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教師職業倦怠

教師職業倦怠

發布時間: 2020-11-20 10:15:32

⑴ 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什麼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我國當前中小學教師的具體情況來看,主要有:競爭壓力、教師特定的職業特點、學校管理體制、社會支持與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徵等。 教師雖然是職業倦怠症狀的表現者,卻不一定是完全的責任者,在這個問題上百分之百地苛責教師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如果把心理枯竭理解為燃燒殆盡,那麼要負責的該是那個點火的人,火源可以在內,也可以在外,而多數情況下則是火上澆油、內外交困。特別是現在職業倦怠越來越明顯地呈現普遍性和流行性,審視一下教師所處環境中潛在的致病因素顯得更為重要。 1、教師職業環境的特殊性 首當其沖的便是學校這一教師接觸最多、無法迴避的小環境。在學校的組織結構方面,科室制組織結構使教師的專業角色受到挑戰,減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久而久之,教師便易產生倦怠。 現在雖然推行的是素質教育,實行新課改,但評價體制相對滯後,評價一位教師是否優秀,不是看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而仍舊是用考試分數說話,學生成績好,教師才可能評優秀。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教師不得不跟學生一樣依舊在升學壓力下超負荷運轉。據調查,我國中小學教師人均日勞動時間為 9.67小時,比其他崗位的一般職工日平均勞動時間高出1.67小時,其中睡眠時間比一般職工平均少l小時,娛樂時間少0.5小時左右,積累起來,年超額勞動時間為420小時。 我國的教育體制正進行著全面改革,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等,每位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競爭出人才、壓力變動力,這些想法都是無可厚非的,但需要承認的是,沒有人能夠成為永遠的勝利者,挫折在所難免,致使教師在長期的重負之下陷於倦怠。 2、家長、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學生家長對教師工作的誤解和不配合也是原因之一。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無論大事小情都歸罪於教師實不合理。為了應付家長們時不時的興師問罪,有關上級的檢查評比,比如安全問題,每天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導致一些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教師的心態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屬無奈。可與其他的職業不同,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具有獨立思維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獨立性,無法全部由教師來控制。於是家長對教師的不良態度,也成為了教師必須面對並加以解決的難題,這也是給教師帶來職業壓力的重要因素。 社會輿論的大環境在不知不覺中也影響教師的所思所想。我國傳統尊師重教,民間對於教師的社會期望過高,在無形之中給教師群體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迫使教師們向著「完人」的方向努力,從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心理,即教師就必須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為教師不能犯錯,因此一旦教師犯錯往往會引起巨大的公憤,在報章、廣播電視上鋪天蓋地的聲討之下,教師們感覺成了過街老鼠,含辛茹苦卻不被理解,自然覺得百般委屈,產生厭教情緒。這種期望過高而人文關懷過少的現狀亟待改觀。 社會大眾對於教師的這種過高期望作用於教師,使他們產生出一種內在的迷思,比如,一般教師很難承認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會支持,他們仍舊不敢輕易利用,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應該有問題」,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情緒以維持大眾的形象,他們不去認識自己的倦怠,相反地卻加以否認,這樣就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蝕著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職業倦怠的教師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點,如完美主義、過分苛求、對自身的要求過高、主我與客我的嚴重分離等等。這些獨特的個性品質會影響到教師對於工作和壓力的評估和認識,容易引發內心的挫折感,導致職業倦怠甚至心理枯竭。 職業倦怠雖然並非全部是教師個人的問題,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但是,作為我們自己,還是要認識到,除了學校的小環境和社會的大壓力,還有我們自己的問題,同樣處於學校,都是教師,為什麼有的人快快樂樂,不但不倦怠,反而精力越來越充沛,這裡面的原因何在?因此,我們就要引出今天的主話題,調整認識和心態,做一個幸福的智慧型教師,這才能有效地克服職業倦怠,

⑵ 教師職業倦怠有哪些主要特徵

(1)精疲力竭型:這類教師在高壓下的表現是放棄努力,以減少工作的投入秋求得心理平衡。
(2)狂熱型:這類教師有著極強的成功信念,能狂熱地投入工作,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們的這種熱情通常堅持不了太長時間,整個信念系統突然塌陷,最終屈服於精力耗竭。
(3)低挑戰型:對於這類教師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們覺得以自己的能力來做當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厭倦工作。他們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對工作敷衍賽責,並考慮換其他工作。

⑶ 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

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成因及對策思考
引語:

當你踏進校園,孩子們一聲聲清脆的問好已無法舒展你緊鎖的雙眉;當你走進教室,同學們婉轉悠揚的誦讀已難以激起你心靈的共鳴;當你端坐辦公桌前,以一句「這點小事也來煩我」打發滿含委屈來求助的學生;當你從積滿灰塵的書本下找出一份「古香古色」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點甚至只瞄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講台……我想提醒你一句:老師,你真的是「老」了。即便你還很年輕,但你的心態已經老了;即便你自認擁有年輕的心態,但此刻的你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師感染過或正感染著的一種「職業倦怠症」。

提綱:

一、職業倦怠的概念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症狀及不良影響

三、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四、預防和解除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一、 教師職業倦怠的概念

所謂「職業倦怠」現象,是指一個人在社會期望值、個體內在的期望值過高而客觀實際又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失望的情緒、疲憊的心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的心理特徵表現為生活的乏味感、事業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憊感、認知的沖突感等,是一種心理的內在需要與客觀實際情況相矛盾的產物,也是一種對現實的消極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應。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人內外沖突矛盾運動的結果:即渴望快樂與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與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與感受平庸的矛盾,總之一句話,是內外不和諧的結果。

教師的職業倦怠定義為由於教師長期工作在壓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續的疲勞及在與他人相處中各種矛盾,沖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劇,最終導致一種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勞和緊張狀態,是屬於一種非正常的行為和心理。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症狀及不良影響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症狀表現

教師職業倦怠的典型症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教師職業倦怠可以劃分為心理、生理和行為三個方面:

1、職業倦怠症心理表現: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參與競爭,沒有競爭熱情;逐漸失去工作樂趣,對辦公場所有強烈排斥感甚至恐懼感;長期處於挫折、焦慮、沮喪狀態,情緒波動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對工作任務產生本能的厭倦,對業務指標缺乏動力;工作過程中極易產生疲累感,對工作的新異事物敏感度降低。

