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論文
『壹』 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開展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可以加快提高新參加工作的教師的業務能力 ,使之盡快熟悉學生的心理狀況並適應教學工作的需要,也為其今後的進一步成 長打下基礎。可以提升骨幹教師的能力,使其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專長, 結合其原有的教學... www.wsdxs.cn/html/xinlixue
採納哦
『貳』 好的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的論文
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教師職業活動的各種心理素質,以自己優秀的版心理素質去塑造新一權代的心靈,出色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首先教師要有教師的職業意識素質,面對自身從事教育實踐的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心理活動有所覺知。這主要指教師要具備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創新意識和奉獻意識。其次教師要有教師的職業情感素質。教師崇高的職業情感是推動積極工作的強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條件。教師的職業情感,主要包括熱愛教育事業和熱愛學生兩個方面。第三,教師要有優良的職業能力素質。能力是順利完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教育活動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完成教育教學的各項任務。教師的職業能力應包括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豐富的想像力、優秀的思維力、較強的語言能力和相當強的組織能力。最後,教師必須具有職業興趣素質。要做好一項工作,離不開對這項工作的興趣,如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投入,以苦為樂,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要做好教師工作就應該有對探索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興趣,對研究教育教學方法的興趣,以及對自己所任學科的興趣.
『叄』 以談談教師的心理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寫一篇論文
這種論文,坦白說,光碼字就要碼一個多小時,基本上沒有人會為了掙取財富值來給你寫的,建議你找人花錢寫呢-----找我也行
『肆』 如何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論文
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
表達的事物。借代種類:特徵代事
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先生,給現錢,袁世凱,不行么?
『伍』 教師的心理壓力及應對策略研究論文提綱怎麼寫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陸』 心理論文
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為,教師是教學生的,教師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對於學生來說,恰恰就有某些教師在他們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產生以下幾種不良的影響:
言語影響:有的教師對學生諷刺挖苦、嘲笑貶低,各種過頭話、偏激話,或者不符合事實的結論,錯誤的批評,都常常出自他們之口。這些都極易使學生產生反感、抵觸的心理,久而久之,學生就把自己放在與老師對立的位置上,頑固地反抗著老師的一切教育。
態度影響:有的老師在教育某些學生時,缺乏必要的熱情,特別是對一些後進學生更缺乏熱情,冷漠對待。這些都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強烈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不僅將不滿與怨恨對著老師,而且還可能將不滿和怨恨撒向其它學生。
行為影響:對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動不動向家長告狀,把學生趕出教室,動不動責令學生寫檢查、做檢討;發動全班同學孤立某一個人;等等。結果卻毫無疑問地將部分學生推到了集體的對立面,給這些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有的人會很快形成強烈的反抗心理,嚴重的還會導致個別人產生報復心理,從報復別人中去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教師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的大或小與好或壞,則與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大有關系。但是,必須承認,也有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以下不健康心理:
求全心理。教師總希望人人都聽話,個個愛學習、守紀律,不希望也不能容忍出現與此要求不和諧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希望能聽到老師表揚和鼓勵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99%;表示對老師的表揚很高興,占被調查人數的73.5%。但教育的求全心理,常常使學生輕則遭到斥責,重則受到懲罰。
獨尊心理。每個老師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尊嚴,學生要尊重老師,老師也應尊重每個學生。如果教師形成獨尊的心態,工作中就會出現偏差。有的教師還要學校出面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其結果,往往使自己反而失去學生的理解與信任、甚至使一些學生對老師產生嚴重抵觸心理。
報復心理。這種心理對學生的傷害也十分嚴重。某些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與學生發生了一些糾紛,或者少數學生不守紀律,影響了老師的情緒,於是老師牢記在心,總想找個機會對學生採取報復行動。老師的報復行為對學生的傷害是很大的。它能造成學生心靈的傷害,使學生久久難以忘懷。
卸包袱心理。它在教育工作中也存在著十分大的危害。有的教師對班級個別教育不聽、處罰不怕的學生缺少耐心,時間一長,總想將這一類人趕走、清除。這樣便放棄了對他們的教育。於是這些學生便產生處處與老師和集體對抗的心理,充分發揮他們破壞與搗亂的能量,使班級處於不安寧狀態。
一些教師的種種不健康心理,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就會通過種種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在學生面前的失態表現,焦慮不安乃至失去理智;擅自離開教室拒絕上課;驅趕學生出課堂,並宣稱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等等。
『柒』 老師要求寫一篇關於師德或教師心理健康的論文,我急需這樣的網站!!
