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老師
老師是干什麼的 中國政法大學的「揚帆門」事件在網上引起了關注,各種聲音都有,有的各打五十大阪,有的各執一端,對這一事件的爭論牽扯出以下問題: 1、 大學生有沒有逃課的自由? 2、 大學校園應該崇尚紀律約束還是個性發展? 3、 面對逃課教師應採取的態度,是嚴厲處罰還是自我反省? 4、 該不該以到課率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標准甚至是唯一標准? 5、 除傳授知識外,在課堂上應不應該提出一些對教師而言是人生寶貴經驗而被學生視之為廢話連篇的信念和哲理,如果是,這個比例應該占課堂時間多少,應該以何種方式何種語氣來表達;如果否,無疑育人的職責全部落到輔導員的肩頭,且只能選擇班會或其它場合,如此,自古以來教師所承擔的教書育人兩大職責在現代社會連鎖式生產方式下也走上了分工協作的道路。 6、 「尊師重道」究竟該如何表現,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是不是應該以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為前提,換句話說,學生對於老師的尊重是不是應該是無條件的?在不喜歡的老師面前唯唯諾諾算不算一種虛偽? 還有其它。 在我看來,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一個根本問題:師生關系究竟應該如何定位? 「老師是跟你搞商品交換的呀?」楊教授怒氣沖沖的一句話引起了學生的鬨笑,但更應該引發人們的思考。作為一個經濟學教授,如果不是被氣昏了頭,能夠理智地完全跳出專業的視角去分析解決問題是難能可貴的,越走在學術尖端的人,往往職業病越重,視野越局限,看待問題總願意一廂情願地在自己熟知的領域內尋找答案,於是近年來經濟學家們爭先恐後地從學術專業的角度對醫改、房價、教育收費等關乎國計民生的熱點高談闊論,但能為百姓認同的卻寥寥可數。因為他們忽略了,經濟學的一些原則只能在有限的條件范圍內適用。它們並不可能成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矛盾的靈丹妙葯。 回到問題本身,楊教授的這句反問未必能得出他所期望的回答。誠然,如今的師生關系早已不似從前那般,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商品經濟和教育產業化的推動下,不得不說,師生關系更接近於一種商品消費關系。商品交換的兩個基本原則,平等自願和等價交換。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聽不聽課,學生是有選擇權的,當然這種選擇權會受到學校規章制度的一些限制,並非完全自由。而教育的價值又往往是一種心理感受和主觀評價,無法採用相同一致的標准。隨日益高漲的學費一起水漲船高的是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和期待,一旦期待落空,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是用手投票,這種情況多數針對的是年輕的沒有特殊背景的教師,那麼最壞的結果是老師卷鋪蓋走人,還有一種是用腳投票,你在講台自言自語,我在下面自行其事,上課能逃就逃,平時能躲就躲,這種情況多為學生面對「實力派」教授的一種消極方式。 學生和老師究竟是什麼關系?不可分離,相互牽制、不滿對立、和諧統一。盡量在四年的時間里維持一團和氣,四年以後各自分道揚鑣從此再無瓜葛。 教師,只是一份職業,學生,只是教育產業的投資人和消費者,從這個簡單的角度來審視,以誠實信用的原則來約束雙方行為,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 但是與其它商品交換不同,當事人處於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沒有完全的自主權,市場未達到完全競爭,並且,中介方的手續費頗高,還在這場交易中居於主導,於是,雙方都積壓諸多不滿,盡管如此,必須妥協。 學生之間互相說:別跟老師對著干,沒你好果子吃。 老師之間互相說:別跟學生對著干,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在學校管理人性化,學生評價打分與教師獎懲薪酬掛鉤之後,師生關系近乎於博弈,要麼零和,要麼雙贏。在這樣的體制與環境下,師道能存幾分? 在一個不道德的環境下要人們去遵循道德,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所以,學生和老師各有立場,各有怨言,同為弱勢,沒有最弱,只有更弱。設想這件事發生在任何一個非著名教師身上,那麼是十有八九,他會忍下來,或多或少地來一下自我反省,改進一下課程內容或者講課方式,實在看不過去的,訓斥幾句,小懲大戒。但當事人換作了著名教授,全國聞名的經濟學家,學界泰斗,所以他就有了沖冠一怒的資本,於是一點點言語反駁就意味著挑釁滋事,逃課行為上升到人品問題,疾言厲色演變為肢體沖突,正常的師生對話演變為一場教學事故。 在社會急遽變革的時候,傳統的觀念被打破,新的觀念尚未確立,很容易產生混亂和迷茫,人們不斷地以自己的行為實踐去解構和重構與時代相適應的價值體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之起反作用。思想價值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確定非朝夕可至,如今的人們,就在這個混亂的價值體系中無所適從。 O(∩_∩)O哈!