2、職業倦怠症生理表現: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食慾不振、睡眠質量下降、活動力缺乏等,嚴重的還會出現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飯甚至是嘔吐的情況;已經出現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徵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動遲緩、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現機能性工作障礙。經常產生疲勞感,失眠、食慾不振、喉嚨嘶啞、背痛、頭暈,以致全身酸疼,內分泌功能紊亂、血壓升高等多種生理現象出現。女教師還會出現生理紊亂、月經失調等。在認知方面,感到工作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將其看作是枯燥的機械重復的瑣碎事務,覺得前途暗淡,沒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對工作失去興趣, 厭倦,情緒波動大,經常感覺抑鬱、焦慮和煩惱等;表現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難就躲,不願鑽研。

3、職業倦怠症行為方面:心理上的轉變直接在行為上有所反映,表現為對工作敷衍了事,情緒波動大。由於經常感到壓抑、焦慮,普遍對工作缺乏進取心,純粹是為了工資而來上班。

生理症狀
1、長期疲勞

2、肌肉緊張

3、軀體失調(多汗、心跳過快過緩、內分泌失調等)

4、精神緊張(失眠、多夢、情緒暴躁等)

5、決策技能的降低

6、信息處理能力下降

7、時間知覺失調

8、勞逸控制失調

社會症狀
1、對工作敷衍了事

2、社會退縮、人際關系敏感

3、抱怨與玩世不恭

4、降低效能

5、家庭中的關系不和諧

心理症狀
1、否認或責備

2、憤怒與壓抑

3、偏執性、強迫症狀

4、自我貶損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不良影響

1、教學效果下降

教師的身心與疲勞過度,對學生的觀察、教育能力就會在無形之中降低,對學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導等精神維持能力也會隨之變得低下,當然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教學方法的不靈活或出現失常現象,在工作上變得機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終導致教學質量降低。

2、人際關系緊張

在人際關繫上變得疏離,退縮,摩擦增多,情緒充滿憂郁和攻擊性。有些教師使用粗暴的體罰,急躁的情緒、行為來對待學生,實則是一種身心疲倦,壓力增大後所產生的「危險信號」。教師心理疾病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有時會給學生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3、造成自我身心傷害

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造成教師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輕則是教師的消極態度和情緒表現明顯,重則會因不良心理狀態而引起神經衰弱,或因不堪壓力而導致精神崩潰,最終直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對同事不願理睬,對學生冷漠,經常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4、教師職業倦怠將會導致教師隊伍的高流失率,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國家教育事業及整個社會的發展。

三、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源於兩方面因素,即內在的心理原因與外在的社會原因。主要原因如下:

1、職業認同感產生高原反應。一般來說,工作十來年的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冷漠感,太有規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滅一個人的激情的。一個老師說:同一篇文章講了無數遍,真的感覺很乏味,幾十年就這么過來了,實在無奈得很。對生活富有激情的內心追求與客觀情況的差異,往往會引起一個人的矛盾心理,使之產生對職業的反抗情緒,導致拒絕感與平淡感的消極心理發生。

2、內心原有的對職業的認識與現實新近提出的社會認識產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極抗拒心理。社會在發展,對職業本質屬性的認識也在發展,特別是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許多新的思想觀念正在猛烈地沖擊著教師們所堅守的那些固有的職業的基本特性,每一個教師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矛盾,產生新的壓力。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積極適應,則必然會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導致對職業的反叛。

3、社會對教師過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與產出的反差之間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師的精神壓力。獨生子女社會加之就業難的現狀,使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高,而他們又將這種期望寄託在學校再由學校轉嫁到教師身上,教師身上的擔子愈發沉重了。沉重負擔使不少教師不堪重負,不得不犧牲一個個節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時間,這更加增添了教師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與產出極為不相稱,教師的付出多,而學生的成效不顯著,這又可能導致教師產生對職業的失望感。長期如此,必然會使教師失去工作的熱情。

4、不夠完善的評價體系往往造成教師內心的矛盾沖突。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著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與高考實際權重之間的矛盾差異,教育本質屬性的規定性與廣大家長的客觀評價標准之間的矛盾差異,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評價與教育本身的價值標准之間的矛盾差異,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調和的,這勢必會極大地扼殺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的創造性,使教師自我價值喪失,教師的合理個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對所從事職業的倦怠。目前的基礎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已經異化為升學教育,學生的分數成為評價教師的相當重要的指標,而至於學生良知的養育、人格的熏陶、責任感的培養等軟性指標,則很難進入教師的評價系統,這往往會給教師的心靈造成沉重的傷害。

5、教育環境的暗示作用。教師職業的傳統觀念,諸如蠟燭精神、春蠶精神等,都是以犧牲作為其本質要素,這樣的觀念只會給教師帶來消極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種職業非要以毀滅自己作為代價的話,那誰還願意從事該職業呢?再加上周圍許多教師的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壓下消耗完了生命,這也給一些教師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感覺職業的無奈。

6、部分教師自身的不良性格導致職業倦怠的發生。責任感與使命感、自信與自卑感、壓力與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教師都會遇到的心理現象。但是,這些心理感受又會因人而異,那些整天忙於工作,無暇充實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流,內心焦慮、孤獨等無法排遣的教師,則容易成為職業倦怠的高危人群。

7、新型師生關系帶來的挑戰。

將教師的壓力源歸納為六類:

工作壓力,佔44.06%

家庭壓力,佔23.11%

學校壓力,佔16.63%

需求壓力,佔7.56%

人際壓力,佔5.4%

社會壓力,佔3.24%

四、預防和解除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教師倦怠的結果,對他們自己的工作會帶來負面影響,對學生個性的發展也會產生消極影響。美國教育協會(NEA)主席麥克古瑞(W.Mc.Guire)感嘆「一個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著教學職業」,「倦怠的感覺正打擊著無數具有愛心、有理想、樂於奉獻的教師」,並預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糾正,那麼就會達到流行的程度」。學生是教師倦怠結果的最終受害者,由於倦怠的產生,教師會從感情上遠離學生,從心理上疏遠學生,對學生冷漠、厭倦,實行「放羊式」教育,有的甚至視學生為宣洩的對象,動輒責怪、遷怒,使用粗暴的體罰、急躁的情緒和行為等來對待學生。他們的心情及對生活的態度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師會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此,我們要認真對待教師發展中的這種現象,積極探討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1、正確認識職業倦怠。

