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憶老師
① 求助,安工大老師的待遇
這在任何一個大學都這樣,前幾年不是北大著名教授阿憶曬自己的工資單嘛,說他的工資連解決日常生活開銷都困難~
② 上海市的大學老師每月的工資有多少
日照海濱,教授花園」,在日前開幕的北京秋季房展上,來自山東省日照市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瞄準北京各高校的教師這樣兜售海景房。
北京某媒體今年8月報道說,在海濱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當地的「教授花園」小區買了房,其中有九成為北大教授。
據悉,一家參展的來自某海濱城市的房地產公司還將於國慶節在北京大學開設班車,免費接送想看房的教師。
就在部分高校教師富裕到可以異地置業的時候,他們的一位同事阿憶卻在網上聲言,僅憑其工資收入,「入不敷出」。一時間,大學教師的薪酬問題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多數青年教師和學歷低的講師助教,每月只靠一兩千元的基本工資生活
今年6月,江西南昌大學新聞系的年輕教師劉易成(化名)帶課的第一屆學生就要畢業了,班上幾名很有心的班幹部想給老師一個驚喜,沒打招呼就帶著禮物敲開了劉易成的家門。劉易成尷尬地將學生讓進屋,家裡連椅子都找不齊。
一直在外租房的劉易成住得離學校很近,也喜歡跟學生相處,但他很少將住址告訴別人,因為房子條件挺差,沒什麼傢具,來了人也不好招待。
劉易成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以外地人的身份到這個陌生城市求職,成為這所省屬高校的一名助教,教授新聞理論。當時趕上學校不分房,也沒有教職工宿舍,他只好到校外的學生租房區內租了一間農民的房子。此時,他的月收入平均只有2000出頭,去掉生活費,他還要向家裡寄一部分錢,一年下來攢下的錢很有限。
雖然教師工作比較穩定,但行業內的收入差距刺激了劉易成。為了盡快評到職稱,他省下錢准備考博,「沒房子,以後成家都是問題。」近30歲的劉易成並不滿意現在的收入。
該校講師馮塵(化名)去年接受了一份江西省內的「高校教師滿意度」調查,在工資報酬、補助購房、培訓機會和聘升職稱幾項都畫了「不滿意」。
「很多人認為高校教師工作輕松、收入高,其實只是看到了多數教授、副教授們的生活。」馮老師說,到了教授這個級別,教師的工資的確可以達到很高,他們還可以通過校外兼職等途徑賺錢。但大部分青年教師、學歷低的講師助教,構成了高校教師群體收入的金字塔底端,這些人每月只靠一兩千元的基本工資生活。
國家稅務總局將高校教師列為「高收入個人」後,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教授曾對媒體表示,如果說年收入10萬元以上才算是高收入者,那麼高校教師中真正的高收入者占高校教師的比例不到5%。在中西部高校中,這個比例就更小了。
部分教師提及收入狀況諱莫如深,兼職成了主業,教書退為副業
北京大學副教授阿憶在網上貼出了自己算出的平均月薪為4876元,在減去各項生活開支後,竟然成了負數。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一位副教授說,高校教師的收入是很零碎的,工資條僅是一層表皮,並不能說明職工的真實收入。
這位副教授以自己為例,他每個月實際劃到工資卡上的有2500元~3000元,這筆錢與工作年限和職稱密切相關。另外,每個月學院里會固定給一筆錢,相當於基本工資的30%,約有三四百元。由於院里會舉辦一些考生培訓班,學院能從中獲得創收,這樣還會給每位教職工每月大約發1000元。再加上指導研究生論文的補貼及課時費等,算下來,不算工作外的收入,他一個月至少拿到4000多元。這位副教授還一直在媒體兼職,為一份報紙每周撰寫一篇專欄文章,每月又多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采訪時,雖然大多數高校老師在被問到收入狀況時諱莫如深,但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在外做兼職、或掛職做項目的高校教師非常多,這讓他們有了不菲的灰色收入。
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筆者得知,參與這場論壇的一位法學界的頂尖級專家獲得的報酬高達7000元。知情人透露,高校的知名專家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來獲得報酬已成為專家「灰色收入」的重要來源。
去年,在有關「經濟學家的良心」的爭論中,有媒體報道:「北京一流經濟學家年收入過百萬元,二流也掙60萬元,這些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是在上市公司中擔任獨立董事,在這個名單中,有仍在高校任教的蕭灼基、衛傑、張維迎、吳曉求等教授。」