② 老師是什麼
老師就是老的師
③ 什麼是老師
技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
品質——
「人品不立,則自知不足以為師,凡事苟且,人亦從而苟且之,師道自此大壞矣。師道壞,則無賢子弟,無賢子弟,則後來師道愈壞。敝敝相承,吾不知其何所流極也」,所以教師要具備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把「教書育人,精忠報國,增強國力,天下歸一......」作為自己的事業和追求,而不是將自身的物質利益放在首位。」
學習——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者也。」因此教師在教學生的同時,也要學習學生,教與學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行為——
「為師之道,端品為先。模範不端,則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檢點,即衣冠瞻視,亦須學而優則為,師者,王 + 德 = 福者也。王者師,德者道,福者存也。」
④ 什麼是教師
具體概念:
教師是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內業,安排學生入座、容發放學習資料、備課授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考試、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特長,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歷史由來:
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
職業特性: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這里就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問題。
(4)什麼是老師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愛國守法,它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2、愛崗敬業,它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3、關愛學生,它是「師德的靈魂」。
4、教書育人,它是「教師的天職」。
5、為人師表,它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6、終身學習,它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⑤ 教師是什麼
在這個時代 ,教師已經不是什麼重要的角色。在資本主義社會,教師可能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壓迫勞動者的工具。但是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不存在統治階級,人民當家作主,不管有什麼惡勢利,人民都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所以現在,教師,大部分只能被我們看作一個出賣:虛擬物品的人,他們把一本書上的內容,一些材料,重復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賣出去,賣的是虛擬物品。直到買車買房。用虛擬物品和勞動者來交換金錢。用虛擬物品和一張紙,這個行業是暴力行業。
⑥ 什麼才是真正的老師、
我所理解的「好教師」
什麼樣的教師才算是好教師,確實是個麻煩的問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問題通常有固定的看法,再繼續討論就顯得有些畫蛇添足或者毫無意義,然而,我們這些先前的看法雖然固定,且多是千百年來留傳下來的傳統,比如無私奉獻的精神,但就我個人來看,這些看法多過於苛求教師且模糊不清,故有必要對自己所想像或者說理想化了教師形象作一番描述,或許對某些人的觀念的轉變有些益處也未必可知。
就我自己對教師的看法,到了大學里,幾乎達到了不能再苛刻的程度了:或許我應該對目前自己所處的狀況滿意才對——事實上我也時常提醒自己,但往往有個上課極為枯燥的或者口齒不清的教師,又免不了要埋怨和責難,幾乎對院里所有的教師都要評頭品足一番,以泄心中不滿,譬如男教師的條理不清或口舌笨重,女教師知識狹隘導致上課的枯燥乏味至極。當然,並非所有的教師的命運都悲慘到被批判得體無完膚的程度,對有些確實才華橫溢的教師則佩服得要緊,而這些教師往往又成為那些所謂無能教師的參照點——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對教師的要求日益苛刻——然而事實證明這樣對教師的不寬容不是沒有收獲的,至少在這樣一個過程里,讓我認識到:在盡職盡責的前提下,一個教師的好壞與他或她的個人品質沒有關系。換句話說,教師的好與壞是純技術即教學技能的問題, 除此外對教師的其他方面不應該過於苛刻。很明顯,這些都不涉及教師個人品質——雖然其中的措施也體現的了教師的個人品質,但在這種通過學習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掌握的措施之中教師個人品質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不足以影響教學結果。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糾正糾正我們一直以來的許多觀念,譬如「教師是蠟燭」、「教師是園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管怎麼說,這一類觀念把教師的道德水準推到了一個瀕臨崩潰的邊緣,假如這些要求都能得到實現,那麼教師便成為至聖的人物——這是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而教師也不過是常人中的一員,不應該也不能承受如此重的道德壓力。更為要命的是,我們很少教師作為教學者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這兩個角色分離開來,潛意識里認為教師應該時時刻刻保持一個為人師表的形象,哪怕是在私下裡。這里除了說明我們普通人對教師的期望過於苛刻之外,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即使世俗的期望是如何不合理,做「好教師」的一個基本規則就是不應該完全把世俗的看法拋開,在保持核心准則的基礎上發揮個體技能。
因此,我這里並不排除世俗對一個稱職教師所持的基本標准,譬如熱心、幽默及關心他人的能力;譬如有計劃、勤奮努力及自律;譬如具有領導才能、熱忱、熱愛學習的感召力以及言語表達能力等。而我這里要說明的是教學技能對一個「好教師」是如何的重要,故將這種技能重要性作一番論述。
我以為,好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是:(1)了解自己所教學科的課程,掌握教學技能,完成所有有效教學所涉及的所有活動;(2)做個有意識的教師;(3)在做出決策時,在教學中會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律,能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結論與常識結合起來。