解決職業倦怠的關鍵在於個體應意識到職業倦怠並不是只在一生中發生一次的現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潛進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學著識別自身職業倦怠的症狀,並在危害產生之前捕捉到它,那麼我們就能很快地恢復平衡,而不需要一個較長的恢復時期」。因此,教師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職業倦怠,正確認識倦怠的各種症狀,以便及早解決問題。

2、堅持正確的信念和職業理想。

「教師的信念和職業理想是教師在壓力下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有人曾比喻,對某一事業的信念和理想是職業倦怠的最好解毒劑。堅定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積極的教師信念,培養對學生無私理智的愛與寬容精神,對防止教師職業倦怠是至關重要的。

職業倦怠來自於個人、組織與社會等方面。作為教師本人,更應清醒認識到倦怠是源於自己所遇到的壓力。故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壓能力,一個具有自信和耐壓能力強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再有以開放的態度來學習新的策略以便應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壓力,培養良好的個性特徵。

3、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專業期望。

作為教師應了解到自己事業的可能與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強調專業的自主性與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大責任,應承認自己也是一個平凡的人,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不要因為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目標相差太大而產生理想的幻滅。只有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所在,才能使教師消除那些事業上的迷思,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古書上的聖賢。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不要過高,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若學生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失望。其實學生是成長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點。教師要熱愛學生,多看其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這樣不但有助於師生關系的改善,也有益於師生的心理健康。

4、豐富生活,學會放鬆自己。

放鬆是指身體或精神由緊張狀態轉向鬆弛狀態的過程,當感到壓力不斷時,持續數分鍾的放鬆,往往比一小時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游泳、散步、做操、洗熱水澡、聽音樂,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換個發型,或給肌膚補充一些水份等鬆弛方法外(還可以學習放鬆訓練技術來應付壓力),在一旦出現焦慮性的心理障礙或抑鬱性心理障礙時,不妨想辦法休假幾天,外出旅遊,親近自然。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鳥蟲的鳴叫,將把心頭的陰翌一掃而光。

5、投入社會,廣交朋友,尋求社會支持。

研究表明,當威脅健康的因素發生時,缺乏社會支持的人比那些經常有朋友交往,具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緒的產生,關鍵在於如何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讓它隨意泛濫和持續時間過長,這樣可以防止或減少不良情緒對身體健康造成的損害。當教師受到壓力威脅時,不妨與家人親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討論目前壓力的情境,在他們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以便對壓力的情境進行重新的審視,一些消極情感如憤怒、恐懼、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發泄,這對舒緩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情況嚴重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來爭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6、堅持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以幫助教師明顯地減輕壓力和倦怠,一方面因為體育鍛煉使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應付能力增強;另一方面,用於鍛煉的時間減少了籠罩於壓力情境的時間,某些鍛煉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難得的「空閑」機會,可以對問題加以反思,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體育鍛煉要有規律和持之以恆,以適量和娛樂性為原則。過量或競爭性強的運動不但不會減輕壓力,其本身也是壓力的潛在來源。

7、提高處理問題和自我調節能力

學生的紀律問題是造成教師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加強處理學生問題的能力,讓教學得以在安靜,有紀律的情境下進行,從而提高學生成績,減少教師的挫折感,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當學生和你頂嘴,或因學校某些不公平的事讓你憤憤不平時,當你遇上不遂人願和力所不及的事時,你要多想想別人的好處,像旁觀者一樣告訴自己,人生旅途經常會出現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順利,沒有挫折就失去了奮斗。你為一件煩惱的事情痛苦得難以自拔時,不妨對自己大喊一聲:生命太短暫了,金錢、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過眼煙雲,還有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便會豁然猛醒,悟透人生。

8、學校和教育管理機構應當更新評價機制。

社會、學校在對教師提出要求的同時,有必要對教師的要求與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懷結合起來,為教師排憂解難,創設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學校應該把教師作為關懷的主體予以高度關注,而不僅僅是作為為了學生發展而存在的客體。只有使教師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保障和可能。

• 結束語

教師的職業煩瑣、細膩,只要肯做就無休無止。有做不完的事,講不完的課,教不完的學生。要想拋開壓力,就要自我尋找成功感,找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兒去做:可以為文,可以做事,可以讀書,可以鍛煉,可以活潑一點,可以樸素一點,可出可入。總之,挖掘出自身潛能,輝閃自己長處,心生自豪,心生榮耀,心生自強,又何談倦怠呢!

——讓我們共勉

導致職業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我國當前中學教師的具體情況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成就感。教師自己一般都有較高的成就動機,都希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們追求個人成功的價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反饋。同時社會輿論一直宣傳的是教師為人師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切常常迫使教師有意無意地壓抑和否認自我的正常欲求來滿足職業需要。獨生子女群的出現,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願望更加強烈,對教師寄以厚望,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必須在學生、家長甚至全社會人心中保持完美的形象,認為這是教師職業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師不得不力求完美。但是職業學校的教師卻很難獲得這樣的殊榮:職業中學的辦學方針就是「就業為導向,服務為宗旨」,在現實生活中,尤其在我們職業中學,教師很難像普通中學的教師那樣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加上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一部分學生從一進校門那天起就已經沾染了一些不良習慣,教育起來難度較大。這樣,教師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我校2005年在對教師職業倦怠問卷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師感覺當老師越來越不容易,壓力很大,有65.25%的教師在工作中煩惱多於快樂;36.42%的教師在工作中經常有煩惱,更多的教師不願意擔任班主任工作——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嚴重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2、學生難管理。職業中學的大部分學生不只是學習成績差生,還是紀律差生,他們生性好動,耐不住寂寞,上課安靜不下來,不是自己擺弄些什麼,就是硬和同學講話,甚至在課堂上故意和老師搗蛋,他們比起一般普高學生更難管理。有的學生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與老師關系緊張、拒絕合作,不參加班級工作,看問題絕對化、不思後果;有的學生甚至還有明顯的攻擊他人或教師的行為,教師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學生的問題。教師經過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加之,當前社會許多不良風氣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滲入校園,抵消了教師辛苦建立起來的教育成果。大多數教師長期默默地付出卻沒有回報,缺少職業成就感、滿足感,這一切,使一個富於責任心的教師在經歷了多次奮斗之後,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這樣很容易產生了職業厭倦感。