相對於靠兼職掙外快的高校教師來說,象牙塔里真正的富豪族,多是靠在培訓班教課和課題組的技術入股辦公司起家的。
中央財經大學的一位法學院教授發現,由於連年來的「考研熱」、「考證熱」,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外語學院的很多教授以名師的身份加入考研政治或英語培訓班的講學,而法學院的一些教授則通過舉辦司法資格考試、法律碩士考試的培訓班獲得大筆收入。這位教授所在的法學院中,有不少教授因此躋身富豪族。
今年8月,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海淀體育館座無虛席,啟航培訓學校暑期政治強化班正在舉行。與啟航培訓學校合作授課的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教師。
近幾年考研市場迅速膨脹,許多名校的教師紛紛瞄準了這個賺錢的機會。在啟航培訓學校,以考研政治班為例,為期一周的課程,每位學生要交培訓費500多元,每期有幾千名學生報名。由於教授的報酬都是從幾千名學生的培訓費中抽取的,學生越多,提成也越多,授課教師從中收益自然不菲。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袁名(化名)說,大學教師這個職業比較有條件在外兼職,因為課時量小,假期周末等空餘時間較多,而學校也沒有明文禁止。但當教師兼職佔用了過多精力後,對其教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當教授的『外快』成為工資的兩三倍後,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偏向兼職工作,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反倒成了副業。」
袁教授稱自己前兩年在一家電視台兼職做節目,月薪有5000多元,那時每周要去參加兩次選題會,還要輪流值班,當他發現那個工作已經不是兼職,幾乎要求全職時,便立即辭去了這份工作。「很多年輕教師因為收入差距的刺激,紛紛想方設法兼職賺錢,如果這種做法形成風氣,高校的教育質量將必然受到影響。」
北大中文系一副教授對此認為,低工資收入狀態下,兼職是合理的。一個工人下班後,給鄰居打沙發,收入與正式工作沒關系。收入不是大學帶來的收入,跟大學沒有關系。不過據他了解,北大的老師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些事情。
跟社會聯系更多的專業更能賺到錢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在談到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時稱:「跟社會聯系更多的專業可能更能賺到錢,但是社會總資源是有限的。到底有多少富豪教師,佔比例多少,都沒有統計。我感覺學校大部分老師是貧窮的,如搞古代漢語、宗教學科的,這樣的老師是大多數。」
學科在社會適用性上存在的差異,決定了此學科教師收入之間的差異。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說,經濟學、管理學的教師收入很高。他們除了完成系裡的教學任務以外,還給企業加班,一些人還會給非正式注冊的學生上課掙錢。「我知道有的學科教師收入一年可以接近百萬元。其實很多院系都很重視掙錢,只是某些學科接觸社會的程度多一點,能夠多撈一筆。其他院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北京理工大學的吳教授說:「目前,名校與非名校,老師的工資收入有很大差距,而同一學校的不同學院,老師的工資收入同樣差距很大。」如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偏文科類高校,與理工科院校相比,教師的工資和崗位津貼等收入要低一些。
「科研項目多的理工科院校,教師的收入中,課題項目經費占很大比重。」吳教授說,北京理工大學的科研經費數額在北京高校中位列前三,有時一個課題的科研經費就高達幾千萬元。
「近年來,理工類院校教師的平均收入水漲船高,很多教授年收入不止30萬元,相比之下,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不足10萬元的佔多數。」吳教授提到。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許多高校教授都積極找課題、跑項目、要經費。由於某些項目經費中可以比較自由地支配,許多教師對此忙得不亦樂乎,甚至不願再從事教學。另外,不少理工院系的教師在一些公司里做兼職工程師,或搞專利發明、開公司推廣技術等,收入也很可觀。
「有人十幾年拉項目可以掙到100萬元,每年平均有十萬八萬元的收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告訴記者。
