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教師口語表達

教師口語表達

發布時間: 2021-07-23 02:46:07

① 《教師口語》一書的《序言》說:「《教師口語》是為強化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而新增的專業課程。」

「序言」還是應該用書名號。書名號是用來標明書名、篇名等的符號,而「序言」屬於篇名。比如文天祥有一名篇,是他為自己的《指南錄》寫的序之一,被稱為「後序」。這個後序的標准寫法就是——《〈指南錄〉後序》。你看這個序就用上了書名號。

什麼是教師口語表達訓練

教師口語表達訓練由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訓練、教師職業口語訓練三部分有機組成

③ 教師口語的特徵有哪些

教師口語的特徵
抑揚頓挫的語調,語調是指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語音高低、輕重、快慢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語氣和情感。重緩急的語氣,語氣是指說話的口氣。富於變化的語言節奏,語言節奏應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而不斷變化,從而得於心,出於口。明暢通達的語流,語流是有聲語音在行進中的趨向或態勢。

④ 教師口語表達需要注意的問題。

起碼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科學性的問題
課堂上教師的授課語言既不同於一般的生活口語,也有別於書面語言,而是一種規范化的口語。我們有些老師在授課時對這一方面就不太注意,有時把生活中的語言帶到課堂上來,這樣就使得一些問題的闡述缺少准確性和科學性,給學生掌握知識帶來了難度。比如,有的老師在講授除法時,把「10除以2」常常說成「10除 2」這樣就使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亂,接受知識就有了難度。因此,教師語言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具有科學性,要符合語言學的一般規律,符合語法、邏輯的要求,做到知識正確、讀音準確、用詞恰當。否則,不僅給學生接受知識造成障礙,而且會貽害學生終生。
二、生動性的問題
教學語言雖然要具有科學性,要求規范化,但它又有別於書面語言,它還要求具有生動性的特點,只有生動才能使學生愛聽,才能幫助學生盡快地掌握知識,消化理解授課的內容。要在教學中體現生動性的原則,必須做到兩點:一要通俗,二要形象。這兩點都有助於學生把課聽懂。一個大學畢業生分到一所中學教初中化學,面對剛剛接觸化學這門知識的初中學生,他不是由淺入深地講解基本知識,而是憑個人興趣大講特講一些深奧的化學問題和現象。盡管地講得津津有味,可學生卻如墜五里霧中,根本聽不懂他講了一些什麼,浪費了時間,影響了教學進度。這種有悖於通俗性原則的授課方式輕則影響學生的成績,重則使學生喪失了對一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形象性的問題也是使課堂生動起來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中小學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中小學階段是形象思維高於邏輯思維的階段,學生們對形象性問題的理解掌握能力要高於對抽象性問題的理解掌握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通過形象化的手段把枯燥深奧的知識講解得通俗易懂,化枯燥為活潑,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近,使學生聽得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拼音,這對剛剛上學的孩子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授課難度大,內容枯燥,如果不採用形象化的手法,很難使小學生們掌握這些拼音字義。有的老師就採用形象化的手法,根據拼音的字形、字音編成一些形象性強的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這樣就使學生在趣味性很強的教學中,靠形象的幫助掌握了拼音,學會、聽懂了老師所講的知識。
因此,無論你課堂上採用哪種授課方式,也不管你要給學生傳達什麼知識,在授課時,千萬不要忘記了口語表達中的這兩個基本問題,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走向努力的反面。我想這不會是老生常談,而應該是令我們中小學教師時時注意的。

⑤ 教師口語中表述技巧要處理好哪幾對關系

因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著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准確,不能模糊模稜兩可,要精煉,不能拖泥帶水,婆婆媽媽,吐字要清晰,語言要幽默,另外還要一揚頓挫,有節奏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⑥ 教師口語表達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一、教師口語表達的重要性

(一)對學生的影響示範作用
孩子學習新的知識包括話語除了從父母那裡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從教師那裡學習。教師口語表達是否准確規范影響了學生們學習的效果。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域廣闊的國家,在學校推廣普通話,教師又是重中之重。一般來說,教師在兩個方面起作用:一是示範,二是引導提高。這都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口語水平,不僅要標准規范,還要流暢精彩、妙語連珠、有魅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又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普通話。
(二)對教師本人的魅力提升及嗓音保護的作用
字正腔圓,生動富於激情的口語表達對提升教師個人魅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做調查時,有的學生喜歡一個教師就是因為他(她)說話聲音好聽,朗誦好,講課有激情等等,而這些方面都是口語表達的不同體現。
另外正確的口語表達,尤其是用聲發聲方法對教師的嗓音也起到保護作用。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聲音清晰、響亮,同時音色圓潤而富有個性魅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並非人人都能如願,教師應在發聲方法上加以改進,進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二、目前教師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