3、工作負荷較重。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職業中學教師的工作負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負擔,二是思想負擔。職業中學教師備課不同於普通中學,普通中學大部分學生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硬著頭皮不得不學,教師只要把課上好大部分學生還是願意學的,但在職業中學就不同了,即使老師把課上好了,認真學習的也很難佔到百分之三十,因為職業中學的學生進校成績參差不齊,所以教師除了要上好正常的課程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補缺補差,加之職業中學的「問題生」較多教師在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有時一個問題的處理就要花費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老師在沒有課情況下,也時時擔心學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職業中學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遠遠長於其他普通中學和其他一般職業。職業中學的教師平均每天要把時間的85%—90%花在教學或與教學有關的事務上,幾乎沒時間參與其它的活動或做自己想作的事情。隨著學校功能的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教師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樣,教師不再僅僅是教員,還要是領導者、心理咨詢師、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時代楷模等,他的一言一行總處於社會大眾有形或無形的監視中。較長的工作時間和追求完美的責任容易導致教師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力。而上級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制訂的繁多的教學計劃、組織的各種考核評比、頻繁的論文評比、競賽、教研活動、公開課等讓教師應接不暇,人為加重教師間的競爭,迫使教師對工作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處於高負荷運轉中,無形之中也增添了教師的工作負荷量。教師將其工作付出與回報進行比較時卻出現不平衡的結果,在職業中學工作的教師比普通中學的教師更缺乏經常的欣賞與支持性反饋,盡管很努力很勤奮,卻很少被欣賞。這樣容易使教師產生壓抑感、無歸宿感,導致倦怠的產生。

4、教師工作的重復性。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復勞動,即使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進行循環也只不過是把循環周期延長罷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長期從事同一種勞動,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或思想鬆懈。教師在工作中面對的常常是同樣年齡的孩子、同一門學科的同樣的教材,有限的缺少刺激的情境很容易磨蝕教師的激情,使教師產生倦怠。許多人大概都有這樣一些感覺:當教師的時間長了,教之初的豪情壯志逐漸消失了,桃李滿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於現狀、平淡無為、得過且過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愛的學生似乎都變得令人生厭;甚至有了放棄教師職業的消極想法。實際上,這就是教師職業倦怠的症狀表現。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年輕教師,初出校門時有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激情澎湃,隨著時間的流逝,工作對他們已失去最初的意義。他們平時少了感動,上課少了激情,教書成了職業,工資成為維持勉強上班的唯一動機,成為實實在在的、流於平庸的「教書匠」。

⑷ 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什麼

一、表現形式及危害
職業倦怠最早由美國學者費登伯格在20世紀70年度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症狀。隨後馬斯洛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稱為職業倦怠。其研究表明, 職業倦怠由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三個維度構成。一般認為, 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 是個體伴隨於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教師職業倦怠乃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心理反應,是教師伴隨於長期高水平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其典型症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
典型的教師職業倦怠主要表現為以下症狀:
(1)態度方面。在認知方面,認為工作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煩瑣事務。
(2)在情感方面,由於對工作感到厭倦,情緒波動很大,常常產生壓抑、苦悶、怨恨、憂郁、多疑等多種消極情緒。在價值取向方面,不再認為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奮斗目標,因此有部分教師兼職做第二職業,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工作。
(3)在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厭倦教學工作,減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備課,教學呆板,缺乏創新,盡量逃避教學環境,對學生冷漠,逃避與同事交往或拒絕與其合作,對學校環境和學校管理牢騷甚多,只注重個人待遇和福利。
(4)在身心方面。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緩解,則會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狀態,如飲食習慣和體重驟變,身體虛弱,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內分泌紊亂,易患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和神經衰弱、失眠等病症,整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在心裡方面,則表現為對生活的乏味感,對事業的失望感等。
社會的進步,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勞動。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首先是表率,良好的心身健康素質會塑造和影響學生,並使教師有旺盛的精力和樂觀的精神風貌,以滿腔的教學熱情和開拓創新精神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才有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近幾年,教師隊伍總體狀況良好,但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有的優秀教師外出教書,有的千方百計跳槽,有的辦課外收費補習班,有的與校外機構聯合從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師的責任心沒有以前強了;有的教師出現急噪、焦慮等狀況;有的教師缺乏自信等。這些現象背後也反應了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日顯突出。
職業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帶給教師情緒上的困擾,並逐漸發展為一種消極、感傷的心境,嚴重損害和威脅著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個體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二是由職業倦怠帶來的教師敬業精神不振和工作熱情下
降必然影響其教學水平的發揮,造成教學工作的低效化和學校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三是教師職業倦怠及由此引發的對學生態度冷漠,對部分後進生歧視、排斥及採用強制手段管理班集體等將極大地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對其個性發展帶來傷害,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長。同時,適應不良的學生走向社會後又將在個人社會適應、發展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從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職業倦怠是心理疾病,與生理疾病一樣可怕。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不但危害了無數教師的身心健康及專業發展,而且嚴重影響教育事業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染上職業倦怠的人猶如失去水的魚,備受窒息的痛苦,而且必定給學生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消積影響。倦怠的教師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對課程准備的充分性降低,對工作的控制感下降。他們不可能喚起學生情感的愉悅和美的體驗,不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的這種消極情緒,往往會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通過他們的語言、表情、動作傳染給學生,進而使學生之間交叉感染。其結果,只會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的高低,尤其是心理素質至關重要。教師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影響每一位學生,相對於知識傳授和技能而言,其心理素質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刻不容緩。