他透露說,很多教授為了拉項目,不斷地請客吃飯,這在高校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許多教師申請了項目卻廉價包給學生做,「納稅人的錢給白糟蹋了」。
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間發放的獎金數額有較大差距
據了解,高校中不同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創收辦法。
例如北京某高校的人文學院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單獨考試學生,多是在北京當地工作過的、參加學院組織的考試而入校的,因為不屬於國家計劃內招生,學院會收取比統招生高很多的培養費,這一筆額外中的一部分將以講課費的名義分發給授課教師。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王處輝教授曾在《高校教師收入知多少》一文中對高校教師的收入進行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他指出,社會和市場直接需求較大的學科,辦班就較容易,所以辦班多,招生數量也大,相應地創收額也大。對於各類辦學創收收入,學校有明確的分成規定,辦的類別不同,學校提留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大體說來,學校的提留在45%至55%之間,其部分則歸直接創收的院系所有。歸直接創收院系所有的部分,又按學校規定的比例劃分為發展事業費、集體福利費和獎金3個部分。發展事業費固然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的,而獎金則由直接創收單位按各單位自己的規定發給本單位的教職工,作為院系獎金,集體福利費部分也用於所在單位教職工改善福利待遇,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以實物形式發給本單位教職工的。這成為校內不同院系之間收入和實際福利待遇差距的重要因素。
據他調查,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間發放的獎金數額有較大差距。創收多的院系,每年可發給本單位教職工的獎金可達人均三四萬元,而有的院系則沒有能力給本單位教職工發獎金。也有些沒有辦法創收的院系領導為了安撫民心,年底東拼西湊才能給每位教職工發幾百元獎金。總之,各院系教職工之間的獎金收入的差別是較大的,這最終造成了同在一校工作的教職工之間經濟收入的差距。
北京大學教授劉新芝高興地從日照市市長李兆前的手中接過入住日照北大教授花園的金鑰匙(來源:北京青年報)
③ 父母大人的主持人更換原因
據報道,著名主持人阿憶將加盟主持,說到換主持人的具體原因,節目的製片人稱:《父母大人》之所以把主持人換成阿憶老師,主要是因為阿憶老師以前主持過《實話實說》,還有就是阿憶老師的知識面比較廣泛,這次節目邀請他來主持時,幾次邀請阿憶老師都說要再考慮。當把節目的文案放到他手上的時候,立刻被節目的故事所吸引,最終答應來主持《父母大人》。
④ 方靜和阿憶是不是串通好了為了博人氣,曝光率
沒串通怎麼不維權呢,只打雷不下雨
⑤ 內地的副教授待遇如何
日照海濱,教授花園」,在日前開幕的北京秋季房展上,來自山東省日照市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瞄準北京各高校的教師這樣兜售海景房。
北京某媒體今年8月報道說,在海濱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當地的「教授花園」小區買了房,其中有九成為北大教授。
據悉,一家參展的來自某海濱城市的房地產公司還將於國慶節在北京大學開設班車,免費接送想看房的教師。
就在部分高校教師富裕到可以異地置業的時候,他們的一位同事阿憶卻在網上聲言,僅憑其工資收入,「入不敷出」。一時間,大學教師的薪酬問題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多數青年教師和學歷低的講師助教,每月只靠一兩千元的基本工資生活
今年6月,江西南昌大學新聞系的年輕教師劉易成(化名)帶課的第一屆學生就要畢業了,班上幾名很有心的班幹部想給老師一個驚喜,沒打招呼就帶著禮物敲開了劉易成的家門。劉易成尷尬地將學生讓進屋,家裡連椅子都找不齊。
一直在外租房的劉易成住得離學校很近,也喜歡跟學生相處,但他很少將住址告訴別人,因為房子條件挺差,沒什麼傢具,來了人也不好招待。
劉易成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以外地人的身份到這個陌生城市求職,成為這所省屬高校的一名助教,教授新聞理論。當時趕上學校不分房,也沒有教職工宿舍,他只好到校外的學生租房區內租了一間農民的房子。此時,他的月收入平均只有2000出頭,去掉生活費,他還要向家裡寄一部分錢,一年下來攢下的錢很有限。