首先來說明第一點——了解自己所教學科的課程,掌握教學技能,完成所有有效教學所涉及的所有活動:這里所要說明的是,對有效的教學而言,學科的課程並非是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所以教師要做的是不僅要了解起學科課程,而且要能夠將知識傳達給學生,因為傳達知識的能力絕非簡單地了解知識,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大學教授盡管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里才華橫溢、知識淵博,但教起學生來卻捉襟見肘,條理紊亂而詞不達意。所以掌握教學技能對一個教師來說便成為關鍵所在。故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教學目標以及其他因素的差異性來完成教學任務:激勵學生、管理課堂紀律、評估先前知識、有效地表達觀點、考慮學習者的各種特性、評估學習結果,以及復習相關內容等,許多事實證明了這些任務完成的多寡,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亦即決定了「好」與「壞」的關鍵。
其次,對於做個有意識的教師這一點——所謂有意識為某個原因有目的地做一些事情,換句話說,有意識的教師明白最大程度的學習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也就是說有意識的教師要經常反問自己,他們和學生試圖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課程的每一部分是否與學生的已有知識、技能和需要想適應;每一項活動或者作業是否與要達到的目標有明確的聯系;是否靈活而有效地利用了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有意識的教師應該積極培養自己的教師效能感,因為這是達到這些目標的關鍵因素。只有培養了較強的教師效能感,在面對困難時才能堅持下來,竭盡全力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最後,對第三點,舉個小例子來說明一下:上課時某個學生成教師轉身時把紙飛機扔向空中引得全班同學一陣鬨笑。此時教師該怎麼辦?這里的關鍵是這個學生這樣做的目的,如引起同學的關注,所以如何恰倒好處地處理這個問題必須對這個目的進行具體分析,而不是採取一刀切的方法。雖然教育心理學上有許多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成功案例,可以作為有力的參考,但事實卻是,只有蘊涵在其中的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才是有價值的,因為除了問題相似之外,做出正確的決策需要倚賴於許多因素,如問題產生的背景,教師頭腦中的目標等,所有這些因素又都是基於教育常識進行評定的,所以應該把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結論和常識結合起來,即:研究結論+常識=有效教學。
以上是我對「好教師」的理解。
⑦ 老師是什麼,我們是什麼,有了什麼才能什麼
寫作抄思路:可以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來寫,比如把老師比作溫暖的陽光,把「我們」比作嬌滴滴的花朵,花朵有了陽光的照耀才能茁壯成長等等,老師教書育人,無私奉獻,要用正能量積極的態度描寫。
正文:
老師是溫暖的陽光,我們是嬌滴滴的花朵,有了陽光的照耀才能茁壯成長。
老師是甘甜的雨露,我們是纖弱幼苗,有了雨露的滋潤才能繁茂的成長。
老師是辛勤付出的園丁,我們是小樹苗,有了園丁的精心修剪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老師是肥沃的土壤,我們是瘦弱的禾苗,有了土壤精心的栽培才能越來越粗壯。
老師是一盞啟明燈,我們是幼小的雛鷹,有了光亮才能在漆黑的夜裡展翅飛翔。
⑧ 什麼是教師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他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對學生來說,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因此人們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崇高稱號給予人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他是學生們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關繫到我國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興衰。
教師的稱謂很多,其中尊稱有以下兩種:
(1)老師
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
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2)先生
1.老師。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帶人稱代詞或定語;比如你先生、我先生)。4.舊時稱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如:風水先生。5.後來意義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等均可稱為先生。6.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8.老婆對老公的稱呼,如:你是找我家先生嗎?他不在家。
其他稱謂
教書匠——最通俗、范圍最廣的稱呼;
先生——最歷史悠久的尊稱;
教員——港台等地區最流行的稱呼;
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教練——是指導、訓練和督導他人,試圖完成某種使命或任務的人;
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
⑨ 老師是什麼樣的職業
指傳授學生知識的人員,有各種教育類型(如語文、數學等),班主任也為老內師之一;也泛指在某方面容值得學習和能夠給大家帶來一定正確知識和指導,有能力的人。
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9)什麼是老師擴展閱讀:
教師角色性質
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採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種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一個人成長為這種角色需要經過復雜的、長期的學習過程。
角色地位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這里就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問題。教育活動主要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此教師的角色地位主要通過師生關系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