二、教師職業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壓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會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壓力源。社會成員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過高,學生、家長、學校及各級領導、社會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教師。全社會的期望都壓在教師身上,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為了提高升學率,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向教師要質量、要分數;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轉變為對教師的企盼,不允許學校和教師有一點差錯;班級人數的膨脹、過多的考試與授課數量也增添了教師工作的負荷;教師職業的要求和對社會承擔的責任,使教師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徹頭徹尾的謊言,讓老師們的身心備受煎熬。
2、過多的承擔社會角色。教師還是一種多角色的職業,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家長的代理人、學生集體的領導者,又是學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療工作者。面對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師不能及時進行角色轉換,或面對多種角色不能順利進行調節,就會出現角色沖突,影響工作效果。心理學研究證明,個人承擔的角色越多,其擔負的責任也就越大,由角色轉換不適而引發心理沖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就越大。
3、需要承受經濟壓力。作為社會人面對的生活重壓,老師是社會上普通的一員,雖然近年來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數生活並不富裕,需要承受一定的經濟壓力。教師也是人,教師也有父母需要贍養,也有兒女需要哺育,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別人,不顧自己的社會職責,那教師還是個完整的人么?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腦體倒掛導致教師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壓力,超負荷的勞動付出、勞動創造出潛在價值及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與教師微薄的工資收入形
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實生活中教師諸多方面卻不甚理想,如工資待遇低、住房難、負擔重、壓力大等,有些教師情緒不穩,產生心理波動,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
4、輿論和媒體對教師的負面影響。教師隊伍是一個高知識、高素質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在社會中的犯罪率是最低的。然而,當前的媒體對教育正面的報道力度不夠,對優秀教師的宣傳顯得乏力,卻對個別出現的教師毆打體罰學生、學校食品衛生、教育亂收費等現象卻不遺餘力地加大宣傳力度。教育工作確實需要社會輿論的監督,但過多地對負面影響進行強化,勢必使教育工作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尷尬。教師既要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又擔心孩子在奔跑中摔跤,打鬧中碰傷,而一旦出現這些情況,會引來媒體的曝光和社會輿論及家長的聲討,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不像是崇高的靈魂工程師,倒像是一個被監視的過失者,其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去年5.12在四川地震中發生的「范跑跑」事件在網上和各大媒體被炒的沸沸揚揚,千夫所指!甚至最後連工作都丟了,到北京某高校應聘,學校考核都已經通過,但學校出於輿論的壓力而將其拒之門外。而在地震中為了保護學生而犧牲的譚千秋老師也同樣備受關注,一致認為死的轟轟烈烈、重於泰山、死得其所,就差說死的應該了。這樣就在社會上給教師這個職業造成了一個誤導,「發生意外事件時,老師的死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須的」,如果譚千秋不顧學生先走了,那他就是「譚跑跑」了。試問這樣的職業性質宣傳對從事這種職業的人來說,能沒有心理壓力么?
(二)教師所承受的職業壓力 1、單調和重復的工作性質。教師工作最重要的特點是單調和重復,再有就有繁重和煩瑣。一般來說,一個教師所教授的學生的年齡段,科目是相對固定的,教材和大綱雖有變化但大致保持相對的穩定,教師要求和評價標准也相對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們每天都差不多在做著重復性的工作,有的教師甚至一生都在不斷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太有規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滅一個人的激情的。同一篇文章你講了無數篇,你是不是覺的很乏味?雖然,在具體的教學行為中,可以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但是因為受到教材、考綱等的限制,教師的創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枯燥和疲倦。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真的非常感慨他老人家的智慧,早在幾千年前就對教師這個職業會出現倦怠問題做了論述。
2、新型師生關系發生轉變帶來的壓力。在古代,我們的師生關系是尊師重道,師道尊嚴。而現在教師在工作中一旦和學生發生沖突,最終的責任往往由教師來承擔。據我了解本地區教師與學生發生沖突時無論何種情況,受傷的最後都是教師,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門先給教師嚴厲處分一番,然後教師向社會或家長賠禮道歉,對學生給予賠償,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甚至更多。還有的學生合夥算計老師,最近在網上有一段視頻不知大家看到沒有,一個學生故意辱罵老師,老師怒不可遏,動手打了這個學生,另一個學生埋伏在旁邊把老師打學生的過程都錄了下來並傳到網上,立刻引來罵聲一片接著一片,這位可憐的老師就這樣掉進了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專門為她設計的陷阱,據說這個老師也因此下崗。
從法律、法則上來說,目前在我國還很少有老師對學生具有震攝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在美國,對於未完成學業的學生,懲罰是寫進學生守則的。對於過於調皮搗蛋的學生,老師可用「on the wall」(站牆上,中國一般叫「立壁角」)之類的教育方法。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教育立法時需要正視並考慮,如何明確學生的公民責任,突出教育方法的選擇與使用,以便老師依法而有所作為,從而避免老師被「責任」二字壓得縮於手腳。由於受社會日趨功利取向的影響,師生的感情日漸淡薄,在這種情境下,教師要加倍用心力於教學上,但所獲的報償卻又相對地漸少,不僅易使教師心力交瘁,也易導致倦怠感的產生。1979年美國教育協會的民意測驗發現:接受調查的3/4的教師認為問題學生對他們的教育效率有很大的影響,管教學生的困難已成為教師壓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特別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學生的問題行為也日益產生,教師必須耗費加倍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學生問題。
3、新的教育體制帶來的壓力。過去當教師再苦再累也算是個「鐵飯碗」,隨著「末位淘汰制」的試點及其推行,老師們深感當年手中的職業安全感已不存在。他們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奮力拚搏、有所作為,才可能稱職。因此,在校園里,不少老師事事不鬆懈,時時爭第一。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不斷深入、各級各類學校間激烈的競爭,升學壓力的加重,不僅體現於學科教學,而且滲透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要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的輔導;本人的學歷進修和各種繼續教育培訓;評職稱前的各種要求達標,給的名額少,掙搶的人數多,出現的問題也多,這些都使教師疲於應付。另外,人事制度的改革,末位待崗制、教師資格社會化、學校內的學生和家長評定教師等制度的推行、和即將要實行的績效工資制,明著是讓教師的在一定程度上地位得到提高,待遇得到改善,實際上這些制度都是教師頭上的「緊箍咒」,都給教師帶來了無形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並不是說教師沒有制度管理就最好的,但要看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地對教師合理與公平。現在的教師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僅無法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反而使教師工作情緒越來越消極。有的學校,管理者專制、「家長作風」等實際問題,這些都造成教師對工作產生逆反心理,產生職業倦怠。許多教師所做工作與成績,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與認可,教師的心靈都被扭曲了,產生職業倦怠在所難免。許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於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的培訓與深造、教師職稱評聘均有著明顯的人為差別。這種現象的產生使教師哪有積極性與成就感,難免產生悲觀、失落的情緒。
(三)教師的個人素質是職業倦怠產生的內在誘因
教師職業倦怠雖然由工作引發,但也與教師的不正確認知和不良人格特徵有關。
首先是對教師「完美形象」的認知誤區易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產生。長期以來,由於社會對教師角色的過高期望,教師角色已成為完美的化身,如知識淵博、樂於助人、富有愛心和耐性、性格溫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一部分教師受此影響,將真實世界中的個人形象同理想中的教師形象等同起來,對自己產生了一
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竭盡全力甚至超過自己的能力扮演著社會期待的完美的教師形象,而這種由高度緊張和高度焦慮維持的「理想」行為,必然帶來教師身心的超負荷運轉,從而加速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同時對教師「完美形象」的錯誤認識還使得一部分教師諱疾忌醫,不承認因工作壓力帶來的倦怠和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沮喪和失意,拒絕尋求積極的心理支持。
其次,職業倦怠的產生也與教師個體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自我評價和認識有關。如有的教師往往把專業能力的現狀歸結於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對自己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放棄主觀努力,導致越來越喪失信心。擁有這種人格的教師,其性格中的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狹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師在面臨壓力時不能採取適當的策略應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師職業倦怠。
另外,教師個人的期望與工作現實的矛盾也是引起職業倦怠的一個原因。教師職業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往往難以集中精力按照個人意願進行創造性的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教師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不理解、不適應,於是產生這樣那樣的焦慮和痛苦,再加上教師工作得不到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認可,這樣就增加了教師的倦怠心理。
在傳統觀念上,教師一直被看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扮演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為人師表的角色,似乎無欲無求,是完人。但從心理學角度其實是一種消極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種職業以毀滅自我為代價,那誰還願意從事這一職業呢?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心理素質並未因其職業的神聖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業更健康。相反心理問題日益增多,越來越復雜。這才是教師真實的生存狀態。

