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後感
古人雲,「開卷有益」。經常讀書和思考,會使我們勇於自省,善於自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補救途徑。尤其,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闊;可以使我們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
這次,我拜讀了《教師最需要什麼——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一書,獲益匪淺。
書中共談了69條建議,涉及到教師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如:認識自己、人生境界、教師的魅力、做一個有品味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發現自己的潛能、個性教師的魅力之源、快樂、健康、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把小事做好、明銳的觀察力、毅力、讀書要學會品書、精神飽滿地投入每一天等。讀此書,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為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麼?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凈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教師,認識你自己」,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時工作、生活中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抱怨:同樣是教師,為什麼我工作這么辛苦?為什麼學生如此差勁難以調教?為什麼學生成績老是提不上來?為什麼自己不被賞識、重用……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教師只有看清了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與不足,准確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教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己的認識,使自己變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師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師需要有激情。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要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性,作為整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用心、細心。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教師需要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牽著學生的手,用心去呵護去支撐;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到相互走進內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師。
現在的學生都很有個性。教師一般都是喜歡比較聽話的,積極要求上進,對老師和同學也比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歡個別的將自己表現的與眾不同、總是顯得自己那麼桀驁不馴的孩子。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師生之間「水火不容」,學生上課沒有興趣,上課搗亂,教師費盡心思,疲於應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寬容與欣賞。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恰當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得到表揚。如果人的情緒浮動時,總是要發泄的,有的會發展為破壞性行為。處於「青春叛逆期」這一危險期的中學生,由於此時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動,容易走極端,愛「逆流而上」,有的甚至與老師與家庭不可調和,再加上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有的又很差。當教師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教師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教師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欣賞是一種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建立在善於發現和摒棄嫉妒、悲觀厭世等不良心裡的基礎之上的優秀品質。只要我們學會了欣賞,就學會了尊重。讓教師多用贊美之聲,克服逼迫之聲,放下我們的架子,少一些居高臨下。
教師需要會思考,會反思。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那麼,我們又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歷史----每個人已走過的生命歷程呢?學會反思和忘記,也許是對教師個人教學生涯的很好把握。
教師有許許多多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就應該做好必要地准備,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做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② 致教師 讀後感
讀朱永新老師《致教師》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章深有感觸,以下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動態的追求,反映了人的當下的一種心態。而教師的幸福又是什麼?教師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如果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那麼在當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種讓人感到輕松愉悅幸福的職業。
如果沒有理想,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是無趣的,更何況是教育。教育不能沒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註定精彩紛呈。教師職業畢竟比其他職業有更多憧憬,因為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說得那樣有詩意,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起作用,就能使我們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參天大樹時,常常想到曾經它們和所有的樹都一樣,曾經都是株幼苗,在經歷了百年、千年後,依然挺立於世,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蔭,讓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同每一位詩人那樣,都是因為有夢有理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教師的忙與苦是勿庸置疑。教師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還有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故太多,問題學生層出不窮。只有當你理解了記憶的方法與過程,才不會為學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氣了,你也就不苦了;當你理解人的能力差異和發展差異,理解了所謂「差生」的形成過程時,就不會為「差生」的存在而生氣了,你也就不累了;當你理解了少兒多動症時,就不會把學生的動當作對上課的反抗,也不會簡單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產生否定,你也就幸福並快樂著。恨鐵不成鋼,這個恨是不理性的愛,因為教師沒有掌握鐵如何成鋼的規律;從專家型教師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教育教學事故時,是那麼的自信與從容,是那麼的駕輕就熟。這是因為他們見多了,把握了規律,從而讓事故變成了故事。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標,同時又要富有激情。熱愛生活吧!熱愛課堂吧!熱愛學生吧!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努力做一個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用自己的猶如岩漿般滾燙的心,讓每一個孩子心底里沉澱的情發酵、釋放。為了教育理想,讓我們做一名幸福的教師。這不是教師的自我鼓勵和慰籍,而是教育本質要求。因為離開了教師的幸福,就沒有學生的幸福!沒有學生的幸福,也沒有社會的幸福。
因此,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應該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借用朱永新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期待著,並為之不懈努力!因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僅僅是一種行業,而是融入生活,成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幸福完整,教師不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是激發潛能,在不斷成長中綻放自我的光芒。」
③ 教師讀後感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帶著滿懷的熱情,帶著無限的期待,我看完了前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在這平凡的一天,我感受到了一位英雄不平凡的品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被視為生活的教科書,人生的路標和精神補品,一直被一代代的讀者所傳承.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生動地描述了一代工人階級青年在苦難中誕生,在苦難中成長的過程.在風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資本家,在外國侵略者的重重壓迫下,懂得了愛和恨,增長了知識,煉就了堅毅頑強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風暴中,百煉成鋼,從自發的反抗者,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其中,主要塑造了保爾 柯察金這堅忍不拔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他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當時蘇聯的歷史畫面和人們艱難的斗爭生活.