1、語言表達缺乏激情
在《教師言語表達》一書中,白曉明教授認為教師言語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最為重要的方式,必須符合教育規律,必須適應教育對象的心理特徵、語言發展及認識規律。學生時期是一個充滿活力、異想天開的階段。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激情,又要生動有活力有愛心。有學者調查,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類型有:親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歡迎的教師類型有「古板嚴肅型」、「警察型」、「部隊長官型」。
2、語音表達不夠規范
有些教師語音不純,鄉音難改,如把 「南方」說成「藍方」,「詩人」說成「私人」;夾雜方言語匯,語法錯誤;聲音嘶啞,尖細;有的教師語調平直無趣,缺乏節奏、情感,說話快的像「打機關槍」,語調也缺少抑揚頓挫,使學生來不及思考和體會,容易產生聽課疲勞,不利於消化吸收;說話慢的又喜歡「拉長腔」,慢條斯理,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另外部分語文教師示範朗讀和指導朗讀能力差,如授課時使用方言詞彙,語法上也容易犯錯誤。在新教師中,較多存在照本宣讀,通讀教案、講義或書本,講課時習慣夾雜著諸如「這個」「那個」「嗯、啊」「是不是」等口頭禪。這些無疑對於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
3、面部表情僵滯,眼神交流不夠
美國艾帕爾・梅拉別思曾通過許多實驗,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這就是說,表情給了人們更多、更豐富的信息。①
有些教師雖然站在講台上面對幾十或上百學生講課,但好像對他們視而不見――或者抬頭看天花板,好像是牧師做禱告一樣念念有詞;或者眼睛不離稿,只顧念教案;或者是眼睛只盯著自己滿意的幾個學生而忽略了其他學生,這樣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同樣那種面無表情、冷若冰霜的神態則易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讓學生感到壓抑,失去學習興趣。