三、教師職業倦怠的預防及對策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解決職業倦怠問題也應從多方面入手。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個人、職業因素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採取一定的對策。
第一、真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師感受到這個職業的榮譽感。 教師在社會上還是處於「弱勢群體」的地位,領導及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關愛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用實際行動為教師減壓,呼籲全社會尊重和理解教師,努力營造一個寬松、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的執教環境。同時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導向作用也是解決這一問題尤為重要的途徑,並針對社會對教師的過高期望,積極優化社會輿論,倡導新型職業價值觀,確立對教師的合理期待水平,給教師創造寬松的輿論環境。
第二,真正提高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讓他們感受職業的幸福感。

⑸ 如何應對教師職業倦怠心理

然而,教師職業倦怠是怎樣產生的呢?
我認為,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究其原因,既有來自社會的壓力,也有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來自行業和周圍人際關系的壓力,還有就是自身原因。

1、來自社會的壓力:
我國的教師隊伍本身非常龐大,然而社會上只要一有關於教師的反面案例和關於教師的丑聞,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質疑整個教師隊伍,連坐整個教師行業,導致教師們人人自危。殊不知,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些製造丑聞的所謂的人,教師中的敗類,只是龐大教師隊伍中的一顆老鼠屎而已。而且,這些負面影響也同樣傷害了老師們,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不被認可,對工作會產生一些消極態度,從而成為職業倦怠的一個誘因。

2、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壓力:
現在的很多家長認為學生一旦送進了學校老師就要負全責。學生考試成績不好,家長會問:老師怎麼教的?學生打架,家長會問:老師怎麼教的?
面對這樣的:「老師怎麼教的?」作為教師,我無語。可是我還是想說,雖然老師不能教好所有學生,但是沒有一個老師會教學生不讀書,去打架。這些對教師的偏見,使老師們覺得當老師得不得應有的理解和尊重。

3、來自行業和周圍人際關系的壓力:
老師們都知道,學校是一個人數較多,而且知識分子較為

集中的單位,而每個學校的職稱指標是有限制的,為了競爭僅剩的晉職指標,可以說是很多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動用了層層關系,學校更是設置了道道門檻和重重障礙。職稱,成為很多老師心口永遠的痛。
跟學校單純的人際關系相比起來,社會關系給老師們帶來的壓力就更大了。昨天聽說兒時的一好友成了資產逾千萬的老闆,今天聽說高中一成績平平的同學已經是處級幹部,長相平平成績平平的鄰家女孩也成為某領導的太太,過上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明天聽說--------看到這里,老師們,你還淡定嗎?

4、自身原因。有些自我評價低的人、完美主義者、A型性格的人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特別是A型性格的人,情緒急躁、進取心強,在別人看來沖勁十足,就像永不斷電的長效電池,實際上身心超支付出,容易導致身心倦怠。

那麼,教師又該如何應對職業倦怠,重新點燃執教的熱情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師要善待自己,學會欣賞自己,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要在乎別人說什麼。遇到挫折要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多元思考,不是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學會慶幸,慶幸事情還沒糟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2、要學會適時地放鬆。可以外出旅遊,可以探望親人,既放鬆身心,又增加親切感。要學會一樣健康的愛好或特長,不要讓自己感到孤獨,也可以去跳廣場舞,去K歌,偶爾充當一下麥霸,暫時釋放自己,為後面的工作充電。
3、放寬心胸,學會包容,學會原諒。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要學會寬容,要有「他犯錯,因為他是學生,」的心理准備,要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心胸包容學生,體諒他人。
不要太計較眼前得失,挫折時要從容,成功時要淡然,好友升遷要淡定。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紅顏知己也好,藍顏知己也罷,要有能夠傾聽自己心聲的朋友。