為什麼要加強師德建設,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我認為:
師德是教育工作者的靈魂。
國家的興衰,取決於教育;教育的興衰,取決於教師。 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則是教育之魂。從古至今,在人們心目中,似乎很難找出比教師更受敬重的職業。只要用真誠的心去感化學生,用真誠的愛去引導學生,只有真的愛學生才能當之無愧地說愛教育事業。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經說過:「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言談舉止,為人處世,衣著穿戴……都是學生私下議論的話題。為人師表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應嚴以律己,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成為學生的表率。孔子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書育人是師德的關鍵。
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有用的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淵博知識。在知識的海洋里,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師如同一葉扁舟,常年累月航行於其中,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達理想的彼岸,風雨無阻,無怨無悔。浪頭上行舟,難免驚心動魄,但也有欣慰與歡暢,誰說不是呢?選擇了教師職業就選擇了艱辛和挑戰。胸無點墨,混跡社會,腰纏萬貫者大有人在,但我們無法想像,更不能容忍一個濫竽充數的教師堂而皇之立於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聖講壇。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通過教學活動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師。
師德不僅是教師個人問題,也是教師群體問題,即師風問題。
個人師德不好,雖然有時會在小范圍里造成一個臭雞蛋毀了一鍋湯的壞影響,但畢竟還只是小范圍的事。教師群體如果風氣不好,特別是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沆瀣一氣,其危害性就大了。這時的師德問題就演變為整個教育行業的道德問題,這時的不良師風就演變為教育行業的不正之風了。
這些年來,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教育行業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學校亂收費、吃學生、拿學生,小到教師個人貪占學生,一度成了一種極壞的社會風氣。可見師德師風問題是與行風緊密相關的,而行風又與世風相伴相隨。一般說,世風日下,必然行風日下,行風不正,必然師風不正。所以整頓師風必先整頓行風,整頓行風必先整頓世風。而特殊說,由於教育行業對後代的影響超過其他行業,因此,有時師風正,也可帶動行風,行風正,又可影響世風。
『捌』 教育心理學論文
以下資料供你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教育心理學在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傾向於把教育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促進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前提條件。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等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雖然當時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學」這一名稱,但實際上已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後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並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並引起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後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於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後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於桑代克。他於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0年代前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後,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於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鸞ダ┏洹=逃睦硌г詵⒄鉤跗諂賾諮靶睦淼難芯亢脫奧傻奶致郟⑶掖蠖嗉杏謚怯矯嫻奈侍狻K孀漚逃勻說娜娣⒄溝娜找嬤厥櫻簿馱嚼叢街厥擁賴灤形⒌賴慮楦幸約吧竺狼楦械吶嘌?nbsp;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國《心理學年鑒》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八個項目: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為;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調查分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前者是對全班級或全學校進行調查,後者又分隨機抽樣、分層抽樣分群抽樣、比重抽樣等多種。調查的方式可分為問卷法和晤談法。
問卷法是通過編制種種不同的測驗,調查各種不同的教學效果,測量各種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問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後的心理特質的變化。各種測驗的編制及各種量表的使用,應保證其效度和信度。
對比研究一般是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中進行。把實驗對象分成各種條件(智力、學力、年齡、心理素質等)基本相同的兩個組,一組叫實驗組,另一組叫控制組,在實驗組的學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組則保留經常使用的教材。經過一段教學時間,然後測量兩組的學習成績、學習速度、理解程度,比較兩組的特點和優劣。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其他種種教和學的問題,都可以作不同的設計,進行不同的實驗。
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驗,這可以減除在實驗室的實驗中人為造成的不必要的壓力,反映被試的正常心理狀態,但對有關變數難以做到嚴格控制。
當今,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玖』 心理學論文範文 1500字
大學生人際關繫心理分析
摘要: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人際關系有不同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系。
2.指在某一段時間里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3.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系。
4.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廣義的人際關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系。
5.人際關系可說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
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系,廣義的說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與社會關系。
6.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3/10
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啟迪我們一方面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後的交往中糾正對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認識。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對我們的認識所產生的影響。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間的交往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環效應往往對戀愛的雙方起更明顯的作用,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有時候,我們對他人的猜測,無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們不要瞎猜別人的壞處,不要那麼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整體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刻板效應有利於總體評價,但對個體評價會產生偏差。比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識廣,而城市來的同學認為農村來的同學見識狹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誇誇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並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