三、解決教師口語表達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如何使教師口語具有魅力
1、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
教師想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應關注兩個方面:氣息(呼吸)的控制和吐字(口腔)控制。
首先呼出的氣息是發聲的動力,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以及共鳴狀況與呼出氣息的速度、流量、壓力大小都有直接關系。氣流的變化關繫到聲音的響亮度、聲音的清晰度,聲音的優美圓潤、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緒的飽滿充沛。胸腹聯合呼吸法不僅吸氣量大,增強了穩健感,有利於控制,同時也易於產生堅實、響亮的聲音。
胸腹聯合呼吸的方法可以通過聞花香、搬重物等方法來掌握,另一個需要掌握的就是吐字歸音。
2、語言表達生動貼切,富有幽默特點
恰當地運用語氣、語調、節奏。教師要表達肯定、否定、疑問、感嘆、不滿等就要用不同的語氣加以呈現。書面語上相同的文字由於語氣、語調不同,表達的意思則不同。此外語言表達的外部技巧還有停連、重音、節奏。通過語音的長短、快慢、高低、強弱、粗細的變化來表達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文章段落進行訓練,如節奏方面可以通過對比訓練培養自己對節奏的把握。如果是輕快型的節奏,整篇文章多揚少抑,聲輕不著力,語流中頓挫少,且頓挫時間短,語速較快,輕巧明麗,有一定的跳躍感。全篇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比較輕快。朱自清的散文《春》、柯藍的散文《困難》,就是典型的輕快節奏。
幽默就像是調味品中的味精,點上一點整個菜就會更鮮美。幽默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高超的幽默技巧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控制課堂節奏,還可以增強內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讓學生在發出會心笑聲的同時領悟其中蘊含的智慧。
3、充分的課程准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美的聲音如果說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廢話也會讓人覺得味同嚼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下做足准備。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師自己吃透大綱、消化教材,才能在課堂上講得到位。因此,教師平時要多積累,學會利用現代媒體處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不同形態的信息,更好地為課堂服務。
4、學生心理的把握
教師講課的過程中應該動態地把握學生的心理。比如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往往會犯困,如果講的內容又不是那麼吸引人,老師依然照本宣科說,「這節課我們講的是偉大的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孫思邈……」一節課下來,學生趴下一片,僅有幾個掙扎在聽的也是眼神迷離。而百家講壇的紀連海老師處理得就很好:他首先從孫思邈開棺救孕婦說起,然後再介紹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人稱「葯王」。這樣就很好地把學生的精神氣調動起來,提高上課的效果。
另外學生上課的時候可能認真聽了,也認真記了,但是下課玩了一圈回來思緒就會不在學習上了,上節課講的內容也會有所遺忘,如何讓學生很快回到學習狀態,同時把兩節課的內容連接上也要講究方法。如果老師接著上第二節課的時候說「上節課我們講了……」,把上節課的內容又大概復述一遍,學生就會沒耐心聽或者走神,因為他覺得這些已經講過了,了解了。如果老師能將學生身邊的事或者自己經歷的有趣的事聯系課堂內容,效果就又不一樣了。如中國傳媒大學姚喜雙老師在講到三十年播音成果時,中間穿插了大家感興趣的「金話筒」獎評獎過程、經驗教訓,再回到三十年播音成果,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5、恰當使用體態語
達芬奇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心靈深處的東西都可以通過這個「窗戶」折射出來。因此,眼神較之其他體態語,是一種更微妙、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講課,既要學生聽,又要學生看。有經驗的教師講課不是對著學生的耳朵講,而是對著學生的眼睛說話。授課中,教師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眼睛,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並善於洞悉、審視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反饋信息,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如果課堂上學生精神凝聚、視線都交織在老師的臉上時,這便是肯定的反饋信息。相反,學生目光散射、東倒西歪、交頭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這便是厭倦、否定的態度。那麼教師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講課內容上來。
手勢,是能夠傳情達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勢動作,是體態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興」;頻頻捶胸以表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為難」的表現,拍拍腦門為「悔恨」的意思。教師常用的有指示性手勢,用來指示具體的對象或者數量,當講到「第一」、「第二」……順序時,常伸出一隻手,用另一隻手扳手指頭,這些手勢都給學生具體、真實的感覺。
另外,教師著裝應大方,站立講話時頭部端正,站姿穩健挺直。這樣能給學生傳遞出正直、挺拔之美,令學生感到可信賴,有利於穩定學生的情緒,振作學生的精神。在課堂上走動時步伐穩健,不快不慢,上身正直。在巡迴輔導時,步履以慢、輕、靜為宜。坐的時侯盡量保持優雅莊重。■

⑦ 教師口語的基本特徵

一、有聲性。口語主要靠聲音,靠每個字的字音和整句話的高低快慢的變化和各種特殊的語調。因此,口語是由語音表現的音節、詞、句構成的達意傳情系統。

二、即時性。口語突發性強,即時現想現說,往往缺少仔細考慮,因而句子短,結構簡單,甚至不完整,有重復,有脫節,有補充,有插說,有冗餘。同時,說出雲的話像潑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理解別人的講話,後面的詞聲音還沒聽清,前面的詞的聲音已經消失。

三、情景性。口語是面對面地交往,有特定的情景。有很多意思彼此可以意會,有時說話者說出個別詞就能代替全句,甚至沒有吭聲,只是一個面部表情或沉默不語,也能使對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多變性。口語交際過程及內容往往由參與者共同調節,特別是在對話中,七嘴八舌,唇槍舌劍,因此說者和聽者都可以隨機應變,因情而異。

五、復合性。口語是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因素的復合行為,要經常藉助如手勢、表情等非語言因素的幫助。聽人講話,不光聽語音,辨詞義,還要察顏觀色,看對方的動作和表情。因此,聽人說話是眼耳並用地接受信息的復合行為。

(7)教師口語表達擴展閱讀

口語練習是一種重復,沒有重復的語言教學,其效率是低下的,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更談不上語言使用。學校體制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如此。Littlewood(1992:53-54)傾向於課堂中的自然學習,提倡三個禁止條件,以利於生成自然學習環境:

(1)禁止系統呈現語言以便讓學習者接觸到自然的語言例子;

(2)學習者禁止練習語言點,他們聽到並加工內化的語言,並藉此發展語言能力;

