎

如果想和學生做朋友 你要不了解怎麼融入到他們呢 孩子的世界 大人總會有沒想到的版 心理學只是幫權助你知道學生心理狀況 便於告訴他們走出困惑 並且會幫助你了解學生 。比如剛入小學的孩子 為什麼字寫不好 不是他不想寫好 是他手指沒發育完 筆拿不穩而已 。。。諸如此類 至於有的老師自以為懂很多 也是因人而異 知識不是活到老學到老呢 ?又憑什麼隨意說孩子多動症什麼的 班主任就是幫助各科老師 及家長還有孩子解決之間問題的 ,不可能什麼事 都用你的方式去解決 你要做的就是 既然要做班主任就多為孩子想想 其餘的人都是大人 孩子是最需要呵護的 班主任要學的還有很多

I. 班主任正面引導原則的心理學基礎是什麼

期望效應即皮格瑪利翁效應,使學生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去發展;在學生方面來說就是自我實現效應,使自己朝著認為自己所應該成為的樣子去發展。

J. 談談「戴高帽子」的心理學意義所在,對班主任工作有什麼啟示

帽子有多高,人的眼界因仰望而被「引伸」有多遠……
所謂「志存高遠」,就是因為高遠處有頂自己心靈中羨慕並想得到的帽子。

在教育心理學中,這種作法被稱為期待效應。也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年輕的塞普勒斯國王,同時他也是一位手藝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為雕刻一個美女石像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最後自己竟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她。為此,他日思夜想,茶飯不思,最後感動了宙斯(天神的領袖),把這個石像變成了真正的美女,滿足了皮格馬利翁的願望。

這個故事雖然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但是卻說明了一個心理學的原理:期望可以使被期望者向期望目標轉化。這個原理常被應用於教育活動。教師較高的期望引起學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人們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典故,稱這種現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教育實踐有這樣的實例: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訓練笨鼠為聰明鼠」的實驗。1968年他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把這個實驗擴展到人的身上。他們帶著一個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在6個年級的18個班裡隨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後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並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並囑托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8個月後,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自此,這一現象被稱為「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期待效應」是賞識教育的理論基礎,其理論價值正在得到老師們的重視。特級教師畢竟有獨到之處--用「准備100頂高帽子」隨時贈戴的方法把賞識教育演繹得生動活潑、具體形象。佩服!

熱點內容
初一歷史課本下冊 發布:2025-08-24 02:19:47 瀏覽:810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發布:2025-08-24 01:24:14 瀏覽:500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
優秀物理教具 發布:2025-08-23 19:26:57 瀏覽:209
師德師風大討論會議記錄 發布:2025-08-23 19:03:33 瀏覽:245
最新版小學科學目錄 發布:2025-08-23 17:20:00 瀏覽:847
江蘇教師網 發布:2025-08-23 16:21:02 瀏覽:437
2017年安徽省語文試卷 發布:2025-08-23 15:49:23 瀏覽: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