說起保爾,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是一位英雄,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之際,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努力貢獻;當他被診斷神經中樞有問題時,他沒有退縮,一如既往地工作,為社會無私奉獻.他一直奮斗著,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可他依舊沒有放棄,堅決拿起手中的筆,與命運做斗爭.正如羅曼 羅蘭所說的:「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
保爾做到了,他沒有虛度年華,也沒有碌碌無為,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斗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主要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與人們的艱難生活.不僅通過一個個的困難來塑造保爾 柯察金的形象,還用激動人心的獨白,發人深思的格言警句直抒情懷.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都要擁有頑強的毅力,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良的素質,在正確的目標中去理解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而如今,我們首先要努力學習,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在苦難中學會堅強,用頑強的毅力去迎接挫折,迎接美好!保爾的形象總是那麼高大,就象一座燈塔,照亮我的人生,幫我撥開迷霧,引導我不斷地前進.所以,我也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實現人生的價值,理解人生的意義,扼住命運的喉嚨.不由地,我的耳邊又響起了那熟悉的話語:「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④ 關於教師的讀書心得400字左右
《駱駝祥子》讀後感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須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說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
《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里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
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但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慢慢改變。畢竟明天會怎樣?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今天。
⑤ 老師讀後感
寫讀後感要注意
首先要設置一個境界 把你讀的文章引出來 後面加一句 讀了之後深受感回觸等答話語
再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然後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寫出來 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
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個文章的觀點
最後升化主題
簡單說就是四個步驟:引,議,聯,結.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讀《中國教師缺什麼》有感
最近讀了《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本書,該書對教師容易忽視的重要問題給予很銳利的提醒,讀後對我的啟示也很多,尤其是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會使更多的人來關心教育世界裡的人和事,引導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做一個有理想和有思想的合格人民教師。
我個人(文案中國,原創代寫各類公文材料)覺得這個世界中的確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我也應該像本書作者那樣注視著自己所熱愛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觸角透過看到的,聽到的關於教師品質的「故事」,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相信這些思考將會促進自身素養的完善,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教師要具有人文底蘊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那麼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底氣,必須要有較好的基本功和一定的人文底蘊,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做有思想的教師,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能時常地反思自己。當我們的學生違紀時,是否採取了適當的教育方法;當我們的教學成績不理想時,是否採取了恰當的教學方法;當我們面對失敗和挫折時,是否能迅速找出原因和舉措,所以我們要學會面對自己的不足,有勇氣直面自己,這樣才會發現,其實自己做得還很不夠。
人因思想而偉大。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參天的巨樹,也需要無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而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權利,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至少應該是一個這樣的獨立思考者。
二、教師要做到以人為本
教師打心眼裡關心學生的成功和失敗,做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要防止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為「只要逼得緊一些」(文案中國,原創代寫各類公文材料),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上的成績突飛猛進。我們須懂得: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學生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學生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們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的結果。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要得到「應得」分數就意味著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里,並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特徵、種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
分數固然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亦或是我們教師來說,很重要,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強求。經常說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非常大的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這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有的孩子長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長得難看些;有的孩子比較聰明,有的孩子比較愚鈍等。如果教師不能正視這些差異,不能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待之,那麼,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尊重、寬容、平等以及服務意識,更是「空中樓閣」。
記得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講過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的人認為他的每一顆葡萄越來越差,第二種人認為它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壞的。原因在於,(文案中國,原創代寫各類公文材料)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它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所以不快樂,第二種人剛好與之相反,同樣不快樂。為什麼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為什麼不開心呢?這其實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我們教師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常聽老教師談到,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畢業後反而跟老師很親,常到學校來看望母校老師,在街上遇到也很熱情,尊敬老師;而那些成績優異,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學生卻「人間蒸發」了。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有積極向上,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求知、自信的心。
新課改需要有思想的教師、需要以人為本的教師、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才能走在教育的最前沿,才能奏響時代的最強音;教育不但需要理想,還需要「實在」點的思想。作為一名年輕的一線教師,我願為之努力奮斗!
⑦ 教師讀後感的讀後感怎麼寫
作者:聚優時間:2014-03-14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拜讀了趙國忠老師的《今天可以這做老師》,封面上有一段文字「今天有這樣的教師,他們在開學的第一天給學生帶來無比的驚喜;今天有這樣的教師,他們是真正的教學大師,他們的課堂永遠高效有趣;
今天有這樣的教師,在他們眼裡永遠沒有「差生」,他能讓最差的學生的學生考取重點大學;今天,有這樣的教師,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獲得最精彩的教師人生……今天,我們可以這樣做教師!」。這段話簡簡單單,卻讓我感受到教師的無窮魅力。我被書中許多中外優秀教師對學生那濃濃的愛與超常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深深地感動。同時讓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今天可以這樣做教師》這本書中列舉了許多案例,如小學里的大師桂賢娣,小螞蟻的偉大起點常麗華,讓「倒數第一」考上北大的王金戰,一個創造教師奇跡的雷夫,差生的救星李聖珍等等。在拜讀完這些教育大師的教育故事後我不經感慨,每個大師成功的背後都是他們對於學生的愛,對於學生的付出。
這些大師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學里的大師桂賢娣,她接觸的學生也是我們現在正在接觸的學生,但是她對於學生付出的愛卻不是我們所能企及的。她還自創出了屬於自己的「因生給愛10法對待病殘生愛在得體,體弱生愛在關心等等。一個老師光有愛是不夠的,沒有哪一個學生會喜歡一個教學能力不強的老師,哪怕你再愛他們。在某種意義而言,教學水平高,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桂賢娣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老師,她不僅懂愛會愛,她還是一位頗具教學藝術的老師,她獨創的情感教學法得到了專家和老師們的高度評價。從書中所列舉的幾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桂賢娣老師做的都是一件件小事,正是這些小事最真實的演繹著她的藝術,也進一步的將她的教育藝術,磨練的愈加爐火純青。桂賢娣老師是一本愛的教科書,用她的情感教學,用她的情感育人,正是有她這樣的大師,鼓舞著我們,給我們這些後生們做出了指引。
在教師這個崗位我在剛剛開始,但是我體會到了教師工作的紛繁復雜,但是我也體會著一名教師所特有的幸福。我愛學生,學生也愛著我。可是通過這本書,我才真正體會到:如果像俞老師、桂老師那樣,愛的恰當,愛的得體,愛的有效,這樣的工作才會充滿色彩,五光十色,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