(3)教師禁止改錯,學習者的語法系統會自然朝著母語者的方向發展。筆者反對這類倡議,因為第一個條件完全否定教師的作用,違背了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與「循序漸進」的原則相悖;第二個條件否定了練習的作用,因為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練習,離不開重復,並且學習者第一語言學習也需要大量的練習;

第三個條件不僅否定改錯的作用,依靠學習者自發地發展語法系統的做法值得懷疑,而且還再次否定了教師的作用。須知,學校體制下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可能是自然環境。

⑧ 名詞解釋 :教師口語

教師口語課是在應用語言學指導下研究教師口語運用規律和特點的一門獨立學科。它以普通話教學為基礎,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技能和水平,是使學生掌握教師職業技能的必修課。

⑨ 教師口語的規范性有哪些

一、教師口語表達的重要性

(一)對學生的影響示範作用
孩子學習新的知識包括話語除了從父母那裡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從教師那裡學習。教師口語表達是否准確規范影響了學生們學習的效果。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域廣闊的國家,在學校推廣普通話,教師又是重中之重。一般來說,教師在兩個方面起作用:一是示範,二是引導提高。這都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口語水平,不僅要標准規范,還要流暢精彩、妙語連珠、有魅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又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普通話。
(二)對教師本人的魅力提升及嗓音保護的作用
字正腔圓,生動富於激情的口語表達對提升教師個人魅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做調查時,有的學生喜歡一個教師就是因為他(她)說話聲音好聽,朗誦好,講課有激情等等,而這些方面都是口語表達的不同體現。
另外正確的口語表達,尤其是用聲發聲方法對教師的嗓音也起到保護作用。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聲音清晰、響亮,同時音色圓潤而富有個性魅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並非人人都能如願,教師應在發聲方法上加以改進,進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二、目前教師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

1、語言表達缺乏激情
在《教師言語表達》一書中,白曉明教授認為教師言語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最為重要的方式,必須符合教育規律,必須適應教育對象的心理特徵、語言發展及認識規律。學生時期是一個充滿活力、異想天開的階段。因此在過程中要有激情,又要生動有活力有愛心。有學者調查,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類型有:親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歡迎的教師類型有「古板嚴肅型」、「型」、「部隊長官型」。
2、語音表達不夠規范
有些教師語音不純,鄉音難改,如把 「南方」說成「藍方」,「詩人」說成「私人」;夾雜方言語匯,語法錯誤;聲音嘶啞,尖細;有的教師語調平直無趣,缺乏節奏、情感,說話快的像「打機關槍」,語調也缺少抑揚頓挫,使學生來不及思考和體會,容易產生聽課疲勞,不利於消化吸收;說話慢的又喜歡「拉長腔」,慢條斯理,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另外部分語文教師示範朗讀和指導朗讀能力差,如時使用方言詞彙,語法上也容易犯錯誤。在新教師中,較多存在照本宣讀,通讀教案、講義或書本,講課時習慣夾雜著諸如「這個」「那個」「嗯、啊」「是不是」等口頭禪。這些無疑對於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
3、面部表情僵滯,眼神交流不夠
美國艾帕爾?梅拉別思曾通過許多實驗,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這就是說,表情給了人們更多、更豐富的信息。①
有些教師雖然站在講台上面對幾十或上百學生講課,但好像對他們視而不見――或者抬頭看天花板,好像是牧師做禱告一樣念念有詞;或者眼睛不離稿,只顧念教案;或者是眼睛只盯著自己滿意的幾個學生而忽略了其他學生,這樣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同樣那種面無表情、冷若冰霜的神態則易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讓學生感到壓抑,失去學習興趣。