雖然教師工作比較穩定,但行業內的收入差距刺激了劉易成。為了盡快評到職稱,他省下錢准備考博,「沒房子,以後成家都是問題。」近30歲的劉易成並不滿意現在的收入。
該校講師馮塵(化名)去年接受了一份江西省內的「高校教師滿意度」調查,在工資報酬、補助購房、培訓機會和聘升職稱幾項都畫了「不滿意」。
「很多人認為高校教師工作輕松、收入高,其實只是看到了多數教授、副教授們的生活。」馮老師說,到了教授這個級別,教師的工資的確可以達到很高,他們還可以通過校外兼職等途徑賺錢。但大部分青年教師、學歷低的講師助教,構成了高校教師群體收入的金字塔底端,這些人每月只靠一兩千元的基本工資生活。
國家稅務總局將高校教師列為「高收入個人」後,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教授曾對媒體表示,如果說年收入10萬元以上才算是高收入者,那麼高校教師中真正的高收入者占高校教師的比例不到5%。在中西部高校中,這個比例就更小了。
部分教師提及收入狀況諱莫如深,兼職成了主業,教書退為副業
北京大學副教授阿憶在網上貼出了自己算出的平均月薪為4876元,在減去各項生活開支後,竟然成了負數。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一位副教授說,高校教師的收入是很零碎的,工資條僅是一層表皮,並不能說明職工的真實收入。
這位副教授以自己為例,他每個月實際劃到工資卡上的有2500元~3000元,這筆錢與工作年限和職稱密切相關。另外,每個月學院里會固定給一筆錢,相當於基本工資的30%,約有三四百元。由於院里會舉辦一些考生培訓班,學院能從中獲得創收,這樣還會給每位教職工每月大約發1000元。再加上指導研究生論文的補貼及課時費等,算下來,不算工作外的收入,他一個月至少拿到4000多元。這位副教授還一直在媒體兼職,為一份報紙每周撰寫一篇專欄文章,每月又多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采訪時,雖然大多數高校老師在被問到收入狀況時諱莫如深,但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在外做兼職、或掛職做項目的高校教師非常多,這讓他們有了不菲的灰色收入。
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筆者得知,參與這場論壇的一位法學界的頂尖級專家獲得的報酬高達7000元。知情人透露,高校的知名專家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來獲得報酬已成為專家「灰色收入」的重要來源。
去年,在有關「經濟學家的良心」的爭論中,有媒體報道:「北京一流經濟學家年收入過百萬元,二流也掙60萬元,這些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是在上市公司中擔任獨立董事,在這個名單中,有仍在高校任教的蕭灼基、衛傑、張維迎、吳曉求等教授。」
相對於靠兼職掙外快的高校教師來說,象牙塔里真正的富豪族,多是靠在培訓班教課和課題組的技術入股辦公司起家的。
中央財經大學的一位法學院教授發現,由於連年來的「考研熱」、「考證熱」,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外語學院的很多教授以名師的身份加入考研政治或英語培訓班的講學,而法學院的一些教授則通過舉辦司法資格考試、法律碩士考試的培訓班獲得大筆收入。這位教授所在的法學院中,有不少教授因此躋身富豪族。
今年8月,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海淀體育館座無虛席,啟航培訓學校暑期政治強化班正在舉行。與啟航培訓學校合作授課的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教師。
近幾年考研市場迅速膨脹,許多名校的教師紛紛瞄準了這個賺錢的機會。在啟航培訓學校,以考研政治班為例,為期一周的課程,每位學生要交培訓費500多元,每期有幾千名學生報名。由於教授的報酬都是從幾千名學生的培訓費中抽取的,學生越多,提成也越多,授課教師從中收益自然不菲。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袁名(化名)說,大學教師這個職業比較有條件在外兼職,因為課時量小,假期周末等空餘時間較多,而學校也沒有明文禁止。但當教師兼職佔用了過多精力後,對其教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當教授的『外快』成為工資的兩三倍後,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偏向兼職工作,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反倒成了副業。」