4、及時充電,補充知識。其實職業倦怠產生的很大原因來源於自己對處理未來工作的能力的恐懼,這時,就有必要及時充電,補充知識,對工作做到胸有成竹。

在此,與各位老師們共勉,希望老師們能夠盡快走出職業倦怠的陰影。
教師要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近年來,職業倦怠這個詞逐漸被人們認識,接受,也經常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職業倦怠越來越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然而什麼是職業倦怠,我們該如何理解職業倦怠,作為教師又該如何應對職業倦怠呢?
心理學家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他和肉體的疲倦勞累不一樣,而是來自心理的疲乏。
作為教師,從業10多年了,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好像一根即將燃燒殆盡的蠟燭,沒有了激情,我會覺得很累,不想上課,不想面對學生,一走進教室,一聽見學生的吵鬧聲就會覺得很煩躁,我想,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職業倦怠吧。

關於職業倦怠的危害我想很多人應該是深有體會吧。作為教師,我認為職業倦怠會導致老師上課沒有激情,老師的教學情緒不高,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長期的職業倦怠會導致老師對教學、對課程和對學生的漠視,從而導致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意識下降,學生學習效率降低,師生關系惡化,長期的職業倦怠和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甚至會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的職業倦怠成為整個教師行業甚至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

⑹ 教師職業倦怠怎麼辦

一 准確把握對自身的評價 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並從事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身的優勢作出分析,看是否適合這個職業,倘感覺自己並不適合教師職業,那就應該選擇放棄,而轉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反之,則要面對現實,安心於自己的本職工作,樹立終身從事教育事業的信念.這種信念的支持是解決職業倦怠心理的前提. 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教師是一個相當清苦的職業,想當官,想發財,那是沒門的.沒有甘於清貧,甘於平淡,甘於奉獻的精神.是很難成為一個好教師的.我們當初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應該有這樣的心理准備,抱怨和懈怠都不是賢明的想法.唯有恪守教師的職業道德,努力而勤奮的工作才是理智的選擇. 二 在工作中尋找快樂 教師職業相對是一個較為自由的職業,每一節課從教學設計到講授,從作業批改到輔導都可以傾注自己的心血.傾注自己的創新,當自己講授的一節課得到學生好評,當自己設計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感動時,當找學生談話後學生進步了時,當看著一屆一屆的學生考入理想的學校時,我們難道不感到快樂嗎?難道沒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嗎?我們要學會感受快樂,感受教育成功後的喜悅. 當然,我們在工作中總會遇到調皮的學生,遇到不講道理的家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順心,沒什麼,把他當作常態的工作,當作是對自己溝通能力的考驗,那你的心態就完全不同了。你就會在這樣的工作中體會挑戰,體會成功。 三 把帶每一屆學生的經歷都看成一次新的開始 教師的工作不是一種簡單重復的勞動,而是富有創新的工作。因為,我們每一屆的學生基礎不同,班級的環境不同,同樣的教 學內容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就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家要從教師職業的特點,認真對待每一屆學生,重新修改教案,重新選擇教法,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感到單調和倦怠。 關於如何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的思考是本人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教師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平和,耐心,寬容,堅持。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自己的身體。好好工作,好好做事。把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作為自己追求的最樸素的目標,相信自己一定會獲得成功。

⑺ 怎樣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職業倦怠已成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教師職業倦怠的現象大量存在,也給教育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通過我們的不斷探索,我們認為緩解這種狀況,可以採取以下幾種途徑。
(一)以人為本,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發展是一個漫長的、動態的、縱貫整個職業生涯的歷程,職業倦怠是一個自然地現象。對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新教師要提供充分地崗前培訓,盡量減輕新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工作壓力,對新教師的培養實行「導師制」。另外,要特別關注工作15年左右的教師,採取多種方式消除他們對教育和學生的畏懼感,增強他們的專業自信,進一步激發他們教育創新的熱情。
(二)文化引領,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說過: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與氛圍是避免或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舉措,包括實行開放民主的行政管理,建立賞罰分明的獎勵機制,建立教師定期進修制度等。引導教師熱愛學生,當教師走近學生,聆聽他們心靈的聲音,一定會為他們那豐富的內心世界所震動。也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師生間才會真正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工作的創造性才擁有了不竭的源泉。
(三)深化改革,建立促進發展的評價機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建立並實施項目齊全、主體多元、方式靈活的教師評價機制,引領教師投身教學研究,加強教學改革,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邊教書、邊讀書、邊研書,做一個善教樂研的新型教師。
(四)立足自身,學會科學地自我調節。
一是正確認識職業倦怠,並通過心理療法緩解壓力;二是加強身體鍛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教學工作的基礎;三是學會與他人交往,優化自己的人際關系。要引導教師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當沒有更好的環境給我們機遇的時候,先干好眼前的事情,畢竟機遇是不會青睞那些毫無准備的人的。當教師真正學會生活,學會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工作,一定會發現育人的生活是這樣精彩。
(五)面向未來,確立共同的教育願景。
徐特立說過,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為未來的一個不知名的世界培養人才的。而教師便是為這項未來事業辛勤耕耘的人。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張揚學生的個性。因此,要引導教師在看到學生橫向差距的同時,也要看到每一名學生的縱向提高;在看到學校這個小教育的同時,也要關心民族教育這個大教育。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要擔起這樣一個關系祖國未來命運的重擔,沒有遠大的理想是不行的。當教師樹立起了為民族的教育事業而奮斗的遠大理想,確立了共同的教育願景,生活和工作就有了堅定的方向,他們的勞動才會苦中有樂。
可見,職業倦怠不僅是一種職業現象,更是一種心理狀態。它影響著教師個體的工作和生活,制約著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阻礙著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正確認識教師的職業倦怠,消除教師職業倦怠,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都承擔著各自的責任,然而教師首先應當加強自我認識、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這將對每一個教師的成長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⑻ 教師如何面對職業倦怠

1、調整心態平常心:
選擇了做教師就應該明白教師是一個奉獻的職業,應該時時刻刻保持一個平常心,樂觀豁達的心態,不能患得患失,不能抱怨,不能計較太多,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2、認可自己獲得幸福感:
作為教師應該清楚教師職業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事情,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也許多少年以後看到自己教過的學生成為了國家之棟梁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不要小看了自己,能夠培養出不同的人才是自己最大的貢獻。
3、參加培訓:
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後,靠自己無法調整的話,就需要參加一下教師專業培訓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多聽聽優秀教師是如何做的,提升自己的修養,就會淡化了職業倦怠。
4、培養興趣愛好:
作為教師工作任務內容是單調的,為了不讓自己的生活機械重復枯燥,自己應該多培養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平時多讀讀書,或者打打球,練練字,彈彈琴等,興趣愛好多了,生活豐富了,就不會產生職業倦怠了。
5、完善機制:
想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社會和學校就應該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降低成績的考核比例,重視過程性考核,對教師的考核公平公正,讓每個老師都能獲得成就感。

