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讀了很多次,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讀後感。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讀完此書發現,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准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後感《讀後感》。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因此,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所以,讀書吧,老師們!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簽於此,感覺自己在平時「預習知識」這一環節上,相對來說把握得還是比較適合一些,淺談點滴:在講新課之前,我一般先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大體弄清楚教材中要學習什麼內容,這些知識跟已學的哪部分知識是相聯系的,教材上的解題方法和思想是怎麼樣的。對於自己搞不懂的問題,拿出來跟同學討論或者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著重注意,將課堂講授的與自己預習的相對比,這樣反復識記,學到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而且經過預習的新課,上起課來比較輕松,學生勁頭也足,當然,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於提高和加強。
提高課堂效率,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我們要做到的,作為教師上好課,做好預習,提高效率,以學生為本,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為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閱讀,通過閱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說,受益匪淺。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為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許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
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盡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里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是什麼
讀後感寫作舉例如下:
「工作之餘,拜讀了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
學生對於教材的感知、理解、識記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他的學習就好,反之學習效果就不盡人意。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有層次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教學,使每個人都有所得,每個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而我們也應欣然接受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小學階段孩子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開發期,因而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考慮所有孩子,設計的問題要使各個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即通過自己的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獲,有所提高。
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不同的學習路徑,使不同智力層次的孩子經過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獲。重視智力差異為不同層面的學生考慮,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獲。
在讀書學習中,深刻意識到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我們教學工作上的指明燈。書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還依然在進行……」
(3)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擴展閱讀:
在教育這片沃土上,蘇霍姆林斯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把無私的愛播撒在兒童的心間,陪伴他們自由、快樂、幸福地成長。靜心讀讀《給教師的建議》,追隨著蘇霍姆林斯基的腳步,我才悟到了教育的真諦——塑造健全品格,育化美好心靈。
教育的對象是有個性、有獨特思想、有內在情感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應該挖掘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深入探究學生的情感世界,以塑造健全品格為目標,以育化美好心靈為理想,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④ 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感]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感。」對於我們一線教師而言,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教育觀念與模式都必須通過其具體的教與學的行為表現出來,那麼教與學就成為我們教師必須研究的對象,顯然,日常教學行為即教育成功的關鍵。《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作為二十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是本世紀末給我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豐厚的禮物,也是為七十年蘇聯教育保存的一份寶貴遺產。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為蘇聯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我把心獻給兒童》、《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多部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編寫的,全書共有一百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更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中小學教師讀此書,就等於是讀了一本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合編本,它令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應該這樣來教。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校長、教師,從教三十餘年,他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快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動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快樂並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讀後感《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感》。他更希望孩子們都能成為這個世界裡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這種教育觀點,我想就是我們中國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透視他的教育理想,我們能夠看到他所培養出來的是一個個智力發展、感情豐富、自尊自強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死板的知識的存儲器。這種教育觀點更具「人性化」,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正是因為蘇霍姆林斯基,從「人性化」教育出發,他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所以才能寫出如此多的教育專著,更能提出如此多的教學觀點,通過拜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令我對這位偉大的蘇聯教育家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一份敬佩。在他的一百條建議中,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用思考喚醒思考,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教育觀點。在小學里,首先要使學生善於思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裡漫遊,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由「思考」一詞引發了怎樣使小學生願意學習,智育的真諦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真正領悟到了: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在他的一百條建議中,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觀點便是談到了「閱讀」的重要作用,特別談到了對於「後進生」的工作。當然「後進生」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的確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經過他的實踐,結果得出了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在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得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在他的實踐中,甚至把讀書當成作業,而是唯一的作業,這一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我們也不妨一試,當然我認為這也並不是唯一的解救「差生」的方法,當然還需要關心、幫助、理解等方法,畢竟教育對人而言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概而論。
〔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⑤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先寫自己在這本書中讀到的主要內容,再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最後寫整篇文章給自己帶來的啟發。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准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准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
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
(5)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擴展閱讀:
讀後感的寫作技巧與方法:
一、研讀原文。
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後感的基礎。
二、確立感發點。
感發點是讀後感的中心論點,又是文章的「入手處」。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出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後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三、述讀與發感。
述讀,指對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作者、感發點等方面的交代,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後感的由來,要發什麼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發感,是在述讀和感發點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引申,聯系實際進行發揮,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四、讀後感的結尾。
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採用什麼形式結尾,要根據讀後感的類型而定。
⑥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讀書,教師永恆的追求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行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呀,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採掘不盡的富礦,是經驗教訓的結晶,是走向未來的基石。書到用時方恨少,而作為教師的我不斷進步的法寶就是讀書。在暑假裡,我重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它真的是一本好書。 我讀了該書,對其中的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和第九十七條建議——「怎樣教育孩子熱愛勞動」感觸頗深,在此,我談談自己的讀後感受。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每天都在緊張忙碌地工作著,備課、課前准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甚至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要照顧自己的父母,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學術著作。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里,只能算是滄海一粟。要想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恆地讀書,讀不同類型、各方面知識的書。因為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因此,我總是對自己說: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看起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讀書也為我的終身學習、終生備課奠定了基礎。上海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於漪老師一生都在從事教學活動,「用一輩子來備課」 給我們教師很多啟示。知識日新月異的變化著,我們想給學生一滴水,必須要長流水,要想長流水,必須要堅持讀書。讀古今中外,讀天文地理,讀人文科技。市首屆農村教師優質課評選活動,我執教《太空生活趣事多》,短短幾天的備課時間,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教師備課的靈感來自閱讀的積累,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閱讀能豐厚教師的文化底蘊;閱讀能增長教師的職業智慧;閱讀能滋潤教師的精神生命。所以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抓緊時間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怎樣教育孩子熱愛勞動」這條中提到「而真正的幸福根源何在呢?就在於創造,在於創造性的勞動」。他和孩子們用勤勞和智慧建起了葡萄園,而這些學生到了青年時代都走上了獨立的勞動生活的道路。因為在小學時期播種的探索的種子,在學生後來的生活中發育成了豐碩的果實,在他們的意識中對於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創造性活動懷著熱烈的眷戀之情。回首看看我們的孩子,現在過著「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沒有辛勤汗水的付出,只會坐享其成,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不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何談成人,何談創造,更何談成才呢?家長們都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什麼事情能做的都自己做了,只注重培養孩子的智力,沒有培養孩子的能力!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在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後, 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 成人後失業率為1:15, 犯罪率為1:10, 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現在的孩子四肢不勤,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熱愛勞動,如何讓他們在勞動中學會感恩,值得每位教育者,每位家長深思。 書中還有更多精彩,比如「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中,他也教給我們使學生克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辦法還是閱讀,因為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潤滑劑。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怎樣使小學生願意學習」「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興趣的秘密何在」「必須教會少年閱讀」「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等等。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光發熱。 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讀書,在書籍的海洋里泛舟,品味生命的芳香;在精神的宇宙中徜徉,放飛教育的理想;在閱讀的感悟中提升,更新自己的觀念。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享受讀書的過程,讀書的價值,讀書的樂趣吧!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