袁教授稱自己前兩年在一家電視台兼職做節目,月薪有5000多元,那時每周要去參加兩次選題會,還要輪流值班,當他發現那個工作已經不是兼職,幾乎要求全職時,便立即辭去了這份工作。「很多年輕教師因為收入差距的刺激,紛紛想方設法兼職賺錢,如果這種做法形成風氣,高校的教育質量將必然受到影響。」
北大中文系一副教授對此認為,低工資收入狀態下,兼職是合理的。一個工人下班後,給鄰居打沙發,收入與正式工作沒關系。收入不是大學帶來的收入,跟大學沒有關系。不過據他了解,北大的老師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些事情。
跟社會聯系更多的專業更能賺到錢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在談到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時稱:「跟社會聯系更多的專業可能更能賺到錢,但是社會總資源是有限的。到底有多少富豪教師,佔比例多少,都沒有統計。我感覺學校大部分老師是貧窮的,如搞古代漢語、宗教學科的,這樣的老師是大多數。」
學科在社會適用性上存在的差異,決定了此學科教師收入之間的差異。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說,經濟學、管理學的教師收入很高。他們除了完成系裡的教學任務以外,還給企業加班,一些人還會給非正式注冊的學生上課掙錢。「我知道有的學科教師收入一年可以接近百萬元。其實很多院系都很重視掙錢,只是某些學科接觸社會的程度多一點,能夠多撈一筆。其他院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北京理工大學的吳教授說:「目前,名校與非名校,老師的工資收入有很大差距,而同一學校的不同學院,老師的工資收入同樣差距很大。」如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偏文科類高校,與理工科院校相比,教師的工資和崗位津貼等收入要低一些。
「科研項目多的理工科院校,教師的收入中,課題項目經費占很大比重。」吳教授說,北京理工大學的科研經費數額在北京高校中位列前三,有時一個課題的科研經費就高達幾千萬元。
「近年來,理工類院校教師的平均收入水漲船高,很多教授年收入不止30萬元,相比之下,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不足10萬元的佔多數。」吳教授提到。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許多高校教授都積極找課題、跑項目、要經費。由於某些項目經費中可以比較自由地支配,許多教師對此忙得不亦樂乎,甚至不願再從事教學。另外,不少理工院系的教師在一些公司里做兼職工程師,或搞專利發明、開公司推廣技術等,收入也很可觀。
「有人十幾年拉項目可以掙到100萬元,每年平均有十萬八萬元的收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告訴記者。
他透露說,很多教授為了拉項目,不斷地請客吃飯,這在高校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許多教師申請了項目卻廉價包給學生做,「納稅人的錢給白糟蹋了」。
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間發放的獎金數額有較大差距
據了解,高校中不同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創收辦法。
例如北京某高校的人文學院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單獨考試學生,多是在北京當地工作過的、參加學院組織的考試而入校的,因為不屬於國家計劃內招生,學院會收取比統招生高很多的培養費,這一筆額外中的一部分將以講課費的名義分發給授課教師。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王處輝教授曾在《高校教師收入知多少》一文中對高校教師的收入進行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他指出,社會和市場直接需求較大的學科,辦班就較容易,所以辦班多,招生數量也大,相應地創收額也大。對於各類辦學創收收入,學校有明確的分成規定,辦的類別不同,學校提留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大體說來,學校的提留在45%至55%之間,其部分則歸直接創收的院系所有。歸直接創收院系所有的部分,又按學校規定的比例劃分為發展事業費、集體福利費和獎金3個部分。發展事業費固然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的,而獎金則由直接創收單位按各單位自己的規定發給本單位的教職工,作為院系獎金,集體福利費部分也用於所在單位教職工改善福利待遇,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以實物形式發給本單位教職工的。這成為校內不同院系之間收入和實際福利待遇差距的重要因素。