⑼ 如何看待教師職業倦怠

我認為首先應認真分析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找出問題的根本。產生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我認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社會的原因;二是體制的原因;三是自身的原因。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社會原因很多。社會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壓力源。社會成員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過高,學生、家長、學校及各級領導、社會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教師。 全社會的期望都壓在教師身上,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為了提高升學率,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向教師要質量、要分數;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轉變為對教師的企盼,不允許學校和教師有一點差錯;班級人數的膨脹、過多的考試與授課數量也增添了教師工作的負荷;教師職業的要求和對社會承擔的責任,使教師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徹頭徹尾的謊言,讓老師們的身心備受煎熬。加之當前對校生,師生間矛盾的處理解決上過分的強調對學生的維護,忽略了學校和老師的正當權益,形成了一股不正當的維權風,加速了校風學風的墮落,形成惡性循環,讓老師們壓力倍增,工作起來戰戰兢兢。最後的結果是不敢望其項背,罷了,罷了。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體制原因主要還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放不開,依然是以考試成績對教師和學校進行評價,而事實上考試成績並不能代表教師的教育水平,教育效果的好壞不是在短期內就能作出評判的。煩心的職稱晉級,揪心的工作調動,傷心的工資待遇,寒心的福利發放,就連基本的考試也讓老師們感到太多的不公平。教師的過多兼職也讓人心力憔悴,老師不光是老師,還是保姆、保安、偵探、調解員,法官。 導致教師倦怠的原因還關乎到教師的個人的素養。教師職業倦怠雖然由工作引發,但也與教師的不正確認知和不良人格特徵有關。教師對教師「完美形象」的認知誤區易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產生;教師個體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自我評價和認識有關。如有的教師往往把專業能力的現狀歸結於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對自己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放棄主觀努力,導致越來越喪失信心。擁有這種人格的教師,其性格中的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狹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師在面臨壓力時不能採取適當的策略應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師職業倦怠;教師個人的期望與工作現實的矛盾也是引起職業倦怠的一個原因。 其次我認為應正確的看待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影響。職業倦怠的危害是很大的,一是它帶給教師情緒上的困擾,並逐漸發展為一種消極、感傷的心境,嚴重損害和威脅著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個體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二是由職業倦怠帶來的教師敬業精神不振和工作熱情下降必然影響其教學水平的發揮,造成教學工作的低效化和學校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三是教師職業倦怠及由此引發的對學生態度冷漠,對部分後進生歧視、排斥及採用強制手段管理班集體等將極大地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對其個性發展帶來傷害,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長。同時,適應不良的學生走向社會後又將在個人社會適應、發展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從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雖然教師職業倦怠危害很大,但也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通過分析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教育體制上的不足,也能體現出學校管理上的缺失,從而實現體制的改革和管理的補漏,還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老師,為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創造條件。 最後,職業倦怠並非不可救葯的洪水猛獸,它是可以被戰勝的,也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我們相應的職能部門真正做到急教師之所急,想教師之所想,認真地為教師辦事實,確實提高教師的待遇,地位;只要我們教師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擺正自己的心態,提高自己的素養,降低自己的期望,多放鬆自己,相信職業倦怠一定會遠離我們。

⑽ 如何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

一、合理安排休息時間 要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必須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我們教師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在尚未感覺到疲勞時就及時放鬆休息。不要忘了自己同時也是自然人的角色,只有愛生活、會生活、會休息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發自內心敬佩的老師。我個人就很反感媒體大量宣傳的廢寢忘食,忘了家人和自我的優秀,我想教師就是教師,不是救世主,只要在平凡的工作中高效的上好每一節課,同時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給孩子們呈現一張幸福美滿的臉,就能成為一名成功的好教師。
二、調節心態享受自己的職業
敬業不及樂業,還有什麼比享受自己的職業更幸福的呢?現在的大學生要經過多少人的比拼,才能考上一個教師崗位,我們以其埋怨這份職業帶來的清貧,單調不如多想想,我們不是為吃米而活的,我們要堅守我們當初選擇這份職業時的理想,多想想我在職業上最擅長什麼,最不擅長什麼?工作中什麼令我最有充實感?(職業的動機)我對什麼感到最有價值?(職業的價值觀)據此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工作,體現自我價值。我們仍可以學校工作這個小范圍內進行調整,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可結合自身狀況選擇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學管理、班級管理、教學研究,體現自己的特長和人生價值。我們要愛工作本身,而不應是工作業績帶給我們的榮譽和地位。
三、多方面培養自己的興趣豐富自己的知識
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會使自己的生活面更寬,也更能得到學生的喜愛和佩服,擺脫教條的形象,做一個鮮活的人,以自己的魅力贏得尊重,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另外現在知識更新速度快,教師的知識儲備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學生的求知需求,再加上現在獲得知識的渠道和形式越來越多,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出現被學生「問住」的現象,不知如何作答。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一定加強學習,向同伴學習,向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多渠道的獲得,並且增加跨學科知識儲備,做「一專多能」教師。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是精彩的,學生才是快樂的。你也才能在自己的職業中找到自信,消除倦怠。

熱點內容
保護環境英語 發布:2025-08-28 03:15:54 瀏覽:899
蕭愚家庭教育網校 發布:2025-08-28 03:09:25 瀏覽:238
歷史朝代皇帝順序表 發布:2025-08-28 02:00:58 瀏覽:699
馬雲哪裡人 發布:2025-08-27 23:35:16 瀏覽:467
如何看微信聊天記錄 發布:2025-08-27 23:24:53 瀏覽:719
小學師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8-27 21:13:38 瀏覽:956
四年級數學期中考試試卷 發布:2025-08-27 21:03:57 瀏覽:751
武當道教學院 發布:2025-08-27 17:31:23 瀏覽:744
女圍棋老師 發布:2025-08-27 16:48:45 瀏覽:218
精銳教育地理 發布:2025-08-27 14:01:34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