三、解決教師口語表達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如何使教師口語具有魅力
1、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
教師想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應關注兩個方面:氣息(呼吸)的控制和吐字(口腔)控制。
首先呼出的氣息是發聲的動力,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以及共鳴狀況與呼出氣息的速度、流量、壓力大小都有直接關系。氣流的變化關繫到聲音的響亮度、聲音的清晰度,聲音的優美圓潤、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緒的飽滿充沛。胸腹聯合呼吸法不僅吸氣量大,增強了穩健感,有利於控制,同時也易於產生堅實、響亮的聲音。
胸腹聯合呼吸的方法可以通過聞花香、搬重物等方法來掌握,另一個需要掌握的就是吐字歸音。
2、語言表達生動貼切,富有幽默特點
恰當地運用語氣、語調、節奏。教師要表達肯定、否定、疑問、感嘆、不滿等就要用不同的語氣加以呈現。書面語上相同的文字由於語氣、語調不同,表達的意思則不同。此外語言表達的外部技巧還有停連、重音、節奏。通過語音的長短、快慢、高低、強弱、粗細的變化來表達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文章段落進行訓練,如節奏方面可以通過對比訓練培養自己對節奏的把握。如果是輕快型的節奏,整篇文章多揚少抑,聲輕不著力,語流中頓挫少,且頓挫時間短,語速較快,輕巧明麗,有一定的跳躍感。全篇重點處的基本語氣、基本轉換,都比較輕快。朱自清的散文《春》、柯藍的散文《困難》,就是典型的輕快節奏。
幽默就像是調味品中的味精,點上一點整個菜就會更鮮美。幽默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高超的幽默技巧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控制課堂節奏,還可以增強內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讓學生在發出會心笑聲的同時領悟其中蘊含的智慧。
3、充分的課程准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美的聲音如果說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廢話也會讓人覺得味同嚼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下做足准備。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師自己吃透大綱、消化教材,才能在課堂上講得到位。因此,教師平時要多積累,學會利用現代媒體處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不同形態的信息,更好地為課堂服務。
4、學生心理的把握
教師講課的過程中應該動態地把握學生的心理。比如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往往會犯困,如果講的內容又不是那麼吸引人,老師依然照本宣科說,「這節課我們講的是偉大的唐代著名道士,醫學家孫思邈……」一節課下來,學生趴下一片,僅有幾個掙扎在聽的也是眼神迷離。而百家講壇的紀連海老師處理得就很好:他首先從孫思邈開棺救孕婦說起,然後再介紹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醫學家,人稱「王」。這樣就很好地把學生的精神氣調動起來,提高上課的效果。
另外學生上課的時候可能認真聽了,也認真記了,但是下課玩了一圈回來思緒就會不在學習上了,上節課講的內容也會有所遺忘,如何讓學生很快回到學習狀態,同時把兩節課的內容連接上也要講究方法。如果老師接著上第二節課的時候說「上節課我們講了……」,把上節課的內容又大概復述一遍,學生就會沒耐心聽或者走神,因為他覺得這些已經講過了,了解了。如果老師能將學生身邊的事或者自己經歷的有趣的事聯系課堂內容,效果就又不一樣了。如中國傳媒大學姚喜雙老師在講到三十年播音成果時,中間穿插了大家感興趣的「金話筒」獎評獎過程、經驗教訓,再回到三十年播音成果,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5、恰當使用體態語
達芬奇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心靈深處的東西都可以通過這個「窗戶」折射出來。因此,眼神較之其他體態語,是一種更微妙、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講課,既要學生聽,又要學生看。有經驗的教師講課不是對著學生的耳朵講,而是對著學生的眼睛說話。中,教師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眼睛,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並善於洞悉、審視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反饋信息,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如果課堂上學生精神凝聚、視線都交織在老師的臉上時,這便是肯定的反饋信息。相反,學生目光散射、東倒西歪、交頭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這便是厭倦、否定的態度。那麼教師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講課內容上來。
手勢,是能夠傳情達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勢動作,是體態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興」;頻頻捶胸以表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為難」的表現,拍拍腦門為「悔恨」的意思。教師常用的有指示性手勢,用來指示具體的對象或者數量,當講到「第一」、「第二」……順序時,常伸出一隻手,用另一隻手扳手指頭,這些手勢都給學生具體、真實的感覺。
另外,教師著裝應大方,站立講話時頭部端正,站姿穩健挺直。這樣能給學生傳遞出正直、挺拔之美,令學生感到可信賴,有利於穩定學生的情緒,振作學生的精神。在課堂上走動時步伐穩健,不快不慢,上身正直。在巡迴輔導時,步履以慢、輕、靜為宜。坐的時侯盡量保持優雅莊重。■

熱點內容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
生物的技術閱讀 發布:2025-09-11 21:59:25 瀏覽:472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發布:2025-09-11 09:35:01 瀏覽:124
師德師風政治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1 09:06:43 瀏覽:485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