據他調查,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間發放的獎金數額有較大差距。創收多的院系,每年可發給本單位教職工的獎金可達人均三四萬元,而有的院系則沒有能力給本單位教職工發獎金。也有些沒有辦法創收的院系領導為了安撫民心,年底東拼西湊才能給每位教職工發幾百元獎金。總之,各院系教職工之間的獎金收入的差別是較大的,這最終造成了同在一校工作的教職工之間經濟收入的差距。
北京大學教授劉新芝高興地從日照市市長李兆前的手中接過入住日照北大教授花園的金鑰匙(來源:北京青年報)
⑥ 阿憶 老梁 紀連海怎麼不主持西遊三人行
由於梁宏達老師當期排不開所以沒有開設這檔節目
⑦ 大學教師為何難找對象
眼光放低點就好了,其實我們應該抱著感恩的心態去找對象,能陪我們一生實在難得。
⑧ 北大教授
不知你要問的是哪三名教授啊?閣下?讓人怎麼回答呢,北大好的教授太多了啊
孔慶東,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旁系傳人,是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有出色的駕馭語言的本領,其文章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憤世嫉俗。《北大往事》中的那篇《47樓207》令其文名不脛而走,隨後取名《47樓207》的文集火爆登場,接下來《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本本暢銷,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在多家電台電視台和多所大專院校設壇講授金庸小說,受到廣泛歡迎。去年10月,更是和魏明倫、張紀中、楊爭光一起與金老先生一起「華山論劍」,江湖人稱「北大醉俠」。
孔慶東遭遇金庸: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嘮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別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
「在文學叢林中與金庸狹路相逢」——在文化里,我重點研究文學;在文學里,我重點研究小說和戲劇;近年來附庸風雅,重點研究通俗小說;在通俗小說里,曾經用心研究過武俠小說;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俠小說里等待我這個假面伯樂,於是我們就狹路相逢,悲慘遭遇了……
「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一半中國文學」——由於迷戀金庸,我開始瘋狂地閱讀武俠。但是幾百部讀下來,大多都忘記了。沒有炒作,沒有指導,甚至沒有正版,是億萬人的閱讀實踐,把金庸的名字銘刻到了人類的文學史上。讀了太多的武俠,我也加入了談俠論劍的行列,而且由同學間談到老師處。我和其他同學,向錢理群這位以嚴肅著稱的導師推薦金庸,我們誇張地說,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得一半的中國文學。於是,錢理群老師讀了金庸,後來還寫了研究文章,他和吳曉東著的插圖本文學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內容。錢老師又鼓勵我們把金庸當成嚴肅文學來讀。於是,我又抱著研究者的態度一遍一遍重讀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淚水……
「鐵石心腸的我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淚腺」——我是個讀書看戲都很投入的人,標榜「先感性,後理性;先感悟,後研究」。我在小學和中學時代,為《紅燈記》和《高玉寶》流過淚,為《賣花姑娘》和《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流過淚,為《雷雨》和《家》流過淚,為《流浪者》和《簡愛》流過淚,為《愛是不能忘記的》和《高山下的花環》流過淚。上大學以後,就不曾再為文學作品而流過淚。我以為自己成熟了,永遠不會再被作家騙去淚水了。像《悲慘世界》《復活》以及轟動一時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都深深打動過我,但是沒有摧垮我的淚腺。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動了……
——孔慶東
學生感言:
孔教授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不修邊幅」,可接下來,你一定會被他的幽默所感染。有人戲言孔慶東是「繼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和「北大的馬克·吐溫」,幾分誇張,幾分睿智,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給他的文字帶來持續的生命力。調侃人生,以戲謔抵抗世俗,孔慶東的確「文如其人」……
……孔老師帶著我們一同走進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文學宮殿。從武林盟主、武林革命、小說巨匠三部分分析拉開了序幕,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當之無愧的小說巨人、20世紀下半葉最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同時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正義面前,邪惡永遠會被壓倒;在義氣中間,方顯人性本色;在兒女情中,深嘆情感脆弱……我們也許更應該像小說曲折的故事那樣得到生活的考驗、風雨的磨礪,那樣也許我們才更能看清遠航的目標,在迷失中找回真正的自我……
阿憶
策劃人兼撰稿人、北大中文系文學士、北大法學院法律碩士
阿憶主要業績
2002年初春,阿憶受命鳳凰衛視製片人桂平,擔當12集大型文獻專題片《百年大公報》主策劃兼總撰稿。元月,同與桂平合作,擔任12集大型外交史專題片《百年中美風》總策劃兼總撰稿,並擔當旁白配音,獲知識界強烈回應。
2001年底,應鳳凰製片人樊慶元之邀,阿憶擔當《魯豫有約》主策劃,同時應北京久和成影視機構之邀,任42家電視台同步聯播的《夫妻劇場》總策劃。秋天,應鳳凰製片人張力所急,阿憶快手落筆,擔當6集人物專題片《周氏三兄弟》總撰稿,一時名噪。春天,經鳳凰副總裁鍾大年和副台長劉春授權,阿憶與桂平聯手,擔任12集大型歷史專題片《水木清華九十年》主策劃兼總撰稿,意外贏得大片喝彩。元旦,在劉春和桂平三番五次勸說下,阿憶勉為其難,暫當《世紀大講堂》主持人,一發不可收,一直主持到前不久才收山。阿憶不願被視為"主持人",名片上依然印著"策劃人"頭銜。
2000年,北京電視台青少頻道副主任周星三顧茅廬,躬請阿憶認真發現自我,擔當《誰在說》主持人。於是,撰稿人阿憶揮發主持潛能,竟從此片約不斷。
1999年春天,阿憶閉門造車,一口氣兒寫下105萬字的5卷本歷史巨著《共和國日記》,由於無從出版,便應鳳凰資訊台副台長程鶴麟之邀,任30集大型歷史專題片《中國紀錄大回放》和《國慶50周年大典全程直播》策劃人兼總撰稿,並與陳魯豫聯袂主持,終使一個春天的心血沒有白費。
1998年,經程鶴麟點將,阿憶與樊慶元聯手,擔當16集大型歷史專題片《北大繽紛一百年》策劃人兼總撰稿。
1997年,經鍾大年和程鶴麟提攜,阿憶從央視脫身,任《香港回歸48小時直播》重要版塊《妙語論盡港督》策劃人,並與央視胖張越聯袂主持。這是阿憶第一次上鏡,那時,他還是個清秀的帥小伙兒。
1996年,阿憶是央視365集大型歷史專題片《香港百年》總撰稿。
1994年,阿憶是北京電台《人生熱線》特邀策劃人兼主持人。
1993年,阿憶是《北京青年報》專欄撰稿人。
1992年,出版通俗心理學著作《青春的敵人》,那是阿憶的第一部書。
1964年4月10日,阿憶--一個渺小而偉大的生命--在北京雙橋一戶軍人家庭,呱呱墜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年專心治學,撰寫了《中國詩學通論》《千古傳世美文》《陶淵明集譯注》《中國文學史》等400多萬字的專著。他花了7年時間,查找翻閱了大量古籍,完成了上中下三冊共100多萬字的《登科紀考補正》。
這部專著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得到了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近些年來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一部力作。
2004年3月,孟二冬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抵疆後的第二周,他就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在醫生作出「禁聲」的醫囑後,他仍強忍病痛站到講台上。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課,倒在講台上。經診斷他患了食管惡性腫瘤,返京先後經歷3次大手術後,他仍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為表彰他的先進事跡,人事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